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节目主持新现象的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03 22:46:42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对节目主持新现象的研究论文(共11篇)由网友“摩羯”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对节目主持新现象的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节目主持新现象的研究论文

篇1:对节目主持新现象的研究论文

对节目主持新现象的研究论文

摘要:广播电视节目使用多名主持人即主持群的现象越来越多。主持群的使用有其积极效果,但某些相关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主持群 分工 搭配

当前,在电视或广播节目中,由多名主持人共同主持节目的现象越来越多,以至于在业界和学界,已经出现了“主持群”的说法。与以往个人独立主持或双人搭档主持不同。“所谓主持群,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特点鲜明的主持人按照特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一种形式”,从主持人到主持群,是否代表了一种节目主持的新趋势?使用主持群的意义何在?有没有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研究。

一、主持群:现象简介

主持群现象是最近两三年才蓬勃发展起来的节目主持形式,但启用多名主持人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得更远。九十年代央视的《正大综艺》节目就有两名演播室主持人和一名外景主持人。春节联欢晚会也一般由多人主持,较为固定的是四人或六人。但当时并没有“主持群”的说法。“主持群”概念的提出及流行,更多得益于最近两年形式新颖、异军突起的电视节目。上海SMG的脱口秀节目《上班这点事》启用的是三人嘉宾主持群,其“轮流做主持,今天我当班”的形式曾让人耳目一新。安徽卫视《剧风行动》启用的是以周群为核心的多人主持群,该栏目和栏目主持已经在电视界小有名气。湖南卫视的王牌栏目《快乐大本营》播出至今,形成了何炅、谢娜等五人组成的“快乐家族”主持群,“快乐家族”这一组合名称颇能体现湖南卫视着力打造主持群的特别用心。最为极端的是《天天向上》,曾出现过八人同台主持的现象,目前,该节目较为固定的主持人是汪涵、欧弟等四人组成的主持群。随着拥有多名主持人的《奥运向前冲》、《挑战麦克风》、《智勇大冲关》、《震撼一条龙》、《非常周末》等节目的火爆,主持群现象已经成为近来异常突出的电视节目事件。

目前为止,使用主持群的节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综艺节目。多名主持人同台主持,相对来说有角色分工,有相互配合,每个主持人以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化的专长相互补充,激荡出更具效果的娱乐空间,形成多元丰富的主持氛围,因而对观众更具有吸引力。还有一类是大型直播节目。央视新闻频道在汶川地震时期制作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节目,连续多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滚动播出新闻,有自岩松、张泉灵、张羽、敬一丹、李小萌、董倩、柴静、赵普、康辉、海霞、文静、李梓萌、郎永淳、耿萨等众多主持人轮番上阵。从地震现场到直播间,主持人之间,主持人与记者之间无缝对接,维持了连续的高强度的直播节目的顺利进行。奥运会期间的奥运特别报道,也是多名主持人集体主持,多个演播现场共同报道。当然,严格来说,第一类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是集体亮相,同台主持,而第二类新闻直播节目的主持人是轮流上阵,分时段主持。后者似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群。但因为在一个节目中出现了强大的主持阵容。人们还是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主持群”的称呼。

二、主持群:诱因和效果

主持群现象何以在最近两年层出不穷?其诱因是什么?使用多名主持人的作用和意义何在?以下对此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首先,使用多名主持人有利于丰富主持风格、加强主持效果、提高主持质量、提升节目整体利益。一方面,多名主持人联袂主持可以为观众展示多元的、丰富的、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弥补单个主持人风格固定、主持单一的不足。因而使节目更具有吸引力。比如曹可凡和袁鸣共同主持《共度好时光》时,曹可凡显得温润儒雅,书卷气浓郁,而袁鸣则清新洒脱,洋溢着青春活力与动感。他们之间相对的一静一动,一稳重一活泼,形成了优化组合,恰到好处地产生了互补的主持效果,从而塑造出节目所需要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于一体的整体风格。。另一方面,节目主持过程中差错纰漏、失误风险、突发事件客观存在且在所难免,多名主持人搭档合作可以彼此帮衬、拾遗补缺,互相之间更好地圆场、补场、救场,使节目主持更加成功。

其次,使用多名主持人有利于主持人队伍建设。从节目主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主持人培育长效机制的建立来说,主持人队伍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节目中使用多名主持人,以老带新,以好带差,无疑是一个积极有效的可行之道。比如湖南卫视《挑战麦克风》的主持群马可、李好、孙骁骁。马可和李好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和名气,孙骁骁是新人。三人在同台主持的过程中,相互磨合,不断进步。随着孙骁骁主持经验的丰富,主持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成为湖南卫视和广大观众日益关注的新一代主持人。

再次,使用多名主持人可以满足日益丰富的节目形态的需要。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丰富,节目形态也日趋多样化。除单一的播音间或演播厅主持外,现场主持、外景主持、连线主持也越来越普遍。因为节目存在空间活动形态上的变化,启用多名主持人也就成为必然。比如《欢乐中国行》中,除了总主持董卿外,还有一名介绍主办方或主办地风土人情、经济文化情况的外景主持。新闻直播节目使用“记者连线”形式,由记者担任现场主持,可以将最新消息及时传递回来,提高了节目播出效率。记者型主持人成为主持群中的重要力量。

最后,使用多名主持人体现了科学的人性化的人事管理态度。节目主持工作精神压力大,劳动强度高,节奏变化快。很多主持人在节目之后都精力疲惫,甚至有人称“有身体被掏空的感觉”。使用多名主持人,可以相对减轻单个主持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是对主持人的人性化关怀。虽然吴小莉当年在凤凰卫视七十二小时带妆主持香港回归直播节目,其职业能力和工作态度令人赞赏;虽然少数知名主持人的确能凭个人实力圆满完成高强度的节目主持任务,如在出色完成央视众多综艺节目主持的董卿和财经节目主持的芮成纲,但过度使用、过度消耗单个节目主持人绝不是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不利于劳动力的维护,也无益于主持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大型直播节目中,主持群是必然的选择。试想,如果没有白岩松、张泉灵、柴静等十几位主持人、记者的联袂主持,《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高强度、长时间直播可能很难产生如此成功的效果。因此,使用多名主持人,体现了对主持人作为劳动者的尊重,是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态度。

三、主持群:问题及思考

节目主持使用主持群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性,但其背后也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是主持群中主持人的选择与搭配问题。不是任意一群人站在舞台上就是主持群,一般来说,风格不同的主持人可以优势互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为节目主持增值增色不少。如果在一个主持群中,主持人之间在性别、性格、特长、外形、知识素养、反应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各有特色,相互补充,这样的组合应该容易成功。当然,如果主持人风格较相近或一致,只要分工明确、积极配合,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快乐大本营》的主持人,可以说个个都性格突出,外向活泼,所以他们五人有一个相对的分工。一般是何炅负责串联节目,掌控节目流程,把握节目节奏。谢娜则以幽默、搞怪、诙谐、出其不意吸引观众。海涛、吴昕等人则常成为被搞怪的对象,用模仿和其它表演激活气氛,给观众带来最大的娱乐效果。

其次是主持人在主持群中的个人定位问题。这也牵涉到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在主持群中,一般都有一个首席主持,或有总主持和分主持。不管自己主次如何,都应该从节目利益出发,既要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体现自己的潜在价值,也要为他人考虑,为其它主持人留有空间。大家齐心协力,和谐合作,使节目熠熠生辉。为了避免节目主持中的抢话、争斗或者冷场,主持人既不能以个人为中心,着力彰显自我。也不能因为自己台词少分工少而消极懈怠、逃避任务。只有明确个人定位,才能相互理解,相互磨合。宽容大度,形成默契自然、良性优化的主持人关系。

最后,主持群的使用是否符合节目制作运营理念的问题。业界有人明确反对主持群,称使用多个主持人不符合经济原则,很多时候一群主持人还给人闹哄哄的感觉,等等。客观来说,这些问题都现实尖锐。不能回避。随着节目市场化运作和品牌化运营的深化,是否使用主持人应以节目运营理念为指导。《开心辞典》、《鲁豫有约》、《杨澜访淡录》这类带有主持人深刻烙印的节目,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主持人和栏目的相互依存、良性互动,拥有节目的品牌特色和主持人品牌价值,在观众心目中有一个节目与主持人的认同心理,并不适合引入主持群。而对于某些节目,多名主持人之间的互动、表演和配合本身就是节目的一大看点,那么主持群就可以成为节目的卖点和特色。正如《天天向上》的制片人张一蓓所言:我们主持人有最大的优势,……,开始选这几个主持人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他们之间的一个互补和搭配。《天天向上》的主持人有湖南人、上海人、广东人、台湾人、日本人,既打女性市场,又打北方市场,又打海外市场。这就是节目定位和制作理念的问题。当然,节目制作理念是另一个大的问题,限于本文题旨,对此就不赘述了。

注释

① 陈昌辉:《综艺节目主持群的分工与配合》,《新闻爱好者》208月下半月刊。

② 王群主编,《电视主持传播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156页。

篇2:都市农业的新现象探讨论文

都市农业的新现象探讨论文

[关键词]都市农业 农村经济

[摘要]:随着现代都市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都市区域范围的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以及都市农业的新现象。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经济区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开始了都市农业的实践。其中,上海市首先提出了“开放式农业”的新理念,在我国第一个将发展都市农业列入“九五”计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北京市明确提出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农业”新的增长点,强化其食品供应、生态屏障、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功能,使京郊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先导;深圳市对都市农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以适应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需要,目前,观光农业和高科技农业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http://www。51lunwen。org/ncjj/苏州、无锡和常州3市的都市农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南模式,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成效显著,初步实现了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尽管都市农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但关于都市农业的科学内涵,国内外众多学者虽然也从地域性、功能等方面作过不同论述,然而,目前学术界还是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大多数认同的观点为:都市型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形态,是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与农村的进一步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融农业的经济、生态、示范和社会等功能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一、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依托大城市建立起来的都市型农业,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信息、市场和技术等优势,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特征:

1、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经济的繁荣,都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都市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满足都市居民的两种基本消费需求:一种是有形的物质需求,另一种是无形的生态需求(精神需求)。通过合理布局保障型产业,生产粮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常规农副产品和开发名、优、特、新农副产品,调整并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养殖业结构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通过发展以绿化、美化为目标的园林产业,开拓融观光性、游乐性和休养性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旅游产业,即开发生态建设型产业来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农业产业结构的市场化就是要根据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情况并结合都市各区县、乡(镇)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适宜开发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农业和高度开放的外向型农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都市农业在培育主导产业和建设大规模农产品基地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在资源趋同的地区形成雷同的产业和产品。同时,要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调控机制,既要靠市场导向,又要靠政府部门有规划的引导。

2、都市农业是无明显城乡边界的农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城市、城镇的外延空间不断扩大,遍布于新城区四周和间隙的众多“插花状”农田,逐渐演变为满足居民体验农业文化、休闲度假、美化环境的“观光农园”、“家庭农园”或“农业公园”,形成了一个个“都市绿洲”;另一方面,处于纵横交错城市群落间的农村,无论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还是农业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都充分享受城市的辐射。这些地区由于城市与乡村的相互渗透、融合,从本质上讲已经很难称之为农村或城市。传统的城乡格局已被打破,产生了众多城市里的“村庄”。可以说,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的总体发展布局决定了都市农业的空间分布状态,同时都市农业的空间分布状态,也对城市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3、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集约化生产是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集约化生产,就必须改变过去的粗放型、兼业化的生产方式,向机械化、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融为一体的生产方式发展。种植业的专业化要求生产相对专一和集中,同时,专业化的发展必须以适度规模为基础。目前,土地规模经营被看成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根本途径。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转移到非农产业,土地经营不再作为他们的谋生手段。都市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大多数都实现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意义

1、发展都市农业是我国加快农业步伐的客观要求目前,农村中生产方式的主体仍是建立在分散经营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虽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已暴露出越来越不相适应的弊端。如:①农地分散经营,削弱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分散、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造成每增加单位产量,农业的边际成本就随着递增。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经营,造成资源浪费,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户也没有能力组织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销售。②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在与国内外农业公司或企业集团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中,由于缺乏行业性组织,单个农户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往往难以与强大的对手抗争,只能被动接受不平等的条件。③农户获取市场有效信息的渠道不畅。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分散的农户,难以对市场信息进行科学的筛选,或克服获取信息的交易成本过高。

2、发展都市农业是适应我国加入WTO,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现实选择为适应我国加入WTO,中国农产品应以追求质量、安全卫生和食用方便为目的,只有提供符合国内外市场标准的优质、鲜活、纯净、安全的农副产品,才能提高农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影响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因素

1、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形成都市农业是高效集约化农业,是对传统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的挑战。目前,在一些地区虽然尝试着进行诸如转包、转让、退包、反租倒包和互包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但从全国来看,还缺乏明确立法,未形成健全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特别是由于组织和管理上的问题,一些地区出现了土地无法集中成片转租、转包出去,还有一些地区对土地流转放任自流或在流转过程中乱收费,提高了交易成本,影响了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

2、都市农业的发展缺乏科学规划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应建立在城市地方政府对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的基础上,离开政府的规划设计、整体布局,仅靠市场自发的力量,难以保证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从我国现状来看,除率先发展都市农业的几个大城市外,大部分城市虽然也明确提出发展都市农业,但没有将都市农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缺乏解决农产品的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可观赏期的延长与农产品供应的矛盾、不同品种的搭配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发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3、农业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研投入力度不够。国家财政每年用于农业科技的研究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0·17%至0·27%,发达国家已超过5%。二是农业高新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我国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45%左右,而美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农业总产值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80%左右。

4、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科研推广体系不健全,难以为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发育成熟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经营者也难以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施展才能,特别是农业开发技术和推广体系还比较落后,明显制约了都市农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四、加快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1、建立科学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各级政府可在严格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各地在对现有农业用地状况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可依据经济发展的水平,对已具备大面积土地流转的地区,依法确立土地流转的统一规划;对于初步具备小面积土地流转的地区,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新方式。对于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将分散自发的民间土地流转活动,纳入规范、有序的轨道。

2、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都市农业作为我国21世纪现代农业的主体形式,必须用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因此,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将发展都市农业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对待。各省市应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规划要体现出前瞻性、创新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二是在功能定位上,深化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开发文化、教育功能,拓展生态功能,突出示范、辐射带动功能。三是科学地进行空间布局。各省市要通过强化城市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城市发展用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在保证现有都市农业的各种形态(农业公园、市民农园、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正常运行的同时,实现都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在各区域内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先导,以名优特的林、花、果、草、牧、渔生产为载体,在近郊、中郊和边远山区形成具有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定位、不同规模的都市农业区。

3、加大科技投入,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是朝着高科技应用发展,众多发达国家的农业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对农业的武装和经营,这种趋势尤其是在城市化地区的都市农业中更为突出。我国的都市农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实施科技先行。①加大科技研究投入比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明确规定,政府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增长幅度必须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投入的增长幅度。因此,各地政府必须通过经济、法律手段确保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根据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创建农业科技成果孵化中心,通过创造良好的软件和硬件,将已经比较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科技企业推出,通过示范项目,向周边地区农民展示农业新成果,起到带动辐射作用。

4、建立现代化、工厂化农业体系现代化、工厂化农业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包括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和细胞生产。都市拥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将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建立现代化、工厂化农业体系,首先,应研制开发适应于不同生态类型区和气候条件的新型、适用的温室及配套设施,这些设施应适用性强、技术水平高和经济成本低,并能有效降低都市农业的投入风险。其次,完善温室育种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环境技术、基质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营养液配置技术、生物防治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的研发与应用,还应加强现代化、工厂化农业的科学管理,实现温室种植、温室专用机具、土壤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和杂草控制以及温室蔬菜、花卉采后清理、分级、包装、储藏、运输、保鲜及销售管理等产业全程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5、建立都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针对都市农业区域内领导决策层和农民的不同信息需求,都市农业信息系统的建立主要应围绕农业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农业市场信息支持系统、农业科技教育支持系统等3个子系统进行。建立都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既可为各级领导提供农业决策咨询管理信息,也可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和经营者提供农业实用技术、市场信息和投资指南;既可为农业重点工程和农业科技人员提供相关的国内外市场动态、技术情报、最新科研成果和课题信息;也可为农业生产基层单位提供农业文献保障。但在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定要覆盖信息的采集、整理、发布、检测和监控全过程,真正起到导向、纠偏和校正作用。

篇3:文化研究与口红现象相关论文

文化研究与口红现象相关论文

从这些年的文化研究来看,并不乐观。它不可能成为主流的文化中心。所以在许多人看来,文化研究是一种边缘性的学术研究。从精英化的学院派代表到大众化的跟风文学的出现。文化研究几乎淡出文学圈。从百家讲坛走出的`学者们在经过一定的娱乐性的殍化下,并很快脱落成一个表演者。学会了交际。学会了高谈阔论。从而使文化研究越加的低迷化。从百家讲坛走出的学者是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的讲坛。而是使文化走向另一条娱乐性质的另类文化上来。不可不说,这是导致文化研究淡化的一个原因。

娱乐化的文学形式已经很高的把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正派学术研究和可以成的上很经典的文学作品淹埋。这不可不说,是历史的退步。我们今天翻开那些学术方面的论文,感觉很枯燥。《学术争鸣》是一个主要以文化研究为主的学术性杂志。在书店里常常能看到摆放很久的有关这方面的文集。如果说,学者在文化方面最有话语权,那么这些学者能代表文化真正的走向么。朱大可把诸如余秋雨的文化现象称作是"文化的口红现象"“老年人的梦游”。余秋雨被称为“文化大师”但是这能说明余秋雨能带来文化研究的热潮么。

文化学者的论点也不过是有限知识的叙述。可以说,文化研究的命脉是掌握在自身发展的特点里面。前几年,余秋雨的“文化论”引起“国学热”。从此以后,余秋雨脱离学院派的束缚。走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但从他多年的学术游历中,他只不过是美化文化。给文化的嘴上抹了一片口红。

篇4: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是学生以后发展进步的基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部分初中生对于英语学习十分讨厌成绩不好。针对这种课堂教学效果低的情况,老师和学校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对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建议可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低效;办法

结合我国现今初中英语教学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因素成为了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落后学生。新课改教学目标是要关注每位学生的进步发展。教育人士必须提高对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视度,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办法,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改变如今的教学现状。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

1.1教学设计定位不合理:教学中重点和难点不够突出,学生抓不住课堂重点内容。教学情景设计过分牵强,老师在课堂上作为主导性人物讲解过多,学生的练习过少,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老师对技能和知识关系的处理存在偏差,过分的重视基础性知识点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英语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没有形成,教学效果非常低。

1.2角色扮演活动低效:为了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果,老师们不断的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采用了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然而活动内容相对比较空洞,实际应用中过分重视教学场面,忽略了语言的应用,整体过于形式化,对于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部分水平高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他同学因为能力限制没有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整体效果较低。

1.3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部分初中英语老师自身水平有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根据学生的课堂回馈及时的进行调整,常年统一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的兴趣不高,感觉非常乏味,失去学习的信心。

2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的办法

2.1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老师对于教学目标有整体宏观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准确科学。老师在进行课前准备工作中要有单元性整合的意识,对于一个单元综合分析后,制定教学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准备,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化,提升可操作性。由简单到困难,逐渐进行优化。进行总结性准备,分工明确,注重带领同学进行阶梯型练习,保证学生完成效果。老师之间合理的沟通,对于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处理。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结合的方式,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对立练习等方式灵活运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在学生们进行机械重复练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灵活变通,真正的学以致用。将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方式带入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对于英语学习的感知和体验、准时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初级阶段使用英语速记和单词拼写方法,将同一类型词汇进行归类总结教学,让学生高效快速的记忆单词。英语应用中比较通用的词汇after、before、later、next等等,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其在不同环境下所表达的意思,明白其时间功能。学生正确的学习关键词汇,明白文章结构语句表达,还可以应用在自我表达或者是写作过程中,大幅度提升学习能力和自我思维,提升学生记忆效果。

2.2激发学生兴趣,确定主导地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可以提升初中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则能够大幅度提升教学效果。随着国内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中必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老师在课堂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内容时候,老师和同学对知识的占有是不正确的,老师为新知识占有高的方面,课堂中老师机械性的向同学讲解输出知识内容,学生麻木的接受,整体过程中十分的被动。如果教学中学生提前预习了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对于新领域已经有大概的了解,学生老师的知识占有差距降低,老师从主导性的角色演变成了指导性的角色,学生也从被动接受方演变成了主动参与方,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时间比较充足,这是教学理念的一种进步。

2.3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同一班级内的学生基础层次不同,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工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度学生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进行单元教学的环节中,确定单元内容的主体,围绕中心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将任务落实到课堂内容中,提升教学的整体性。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表达要简单明了且有亲和性。必要的时候使用表扬性言语,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应该依据知识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亦师亦友的教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首先老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学生的平等地位关系,改变过去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之间,带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积极交流和互动。作为良好的引导者、也是耐心的听众。老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学生主体之间并没有人格上的区分。对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水平层次的高低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基于这种前提下才能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应该学会赏识和倾听,对于学生而言,获得学业上的成功是精神力量的一种源泉。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重视自己的言语表达,避免使用具有过激化的言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总之,学校和老师必须正确看待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白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树立信心,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思维效果,科学的进行教学设计工作,培养亦师亦友的教学关系。师生共同努力保证所有学生英语水平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祖琳.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及策略[J].外语教学.2014.

篇5:旅游文化孤岛现象研究论文

旅游文化孤岛现象研究论文

一、旅游体验质量的产生

关于旅游体验的内涵,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比较有代表的是谢彦君教授曾提出的:旅游体验是指处于旅游世界中的旅游者在与其当下情境深度融合时所获得的一种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可以看出,旅游过程本质就是一个体验过程,其主要特点是主动参与性,这个过程可以使旅游者的身心都获得愉悦感。旅游者获得愉悦感的程度越高,旅游体验质量也就越高。因此,旅游体验质量是旅游者对自身旅游感受的一种评价,也是衡量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二、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文化孤岛现象之间的关系

(一)旅游文化孤岛现象是衡量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具有体验性、娱乐性旅游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旅游演艺产品已逐渐受到旅游者的极大欢迎。为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奇的需求,旅游经营者把一些原始的文化经过隔离、加工、整理等,呈现在旅游者面前,供旅游者欣赏(如图1所示)。这是旅游资源开发者、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者共同营造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学术界称之为“旅游文化孤岛现象”,然而这样发展起来的文化已经不可能重塑本土原始文化的形骸和精神,因为本土原始文化是历史的、社会的,是与环境紧密依存的。而这种文化孤立于社会,只是一种“舞台化”的演示,仅仅具有商业价值,供旅游者娱乐。可以看出,旅游文化孤岛现象是旅游演艺产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衡量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内容。

(二)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对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影响的双重性。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对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旅游文化孤岛现象丰富了旅游演艺产品内容,对仅仅是追求奇异文化的旅游者来说,满足了旅游动机,提高了旅游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旅游体验质量;另一方面,对于以求知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而言,他们在旅游中追求更多的是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但是旅游文化孤岛现象是旅游资源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等心理,通过对本土的一些原始文化进行加工、整理而生产出的演艺产品,这类旅游产品已经丧失了原有本土原始文化的真实价值,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因此,旅游者旅游体验真实性的要求与旅游文化孤岛现象的本质是根本对立的,旅游者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最终影响了旅游体验质量的提升。

三、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影响旅游体验质量提升的原因

(一)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存在差距。从旅游体验的主体来说,一些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是寻求真实而又神秘的异地原生态文化带来的乐趣,增加知识,并以此作为旅游期望,那么这类旅游者一旦成为现实的旅游者,到达理想中的旅游目的地之后,如果展现在旅游者面前的是文化孤岛现象,是客体的“不真实”,这时旅游者以往的旅游期望便在这次旅游体验中逐步外化并成为度量其旅游体验的标尺,其结果必然是旅游体验质量不高。旅游者之所以未能如愿以偿,其根本原因是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目的地提供的旅游产品不对等,这类旅游者不能真正理解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和真实文化之间的关系,最终影响了旅游体验质量的提升。

(二)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一股旅游开发热,不少景区为了吸引旅游者前来,纷纷把当地古老的礼仪、民俗等文化搬进景区,这样在各地形成一个个旅游文化孤岛现象。由于这类旅游演艺产品是旅游经营者脱离了原生态文化的原生环境开发出来的,忽视了原生态文化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被人为地移植到了异质的环境氛围中,文化的根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不是原始生态文化了。而旅游市场上的需求是原生的、真实的文化产品,这就出现旅游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对等的现象。虽然旅游经营者开发的这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旅游者对奇异文化的需求,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由于这种文化的演示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对通过旅游体验来获取知识的旅游者越来越不适用,影响了这类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

四、基于旅游文化孤岛现象提升旅游体验质量的措施

作为旅游演艺产品的一种表现形式,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对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该视角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旅游者正确认识旅游文化孤岛现象。旅游文化孤岛现象是旅游者旅游过程中常常碰到的一种旅游演艺产品表现形式,不同旅游动机的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孤岛现象会有不同的`认识。对于那些出游机会较少而又追求新奇需求的旅游者而言,要求层级较低,现已开发的类似产品往往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但对于更多旅游经历较丰富、求知的旅游者而言,出游前和旅游过程中旅游相关工作人员,如旅行社宣传人员、各类导游人员等,需要引导其了解该种文化现象,正确认识这种文化现象与真实文化之间的关系。使旅游者认识到客体的真实性与文化孤岛现象是对立统一的。

(二)加大经由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开发的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力度。1.强化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是该类产品的灵魂所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精髓,并恰当融入经由经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开发的旅游演艺产品之中,这对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旅游经营者在开发该类旅游演艺产品之前,应深入考察旅游目的地厚重且影响深远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善于捕捉和把握各地的人文、自然和民俗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地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融入到旅游演艺产品之中,以此强化该类产品的客体真实性,提升旅游体验质量。2.加强产品的创新设计。由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开发的旅游演艺产品生命周期较之一般旅游产品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因而对于产品的创新与生成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不断变换演艺的内容与形式,注重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元素的融合,来增强产品持续吸引力。通过接连不断地创新,深化主题内涵,为旅游者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和常换常新的心理感受,从而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3.增加旅游演艺产品生产的互动性。对旅游者而言,旅游体验的重要特点是自主参与性,旅游者已经不再是被动消费产品,而是可以亲自参与到产品本身的生产过程中。因此设计经由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开发的旅游演艺产品时,既要考虑到产品本身的真实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可参与性,并设置参与相关活动环节。这就需要产品开发者具备良好的民族专业知识功底、良好的审美眼光,对旅游产品的表现主题、表现方式、表现内容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使旅游者可以通过直接参与、体验客体真实的自然位置、民族起源、庆典等途径来创造真实性或真实感。

篇6: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论文

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外语教学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在梳理其历史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力求有效解决这一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外语教学;策略

“中国文化失语”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从丛教授于提出。这一术语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的外语教学理念已经从简单的“接受型”向“建构型”转变,力图建构符合自己国情的教学模式,同时从被动接受外国文化到主动融入中国文化。然而,从笔者亲身的教学实践和近年来的各种学术研究成果来看,“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是其根本的处境并未得到根本好转,大部分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或实际的交流中依然存在着这种失语现象,并不能把自己国家的文化有效地传达给对方。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融入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本文认真总结了造成中国外语学习者“文化失语”的原因,并对之进行详细的探讨,从而提出应对策略。首先,学生对跨语言交际的认识存在误区。大部分学生认为跨语言交际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基本信息,至于文化因素,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学生认为不太符合日常交际的基本语境。跨文化交际的误区表明学生对“文化”一词的定义存在误读,把文化的定义理解得过于狭隘,没有能够真正把握文化和日常语言交际的关系。

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来看,流通于具体语境中的话语作为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文化的承载者,同时也是文化的构建者。跨语言交际其实正是跨文化交际。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必将导致交际的失败。从另一个方面说,任何语言交际,尤其是跨语言交际,都不能避开文化的传递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交际话语都是形成于并运用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处于交流过程中的话语既表现出一定的“历史-重复性”,即话语的历史延续性,也表现出一定的“陌生-创新性”。前者是交际双方可以互相理解的基础,确保交流得以正常进行,后者正是语言非透明性的具体表现,使交际的话语处于某种张力之下,形成具体言语行为中的“言外之意”。这就使得对话语从文化层面上解读成为必须。以上表明,跨语言交际中文化因素不可能被剥离出交流的过程,交流的过程也不可能丧失文化性,二者缺一不可。其次,学生在跨语言交际过程丧失主体意识,进而导致其平等意识缺失。“主体”与“个体”并非同一概念,二者也不具备相互替代性。后者与“集体”相对而言,是存在状态的一种外化形式,在表层彰显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前者则是上升至更高层次,凸显存在者对其存在状态的意识程度,是在具体存在环境中存在个体对于自身生存方式的一种建构性理解。

“个体”只有在充分具有独特的“我思”时才可能成为“主体”,而一旦具有“主体”意识,个体才可能具备对环境的把握和操控能力,才可能成为文化中的一个节点,发挥自己在本群体文化建构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一生都处在主体建构的过程中,从这一点来说,主体既是一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是一个过程,不断地建构、生成自己,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或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获得建构主体意识的途径,从而使其在今后的具体生存环境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主体意识。主体的建构必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完成,不存在脱离具体文化语境的主体建构。文化为主体的建构提供了语境,语言则为主体的建构提供具体的材料。这意味着,任何主体首先都是语言中的主体,是能够用语言“言说”的主体,这是主体证明自身的方式,也是主体建构的阶段性结果。“阶段性”表明主体的言说方式是一种社会实践模式,随具体的社会实践语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大学英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表达自我之思与建构自我互为表里。英语作为一种泊来之语言可以影响学生自身的建构过程,但从整体上说,学生依然是在本国文化语境内进行自己的主体建构,这决定了其自身应该具有丰富的关于本国文化的话语表达。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语言不仅仅具有着工具属性,承担着描述世界的功能,而是表明自己文化身份的一种必要手段,可以彰显其自身的文化属性。进而让学生在两个层面运用语言:一是语言的工具层面,即运用英语表达情感、提出诉求,实现跨语言交际的初步目的;二是运用英语表达并建构自身文化品格,在更深层次上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但从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成果以及我们进行的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在第一个层面的表达勉强及格,大部分学生可以进行日常的沟通,表达一些基本的需求;但由于对语言功能不正确的认知,以及英语教师片面强调的所谓的“英语思维”,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有意识地建构自身主体性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强烈渴求与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漠视的鲜明对比,对自身文化品格的意识不充分,工具理性意识严重阻碍了人文精神的建构和发挥。再次,现有英语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模式弱化中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纵观近十年来大学英语教材的题材选择,尽管教材更换频繁,选题表现出了一定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特点,缩短了中西的差距,但是,各版本教材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对中国文化的重视远远不够,对文化的解读过于单一和肤浅。各版本的教材都将选材的视角投向了世界,力争以全球化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其视野,提升其学习的兴趣,促进其成绩的提高,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任何视角的选择都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做出选择的同时意味着牺牲和放弃。过分地专注于西方文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淡化处理。教材选择的这一败笔并不是外语教学一家之失,而是具有着浓重的时代背景。从改革开放至今,西方观念的涌入必然会对传统的文化进行冲击,传统文化在大量泊来文化的冲击下经历了一场“去魅”,往日的光辉不再。这一时代背景直接促成了外语教学中本民族文化立场的丧失,反映为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文化立足点的不恰当,从而成为“文化失语”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学模式是教材在具体教学环境下的有效运用。

长久以来,外语教学者认为教材是教学任务的主要承载者,教学模式是教学任务的实现过程和方式,后者受制于前者。这种观念忽视了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僵化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其教学的整体创新,难以在教学效果上实现新的突破。虽然外语教师一直在寻求教学模式的突破,引进了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先进的工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欧框体系与中国模式的诸多碰撞,导致外语教师过分强调了中西方文化不相容的一面,从而在教学模式中过分强调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道路上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促成了“文化失语”这一症候。针对这一现象及形成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对现有的外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求更好地解决该问题。

第一,外语教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科学认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只有正确意识到语言的建构性作用,突破传统的语言工具论,打破工具理性的枷锁,外语教师才有可能在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完成文化建构的任务,彻底消除“文化失语”现象。

第二,改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更大程度上凸显了语言学习的“融合”特点,即试图以“欧框”思维引导学生完成外语学习,这一思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外语学习,但却掩盖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文化个性,片面追求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迎合”的一面,而忽视了自身“表达”一面。在教材编写中,笔者认为应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寻求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的新鲜模式,而不是纯粹的欧框模式,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以文化输出为目的,而非消极的文化接受。中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承载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诉求,应该发出文化的强音,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是外语教学的历史性任务,应该得到来自于高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多重关怀,应该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10-19.

[2]赵慧霞,周憬.语言与文化阐释[M].西安:西安出版社,:34.

篇7:房中房现象社会学研究论文

房中房现象社会学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房中房”现象社会学进行解析,首先分析了“房中房”现象社会学中的不利因素以及必须整治的要求,其次对整治中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最后提出完善“房中房”现象整治的相关建议,主要目的是改善“房中房”现象,改善城市租房问题,消除社会发展中的矛盾。

关键词:“房中房”现象;群租现象;租赁市场;城中村

城镇化发展基础上,房产发展持续升温,当前的社会中存在“房中房”现象。所谓“房中房”主要是商品房与“城中村”之间的产品。“房中房”的现象产生,主要是因为其租赁对象不能购买商品房或者经济适用房,处于社会发展的“夹心层”位置。所谓“房中房”其本身在建筑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具有一定的外部影响,政府对于这方面非常重视,积极提出修整措施。“房中房”的产生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房中房”需求不断上升,但是必须掌握其出现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房中房”存在的问题。

1.“房中房”现象的社会效应整治必要性

当前社会中的“房中房”现象的存在为社会发展带来一定隐患,首先是“房中房”其建筑中包含改建或者违法建造等问题,因为人口居住十分拥挤,导致建筑安全问题严重,并且还存在消防以及治安等隐患。其次是“房中房”的出现带有负外部性影响,存在各种环境、卫生以及邻里纠纷等矛盾。“房中房”的出现主要是业主为了谋取更多利益,将原来结构进行改造,改造成更多的房间,将其中多余的房间租出[1]。但是房屋的改造,将会影响承重墙楼板以及重力,建筑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外部性是因为没有经过第三方的允许,提高成本收益。房屋构造中承重墙的调整,将会导致整栋承重墙都受到影响,从而增加安全威胁度。针对这方面的社会效应影响,必须积极对“房中房”进行整治,提高房屋居住安全性。

2.“房中房”整改问题

针对“房中房”社会效应进行整改,整改期间涉及到大量的群租现象,即时按小区排查,一旦发现存在“房中房”现象,立即责令整改,并且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虽然政府在整治这种社会现象期间提出了很多整改措施以及规则,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存在一些差距。首先是整改期间,制定了惩罚制度,但是因为“房中房”现象中包含很多社会发展夹层人员,没有能够购买商品房或者经济标准房,对于这些人群却没有提出相应的救济政策,导致“房中房”租住人群产生社会排斥心理。“房中房”从城市化发展方面分析,提出严格的整治措施,是提高城市发展安全的重要内容,但是整治过程中却会带来一定的负外部影响。尤其是社会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整治处理期间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安全问题。尤其是“房中房”居住群体,整治期间被社会主流关系排除,经济、政治等资源获取不及时,能力被削弱,逐渐走向边缘化困境发展中,产生排斥心理,社会生存压力增加。当然“房中房”现象中,整治行为对市场运行机制造成影响,导致“市场失灵”。当前的房产垄断以及竞争不完全等现象严重,市场运行机制会因此出现失灵。价值规律下市场价格出现波动,主动调节效率基础上,这种现象比较符合民意需求。整治“房中房”期间大面积拆除,导致房屋租赁行业垄断市场,特别是单间出租,久而久之造成租赁行业出现畸形发展。

3.“房中房”整治优化手段

对于“房中房”现象必须及时整治处理,提高房屋居住的安全性,并且缓解社会矛盾。整治期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结合“房中房”社会效应为基础进行分析,不断采取科学的优化措施。3.1加快建设租赁市场的脚步积极建设租赁市场,同时提高对经济小户型租赁方面的重视,增加供应量。“房中房”之所以会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租赁市场中小户型租赁数量不多,租赁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房中房”改造出现[2]。整治“房中房”现象过程中,必须解决租赁市场资源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整治“房中房”现象。小户型出租房的数量增加需要一段时间,这个过程中必须积极鼓励房产商多开发小户型房产,不断拓展当前的租赁市场,完善租赁制度,调整租赁发展结构,彻底改善“房中房”现象。3.2加大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提高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视,不断推进城中村改造,为“房中房”租住群体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也完善社会保障。住房保障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与“房中房”整治关注的焦点。对于住房保障方面,需要改变将保障作为消费的观念,必须将其转变为资产投资[3]。社会学发展中,居民是否具备良好的居住条件,符合居住要求等,这些都会激发一定的社会矛盾,同时也影响社会行为规范,造成一些人群对社会缺少认同感与归属感。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基础,整治“房中房”期间,必须关注低收入人群,整治过程中极可能会影响其居住权,所以必须制定更多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流动人员对城市的归属感,这样才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政府改善“房中房”现象期间,需要对保障体系的完善加大力度,为其提供一定的住房津贴,或者提供廉价租房机会,满足在城市生存的基本需求。城中村的建设为“房中房”整治提供了后续保障。因为村集体性质本身比较特殊,所以城中村的建设不仅属于经济组织,还承担着很多社会发展责任。对于城中村的建设必须杜绝急功近利思想,否则将严重影响到城中村建设价值的实现。加大对城中村建设力度的同时,及时对其展开完善改造,提高其职能的发挥,激发出城中村对城市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价值。改善城市化发展的环境以及租住问题,满足流动人口对居住方面的需求。综上所述,因为“房中房”现象的存在,导致社会矛盾被激发,不断加大对这一现象的整治,积极建设租赁市场,完善租赁体系,改善租赁环境,建设城中村,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租房矛盾,发挥城中村职能,满足流动人口对于居住方面的需求,扩大城市租赁市场,制定完善的整治帮扶政策,改善城市“房中房”现象,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喜.“羊群效应”给我们的社会学意义[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17):140-141

[2]郭永康,郭晓勤,郭卫康,等.高效节能房中房:CN102134917A[P].2017

[3]朱晓东.某工程录音棚房中房结构设计[J]福建建筑,(6):39-43

篇8:高中生物教学滑过现象研究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滑过现象研究论文

摘要:“滑过现象”是生物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其原因有不够重视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不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弱化“非正常思路”的教学价值、缺乏有效性的试卷讲评。建议教师转变应试思维,尊重教学过程的“自组织性”;先做后学,且慢“说破”;善待“非正常思路”,给以纠正。

关键词:生物教学;滑过现象;矫治策略

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性认识:驱车从甲地到乙地,车速越快,道路越顺畅,途中美景越容易忽视。教学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如果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学生没有经历思考的过程与障碍,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一滑而过,容易造成学生表面上的“知道”,其实对知识的掌握并不好。教育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滑过现象”。滑过现象不是简单的偶然现象,它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必然性。教学中应从原因分析,进行矫治。

一、教学中“滑过现象”的分析

1.对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重视不够

核心概念的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形式化。为了使教学不陷入程序化和形式化,生物概念教学提倡“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但目前的生物概念教学却存在一种典型的倾向,即教师仅仅是给出课本的定义让学生机械化记忆,没有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与“精神”,关键处一滑而过。笔者曾作为某市优质课大赛的评委,听过多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一)》的教学,其中两位教师的教学,至今记忆犹新。在讲解基因分离定律时,第一位教师依据教材编排,按照“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的验证”→“分离现象的实质”流程授课。因备课充分,整堂课老师讲得顺畅,学生听得认真舒心,感觉教学效果不错。但在固定的练习反馈环节中,一些理解性的基础题,全班居然没有人能答出来,其教法引起了评委组老师们的质疑与思考。另一位教师则与众不同:他没有按照教材编排授课,而是先用了大量的时间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然后总结拓展各种杂交方式的结果。最后用了不到2分钟,讲解试题。总体感觉这节课前松后紧,设计有点不合理,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反思这两位教师的教学:第一位教师的教法很具有代表性,他虽备课充分,教学过程流畅,但在核心概念处理环节中,明显重视不够,只是机械化地按照教材“过”了一遍,没有真正地让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第二位教师的教法没按常理“出牌”。表面看,教学设计不合理,但是在对该节课的核心概念的处理过程中,他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与拓展,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了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可谓“巧将金针度与人”。

2.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突出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很注重探究性教学,很注重精心设计一个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突出:他们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而是习惯地自问自答,使学生错失了“质疑-思考-释疑”的领悟过程。有时,老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少让学生走弯路,提出问题后,也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答案上来,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犯错误的机会。例如,在细胞呼吸的教学中,有位教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张三成熟红细胞的呼吸方式是什么?然后她迫不及待地分析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细胞结构,又情不自禁地提示:没有了线粒体,人类成熟红细胞只能进行哪种呼吸方式?这样一来,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无氧呼吸”。这一过程“行云流水”,但感觉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突出,学生仅仅是“被牵着鼻子走”,机械地回答一些“低质量”的问题。其实,教学中有意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在关键问题犯些错误,充分暴露他们的错误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领悟和归纳,达到训练思维方式的目的。这种效果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正如有些学者所说“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3.弱化“非正常思路”的教学价值

教师在备课时就已经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路,即“正常思路”。由于正常思路能快捷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生物学的相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希望学生能快速接受这一思路。为了不打断教学计划,不浪费课堂时间,对于少数同学的“奇思怪想”,即“非正常思路”,通常采取压制回避等方式。殊不知,无视“非正常思路”的教学价值,不仅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使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一滑而过。例如,在辨析净光合作用和总光合作用时,一位教师这样总结:如果试题中表述为“氧气释放量”,是指净光合作用量……突然一位同学提出:“如果是叶绿体释放氧气量,也是指净光合作用吗?”由于该教师没有心理准备,又担心耽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于是置之不理。显然,氧气释放量包括叶绿体氧气释放量和叶片氧气释放量两层含义,这位教师的总结不太严谨,但从一般试题的解法看,多指后者。他因为没有正视这位同学的发言,对“求异思维”不是宽容而是无视,任其滑过,错失了一次辨析光合作用的“净”与“总”的绝好机会,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4.试卷讲评缺乏有效性

试卷讲评低效性,也容易造成滑过现象。试卷考完后,很多教师希望最好在一节课内(甚至半节课)讲评完。由于讲评涉及到的知识多、跨度大、题量大,有很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或者没有留下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缺乏体验和感悟;或者没有对试卷统计分析,试题讲解面面俱到,没有抓住讲评的重点和突破点,缺乏试题讲评的针对性;或者没有进行错因分析,仅凭个人感觉,自以为是,一讲到底,缺乏交流与反馈。这样低效的讲评课,只有教师“教”而忽视了学生“悟”的过程,教师的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上。

二、矫治滑过现象的策略

显然,滑过现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性格气质和教学观念等多种因素有关。要有效地矫治滑过现象,不能仅靠教师零星的`“查缺补漏”,而应该形成一种宽容性、过程性和计划性的教学理念。这不是一个短期行为,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与经验的积累。

1.转变应试思维,尊重教学过程的“自组织性”

从以上“滑过现象”的分析看,传统的应试思维是其发生的重要内因。传统思维认为:课堂教学只有围绕某一教学任务,按照目标预设,精心备课,井然有序地授课,坚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时效性,才能达到高效、规划和稳定的课堂教学要求。然而,教学的动态过程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发展“自组织性”,具有强烈的“生命性”。现代课堂提倡自主性,不能一位地追求有序而完整的“独角戏”与灌输;提倡开放性,确实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利用发展区原理,打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进行“生命化”教学;尊重个性,正视差异,宽容课堂中的“冒犯”,接纳“异类”思维,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中活生生的受教育者看待。

2.先做后学,且慢“说破”

生物学具有理科属性,生物学教学是一个探究性的过程。纵观各种“滑过现象”,矫治策略是将主体的“做生物”摆在突出的位置,在一些值得探索的内容上先做后学,且慢“说破”,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与反思。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应随着课堂情况而此起彼伏,根据学生的需要,掌握好“点破”的火候,使其产生“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的效果。

3.善待“非正常思路”

“非正常思路”是学生现阶段认知能力的独特状态。它是学生自我角度的向外交流的大胆思维与猜想,但也可能蕴含学生认知障碍的原因所在。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非正常思路”,注意铺捉学生思考的独特性,既要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防止关键内容的滑过,又要帮助确实是思维错误的学生走上“正途”,并适时适度加以点化,从这一思路的背后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法,方能演绎真实而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宁连华.数学探究教学中的“滑过现象”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9).

[2]苏立标.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J].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1).

[3]孙建洪.探究式教学的实验与反思[J].数学教学研究,(11).

篇9:对厌学现象的几点思考论文

对厌学现象的几点思考论文

“厌学”即“厌烦学习”、“不愿意学习”。这种现象在当前的中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在学习上毫无兴趣,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现在常把这类学生称之为“学困生”。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阅读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并且,一半以上厌学学生不守纪律。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打架、逃学、出走。“十根指头有长短”,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从古到今,无论是教育大家,还是初入讲坛的无名小辈,都有过无数次对班上学生学习状况不均衡的现象困惑过,思考过。人们常说“老师是再生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个个有出息,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儿成绩优异。可是自然存在的现象我们如何去改变呢?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多少次我们为了那几个学困生绞尽脑汁,多少次在别人都下班后还在为那几个学习不努力的同学“开小灶”。虽然我们用尽了心思,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是效果却不尽人意。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科研意识的树立,我对厌学现象进行重新认识、分析、思考。并且将小学生厌学想象的分析作为我的个人课题进行认真研究。

一、正确认识学生厌学现象。

要有允许此类现象存在的心理承受能力,坦然面对。又要有改变厌学学生的决心。我也曾为班上的几个厌学学生焦头烂额过,有时甚至为改变不了他们自负、忧郁。也经常听身边同事对这类学生抱怨,似乎这类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我们的教育积极性,成了我们教育过程中的绊脚石。可是,我们或许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教育的根本不就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吗?如果从不会到会的过程都是那么轻松简单,教育岂能被称作一门复杂的艺术呢?如果没有厌学学生的存在,“厌学现象”就不会受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这件事上,我觉得教师真应该具备孔乙己的心理才好,存在就让他存在吧。

二、科学分析厌学原因。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会有一定的原因,我们需要的是科学认识厌学现象,研究厌学原因。针对厌学现象,一方面我积极查找、阅读相关科普资料,专业书籍进行理论学习。另一方面,我以自己班上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学生言行,设计书面问卷,走访学生家长,组织各种“说真话、吐心声”主题活动找到了许多厌学原因。

对学习内容感到枯燥,无法产生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发现,班上的厌学孩子对体育、音乐、劳动、信息技术等学科怀有极高的热情。语文课上,如果组织生动有趣的活动他们也有兴致勃勃的表现。但是,只要涉及需要巩固和归纳概括的学习内容他们就会退缩。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关爱。在这些厌学孩子中,绝大部分都为留守儿童。他们大多寄养在保育院,父母几年也见不上一面。每次家长会,别的孩子都忙着布置教室,这些孩子却非常失落。记得有一次习作要求给父母写一封信,班上几个厌学儿童简短的几句话语深深印在我的心里。“妈妈,我希望你快回来给我买个生日蛋糕吧。班上同学过生日都吃蛋糕……”“我的学习不好,我怕上学……”可见,这些孩子的内心是多么孤寂。还有一次,正上课时,一个孩子竟然呜呜大哭起来。问其原因,他非常伤心地说:“我妈妈今天又走了。”这样的事情在我班时有发生,所以成了厌学的重要隐患。

社会环境的影响会让孩子走上厌学之路。目前社会上有少数人的“拜金主义”认为知识不重要,唯有钱才重要的思想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只要长大就能去打工,打工就能挣钱。另外儿童迷恋电视、游戏机、上网等活动也会直接导致厌学。

此外,家长疏于管理,教学手段不当等都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现象。当然,产生厌学的在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一地从一两个方面去分析,不管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分析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

三、积极改变厌学状态。

在教育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厌学状态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改变厌学状态。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喜好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知识,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激发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有效改变厌学心理,提高学习成绩重要手段。要激发厌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入手,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教学故事性文章,让学生把故事改为剧本演一演,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教学说明性文章,让学生给说明事物前加上“我”后去读,枯燥的说明内容一下就变得亲切,充满童趣;教学写景类文章,建议孩子们将感悟的美景画下来;习作教学时,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有话说,说真话……

降低学习要求,循序渐进原则能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厌学学生本身就对学习反感,学习能力差,要求他们完成一般孩子的学习任务是很难完成的。与其让他们感到厌烦,浪费学习机会,何尝不给他们来个“退一步海阔天空”,适量减少学习任务。既让他觉得老师在关注他,也能保证学习的.实效。课堂上,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对拓展性内容不作要求。当他们的任务顺利完成时,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

多些关爱,让理解和信任成为学习的动力。“亲其师,信其道。”许多厌学原因与老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我曾在《教师博览》上读过一篇文章叫《等待中,毛虫化成蝶》。作者于兰老师成功转化厌学学生的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特别是针对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让他们把老师当作情感的依托。信任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爱上老师传授的知识。我班朱梦琪同学曾是一名典型的厌学学生。我曾多次通知其家长,几乎天天要求她补作业或重做作业,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次周末作文我让同学们给我写封信,从她的信中我算是找到了她厌学的原因。“吴老师,我知道您不喜欢我,我害怕您给我们上课。”于是,我找她交流了想法,并在平时特意增加和她接触的机会,有时和她握握手,拍拍她的肩。没过多久,再也没发现她拖拉作业,上课还总抢着回答问题。

勤于和家长沟通,家长的及时督促和鼓励对厌学学生非常重要。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有限的。龙莹就是我班的一个典型事例。去年春天,她天天不完成作业。后来,当我了解原因后,劝其家长加强管理。很快,她就从厌学现象中解脱出来。家长多些关爱,学生自然会摆脱电脑游戏的吸引,也会杜绝许多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学生自然不会走上厌学的道路。

坚持不懈,耐心引导才能帮助厌学学生走上好学之路。厌学学生总是表现有些相似,有时,我们耐心地引导的确能让他们好几天。可是过不了多久,又变回原样。有的对我们的特别关爱假装无动于衷,甚至会出现逆反现象。

这些都是对我们的耐心发出的挑战。所以教师千万别期望一两次谈话就能让这些厌学的孩子感动,也别指望每个厌学学生都能在短期内发生巨大的改变。他们需要我们不厌其烦,不怕失败,长期不懈地付出。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厌学现象的存在不得不说是教育的遗憾。在研究厌学现象的道路上,我才迈出了一小步,还需不畏艰辛往下走。

篇10:新会计准则科目研究论文

新会计准则科目研究论文

摘 要:20**年财政部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会计从业职员理解应用新会计准则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用度处理、负债用度处理相关科目进行了深进解读。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解读

1 “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资产减值计提的解读

准则指南中,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有28个,可分为三种情况:

(1)17个项目涉及到计提减值的规定。应收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商誉、采用本钱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共15个项目有计提减值的明确规定。另外,在“1231坏账预备”科目的应用说明中提到:对于确定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治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转销应收款项,借记“坏账预备”,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支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这说明预支账款、长期应收款2个项目也需要计提坏账预备。

(2)8项资产其性质或计量属性决定了不必计提减值。货币稳定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假设,货币资产项目就不存在减值的题目;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减损是通过后续再计量体现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既按公允价值计量,也计提减值预备);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期限短,发生减值的可能性极小,减值题目忽略不计;固定资产清理反映的是尚未清理完成的固定资产净损失,已经内含减值计提因素;研发支出中的用度化支出部分在期(月)末转进“治理用度”科目,无余额,资本化支出部分在期末是“准无形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增加所得税用度、冲减资本公积等方式反映其价值减损。

(3)3个项目准则指南中没有明确规定是否计提减值。如一年内到期的非活动资产、其他非活动资产、长期待摊用度等。

2 资产用度处理涉及收益、本钱、用度等科目的解读

(1)资产购置用度处理。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手续费、过户费、印花税等税费,作为投资损失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取得存货发生的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回属于存货采购本钱等交易用度计进存货本钱,即采购材料发生的采购用度,借记“材料采购”科目或“在途物资”科目,采购商品发生的采购用度,记进“库存商品”科目;取得融资租赁资产发生的用度计进租进资产价值,借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用度,即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回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计进当期损益,假如金额较大则予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进相同的基础分期计进当期损益;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的手续费、过户费、印花税等税费记进“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企业的长期资产,企业持有的意图和其本身的变现能力都不同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发生的手续费、过户费、印花税等税费构成其进账本钱,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钱)”科目。长期股权投资的交易用度处理分三种类型:

①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包含交易用度的合并对价与取得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保存收益。

②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直接相关用度计进合并本钱。

③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理;投资性房地产,外购和自行建造过程中发生的交易用度计进本钱;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发生的交易用度计人本钱,固定资产的预计弃置用度,按现值计算确定应计进固定资产本钱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生物资产,外购生物资产发生的交易用度计人生物资产本钱。可以看出,长期资产的初始直接用度一般记进其本钱,短期资产的初始直接用度一般记进当期损益(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经营租赁资产,但存货例外)。

(2)资产后续用度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工程物资一般无后续用度。对于存货的后续加工本钱:

①直接人工和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用度计人存货本钱。

②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用度,不能回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不计进存货本钱,在发生时确以为当期损益。

③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借款用度可以资本化,否则只能用度化;融资租赁资产,承租人应当在租赁期内按实际利率法将未确认融资用度进行分摊,计进“财务用度”或“在建工程”科目;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支出,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确认条件的资本化,否则用度化;在建工程发生的治理费、征地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公证费、监理费及应负担的税费等,借记“在建工程(待摊支出)”科目。自营工程领用的工程物资、原材料或库存商品的,应负担的职工薪酬,辅助生产部分为工程提供的水、电、设备安装、修理运输等劳务,及满足资本化条件借款用度的借记“在建工程”科目。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用度等,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计进固定资产本钱,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扣除其账面价值,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修理用度等,在发生时计进当期损益。即能增加资产价值的后续用度一般资本化,记进该项资产的本钱。

(3)资产处置用度处理。融资租赁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元处置用度。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用度,通过“投资收益”科目核算;库存商品的处置用度通过“销售用度”科目核算。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用度借记“其他业务收进”或“主营业务收进”科目。固定资产的处置用度记人“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在建工程在建设期间发生的工程物资盘亏、报废及毁损净损失借记“在建工程”科目,盘盈的工程物资贷记“在建工程”科目,由于自然灾难等原因造成的在建工程报废或毁损,减往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赔款后的净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可以看出,除了在建工程外其他资产的处置用度均记进相关损益。

3 负债用度处理涉及损益、负债、资产等科目的解读

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19个负债类项目中只有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涉及到用度处理,且只有初始用度和后续用度,不涉及处置用度。

(1)初始用度的处理。企业承担的交易性金融负债发生的交易用度,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对于应付票据,企业支付银行承兑汇票的手续费,借记“财务用度”科目;企业借进长期借款时预先扣取的利息借记“长期借款(利息调整)”科目;企业发行债券发生的折价、相关用度等借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对于长期应付款(主要对应两类资产:企业融资租进固定资产,企业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购人有关资产),发生的初始直接用度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

(2)后续用度的处理。短期借款的利息用度不再采取预提的方法,而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借记“财务用度”、“利息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利息”等科目;交易性金融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的利息用度均在资产负债表日按摊余本钱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借记“在建工程”、“制造用度”、“财务用度”、“研发支出”等科目。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会计从业职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会计准则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会计从业职员应结合当前的经济背景理解新会计准则变革的必然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更为公道的会计处理原则与方法,进步自身专业水平,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接受新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于小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手册[M].北京:机械产业出版社,.

篇11:新中式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新中式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一、研究背景

1.国内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内景观设计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整个大环境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之下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国内的景观设计主要以居住区景观为主,而有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陷入了几个错误的认识之中。第一就是曲解了“档次”的概念,片面的认为档次就是大的体量、奢华的材料。其二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景观的初衷——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其三就是盲目的把国外的一些造园手法生搬硬套到国内,根本不考虑是否合适,这也与业主的审美品位有关。

2.新中式风格的兴起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底蕴,在这几千的传承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造园艺术手法。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有些东西不能说不好,但可能不适合当今这个时代。古语有云“不破不立”,正是由于古典造园手法完全搬到今天的不合适,才产生了既继承传统,又融合现代材质和生活习惯的设计风格——新中式风格。3.新中式风格景观的优点与不足新中式风格的出现让国内景观设计行业长期缺乏文化底蕴的现象得以改进,也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以及改变人们对于古典园林“乏味”“无聊”的印象。对于时代来说,它也很好的融入到现在这个现代主义当道的时期,并与之和谐相处。新中式风格用现代造园的技法完美的表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神内涵,删繁就简,让现代人更加容易接受。目前大多数所谓的“新中式”还只是单纯的停留在表面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纯粹的再现式,花重金再造或者复制古典景观,没有半点时代特征。二是混乱的“中西混搭”,没有深刻的理解古典园林中所包含的一些精髓的部分,造成眼花缭乱的混乱感。

二、能指与所指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衍生

在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是一对基本的概念。同样,我们也可以将这个概念引入到新中式景观设计之中去。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当然,一个能指有可能对应几个所指。比如说apple,即为所指,能指是“苹果”,但是“苹果”就只能对应apple吗?“苹果”还能指诱惑、手机品牌、以及香甜的感觉等等。从而,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的衍生到新中式景观设计之中去来更好的理解其含义,“能指”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景点的景观小品,例如马头墙、歇山屋顶、漏窗等元素。而“所指”的话,我们可以用古典的造型来表达,也可以将其简化,以适应现代审美趣味的造型来表达。总之,只要能指是具有中国味道的一些元素,至于所指该怎么表达就要依靠设计师自身的艺术美感。三、能指与所指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衍生在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是一对基本的概念。同样,我们也可以将这个概念引入到新中式景观设计之中去。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当然,一个能指有可能对应几个所指。比如说apple,即为所指,能指是“苹果”,但是“苹果”就只能对应apple吗?“苹果”还能指诱惑、手机品牌、以及香甜的感觉等等。从而,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的衍生到新中式景观设计之中去来更好的理解其含义,“能指”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景点的景观小品,例如马头墙、歇山屋顶、漏窗等元素。而“所指”的话,我们可以用古典的造型来表达,也可以将其简化,以适应现代审美趣味的造型来表达。总之,只要能指是具有中国味道的一些元素,至于所指该怎么表达就要依靠设计师自身的艺术美感。

四、基本符号学理论的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1.语构层面的分析

深圳万科第五园是目前国内将新中式风格景观演绎的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其中一些符号构成元素是经过充分简化和处理后展现的,但是其简化和变形后人们依然可以一眼看出其原形。在景观小品的选用上,第五园的铺装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形砖,这种铺设方法基本与古典手法无异,因为这种横竖交叉的方法让人本身就觉得十分之简洁。在会所的入口区域水景的设置上,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回形纹的元素,将许多回形纹组合在一起有一种“流觞曲水”的感觉。在植物的选用上,因为深圳处于亚热带,所以第五园中选用的大部分都是热带植物,如箬竹、刚竹、榕树、鸡蛋花等植物,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因素。竹子的重复运用也是一大亮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代表着“高洁”“素雅”的寓意,二来与整个园区静雅的气质所搭配。在色彩上,第五园采用的是白墙灰顶大致的色调,加之以绿色植物点缀,给人以清新、自然、超凡脱俗的感觉。在空间结构上,第五园是以传统村落的格局形式为参照来设置的,由几个院落形成一个小村,小村落与小村落之间的连接道路有些类似于巷子和弄堂,设计师希望通过这种设计来增进城市中日益疏远的人们。

2.语义层面的分析

第五园在意义的传递和阐述中,对于赋义的手法的运用上说,显得更加直接,这有可能与西方现代的设计思想的影响有关。深圳位于广州,受到岭南文化的影响,在岭南地区最著名的“岭南四大园”堪称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而万科第五园取名的意义在于希望继承“岭南四大园”的精髓,又加之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是利用符号中的共性部分传递共同信息的传递过程。在第五园中,居住建筑是靠近水景的,这在形式上是对江南园林的一种模仿,但是其不同的是建筑形式是经过简化的,水景也没有了古典园林中的那种繁琐的驳岸。但是依旧具备那种“神”,整个场景如江南水乡一般,象征着质朴、清澈、宁静的生活空间,水中植物互相映衬,水景与建筑相互融合,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新中式”风格的画卷。

五、结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民民族意识的复苏,“新中式”风格景观做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方式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成为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同时,符号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逐步扩大,并且与其他学科建立了相关联系。“新中式”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要求。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与设计思想的融合,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上的延续。结合传统文化,将设计更好的打上中国的烙印,是我国设计的必经之路!

作者:肖俊琪 廖紫惠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播音主持语言规范研究论文

广播电视主持人情感控制技巧探讨论文

播音主持艺术发展分析论文

新闻系自我鉴定

电视娱乐节目开场白

新闻系毕业生自我鉴定

播音主持专业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论文

广播节目策划书

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

广播栏目都市类策划书

对节目主持新现象的研究论文
《对节目主持新现象的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对节目主持新现象的研究论文(通用11篇)】相关文章:

播音员年终总结2024-05-04

浅谈播音主持人职业素养新要求论文2022-04-30

迎新生晚会活动策划2023-03-31

播音主持人员的培养模式分析论文2023-03-18

从听众角度谈广播播音主持技巧论文2022-09-17

电视策划书2022-09-01

探究高中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的论文2022-08-31

电视问政心得体会2023-05-05

电大毕业论文2022-05-15

社区元旦节活动总结2022-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