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综述范文(推荐12篇)由网友“我头呢”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科技论文综述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科技论文综述写作格式及注意事项
一、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做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 Effect of (因素) 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
b) (观测对象)in (研究对象) Progress
c) 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 d) 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略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六句
主题句 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 略
主题句 研究支持1
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 略 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 主题句 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 略
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
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
5.3 相关研究不必全部列举,每一个主题举2-5个有代表意义的研究。
5.3 常用句式
了解…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对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的特征可用…来描述,其中常用的有…
由于…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者通过…来描述各因素对…的影响
影响…的因素很多,下面就…进行论述
…不仅取决于…,而且受到…的制约
…与…有关
…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研究表明…
产生…的原因有…
6 结语
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 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 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篇2: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一、科技伦理的基础问题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是人们对于客观自然界的认识和说明,这种认识与说明是建立在实践活动之上的,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外在表现和理性形式。而技术的本性是指人们在现实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所能获得的生产力水平的一种标志,是在科学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工具和手段。科学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理性形式,技术则是科学知识向实践转化的各种方法和技能,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二)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技术具有属人性的一面,马克思曾经指出了科学技术其本质是人的力量的物化形式。德国哲学家卡普认为,技术是人的创造物,工具和武器是各种不同器官的投射。不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才真正的体现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才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关键之处。科学技术是人的创造物,是人体器官的延伸和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力杠杆。爱因斯坦也揭示了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认为科学技术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也是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科学技术不仅要力求还原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依据发现的客观规律去实现人的需要的属人的存在,这也正是科学技术的本质所在。
(三)科学技术的作用
弗兰西斯?培根说: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就在于“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向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向演化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在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的同时也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水平,减轻了人类的痛苦与灾难,这些无不体现着科学技术的善的作用。
二、科技伦理的分析视角和维度
(一)从科技与伦理的关系角度分析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也随之而带来了一系列道德和伦理难题。科技与伦理二者是什么关系呢?事实上,科技与伦理是性质不同的。广西民族学院高剑平坚持认为,科学讲究实证,追求的是“真”,发现的是客观已经存在的规律,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求证的方式一般是科学实验,或者观察,或者论证。伦理是要阐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要怎么样相处,它是规范性的,追求的是“善”。而科学之所以频频向伦理提出挑战,是因为科学总是在创新,而创新总会引起人类生活与交往手段的改变。这样,在时间层面上,科学技术面向未来,而伦理则面向过去,以此获得其稳定性,如此,技术上的“真”与伦理上的“善”出现了断裂。在空间层面上,科学技术以其开放性和前瞻性来获取利润支持;伦理则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以获取本体论意义上的家园感和安全感。要弥合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的断裂模式,最佳的方式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模式。从时间伦理的角度来定位科技伦理,抓住科技发展给伦理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高科技对伦理推陈出新的促进作用,建构实践伦理意义上的新科技伦理。
(二)科技伦理的价值维度
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有两个方面: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和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伦理价值。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指其本身所赋有的伦理道德意义,即科学活动的精神和规范是伦理内容的组成部分。而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价值有正反两个方面,正的方面指的是其积极的一面,即表现为一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繁荣和生活的便利;二是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和自我的认识水平,破除了对世界之外所谓神灵的迷信和崇拜,使人获得了在认识必然性基础的自由,直接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的反的方面指的是科技的不当应用和任意的扩张,从而造成了人类的被动,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与进步。
(三)科技伦理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第人道原则。人道主义是一种伦理价值观,世界观,
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纵观近几十年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实现其人道主义的初衷。当我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对科技的过分信任和任意应用是人道的异化。因此,现在的科技发展必需从两个向度来努力:一是不断发掘科技的人道价值;二是实现科技的人道化回归,并使之发扬光大。
第二,生态原则。展望21世纪,由于科技的发展,能源大量的消耗,水资源、植被等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类不禁开始反思。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生态价值观反对不加区别地适用一切技术。生态价值观对技术有明确的价值选择,要求科学技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且也在于增进整个系统的协调平衡。
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力量,使人类从原始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从现代工业文明走向未来的信息文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过去发挥科学技术的功能时,人类也有失之偏颇的地方,那就是过于计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过于注重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生态、伦理、审美等价值。因此,科学技术必需转变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体现人道原则与生态原则的统实现对人类的系统、全面、整体的关怀。
三、目前学术界对科技伦理的争论焦点
(一)科技的人性化
科技人性化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科技异化提出的,它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复归科技的人性特征。科技是人超越其他动物的一种产物与象征,是人的一种高级活动的体现,它展示了人的力量。人类通过智慧的活动创造了大自然中原本不存在的事物,形成了不可思议的人工自然与工业文明。一切的'科技活动都以人类为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从古代到近代,科技的强大威力足以见之,人类发展科技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因此从科技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看,科技是人性化的。
第二,限定科技的非人性的范围。科技不仅具有人性的特征,也包含非人性的属性。科技是以探求真理为直接任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客观规律、法则等是独立于人的,不以人的目的和需要为准则,不能解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重大的人生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它及其丰富而复杂,只能通过人类自己去感悟、体验和整个生命来诠释,从这一点来看科技具有非人性特征,也正是因为科技的这种客观性,才要从伦理的角度去限定科技的非人性的范围,以至于使科技更好的去适合人类生活。
第三,赋予科技以人性关怀。人性与非人性是科技固有的双重属性,可是,近代以来,科技的人性逐渐被人遗忘和丢失,而更多的张扬了其非人性的属性。工具理性的片面强化和扩张极大的增强了科技的威力,确立了人类对科技的至高崇尚的地位,也深深的改变着人与自然的面貌。同时,随着科技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渗透,科技的非人属性正在被扩张和推广,所以给予科技人性关怀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外在地赋予科技以人性关怀,不仅可以激活科技固有的人性,还可以弥补科技的非人性特征在科技应用中带来的人性欠缺。
然而,怎样去赋予科技以人性关怀?这是否可行?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现实,它是社会机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发展有其内在逻辑,但是,科技自身难以自我规定和调适其发展方向与目标,其发展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如社会的总体价值观念、社会的需求、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会以各种形式对科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规范,这种状况在现代社会特别突出。社会对科技的强大支配力是科技异化的原因,同时也是我们实现科技的人性化的可利用的优势。从社会的角度真正地关心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将有利于科技的健康发展。
(二)科技伦理的责任困惑
科技伦理的责任问题的提出主要出于科技时代。责任是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权力作为对他人的影响力,在行使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他人的利益造成影响,权力行使必需对这种影响负责。科技的负面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想寻找责任,到底是谁的责任?是科学家的责任吗?这就是责任的困惑所在,长江大学的张黎夫对此进行了剖析,他认为科技行为主体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责任主体悬置。现代科技活动不仅是一种职业活动,往往还是一种集体活动,并且总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其主体包括科技工作者,也包括企业、政府等,因此行为主体多元化,责任主体被悬置,形成了谁都有责任,却又谁都不负责任的可悲格局。其次,科技后果难以预测使科技伦理的责任受挫。科技伦理的责任事实上是一种前瞻性伦理,它不仅要求以行为为后果转向,而且还要求以它为基础,但科技后果的难预测性使这种基础不牢靠。科学发现越基础,它所包括的直接与间接后果的数量很可能越多,即使我们能偶尔地预测到了它在将来的好效果,但是我们不能担保在将来的未来它不会变成坏效果。因此,科技伦理的责任所展望的那种“积极指导”总是在不断地受挫折。最后,科技伦理的责任不但不相信良知,而且排斥法律,这使得它失去了可靠的责任主管和相应的制裁机制,从而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因此,科技伦理很难负担起自己的责任。
(三)科学技术研究有无禁区
科学技术的禁区是相对于科学研究自由而言的。公民应该享有科学研究的自由,但是这里要讨论科学技术研究的禁区,首先应该将科学与技术分开。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科学不存在禁区问题;而当科学作为一种活动,科学必需受到某种形式的社会制约。科学研究的自由也只能局限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的设定上。从长远来讲,研究对象、领域的设定是自由的,不应该有禁区,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不可以出于伦理需要在某一个时期对某一个对象、领域的研究进行适当的节制。当然,这可能需要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民众进行充分交流后才能确定。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飞跃,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伦理问题和困惑,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这些问题将会被慢慢的解决。
篇3:科技综述怎么写
(一)科技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科技综述的“综”,即综合、全面。它纵横汇集,广而有序地对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整理而形成概述性资料。它可以综述某学科、领域、专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或不同方面、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现状、实际情况和观点分歧等。
2.科学性科技综述通过报道形式公布,是对一次和二次科技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而成的三次文献,揭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差距、动向,具有重要的科学技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3.客观性科技综述是客观地叙述和说明有关内容,作者不做主观评论,即“述而不评”(加评论的是“评述”)。
4.实用性科技综述是在搜集、浓缩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编成的,其目的是为了交流、传播科技知识,使科技文献更全面、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所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二)科技综述的种类
1.综合性综述有关学科或领域的综述,叫综合性综述。
2.专题性综述有关某技术或产品的综述,叫专题性综述。
篇4:科技综述怎么写
1.选题目的明确科技综述的选题,不管是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战略性的课题,或者实际科研、生产中巫待解决的战术性课题,或者根据长期积累自我开发的课题,都应对社会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能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2.选材广泛系统科技综述是以原始文献的情报信息为依据的,需要有大量的、全面的、系统的材料。要尽可能广泛地占有材料,并有目的地将材料进行筛选、鉴别、分类、归纳整理。占有材料、选择材料,是科技综述写作过程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关键环节,是科技综述质量的保证。
3.态度客观忠实科技综述对原始文献应该客观、公正,切不可以个人的主观情感、兴趣好恶而有失偏颇。否则,将大大降低或损害科技综述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4.行文简洁严密科技综述主要以概述与说明为表达方式。这是由其写作目的决定的:科技综述是为特定读者提供某一学科或领域的技术、产品、成果的概括性的综合材料,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因此,行文一定要简洁、清晰、有序,便于更好地交流和接受科技信息。同时,要做到论证严密,观点和材料有机统一,以达到科技综述写作的目的。
篇5:科技综述怎么写
由于各种科技综述的写作目的、服务对象不同,涉及的内容不同,因而格式各异。但总的说来,其内容大致由前言、主体、结语、附录四个部分构成。
1.前言(又称首起)主要概述编写本综述的原因、目的、意义、编写原则和过程以及有关的背景情况,如资料来源、参与单位、搜集范围、介绍综述正文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又包括本题的历史渊源、目前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整个前言要简短明确,力求重点突出。
2.主体是科技综述的核心。一般包括:既往状况、当前现状、发展趋势等。()尤其是现状和发展趋势应作重点、详尽、具体的叙述,并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不同的观点和问题。
主体部分没有固定写法,一般按时间顺序组织安排,即“纵写法”;或按学科、领域安排组织材料的“横写法,‘;或二者兼有的”纵横交错“法。不管哪种形式,都要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及有关问题等。主体部分应特别注意对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代表性强的文献的引用和叙述。
总之,主体部分要”广而有序“、”约而不漏“.”广而有序“是指选择材料全面、广泛又有条理;”约而不漏“是指材料精当全面,没有遗漏。
3.结语是对研究所得结论的简明概述,以及本研究的意义,存在的分歧意见和待解决的问题。如果结论已包含在正文里,结语部分可省略。
4.附录标明主要参考文献的目录。它是研究的依据,为读者核对或作进一步研究提供索引。一般可按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排
篇6:近十年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近十年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一、科技伦理的含义
伦理是指依靠非强制的、社会自觉地精神力量维持的人类主体行为规范。人为了达到这样一种主体行为规范,就不然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实施行为,以期到达预定目标。而科技伦理的定义尚存很大争议。我们认为,科技伦理应放入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即不否定科技伦理本身的存在,但也不单单是用科技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伦理道德去代替科技伦理。科学技术在其发展和应用过程当中,尽管受其运用者控制,但其自身也有其特有的规律。而科技的自身规律,有的可以为我们所认知,有的则不然。为我们所认知的那部分,我们当然可以人为的赋予或改变其伦理水平。而不能为我们所认知的那部分,则恰好蕴含着其自身所拥有的道德评判标准,即伦理道德。
二、科技伦理的分析视角和维度)从科技与伦理的关系角度分析
科技的发展愈加迅速,使人应接不暇,但也随之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其道德和伦理的讨论。那么,科技和伦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昵?总的来说,科技和伦理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中南大学亚太发展研究所的陈文化、李立生认为,科技是有科技活动和科技知识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此二者的概念、构成要素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苏州大学的庄友刚认为,科技在为人类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创造了有利和必要的条件的同时也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消极影响,加大了人类危害自身生存的可能性。南京大学的陈红、沈骊天认为,伦理是用非强制力的、社会自觉地精神力量维持人类主体行为的规范,它不仅是调节人类社会目标控制的重要形式,还是国家等社会强制力进行控制的精神支柱。
因此,科技和伦理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同维度的注解。但它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科技离不开伦理的把握和约束,伦理离不了科技的促进和提升。由此,产生了科技伦理这个看似时髦却本就存在长久的概念。在庄友刚看来,科技伦理就是对科学技术活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的伦理把握,是对科学技术活动的对象、过程、结果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与条件所产生的影响的伦理价值观反思。它的作用就在于解决科学技术实践当中与价值伦理产生的冲突,以及价值伦理的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当中的道德悻论。
(二)从科技伦理的价值维度分析
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包括了:科学技术活动和成果的伦理价值、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伦理价值。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属性。科学技术活动和成果的伦理价值是其本身所存在的道德伦理意义,它是科技成果和活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其他外在活动为转移或改变的。当前,许多学者将科技本身存在的价值与道德纠缠在一起,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提供对科技的价值评判标准,但更大程度上蒙蔽了对科技本身所具有伦理价值属性的深刻认识。
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伦理价值,许多学者都对之有过相关的阐述。例如:陈爰华在《科技伦理的形上维度》一文认为,科技伦理的价值论维度,其实就是真与善的互维。即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判断方式进行伦理的追思;另一方面要对其求真的目标的本性进行道德的审视。再者,有的学者认为科技伦理的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水平高低。如:四川农业大学的方玉媚认为,当前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困惑恰恰就是人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当中,将科学评判提升到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之上;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当成人类最神圣的事业,唯效率和欲望的实现是一切行动的标准;最终形成功利主义。
(三)科技伦理在发展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准则第一,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一种道德伦理价值观,世界观,他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一切活动都从人为出发点,最后又以人为落脚点。纵观近十几年的科学技术发展,我们发现并没有实现以人为本这个最终目标,甚至很多与这个目标大相径庭。许多科学技术的诞生,基本上都是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而服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广大人民接受到的只是科学技术的有利面,只看到了科学技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而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大利益集团为更好的推动为自身所用科技的发展而给广大人民的一点蝇头小利。
因此,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应该从两个方向来努力:一是摆脱利益的束缚,彻底回到人本道路上来,不断发掘科学技术中应有的人本价值;二是充分发扬科学技术现有的人道理论,使人民大众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内涵,以更加明智的方式来运用科技这把“双刃剑”。
第二,生态原则。展望21世纪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对资源的破坏以及对能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让人们不断怀念过去天蓝水清的日子。当今,酸雨、噪音、温室气体、全球变暧、沙尘暴、滥砍滥伐导致的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不得不花大力气来解决的事情。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造的是自然世界,人们赖以生存和认识的,也是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程度,无不是大自然的馈赠,科学技术也不例外。试想一下,如果自然完全被毁坏,人类已无可改造和认识的基础,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从何而来昵?因此,我们应该彻底告别只要经济,不要环境的时代;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歩,让自然先行,甚至我们可以暂时停下自己的脚歩,认真打量和思考身处的这个环境,看看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第三,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原则。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不是唯一力量,其在社会文明的转向和物质、精神文明的提高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我们发挥科学功能的时候,存在许多偏颇的地方。正如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刘松涛和北京师范大学李建会认为的那样,任何时代的科学都只能是对自然的部分对象的有限的认识,科学的“真”是特定时空中的“真”。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全局观念,了解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共同发展。
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固然重要,可是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正不遗余力奋力向前的人们一个道理: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更加重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科学技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不惜采用极致的手段,一味的追求经济效应。殊不知,大自然的馈赠是有限的,长期的人为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自然之物离我们而去。
三、对科技伦理的几点思考
(一)科技伦理的概念是否存在或是否适用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每个学者都没有明确的提出科技伦理属于什么范畴。在分析社会伦理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从不同角度切入,到最后实际落脚点却都在科学技术的主体--人这个地方。不管是科技伦理学的控制,还是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伦理出路,科技风险规避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强调当前科技风险日益严重,科技伦理问题愈发突出,需要社会大众加以关注。但是在文章最后的问题解决方案,却是出奇的一致。即大多数都是从加强科技工作者自身道德建设;认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树立全球风险意识、共同承担科技存在的现实性威胁等等。
而中南大学亚太发展研究所的陈文化、李立生两位学者直接提出:“科技伦理”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他们认为,现代很多学者将科技伦理与科技活动伦理混为一谈,但其实作为科技知识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并入生产过程”之后,才可能有“伦理道德”问题。他们认为,科技伦理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实践活动。价值、伦理只是社会存在的纯粹表现,因此,它们在关照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同时,还必须关照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中的行为规范。
苏州大学庄友刚在《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伦理:问题与出路》一文中,将科技伦理定义为对科学技术活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的伦理把握,是对科学技术活动的对象、过程、结果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与条件所产生的影响的伦理价值观的反思。这就意味着,在他看来,科技伦理是存在的,并且应该与职业道德、技术真伪等问题区分开来。
因此,众多争议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科技伦理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属于什么范畴?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分析更加接近其本质?
(二)科技工作者应负起更大的责任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如果说科学技术本身具有伦理的话,那科学技术的研发者和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更高的伦理道德水平。当前,许多新技术的研发,不断冲击和挑战着传统伦理价值,如: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高智能机器人等等。这些高技术发明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已经自然科学的传统认识,科学技术的研发者理所应当的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解读其技术的信息。
除科技工作者本身应该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之外,科学技术的传播者和组织型研究者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还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他律机制的建设。东南大学顾益认为,以科技研究者为主,科技的转译者、组织者都属于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网络中的责任应该包括各个环节行动者的责任,其应该通过合理的阐述保持网络联盟的开放性和稳定性,而这些责任中又体现了对行动者,在实际行为过程中的要求和规定。因此,与科技工作相关的人群,应该采取这样一种科技伦理精神“宽容、合作、开放和诚信。
(三)科学技术研究有没有明确的禁区
科学研究的禁区是相对于科学研究自由来说的。而说到科学自由,又不得不牵扯到意志自由。一个是与人创造物有关,一个是直接与人的主体性有关。按陈爰华《科技伦理的形上维度》一文中表述,科学自自由则是强调应做什么,即道德选择的自主、自觉。因此,科技活动主体的科学自由与意志自由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求真与臻善之间存在的必要张力,此二者是可以统_在_起的,不是绝对的对立。
科学研究的禁区在我看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但它却有一个无形的界限橫亘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那就是任何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以社会大众的终极幸福为目标。不能以任何借口、任何私利,打着科学技术的幌子干伤天害理的事情。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不能违背人伦道德,应最大限度的实现其社会责任和伦理要求。每一个有责任的人,在自己的内心都有一个“高压线”为自己的科学行为设定标准。如果人人心中都有“禁区”社会发展将会永无“禁区”。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当代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飞跃。在为人类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科技的潜在风险特别是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冲突日益突出。这告诫我们,需要用清醒的头脑去深入发现和挖掘这些问题,厘清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和困惑,以期实现科学技术良性、全面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会慢慢的解决。
篇7:综述论文
最新综述论文模板
即文中的内容提要,指用最扼要的文字概括说明研究概况、目的及意义,综述类论文模板。字数一般在200-300字以内。,简述所选择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状、争论焦点、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还可限定综述的范围.使读者对综述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部分约
关键词
1 中心部分:中心部分是综述论文的主体,无固定的写作格式,一般按照提纲分成不同层次的小标题进行讨论。以每个小标题为主线,将相关文献的结果和观点归纳和综合在一起。然后分别以文献为基础,围绕每个标题进行论述。书写时应注意:(1)层次清晰(2)论述有理有据(3)对文献进行归纳(4)文献引用准确、客观。在针对现状的基础上可提出作者个人的见解、建议。
前言:阐明综述该选题的目的、意义,包括有关概念的界定、目前存在的问题或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本文综述的范围、必要性等。字数一般限制在200-300字左右。
2 小结:是对综述的中心内容进行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述评价,提出自己的缺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小结时用词应恰如其分、留有余地,避免偏激。
参考文献:。
①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综述以文献为基础,因此,参考文献应力求新、全面、有权威性文献引用准确,尽量避免间接引用,以3-5年以内的为主。
②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内部刊物、内部资料和网上的'文章一般不列入参考文献。
③正确标引参考文献,多次引用统一著者的同一文献,只需编1个首次引用时的序号,若每次引文的页码不相同时,将页码置于“[]”外(当“[]”在行文中时,则页码置于“[]”的上角标处),但在最后“参考文献”中不用再标注页码范围,个人简历《综述类论文模板》。
示例:孙玉文等[4]15-17......孙玉文等[4]55认为......根据文献[4]101-105......
[1]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④按规范格式著录。
(Ⅰ)专著。[序号] 作者名(3位以上的作者,只写3个人的名字,后加“,等”).文章题目[文献类型].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Ⅱ)专著析出文献。 [标引顺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篇)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页码.
示例:[1]白书农.植物开花研究
//李承森.植物科学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46-163.
(Ⅲ)书籍。[序号] 主编姓名(3位以上的作者,只写3个人的名字,后加“,等”).书名
.版次(第1版可省略).出版地:出版社,年:起止页码。
(Ⅳ)报纸。 [序号] 作者名.题名[文献类型].连续出版物的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Ⅴ)网上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注:①作者通讯地址及邮编;请务必注明第一作者简历,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民族、
籍贯、职务、职称、最高学历、研究方向,联系电话,E-mail地址。②如果您研究的课题是
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请注明基金名称(全称)及编号,并将该项基金的复印件一并寄来。例
如:国家卫生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号:J
篇8:综述论文
我国政府已加大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以确保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如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为特定的农村低收入人群提供一定额度的小额人身保险保费补贴;另一方面,还出台相关政策对小额保险的经营者提供税收以及监管费用等方面的优惠,从而提高各寿险公司参与小额保险经营的积极性。产品的需求方对保险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农村小额保险经过近三年的发展,覆盖人群逐年增加,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但从农村地区的潜在客户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障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其投保意识不高、对小额人身保险的认知度较低和期望值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的推广和普及。因此,对广大农民群体进行宣传教育是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前提。这需要商业保险公司以及相关社会部门给予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有关保险知识,通过开展小额人身保险教育,帮助低收入农民了解保险、熟悉保险和运用保险,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保险需求,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小额人身保险的认知度以及参保意愿。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对商业寿险公司的认可程度对于小额人身保险的普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各试点公司在进行产品宣传时如实宣传小额人身保险产品和服务信息,不随意夸大保单的功能和作用;在签约时,要及时递送保单、做好客户回访、因地制宜地提供延伸服务;在理赔上,要做到简单、准确、迅速、及时。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农民朋友的信任,使广大农民更愿意通过保险的方式来转嫁风险,从而使更多的农民享有小额人身保险的保障。
产品本身不适合农民需求由于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的较晚,当前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整体经营水平较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在中邮人寿试点小额保险领域之前,各试点公司提供的的小额保险产品多为短期意外险及定期死亡保险,而大量农村人口对健康、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同样存在着迫切的需求,而各试点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品种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于防老、防病、防灾的迫切需求。小额保险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与农民需求不能完全相适应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因此,小额保险要想成功发展,开发和创新产品是基础。各试点公司应充分调查、了解农民的风险状况、保险需求、收入情况等,结合农民特点,把握“低保额与低保费”的标准,开发出适合低收入农民的保险产品。农村销售网络的限制目前,除中国人寿和中邮人寿等少数寿险公司在农村具有一定的网点优势,大部分寿险公司在县域市场还没有网点,因此造成部分参与试点的公司已明显无法在农村市场实质性的继续推进试点。自20xx年以来,保监会特别重视县域保险的发展,鼓励商业寿险公司加快县域网点建设,开辟了网点审批绿色通道,并鼓励各家公司对达到一定要求的农村营销服务部升格为县级支公司或营业部。但是,总体来看,建设农村保险营销网点还要受到农村经济状况、农民对保险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寿险公司资源配置的限制等多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尚需时日。
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继中国人寿、太平洋、泰康、平安和新华人寿之后第六家试水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寿险公司,作为寿险市场的一员新丁,中邮人寿的市场定位与众不同。中邮人寿以“服务基层、服务三农”为根本立足点,是全国首家以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为主营业务的保险公司。中邮人寿发展小额保险业务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一,产品优势。中邮人寿首批上线销售三款小额保险产品,包括“富富余1号”、“绵绵寿1号”和“禄禄通3号”,分别为两全分红型保险、年金分红型保险和交通意外伤害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之前农村市场产品种类单一的不足,满足了农民全方位的保障需求。第二,品牌优势。中国邮政在农村地区扎根多年,在老百姓心中有着良好的信誉,具有较好的品牌效应,老百姓对其认同感强,潜在的保户资源相当可观。中邮人寿开业后,将承接这些得天独厚的销售网络和客户优势,将其和小额保险业务有机结合起来,有望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第三,销售网络优势。中国邮政集团在全国的营业网点达到6.7万个,仅在农村地区就有4.8万个。目前,全国共有邮政类保险兼业代理机构1.7万家,20xx年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627.85亿元,如果中邮人寿将全部邮政网点都发展成为兼业代理小额保险的网店,可实现的保费规模将更加巨大。第四,政策优势。近年来,政府对于三农问题非常关注,20xx年保监会批准中邮人寿试水小额保险业务,正是希望通过发挥邮政系统的网络优势,尤其是发挥邮政在偏远农村的网络优势,通过开展小额人身保险提高农村地区的保险覆盖面和服务水平。20xx年中国保监会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健康规范发展的通知》,可见监管部门对于中邮人寿服务基层、服务三农寄予厚望,并给予了大力的扶持,这一通知的颁布也为进一步引导中邮人寿规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将充分依托这四大优势,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坚持“愿意买、买得起、买得到、买得值”的四个原则,大力普及农民的保险知识,激发其潜在的保险需求,同时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和质量,真正解决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在“服务基层、服务三农”、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篇9:综述论文
一、当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不足
(一)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如果没有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就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不合理的教学目标只会使得教学显得慌乱局促、没有条理。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若是各个目标之间混乱无序,就会使得学生毫无头绪,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是专业的需求。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市场营销和创业教育混为一谈,就缺少了重点,学生很难再同时完成两项教学任务,最后只会导致无论专业知识还是自主创业能力都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但是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事倍功半,得不偿失,降低学习效率。正确的做法是将市场营销和创业教育,各自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培养一个清晰地学习思维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
产学合作是大多市场营销专业会设置的学习环节,但是合作的方式仅仅局限于企业参观、企业管理人员交流等形式,并没有全方位、高层次的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管理技术上的交流,缺少了实际实践内容的教学和习得。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习大多都是校方给以统一安排,而不存在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无法真正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有效机会;此外,学校没有对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严格的管制和界定,没有对其实习成果进行细致的量化考核,没有完善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从客观上给予学生实践成果的提升带来困难,也不利于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缺陷,进行改革,以至于很多实习流于形式。
(三)专业教师素质较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左右着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以及学习质量,因而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在当今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营销的专业的教师没有较高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其中还有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的创业经历,就来教授船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教师的理论水平较差,也无法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极不理想。此外,教师的实践教学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后才能够传达相应的教学重点和要领。但是大多教师只是根据案例教学中的例子进行分析,得出规律,是非脱产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接触到最新的创业相关知识,自然也就无法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管理创新。
二、市场营销专业走创业之路的教育方法
(一)模拟公司实训的设计思路
环境构建我院模拟公司实训,是对于课堂学习的一种拓展,旨在培养“职业人”,提升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必备技能。在全球模拟公司课程实训中要对全程进行监控,并且编制专门的教材以及培养方案,对实际操作进行指导。其中模拟的主要是公司运行中以下8个核心:组建团队与架构公司、项目确定与公司注册、市场分析与战略规划、成本预算与营销策划、资金规划与销售管理、财务培训与财务管理、投资收益与风险评估、创业计划与开业准备。造模拟公司的过程中关键的是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决定性的作用。模拟公司实训模式和传统的自主创业课程有着不同的培养模式,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教学环境设置上的独特性,他的关键就是模拟公司现实的环境,改善当下的教学环境,以便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创建模拟环境,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说设置了专用的教室,每个教师配有专用的办公用具,另外配备了专用的实验室,以及专门的模拟公司培训教师,对学生模拟公司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大一阶段开始就对其进行创业教育的熏陶,培养起“职业人”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在实训过程中更好的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其迅速投入其中,塑造了学生的心理环境。
(二)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保障体系建设
大学生创业实践保障体系构建的目的就是确保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构成:知识保障、组织保障、场地保障、经费保障、激励保障、能力保障。政府和各类社会团体应当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充分的重视,筑巢引凤,利用现有的资源为其提供实践的平台和机会,积极投身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和完善统筹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认识能力,积极磋商,投放资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保障有足够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能够开展。通过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激励制度的建设,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比,一边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创业实践活动的意义、作用,积极参与、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业教育融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训
市场营销实训所培养的综合型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完备的实践技能、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以适应高级应用型营销人才的需要。实训模式主要可以分为营销模拟实训、营销策划实训和校企合作实训三种模式,通过自主创业的培训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实现经营能力。创业实训大致上分为模拟创业和真实创业两个途径。模拟创业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创业价值、创业基础和创业表现进行综合性的测评,通过选择不同岗位的创业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实战能力,帮助学生更为准确高效的对市场进行分析、判断与决策。真实创业也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创业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保证资金、场地、设备等因素都有较高的利用率。只有做到市场营销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为更多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使其在毕业之后有更多的选择性。
(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评价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和创业团体对高校创业实践活动的评价考核要将一套客观、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作为评价的标准和准则,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渠道手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时信息,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发现当前创业实践体系存在的不足,做出及时的完善和改进,并将评价结果实时反馈给学校以及大学生本人,有助于学校正视现实,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补救,有助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朝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前进。只有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评价体系纳入高校教学日常管理的流程中,才能够实现大学生创业实践评价制度的顺利实施。只有对认知的实物进行评价后才能够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时,要充分考虑到它的现在、过去和将来。这就要求在工作中就要按评价指标建立相关数据库和信息库,实时、全面的收集大学生创业实践,以便评价的时候使用。
三、小结
市场营销专业融合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符合国家教育的方案,是市场营销专业与创业教育在素质教育的统一,是市场营销专业与创业教育在职业技能上密切联系。正是由于当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存在着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专业教师素质较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等问题,我们需要从模拟公司实训,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保障体系,创业教育融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评价体系等途径着手,实现市场营销专业走创业之路的融合。
篇10:综述论文
【摘 要】鲍德里亚是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旗帜最鲜明、著作最为晦涩的后现代理论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已开展了十余年。本文即是中国学界对鲍氏理论的接受情况的一个简要概述。
【关键词】鲍德里亚 后现代 马克思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又译作波德里亚、博德里亚,港台多译为布希亚),法国著名思想家,也是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的后现代理论家,他用极端的“仿真”理论从消费、信息、传媒和技术的角度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由“拟像、符码和超真实”所组成的后现代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作品被广泛译介到英语世界,迅速确立其“后现代理论精神导师”之地位。鲍德里亚一生著作颇丰,发表了20多本著作和200多篇论文,对媒介和消费社会进行激进的批判,积极反映社会现实问题,评论范围涵盖了西方当代社会所有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现象,包括:《物体系》(1968)、《消费社会》(1970)、《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生产之镜》(1973)、《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忘掉福柯》(1977)、《在沉默的大多数的阴影中》(1978)、《论诱惑》(1979)、《拟像与仿真》(1981)、《致命的策略》(1983)、《冷酷的回忆》(1987)、《恶的透明性》(1990)、《完美的罪行》(1995)等。
从鲍德里亚著述的中文翻译情况以及目前出版的研究鲍德里亚的著作或论文来看,中国学术界对鲍德里亚的研究还略显薄弱和滞后。迄今为止,翻译成中文的鲍德里亚著作仅有五部:《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版),《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xx版),《物体系》(林志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版),《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xx版)《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xx版),在罗钢、王中忱主编的《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版)中翻译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章节,还有很多极具学术厚度的著作和论文未被译介且知者寥寥。
人们开始注意到鲍德里亚,是在阅读哈桑、杰姆逊等人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著作时,发现这个法国人的名字被诸位后现代主义大师反复提到。一直到1994年王岳川在发表于《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上的《传媒与沟通:对后现代文化交流的透视》一文中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鲍德里亚才得以正式进军中国学者的研究领域。该文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概述了丹尼尔·贝尔、杰姆逊、查尔斯·纽曼、伊格尔顿、阿多诺等人对传媒在后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但作者认为这些大师的论述并不全面,未彻底进入传媒的社会文化层面的纵深分析,因此在第二部分作者集中篇幅介绍了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王岳川在为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撰写“后现代主义”一章时,又把这部分内容几乎原封不动地挪入其中,小节标题为“布希亚德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在王岳川本人的其他描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著作或论文中也始终保持着对鲍德里亚理论的介绍。继王岳川之后,,盛宁连续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介绍鲍德里亚的文章:《鲍德里亚·后现代·社会解剖学》和《危险的让·鲍德里亚》,并对鲍德里亚的思想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这是笔者能够查找到的国内最早的专题论述鲍德里亚的两篇文章。19季桂保以《鲍德里亚后现代思想述评》为题所作的博士论文,介绍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符号政治经济学和后现代文化批判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是国内第一篇对鲍德里亚进行专门研究的博士论文。此外季桂保还发表了《让·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述评》、《让·鲍德里亚的后现代文化观》等研究文章。20xx年,佘碧平出版的《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一书以“鲍德里亚尔的后现代主义”为第六章标题,向读者概括和描述了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20xx年,俞吾金出版《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第八章标题为“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的牧师”,对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象征交换理论以及鲍德里亚后期的后现代性形象进行了阐释。石义彬20xx年出版的《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西方传播思想研究》一书的第五章一仿真、超真实和内爆为关键词勾勒了鲍德里亚的传播思想和理论图景。夏光20xx年出版的《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一书的第五章为“博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模仿”,除了对鲍德里亚的早期著作《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做比较深刻的分析外,还谈到了鲍德里亚后期著作《恶的透明性》和《美国》中反复出现的“仿真”(simulation)和“诱惑”(seduction)两个概念。20xx年出版的金元浦主编的《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收录了王岳川的论文“鲍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文化理论”。20xx年出版的曾耀农的《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批判》介绍了鲍德里亚的影像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此外,20xx年出版的蒋原伦所著《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以及20xx年出版的高宣扬所著《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均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文化批判理论保留了一席之地。
中国学术界对鲍德里亚的研究仅短短十余年,以20xx年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早期进行鲍德里亚研究的多是文艺批评界的学者,此期发表的论文也以书评介绍性的文章居多,如盛宁《危险的让·鲍德里亚》、王岳川《传媒与沟通:对后现代文化交流的透视》、季桂保《让·鲍德里亚大众传媒理论述评》等。20xx年以后,更多的运用鲍氏理论对中国文化现实进行批评研究的论文开始涌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拟像”、“仿真”、“象征社会”等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同时也成为解读当代社会文化现实的重要理论资源。在中国学者对鲍德里亚的接受过程中,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1.中国学者对鲍德里亚的接受与他的理论发展顺序并不吻合,是从晚期的“仿真与拟像”开始,再到早期的“消费社会”,暗含了一种时空错乱的特点。2.在对鲍德里亚的理解中,中国学者往往过于关注鲍德里亚前后期的变化,即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变化。这种观点一方面来源于西方思想界确实存在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性更迭,另一方面也直接来源于西方学者,如斯特、斯蒂文森合凯尔纳等人对鲍德里亚的解读。也就是说,中国学者对鲍德里亚的理解其实就是西方学者的观点。在《冷酷的回忆》(1991-1995)中,让·鲍德里亚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20岁是玄想家(pataphysician);30岁是境遇主义者(situationnist);40岁是乌托邦主义者;50岁横越各界面;60岁则搞病毒和转喻。”这种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同时也给我们的深入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大。
参考文献:
[1]曾军.鲍德里亚走出了马克思?——从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谈起.黑龙江社会科学,20xx,(5).
[2]Jean Baudrillard. Cool Memories II.Duke Univerisity Press,:83.
篇11:综述论文
摘要:经济学的数学化和定量化是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以计量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应用为着探讨点,通过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现状分析与背景意义、最终提出启示与展望。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经济研究
一、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背景和意义
二十多年来,计量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以数学化和定量化作为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数学模型的应用仅仅是一种工具,不能作为研究经济学理论的本质。但是正是这种工具,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的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论证。要实现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科学化的这一目标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先进的研究分析方法。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正是一个具体体现。
二、国内计量经济学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笔者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归纳了计量经济学应用的20余年的发展。通过对《经济研究》近间刊载的计量经济学文章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这期间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过程有一个粗略的归纳,同时也能够初步探索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转换与研究技术规范的转变。本文则通过计量经济学论文在《经济研究》刊文中的变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内在的技术规范的形成历程。
近些年我国主要经济学期刊发表的计量经济学文章主要以应用研究型文章仍然占主导地位,数量远远大于理论研究。但应用研究所采用的计量模型和方法却呈现出多样的趋势:例“经济转轨中的企业退出机制”采用了Cox比例死亡模型和条件概率方法[1];“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用到了二元选择的Logit模型[2];而就相同的问题也可采用回归模型和协整分析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已经用到了现代很多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曾经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是研究一般问题的首选方法:如“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3]、“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基于我国股市换手率与预期收益的实证研究[4]”。无论采用随机抽样调查还是大样本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仍然是计量经济学研究应用最多和最主要的方法。
三、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类型分析
在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经典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Panel Data模型、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非线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对这些模型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霍玲对1984-20xx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全部计量经济学论文模型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时得出以下结果[5]:经典单方程模型仍然是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总数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观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宏观Panel 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观Panel Data模型、经典联立方程模型、其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简单非线性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和完全非参数模型等[5]。她认为之所以经典线性回归方程仍然在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占主导地位,直观原因是这个方法比较容易直观使用,另一个原因是相当多的论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对研究的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程度,而这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模型假定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
四、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启示和展望
1、在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 Data模型为主
从以上综述中得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 Data模型,这两类模型从需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解决我们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需求性上来说,例如金融市场时间序列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等,都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一手数据的是否容易获取对研究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2、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涉足计量经济学模型
我们已经了解到在西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应用到婚姻经济学、种族经济学等社会现象中;而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和诺斯更是在经济史研究中采用计量分析。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尖锐,而这些问题与矛盾往往与经济分不开,就会吸引各个学者的注意力。而学者的研究探讨往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3、以传统模型为主,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
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研究方法,它所采用的经济数学模型是用来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其他经济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我们要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如:我们采用非线性模型所作的预测和分析就比线性模型效果好;对于研究随机性、非结构性的所有问题,采用仿真(模拟)技术;用于研究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在利益方面冲突就采用对策论模型。由此可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学者研究出不同的模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这是由于这些新型模型的不断涌现,对我们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完善作用。(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金全,张鹤.经济增长风险的冲击传导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xx,(10)
[2]刘莉亚,任若恩.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共生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xx,(10)
[3]张建琦,黄文锋.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xx,(10)
[4]晏维龙等.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xx,(11)
[5]苏东蔚,麦元勋.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基于我国股市换手率与预期收益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xx,(11)
篇12:综述论文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原理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特性
人力资源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分离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人力资源会计除了和传统会计有一些共性外,还有自身独特的特性,如下所述:人力资源价值化。在人力资源会计中,可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和计量,从而得知人力资源价值,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资产并承认其所有权。这就意味着:①人力资源是能够计量并为企业带来利润的经济资源,是企业的一项资产;②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可视同剩余价值进行分配。人力资源会计对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可以挖掘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创新力,使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利润,使人力资源最优化和最大化的利用,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二)人力资源会计原则
重要性原则。该原则主要针对企业的骨干性人力资源,有别于一般人员。对骨干性人力资源的投资应计入人力资产成本,采取逐步摊销的措施,并对这部分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核算。历史成本原则。该原则指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招聘成本、开发成本以及培训成本应作为人力资产成本计入会计的账户。成本效益原则。该原则强调的是抓重点,在对人力资源进行核算时,着重核算对企业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人力资产价值变动。划分资本性支出及收益性支出原则。资本性支出包括对人力资源投资数额较大的项目,比如招聘费用、广告宣传费用、培训费用、教育费用以及优秀人才的离职损失费用等,这些费用应当资本化;收益性支出是指较为平缓且数额较小的发生额,比如日常工作和福利费用等,这些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
(三)人力资源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工作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传统的会计对象重点强调的是物质资源,而人力资源会计对象则强调的是人力资源,其含义为:人力资源会计对象较之传统会计对象范围更窄,仅限于某个会计主体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及其成本和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会计对象中的人力资源,并非指潜在的劳动力资源,而必须是与生产方式相结合、现实中主要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资源。只有这样,人力资源会计才能对其进行确认、计量以及报告。
(四)人力资源会计假设
传统的会计假设由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等构成。因为人力资源会计是在会计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除了符合传统的会计假设外,也有自身的特性,符合共性与特性的原理。基于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在我国会计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综合各种观点,提出三个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第一,人力资源是会计资产的假设。这意味着人能够同物质资源一样,为组织提供现在和将来的服务,并且其成本和价值可以准确计量;第二,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是不可缺少的数据假设。一个组织或单位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财务信息对股东、社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的影响,提供人力资源的会计信息是必要的,同时,其可以作为财务会计系统的一个附加部分而得到发展并提出报告;第三,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即会计工作总是在某一特定单位里进行,这个单位单独进行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所以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
二、人力资源会计及核算
历史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是以传统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为依托,是人力资源实际成本的真实反映,用企业获得并开发、使用人力资产时发生的一切实际支出来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较为常用,也较为容易被吸收和理解。重置成本法。指企业为重置现有资源所必须做出的牺牲让步的一种核算方法,强调的是企业对当前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取得和开发时所发生的现实价值。重置成本法的缺陷在于加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工作量,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相对于历史成本法而言,重置成本法的主观色彩较为浓厚,较难被人们所广泛应用,但是此方法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信息可作为企业管理层决策的依据。机会成本法。机会成本法与之相反,它并不是指企业的实际支出,而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培训和学习,或离职时为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会计事务所往往采用的是历史成本法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此方法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信息同样可作为企业管理层决策的依据。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有多种,得到大家认可的多是关于个人价值计量模型,主要内容有: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法;未来收入折现法;随机报酬法;内部竞价法。
★ 科技论文写作
★ 科技写作范文
★ 科技论文写作方法
★ 科技论文范文
★ 工程科技论文
★ 物流论文提纲范文
【科技论文综述范文(推荐12篇)】相关文章:
科技制作小论文范文2022-08-29
科技论文翻译2023-06-11
口腔医学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要点2022-11-11
小科技论文范文600字2022-12-27
科技论文 范文2023-08-03
科技论文格式2023-08-16
科技小论文400字2022-11-05
大学论文如何避免重写2022-12-09
科技小论文六年级作文2022-09-02
大专生毕业论文提纲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