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集锦12篇)由网友“湫然”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大数据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大数据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大数据是在互联网普及之下新形成的生产要素,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当今我国各区域在应用大数据发展经济时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应用意识不强、技术有限、共享障碍等。本文阐述了大数据的具体内涵,探讨了其对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贵州;经济发展;作用探讨
如今,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大幅加快了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进程。除了资本、自然以及人力资源之外,大数据正是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第四种生产要素。它不仅成为了各区域促进经济发展、完善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全国社会经济改革。纵观贵州的区域经济,其呈现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产业结构有待完善、资金投入力度相对不足、过于依赖资源优势等局面。因此,大数据的出现和应用对贵州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改变贵州经济水平低、产业形式过于单一等现状,更能促进其经济转型,加快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一、大数据的具体内涵
大数据这一概念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依据的。在计算机技术革命伊始,阿尔文托勒夫就曾预言说大数据的出现将会为信息技术的革新注入新的生命力。但直至今日,学业界尚未明确定义大数据的内涵。每一学科领域因其看待问题的专业角度不同,所以它们对大数据的定义也大相径庭。有学者认为,大数据就是无法用常规的数据处理软件加工、分析的一组数据集合。当然,这只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规定大数据的具体规模。因为在时代不断进步和数据软件重复更新的同时,大数据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充。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大数据的概念不仅仅限定于一种数据集合,更是数据对象和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体。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虽然是一种数据集合,但它不是表面上的大规模数据,更不是简单的数据总和,而是在这些现有的数据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联系。总之,大数据的真正内涵是将数据对象与技术以及应用有效结合,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去。
二、大数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创造新的产业形态
大数据的有效应用能够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我国一直将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作为长久的战略目标,现在在新兴产业中深化信息改革、推广大数据的应用成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大数据涉猎的范围较为广泛,其中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旅游交通等。正是由于其涉及到的领域较多,所以大数据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同时,大数据的应用能够完善产业形态、带动产业发展。贵州的经济发展现状存在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其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并且缺乏统一完整的布局。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在第二产业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这就导致贵州的第三产业也较为滞后。倘若贵州的经济发展中能够充分融合大数据的理念,例如将大数据与物联网或者云计算相结合,那么这将推动计算机设备、智能终端等一系列高端产品的开发,同时又能创造一批增值业务。这些都能有效改变贵州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水平低下的现状,促进其产业结构的逐步完善,推动信息产业的稳步发展。
2.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贵州整体的经济水平处于较为低平的状态,家庭人均收入较低,但其物价水平较高。同时,贵州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导致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没有很明显的竞争优势。实践证明,大数据的应用能够为社会创造很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欧洲发达国家将大数据融入到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在提升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大大节省了额外开支。倘若在工业、农业等多行业中应用到大数据,那么这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同时,更能推动产业向创新型转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及时掌握客户的心理动态、消费理念等,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研发,这样更能开发出适应客户心理的产品,从而带动消费,提升市场利润。
三、贵州区域经济发展中应用大数据的具体措施
1.提倡产业协同创新
产业协同创新,即将产业资源与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时进行一定创新。在产业生产中,将大数据应用作为其指导方向,促进各行业之间的高效合作、协同发展。例如,可以将大数据应用到新能源的开发、新医药的研发以及电子信息的传播中去,这不仅能够促进产业同步发展,更能使得产业结构形式多样化、产业链更为完整。同时,在提倡产业外部的合作交流之外,大数据也能挖掘出产业内部自身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热点。另外,对于贵州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改变其产业模式单一的现状。大数据能够有效转变传统产业的方向,通过与现代产业的合作融合,带动其向创新型发展。
2.创造大数据良好的发展环境
利用大数据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其处于良好的环境中。而优化大数据的发展环境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协调支持。贵州当地政府要在财政上放宽对大数据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支持企业开发的大数据项目。同时,政府对大数据的研发技术给予适当的补贴或奖励,以提升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在大数据的资金引入方面,不仅要面向民间投资,也要大力引导外资对大数据技术研发的投入。另外,政府也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大数据分析与研发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贵州教育部门可以将与大数据相关的课程列入到教学目标中去,从大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数据库观念。这样不仅能够为大数据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更能为其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大数据的涉猎范围之广,其已成为各行各业产业创新的热点。贵州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等特点,所以在产业生产与技术研发中应用大数据对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数据的应用能够创新产业形态,带动经济增长。政府应在把握大数据优势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技术研发,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通过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对应用大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的思考[J].价格月刊,,03:77-82.
[2]任保平,辛伟.大数据时代中国新常态经济增长路径与政策的转型[J].人文杂志,2015,04:29-35.
[3]曾宇.大数据与区域经济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74-80.
篇2:人才培养下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人才培养下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能够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设是实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美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高校课程的设置与制定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以服务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培养目标为基准,针对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参加到工作中后有可能到达的岗位的职业要求,来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尽量地按照一个原则,那就是以理论联结实践与技能,使三者合并、紧密相连,摒弃只注重理论的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实用性强的实践的教学模式,课程的内容要把特色的教育、培养创新应用型的美术人才作为主干的课程,也就是在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方面做出大的调整,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培养创新应用型的美术人才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的课程设置能够使学生注重自身创造力与创新性的培养,很多学生在美术专业的学习当中更加注重的仅仅是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死记硬背”与“僵硬临摹”,而忽略了美术专业当中最为灵魂的东西―――创意。一般高校的课程设置经常是对画作或是设计当中较流于表面的一些元素的细致修饰,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这一素养的早造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定要更加重视学生对创新、创意性这一方面才能的培养,区域性的地方经济的发展或者说现如今企业所需的美术人才,不仅仅要具备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能够避免条条框框的束缚,避免千篇 一律的毫无创造性的设计,所以高校在课程的设置当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够把设计方案与创造、想象力转化为实践、实物的能力。
二、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本身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而对于高校的美术教学来说,则更是一门艺术。按照美术的教育规律,艺术的设计是属于视觉方面的艺术,艺术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最需要美术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创造性,这就一定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美术知识、具备的了一定的.美术技能之后,更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与创意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艺术的表现力新颖独到。怎样才能够做到使学生的创造力发挥达到最高的度?这就要求在加强艺术的理论教学的同时,使这些专业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意性的意识培养上,不仅仅只是要强调理论性的知识,更要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真正地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实践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掌握把专业课程中所学到的或是自己设计出来的相关方案变为现实这一种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把设计方案等转化为实物的这种能力,这才是培养创新应用型的美术人才的必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大纲中将课程分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的课程是尤为必要的,加强实践的教学的课程并且增加实践的教学的比例,使其达到总教学比例的一半或者以上。实践的教学所强调的首先就是使教学的课堂上所学知识能够与市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再者就是美术专业的课堂上的设计要与社会的实践相结合,最后这种专业的教学还要与技能的实训结合在一起,做到这三个相结合,便能更好的做到使创新应用型的美术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更加适应。通过以上的关于高校对创新应用型美术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我们更加的能够体会到高校教学过程中这种对课程设置已经以及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来应对市场经济的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以及在美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势在必行的转变,这就使得高校的美术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一个全面的、全新的体验与理解,摒弃在校期间仅仅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可能会用到的一切实践方面的技能。而作为高校教师,为了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之后能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成为能够能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社会需要的真正的美术方面的人才,更要不断地在这一方面进行全新的探索与研讨,不断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综合能力为己任,帮助学生在在校期间就能够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不再成为一毕业就失业的没有工作经验的“弱者”。为社会、为地方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美术人才,这也是高校教学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可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具有美学的价值,这种“美”的价值是需要高校教师任劳任怨的、耐心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悟。与此同时,教学还是一门科学,并且具有合理的教学的理念,我们所建立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机制正是遵循了这种教学的内在的规律。正应该积极地、稳步地提高高校美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美术人才,这也正是符合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与要求。
篇3:生态文明建设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论文
一、生态区域的内涵与特征
随着人们生活的发展与壮大,人们无时无刻不依赖于环境,最终环境作为生活的主要载体,生态文明独立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我国不断的发展道路当中,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也在不断的追求着。然而对于物质的追求则不在那么强烈。经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如今对于环境重视的程度较上个世纪相比增加20个百分点,这个数据足以证明现如今人们保护环境的欲望愈来愈强烈。生态区域的内涵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让人们对于环境的了解和保护来增加区域的价值和生态环境。而越来越多的人在无形之中已经形成了对于生态环境的热爱和追求。
二、引导与约束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的指标体系
1、引导与约束生态文明区域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引导与约束生态文明区域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在现如今的社会当中是十分重要的,现如今我国很多地区对于环境的追求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实施上关于环境的指标发展体系通常有四大主要原则。首先先进性的理念是最为重要的一种理念机制,世界级的生态文明环境是一个人人都向往和追求的环境体制,为了能够达到更高的社会环境状态,首先就需要拥有一个全新的环境理念。除此之外第二大原则就是科学性的原则,无论是任何的事情都需要尊重科学性,事情往往有两面性,取利大者而为之,科学性的原则体系不仅仅能够帮助人们走超常规、高水平的发展道路,还能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除了刚才介绍的两种原则之外,还有就是要注重操作性和统领性原则。
2、引导与约束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
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我国的发展当中,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促进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一个地区要想发展的更快、更好,首先就要保证自身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区域发展指标体系框架设计关系着我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所以课件对于环境要加强管理,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环境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环境的发展能否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走去。
3、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体系框架设计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对于区域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环境改进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到区域未来的发展,所以需要对其发展体系的框架进行全方位的设计。笔者认为在设计当中首先应当将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生态健康以及管理科学放在首要位置,这些内容不仅仅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活和发展,更加密切的关系到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所以在建立区域发展框架体系的时候要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策划。
三、基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优化路径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和新的行为准则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观已经演变为对于价值的追求,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唯独环境是无价的,是不可再生的,所以生态环境的发展观在当今的社会当中被认为是对于自身价值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2、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契机提高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我国由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优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当中,一定要加强对于创新的关注。在我国关于环境方面的创新并不多,近些年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标,这一观点的提出很有意义,改变了我国前些年的一些不正确制度和观点。事实上对于环境的创新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也显得非常的重要和有意义。
3、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
对于环境的区域性管理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十分的重要,统筹兼顾就是要“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应和兼顾各阶层群体的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去进行环境的保护和区域性的划分管理。在进行区域划分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抓住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的问题与差异化,尽最大可能的做大生态文明的建设。
篇4:大数据背景下成本会计发展思考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成本会计发展思考论文
【摘要】大数据作为一种辅助技术,能节约企业成本,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助于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也越来越受到不同企业的青睐。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成本;成本会计;计信息系统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大数据的革命。大数据是基础性的资源,对成本会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大数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结合,正在改变着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国务院颁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工作,积极推动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因此,成本会计的发展应该与大数据技术相适应,加快会计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推动会计数据的资源整合,建立平稳、安全、高效的会计运行机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部署三方面主要任务:首先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其次,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再次,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支撑。要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安全保障,促进健康发展。成本会计的发展可以基于云计算为基础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把大数据应用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推动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大数据作为一种辅助技术,能节约企业成本,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助于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也越来越受到不同企业的青睐。
一、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成本会计系统是指构成成本要素的有机组合,以及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实际上,成本会计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几下几点:首先,成本会计信息丧失了关联性。因为,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系统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企业敬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及有关商品的全部成本信息。这样会导致在成本会计核算的过程中,经营管理者占有的商品成本数据与实际的经营活动成本数据产生冲突。其次,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系统很难准确把握和监控商品生产环节的成本形成过程产生的具体相关数据。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生产者因为不能把握商品的成本核算,从而就不能把企业相关的可靠信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践,导致经营效率的低下。再次,传统成本会计核算出来的产出成本数据信息是产品货币价值的定量信息,而非质量信息。因此,管理者对成本状况进行判断时,只能依靠金额的高低来对产品质量的好坏做出评价。这样,产品成本数据的`正确数据便难于计算。
二、大数据成本会计系统的介入
就一般会计工作人员而言,与数据打交道太过于习以为常了,比如核算会计等。然而,实际上,普通的成本会计的数据管理和核算之间并不能等同,而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众所周知,每个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因此,一般都会把成本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会计成本的科目核算。所以,在传统的业界视野下,这些成本的核算似乎只与行政管理成本相关。实际上,这些费用的支出,不全是行政成本的支出费用,还有许多其他项目的经费支出。在种状况下,会计成本的核算就会失去其本身具有的精确性。所以,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推进商事服务便捷化,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支持宏观调控科学化,促进安全保障高效化,有助于提升成本会计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
三、大数据促使成本会计管理的提升
大数据系统的引入,有助于提成成本会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控制其财务管理系统。诚然,在财务管理系统中,任何系统或数据的设计、研发、采购、销售、经营和供给服务等过程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费用,所以,大部分企业并不认为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控制过程,而是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进行管理。这样,一方面使不同的数据之间产生了冲突与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企业整体的战略规划和决策,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囧态。如,在成本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采购成本过高,企业就急于控制采购成本;如果生产成本过高,企业就急于降低生产成本,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整体成本的降低,也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的整合,能更好地将不同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对成本会计进行准确的核算,从而达到对企业成本的合理控制,降低耗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大数据的整合,使成本会计的控制更加全面、合理。发展大数据在财务管理等行业领域应用,推进财务基础研究和会计成本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成本会计大数据产业链,推动大数据发展与财务成本会计的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形成财务管理大数据产品体系。
四、大数据有助于成本会计管理人员的转变
财务人员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门之一。财务是一项工程,管理是一种智慧。现实中,部分企业已经走到了继续财务会计与发展管理会计的岔路口。而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这不是一道是对还是错的选择题,而是前进还是后退的淘汰赛。财务管理部门一方面将企业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整体监控,另一方面,又是企业不同业务,不同系统、不同数据、不同操作流程的协调者和管理者。这些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业务部门风险管控的沟通者,是透视财务系统内在问题的把关者,是财务数据转向管理数据的集大成者,更是企业流程控制、效率提升的参与者。他们的存在,有助于推动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产出,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数据的运用,有助于成本会计管理人员的转变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五、大数据背景下的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背景下,成本会计的核算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一是,资源性消耗会计。它的成本会计核算的指标不是基于现金,而是基于产品大数据量化产出消耗之间的因果联系,使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不是将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归于“结集点”,这样有利于负责经营管理者进行成本会计的监管。二是,驱动作业成本法。即在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估量的工作时间来计算作业成本,而不是以调查的工作时间来进行鉴定。三是,弹性边际成本法。即通过会计成本的核算来匹配不同管理部门的责任大小。因此,大数据背景下成本会计发展策略,一方面,要加强财务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研究和学习,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相关的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树立降低成本的观念,通过大数据,使成本会计资源得以共享、整合和优化,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总体水平。最后,要尽可能地通过电脑,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篇5:海洋经济发展思考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及江苏省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江苏海洋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
但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总体贡献率较低等问题,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获得突破性发展成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对江苏海洋经济现状、发展的优劣势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江苏发展海洋经济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江苏;海洋经济;对策
1海洋经济内涵
人类以海洋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各项相关活动称为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包含以下活动:开发海洋资源的生产活动、依赖海洋空间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其它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而产生的相关产业活动,这些相关产业成的集合是现代海洋经济的范畴[1]。
构成海洋经济的海洋产业不仅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等与海洋开发利用直接相关的海洋产业,也包括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以及涉海服务业等海洋相关产业[2]。
2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江苏主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逐年上升,且增长幅度较大。
突破1000亿元大关,突破4000亿元。
2.2海洋经济贡献率稳步提高
海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用海洋主要产业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3]。
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近十年江苏海洋经济产值占地区GDP比重由2.08%上升至8.3%,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但从具体比重来看,江苏主要海洋产值占GDP的比重仍然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海洋经济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局面,江苏海洋经济大有可为。
2.3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江苏省海洋经济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已呈现二、三产业为主的结构特征。
截至20,江苏省主要海洋产业第一产业总产值225.6亿元,占江苏主要海洋产业比重为4.6%;第二产业总产值2432.2亿元,占比为49.4%;第三产业总产值2263.5亿元,占比达46%。
2.4总量滞后海洋强省要求
近年来,江苏省GDP基本处于全国第二的位置,而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与其经济发展不协调。
20,江苏省海洋经济贡献率为5.95%,年上升至8.3%,而全国海洋经济贡献率年为10.06%,2013年为9.5%,江苏海洋经济贡献率长期以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3年,江苏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921.2亿元,而广东、山东、上海和浙江分别完成11283.6亿元、9696.2亿元、6305.7亿元和5257.9亿元,江苏仅为广东的43.61%、山东的50.75%、上海的78.04%和浙江的93.6%。
2013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仅为8.3%,远低于上海、山东、广东和浙江的29.2%、17.6%、18.2%和14.0%。
3江苏发展海洋经济优劣势分析
3.1江苏发展海洋经济优势
江苏海岸线长954公里,拥有滩涂面积近千万亩。
沿海区域土地面积为3.6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1/3。
江苏海岸线北起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北口与上海市隔江相望,东濒黄海通往欧美、日韩,西以内陆为依托,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西连安徽、北接渤海湾经济圈南翼—山东,南与长三角经济核心地带—浙江和上海毗邻,是沿海开放的前沿,具有极大地缘优势[4]。
此外,江苏海域地处我国中部,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列全国第六位,密度指数列全国第二位,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是我国海洋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
江苏经济位居全国前列,年均国内生产总值远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近年来,江苏GDP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三,人均GDP增速达12.4%以上。
2013年,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59162亿元,比上年增长9.6%,位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的1/10。
江苏高等教育历年来居全国领先水平。
海洋科技与教育优势明显。
2013年,江苏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数2959人,其中科技活动人员1728人,科技活动人员中,博士349人,硕士485人,大学生616人,大专生163人;具有高级职称者772人,中级职称503人,初级职称286人,位居全国沿海第四,略落后于山东、上海及广东。
2013年,培养海洋专业中专以上学历人数12006人,位居前列。
3.2江苏发展海洋经济劣势
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偏低。
2013年,江苏省GDP为59162亿元,占全国10.35%,仅次于广东省,位列全国第二;而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为占全国比重为9.06%,居全国第五,其海洋经济规模与区域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
江苏海洋经济与其它沿海城市存在一定差距。
2013年,在11个沿海省市中,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列第五位,与排名第一的广东省差距为6362.4亿元,而同期两省地区生产总值仍位居全国前两位。
目前,江苏海洋经济仍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整体层次不高,配套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占比重较高,过多地依赖于第二产业对整体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
4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4.1抓住海洋经济发展先机,加快发展
借助国家以及江苏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政策带来的发展契机,充分利用江苏省的区位、资源、科教及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海洋经济新兴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加快发展。
根据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协调好各类海洋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合理布局,保护好实施海洋经济强省战略所需要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保障海洋经济做大、做强、做优。
完善沿海助航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海洋运行的安全性。
4.2发挥现有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江苏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应借转型升级之机积极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首先,应着力发展海工装备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以及海洋服务业等产业;其次,要做优做强船舶产业、港口物流业以及临港先进制造业等海洋主导产业;再次,应提升发展海洋渔业、滩涂农林牧业以及海盐化工业等产业。
应严格控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淘汰严重污染企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发展海洋产业的同时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4.3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江苏具有良好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础,部分企业已经获得较好发展,因此应应重点发展该产业,做优做强。
应积极引导政产学研大合作,建立行业间以重点产品或共性关键技术为纽带的产业合作同盟,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
4.4培养一批涉海专业人才
发展海洋经济,进行海洋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针对目前专业性海洋人才普遍匮乏的困境,应当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方式。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特别是涉海类高校开展海洋专业人才教育与培训,培养一支专业性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海洋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海洋专业人才到江苏从事海洋经济建设。
5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江苏海洋经济大而不强,需在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上寻求突破。
江苏应趁政策东风,充分发挥自有优势,抓住先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相关产业。
江苏具有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应争取做强该产业。
人才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根本,江苏应充分挖掘本省教育资源,积极培养海洋经济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偲.我国海域利用对于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洋年鉴[Z].北京:海洋出版社..
篇6:海洋经济发展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将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海洋经济产业的蓬勃开发,海洋经济逐渐被当做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触发点。
其中,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离不开金融,更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
金融资本的支持贯穿于海洋经济开发、建设和稳步发展期,金融资本对其他资本的较强的带动效应更增加了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金融政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海南虽然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但海洋经济发展程度反而远远比不上国内其他的省份。
关键词:海洋经济;金融支持;信贷支持;经济增长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作为人类发展的资源宝库,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也逐步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
海南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评估海南海洋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现状,同时我们可以参考国外已有的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并从金融视角思考促进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现状
海南作为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占我国海洋国土面积的2/3。
在海南,海洋资源开发得到很大重视,油气化工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滨海旅游开发也越发繁荣,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也逐步受到重视,海洋经济可作为海南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点,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显著上升。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
1.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较弱
论海域面积,海南虽然海洋资源丰富,但是被有效利用的海域面积和海洋资源比较有限,同时,生产力水平落后,使得海洋经济总量得不到提高,与我国其他沿海省份存在较大差距。
,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25.4%,虽高于国内大部分省市,但由于经济总量较小,使得海南海洋经济规模一直处沿海省市排名的末位,是典型的“大海洋,小产业”格局。
2.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
海南省海洋经济中,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海洋产业结构。
海南省海洋产业开发基础差、起步晚。
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第二产业占比较低,产业结构不甚合理。
3.海洋科技对经济贡献率低
海南海洋事业发展中“最短的短板”在于其海洋科技力量比较薄弱,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海洋科技人才短缺。
4.信贷资金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支持力度不
当前,海南省较多数量的海洋产业企业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尤其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固定资产不足,创业风险较大,想获得抵押、担保是十分困难的,更不到银行贷款的支持。
因此,打破“资金瓶颈”是海洋产业的发展重中之重。
近些年,海洋产业逐渐纳入了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重点,然而现在国内的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主要还是来自于银行业的融资性支持,除融资支持之外的其他资金需求还极其短缺,同时很多非银行机构的业务发展重点里并不包含海洋经济。
5.海洋保险缺位
因为我国整体保险行业还在有序发展,全国性的保险种类都还在完善,海南省目前缺少足够的海洋类保险品种,这样就会造成从事海洋产业的企业自己承担所有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台风“达维”使得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116.47亿元,其中水产养殖损失10.8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0.26亿元。
海洋保险业务的发展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促进保险机构提供更多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的各类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建设专业性的海洋保险机构。
二、促进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路径分析
(一)实行金融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性资金向海洋经济倾斜
通过提供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手段,并争取中央国债和预算内资金支持,使海洋经济开发的财政补贴力度加大。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以考虑设立有关海洋经济的科研经费以及专项基金等。
2.加大货币政策向海洋产业的倾斜力度
在资金投放上,央行和政策性银行可倾向于海洋产业。
因此,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可以考虑安排例如“海洋开发专项贷款”等类似的专项贷款。
对于海洋科技引进、研究和开发项目贷款,财政部门可增加贴息数额。
同时,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海洋产业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比例。
除此之外,完善优惠贷款贴息制度,对海洋开发投资提供优惠政策。
3.地方政府尽快完善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具体规划
政府应对海洋特色产业发展、风险控制优化、科技创新等方面调查,制定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努力提高整体海洋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4.增加科技投入
财政可以划拨一部分资金来建立海洋科技发展基金,目的为了奖励在海洋科技领域成就突出的个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篇7:海洋经济发展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沿海国家不断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进行海洋经济统计与核算是了解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十分重要的一环。
海洋经济统计与核算是为了了解海洋经济运行状况、研究海洋经济发展并为进一步制定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然而,不同口径的统计与核算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甚至使统计与核算资料失去可比性。
因此,明确海洋经济统计中的口径问题,对于海洋经济统计与核算工作至为重要,有必要对各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进行研究,借鉴经验,更好地指导我国海洋经济发展。
【关键词】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海洋产业
各国的国情不一样,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不同,对海洋经济统计的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尤其是一些社会制度和背景的不同都会间接影响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
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口径的不同,导致其产业分类的不同,产业分类的不同,也就有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的不同。
1、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于1952年建立了新中国的政府统计体系,由于没有专门进行海洋经济的统计,海洋经济的统计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海盐业、海洋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
经过充分调查和研究之后,新成立的国家海洋局于1990年制定了《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12月22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我国海洋领域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2月14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HY/T094-)行业标准。
月29日,由国家海洋局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
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行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石油与天然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海洋相关产业等。
目前,按照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包括2个门类、28个大类、107个中类、380个小类,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个中类、313个小类。
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相对统一和规范化的参考口径。
美国的海洋经济较发达,美国海洋经济的统计工作开展也比较早。
在1974年,美国经济分析局就开始了海洋经济研究并提出“海洋GDP”(即海洋生产总值GOP)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当时美国经济分析局运用197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对海洋生产总值(GOP)的产出进行估算。
在1980年和1988年,美国商业研究院对这种核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分别对1977年和1987年的美国海洋生产总值进行了核算。
,美国开始全国海洋经济计划研究,根据美国全国海洋经济计划的计量方法,海洋经济主要由12个部门组成,包括海洋建筑业、
海洋生物资源业、海洋矿产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和休闲娱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沿岸和近岸区房地产开发、海洋科学、海洋研究和技术研发活动、海洋保险和金融业、海洋工程与设计、海岸带海洋能源生产等。
目前,美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主要涉及6大海洋经济产业,包括海岸带建设、生物资源、离岸开采业、船舶建造、旅游和休闲、海上运输,其他六个部门方面的数据不是十分健全。
海洋建筑业主要包括涉海建筑业,海洋生物资源业主要包括渔业孵化和水产养殖、捕捞和海产品加工,海洋矿产业主要包括石灰石、砂石和沙硕、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生产,
海洋船舶制造业主要包括游艇制造、船舶制造和船舶销售,滨海旅游和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餐饮、旅馆和住宿、码头、游艇泊位和露营场所、水上景点旅游、运动商品、娱乐休闲服务,海洋交通运输业主要包括动物园和水族馆、海洋货运、海洋客运、海洋交通运输服务、搜救和导航设备、仓储等。
美国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非常的健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理论和方法也十分的先进,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海洋国家,海洋经济对澳大利亚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
,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把海洋产业分为四类:海洋资源性产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海洋渔业、海洋药物、海水养殖和海底采矿业)、
海洋系统设计与建造业(船舶设计、建造和维修、近海工程和海岸工程)、海上作业和航运业(海上运输系统、漂浮和固定海洋结构物的安装、潜水作业、疏浚和倾废)、海洋有关设备与服务业(制造业、海洋电子和仪器仪表及咨询公司、机械、通信、导航系统、专业软件、决策支持工具、海洋研究、海洋勘探和环境监测)。
在,澳大利亚海洋经济统计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还是8个产业,主要包括商业渔业与水产养殖业,休闲渔业,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其他资源勘探,
海洋船舶制造业和设备维护、服务和基础设施,海洋旅游业,水路交通和水路交通服务,海洋环境管理,这些产业都能获得统计的基本数据。
澳大利亚由于所处的位置的特殊性,政府更侧重于对海洋统计核算的各个行业分别统计,行业分类较少,适用于本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
日本是一个岛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制定了海洋产业的发展规划,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日本的《海洋产业调查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把海洋产业分为三类(A类、B类、C类):A类产业主要是发生在海上的产业活动,也包括发生在水中、海底和底土的活动,
如渔业、航运业、油气开发、拖船业、矿物、污染防治、海洋工程建筑等;B类产业主要是为A类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活动,如造船、电子产品制造、钢铁等,这些产业并非发生在海里,
而是发生在陆地上;C类产业的产品是由A类产业提供的,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如水产品加工业、海洋贸易活动、海洋化工业等,这些产业购买并接受A类海洋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产品。
日本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更加注重整体性的统计核算,对于海洋整体产业链的发展十分的重视,这一点对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
2、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统计核算口径比较
世界各国海洋经济统计口径各有特点,基本上全面反映了本国的海洋经济统计发展的基本国情。
在统计口径上是存在差异的有以下几点:
(1)各国海洋经济统计分类标准不同。
由于各国海洋经济理论基础不同,相关的海洋经济定义也不一样,因此,海洋产业分类标准也不一样,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海洋经济统计分类标准。
(2)各国海洋经济统计范围不同。
各国海洋经济统计范围具有差异性,即使同一个产业,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也不一样。
(3)各国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可获性不同。
与其他各国相比,我国海洋经济统计主要依托于由国务院20余个涉海部委和11个沿海地区的相关部门组成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有待商榷。
3、结语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我国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统计核算口径应该借鉴外国的海洋经济统计口径的优点,如美国统计核算更加全面,日本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更加注重整体,
再结合我国的海洋经济统计发展的特点,形成适用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统计口径,更好地反映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GB/T20794-2006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殷克东,卫梦星,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J].经济师,(4)
[3]刘建,李双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海洋规划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3)
[4]董伟.美国海洋经济相关理论和方法[J].海洋信息,(4)
篇8:海洋经济发展思考论文
摘要: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虽然展现了较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研究影响海洋发展的因素,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本文认为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劳动力、科技创新以及对外开放等是影响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海洋经济;劳动力;对外开放
一、引言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远不是海洋强国,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海洋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海洋经济虽然展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资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代价,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得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正确认识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正确处理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中之重。
二、文献综述
在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方面,韩增林、栾维新等提出生产要素禀赋、产业集聚性、政府政策和外商投资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张耀光运用洛伦兹曲线,定量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提出海洋产业结构差异和海洋产业集聚是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
马志荣等从理论上分析了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生态污染和海洋经济资金投入。
三、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一)经济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都与其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集聚了有利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首先,高经济水平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其次,高经济水平常伴随高技术水平,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经济领域,促进了海洋产业的发展。
相反,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因为缺乏资金、先进技术、人力资源,从而限制了海洋经济发展。
(二)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指各海洋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演进的内涵是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生产要素流动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了经济增长,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转变是有机统一的。
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劳动力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
此外,海洋劳动力数量是地区海洋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地区海洋经济越繁荣,它所能吸引和容纳的劳动力数量越多。
同时,我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我国海洋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传统的渔盐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而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满足了渔盐产业的需求,因此劳动力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
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使得海洋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将会大大降低。
(四)科技创新
海洋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科技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海洋经济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
在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情况下,海洋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越大。
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源泉,科技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必定会对海洋经济产生影响。
海洋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有巨大的依赖性,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技术效率。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促进传统海洋产业改革,促使新的海洋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对外开放度
对外开放度表现了地区经济与区外、境外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是衡量地区从外部汲取要素以及与外部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开放型经济中,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深度较大,要素(资本、人力)、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
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最直接的门户,其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外开放有利于资金流动,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增加了区域合作机会,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但外商投资主要是由于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长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导致我国海洋资源逐渐匮乏,阻碍海洋经济的增长。
四、政策建议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具有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可以有效地缓解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
篇9: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思考论文
[摘要]介绍低碳经济,并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分析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建立低碳理念,然后朝着低碳化的生产结构和能源结构方向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影响我国发展全局的问题中一直都包括农业、农民、农村这三方面问题,近几年来,关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在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已经数次提到。尤其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中诸多弊端层出不断,具有代表性的是不当发展造成的生态严重破坏、滥用农药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污染问题。目前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在这一背景下,思考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
1低碳经济介绍
低碳经济,也就是Low-carboneconomy,是以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低能耗、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体系。低碳经济的指导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和新能源开发为手段,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为目的的一种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最早在政府文件中提到“低碳经济”的,是英国能源于发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提出的背景是在英国受到了能源安全威胁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英国将要面对的问题,对于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一样是要面对的。在我国,发改委也于确定开展建设低碳产业的试点,我国也开始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崭新形态,它的主要手段是:创新的工艺、创新的能源以及创新的技术和创新的制度。低碳经济的发展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具有的特征是耗能小,污染物排放少,污染少甚至不污染。因此,这种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态可以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节能降耗,既经济又环保。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农业经济逐渐转变为低碳的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低碳运行,从原料使用、能源消耗、运行和农业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能绿色、低碳、生态化发展,进而实现整个行业以致整个国家的低碳发展。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建立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这就要求要在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2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产效率低下,二是科技水平较低,三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严重。首先,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受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影响,在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农民群体,大多数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普通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只是以出卖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而且,在工业和其它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人陆续放弃农业生产,转而去外地打工,从事其它行业,这就造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都是没有能力外出打工的老年群体。因此,当前,很多农业科技的先进技术都很难在农村进行推广,很难真正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这就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虽然历史悠久,农民也有自己的一套种植经验和种植方式,但是新科技和新技术较少。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式还是非常落后的,甚至还有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发展方式存在。总体来说,我国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人员相对较少,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无法借助科技发展的力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我国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无法快速提高。最后,我国农业发展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的问题较为严重。我国农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中,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一直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工业的粗放发展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化肥、农药工业的粗放经营,导致农药化肥品质相对不高,加上农业生产的粗放发展,滥用、错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另外,工业发展中的废水、废渣等无组织排放,对农业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我国农业发展一直存在着掠夺式发展的情况,造成了自然生态被破坏,土壤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篇10: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思考论文
3.1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理念
要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还要有正确的政绩观,对于GDP问题,既要以此为标准考核干部,又不能只依靠GDP为标准。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经济的增长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他们有联系也有区别。现在提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包括了生产指标的要求、总量指标的要求,同时也包括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并且持续发展的过程。对于所追求的GDP,不仅仅是GDP,还必须是绿色的,是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人口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GDP。凡是依赖资源过度消耗、环境被严重破坏为代价的GDP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GDP。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必须要走的路,解决粮食问题,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在我国,农业发展跟不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拖累,农民没有实现富裕,全国人民的富裕也不可能实现,农村没有实现小康,也罔谈整个社会的小康。另外,科学发展才是走发展路径的基础,而科学的发展路径是一条投入低、能耗低、污染小、收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因此,要以低碳发展的理念为基础,制定我国发展农业的'规划和战略,进而借助有效的实施政策措施保证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3.2生产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结构取决于资源结构,并且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而且一旦生产结构形成就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改变,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并不说明生产结构完全受制于资源结构而无法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生产结构也能够反作用于资源结构,影响其配置和利用。基于生产结构对资源结构调整的案例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从低碳发展的角度考虑,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1)首先,农业生产结构朝着种养结合方向转变,用地结构朝着更为合理方向发展。以豆科作物为例,其具有固氮和培肥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各种原因,种植面积呈逐渐下降趋势,导致总量不足,进而依靠进口来补足。改变这种状况要从三个方面同时下手:进行品种改变,发展优质、高出油量大豆;建立价格保护政策,支持国内大豆种植农民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保护豆油加工企业在使用国内大豆加工豆油过程中有足够的利益空间。(2)对于农牧业,核定载畜量,保证畜群结构合理高效。草场退化、荒漠化等问题在我国比较严重,这对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通过合理确定草场的单位面积载畜量,分配草消耗量大的大型牲畜,也就是碳排放较高的牲畜,开展舍养代替放养、轮区放牧、积极建设修复新草场等方法,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3)在工农业布局方面,以低碳经济为指导,建立合理工农业结构布局。不能盲目将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搬到农村,对于农村工业,要秉持着高起点,低能耗的低碳发展理念,从源头开始,建立在农村的工业企业要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确保农村能在留住青山绿水的前提下再要金山银山。
3.3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伴随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逐渐消耗,在农业经济发展时,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的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利用本地区优势,发展适合本地区的能源结构,比如南方地区可以借助水力发电获得能源,北方多风地区可以借助风力发电,还有一些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发展核能。总之,借助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鼓励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支持新能源相关科技研究,并采用政策手段鼓励发展和推广使用。以生物质能源沼气为例,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将养殖与沼气生产联合起来,养殖废物进行沼气生产,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转化为清洁能源,生产沼气后的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料再用于种植农作物,农作物还可以再用于养殖。如此,形成一个闭合的能源利用环,不排放废弃物,是一种既高效又经济合理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4结论
在低碳经济时代,作为基础性工作的农业经济发展,对于人民生产生活、社会稳定、国家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是决定其发展速度的重要方面。综上所述,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在三方面开展:首先发展理念朝着低碳经济方向发展,其次农业生产结构要向低碳化方向发展,最后能源结构也要逐渐优化,实现低碳化。
[参考文献]
[1]汤晓阳.积极探索低碳农业发展路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农业经济,(07).
[2]何斌.低碳经济语境下对湖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6).
[3]刘军,等.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别,(08).
篇11:省域商品经济发展历程研究论文
省域商品经济发展历程研究论文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许檀、经君健的《明清时期山东生产资料市场初探》一文以山东集市交易为中心,考察在市场上的棉花、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的销售情况。生产资料市场的出现,表明市场由纯消费型向生产型的转变。近代农业等生产技术的改良,使得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增多,在这方面投入精力较多的是庄维民。而他的《论近代山东的市场经济》总结了自明清到近代,市场系统经历了封闭、流向单一到半传统半开放的发展过程。除省内市场外,与山东相关的省外市场和对外贸易市场被学者关注。赵树廷在说明海洋贸易对清代山东沿海地区的重要影响时,将对外贸易的兴盛表现总结为形成莱阳(后来为烟台)、胶州(后为青岛)为中心的外贸港口体系、直接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贸易规模明显增长等方面。庄维民的《贸易依存度与间接腹地:近代上海与华北腹地市场》利用直接腹地与间接腹地,提及口岸与腹地间经济互动所形成的区域市场网络。同时不同腹地间的交叉重叠,腹地间的竞争,促进了新的商路、贸易和商人资本流动的新格局。
二、商品流通的勃兴与商人队伍的壮大
(一)运河与铁路沿线经济的发展
大运河流经山东西部,关于运河研究的综述类文章,王云和胡梦飞进行了总结,内容不再赘述。除运河、海运外,贯穿山东的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成为深入山东腹地新的交通线。两条铁路在山东境内形成“十”字交叉,所经地区有如济南、青岛的经济大市,也有如淄博、兖州的矿产大区,还有如泰安的旅游城市。最初的铁路修建与外国侵略有关,但它们的存在也客观上加快了货物和人员的地区性流动。以津浦线为例,19其运输货物为1345461吨,载客旅客为1271140人次,1934年货运为3921460吨,客运3083520人次,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虽两项数据的起伏较大,但基本上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江沛的《中国近代铁路史研究综述及展望:1979-》一文对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近代铁路发展史有了很好的总结,近年来南开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成为对晚清民初的华北区域的铁路和港口建设的重镇,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在城市史方面,相对于青岛这一陆海枢纽城市,济南城市商业的专门性研究较少。除档案、《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类的资料集、《济南史话》类的通俗读物外,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鲍德威的《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一书将明清时期山东府治所在地济南为研究中心,探讨了其在成为华北地区铁路枢纽后,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相对好地结合的现代化历史过程。而王琨《民国时期济南同业公会研究(1929-1948)》探讨了在二十年时间里,同业公会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王瑞琪的《近代济南开埠与城市转型―――以商埠区为中心》对开埠后商埠区经济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开埠与铁路,成为济南城市现代化发展及商品流通种类、速度、方式等改变的重要原因。
(二)商帮和商人的发展壮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其大致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的直接流通渠道和“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的间接流通渠道两种。古代村镇集场中不乏牙行、牙人一类的中介机构和中介者。而省内和省际间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所见,专门性研究少,通识性读物多,是山东商帮研究的一大特点。较早且较为全面专门研究山东商帮的,当属李华的《山东商帮》一文。而针对山东商人何时形成商帮,范金民做出了“至迟明末山东商帮便已存在”的推论。移民潮与商业的发展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系。而提及山东的移民,往往会联想到“闯关东”,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孤立分析移民潮对移出地和移入地人口、社会方面的影响,对于由移民潮带来的商业发展及商品的流通关注度不高,尤其是山东地区移民所形成的山东商帮,鲜见专著。程美秀的《清代山东商人在东北经商述略》一文中举清末营口、大连公议会中山东帮之例意在说明山东商人对东北经济的促进作用。余同元、王来刚《关东鲁商》论及明清民国时期的关东鲁商主要包含“东三府的黄县商帮、掖县商帮、蓬莱商帮以及西三府在东北经商的一些地域性或家族性商业团体。”东三府在地理位置上濒海,这一客观因素促使三府人民有出外的传统和条件。移民所带来的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影响是双重的,官美堞的《清代山东黄县的发展》则引用了方志史料分析黄县人外出经商的'原因、地点等,而由于黄县商人的外出,其本地行业也被带动发展。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儒商气质是该群体的特点。《儒家文化与山东商人的经商特性》一文认为,儒家文化培养了山东商人诚信等优良的商业品质,但“无商不奸”的传统观念还是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山东商人与其他沿海商帮相比,其冒险意识不突出。李金山《先秦两汉齐鲁商贾传统研究》与胡广洲的《明清山东商贾精神研究》举郑板桥和李化熙之例,用以说明地方官吏整顿市场、促进商业发展、保护商人利益。而对于商人的构成,作者采用三分法,经商者中官僚的加入,也表明“贱商轻商”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轻。宋志东《近代山东商人的经营活动及其经营文化》以近代山东工商业界的革新为切入点,举面对革新三种典型商人企业章丘孟氏、桓台苗氏、青州宋氏,意在说明在革新下山东商人的经营文化。韩丽的《鲁商文化解读》以文艺学的视角,追溯鲁商文化形成的历史根源,同时借助现代企业海尔公司,用以说明鲁商“仁、义、礼、智、信”优良文化的传承。
(三)流通格局的演进
开埠的发生,逐步改变了山东的商品流通结构,随之而来商人资本也了一定的改变。庄维民的《近代山东商品流通结构的变迁及其意义》一文认为,与传统商品流通时期土货是运输大宗,商品的单向流通性特征相比,进入近代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辟等,商品流通呈现出“土洋货商品和进出口商品为商品大宗并双向流通”的特点。庄维民《近代山东商人资本地域分布结构的变动及影响》一文认为,随着开埠,山东商人资本由运河、胶东登莱及胶州三个地区,向沿海和内地开埠城市进行了三次大的转移,伴随着转移,逐渐形成以开埠城市为中心的分布结构。庄维民《近代山东行栈资本的发展及其影响》一文指出,由于山东旧有流通格局的改变,引起近代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以上变化的大趋势又进一步促进行栈业和行栈商人资本的兴起发展,与买办相比,行栈商人的独立性较强。
三、商业城镇的发展
与江南“市镇”的丰硕成果相比,山东的城镇研究还是较为薄弱的,且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按照许檀的观点,山东的商业城镇可以划分为“运河、东部沿海、内陆”三类,这种城镇格局的形成也与山东的地形和交通大动脉的分布有关。在三种城镇中,就目前所见的研究成果看,运河沿线和东部沿海商业城镇成果数量多,具体的城镇研究可参看《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第四章第一节。商业的繁荣和人地矛盾,也对农村人口结构产生影响。《16-19世纪山东人口的非农业化趋势》认为该时段山东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及“城乡市场网络形成”的特点,而这两个特点无疑对商品和人口的自由流动带来积极意义,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趋势增强,出现“离土不离乡”和“离土离乡”两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明及清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赋役制度的变迁、城乡市场体系网络的形成使得人口的流动性增强,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在城镇中也有所增加,而山东经济重心则由西部运河向东部沿海转移。进入近代后,随着铁路的修筑,山东腹地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传统市镇由于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也经历了各自的兴衰历程。山东北上可抵京津,南下可达苏沪,东部濒临海洋,地理位置优越。其内部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河区、沿海区和内陆区三个大的经济区域。运河经济开发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格局,其实在近代中国便已有迹可循。
篇12:工业经济发展对策的思考论文
工业经济发展对策的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在对临朐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临朐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经济发展论文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0968.2016.03.024
近年来,我国经济已逐步迈入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时期,不断发生变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工业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加快临朐县工业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进行努力,应对面临的挑战。
一、临朐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临朐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县”和“大项目带动”战略,持之以恒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努力克服复杂经济形势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了全县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1.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8.53亿元、利税24.87亿元、利润总额14.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4.8%和7.3%。在工作中,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委“工业立县”工作委员会职能,指导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切实将“工业立县”战略做实做细。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与省、市等上级业务部门搞好沟通衔接,多渠道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以及政策的倾斜与支持。三是狠抓运行生产,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导向,定期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和重点骨干企业调度会,强化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监控、组织协调和指挥调度。2.集群效应初显临朐县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集中培育形成了有色金属高端加工、机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配件、工艺雕塑等5大产业集群。其中,有色金属高端加工产业集群先后被授予“中国铝型材产业基地”、“中国(江北)铝型材第一县”、“山东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十大产业聚集园区”、“优质铝型材生产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机电产业集群主要生产除铁器、磁选机等磁电单机和成套设备,产品份额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与辽宁抚顺、河北唐山、湖南岳阳、安徽马鞍山等地并称全国五大磁电生产基地,先后承担国家火炬及重点火炬计划、国家星火计划等各类国家、省级项目计划70多项,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临朐磁电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工艺雕塑产业集群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工艺雕塑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红丝砚文化产业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3.创新工作有序开展近年来,临朐县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工作,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动力,多措并举,促进企业创新工作顺利开展。一是扎实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大力推广5S、六西格玛等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加快组建企业自有研发机构,掌握了一批关键性核心技术,改造提升了传统技艺水平。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效益。三是大力实施“品牌兴县”战略。积极推动企业创建产品名牌和服务名牌,以品牌带效益,多家企业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山东著名商标、山东名牌等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竞争力。
二、临朐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1.产业层次偏低临朐县工业企业绝大部分集中于资金、技术要求不高的低门槛行业,对资源依赖强,产出低,产业链条短,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基础原材料、能源产业占比偏高,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如铝型材行业集中了上百家生产企业,处于基本相当的发展水平,产品结构、技术能力、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几乎相同,产业分工难以向纵深发展。2.要素制约严重当前,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工业用地指标紧缺,造成企业用地困难。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环保法要求比以往更加严格,环保潜在因素影响不断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临朐县人才资源总量不大,而且外流严重,高端人才严重匮乏。国家对能源战略从保供给转向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进一步约束了能耗偏高项目的发展。这些要素都严重制约着临朐县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临朐县地处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难以吸引人才落户,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又是空白,企业创新缺乏人才支撑,多数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科研实力比较薄弱,导致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核心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培育。
三、加快推进临朐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拓展发展空间,夯实发展基础以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为重点,进一步壮大有色金属高端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实现抱团发展。努力提升沿青临高速产业带的建设层次,不断完善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产业园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整合优化有色金属高端加工等优势产业的空间布局,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2.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进制造服务化,鼓励企业从生产加工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使用全过程延伸,加快剥离或外包非核心业务,推动企业做强主业、做专辅业,逐步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培育目前已具备一定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实施一批战略性、支撑性项目,培育一批工业大型企业。积极推动“互联网+制造”,培育发展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制造服务化,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3.强化政府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发挥市场在工业用地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工业用地的配置效率。一般工业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招、拍、挂”制度。对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优先给予用地保障,或帮助争取列入上级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建立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责任制,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组建相应工作班子,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快项目实施进度。认真宣传并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政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及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和安全生产。4.加强人才培育,助力企业发展借鉴华建铝业、恒彩数码等企业借力借智发展做法,加大对产业创新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充分发挥技工学校职业培训作用,积极引导企业与之对接,按企业需求进行培训。研究制定有力的引才、留才政策措施,努力为外来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满足企业引进人才的需求。5.搭建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创新通过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学研深度对接,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鼓励发明创造,引导企业大力开发专利技术。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不断推动传统工业经济的改造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明超.永康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选择浅谈[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5;(4):39-40.
[2]何雪堂.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9):415-416.
★ 硕士论文选题攻略
★ 经济毕业论文提纲
【大数据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集锦12篇)】相关文章:
博士开题报告2024-01-07
管理学毕业论文提纲2023-09-27
生态环境论文2022-05-06
韧性城市概述和城市规划思考论文2023-01-16
当代经济学教学特征论文2024-02-27
管理学开题报告范文2022-07-21
论文评语2022-05-06
经济类毕业论文评语2023-11-30
优秀新闻论文选题2023-04-02
市场营销方面开题报告格式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