谈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

时间:2023-06-25 08:07:18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谈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整理11篇)由网友“sir”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谈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

篇1:谈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

谈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

摘要:近年来,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空间成为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热点,采用先进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手法和新的节能技术已成为打造可持续空间的主要方法。镇江新区丁卯核心区城市设计以打造生态副中心为目标,贯彻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从功能与项目策划、结构与布局形态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核心区;规划策略;绿色交通;生态基础设施

引言:

近年来,生态概念已渗透到规划学科的多个方面,采用先进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手法和新的节能技术已成为实现可持续空间的主要方法。其中,先进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手法包含集中布置建筑物、鼓励功能混合、创造完整绿地、综合评估利用滨水和绿化区域,新的节能技术包括有效收集屋顶雨水、设置区域综合供热供能系统和太阳能技术等。

一、立题

丁卯核心区位于镇江新区西部丁卯片区,是镇江市“一体两翼”双橄榄的城市结构的东翼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核心区前身丁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均已整体退出,现需要通过“退二进三”实现该地区的用地更新与环境提升,打造具有区域凝聚力的地区副中心,成为展示镇江丁卯片区独特形象的展示区。

二、破题

镇江新区丁卯核心区城市设计总用地面积2.6平方公里,范围内现状资源条件和建设情况复杂。如何从中理出头绪,塑造富有个性的城市空间形象?值得思考与探究。规划加强功能与项目的策划研究,以打造引领新经济、新生活的丁卯片区生态科技核心为目标,在项目策划方面,规划设置了文化(科技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美术馆)、休闲(河谷长廊、绿岛、滨湖公园和社区公园)、商业(精品商店、特色商业街、美食城)、商务(星级酒店、金融机构代表处)、展示(会展中心、展销中心)、科研(研究院、研究中心)、居住(零碳社区、风情住区)、旅游(度假休闲、康健疗养)等综合功能满足新城高端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在特色营造方面,规划依托基地独具特色的生态水网体系和地形高差创造出湖泊、公园、地景等自然景观,且结合镇江多元化的人文景观,形成了核心区“独特、可识别、可认同”的空间景观特色。

三、解题

规划以打造生态副中心为目标,贯彻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创造现代精致、和谐开放、刚柔并济的多元功能及独具魅力的空间景观环境。通过结构与布局形态控制,绿色交通引导及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空间。

1结构与布局形态:规划以创造工作、生活与学习互动的创新型空间为目标,将生态科技副中心建设的四大要素“交通、景观、配套和就业”紧密而有机的`结合在一条曲线形中央功能带上,形成核心的、共享的、能够引发交流与互动学习的创新空间,成为整个规划结构的中枢。整体结构为双核关联、璞玉镶金、绿廊成网。双核强调入口的城市公共核和团结河的生态景观核,两核关联,强化集聚先期的发展。璞玉镶金,即在公共活力环上形成若干个功能活力点,通过条带拓展来协同建设。绿廊成网,即在核心区主要干道上预留较宽的绿化带,形成交织的绿色网络。

2绿色交通引导:规划以低碳为向导,形成“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的绿色交通体系。“公交优先”即加强公交规划形城市规划FORUM成内外一体、换乘便捷的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网络。“慢行友好”提倡步行系统与公共空间的融合。由河谷长廊、城市绿色屋顶广场、社区公园、绿色街道等构成步行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慢行友好”还体现在形成由全天候步行街区、滨水步道、风雨廊步行道、林荫道、特色慢行专用路等构成的多样化慢行道路系统,即“软性交通体系”。

3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致力于建设一个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副中心,这一目标的实现将通过一系列建筑节能、中水回用及再生能源等技术完成。具体做法有:屋顶绿化、街道绿地、太阳能利用和水循环系统。

3.1屋顶绿化。屋顶绿化有利于增加绿化率,改善建筑和社区的微气候环境(如降温、改善空气质量等)。因此,规划采用30%的建筑屋顶建设屋顶花园,70%的屋顶表面采用浅色或反射表面。在规划核心商业综合片区采用城市生态绿色屋顶广场的做法,引入屋顶广场生态系统、雨水循环利用和“空中森林”的营造。

3.2街道绿地。完善道路绿化同时,将步行、自行车交通等慢行流线设计融入绿化空间,为人行空间创造舒适街道环境。街道绿地同样起到了汇集、净化雨水径流的功能,有效利用自然降水,营造多样化的生态廊道。

3.3太阳能利用。太阳能是未来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绿色能源。规划区的太阳能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新能源中心――新能源研发、展示和收集中心。太阳能照明公园――70%以上的户外照明采用太阳能照明设备。太阳能社区――鼓励社区内的太阳能用户,并结合社区中心布置社区能源收集中心,补充日常生活所需的能源。

3.4水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包括:一、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技术。规划通过对地面和屋面的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可用于土地入渗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道路冲洗、冲厕及其他一些生活用水用途。二、调蓄水体。开挖的调蓄湖面和水体可以减少城市排水管网压力,错峰排洪,防止城市洪涝危险。三、自然净化。湿地湖泊形成了天然的水体净化系统,促进水体自然循环,并调节城市微气候。

结语:

本次设计针对镇江丁卯核心区的现状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特征等,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城市空间建设的一系列策略,构建一个完善生态网络自循环系统,希望打造具有区域凝聚力的片区副中心,成为展示镇江丁卯片区独特形象的展示区,凸显镇江新区的科技创新新面貌。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

[2]邵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3]刘利刚,袁镔.中国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趋势探索[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02:213-222.

篇2:谈城市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谈城市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业、工农业、交通业、贸易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促使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小城市不断增多,大城市不断扩大.而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环境问题曰益受到人们关注,人们渴望自然,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强烈要求建设“生态城市”.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着.

1.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1.1使大气中O2增加, CO2减少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又通过呼吸作用吸收O2和排出CO2;但是,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CO2多20倍,因此,最终结果是消耗了空气中的CO2而增加了空气中的O2,平衡了大气中CO2和O2 .

1.2使城市空气得到净化

城市绿地对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毒有害污染气体(如CO2、Cl2、HF等等)有阻挡、吸收、滞留和过滤的作用.据有关专家测定,每1hm2加拿大杨平均每年可吸收大气SO2 46kg,每1hm2胡桃林每年可吸收SO2 34kg,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具有净化空气能力.

1.3使城市噪声减弱

树木浓密的枝叶与枝条当声波经过时能吸收一部分能量,而使声音减弱,所以植物对减弱噪声有明显的效果.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低噪音5dB―10dB;乔灌草结构带30m宽可降低噪音3dB―5dB.

1.4使城市环境更加美观

城市园林绿化一般以乔灌草相结合配置这些花、草、树木不但具有显着的生态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布局合理、设计美观的城市绿地不仅可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赏心悦目.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的造型,均可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使城市环境更加美观.

1.5使城市气候得到调节

城市绿林在酷热的夏季,其枝叶形成浓郁覆地,直接遮挡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而且也阻隔了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与此同时,城市绿化地段有强烈蒸散作用,它可消耗掉太阳辐射能量的60%―75%,因而能使城市气温显着降低,高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在严寒多风的天气里,也能使温度降低较为缓和.

2.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事实告诫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必然提倡 “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宣言,正式确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城市及城乡结合带自然资源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定额指标,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3.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3.1城市绿地定额指标未达标

据统计分析,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距国家规定的目前应达到的标准(人均公共绿地6.5m2以上,绿地覆盖率35%以上)还有一定差距而专家分析,城市植被覆盖率在35%以上时,才能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缓冲能力,所以,我国的绿化水平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城市生态要求.

3.2绿地结构单纯,品种多样性体现不充分

一些城市绿化树种虽然较多,但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缺乏生机活力,难以体现其园林艺术风貌.如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仅占全树种的15%,不能实现季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目标.另外,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除此之外,重名贵品种轻一般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 树的观念也影响着植物品种的全面引进. 3.3绿化意识低,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骤增,房屋的扩建,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 3.4管理制度未落实

>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制度未落实,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其次经营管理者忽视了”三分建,七分管”的园林绿化建设原则等等助长了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无人问津,同时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4.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措施

4.1因地制宜,合理引进更多树种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因此不应仅仅追求美观,应重点考虑如何让其发挥最佳生态功能.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尽可能地多引进以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辅以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在树种选择上以“绿期长”、“遮荫空间大”为选择植物的首要条件,其次还应考虑树木的形状姿态,花期、花形、花味,叶形、叶色和果形、果色、果期等生物生态学特性.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努力争取在所建绿地中尽多地安排能够兼容的各种植物,增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4.2加强绿化宣传教育

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力量薄弱,城市园林绿化基础差,居民绿化意识低下等,所以我国必须加大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增强自觉性与责任感,变被动消极应付为主动积极参与.现在有不少城市开展“城市绿化年”、“建设园林城市”“城市绿化达标”等活动,使城市居民绿化意识迅速提高,把加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环境的自觉行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合理定位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4.3转变城市规划观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已有了质的嬗变,不仅仅是城市的点缀和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且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应再象过去那样,被动的“见缝插绿”补窟窿和为应付规划用地指标将完全不能绿化的“废地”充实到绿地队伍中,而应主动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规划时既要注重城市中心地带,也要扩展市郊外围,体现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逐步实施,稳步推进;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以普遍绿化为基础,以突出特色为风格,努力扩大绿地面积;同时,注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园林绿化品位和内涵

4.4以法治绿,完善管理制度

以法治绿,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和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颁布有关城市绿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广泛发动各单位、各部门和城市居民,制定各种园林绿化管理公约和管理办法,使城市园林管理有法可依.同时城市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部门、居民小区等应鉴定绿化管理责任制和合同,并开展城市园林绿化达标评比竞赛活动,评选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如组织园林巡逻纠察队,加强对城市公共绿地的监督管理园林管理部门要与公安、林业、工商、城管、交通、建筑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毁坏城市园林绿化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4.5遵守生态学原则

遵守生态学原理,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在园林绿化时注意公共性、无界性:协调性和多层次性,以期建成相对稳定的,生态效能最优的植物群落,达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5.结语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方面,站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城市园林绿化事业. 21世纪的城市,应该是高度园林化和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园林化、花园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3:广场舞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论文

摘要:广场舞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广场舞矛盾纠纷问题,使广场舞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讨论到热点。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对我国广场舞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制约广场舞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广场舞建设可持续发展路径,促进我国广场舞运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广场舞;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

广场舞作为社会文化重要表现形式,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和全国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广场舞如雨后春笋一样呈现着蓬勃发展之势,活跃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但令人担忧的是,广场舞在增强群众体质、促进交流的同时,也产生的了多方面的社会问题,部分广场舞爱好者于自身权利行使中的越界行为和周围居民不正当维护公共环境和自身权利行为的冲突在国内各城市中屡见不鲜,反映出如今广场舞可持续发展的困境,阻碍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和社会的和谐。文章利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对现阶段我国广场舞发展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广场舞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针对现阶段广场舞存在的问题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广场舞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现阶段我国广场舞发展特点

1.1参与性强,开放性随意性突出

广场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1],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在广场、公园、空地上开展的以健身、娱乐交流为目的、配合有节奏的韵律进行的群众性的健身娱乐活动。[2]首先,它来源于生产劳动,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音乐动感,动作简单,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都能驾驭,具有参与性强的特点;其次,广场舞都是以集体表演的形式出现,对人数没有固定的限制,对参与者没有要求,具有很强的开发性和随意性。

1.2内容丰富,贴近时代潮流

内容形式丰富是广场舞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从广场舞种类上,广场舞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每个时期的表演形式不相同,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霹雳舞、交谊舞以及后来的街舞等;[3]在音乐的选择上,从世界名曲到流行歌曲,从乡村音乐到爵士、拉丁,以及时下流行的朗朗上口的“神曲”,组成了广场舞丰富的音乐素材;在动作编排和学习上,许多广场舞队伍不仅能够挑选歌曲创编适合本队伍风格和特点的舞蹈,群众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和交流,广场舞运动呈现出内容形式丰富多彩,贴近时代潮流的特点。

1.3参与群体的年轻化趋势

通常观念认为,中老年人民群众是广场舞活动从主要参与者,这是由于广场舞自身特点以及中老年人职业特性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健身观念的增强,以及广场舞贴近时代潮流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广场舞活动的热潮中来。在舞种和音乐的选择以及动作的编排,也更趋向年轻化。

1.4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

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广场舞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南方广场舞蹈更多表现阴柔细腻,而北方广场舞舞蹈表现阳刚粗犷,各地广场舞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各地区各民族根据各地区舞蹈的特点,我国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广场舞。

2广场舞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1场地设施缺乏与群众健身需要之间的矛盾

公共体育设施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空间及运动的需求。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据国家体育总局官网显示,截止到底,人均体育场馆平均达到1.5m2。虽然,群众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逐渐增大,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普遍表现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持续高涨的健身需求;其次,在快速增长的城市建设中,物质、资源、公共空间、价值分配的差异,城市体育运动场地空间设计缺乏人性化,都制约着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人民群众缺乏足够的休闲空间,基本体育运动场地得不到满足,这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很容易引发广场舞练习者与周边居民的矛盾,首先表现在广场舞健身场所的选择上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场地设施缺乏与群众健身需要的矛盾。

2.2社区居民社会公共意识、公共理性的缺乏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公共领域越来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共性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和谐的音符。城市公民公共意识缺乏、公共理性缺乏是导致广场舞中的占道行为、噪音污染以及广场舞练习者与周边居民的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表现为广场舞练习者对影响公众行为的无意识、不予理会以及周边居民在面临这些干扰和影响下的处理不当。这些问题引发的`矛盾冲突不仅制约着广场舞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也阻碍的社会的和谐发展。

2.3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的缺失

健全的法律和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随着广场舞锻炼群体的不断增大,场地矛盾,噪音污染以及邻里矛盾的激发,导致了我国广场舞法律和管理制度上的缺失矛盾越发突出。首先,表现在立法不全,法规滞后,虽然我国早在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就有涉及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与规划的法规,但是在《体育法》中设置的法规不够具体全面,执行起来的弹性和空间太大,[4]对广场舞各方面没有明确规定,管理部门缺乏执法依据;其次,在管理体制上,由于广场舞运动的特殊性,涉及到公安、城管等多个部门,在执法权利的划分上缺乏明确的执法主体,导致各部门在管理上的盲区,出现各管理部门相互推诿的尴尬局面;最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不管是广场舞练习者非法占地和制造的噪音污染还是社区居民不正当的维权行为,这种矛盾冲突引发的纠纷,都是因为公民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

2.4健身指导管理人员的缺乏

目前,我国社区健身指导员管理人员的配置严重不足,据调查,社区广场舞队伍大部分是自发组织,都是出于热心、喜爱来义务承担这份工作;在广场舞的编排上,由于编导人才缺乏,大部分广场舞练习者是通过模仿视频进行学习,容易导致动作错误的现象;很多广场舞练习者选择练习的时间不对,练习量和练习强度不适应,盲目锻炼反而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和广场舞运动的健康发展。

篇4:广场舞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论文

3.1完善法律政策,明确管理制度

从立法上,合理规划群众健身场地,规定广场舞活动时间,通过推动《体育法》的修改或者单行法律的制定来解决广场舞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噪音污染等方面的矛盾;从管理机制上,明确责任机制,设立广场舞活动管理部门,避免管理主体“能管不管”的尴尬;在行政执法方面,明确执法部门和责任机制,加强监管力度,落实执行力,针对易发生广场舞噪音扰民的重点地区,各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大对侵占公民体育权利的执法力度,规范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使人们在满足自身需要、行使个人权利时,不会妨碍损害别人的权利。

3.2完善场地设施――根源

广场舞发生非法占地、噪音矛盾的根源在于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没有得到保障。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的同时,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健身锻炼场地;其次,在城市建设中,政府应出台相关措施,约束开发商,要在楼盘和小区建设中保证足够的体育场地设施;政府、社区、物业以及社区成员合作形成监督机制,充分保障群众权利;城市中的大型体育场馆可以对群众进行限时免费开放,在保障群众体育锻炼的同时,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也解决了广场舞扰民的问题。

3.3培养公民公共意识和道德教育

在社区进行群众体育健康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公民公共意识,提高个人素质;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公共舆论来约束广场舞锻炼者的行为,摒弃群众锻炼中个人主义和自私行为,创建良好的群众体育锻炼环境;制定“广场舞公约”,对广场舞的场地使用、音乐音量、锻炼时限、群众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规定和限制,建立良好的群众锻炼秩序;最后,建立广场舞锻炼活动监督机制,管理部门定期对各广场、社区中广场舞开展活动进行排查,协调各方面矛盾,保证广场舞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

3.4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促进广场舞健康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改善知识结构,进行基层体育教育,发掘现有广场舞活动中优秀组织者进行再培训工作,促进广场舞运动持续发展;其次,与高等体育院校合作,鼓励专业院校培养基层群众体育锻炼的专门性人才,深入社区进行指导与推广工作,政府设立群众体育锻炼岗位,在保证群众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最后,建立广场舞志愿者服务队伍,政府予以补贴,激发群众参与广场舞管理的热情,共同促进广场舞健身活动持续发展。

4结语

促进广场舞健身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群众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完善个方面的法律措施,完善管理管理机制,让广场舞锻炼活动有法可依;在人民群众中宣传法律意识和公德意识,建立监督机制,约束广场舞锻炼不法行为;其次,要积极完善场地设施建设,减少矛盾纠纷,保证广场舞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积极培养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与高校加强合作,鼓励志愿者参与广场舞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保证广场舞运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振中,李艳娜,王红梅.我国广场健身舞的特征和发展前景[J].广角镜,(20):265.

[2]钟菊芳.关于推进广场舞文化发展的思考[J].邵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11(3):51-54.

[3]郭婷婷.广场舞健身价值及趋势发展探微[J].综述,(3):35.

[4]李继春,唐海军,何珂.广场舞矛盾的法律思考[J].课题成果,(8):12.

篇5:农产品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的发展现状的矛盾也变得日益突出。一些地方的农民群众所生产的农产品没有鲜明的特色和足够的规模,导致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为此,应当引入富有实力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从而拉动本地农产品种植业的结构,推动农民群众增收。事实证明,创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产品龙头农业引领体系,必然会对推动农产品产业增效与农民群众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产生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农产品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几条路径。

篇6:农产品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

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是一个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农业转型升级中切实解决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之目的是要推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从农产品生产过程向农产品生产管理技术,再向农产品加工与一体化经营加以转变。这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工程,对尚处在农产品产业化起始阶段的我国来说,最为迫切的是要积极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尽可能快地把农产品转换成为具备比较高经济效益的市场化产品,进而促进我国农产品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模较小。尽管我国已经有相当多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但是整体上规模比较小,层次不够高,生产的集中化程度也不够高,真正具备强大带动力与应对能力的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还相当少,导致农产品产业链不够长,竞争实力不够强,稳定性也不够高,无法适应于当前我国农产品产业化之所需,因而也就无法更好地应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同时,因为部分地区的地方经济指标或者当地政府注重追求政绩,从而影响到了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导致当地农产品产业化中通常未实施全面统筹规划,以至于导致了低效化、重复化建设,并且导致了十分严重的资源浪费。二是资金缺乏。融资难始终是如今绝大部分农产品龙头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的信用度不够高,难以提供相应额度而且有效的抵押与担保。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市场风险比较大,其抗击风险的能力也不够高,所以也就无法符合商业银行实施贷款的相应条件,无法得到所需要的贷款。同时,部分社会投资主体也觉得农产品行业的投入较大,产出却比较小,效益相当低,因而并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农产品企业中。三是技术力量不强。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会导致产业带动力较低,这也是我国农产品龙头企业所具有的普遍问题,因此而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龙头企业无法应对广大农户在资金与技术上提出的要求。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安于现状,其风险意识与开拓意识不强,甚至满足于对农产品半成品进行粗加工,因而其工艺非常简单,缺乏足够的技术含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就无法提升档次,以至于这部分企业缺少足够强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体系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农产品龙头企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在发展中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无法与农户之间建立起更为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企业应当依据自身需要,对农产品实施一次性的买断,企业与农户需要自行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习惯于向农户转移自身风险,一旦农产品供过于求之后,就会拒绝购入农产品或者予以压价,导致农户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群众参与到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之中的主观能动性。五是未能关注品牌建设。如今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价格上或者质量上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农产品龙头企业综合能力上的竞争。到了品牌化竞争时代之后,农产品企业的经营逐步从以往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转为品牌化经营模式。如今,农产品龙头企业产品在品牌上表现为多而且杂,缺乏知名高的大品牌,市场占有率份较小,且龙头企业缺少品牌化经营的意识,不关注自身品牌的对外宣传,导致自身的产品优势未能得到全面发挥,因而也就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二、推动农产品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是精心制定农产品龙头企业开发规划。农产品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主要组织者,对上联结广阔的市场,对于联系基层农户,具备了拓展市场、引领生产以及推广技术等综合性功能。各地党委和政府均应全面认识到农产品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产业化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全面统一思想,运用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来培养与扶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将农产品龙头企业创建工作视为缓解“三农”难题,推动农产品产业化与增加农民群众增收的重点环节加以推进。在农产品龙头企业创建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防范产业趋同以及重复建设等相关问题,政府部门有必要运用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突出地方鲜明特点,落实一村一品发展战略。要强化重点,大力培养以种养殖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等企业,全力推进供产销一体化经营,这也是保障农产品增收与农民群众增收的重要举措。二是积极调整农产品结构。农产品龙头企业应当运用中国农产品行业劳动力成本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点,把中国的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放置于全球大市场之中,切实减少中国尚无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量,大力发展我国既比较优势又在全球市场中具备强大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比如,畜禽、水产以及林产品类等相关农产品。应当积极拓展全球化市场,不断拓展这类农产品的整体生产规模,不断提升出口农产品所具备的市场竞争实力。要通过农产品区域结构的全面调整,完善立体式与开放式的产业结构,也是实施贸工农一体化经济的重要基础。要推动农产品结构从以往的平面式往立体式加以转变,持续提升农产品产业的层次。要建立起立体式的结构,必须要抓好以下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要以开发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不断改进种养殖业的结构,建立起不同区域分别加以布局的特色化产业带,并且积极创新土地流转体系,大力推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积极培育专业化种养殖大户,推动农户朝规模化与集约化的方向加以发展,进而为我国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个步骤是要运用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持续发展来促进种养殖业的提升,不断解决农产品加工行业落后而造成的农产品附加值过低、农产品市场风险过大等相关问题,促进农产品结构从平面式朝立体式加以转变,积极推动贸工农一体化农产品经济建设。最后一个步骤是要在持续开发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运用积极发展农产品营销公司的方式,努力缓解农产品市场竞争无序等相关问题,从而逐渐建立起以农产品营销行业为龙头,以发达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主导,以专业化生产经营为重点的立体型结构,持续提升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产品经济发展水平。三是推进农产品龙头企业技术研发工作。首先是要积极建立农产品研发组织机构,将科研、试制以及生产等结合在一起,运用对农副产品所进行深加工技术,努力研发出能够在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技术型产品,促进农产品龙头企业从只能生产初级农产品朝高层次保健类产品加以转变,从单一化农产品朝系列化名优品加以转变。其次是持续引入农产品科技领域的新成果与新技术,不断拓宽农产品行业的劳动对象以及生产领域,切实调整农产品的结构,不断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方式,将农户传统意义上的农产品技术进行科学化管理,将分散化生产予以规模化,让原本脱节的种养殖与加工实施一体化管理,进而提升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总体水平。再次是要和高校、科研单位等进行合作,许可与支持技术人员运用自身研究成果以及专利到农产品龙头企业中加以入股,推动技术成果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物流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得到运用和转换。最后是要关注对农产品研发人才的引入和培养。要不拘一格地引入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持续提升农产品龙头企业的管理能力。四是强化市场营销,提高企业品牌形象。首先是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营销方式,健全完善市场预测体系,及时而快速地掌握国内外相关市场的供求信息,依据市场需求来组织农产品生产。应当面向本国市场,尤其是中心城市市场、核心交通枢纽市场以及附近城市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全力开发适销对路,具备足够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其次是要经常性地举办与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会或者洽谈会,全面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来宣传与树立本企业农产品的整体品牌形象,推动品牌化农产品走出国门。再次是要积极开发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等各种形式,提升知名品牌农产品的管理力度。最后是要积极选拔、培养或者引入具备市场营销意识、公关能力的优秀营销人才,充实到现有的营销人才队伍之中,不断强化营销人才团队建设。五是政府部门要将农产品龙头企业视为支农的重点。首先是政府部门要制定出台有关的政策措施,综合应用财税、金融以及信贷等各类方式,对那些具备较强优势,富有特色和前景,市场开发能力比较强,而且还能切实带动农户进行共同致富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实施重点帮扶,给予其低息贷款,或者是许可企业以自身收购的农产品加以抵押,向金融机构取得短期的流动性资金,切实解决农产品企业的危机。其次是积极鼓励与支持符合相应条件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运用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等,运用资本市场来筹集维系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相关资金。再次是要因地制宜地出台本地区农产品产业化的开发规划,切实防止各企业相互间由于盲目地攀比、争抢资金与项目的重复建设状况,切实避免出现无序化竞争。六是创建公平的龙头企业和农户间进行利益联结的体系。农产品龙头企业与农户应当在自愿选择的前提下创建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体系,推动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协同发展。要大力推进农产品龙头企业与农户运用资金、技术以及产品等要素加以入股,并落实好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等方式,进一步密切农产品龙头企业与农户群众的利益严格保护。

结束语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已出现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农产品龙头企业正在推动优势农产品以及优势区域开发的局面进一步形成。关注技术发展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更为自觉的行动,而且农产品利益联通体系也在逐渐形成之中。笔者坚信,农产品行业在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带领之下,肯定会迎来更为辉煌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孙良海.七星关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考[J].农技服务,(09)

[2]李专.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需求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10)

[3]孙志红,王亚青.农产品期货、龙头企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

[4]许可.龙头企业网络权力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综述研究[J].纳税,(13)

篇7: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论文

安徽系农业大省,优化产业结构及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流动任重而道远。皖北地区在安徽省域内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积极稳步推进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极具现实意义。

一、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皖北地区主要是指淮河以北的地区(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虽然在全国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皖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全国以及安徽其他地区来说,皖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仍相对滞后,且各地市之间发展不均衡。据安徽统计年鉴显示,安徽省城镇化平均水平为53%,皖北地区为48%,其中淮南、淮北两市城镇化水平最高,分别为67.9%和59.8%;蚌埠的城镇化率稍微低一些,为50.9%;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宿州和亳州,分别为37.5%和35.6%。皖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除了表现为城镇化率不高之外,由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同步,人口城镇化和轻重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导致了皖北地区缺少综合发展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规模普遍较小,缺乏鲜明定位,产业结构单一、雷同,创新驱动能力不足。作为安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皖北城镇化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安徽城镇化建设,皖北城镇化不能成为安徽城镇化建设的“洼地”。

二、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发展失衡

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二、三产业逐步向城镇聚集,受利益驱动,非农人口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不断向城镇转移,带动城镇经济发展,由此带来的高收益会吸引各种要素进一步向城镇流动,逐步累积,促进城镇化的持续发展。相比安徽省其他地区,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偏小,人均GDP偏低。据安徽统计年鉴显示,20皖北地区人口占安徽的42.1%,而经济总量只占全省的30%,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10%左右;皖北地区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4%,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农业依赖较重,而农业现代化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偏低,农民收入水平增加比较缓慢;城镇化发展需要要素的有效流入,而皖北地区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要素在城镇化发展中不能获得很好的收益而流向别处。

(二)城乡发展不协调,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皖北地区第二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比重过高及农业人口比率偏高,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市转移,任务繁重。各地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城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对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等关注不够。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势必造成大量优势资源在城市的聚集,使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的发展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更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致使农村剩下的劳动力大多是劳动能力很弱的老弱病残,农业生产水平明显降低,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

(三)缺乏联动效应的城镇组群,未能有效吸纳农村剩余人口

皖北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缺乏有效合作和联动,六个地级市多是基于自身局部利益各自为战,规划不合理,布局不科学,产业结构雷同,竞争过于激烈,资源浪费严重,在此区域没能形成一个辐射带动力强且综合承载能力大的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皖北地区六个地级市中,阜阳市、淮南市和蚌埠市最有条件成为中心城市。在六个地级市中,人口总数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是阜阳市,但是阜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工业化速度和程度都较低,城镇化程度过低。就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工业化速度和程度而言,淮南市在六市中都是最高,但所占经济总量较小,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带动力较弱,和其他城市合作机会较少,合作空间较小。作为科教资源比较丰富的蚌埠市,由于技术创新力度不够,没有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教育机制相对滞后,没有很好发挥科教资源的优势。此外,皖北地区六个地级市的乡镇企业发展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劳动力和资源利用率低,致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外省。据统计,皖北地区向外省转移的农村人口达70%以上,为其他省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却严重影响了本地区城镇化发展。

(四)城镇化发展资金短缺

由于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规模较大,大量非农人口在城市购房,这就要求有相应的住房供给、医疗保障、教育资源保障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财政收入不高,因而对城镇化基础设施投入十分有限,加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落后,国有金融机构资金主要投向城市大中企业,致使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得不到有效解决,发展速度自然缓慢,发展程度自然不高。

(五)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不高

皖北地区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甚至部分为文盲,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比较差,对他们而言,放弃土地带来的风险可能大于进城务工和生活获得的`收益,为防后顾之忧,农民不会轻易放弃农村的土地到小城镇落户。加之当地农村缺乏农民再教育和技能培训机构,农民很难学到一技之长,即使进入城镇,知识技能低、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工也不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因而很难在城镇立足发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发展。此外,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难以转变为真正的城镇居民,造成了诸多的不平等。我国土地管理制度规定农民不能自主流转自己的土地,使得农民得不到相应的财产性收益,落户城镇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增加了。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就业、养老、生活等方面的保障,这些都不利于城镇化的推进和发展。

三、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

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经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两个阶段。工业化发展不仅带来大量财政收入,改善了城镇基础设施,同时还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城镇化发展起着带动作用;而城镇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工业品销售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不仅要对各类工业和产业的相应配套设施进行逐步完善,而且要进行产业转移,在转移东部产业时要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的建设力度。吸引人口回流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消费需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皖北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

(二)推进城镇的区域协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皖北六市要从整体利益出发,积极联动,有效交流。在产业上整体规划,区域内形成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此外要积极与安徽其他地区进行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皖北地区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合理进行产业转移,利用南北共建现代产业园来带动皖北地区工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

(三)切实保护耕地,实现“以城带乡”

在城镇化发展中,由于皖北地区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城镇化发展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不同。皖北地区人口数量多、密度高,尤其是农业人口众多,因此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皖北地区是全国主要农业区,在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尤为突出,城镇化建设要进行整体、长远规划,合理布局,有效保护农业用地。打造“以城带乡”式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为结构的区域内生发展机制,适度提高皖北地区各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容积率标准。

(四)改革城建融资体制和公共设施建设

积极行动,多方筹措资金,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不仅要扩大建设规模,而且要加强供水、供气、供电等保障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城镇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对教育、卫生、医疗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要加快进度;不仅要加大城镇居民住房建设,而且要努力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进行城镇绿化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繁荣、绿色的美好家园。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资金渠道要多样化,不能只靠财政拨款。要建立多元化的城建融资体制,政府主导、各种融资方式并存,采取民间集资、引资、银行信贷等方式筹措城建资金。

(五)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

不仅要认识到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城镇化的重要作用,还要采取具体措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如果大量文化水平过低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不仅难以解决就业,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社保压力加大、失业率攀升、犯罪率提高,使城市居民和农村劳动力之间的差距加大。众所周知,虽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还是比较低。各级政府应该加大义务教育实行力度,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努力。为了提高农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应有计划地建立一批职业教育中心,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民实际状况,对劳动力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为小城镇建设发展持续提供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储备。此外,要创新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大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创新改革,吸引并留住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城镇化建设中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并且从制度上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遇到很多问题,如城镇化建设速度慢、发展水平较低、城镇规模偏小、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强、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在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结合皖北地区具体的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皖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战略部署,分步分段、循序渐进推进。而且还应建立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并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力争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怀里.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20-135.

[2]许经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J].财经问题研究,,(9):46-47.

[3]马远,龚新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开发研究[J].开发研究,2012,(5):80-91.

[4]李丽莎.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影响[J].商业时代,,(18):15-16.

[5]江学青.皖北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2012:55-72.

篇8: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一、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

城市文化差别是城市与城市之间最大的差别。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加强城市竞争力有助于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中国历史悠久,在每个城市中都有代表其城市特色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因此,首先要加强对这些的保护,使得能够持续的保持住城市特有的空间格局、重要地形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其次,要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宣传,城市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轶事、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对这些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充分认识其内涵,要把城市竞争中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来进行;再次,城市中最主要的主体——人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提高,主要包括知识、风险意识、形象意识、技能、竞争意识等等。

二、加强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

城市只有不断进行学习和深造才能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实现自我适应和自我创新前提条件就是转变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途径就是鼓励自我超越、更新学习理念,实现学生的全员化和终身化。根据我国城市具体情况,建设学习型城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完善网络,促进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第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各类“学习型”组织,要在机关、企业、社区家庭等建立机制灵活、方式多样的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实现知识在“学习型”组织之间无损耗流动,为“学习型城市”提供支撑;第三,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实现知识共享。在城市中,图书馆、研究院都是知识传播的物质载体,因此,必须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将其开放,实现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制度人员交流制度,使得对于“学习型城市”的需要,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够与之相适应;第四,加强各种活动的开展,并且这些活动也与有关学科和城市居民密切相关,这样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创新;第五,使得举办的活动要有保障的进行。总而言之,不管“学习型城市”如何进行,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能力也决定着工业化水平的高低,而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就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产业集聚带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整个供应链上,企业都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对于专业化协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规模效益容易形成,并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第三,对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培养与利用等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第四,对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发展非常有利。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信用是保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基础。在多变环境中具有信用的城市要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在城市的各种要素中都不同程度上渗透着信用,并且进一步加固了城市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就是由信用的高低来决定。信用还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一般都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现实中,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缺失的内在原因是滞后的制度建设和超前变化的经济伦理;第二,信用缺失的直接推动力是成本效益的严重不对称;第三,信用缺失的普遍原因是企业经营的短视行为较严重。

城市营销能够为城市发展营造就有竞争优势的环境,从而能够使城市摆脱遇到的困境,进而使得城市朝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走去。城市营销影响经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城市经营的企业家精神在城市营销中有所体现。城市营销力求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具体城市的各种资源,以企业家的思维,通过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向目标受众或目标客户宣传或出售。从实践来看,在国外,美国城市地方政府的管理者具有较多的企业家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城市地方自治与税制的原因;但是从欧洲城市角度来看,与美国城市相比,没有那么多的地方权力,但是由于激烈的竞争使得他们必须对他们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尽可能的在各方面都具备吸引力;同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生存下去,城市的经营管理必须更有组织,并且还必须加之更多的商业观念,从而使得城市运营效率提高,最终使得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对于城市竞争力发展所遇的问题,城市营销可以给予解决。首先,在竞争经验的累积和成长的过程中,城市能够发掘城市营销的优势,并且学会城市营销应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发展;其次,城市营销是实现城市政策目标重要途径,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营销策略来解决城市发展所遇的问题,从而使得提升竞争力和活跃地区经济的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再次,对于地方政府和目标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可以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来实现,从而有利于城市政府部门提高社会的总体投资利润率。第三,在城市竞争优势的形成中,城市营销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通过城市营销,城市可以根据其发展的远景目标与自身的资源限制,应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分别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与期望。

城市竞争力体现的是一个城市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城市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尹子民:工业企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02)

冯兵:城市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策略研究[J].规划师, ,(06)

篇9: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所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一旦不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便失去了其实际意义,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让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城市规划不单单是建筑楼房的简单组合,更应该注重城市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方法;策略

1.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并确定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所做出的综合性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经济、社会、人口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需要满足现代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包括城市功能、规模、结构等各个方面。

2.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2.1规划缺乏相应的地域特色。一个城市,一个故事,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城市规划就是要显示出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理特色,然而由于规划者对当地特色的漠视,不同的特色城市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相似城市的罗列,并没有凸显出自己城市的特色,一个又一个复制的再造城市使城市本身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底蕴与活力,同时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城市间的竞争力。

2.2规划缺乏一定的前瞻性。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私家车正在逐步走入家家户户,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这就导致了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通病,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更是水泄不通,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除了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没有给近期或者未来一段时间内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规划缺乏一定的前瞻性。这不仅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我们都知道城市建设是规划先行,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城市的所有建设发展包括园林绿化、城市广场、商业街道等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来,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却是经常被随意改变的,这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当然,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再加上不同阶段领导的更替,这一切都导致了城市规划随意性的出现。

2.4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缺乏绿化建设。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与低、好与坏,不单单是看城市的经济水平以及城市设施、设备的完善程度,还要看城市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并不在于城市的大小以及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就目前城市规划建设而言,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注重了眼前的利益,只看见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致使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普遍恶化。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生态环境这个基础,又谈何可持续发展。

2.5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并对城市规划并没有作出相应明确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了相关审批部门无法可依,没有办法对权利进行制约,明知城市规划有不合理之处也无法顺利驳回,严重影响了审批工作的进行,导致了城市城市建设发展缓慢。

3.加强城市规划,不断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城市规划就是预测未来,通过行动改变和适应未来,其本质特征就是未来的一个导向性,任何一个规划都应该以一个目标作为未来趋向性的,所谓规划的内容和过程都是为目标而服务的,城市规划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3.1拓宽规划内容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内容不应该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而是要将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设施等诸多因素都需要纳入到规划范围之内,在保证以上因素相互协调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来寻找适宜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式。在规划开始之初,就应该把所有因素以及需求等进行具体分析,保证城市能够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3.2树立人性化的规划理念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因此,不管对城市进行怎样的规划,都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树立为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精神理念,对于城市规划要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否则即使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基础都是一时的,无法满足一定时间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力度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该意识到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问题的严重性,讨论研究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方案,在实际过程中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与管制,以城市规划的力量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法可依。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不仅可以使审批部门的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而且在实际建设发展过程中也能够有法可依,为城市规划建设以及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有力保障。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并且城市的作用与地位也日益突出,但是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所以,我国城市规划必须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以实现经济、环境、资源等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赋予城市规划意义,最终以城市规划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冀英.浅析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

[2]林琳,毕克妮.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1(03).

篇10:浅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论文

0 前 言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设与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矿产、森林、金属、石油等产业一般是资源型城市的支柱性产业,可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资源型城市结构过于单一,其发展过于依赖自然资源,由于很多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把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然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规划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专门的组织机构。吸引外来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深化制度改革和改变产业结构;制定优惠政策,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企业网络;政府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篇11:浅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论文

3.1 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不断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制度创新,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计划。依据各自资源型城市产业现状,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资源型产业的统一管理机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明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力关系,为经济发展提供软硬环境,协调内外关系,重点发展下游产业,增加下游产业以及相关的配套产业。

3.2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树立战略性发展理念

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对资源型城市采取适度的产业倾斜优惠政策。优先安排能够发挥资源优势的重大项目。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财政税收倾斜政策,建立专项基金,专项管理,合理利用有限资金。注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强对资源型城市人才的培养。需要树立战略性的发展理念,必须树立长远发展的眼光,做好长远规划。

3.3 强化城市环境的治理,实现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定要做好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转变传统经济发展依靠破坏环境的方式,积极创新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企业发展中资源、能源的消耗,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发展。

4 结 语

综上所述,资源型城市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而建立的城市,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直接导致资源枯竭的状况,使当前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当前条件下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的出路,首先应该根据当前存在的这些挑战做出科学的对策,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树立战略性的发展理念,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立合理机制并适时的完成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成华.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4(9).

[2]高鑫.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经济视角,2014(8).

浅谈城市景观的道路网美学的发展路径论文

GIS管道线路优化设计平台论文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优秀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酒店管理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毕业论文范文题目模板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

谈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
《谈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谈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整理11篇)】相关文章:

浅谈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与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的论文2022-12-17

毕业论文题目2022-08-22

财政学论文题目2023-01-30

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2023-05-28

教师教学论文选题题目2024-01-19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2024-02-02

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的研究论文2023-04-28

电大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022-08-04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低碳发展路径探析论文2023-12-01

法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