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智能大楼的组成及特点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风过芸苔”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浅议智能大楼的组成及特点论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浅议智能大楼的组成及特点论文
浅议智能大楼的组成及特点论文
摘要: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中智能大楼是类重要也是常见的智能建筑,本文主要针对智能大楼进行讨论。
关键词:智能建筑 智能大楼 基本模型
1 智能大楼的基本模型
智能大楼代表着对物业自动化的需求,最基本的实现楼宇控制的自动化BA、楼宇通讯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0A。但更重要的是应以信息集成为核心,能够连接所有与之相关的对象,并根据需要综合地相互作用,以实现整体的目标。
最新的技术是将智能大楼信息集成建立在建筑物内部网的基础上,通过web服务器和浏览器技术来实现整个网络上的信息交互,综合与共享,实现统一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因此能够做到局域和远程信息的实时监控,综合共享数据资源,对全局事件做出快速处理和一体化的科学管理。智能大楼虽然独领风骚,给人们的办公与居家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在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发展强劲,并正在与通信企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相结合,迈入数字会聚及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电信网络三网合一的时代,信息产业正带领各种自动化系统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2 智能大楼的组成结构和特点
智能大楼是以大楼形式出现的智能型建筑,故也被称为智能化大楼。智能大楼有助于大楼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达到节省费用、舒适方便、安全、有长期发展灵活性和市场价值的目标。智能大楼的基本特点是实现了下列三个方面的自动化功能。
2.1 楼宇自动化功能 楼宇自动化功能指建筑物本身应具备的自动化控制功能,包括感知、判断、决策、反应、执行的自动化过程,能够保证大楼运行办公必备的配电、照明、空调、供热制冷、通风、电梯、以及消防系统、保安监控系统、提供有效安全的物业管理,达到最大限度的节能和对各类报警信号的快速反应。从管理体制和安全性等方面因素考虑,楼宇自动化系统又可细分为多个系统,如机电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也有人称为综合保安系统(SPS)。
2.2 通信系统的自动化 通信系统的自动化是指建筑物本身应具备的通讯能力。为在该大楼工作的用户提供易于连接方便、快速的各类通信服务,畅通的音频电话、数字信号、视频图像、卫星通信等各类传输渠道。它包括建筑物内的局域网和对外联络的广域网及远程网。通信网络正在向着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
2.3 办公业务的自动化 办公业务的自动化是为最终使用者所具体应用的自动化功能。它提供包括各类网络应用在内的饱含创意的工作场所和富于思维性的创造空间,创造出高效有序及安逸舒适的工作条件,为大楼内用户的信息检索与分析、智能化决策、电子商务等业务工作提供方便。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龙骨是大楼的综合布线系统,它破除了以往存在于语音传输和数据传输的界限,使这两类不同的.信号能通过技术上的进步与飞跃,而共同在同一条线路中传输,这既为智慧大楼提供了物理基础,也与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综合业务数据网络工SDN的传输需求相结合。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通信网络则是实现智能化大楼的桥梁。智能化大楼的中心是以计算机为主的控制管理中心,它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与各种终端,如通信终端(电话、电脑、传真和数据采集等)和传感终端(如烟雾、压力、温度、湿度传感等)相连接,“感知”建筑物内各个空间的“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处理给出相应的对策,再通过通信终端或控制终端(如步进电机、阀门、电子锁或开关等)给出相应的反应,使得该建筑好像具有“智能”,这样建筑物内的所有设施都实行按需控制,提高了建筑物的管理和使用效率,降低了耗能。
3 智能大楼的优越性
智能大楼是理想的办公场所,它能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环境,节省更多的能源,更及时全面的实施商贸电子交易,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智能大楼带来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供安全、舒适、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办公环境 智能大楼中有消防报警自动化系统和保安自动化系统,其所具备的智能化可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空调系统能检测出空气中有害污染物的含量并能自动消毒,使之成为安全健康的大楼;智能大楼对温度、湿度、照度及空气中的含氧量均能自动调节,甚至控制音响和色彩,使楼内工作人员心情舒畅,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即从安全保障上带来效益和节约。
3.2 节省耗能 节能是智能大楼高效和高回报率的具体体现。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中,建筑物的耗能占全国总耗能的30%~4既左右。而在建筑物的耗能中,采暖、空调、通风设备的耗能占65%左右,是耗能大户;生活热水占15%;照明、电梯、电视占14%,厨房占6%。智能大楼可通过其智能化,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和大气热量来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减少耗能,并按事先编好的程序,区分工作和非工作时间,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不同标准的自动控制。同时由于系统属高度集成,系统操作和管理也高度集中,这样人员安排可更合理,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这是人员利用动态适合需求而带来的经济效益。
3.3 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通信服务 信息时代,时间就是金钱。在智能大楼中,用户可通过国际直拔电话、电子邮件、电视会议、卫星接收、信息检索与统计分析等多种手段,及时获得全球性金融信息、商业情报、科技情况等最新动态,并可借助国际互联网和企业网,及时发布信息以及随时与世界各地的企业进行电子商贸等活动。这是使信息的收集、传播、更及时更准确而创造的效益。 3.4 建立先进与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 智能大楼内各类系统同时运行,其管理具有相当的难度。“智能大楼综合管理系统”为整个大楼提供了高度集中的实时监控以及全方位的物业管理,是先进与科学的大楼综合管理机制,从而将方便用户。此是更易于采用新技术而带来的节约和效益提高。
4 智能大楼的经济效益分析
4.1 节能节能是建设智能化大楼特殊重要的目标之一,这是因为人类对建筑的需求,经历了掩蔽所~舒适建筑一健康建筑一绿色建筑这样4个阶段,在经历高耗能的第二、三阶段后,人们认识到绿色建筑必须是大量利用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亲近自然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同时应有高效率。为此可采取的节能措施有:①对空调、照明、电梯系统的情况实时进行监测,由计算机智能管理建筑的能源;②楼宇外及楼顶采用“恒温”概念技术和遮阳设备,使之有低热转移值合理设计楼宇暖通设备的设计容量,做到物尽其用,有条件时采用太阳能吸热和高效低耗能灯具;③提高楼内温度的控制精度,避免夏季室温过冷与冬季室温过热的能源浪费。据统计,夏季温度下调1℃,将增加能耗9%;冬季设定温度上调1℃,将增加能耗12%;④合理划分送风系统,控制建筑物的新风量。新风量的大小主要应保证大楼内C02浓度低于10O0ppm,同时,有回风的空调系统可将新风量减少到33%;⑤空调设备采用高效率设备,以变频调速控制电动机及合理的启停操作;此外在楼宇空调设备预冷和预热时,关闭室外新风阀,以减少加速新风的能量消耗,对热力和排气热量进行回收。
4.2 管理与经济效益据统计,智能建筑中智能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为3年左右,远远低于建筑的其它部分;智能建筑的运行费用和能耗比常规建筑低30%-45%,而售房率和出租率比常规建筑高出15%。
4.3 智能建筑发展到今天,己经不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简单合成,而是采用高科技来实现解决人的需求,改善和提高人工环境的品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4.4 智能建筑具有“软空间”的特性,在设计和建筑智能建筑时,需要将应变的“弹性”包括在内,使智能建筑具有伸缩性、适应性、扩充性。
参考文献:
[1]李林.21世纪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01).
[2]刘叶冰.园区与大厦智能化系统特点与不同[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01).
[3]吴达金.综合布线系统相关产品的选用[J]IB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02).
[4]孔建国.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要求探讨[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06).
[5]马鸿雁,陈志新,何伟良.我国智能化住宅小区发展综述[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01).
[6]宋光兴,杨德礼.模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及一致性改进方法[J]系统工程.2003.(01).
篇2:智能电网技术特点及技术论文
智能电网技术特点及技术论文
一、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特点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正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包括智能电网的坚强性、自愈性、兼容性、互动性、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对信息的综成。
1.1智能电网的坚强性
所谓智能电网的坚强性是从电网的安全性着眼的。智能电网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首要目标就是要保证其安全性,安全性一直是电网维护人员着重关注的问题。当信息受到人为破坏或受到其它攻击时,智能电网能够自动有效地修复,对于灾害的发生,智能电网能够有效预警,保证应急方案的顺利进行。智能电网的坚强性还能满足电力用户的不间断用电需求。
1.2智能电网的自愈性
对于电网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功能障碍,智能电网能够进行有效修复;对于电网的运行状态,能够得到实时监控与监测,且对于自我安全能够进行有效的评估。障碍一旦发生,智能电网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自我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并监测修复过程,保证电网的有效恢复。
1.3智能电网的兼容性
智能电网的兼容性是指智能电网对于电厂与能源能够有效兼容,对于可再生资源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与用户设备之间能够进行很好的互动,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1.4智能电网的互动性
智能电网的互动性是指智能电网能够与电力市场进行有效链接,从而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客户提供电力,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
1.5优化资源配置
对资源的优化具体包括对数据、运行以及
配电的有效配置。对资源进行优化能够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在不断整合与优化的过程中,形成自动化应用模式,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益。
1.6对信息的综合集成
智能电网的运用将信息的利用率提高到新的层次,信息的收集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与支持,维护、控制、监视、市场营销以及配电管理等被紧紧联系在一起,业务信息得到全方面的管理。
二、智能电网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具有巨大的优势。对于传统电网,不管是电源与电源之间的衔接,还是电能量的输入输出等,都缺乏流畅性;系统一旦受到大的扰动,便很难得到恢复;而且系统对于人工控制反应的应变能力减弱,反应速度极其缓慢;在为大众服务方面,服务比较单一;由于技术原因,整个系统处于真空状态,对信息接收不完全,且不能将信息有效输出,信息共享能力也比较弱,不能满足广大客户的要求。而智能电网与其相比,其在技术上具有极大的前瞻性,智能电网对信息的汲取比较迅速、完整、准确,且能很好的加以保存,对于人为或其它方面的破坏,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智能电网的坚强后盾是实体电网信息交互平台,它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系统的有序化运行。针对以上智能电网的发展优势,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智能电网的形成,是电力系统技术革新的有效表现,其中包含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比如投资问题、技术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电力行业的监管问题等等。综合以上,我们应将智能电网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并以自身为中心,向周围企业进行有效扩散。发展的第一步是要进行基础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从而得到全面研究,全面发展。我国智能电网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还有颇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与思索,我们应力求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技术的应用率,并尽早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三、智能电网技术
智能电网技术主要是指智能电网应用与维护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技术,主要包括通信技术、电力设备技术、控制技术、量测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技术等。
3.1通信技术
若要实现电网的智能化,通信技术必不可少,对智能电网的监测与控制必须建立在通信技术的完善的基础上。若发生通信障碍,将对电力系统产生影响,损失不可估量。摘要:智能电网我国电网技术发展的发展方向,目前已经进入了建设阶段。总结了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智能电网技术与传统电网相比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和优势,分析了智能电网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并对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3.2电力设备技术
无庸置疑,电子设备技术在电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发电、输电还是用电的过程,都需要电力设备技术的协同构造。电网中的各种智能设备,都需要电力设备的参与,从而保证其有效整合,最终保证电网的强大适应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力设备技术还存在局限性,技术上还趋于落后,也正因为此,我国的电力技术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我们广大技术人员的不断深入探讨。
3.3控制技术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控制技术的有效运用将能保证供电的可靠性,排除运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电能质量问题。对控制技术的有效运用主要分五个方面:①对于数据的有效收集;②对于数据进行合理分析;③对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诊断;④面对障碍能够有效设防;⑤为运行提供有利信息。
3.4量测技术
量测技术涉及电力系统各个方面,一般是将获得的数据转换为数据信息,从而对电网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这一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电力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互动能力,从而提高设备的可利用率。
3.5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技术
“可再生”一直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概念,意味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未来的发展空间是不可预知的,但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我国未来智能电网将向何处发展,将发展到何等状态,与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等)和分布式能源技术有很大的关系。
篇3:机械式立体车库产品组成及特点
产品组成
由于机械车库类型较多,以下仅介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升降横移式车库”组成:
1.通行架:其可允许车辆正常通行;
2.固设于通行架上的车库群:其为多层结构,每层至少包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存放车辆的单元车库; 3.纵向升降机:其设于车库群及通行架中;
4.横向移动架:其可在升降机与单元车库之间移动;
5.推举式交换装置:其可将横向移动架上的车辆放置于单元车库上或可将单元车库上的车辆取回于横向移动架上;
6.控制系统PLC:其控制存放或取出车辆。
这是大型机械车库的核心组成,主要又分为以下五个子系统,包括:自动收费管理系统、自动存取车系统、远程诊断系统、自动闸道系统、监控保安系统。以上系统均由中央控制室统一控制,可为客户规划停车库管理形式,发布车库库存容量,控制车流方案。
产品特点及优势
1.节省占地面积,充分利用空间。一般情况下,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的占地面积约为平面停车场的1/2-1/25,空间利用率比建筑自走式停车库提高75%以上。传统停车场停50辆车需要空间1650平方米,而采用塔式立体停车只需50平方米,也就是说,可以达到每1平方米即停放一辆小车。
2.相对造价低。机械式停车设备每个泊位投资约2万-8万元,而建筑自走式停车库每个泊位的.造价约为15万元以上。据一份资料显示,同样是停50辆车,传统的停车场需1650平方米的空间,造价约750万元,而采用塔式立体停车库却只需50平方米,其造价只需400万元(含20万元土建费),可节约47%的投资。
3.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存取快捷。一般一次存(取)车时间不超过120秒。此外,由于存取车、收费等实现全自动化,因而汽车进入车库后的所有过程均由电脑控制,可减少废气排放,有利环保。
4.便于实现城市停车库一卡通管理。以上海为例,现在每年都会新建大量地铁站,而在其附近往往也会建造一些停车场,并可以使用公交一卡通享受“停车+轨道交通”的换乘优惠,这是目前政府大力推广的“P+R”模式,通过建造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械车库,将大大方便停车管理,甚至可以做到无人值守。
5.提升建筑智能化程度及档次。在房地产进入品牌化竞争的同时,采用机械立体停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整个小区、主体建筑的智能化程度和楼盘档次,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群。成为楼盘的一个卖点。机械停车库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均高于其他方式停车库,尤其是特大城市繁华商业用地,意义更为显著。
篇4:智能交通论文
本文概述了发展车辆检测技术的必要性及车辆检测器的分类, 分析和比较了磁频车辆检测器中的感应线圈、磁性、磁成像及波频车辆检测器中的雷达微波、红外线、超声波等车辆检测器的原理和特点, 并对视频检测技术做了简要论述, 最后介绍了未来车辆检测技术的三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智能交通 车辆检测器 视频检测。
本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美国出现了智能交通系统( ITS -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 , 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 并试图通过发展ITS 带动本国基于车辆、通讯、电子、计算机以及网络等高新技术的经济大发展。车辆检测技术是智能交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 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监控系统的整体运行和管理水平。而车辆检测技术的水平高低主要体现在车辆检测器的先进程度上。车辆检测器主要是通过数据采集和设备监视等方式, 向监控系统中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发布单元提供各种交通参数, 作为监控中心分析、判断、发出信息和提出控制方案的主要依据。
1、车辆检测器的分类
近几年来, 随着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 车辆检测器也有较大发展, 出现的种类很多, 工作原理各异, 但可概括为两大基本功能: 一为检测车辆的存在或出现,二为检测车辆的运动或通过, 任一车辆检测器至少应具有上述两个基本功能之一。为此车辆检测器中分为存在型、通过型和两者结合的复合型, 对于存在型检测器(Presence Detector) , 只要在其监视区域内出现被检车辆, 就能产生输出信号; 通过型检测器(Passage Detector) 是根据车辆的到达或运动, 产生持续时间很短的输出信号来检测; 某些检测器只能检测静态或动态中的一种, 有些则既能检测静态的存在, 又能检测动态的通过, 称为复合型检测器。若按照车辆检测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 可分为电接触式、光电式、电磁感应式、超声波式、红外线式等多种类型。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按检测器的工作方式及工作时的电磁波波长范围, 将检测器划分为三大类: 磁频车辆检测器、波频车辆检测器和视频车辆检测器。
2、磁频车辆检测器
磁频车辆检测器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车辆检测器, 它有感应线圈检测器、磁性检测器、地磁检测器、微型线圈检测器和磁成像检测器等几种类型。
2. 1 感应线圈检测器( Inductive Loop Detector)
感应线圈车辆检测器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为广泛的车辆检测装置。这种检测器是由埋设在路面下的线圈传感器、信号检测处理单元(包括检测信号放大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接口) 及馈线。当电流通过线圈时在其周围形成一个电磁场, 当车辆行至线圈上方时,在金属车体中感应出涡流电流, 涡流电流又产生于环路相耦但方向相反, 即互感, 使线圈电感量随之降低, 引起电路谐振频率的上升。只要检测到此频率随时间变化的信号, 就可检测出是否有车辆通过。感应线圈检测器具有成本低、安装方便、灵敏度高、受气候影响小的优点, 但在实际使用中, 因道路施工、路面变形等因素使线圈的损坏率较高, 更换安装和维护时要进入公路主体, 影响交通运输, 造成成本升高, 维护的工作量也很大。
2. 2 磁性检测器(Magnetic Detector)
磁性检测器也是在检测磁场变化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的。这种检测器由装在护套内的小线圈和位于控制箱中的袋子放大器组成, 使用时将具有高磁导率的线圈埋在路面下, 当车辆靠近或者通过线圈时, 穿过线圈的磁场发生变化, 从而在线圈内产生感应电压, 使放大器发出车辆通过的信息。该类检测器仅可检测车辆的通过且对车速有一个低限, 其主要优点是设计简单且不受路表问题的影响; 主要缺点是无法检测静态车辆, 所以在当今交叉口检测方法的许多应用中受到限制。
2. 3磁成像检测器(VMIDetector)
由N u—Metrics 公司研制成功的车辆检测器中的传感器技术, 称为车辆磁成像(VMIVehicleMagnetic Imaging) 技术。它测量由于车辆的出现而引起的'电磁场扰动或变化, 通过与已记录的不同结构车辆的磁纹(Magnetic Footprint) 相比较, 不仅能将卡车和小车分离开来,而且可以测出车辆的构造、车型及速度。
3、波频车辆检测器
波频车辆检测器是以微波、超声波和红外线等对车辆发射电磁波而产生感应的检测器。
3. 1 雷达(微波) 检测器(RadarMicrow are Detector)
雷达检测器按照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 原理工作, 它由发射天线和发射接收器组成。微波检测器的工作频率通常是24 GHz 或10 GHz。雷达检测器具有多检测区域的特点, 可检测交通量, 车速, 占有率等多项交通流信息, 目前在交通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与视频检测相比, 它的缺点是无法提供视觉监视能力, 记录通行车辆或交通路况的可视特征。 3. 2 红外线检测器( Infrared Detector)
红外线检测器是很有前途的悬挂式或路侧式车辆检测器, 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基本类型。主动式红外检测器使用半导体红外线发生器作为传感器, 自带指向测量车道的红外线光源, 驶进检测区的车辆将红外光反射回检测器处, 产生感应信号。被动式红外检测器其原理是利用无车辆的路面的红外线能辐射强度与路上有汽车通过时的红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 由红外线接受器检测出来。它的典型使用是安装在信号灯柱或其他柱子上检测交叉口和行人过街区。这种检测器具有快速准确、轮廓清晰的检测能力, 其缺点是工作现场的灰尘、冰雾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3. 3 超声波检测器(Ultrosonic Detector)
超声波检测器利用反射回波的原理制成, 它是通过接收由超声波发生器发射的并经车辆反射的超声回波检测车辆的, 如果超声波检测器的探头所对应的检测区域内有车辆通过或存在, 探头反射出来一束超声波, 就会反射回来被同一探头所接收, 通过判断该信号与原反射回波信号在时间上的差异, 做出检测区域内有车辆通过或存在的判断。它有脉冲型、谐振型和连续波型超声检测器三种类型。
4、视频车辆检测器
视频车辆检测器系统是在传统电视监视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以车辆检测技术、摄像机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 大范围地对车辆施行检测和识别。视频检测,也被称为图片处理或人工视觉,是一种结合视频图像和电脑化模式识别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 在很短时间间隔内,摄像机连续摄得两幅图像, 有差异说明有运动物体。当发现超速行驶的车辆时, 摄像机拍摄到该车的图像, 上传到视频处理器处理后, 就可以得到该车的车牌号, 然后在前面的可变情报标志版上得到该车的牌照号和速度, 并给该车超速警告。先进的视频车辆检测器在检测区域内借助全天候摄像机, 可以记录该区域内的车辆数量、排队规模和车速等, 将以上信息反馈到控制中心进行处理以确定交通信号周期和控制方式, 并利用可变情报版给上游车辆提供有关阻塞和事故的建议信息, 以完成交通的自适应控制, 车辆诱导等功能。
5、车辆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 车辆检测技术形成了三个发展方向: 一是提高传统车辆检测器的各项性能。具体来说, 对于以电磁场变化的原理, 研究开发的车辆检测器, 重点提高该类检测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对于以微波、超声波和红外线等对车辆发射电磁波而产生感应原理的检测器, 重点在于提高检测器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二是以车辆检测器的发展为基础, 结合人工智能和先进的计算方法等,使车辆检测器朝着系统化、智能化和光电一体化发展。如智能化遥感微波检测器、感应线圈(LD) 智能交通流量测试仪、高速公路时间自动探测系统等。三是完全抛开传统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开发新的技和方法。以摄像机和计算机为基础的图像识别系统的研究, 其目标是完全替代传统的车辆检测器并提供传统车辆检测器所无法提供的更多的车辆和交通流状态参数。该方向的重点是提高图像识别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视频车辆检测技术的应用、以及光纤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必将使交通控制系统向大范围、全方位、智能化和实时控制方向发展。
总结
经过这几周智能交通的学习,对智能交通建立了系统的概念,智能交通在如今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可以为交通运输节省金钱时间、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而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检测技术可以掌握交通系统的动态,为控制交通和做决策提供服务。
篇5:智能交通论文
有关智能交通论文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本文介绍了智能交通的历史、中国智能交通的概况、国外智能交通系统。
关紧词:智能交通 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 电子技术
一、智能交通系统的概述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1995年3月美国交通部首次正式出版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规划”,明确规定了智能交通系统的7大领域和29个用户服务功能,并确定了到的年度开发计划。智能交通有7大领域包括:出行和交通管理系统、出行需求管理系统、公共交通运营系统、商用车辆运营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
二、我国智能交通的概况
中国道路在未来 20 年内仍然处于建设期,但是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公路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根据中国的“九五”计划和 年发展纲要,交通部计划用 30 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的规划建设。到 ,高速公路主干网已经初步形成。这一期间正是 ITS 在全世界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因此,中国也需要根据中国道路运输的实际需求探讨在中国的道路运输网中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来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可能性。实际上中国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早在 70 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当时称为交通工程,在中国交通工程的具体内容与国际上的有所不同,中国将道路管理系统中的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都纳入交通工程的范围。根据国际上对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研究,认为交通工程的研究与应用是智能交通系统初级阶段的工作,根据国际上的这种观点,中国的 ITS 前身或基础工作早在 70 年代末已经开始,当时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市公安局合作首次在中国进行计算机控制交通信号的工程试验,80 年代初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津塘疏港公路交通工程研究”,首次在高等级公路上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用于监视和管理系统。在 1986 年-1995 年期间国家在交通管理系统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工程实施,在城市交通管理、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等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并开发生产了车辆检测器、可变情报板、可变限速标志、紧急电话、分车型检测仪、通信控制器,监控地图板等多种专用设备,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通过多年来中国交通科技界和工程界的不断努力,在中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带动下,中国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为今后智能交通系统的深入开发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今,在我国交通工程中广泛采用高速公路智能监控系统,它能为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从收费站、监控分中心、监控中心直至监控总中心提供多级管理体系的公路监控方案。其包括:1。收费站图象监控,收费站图像监控与收费系统紧密配合。由车道摄像机,监视出入口车辆,抓拍车辆图像、自动识别车牌;由收费亭摄像机,监视收费人员操作,规范和监督收费;由收费广场摄像机,监视收费广场的情况;监视室摄像机,上级管理机构可通过该监视摄像机对收费站监视情况。2。管理中心监控,可实现联网控制、电子地图、实时报警、多级权限图像监视、图像抓拍、抓拍检索等功能。3。道路监控,在交通枢纽,设置云台摄像机,对交通情况进行24小时监控。数字视频处理及监控图象抓拍,车牌自动识别。4。外场监控系统,提供诸如车辆检测器、气象检测器、紧急电话、可变情报板、可变限速标志等的集成服务。另外,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重视交通规模及交通组成的长期规划和合理布局,拿北京城市交通系统来说,为迎接奥运会,北京市将对城市布局进行调整,形成“二轴、二带、多中心”的城市新格局。加快东部发展带及新城的建设,将有效地疏解城市功能、人口与就业岗位,在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同时在市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使公共交通的投资由18%提高到50%以上,特别是加大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的投资力度。到,北京市区公共电汽车专用道或优先车道的总里程力争达到350公里左右;选择有条件的街巷、胡同开辟小型公共汽车专用道,加强城市交通的“微循环”改造交叉路口信号控制系统,分期分批地解决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问题;积极推进客运枢纽、公共电汽车运输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为建设集约化、人性化的现代交通体系,实现多方式交通网络的匹配与无缝衔接,北京正在建设东直门、西直门、动物园、宋家庄、六里桥等大型综合客运枢纽,调整各级客运场站布局,改善不同客运方式换乘条件。同时合理安排道路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公共交通专用系统、步行系统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等措施。
三、国外智能交通系统介绍
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共同所面临的交通问题,竞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始大规模地进行道路交通运输智能化的研究试验。美国联邦政府从1990年到用于ITS研究开发的年度预算总计为12。935亿美元;欧盟从1984年到仅用于ITS共同研究开发项目的预算就达280亿欧洲货币单位;日本政府仅和19用于ITS研究开发的预算为161亿日元,用于ITS实用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为1,285亿日元。在美国,ITS应用发展较快的几个方面分别是,车辆安全系统(占 51%),电子收费(占37%),公路及车辆管理系统(占28%),实时自动定位系统(占20%),商业车辆管理系统(占14%)。 欧洲在ITS应用方面的进展,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由于欧洲各国政府的分散投资和各国的ITS需求不一致,在整个欧洲建立统一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困难重重。然而在开发先进的旅行信息系统(ATIS),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AVCS),先进的商业车辆运行系统(ACVO),先进的电子收费系统方面,前景十分诱人。日本政府在ITS领域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投入,以期形成ITS产业推动日本经济发展。在过去的5—6年的时间里,已经有近400万套车内导航系统在市场上应用。日本的ITS应用主要是在交通信息提供;电子收费;公共交通;商业车辆管理以及紧急车辆优先等方面。除了欧、美、日以外,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ITS的全面开发和研究,如韩国由建设交通部牵头制定了全面的ITS框架结构和发展计划,新加坡已经在全国开始推行不停车电子收费。世界各国纷纷开展ITS的研究和开发,除了解决交通问题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则是ITS将成为继军事应用之后高新技术最大的应用市场。
四、结束语
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因为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发展与应用,正迈向新纪元。在过去的一个时代,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道路运输已成为最重要的地面运输方式之一,在发展中的中国,道路运输增长的需求主要靠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来满足,特别是建立完善的道路网络。然而在新来临的时代,这种需求将受到限制,而且需求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先进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来满足。尽管在全球的许多地方仍将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但它已不再是解决交通运输拥挤的唯一办法。随着 ITS 的快速发展,中国正面临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尖锐的交通需求而必须在多种解决途径中作出决断。
参考文献:
【1】沈志云。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李晓江。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王笑京。能交通系统与中国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D]。第四届智能运输系统世界大会上的发言
篇6:智能交通论文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现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本文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对策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发布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发布,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年投资近7亿美元;19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EquityActofthe21th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ITS个别项目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诸如ITS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ITS中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营运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等。从全国范围内看,由于中国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某些地区的发展(如东部、东南部),特别是大都市及其附近的交通运输已存在发展智能运输的潜在市场需要。
篇7:浅谈SMA混合料的组成特点
浅谈SMA混合料的组成特点
简要介绍了SMA混合料的组成特点和SMA混合料的.技术性能.
作 者:王瑞龙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呼玛县县级公路管理站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 英文刊名: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年,卷(期): 32(2) 分类号:U416.217 关键词:SMA混合料 组成 技术性能篇8:智能科技生活化论文
智能科技生活化论文
有一天,智能科技运用成熟后,也许你的生活就有以下场景:踏出家门后,对着智能手表说一声:“锁门”,门就锁上了。走到停车场取车,汽车内置侦察系统,侦测到智能手表内发出的无线射频,自动解锁;上车绑好安全带后,对着汽车下指令:“启动引擎,自动导航,目的地:上海!”,开车后,你就通过手机或手表检查电邮,拨打几个电话;到了和老朋友相见的地点,就利用智能眼镜拍下对方的样子,把照片上传至云端储存,然后设定转存到手机内联络簿,成为老朋友手机号码的相片显示;想要和老朋友在商场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就启动智能眼镜搜索功能,直接在网页上订票,然后走到电影院,智能手表对着取票机器,认证身份后就人场;如果智能科技能够结合声控、蓝牙、无线射频、近距离无线通讯、二维码等技术,在生活中想要达到上述情况并非异想天开。
智能手表引关注
最近,韩国三星不只是推出新一代智能手机引起关注,计划研发集结电脑、手机和各种生活功能的智能手表,也让三星继续成为活题。三星智能手机市场对头苹果,早前也放出风声,计划推出iWatch,也想在智能手表市场分一杯羹,虽然并没有正式宣布,但却吸引不少媒体和企业关注。
智能手机成功普及,使得智能科技运用进人另一个层次,智能手表成为各大科技企业想要分享的另一个大蛋糕。
在生活中,智能手表会有怎样的便利?当你搭飞机时,智能手表具有身份认证功能,购物不需要掏腰包,对着商家的近距离无线通讯仪器扫描就可付款。
监控血液预知疾病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如果能用智能手机即时掌握身体状况,一定有不少人愿意使用。瑞士科学家研发一种医学移植产品,即在皮肤下置人一个只有14毫米(MM)的感应器,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监测人体健康。这个微小的监测器适合心脏病和糖尿病患者使用,置人皮下组织的软件称为“智能修补程序”,它能监测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如果人体的特殊蛋白质增多,即会传送至智能手机,让医生能以此检测病患的情况。
如此细小的植人体,没有电池怎么充电呢?不必担心,它可经无线感应充电,每次充电10毫瓦即可。
智能家居不再是梦
试想,有一天,厨房里煮着的水沸了,在沙发休息的人只要通过手机按一下程式,即刻切断电源,确实非常方便。在谷歌的设想中,智能科技可取代许多生活中的细节,包括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谷歌眼镜控制家居家电使用。
两年前,谷歌巳发布Android@Home的技术概念,可以利用Android的应用软件程式(Apps),让手机和平板电脑变成摇控器,操纵家中的照明灯、洗碗机、落地灯、喷水器、冰箱等电器。
目前,这项技术依然在研发之中,但谷歌一贯开放程式工具应用,厂商可以根据需求研发各种家居操控配件,例如耳机、游戏控制器或健身器材等,因而引起不少企业和消费者关注。
利弊两相随
智能科技利便生活,但也曝露了个人数据和资料。
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到穿戴式电子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使用后都会形成一堆个人数据,这或成为智能产品的软肋。
智能产品的数据来源,来自智能产品消费者,也就是说,智能产品衍生两大问题,分别是曝露不必要的个人资料,其次是侵犯他人隐私。以电脑或手机上网,网站和企业就能透过电脑技术,掌握使用者的数据,包括哪一类人喜爰造访、购买什么产品、何时浏览等等,这些数据对使用者而言,没有什么意义,但对商家却是宝藏。
利益与人性的平衡
智能科技应用的时代巳经到了,现在巳不是考虑能不能使用,而是如何使用的`问题。从商业角度来看,智能市场另一场战役即将来临,但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却另有期待,希望这些智能科技产品能使生活更便利。
你如何使用智能科技,关键在于你想怎么用它。谷歌近日要求网民写出想用谷歌眼镜做什么,从中选出的8000人,可用比较适中的价格购买未面市的谷歌眼镜,不少人发表了不错的意见,让我们去看这些人如何思考运用智能科技产品。
一名叫着沙润鲁尼的网民,想让年事巳高、无法远行的的日本裔老奶奶,透过谷歌眼镜,看到她所记录的日本活动、风景和声音。至于大卫墨立亚迪则希望谷歌眼镜使医生和病人的互动交流更加密切。安东尼布朗身为动物园管理员,想一面喂食企鹅,一面以谷歌眼镜拍摄,记录下这些珍贵的镜头。消防员麦斯伍德希望谷歌眼镜能协助他的工作,让消防员在建筑物内能见度低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看到详细的逃生路线图,减少消防员的危险,此外,即时拍摄像可让指挥官做出准确判断。
从积极面来看,当智能产品记录到一些不公平的事件或罪案时,它可协助执法单位找到更多线索,或还原一些真相。但是,在一些场所,例如住家、餐馆、倶乐部等,这种智能产品多数不受欢迎。换句话说,使用智能科技产品要尊重他人隐私,否则智能科技将会变成伤害他人的武器。英国伦敦一个名为“制止半机械人”运动的组织,认为一些智能产品,例如谷歌眼镜正在摧毁人类之间的信任。在他们看来,智能产品和网络结合后,现实和虚拟没有了分隔线,人和人的交往,或者做出的决定,巳不能由自己掌控,个人变成是互联网之间的感应器而巳。
俗话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智能科技产品使用价值毋庸置疑,但人性才是侵犯隐私与否的重要因素。
篇9:智能故障诊断技术浅析论文
智能故障诊断技术浅析论文
引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为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机电设施也在整个生产过程发生着变化。在机械采矿中,添加了多种智能、自动化设施。由于是机械设施,在生产与运行中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从而影响矿业发展。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必须将诊断与维修技术作为研究重点,在将要发生或者发生故障时,对其进行预警,控制故障延伸,确保工作人员安全。
1故障诊断技术的总体概括
1.1设备诊断技术概念
从整体来看:故障诊断技术属于防护方式,它是在确保生产过程的条件下,让各个设备的参数满足最佳状态,然后再通过精密的仪表、仪器检测设备是否满足运行要求,是否有数值变化和破损现象。如果有异常,明确出现异常的原因,破坏程度,能否持续利用,能够持续利用的时间,然后再结合设备的受损度,看能否利用代替性的设备延伸时间,减小成本消耗。当然,这一切工作都是在正常的运行状态中才有效。
1.2故障诊断的技术原理
目前,应用在矿山机电设备智能故障诊断的技术主要包含:数字建模、数据采集、识别分析、状态预测和信息处理。数字建模是诊断智能故障的总规划和原则,它要求展现智能分析优势。例如:在数学模糊诊断中,A是可能发生的事实案例,B是数据库事例,通过对比A与B,在分析权值与特征的条件下得到准确的结果。数据采集,是矿山机电设备事先制定好参数值,然后再诊断设备,进行数值采集,用建模的方式对两份数值进行比对。一旦数值参数大于预设范畴、曲线变化,那么说明机电设备还存在问题。识别分析,是在掌握机电设备测试参数与原始参数的情况下,结合参数变化,从故障库中找到类似样本,再确认产生故障的原因。也只有智能分析与识别,机电设备诊断与检测才能达到智能要求。状态预测,是在预测、识别现有参数后,结合相关资料,验证机电设备运行状态,同时这种结果具有很好的可信性与真实性,该预测结果同时也是深入机电设备运行的有效条件。信息处理,则是一份有效的测试参数,它要求将数据模型变成参数模型,再通过分析等形式进行处理。它能准确分辨无用与有用信息,通过综合处理信息,找准诊断结果和过程分析后,最后得出一份理想的分析报告。
2矿山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
2.1配合关系
从检查已有设备故障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多数故障都是零件原配变化或者损伤造成的。在这期间,零件损伤是零件原设计与形态出现偏离,这种偏离多数是机械使用或者内部因素所致。常见的零件损伤体现为:意外和老化损伤所致。
2.2超出设备负荷
在相关设备设计之前,工作人员都会对参数极限进行限制,一旦其输出参数超过设计极限时,它的运行状态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如果是超负荷造成的故障,就必须对技术参数和相关设备进行调整,并且采用适当的方式,以帮助其改善承受力。
2.3设备损耗
设备损耗是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随空间与时间的改变,其综合能力不断降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机件刚性不够、间隙过大、部件磨损与老化、相关设施磨损、系数过大、负荷增加、关键负荷的联接发生磨损与变形等。
3故障诊断在矿山机电维修中的运用
3.1诊断类别
从故障诊断的目的来看:它是对机电设施的计划与检修,以此保障各种生产设施运行的连续性。大致分成:事后检修、根据周期检修和状态检修。事后维修是机电设施发生故障的治理方案,不属于主动对策的范畴,而是大多数机电设施在没有准备的状态下采用的方法。因此,将事后诊断应用在矿山机电设施中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其检修质量也有待提高。周期检修相对固定,并且带着强制的特征,同时也是负责的展现。该方式方便易操作,大多数情况下是结合维修或者使用周期操作,从外看这种似乎会增加工人成本,事实上它是不可缺少的打基础部分,从某种角度来看它也是节约成本的体现,通过积极防护设施,延长相关设备的使用年限和周期,并且及时发现和修复问题,最大程度的避免问题带来的停产损失。因此,固定维修对矿山机电设备具有很好的作用,它能最大程度的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降低经济损失。状态检修,是在数据分析的条件上,让每个工作人员负起对应的责任,然后再结合各种部件出现问题的'时间推断故障时间。虽然这种预测不能准确捕捉时间,甚至还存在误差,但是能给企业警告的作用,避免措手不及的状况发生。在争取将设备控制在萌芽阶段的过程中,帮助其延长使用周期,减小安全隐患,以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3.2诊断方法
首先是参考历史进行诊断记录,通过对局部系统和元器件进行排查,找出问题症结,这也是矿山机电设施诊断与维护的主要方法之一。一旦出现故障,对相关结论进行精细归纳,最后生成诊断集。第二次出现类似故障时,就能借用诊断路径与经验对其进行处理与诊断。它的优点是相同故障发生时,定位快速。其次是智能诊断,在控制系统、模拟人脑的基础上,获取、再生、传递、利用相关信息,最后利用已经准备好的经验策略。其具体包含灰色系统、模糊诊断、专家诊断、神经网络等方法。当前,应用最广的是神经网和专家体系,让诊断更加智能化。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具有隐蔽性与复杂性,通过传统的方法进行精确、迅速的诊断。同时,专家系统能精确的应用专业知识与经验,通过模拟思维,对故障进行求解,最后得到结论。在人工智能诊断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系统与已有经验解决故障。
4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监测的步骤
从整体来看:矿山机电设施故障诊断主要包含以下步骤:信息采集、处理、识别、建模和预测。在信息采集中,对机电设施运行参数、状况与数据信号进行有效监测,利用传感器传输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最后放进网络进行存储,以备后续利用。信息处理,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数据整理和识别。当然,在这期间,存在有用与无用信息之分,因此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区分与整理,剔除无用信息,并且转换数据,对具体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最后将数据变成设备能接受的信息与数据。信息处理与识别是在信息采集后,对相关信息进行识别与分析,包含数据分类、识别与分析,然后再将信息与之前得到的数据进行比对,最后得出设备运行中可能存在故障的区域、故障原因与类型。在矿山机电生产中,机电设施由多种信息数据和参数,并且和设施状态、是否存在隐患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此,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模型,以确定和反映设备状态与故障之间的数学关系。预测技术是对机电设施的故障状况以及剩余使用时间进行预测,它能作为机电设施故障维修与保养的条件,从而避免机电设施出现不必要的故障。
5.结语
为了推动矿业发展,提高开采安全性,在矿山开采中必须注重相关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在开采中,做好故障记录与整理归档工作,经常对压力、温度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解决,这样才能改善故障诊断技术,进一步完善与优化诊断系统。
篇10:智能控制综述论文
智能控制综述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智能控制的产生背景以及智能控制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几种典型的智能控制技术,并提出了一些对智能控制的发展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智能控制 专家控制 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 遗传算法
1.引言
智能控制是自动控制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工智能、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仿生学、进化计算和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的高度综合与集成,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智能控制是当今国内、外自动化学科中的一个十分活跃和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代表着当今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之一。它不仅包含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系统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的内容,而且还从生物学等学科汲取丰富的营养,正在成为自动化领域中最兴旺和发展最迅速的一个分支学科。
2.智能控制产生的背景
从控制理论学科发展的历程来看,该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40―60年代的“经典控制理论”时期,经典控制理论以反馈理论为基础,是一种单回路线性控制理论。主要采用传递函数、频率特性、根轨迹为基础的频率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单输入一单输出、线性定长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时期,现代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具有高性能、高精度的多变量参数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采用的方法包括状态空间法、Bellman动态规划方法,Kalman滤波理论和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等。现代控制理论可以解决多输入多输出问题,系统可以是线性定长的,也可以是非线性时变的。
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时期。由于现代控制理论过多地依赖对象的数学模型,其控制算法较为理想化,设计方法非常数字化,因此在面对难以用数学模型描述或者具有时变、非线性、不确定特性的复杂系统时,现代控制系统也显得无能为力。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品质和寻优能力,控制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始考虑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控制系统。近年来,控制领域的研究人员把传统的控制理论与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智能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人的经验知识对复杂系统进行控制,逐渐形成了智能控制这一新兴学科。
3.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传统的控制方法建立在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之上,智能控制是针对系统的复杂性、非线性、不确定性等提出来的。IEEE控制系统协会把智能控制归纳为:智能控制系统必须具有模拟人类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一个智能控制系统一般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能对复杂系统(如非线性、多变量、时变、环境扰动等)进行有效的全局控制,并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
2)具有以只是表示的非数学广义模型和以数学模型表示的混合控制过程,能根据被控对象的动态过程进行辨识,采用开闭环控制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模态控制方式;
3)能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并给出控制决策,通过不断优化参数和寻找控制器的最佳结构形式,以获得整体最优控制性能。
4)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能力,能从系统的功能和整体优化的角度来分析和综合系统,以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
4.智能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4.1 专家控制(EC-Expert Control)
由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起来的专家控制是一种基于知识的智能计算机程序的技术。专家控制的实质是基于控制对象和控制规律的各种知识,并且要以智能的'方式利用这些知识,以求得控制系统尽可能的优化和实用化。专家系统一般由知识库、推理机、解释机制和知识获取系统等组成。知识库用于存储某一领域专家的经验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可行操作与规则等。可通过知识获取系统对原有知识进行修改和扩充。推理机根据系统信息并利用知识库中知识按一定的推理策略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解释机制对找到的知识进行解释,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人机界面。专家控制的特点为:
1)具有领域专家级的专业知识,能进行符号处理和启发式推理。
2)具有获取知识能力,具有灵活性、透明性和交互性。
4.2模糊控制(FC-Fuzzy Control)
模糊控制是以模糊集合论、模糊逻辑推理和模糊语言变量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机数字控制。对于无法建立数学模型或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场合,可以用模糊控制技术来解决。模糊控制就是在被控对象模糊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控制器,采用推理的手段进行系统控制的一种方法。模糊模型是用模糊语言和规则描述的一个系统的动态特性及性能指标。模糊控制器由模糊化、规则库、模糊推理和清晰化四个功能模块组成。模糊化模块实现对系统变量论域的模糊划分和对清晰输入值的模糊化处理。规则库用于存储系统的基于语言变量的控制规则和系统参数。模糊推理是一种从输入空间到输出空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控制规则形式为If{控制输入A}then{控制输出B},即如果已知控制输入A,则通过模糊推理得出控制输出B。清晰化模块将推出的模糊推理推出的控制输出转化为清晰的输出值。模糊控制的特点为:
1)提供了一种实现基于自然语言描述规则的控制规律的新机制。
2)提供了一种非线性控制器,这种控制器一般用于控制含有不确定性和难以用传统非线性理论处理的场合。
4.3 神经网络控制(NNC-Neural Networks Control)
神经网络控制是在控制系统中采用神经网络这一工具,对难以通过常规方法进行描述的复杂非线性对象进行建模,或充当控制器,或信息处理,或模式识别,或故障诊断等,或以上几种功能的组合,这种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即为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采用仿生学的观点对智能系统中的高级信息处理问题进行研究,神经网络控制的特点为:
1)能充分逼近任意非线性特性。
2)分布式并行处理机制。
3)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
4)数据融合能力。
5)适合于多变量系统,可进行多变量处理。
4.4 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
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生物进化模拟的启发式智能算法,它的基本策略是:将待优化函数的自变量编码成类似基因的离散数值码,然后通过类似基因进化的交叉、变异、繁殖等操作获得待优化函数的最优或近似最优解。在智能控制中,遗传算法广泛应用于各类优化问题,遗传算法可以用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辨识,多变量系统控制规则的优化,智能控制参数的优化等常规控制方法难以奏效的问题。遗传算法具有可扩展性,可以同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结合,为智能控制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如可用遗传算法对模糊控制的控制规则和隶属度函数进行优化,对神经网络的权值进行优化等。遗传算法的特点为:
1)以决策变量的编码作为运算对象。
2)直接以目标函数值作为搜索信息。
3)同时进行解空间的多点搜索。
4)使用自适应的概率搜索技术。
5.结束语
智能控制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等众多领域,已经解决了大量的传统控制无法解决的实际控制应用问题,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它将随着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控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师黎,陈铁军,李晓媛等,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黄志高,徐成金,谭斌.智能控制理论综述[J].土木机床, (3):30-32.
[3]宋胜利.智能控制技术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4]王永骥,涂健,神经元网络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 Rubaai A,Kotaru R,Kankam M D.A continually online - trained neural network controller for brushless DC motor drives [J].lndustry Appl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 ,36(2):475 - 483.
[6]张国忠.智能控制系统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7]李文,欧青立,沈宏远等.智能控制及其应用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376-381.
篇11:智能交通系统概论论文
智能交通系统概论论文
摘要:本文探索了ITS如何带来了各种社会收益,并由此建立了一个评价框架。ITS不仅为提高工作效率或者生产力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也更好地提高了出行的安全性、舒适度,并带来了相应的环境效益。
关键词:智能交通;效益评估;个体收益;社会收益
一、引言
过去二十年间,社会上车辆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以及环境污染等。在此前提下,公共交通服务提供的滞后与不足,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由于土地滥用、环境破坏及其他相关社会问题的备受关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投资建设又难阻重重。因此,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应运而生。近年来的应用证明,ITS可大大提高道路通行率,为车辆和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种种冲突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现代交通系统的发展,不断为旅客们带来美好期望。如今,整个世界已经从工业时代迈入信息时代,人们也已不再满足简单地把货物或人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传统的运输概念已经扩展为一种新的交通方式:安全、舒适和机动。为了满足这种日益增加的需求,20世纪80-90年代,ITS横空出世,为交通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使得这种新的交通方式变成了可能。目前,通过不断的创新以及技术的逐步普及,ITS应用已为大大提高道路通行率,解决交通问题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ITS收益评估的框架
由于性质上,ITS项目与传统的道路工程项目具有明显不同 (Newman-Askins 等, ),因此,评价系统上,ITS也有其自身要求。在此共识基础上,本文从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两个角度出发,建立了ITS评估框架。
ITS收益,包括为用户、服务提供商的运营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减少、提高的出行效率、安全舒适性,以及对环境改善和相关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为ITS系统通常使用的是,大量需要迅速更新换代的高科技设备,因此,用户或实施部门往往无法理解其技术扩散所产生的诸多好处,更很难了解其广泛应用带来的各种社会效益。由于人们对ITS项目与项目实施相关影响之间非正式的各种联系知之甚少,因此将各种收益归因于ITS项目也是不恰当的。此外,项目实施的各种相关影响的边界通常是模糊的,而且不同受益者的角色是混淆和重叠的。例如,旅客和ITS服务提供商都可以得到与安全相关的收益,如通过应用紧急事件管理系统(IMS)缩短了侦察/验证时间。这种情况下分析出来的结果和好处往往被重复计算。
与传统的道路工程项目相比,ITS项目有其自有特征,也有其独特的评估要求。ITS的经济特点在于其外部效应,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使用者不能受益所有的运用收益,二是大多数的ITS服务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外部或溢出效应。在此认识基础上,我们从个体和社会利益的角度出发,建立ITS评估框架。
如下图所示,在ITS评论框架中涉及两个基本收益,即分处顶层和底层的个体收益和社会收益。个体收益代表消费者或私人,ITS服务提供商取得社会收益,这不仅有利于出行者,也以间接的方式利于其他社会成员。此外,虽然这两个收益的特点和评价方法完全不同,但他们具有共同的四个参数,即效率、安全性、舒适度和生产力。
如上图所示,评论框架中包含两块基本的收益,即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代表的个体收益和社会收益。个体收益指从ITS实施中获得的直接收益;社会收益不仅包括个人收益,同时以间接的方式给广大的社会群体带了收益。此外,虽然这两种利益的特点和评价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在上图中却能通过相同的四个参数来表现,即效率、安全性、舒适度和生产力。
在此评论框架内,我们用“个体收益”一词来指出行者或ITS运营者/投资者的直接收益,这通常由实际收入来衡量。
1.出行者(直接)收益
出行者(直接)的收益指从ITS设施的使用中所产生的惠益。从对出行时间和燃料费用的节省,并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来考虑可为出行者节省成本。上图中的浅色框显示的安全性和舒适度的好处这是指出行者和交通系统运营商共享的收益。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分别对出行者和ITS运营者的收益产生影响。
用EPS简单举例。公路出行者并不需要在收费站停顿,这样可以节省排队时间,减少燃油消耗及车辆的机械磨损。此外,不但节省了通常的出行时间,并且由于交通事故的减少,也减少了这种极端情况下,车辆在收费站的等待时间。这样,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意外伤害/死亡和经济损失率来计算安全性收益。由于在提高出行舒适度方面的信息有限,我们可以通过出行者问卷形式来采集在“减少紧张”和“轻松出行”方面的数据,最终评估生活质量的提高程度。
尽管各种ITS项目的建设目标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出行者(直接)收益是ITS实施的核心优势之一。用常规方法难以评估其全部收益,因为它与运营商/投资者的`收益是重叠的,同时,外部的社会收益也是出行者群体收益的一部分。
2.运营商/投资者(直接)收益
运营商/投资者(直接)收益来自于ITS系统供应,其从营业额的增加和运营成本的降低中获取利润。营业额的增加主要是由供应能力的提升和运营质量的升级产生的。运营成本的节约来自于降低劳动力成本和实施过程中交易费用的减少。例如,运营商轻点鼠标,即可快速更新动态消息标识(DMS),匝道交通信号灯、网站和信息发布点的信息(USDOT, )。此外,人工收费车道每小时仅通行约350辆车,这与ETC车道每小时可处理1200辆车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值得思考的是:所有的ITS项目是否都可以节省劳动力?当然ITS譬如EPS系统,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但在这基础上引入ATIS系统之后需要较多的人工。另,系统获得的数据对运营商未来的业务战略决策有很大的帮助这体现了二次成本的节约。此外,服务质量的提升将显著提高客户满意度和支付意愿。然而在当前的实践中,经济影响分析主要涉及运营商/投资者收入增加和成本节约。
篇12:智能电网技术论文
智能电网技术论文
1.智能电网的主要技术体系
智能电网相对于传统的电网技术有着更高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水平,智能电网的独特优势和智能化的功能需要一系列的技术体系进行支撑。本部分从智能电网的发电环节的关键技术、输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变电环节的关键技术、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及用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五个方面对智能电网的主要技术体系进行阐述。
1.1发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发电环境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指新能源技术,包括新能源安全可靠运行的保障技术和电网大规模的存储技术两大部分。新能源安全可靠运行的保障技术是智能电网中可再生清洁能源电源安全可靠运行必须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首先针对大型的集中的可再生清洁新能源而言,主要研究其出力的'随机不确定性和突变等问题对智能电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智能电网构架和电网运行策略等方案;对于分布式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而言,主要研究其并网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对电网接受分布式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能力、分布式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供电可靠性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此来制定配电网可靠性评估体系以及相关的故障检修和运行维护等方案。智能电网的大规模储能新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电网的抽水蓄能技术、锂离子电池储能和超导储能等。
1.2输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输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主要是针对智能电网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的监测技术,该环节的关键技术只要是依靠最近的信息集成技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点需要解决。例如,输电线路由于部分路段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这会造成无限通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点,使得传输线路上的监测数据的传输存在障碍;智能电网传输线路的监测设备通信规则不同意,给累输电线路的监测设备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也会造成能电网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的监测存在一定的困难。
1.3变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智能变电站是构建智能电网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保障。智能变电站相对于传统的变电站而言,有着可靠先进和低碳环保的智能变电设备,同时其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程度高,可以实现电网的自动控制和实时智能决策等高级功能。因此,变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系统分层和智能化的变电组件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智能变电站可以分成相对独立的过程层、间隔层以及站控层三个部分,这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之间应该实现实时的网络共享,实现智能变电站各智能设备之间的畅通无阻的互联互通;变电站中智能变电组件是实现其智能变电功能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测量、控制、状态监测以及相关的计量保护等功能,这些组建要具有数字化的测量、网络化的监控、可视化的运行状态以及信息的互动化等特征。
1.4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和智能化、配电网的保护控制以及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等方面,其中配电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该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在配电过程中,依靠最新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智能的控制方式,对配电管理系统进行技术升级,实现配电网的各状态下的保护监测、用电管理和配电管理的自动化。需要注意的是,配电网的保护和控制对智能电网中的配电网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以在不同介质和接口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同时还要求实时监控配电网的各类运行数据。配电网的保护和控制技术要求配网
1.5用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用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可以保障用户可以使用智能电网的各项功能,其中主要包括用户的用电信息采集和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用户的信息采集要求可以实时地全面地采集用户的用电信息,同时实现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各种分析和管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可以实现用电客户和智能电网之间实时地交互,可以提高智能电网的综合服务质量。
2.结束语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构建智能电网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前文所分析的智能电网技术主要也是针对上述各类技术在构建智能电网的实际应用中所需要处理的关键技术。
篇13:智能科技新生活论文
智能科技新生活论文
新福克斯自上市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从外观到内在,一系列的改变让新福克斯销量不错。它不仅传承了福克斯品牌的运动基因,而且在不妥协动力的前提下实现了同级领先的燃油经济性;与此同时,一系列先进的智能科技配置更将中级车的标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给驾乘者带来全新的驾乘体验。
运动时尚的设计
看到新福克斯的第一眼,它简洁却充满张力的线条让整个车身看起来十分抢眼。无论是简约精悍富有运动气息的两厢车型,还是时尚大气的三厢车型,都更加吸引人。车身鱼鹰式前大灯尽显凌厉、刚毅,鲨鱼鳍组合式尾灯亦将运动感和时尚感完美结合。
新福克斯拥有一套的现代飞机驾驶舱风格的内饰,时尚的中控台围绕驾驶员布局,车辆的主要控制开关和显示面板均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加上车厢大胆而现代的图形设计,触感柔软的仪表板的雕塑形状,以及上好装饰材料的选用,更是为驾乘者营造出高级车的感受。
除了人体工学优化的布局,新福克斯还融汇了诸多特性,令驾驶更加令人愉快。这些特性包括全新的前座设计,提供更好的支撑;充足的储物空间,包括加大的杯架和前后车门储物槽;以及灵活的60/40比例放倒的后座,用于进一步扩大原本就十分可观的行李厢空间。
精准转向 轻松驾驭
新福克斯采用全新一代的电动助力转向(EPAS),它是实现动态驾驶体验十分重要的一环。EPAS系统是最新的机架安装设计,可以实现精准的转向,令人感觉轻松自如。该系统根据复杂的速度映射进行了仔细调校,以在高速时给予精确的回应,同时又在泊车操作时保持轻巧和可控。EPAS系统仅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动力辅助,同常规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相比,它还降低了油耗。
为使新福克斯的操控性能更加出色,福特汽车将弯道扭力智能分配系统,这个多数应用于极为注重运动操控性能的高性能车型的`技术,应用在新福克斯身上。它利用车辆的制动系统来模拟防滑差速器的功能,在过弯过程中不断对发动机扭力在前轮之间的分配进行调整,以适应驾驶条件和路面情况,提升抓地力并优化转向操控,从而避免车辆过弯时出现转向不足。
SYNC智能体验
在新福克斯现有的12款车型上,除1.6MT两厢(三厢)舒适型,1.6AT两厢(三厢)舒适型没有搭载SYNC车载多媒体通讯娱乐系统之外,其余车型均有配备该系统。
但是对于不熟悉新福克斯的用户可能要问什么是SYNC?它能做什么?
福特SYNC,是专为手机和数字媒体播放器配备的福特车载多媒体通讯娱乐系统,它可以让用户通过蓝牙、USB等方式将用户的手机、播放器等设备集成到车载信息终端上来,让人们在使用Bluetooth蓝牙技术或USB将手机系统连接后,即可通过语音指令拨打/接听电话。车主手机通讯录中所储存的联系人地址及电子邮件等信息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下载。
这套功能强大的智能互联系统采用了简化语音识别结构。SYNC系统能够有效识别语音命令,车主只需说出简短的指令,系统即可完成多个功能的操作。
该智能操作系统在同级别的车型中十分领先,笔者在实际使用中,也颇感这款操作系统的便利。首先,当手机通过蓝牙或者USB连接至SYNC车载多媒体通讯娱乐系统时,系统会自动下载联系人信息,并且下载速度很快,下载完成之后,按下方向盘上相应的按钮,清楚的说出联系人或者电话号码就可以轻松拨打电话。比如“呼叫张三”,SYNC系统就会识别语音指令并进行拨打。
这样,我们在行车中,就不需要手离开方向盘,从而增加了行车的安全性。如果上车或者下车时我们都在通话中,此时并不需要挂断电话,因为当我们发动引擎时系统会自动将电话切换到系统中,当关闭引擎时,电话会被切换到手机上。如果手机收到新的短信,通过语音操控指令你还可以收听到短信内容,如果需要回复的话,你还可以通过预设值的短信内容进行快速回复。
另外,如果想播放歌曲,我们也可以下达语音指令:“播放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歌曲就会自动播放了。SYNC系统除了直接播放歌曲,还能通过艺术家名字进行搜索,实际使用中,我们下达:“播放艺术家汪峰”的指令,SYNC系统就会检索汪峰的所有歌曲进行播放。
在中级轿车上,福特配备了这样的智能娱乐系统,可以说在同级别车型中,非常少见,因此也是它的一大亮点。
盲点信息系统
相信很多车友对行车中的视线盲区都有体会,也对因此带来的安全隐患深感不安。我们在行车的时候,往往对车辆侧面情况掌握的不够全面,在准备并线或超车的时候,却被后面或前面突然冒出的车辆吓一身冷汗。
新福克斯盲点信息系统只有在三厢顶配车型上才有搭载,它是通过安置在后保险杠边缘的雷达传感器来确认是否有车辆躲藏在驾驶者的视线盲区内,当有车辆靠近时,它会通过后视镜上亮起的光点来引起驾驶者注意。从而减少了盲区对行车造成的影像,有效增加行车的安全性。
低速行车安全系统
当路面拥堵,车行缓慢时,人们总会不自觉放松警戒,在这时候发生的撞车情况也不在少数。新福克斯ACS低速行车安全系统有效帮助我们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套低速行车安全系统的主要设备是一个激光传感器,装置于后视镜高度的前挡玻璃上。当车速低于每小时30km/h,如果遇到前方车辆紧急刹车,该系统会在确认有碰撞可能性后,制动系统进入预备状态,从而在驾驶者还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车辆已经自动进行制动。在实际体验中,我们也感受了一下新福克斯的低速行车安全系统,当车辆以低于15km/h的速度接近障碍门时,低速行车系统在接近障碍物时紧急制动,然后我们也会本能的将脚立刻放在制动板上,这样当紧急制动停止后,我们也已经人工进行制动,并控制好车辆。
DP总结
上路行车,安全第一。此次试驾了新福克斯两厢2.0自动豪华运动型和新福克斯三厢2.0自动旗舰型,无论是SYNC智能娱乐交互系统,还是只有在新福克斯三厢2.0自动旗舰型搭载的盲点信息系统、低速行车安全系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或者一定程度上从驾驶者的安全考虑出发,将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样的设计和考量相信是新福克斯备受关注的重要因素。
当然,新福克斯的SYNC娱乐系统全系不提供GPS导航让人略感遗憾,不过凭借良好的人机交互体验,识别度较高的语音控制,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智能安全配置方面新福克斯也比较到位,低速安全系统对于城市路况很有帮助,BLIS盲点信息系统又能在复杂的车况下更好的保障安全。但目前这两项配置成本比较高,只配备于三厢顶配车型上,所以喜欢的朋友们不妨去试驾体验一下,也许它就是你正在寻找的那款车。
篇14:企业智能管理论文
企业智能管理论文
企业智能管理论文
摘 要:本文对智能监控系统及其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做了简单介绍。又对智能监控系统的构建做了描述,主要描述了自动化立体仓库监控系统和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分析了现代化企业在智能监控系统的运用中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企业 智能监控系统 构建与管理
美国9.11事件以及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等恐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安全敏感场合对智能监控系统的需求。近些年来,通过计算机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计算机视觉、生物识别等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智能监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军队、银行等安全防范领域。
一、现代智能监控系统及其发展历程
智能监控系统是指将现代科技技术和设备运用于特定场景区域,进行特定监视,并把监视到的信息以音视频等方式传递给监控者,同时实现或一定程度实现监控者的目的或意图。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监控系统逐渐形成成熟的模式,因为它克服了传统监控系统时效性差、实时性差等弊端,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之中。
智能监控技术与计算机视觉紧密结合,使得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不需要人为干预,完全依靠计算机自动分析感知器记录的视频序列图像,对指定场景中对象的定位、识别以及跟踪的目的,并以此分析和判断对象的行为。同时,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因为具有类似人一样的职能,它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代替人完成某些监视任务。
二、现代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领域
1.军事领域
我国周边地区并不安定,及时了解边防区的情况有利于及时做出相应决策,而通过智能监控系统的建立,获取情报的能力和及时性都会很大提高。
2.交通领域
近年来,我国城市的交通系统日益扩大,私家车的数量也日益增长,对其的管理问题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因此,智能监控系统以其能提供准确的交通信息的优势受到重视,并能充分利用道路资源。
3.物业管理领域
据报道,盗窃案件的发生频率在逐年增加。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企业,都更加关心自身和财物的安全。因此,智能监控系统以其简便性得到应用,只要在PC机上安装上相应设备就能将监控到的信息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用户,从而实现实时监控。
三、现代智能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要实现一个智能监控系统,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1.运动目标的检测
2.特征提取
3.分类器的选择
目标检测的目的是为了从视频序列图像中的变化区域提取出来,为后续工作做准备。目前常用的目标检测方法有减背景法、时域差分法、光流法等。特征提取是属于模式识别技术的范畴,特征的有效性和完备性直接影响着识别的效果。目前有很多种特征提取方法,如指纹、虹膜、人脸、步态等。特征提取之后,需要使用分类算法对特征进行分类。目前主要使用的典型算法有:K-近邻算法、支持向量机、隐马尔可夫模型、多元判别分析或线性判别分析等。选择合理的分类算法也是提高监控效果的关键。
四、现代化企业智能监控系统的构建
近年来,现代化企业智能监控系统的建立越来越完善,而且主要也呈现出多元化。在此,主要介绍以下两种:
1.自动化立体仓库监控系统
(1)自动化立体仓库监控系统的构建基础。它也称为自动存储或检索系统,即物料搬运和仓储科学中的综合科学技术工程。因为以成套先进搬运设备为基础,以高层货架为主要标志,以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为主要手段,所以它能提供效率高、容量大的科学数字存储,从而实现现代化企业生产的需求。
(2)自动化立体仓库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目前,在发达国家自动化立体仓库已得到普遍应用。随着物流技术和自动化智能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已被世界各国主要企业采纳运用,而其中自动化立体仓库监控系统由于具有实时性、便捷性、容量大等特点,已成为现代化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自动化仓库监控系统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不仅需要更多先进的技术支持,而且需要不断实际应用的检测和经验。
(3)构建自动化立体仓库监控系统的作用。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及时、迅速提供监测目标的`各种信息,可以让监控者迅速做出相应决策,而在现代企业中则集中表现为:实时向企业的管理层提供被监控产品的流通、变化信息,令其能根据公司和产品的情况采取对应的决策,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降低损失的目的。
2.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1)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它是指一种面向网络化制造的智能监控设备,并能够提供特定功能的结构体系。是以数据服务中心管理的共享资源为支撑,以应用工具集为手段,实时地为用户提供远程测控和监视的功能。还利用一些关键技术,例如机电设备远程实时控制、远程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等。
(2)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现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例如交通、银行等金融场所、提车场,凭借其所具有的超强的图像处理能力,以及其都有的技术特色,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自动化生产过程尤其是质量监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企业的进一步现代化,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深化,并成为企业有机组成结构中重要的环节。
(3)构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首先,它能使得大量重复的人力劳动得到解放,不仅合理配置了资源,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其次,在应用于车辆识别与交通管制领域时,它能对可疑车辆和违法行为进行检测追踪;再次,应用于现代化企业,它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的产品、财物的安全,及时对危险人物进行分析并报警,同时显示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五、现代化企业智能监控系统的管理
随着企业的进一步现代化,智能监控系统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反过来,智能监控系统的防范运用也会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对智能监控系统的管理也会更趋合理与完善,具体应做到:
1.合理布置与综合运用
根据自身的需要,企业应该运用多种智能监控手段,而不是局限于一种,例如在仓库中,可以采用立体仓库监控系统,而在走廊、入口处采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合理的将不同的监控手段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检测目的。
2.注重技术特色和技术研发
每一种智能监控系统都有自己的技术支撑和技术特色,而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智能监控系统技术的保密和特色,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安全,而且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此外,企业应该注重对技术的研发,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六、现代智能监控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硬件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工智能理论的不断成熟,为智能监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和理论依据。未来的智能监控技术将会更加智能化,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3D建模的不断进步。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里,眼睛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空间,因此,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眼的结构和功能,将会获得比二维图像更准确的信息。关于这一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例如ART2,ART2神经网络基于自适应谐振理论,利用仿生学原理,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眼的构造和功能,在语音、视觉等模式识别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2)识别效率与精确度的提高。使用智能化的监控系统,目的是为了在庞大的监控任务中,部分甚至完全替代人的工作。因此,除了借鉴人眼的功能获取准备的三维信息外,还需要更多地借鉴人的思维,利用计算机,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理论模拟人类思维,提高识别效率与精度。
参考文献:
[1]许国.自动化立体仓库控制技术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陈丽萍.企业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华中科技大学,
[3]唐小娟.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于思考[J].山西科技,,4:34-35
篇15:智能中央空调的论文
有关智能中央空调的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智能化家电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智能家电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家电形式,智能科技家电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减少人为的操作,其能够根据用户家庭内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能够大大提升家居生活的舒适性,同时能够减少人工操作的负担。
智能中央空调就是智能家电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使用智能中央空调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其自身的变频控制软件、组态软件、控制程序等进行自动化控制和操作工作,能够在运行的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本文旨在通过对智能中央空调节能系统的设计实现进行研究,为智能中央空调质量和效能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帮助。
目前我国在进行建筑建设和装修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于空调系统的建设工作。在进行空调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利用智能中央空调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大大降低整体建筑的能耗。在利用智能空调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对于智能中央空调节能系统的设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中央空调的整体效率。因此对智能中央空调的节能系统进行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智能中央空调概述
1.智能中央空调的特点
智能中央空调和传统的中央空调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在设计和运行的过程中都应当有自身的特点。智能中央空调的整体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干扰性空调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如:气温、太阳辐射等情况的影响,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自动化的控制,减少外界对智能中央空调的影响。智能中央空调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依据不同的天气情况和室内的情况开展工作,能够自动化地进行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提升整体控制性能。智能空调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能够按照用户的使用情况开展自行控制工作,能够依据不同的状况进行控制工作。智能中央空调在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能够将具体工况和空气处理过程进行联系,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2.智能中央空调的组成及运行
智能中央空调和传统的中央空调不同,智能中央空调主要由空调压缩机、空调冷凝器、空调节流装置、蒸发器等组成,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有三个过程中。在智能中央空调运行的过程中先将制冷剂进行压缩形成高温高压气体,通过冷凝器和空气进行放热过程,然后冷却成为低温液体。然后低温高压的液体从冷凝器中流出然后通过节流装置形成低温低压液体。最后改液体进入蒸发器,通过和空气或者水进行交换,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
3.智能中央空调的控制思想
智能中央空调在进行运行的过程中主要进行的是智能控制的手段,在控制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较为先进的控制思想。在运用智能中央空调进行制冷和制热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两个循环系统进行控制工作和调节工作。在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水循环系统和主机散热循环系统进行控制工作,智能空调目前主要使用的是水泵和相应的风机进行控制工作,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目前在使用智能中央空调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建筑内部的具体温度和湿度情况进行控制和自动调节,这样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能够对水循环系统及其产生的热量进行充分使用,提升中央空调的运行效率,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二、智能中央空调节能系统设计实现的原理和要求
1.系统的实现原理
智能中央空调之所以能够进行智能调节是因为其自身有着独特运行方案和控制原理。在整体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流体理论通过离心式风机水泵进行运行和控制工作,在整体运行过程中能够降低整体的运行功率能够达到很好的运行效果和控制效果。系统在进行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对冷温水水泵、冷却塔风机、个体控制器、分别控制器进行控制和管理工作。个体控制器在进行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最优的目标,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并不能够保证整体体统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因此在运行的过程中加入了协调器进行相应的控制工作,从而达到自动化控制的效果。
2.系统的实现要求
智能中央空调要想在运行过程中达到更好的运行效果,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工作,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的效果,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根据系统的参数和相关信息进行控制工作,从俄日达到自动化控制的效果。在整体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控制效果。在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系统自身会发出警报,同时会进行自身修复或者是提醒相关维修部门进行维修工作,保证智能中央空调的整体运行。
3.系统的整体组成
智能中央空调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由上位机、下位机以及变频器等组成,从而达到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效果。通过这些组成部分智能化中央空调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很好的喜爱过,通过上位机和下位机的交换以及变频器的控制能够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三、节能系统的软件控制逻辑
1.上位机组态软件
上位机组态软件是智能中央空调节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节能系统实现自身逻辑运算的重要软件系统。上位机软件主要是负责系统的监控和数据的汇总,同时能够为相应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在智能中央空调整体运行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上位机组态软件实现协调和控制的作用。能够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减少智能中央空调相关部件的相互干扰,提升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上位机组态软件在进行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算法为模糊算法,如果发现子系统中存在问题,上位机组态软件中的协调器会进行自身控制,减少智能中央空调运行过程中问题的出现,提升整体运行的效率。因此在进行节能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尚未出台软件的应用提升,提升智能中央空调的整体运行效率。
2.下位机组态软件
下位组态软件是智能空调节能系统实现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们,在智能中央空调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位组态软件在发挥相关职能的过程中能够将智能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各种数据、信号、模拟量、温度、适度等信息进行汇总和处理。能够提升中央空调自身控制的智能化效果,同时能够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效果。
3.监控系统
在智能中央空调中监控系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监控系统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工作,对于系统出现的故障进行判断和处理,同时将相应的故障信息上报为上位机,让其能够尽快地故障进行排除,这样能够减少智能中央空调运行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升整体的运行质量。
4.智能化系统
智能化系统是指在智能中央空调中的电脑处理系统,通过智能化系统中央空调自身能够收集相应的数据和信息,并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能够为智能化中央空调的智能化控制和故障排除提供借鉴和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现代建筑建设和装修的过程中对于空调系统安装工作十分重要。我国传统的空调系统安装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不利于建筑整体节能工作的开展。因此在进行空调安装的过程中应当选用智能空调进行相应的安装工作和设计工作,在进行安装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智能中央空调节能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先进技术。这样能够保证在运行的过程中按照相应的工程化指导思想让软件和硬件运行的过程中提升整体的运行效率。由此可见在进行智能中央空调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节能和设计工作的实现。
篇16:智能交通的论文
智能交通有关的论文
1。国外交通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进行研究、试验和开发。下面就欧洲、美国及日本等一些国家有代表性的ATIS作一简要介绍。
1。1欧洲的代表性系统
欧洲的代表性系统有:SOCRATES、EUROSCOUT、Trafficmaster。
SOCRATES是一种有效发挥传统的蜂窝无线电话的基础设施(地面站)的作用,使交通指挥中心与行驶中车辆进行双向通信的系统,它的下行线路可通过“广播方式”向行驶在各种地面站的网络内的装有SOCRATES车载装置的车辆提供道路交通状况的详细数字信息。上行线路利用多频存取协议经过基地台向交通指挥中心发送信息。
EUROSCOUT是以红外线信标为媒体的动态路线引导系统。车辆和信标间的红外线通信是双向进行的,汽车就变为一个探头,将旅行时间、排队等候时间及OD信息等交通信息数据传输给中央引导计算机。
Trafficmaster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广范围高速公路使用的系统,采用传呼机网络提供交通信息。收集高速公路交通状况数据的传感器向前后方向发出2条红外线光束,并根据各光速在车上的反射波时间差检测车辆的速度。
1。2美国的代表性系统
美国的代表性系统有:TRAVTEK、ADVANCE、FASTTRAC。
TRAVTEK以实时路线引导和服务信息系统实用化为目的,由交通管理中心、信息与服务中心、装有导航装置的车辆组成。交通管理中心进行道路交通信息的收集、管理及提供,同时还进行系统运行所必需的信息管理和提供;信息服务中心收集观光设施、旅馆、饭店等为对象的各种服务信息;车载导航装置由车辆位置测定、路线选择及接口3种功能构成,可显示交通堵塞地段、事故及施工等信息的奥兰多地区的地图、按驾驶员需要进行的路线引导及提供服务的文字信息等。
ADVANCE通过电波的双向通信直接将车载导航装置和交通管制中心连通,导航装置由接触式屏幕、显示器及导航计算机构成。一输入最终目的地便可利用最新交通信息计算最佳路线。路线引导是采用声音合成及用显示器上的符号指示的形式。
FASTTRAC是把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TMS)和先进交通信息系统(ATIS)技术组合在一起的ITS项目,它计划进行使实验车辆与信息控制方式统一的试验,亦即根据车辆测量的等候时间等使信号控制和绿色信号实现最佳化。
1。3日本的代表性系统
日本的代表性系统有VICS和ATIS。
VICS中心通过日本道路交通通信中心汇总交通管理者和道路管理者双方的交通信息。由VICS提供的信息有:交通堵塞信息、所需时间信息、交通障碍信息、交通管制信息和停车场信息5种。
ATIS是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它的通信媒体是电话线路(无线、有线)。交通信息利用者通过车上装载的导航装置或自己家及办公室的微机,可按需要接收多媒体的地图信息和文字信息。
2。交通信息系统结构方案
信息系统的本质是通过高新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对各种决策(包括交通战略决策、交通管理决策、交通方式及交通路线选择决策等)起到支持作用的信息和知识在系统中有效流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引导合理的交通行为,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交通设施潜力的目的。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交通的要求,收集相关的实时可靠的交通信息是交通信息系统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根据不同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和要求,进一步分析、传递、提供信息。信息流程见图1。
出行者所关注的信息大致包括3个方面:对“出发前”移动计划有效的信息、对“驾驶中”在道路上移动过程中有益的信息以及对“换乘”火车、客车、民航或轮船等提供乘车方便的信息。
依据出行者的信息需求以及交通管理者和物流业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结合中国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交通信息系统结构见图2。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包括一个中心即交通信息中心,交通管理、电子收费、交通诱导、交通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紧急救援、营运车辆管理、车辆安全辅助驾驶八个子系统以及道路交通管理和车辆管理两个数据库。交通信息系统各子系统功能结构见图3。
交通管理子系统主要由交通指挥中心提供通过采集的路段、交叉口、高架交通以及城市出入口的基础数据组织而成的信息。营运车辆管理子系统包括公交和物流管理,公交管理涵盖出租车和公交车辆的管理,物流管理包含货运和租赁车管理。紧急救援子系统包括一般性的事故报警以及特殊情况的灾害救助。诱导系统含有路径诱导和停车诱导。部分子系统采集的信息将提供给整个系统共享,通过提供历史数据和实时可供预测的信息,用以支持出行决策的制定,系统实时地通过网络查询对公众发布交通信息,向各种媒体发布诱导信息。
系统的结构为分布与集中相结合,各子系统分布相对平等,交通信息中心拥有信息整合的共用信息平台。各子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局部运行管理、共享信息整合等项任务。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建设可分阶段进行,条件相对成熟的部门可优先发展,建成示范工程,推动其它部门发展。同时,交通信息系统的实用化进程需要各子系统所涉及的.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实现系统的优化建设与运行。系统设计不但要重视系统核心的研究开发,而且要重视与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资源共享是交通信息系统的命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交通,在以人为本的交通规划、管理与设计中,综合运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等手段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是必由之路。交通信息系统在确定了基本结构之后,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系统设计后,加以实施。
3。交通信息系统的主要媒体和特点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中可传递信息的媒体主要特点
表1交通信息系统利用的主要媒体和特点
4。结论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必将在今后真正的高度信息通信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交通信息系统也必将在实现高效舒适的交通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未来的实施,必将在居民出行、事故和灾害救援以及货物流通等方面带来更大的便利,同时,在交通管理方面更加有的放矢、标本兼治,在减少交通出行、降低交通量、减少阻塞、减轻污染、提高服务水平等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摘要: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ATIS)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内容是ATIS在中国的结构方案。该文首先分析了交通信息系统在中国的发展情况,阐述了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在总结了国外近年来有关交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研究成果后,结合中国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结构方案:一个核心即交通信息中心,交通管理、电子收费、交通诱导、交通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紧急救援、营运车辆管理、车辆安全辅助驾驶八个子系统以及道路交通管理和车辆管理两个数据库,阐述了各子系统的功能。最后,预测了交通信息系统在中国实施后将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结构方案
参考文献:
1。黄卫,陈里德。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日]社团法人交通工学研究会。智能交通系统。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史其信。21世纪智能交通系统(ITS)展望。哈尔滨:交通工程通讯,2001
4。ITS通讯。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北京: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2000
5。WilliamA。Perez,GaryA。Golembiewski,DeborahDennard。ProfessedWillingnesstoPayforTravtekFeatures。IEEE—IEEVehicleNavigation&InformationSystemsConference。1993
★ 会计学论文
★ 论文题目
★ 论文英文题目
★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
【浅议智能大楼的组成及特点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023-02-10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论文题目审核表范文2023-02-02
浅议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2023-06-02
基于尝试教学法的学生能力培养浅议2024-02-13
工程机械专业毕业论文2022-07-02
浅议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2023-08-13
会计学论文范文2022-09-21
探究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中的问题及方法创新论文2022-11-16
浅谈铁路信息化发展论文2024-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