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时间:2022-04-29 11:48:09 数学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超大肚的”为你分享18篇“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篇1: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1、讲课时“偷懒”。

讲课时的“偷懒”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师生互助。学生听完知识点后,可让学生自己出题,互相检查讲解。让学生说出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应如何避免。这样老师轻松、学生学习效果又佳,何乐而不为呢?二是讲课时要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尽量少占用学生的宝贵时间。一节课40分钟,最多讲20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思考。这比起“满堂灌”的讲法来可谓“偷懒”多了。三是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过一把教师瘾。对有些浅易的题目,先组织学生自己讲解,然后让他们一对一的充当老师给其他学生讲解,这样教师就可以袖手旁观“偷着乐”。当然也不是学生讲完后便不再管了,对于学生没讲到的地方教师还要适时补充。

2、批改作业时的“偷懒”。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全批全改固然重要。但我们的数学教学有别于其他的教学,数学题的答案大部分具有单一性。所以我们可以发挥小组长的优势,让其批改组员的家作,起到监督和纠错的作用,同时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的时后,能吸取他人好的思维与学习习惯,摒弃自己的`缺点,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作业思考能力。学生也乐在其中,而老师此时也能尽情享受“偷懒”呢。当然老师要把握好“偷懒”的度,做到有原则的“偷懒”。比如:课堂作业则坚决自己改,这样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从而做到对症下药。还有试卷老师可让学生对改选择题和填空题,对于解答题和分析题则要亲力亲为。我们对“偷懒”要进行艺术加工,老师要注意背后关注和落实。

3、辅导时“偷懒”。

数学的辅导有别于其他学科,是以练为主。当然也有学生利用辅导时间问一些平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当遇到学生问某个问题怎么解时,老师总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弄懂,一个一个的讲则很费时。但一般学生问的题总是大多数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可以给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每人配一个师傅,遇到问题可让师傅先去讲解,把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去讲解,这样老师就可以“偷偷懒”了,而且效果会很不错的。这样教师懒了,学生自己动手动嘴的机会多了,久而久之也就养成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了。

4、试卷评讲时的“偷懒”。

评讲试卷一般的做法是教师很认真细致地准备材料,旁征博引,课堂上一题一题的讲解。这样也有弊端―――教师讲的累,学生也听的累。我在评讲试卷时又懒了一次―――让学生上台讲,讲答案,讲思路,然后再对症下药,适当补充。试卷的讲评不一定是要在考了以后讲,我们也可以边考边讲,节约时间不说,学生也更有新意更具挑战性。比如:每一大题让学生当堂考10分钟,老师再叫学生写答案,教师和学生马上对其作出点评。这样老师“偷懒”了,学生高兴了。可谓是一举三得了。总之,教师的“懒”是为了逼学生“不懒”,教师在课堂上少占用时间不等于在课下少钻研。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机会都留给学生,学生讲一遍比教师讲效果要好很多;再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反串互动教学模式理论,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说、写、讲、评。教师要检查落实情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此外,大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钻研教材,掌握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便是我所说的数学教学中的“偷懒”艺术。

篇2: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论文

摘 要: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的精神,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时空,并耐心地等待过程的完成。为了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富有实效,教师在等待时要充分发挥点拨引领的作用。为此我们提出了“等待”的教学策略,使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达到辩证平衡。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 耐心 等待

在数学课堂上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案中设计的任务,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急着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甚至在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经过耐心等待,就干脆自己把标准答案和盘托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数学课堂上的“等待”教学策略。所谓等待,是指根据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恰当的地方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活动时空,耐心地等待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谈谈数学课堂上“等待”时机与适时的点拨策略。

一、在“了解起点”时等待——先听后教,先试后导

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教师在课前或上课伊始,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逐一了解,弄清学生对所学新知知道的程度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障碍。现代教学论提出了“找准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的理念。为了找到学生真实的起点,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对要学习的“课题”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或者让学生对例题尝试着做一做,教师则耐心地“等待”,在学生充分暴露头脑中的“原始资料”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措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拉开新知教学的帷幕。

二、在“自主探究”时等待——提纲引路,放得真心

在数学学习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学生探究,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发现式来学习。但那些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放手让他们去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探究任务,获得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双丰收。探究性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耐心地等待:学生“观察——归纳”、“操作——感悟”、“猜想——验证”、“实验——发现”等活动的完成。

为了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启发作用,精心设计“探究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路下,能在有限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探索性学习的任务。

三、在“出现错误”时等待——延迟评价,因势利导

在数学课上,当有些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不少教师总是很快地将他的回答打断,做出对错评价,并叫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予以及时的纠正。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为了减少错误痕迹在学生头脑中停留的时间。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没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暴露思维过程,不利于弄清出错的原因,使纠正错误浮于表面。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等一等,延迟评价,耐心地等待学生讲清他的想法,等待学生把思考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批判性的再思考,以获得新的认识。同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深刻地反思错误。

四、在“质疑问难”时等待——暴露思维,适时点拨

数学新课改非常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认为质疑问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为疑问是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大胆质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表达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老师要耐心地等待,一旦学生有问题提出了,则要仔细地倾听,如果发现该问题有展开的价值,要将该问题作为后续教学的内容,运用追问等手段,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并进行适时点拨,将他们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五、在“反思总结”时等待——回顾梳理,提炼升华

当一节新知学习任务将要结束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展示总结与反思。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只有学会反思,学生才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自觉管理、调控自己的学习,不断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对所学新知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每节课程每段知识学习结束前,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反思总结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提炼概括、反思升华,进而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就像小花小草,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等待”每一朵花、每一棵草充分汲取养分,“等待”他们尽情舒枝展叶,“等待”他们绚丽绽放的那天,数学教师要学会“等待”,这不仅是教学技艺,更是理念的变革。

篇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论文

一、讲解例题时的耐心等待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在例题的讲解速度都比较的快,为了追求课堂内容多样化,不顾学生们实际接受的能力。由于老师在讲授例题时速度较快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例题更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例题。而老师则认为学生们都已经学会了,随即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时候学生们就不能很好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就会因为听不懂而走神。面对例题的讲解时,老师要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审题,让他们读懂题意后再讲解例题。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实际却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们在一开始就根本不懂这个例题要求是什么,任凭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们也是照样不会理解的。在讲完例题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懂得例题中每一步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等等。在等待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很多学生在解决了一道题后会联想到其他题目与这个知识的关系。但是他们又不知道这道题和例题具体的联系。哪里是一样的哪里又会使用到下一个知识点。这时候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判断,由于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狭窄,很多的判断都是错的。如果老师不能够及时的指出其中的错误,就会在学生的印象里留下错误的认识对以后的学习极为不利。这时候等待就可以体现他的价值了,学生有自我探索的意识并在这时将他们探索的知识梳理清楚。最终让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分析的清清楚楚。

二、耐心等待学生记笔记

数学的学习中肯定会有很多的演算过程,这些过程需要同学们在下面要做好相应的笔记。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老师并不知道每个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快慢。就在黑板不断的讲解,马不停蹄的赶着知识点。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就在哪里拼命的做笔记。这样讲授者和接受者完全不处于同一个频道上,当然是你讲你的我记我的,这样老师和学生就被完全的隔离开来了。相应的知识当然也只是空中楼阁,学生们只可远观而不能深入理解。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要求学生们尽量先听他讲,然后再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在讲授重要知识点是语速要稍微放慢给想记笔记的学生一定的时间,使他们在不影响听课效率的`同时也很好的记下了课堂笔记。

三、耐心等待学生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极为常见的也是数学比较重要的教学手段。练习题能很好的练习到旧的知识同时更好的利用和理解新的知识。练习题的练习其实就是旧知识点于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可是由于很多同学做题速度比较慢,很多练习题还没做完。老师就已经开始讲解了,导致很多同学对一些问题还没有接触到就被老师给一笔带过了。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应该耐心的等待所有同学将练习题做完再去讲解。这样就可以顾及到所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在新的课程要求下老师要改变以前不好的教学方法。讲课时老师不要只注重追求课堂容量、赶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慢下来。等待学生们真正的将知识点学会弄懂后在进行下面知识的讲解。等待艺术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希望老师们能够好好的运用等待的艺术。

篇4: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一、合理叙述,在规范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化的语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时,违背逻辑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干扰学生正常的思考探求。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时,应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以逻辑力量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二、巧妙构思,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只是从概念到概念、规律到规律地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自然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而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做到对教学语言巧妙构思,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应注入形象化的语言,变深奥为浅显,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与情感的共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让学生思考:人大附中东门位于黄庄路口的.南200米处,新中关东门位于人大附中的北400处,如何用图表示出三者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马路看成一条直线,将学校东门等地看作是这条直线上的点,以黄庄路口为原点,1米为单位长度,由南向北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一条数轴(如下图所示),就可以用数-200和200分别表示附中东门和新中关东门的位置:通过创设恰当的生活化情境,并以形象化的语言既简洁又清晰地让学生明白直线上的位置可以用一个数(坐标)来表示。在接下来的环节,教师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习惯表示方法将图竖过来画。通过利用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而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内的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三、精心设计,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中加入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趣的教学语言

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厌倦情绪,更能象磁石一样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例如,八年级下册“分式方程”的教学中,我通过解一元一次整式方程引导学生探索当这些方程的未知数在分母里时的解法,当学生把解出来的值代入原方程时发现方程没有意义,随即提出了疑问。这时我适时风趣幽默地说道:“你提的很好,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既然是半路上出现新增加的,我们就管它叫增根”。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在让学生笑出声的同时,也让学生深深地记住了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适时、恰当的幽默为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帮助学生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篇5:浅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论文

一、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学大纲为主要参考和依照,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对教材进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教师很少或是根本不会创设一些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情境,教学过程死板、僵化、乏味。而新课程教学改革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新教学理念出发,对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情境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氛围,让学生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更好的掌握情况。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并且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并最终作用于学生、让学生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产生一定反应的教学方法,对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教学质量与学习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艺术

鉴于数学情境的创设对提高数学的教学成果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就更要努力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掌握好情境创设这门教学艺术。

1.利用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数学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预设出一些精巧、新颖、具有一定目的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挑选恰当的时机,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提出一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能力、探索能力的问题,测试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2.用数学史故事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学科,在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或有一定纪念价值的事件,甚至许多数学定理的名称就是一段有趣的故事,这为数学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提供了大量依据。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历史故事来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还能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兴趣,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利用数学实验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这门学科是一种十分理性而规范的学科,但是其内容中也不乏形象有趣的知识。例如数学中就存在大量的数学平面与空间图形,这些图形的变化与特性不仅十分多样、灵动,并且蕴涵着深厚的数学原理,是十分有趣的一项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喜欢亲自动手实践,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因此,数学教师在讲授和空间图形有关的'知识时,不妨使用数学实验的办法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数学教师在讲“等高、等半径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时,就可以通过将装入两个等半径、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里的沙土重量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数学结论。

三、结语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被教师们广泛运用,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们的整体教学质量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数学作为在教育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开展中具有较大难度,很难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提高数学教师对情境创设艺术的掌握与运用,对于有效提高我国数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6:生物教学中的导入艺术论文

生物教学中的导入艺术论文

现代教育突出了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通过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是教学质量上不去,影响对人才的培养。本文想就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谈些肤浅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情感,激发兴趣,使师生心理活动最佳结合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实现教与学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融洽,教学中的 “情”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教师。这样,师生之间不仅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在追求真理上也会达到同步。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唤起学生心理活动与教师心理活动最佳结合的又一重要诱因。我在给学生讲植物学绪论课时,我便改变以往的教法,决定首先向学生进行生物学科中包含的美学知识的教育,告诉学生:生物学科中包含的美学知识很丰富、很生动、很形象、很具体。我国的文学、艺术、军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都是借助生物学科中的美建立起来的,如我国汉字造字的六书之一----象形,就是直接模仿生物美的形象而造成的,如马、鸟、鱼、龟等都是各种生物原型美的速写画:古代军事艺术中的一字长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相应……,显然是从蛇的自卫战术之美得到的启示;再比如我给学生播放“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等CIA课件,让学生“触摸”生物前沿研究的“脉搏”……通过这样讲解和演示,好似在学生兴趣的平静海洋里投下一块大石,激起阵阵波澜,此时此刻,学生们由于兴趣上的满足而带来了愉快感觉,注意力就被老师“引人入胜”的讲解吸引住了。由此看来,只有做到“寓知于乐,以趣激学”,才能保持学生经久不衰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师生的心理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结合。

二、教师巧妙设疑与学生积极解疑的最佳结合

俗话说 “疑”是思之始,学之由。教学中教师设“疑”,学生才有“解疑”之需,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还体现在“设疑”与“解疑”的结合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一定思维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一个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的心弦,奏出一曲耐入寻味,甚至被澜起伏的大合唱。实践表明,巧妙的设疑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在“点子”上设疑,生物教材内容有主次之分,有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有难易之分,教师就应在理解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上设疑,这样其他内容也就容易理解了;其二要在“衔接”处设疑,生物知识既有它的阶段独立性,又有它的系统连贯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知识的前后衔接上设疑。其三要在“联系”处设问,学生往往对有联系的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容易混淆,教师要针对这样的问题设问,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准确地辨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如讲减数分裂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设问复习有丝分裂的概念,以便使学生分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不仅自己要巧设疑问,更重要的还需要启发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生疑,让他们在思想上存在迷惑困惑之点,允许和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当质疑提出后,教师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理,有些较新颖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设计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大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使一些含糊不清的认识得到强化,把正确的认识巩固起来。总之,教师这种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学生这种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三、教师精讲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最佳结合

叶圣陶先生指出: “教师自始即不要多讲,而致力于导,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叶老的论述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以“导”来发展学生的智能。但“导”不是说不要教师“讲”的形式,而是要“精讲”,做到导中有讲,讲中有导。精讲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讲的内容精和语言精。内容精主要指要讲教材和学法中的重点、疑点、联系点等,重点,就是指在知识的内在结构中,那些处于统帅地位,起着支配作用的关键问题和内容;疑点,是指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联系点,是指起着知识前后联系作用的地方。但具体到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章节生物知识的特点进行“精讲”,对不同类型的课也有不同的要求。至于语言精,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简练上。教师做到了精讲,所占时间少,大部分时间可留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即阅读、观察、讨论、绘图、制作教学模型、实验、做练习题等。但又不要求学生多做题,而是从这节知识的整体出发配置题型,用基本题型(包括变式题)分别对这节知识进行逐层的有限覆盖,配置问答题,综合题目,寓各项思维训练于这些题型之中,这样,在质和量方面都得到了保证。

四、教师鼓励创造与学生积极探究最佳结合

学生主体地位最佳表现就是充分发挥创造才能;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就在于极大的调动学生创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创造力而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每设计一项活动,教师要研究各类学生的智能类型,既要使智能较差的学生跟得上,又要智能好的也有所得,让各类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异议,并鼓励他们搞小发明、小创造,同时,在课外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他们产生思维的联想。总之,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的规则和方法,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把握好思维的方向和类别的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开拓新的思路,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使教师鼓励创造与学生自我探索有机结合起来,让一代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在祖国的大地上涌现。

篇7:小学数学教学提问语言艺术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提问语言艺术论文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处于小学的学生本身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而且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这些共同的因素决定了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引导学习工作。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提问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并且,课堂的提问实质上依然是教师的知识传授。同时,又能够在师生的交流中完成彼此之间的情感交互,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这种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借助于教师在提问中所使用的语言艺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问能够完成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对于小学生来讲,其课堂的注意力本就容易分散,而数学课程又是令学生头疼的一门科目。因而,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上更容易出现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课堂的提问显然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形式之下,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从而慢慢进入数学学习的正常轨道之上。而一旦学生能够以正常的心态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其次,提高学生的活动热情。课堂本身是具有很强的严肃性的。这种严肃性虽然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视。但是同样,过于单调的氛围却让学生慢慢进入数学学习的疲软状态。而课堂提问却能够召唤学生进入良性活动的状态中来。而且,当这种互动具备了稳定性之后,学生会形成提问或者询问的习惯,并慢慢促使他们在数学的学习中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活动,也必然会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这对于帮助小学生解决人际交往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最后,提问能够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在小学课堂中,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在面对他们所不喜欢甚至不适应的数学课堂中,很容易出现开小差和交头接耳的现象。而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安排提问的环节,看似令一学生措手不及,实际上却也是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数学课堂的秩序得到正常的维护,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的价值,也要真正理解提问的语言艺术内涵,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提问效用的最大化发挥,也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明确目的,确定提问顺序

相关研究证明,教师在提问环节如果能够完成连续的提问,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如果问题得以以有序地方式进行有效提问,那么就能够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另一方面,连续的提问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同时也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更深层次的互动。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提问顺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要真正完成这一具有完整意义的连续提问,教师就必须注重两大问题:问题的重点以及问题的层次。换句话说,教师必须完成一个具备目的性的,有核心的连续发问。当然,这一核心问题的存在价值并不是让学生形成客观的记忆,而是帮助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回忆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认真的态度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同时要保证问题求解的有序性。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核心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能够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和讨论欲望的目的。把握问题切入点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环节时,应当准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的节奏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要达到这种精确把握,教师可以丰富设计问题的方法。

其一,设计生活情境问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体育课上,小明发现自己的前面有6个人,而自己的后面有4个人,那么请问小明所在的这一竖排一共有几个人?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同样以设置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的规律。具体的情境内容如下:“有学生a、b一同去看望教师c,(a+b)*c,然后这两个学生分别同教师握手可以得到:ac+bc,那么请问教师c握两次手的做法正确吗?如果学生a先伸手,教师c却先于学生b握手,即结果是a+bc,那么请问教师的这种做法对吗?结果很显然,在后一个情境当中,教师c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并用式子表示出来。对于初学乘法分配律的小学生来讲,其意义和结果都是很难掌握的,但是通过教师对这一式子进行情境的加工设置之后,很显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分配的“内涵”。由此可见,在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的情境问题设置,不仅能够简化教师讲解的任务,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形成完整的认识。

其二,以教材知识为切入重点。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陷入了提问的误区,在这种误区之内,教师过于频繁地向学生发出提问,不仅让学生产生过度的紧张而形成排斥心理,同时可能因为问题过多和过杂,让学生对于章节内容的学习形不成主次印象,造成课堂的无重点。而且,高密度的提问,会造成教师成为课堂的完全主导,而学生却成为被动的回答,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学生的思维势必受到激发的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好问题的提问数量。尤其是,在知识日益增长的今天,教师必须有一个问题提问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实际上就是教材。教师可以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掌握到的重点。这样教师才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丰富问题特性 任何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必须具备鲜明的特点,这既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语言艺术的要求,同时也是让学生对问题印象深刻的必然。因此,教师要想提升问题的效能,就应当丰富所设置问题的特性。一般来讲,问题可以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其一,聚焦性。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重新聚焦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陈述,以告诉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确的原因。例如,在学习《质数与合数》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四个相同的正方形能够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当学生回答是一个时,教师也可以继续深入解释,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的这一个长方形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对此,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们只能是一个长为4宽为1的长方形?而不是边长都为2的正方形?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重复问出这一个问题。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了。

其二,解释性。这种性质的提问一般是教师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解答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解释的时候,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问题解法。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中,对于25+8=?学生会使用计算器、数小棒等方式,教师就可以提问是否还有用别的计算方法计算的同学。例如,学生说使用分加:先将25分成5和20,然后让5和8先加,算出结果是13,再计算13+20=33。在数学中,一道计算题往往会有多种计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更多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释。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还能够形成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本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特性,以帮助教师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障碍,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篇8: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论文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论文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要讲究艺术。教师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所提的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思维,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各个具体目标。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所以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促进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提问不能随意、没有针对性,不能过于简单。如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

二、提问要科学准确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科学、准确、具体,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不管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回答,都应该让学生清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例如湘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中有一幅“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此图常被地理教师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借以得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如果问题设计不科学,学生会无从下手。让我们比较以下这些提问:

1、阅读此图,你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问题太大,不知所云。

2、阅读此图,有没有发现降水的什么规律?――问题虽进一步缩小,但涉及范围仍然较大。

3、阅读此图,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降水有什么不同?中纬度沿海和内陆降水有什么不同?南北回归线的大陆东西岸降水有什么不同?寻找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这样的提问,简明具体,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提问要有创新性

一是提问角度要创新。教师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来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课本中出现的数字来归纳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吗?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讨论起来: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居世界第3位;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我国东部的4大沿海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通过列举这些数字,本章的知识点就一目了然了。

二是提问内容要创新。一个好的提问最好能包容几个相关的知识点,既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也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这样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推动师生互动。例如学完《四大区域的划分》后,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依据、内容和各分区的特征部分比较简单,可以让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来回答;而对于《四大分区》的界限和主导因素则可以让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四、提问的难度要适宜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就要做到因人而异,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收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回答问题有所收获。如讲授《日本》一节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这个问题简单,适合向中等生提问――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但一些学生也可能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原因:为什么这里的地壳活动频繁呢?这个问题本身难度大些,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并给予了提示:仔细看课本,注意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板块运动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提问要留有余地

在课堂上,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课题,当教师设置了2个问题时,你会饶有兴趣地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教师在屏幕上唰地闪出5个问题时,相信你会顿时失去探究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种认知超载的表现。因此,我们提问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课堂提问现象:教师刚把问题公布出来,就立即指名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刚进入状态,教师便宣布讨论完毕,急着让学生汇报成果;一个学生刚回答完,有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还跃跃欲试,教师已匆忙将自己早已备好的标准答案公布出来……这种节奏的提问把学生鲜活的思想、灵动的个性、生动的体验全然压缩掉了。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学生回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六、提问后要激励评价

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当然,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只要认真钻研教材,研读学生,抓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巧妙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篇9: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艺术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艺术论文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物理是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实效性困难。目前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欲望存在着很大的脱节,从而出现教师与学生步调不一致的现状。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衔接艺术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利用衔接艺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因地制宜地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和特点以及已学的物理知识点做好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也可以通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等引入。例如,在讲“摩擦力”内容时,我们可以让一位身强力壮的男学生穿上滑冰鞋和一位柔弱的女学生进行拔河比赛,通过意想不到的实验效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其自然的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在讲“浮力”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死海不死”的故事引入新课题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过渡

课堂教学就像一部电视剧,每个知识点就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每个角色的出场都要顺理成章。因此我们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必须通过合理的过渡性语言,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功”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那么有没有机械在省力的同时也省距离呢?如果有的话,使用这类机械就可以两全其美,就可以省功了。从而自然有趣的引入到功的原理的知识点的探究。

3.知识点和练习题的衔接

常言道:“文科要多动口,理科要多动手”。学习物理也要进行适当的练习,练习恰当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掌握的更牢固、更透彻。我们要做好讲完一个知识点、一个公式后,立即穿插两个试题进行及时的练习巩固;更要注意讲完一节课后做好相应的作业布置和充分的习题练习。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4.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衔接

新课标告诉我们“物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我们也要让物理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我们要教育学生:要善于利用生活知识来思考物理现象,也要利用生活用品多做物理小实验,做到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更要学会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做到勤于动脑,学以致用。

总之,只要我们注意物理教学中衔接的艺术,就会使我们的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让学生喜欢物理,对物理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轻松自如的学好物理。

篇10:分析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论文

分析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论文

板书是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及书写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板书上的艺术性既表现于字体的美观、工整,又表现于整个黑板版面的设计与安排。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板书,能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板书的内容一般都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经板书便不言自明是学生应努力掌握的知识。板书大都是当堂写的,教师的写书动作也会成为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一种特殊印记,伴随着语音形象、书写姿态和知识内容而扎根于记忆之中,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教师在课堂板书时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往往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通常是从外观开始的,教师言谈举止、粉笔字书写的好坏经常会成为学生评价老师优劣的标准。教师的字写得好,能给学生良好的启蒙和示范,学生受到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天长日久会受益匪浅,终身受益。教师字写得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提高教师威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写出工整、美观的字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兴趣和精力调动到学习内容上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教师,为人师表,而教师的板书与语言表达能力、教态等又是为师之表。因此,作为教师应对板书及板书的艺术性有所学习和研究。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板书的艺术性呢?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就能逐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

一、教师应苦练写字基本功:写好三笔字,即毛笔字、铅笔字和粉笔字

教师对书法应有所学习和研究,业余时间坚持练习书法,掌握钢笔、粉笔和毛笔的正确书写规则,写出清晰、工整、美观、流利的`楷体字或行书体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写正确规范的汉字,不写繁体字及不规范的字。避免误导学生,以免学生养成乱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随便写错别字等不良习惯。教师应担负起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促进汉字规范化,清除社会用字混乱的神圣职责,努力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准,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二、教师应苦练绘画基本功,画好简笔画,掌握简笔画的绘画技能

简笔画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图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使用简洁、洗练的绘画语言,再配合教师生动地讲解,使板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师应苦练板书基本功,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板书内容

设计板书应通盘考虑,合理布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突出重、难点,内容简洁,色彩鲜明,醒目美观,配合教材,组织教学,归纳总结,掌握要点,使所教学知识内容更加系统化、具体化,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意识,潜心探索新教学理念,深人研究教材教纲,不断更新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用新的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教学艺术充实自己,逐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中板书的艺术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知识,形成技能,又能得到美的艺术享受,使其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增强美育,促进其智力和能力不断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11: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由”,让他们翱翔。一个巧妙的“风筝”,往往会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思维禁锢,主体意识得到发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讲授了多少,并不等于学生领会了多少。有时讲得很多,学生却知之甚少。如果能适当实时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学生的收获就会比想象的要大。要在时间、空间、声音上适当放手,给学生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这实在是一种以逸待劳的高超的教学艺术。本文通过课堂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实施“风筝”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留出一定时间

1.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学习物理,需要仔细观察物理现象,而观察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都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要是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太匆忙,必然会影响到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结论的得出。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需要领悟、体会,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掌握。如果在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思考的情况下,教师就给出结论,本质上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的记忆的时间。物理知识也需要必要的记忆,没有记忆,就谈不上理解。现在很多学生把学习看成做题,把做题看成就是学习,不重视知识的梳理、记忆和理解,这是对物理学习的误解,是一种低效率的做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时间给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记忆。

3.课堂上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为什么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经常出错?因为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虽然教师作了指导,但学生仍有疑问,这种现象很普遍。如果教师在讲评后,能留给学生几分钟进行反思,老师深入学生中间,师生相互沟通,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二、留出一定空间

1.留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如探究音调、响度,那就让学生在两张纸之间吹气看看纸片是合拢还是张开。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很投入,对学习的`东西影响很深。

2.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课堂内容太多、太饱满,学生会疲于应对。表面上看,课堂利用率很高,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空间小,思维广度和深度也不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不能太紧迫,要留出学生思维的空间。

3.板书不要太满。对学生而言,过于琐细的板书其效果不一定好。教师应在这块黑土地上适当“放手”,并有意让学生去填,从中还可以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当然也并非板书越简约好,重点的知识、易混淆的地方,还是应该板书出来。

三、留出一定机会

1.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表达,既可以避免课堂模式单一,也可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学生在表达问题时,常表达常不够准确,或遗漏条件。教师就要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辨析,加深印象。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即使学生中出现一些怪异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些怪异的想法中,看到学生思维的影子。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也是给他们体验成功、表现才华的机会。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当今的物理教学,仍存在一部分教师讲实验、学生记录实验的现象。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学生由于缺少生活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差,造成的失分很大。物理教师要重视课本中的每一个实验,包括小实验,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和教师沟通的机会。物理课堂上,多一些沟通,就可能多一些因材施教。除了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沟通外,在物理训练时,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个别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和鞭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风筝”就是要老师能通过停顿、减慢速度,通过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从而解决问题,解除疑惑,好似放风筝一样。

放“风筝”效果怎样,关键要看课堂上精心策划的问题是否有思考性,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是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机会。教师除了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外,还要灵活应对自主学习中,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通过适当提示,或提供必要的铺垫,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逐步领会教学内容,并且在自主活动中得到能力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锻炼,真正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要避免在课堂上随意发问,避免问题庸俗化和低层次化,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无事可想,无事可做。这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广泛收集资料,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篇12:艺术设计教学中数码的应用艺术论文

艺术设计教学中数码的应用艺术论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艺术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应用软件,设计出别具风格的艺术设计作品,将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就是设计人员手中的应用工具,操作起来更快、更好,而且使用起来很方便。

计算机的图形图像应用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法,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无限潜能。不仅给设计的过程带来变化,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设计思维方式和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方式,并使其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计算机的图形图像设计软件是各种设计工具和应用技巧的整合,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能够看到设计作品时的每一个微妙细节,也反过来对设计师的整体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对设计的造型、设计的色彩、构成设计,以及审美能力的促进和提高,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数码时代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是以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建立的教学体系,教师的课本、范画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是学习知识和创新发展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吸收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是以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为主要活动,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专业课和技能的训练,教师则起到了教育和培养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和信息视觉化的发展,数码技术的应用设计正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艺术设计中,如何将设计的语言在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中更好更快地灵活应用,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课题。

在数码应用的教学中,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引导者和协作者,这就使教学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评价学生的专业设计作品,转为评价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思维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索和研究,提出专业性的设计课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式。这样,教师在课堂的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就增加了,他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化建议作好准备,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这样他们会发现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激起自己的学习欲望。

二、艺术设计和数码应用技术关系

艺术设计是理性的'思考,理性思考是设计的主要特征。计算机再先进、再实用,也是人编写出来的程序语言,是进行艺术设计的使用工具。和我们平时所用的笔、纸、颜色一样,都是使用工具。计算机技术是表现方法,比起传统的手绘表现方法来,有快、精、准等特点,并且效果图很快就出来了,很直观,只有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的操作,技巧熟练,才能更好地表现艺术设计的作品。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将电影取代,录音机的出现并没有使现场演唱会绝迹,计算机的应用并不能说明手绘设计的结束,二者将并行不悖,同时存在。

数码应用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应用中也产生了众多负面效应,如在设计作品时出现了重“表现技法”轻“设计思路”的倾向,设计时把招投标变成了电脑效果图的竞赛。学生在学习设计时花在电脑效果图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对设计方案构思的时间,重“效果”轻“创意”的情况十分严重。要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具有自由、快速等特点,效果图只是一种表现手段,它是不能离开设计思维的,设计思维是本,效果图是末。二者不可本末倒置。

三、应用软件简介

应用软件中又分为二维软件、三维软件两大部分,下面来分别介绍:

1.二维软件

二维软件通常又叫平面处理软件,专门处理二维空间内艺术领域里的问题,主要应用软件有Photoshop、CorelDraw、Flash等软件。

(1)Photoshop

在众多的图像处理软件中,AdobePhotoshop的使用是最为广泛的,最新版本是Photoshop8.0,以集成多种绘图、修饰和特殊效果工具而著称,可以在点阵图像中合成可编辑的矢量图形。轻松组合线条和各种形状,以便创建矢量蒙版。无论是单独一行,还是整个段落,都可以建立并定义边缘锐利的矢量文本。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迅速地重新编辑它们,可以输出含有与分辨率无关的矢量文本的图像数据。甚至可以保留图层信息。新的图层设计功能允许赋予图层可编辑渐变、图案和填充色以及色彩调整。Photoshop的功能非常强大,使用它可以完成很多工作。

(2)CorelDraw

CorelDraw是一款和Photoshop拥有同样地位的绘图设计软件,也是世界一流的平面绘图软件。CorelDraw的集成环境为平面设计者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最方便的工具。

(3)Flash

Flash是美国的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优秀网页动画设计软件,它是一种交互式动画设计软件,可以将音乐、声效、动画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融合在一起,制作高品质的网页动态效果。

2.三维软件

三维软件通常又叫立体处理软件,专门用以处理三维空间内艺术领域里的问题。主要应用软件有3D.MAX、AutoCAD、Maya等软件。

(1)3DMAX

3D.MAX是Discreet公司推出的一款CG行业优秀的三维软件。它基于PC平台,是全球销量最好的专业建模及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为用户提供了超群的专业三维工具。主要功能有:

动画:

3D.MAX生动逼真动画制作,已得到商业界的公认。3D.MAX提供专门的动画控制工具,可控制每一个动画参数。包括新的虚拟替身动力学和快速精确的传递模拟解算器。

渲染:

3D.MAX6.0提供更快速的生成照片质量的复合扫描线渲染器,包含了全局照明和照片级灯光工具。还实现了无限制的分布式网络渲染功能。

灯光照明:

3D.MAX6.0实现了全照片级的lES照明系统的控制方案。包括阴影、阴影颜色和强度、投影、图像、对比度、边界柔度、弱化及衰减。实现物体表面级别的照明调节。

(2)AutoCAD

AutoCAD是计算机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软件包之一。利用该软件可以方便地结合平面图形、轴测如三维图形,并可方便地标注图形尺寸,输出图形和渲染三维图形。它的功能强大,通用面广,开放性好。

(3)Maya

Maya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三维动画的制作软件之一。在三维动画制作、影视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甚至游戏制作领域都有很出色的表现。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丰富的视觉效果,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动画界和影视界的广泛关注。

四、艺术语言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将艺术里面的设计语言运用到数码设计中去,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并认识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可以了解数码应用和专业设计的关系。

首先,以二维的Adobe Photoshop为例,Photoshop不仅可以处理图形图像,还具有强大的特效文字处理的功能,再加上由第三方厂商提供的“滤镜”(Lmage),功能则更加全面,提供了快捷键方式、工具菜单、选择工具、图层工具、历史记录、颜色通道等等。在讲解Photoshop的命令时,要尽量和艺术语言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又快又好,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如在讲解,橡皮图章工具时就可以和连续纹样中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骨式、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讲,在连续纹样中理解橡皮图章的使用,就很容易理解。再如讲解Photoshop中的“滤镜”菜单时要和色彩构成中的特技运用联系在一起讲,学生就会接受很快。像字体特效字的应用要与字体设计的设计语言和设计理念联系起来讲授。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专业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其次,以3DMAX为例,它同样具有许多的优点:有很强的建模功能和超强的编辑修改功能,模拟显示材质贴图和灯光,有良好的动画效果。在讲解时要同样运用艺术设计语言来讲解3D.MAX设计语言,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又快又好,如将Array(陈列命令),采用平面构成中的重复讲解,学生就会加深理解和记忆。3D.MAX中的Loft(放样)功能,是3D.MAX的建模强有力的工具,有Shope(截面)、形状和Path(路径)两部分组成,与构成的教学相联系,就容易理解了,我们都知道,点的运动轨迹是线,线的运动轨迹是面,面的运动轨迹是体,Shope的运动轨迹就是Path。在灯光位置设定中:要根据环境的需要来照射灯光;要根据构图的原理来定光影的位置。在整个设计中,每个结构都有自己的三维坐标系统,坐标系统必须统一,如果不一样,那么渲染时有些结构的面就看不到效果。这样看来,计算机的语言艺术与设计语言有很大的一致性,只是在表达方式上不一样。

总之,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既要强调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学习的重要性,也要强调艺术设计理念和它的联系,在教会数码应用技术同时,要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去创作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王爱之著《当今的设计教育》,原载于《装饰》第3期。

[2]周红生、钱涛编著《浅淡产品包装的数码设计》,原载于《中国包装》第1期。

[3]潘公凯、卢辅圣编著《现代设计大系——视觉任达设计》,上海书画出版社,6月。

[4]黎志伟著《室内设计中的制作与创意》,原载于《装饰》第2期。

[5]孙义著《信息时代对设计观念的影响》,原载于《装饰》20第2期。

篇1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教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教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教学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既要教证明,又要教猜想。”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展开猜想,这里谈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问――诱发猜想 数学课教学中,导入新课时教师如果能提出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就可以诱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从已学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面积公式导入,问:你还记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吗?既然圆也是平面图形,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式,化圆为方,依据数学“化生为熟”的原则,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我们能否将圆变成近似的长方形来求面积;有的说,可不可以把圆拼成近似的三角形呢?还有的说,我认为把圆割补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好一些…… 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断探索。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与课本上基本一致时,他们会感受到猜想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知的探求中去。  二、导――验证猜想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操作。在学生有了初步的猜想后,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阔思维,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良好猜想氛围,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疆域,鼓励学生积极的寻找猜想的依据,索求猜想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不迷信已有的结论,不满足现成的答案,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检验猜想的真伪。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寻求:三角形内角和的答案。这时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有的学生剪下三角形的两个角后,再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还有的学生则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个角的度数,把三个角度数相加。 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记忆。在猜想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在实践中验证了猜想的准确性,从而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 三、说――完善猜想 说是学生把感性的知识通过理性表现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完善认知和猜想的必要过程。猜想是人们依据事实,凭借直觉所做出的合理推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儿童想象力丰富,猜想也是百花齐放,教师要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猜想依据、实践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说出来,使其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完善。 例如:在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我有一根绳子,你想一想,用它围成的哪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们各抒己见,结论正确的同学,不仅要阐述自己依据什么旧知来推测新知,还要详细地叙述论证的过程。猜想不合理的同学也要能说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实验过程,并且要告诉大家自己的猜想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猜想过程的回顾、总结和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巩固下来,也使失误成为教训,学生获得的远比得到一个答案要多得多。  四、练――运用猜想 学生沉浸于猜想成功的兴奋状态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计灵活、开放性的练习,让他们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波利亚指出:“教学必须为发明作准备,或者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无论如何,教学不应该压抑学生中间的发明萌芽。”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来猜想吧!

篇14: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万事万物,都与数学有关,数学应该是与社会大众距离最近的学科,但现实却令人感到遗憾,哈蒙德在《今日数学》中说:数学是一座很少有人朝拜的大教堂。对社会与公众,数学是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对学生,数学就是做题、考试,无法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为了让数学从神圣的殿堂走入寻常百姓家,数学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口号,新教材应运而生,教育也转化为立足于大多数人的多层次的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一现状和变革警示着我们:数学教学要走进生活,要用生活中的数学来温习数学知识,要用生活中的数学来重现生活趣闻,要用生活中的数学来拓展创新思维。下面笔者列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和感受,以求共勉。

一、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阐释某些数学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是因为人类的需要而产生的。数学知识是抽象但又是具体的,抽象决定了它难以想象和理解,利用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其中一些数学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某些数学知识形成、发展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建立起对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让学生领会、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人类生活中来,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负数》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产生负数,有什么需要,教师可从每个人的成长与认识数的关系说起:在初生的幼儿吃母奶时,无人与之争,就不需要数的概念;等长到一、两岁时,吃包子就能懂得哥哥吃了两个,而我才吃了一个,说明他已有了自然数的概念和需求;长大一点儿,给他两个苹果,让他与哥哥、姐姐分,他就能认识到分数的概念,知道每人应吃个苹果;现在,同学们都会花钱了,若要你帮爸爸、妈妈记帐,赚了(或收入)500元,就记作:500元,那么亏了(或支出)300元应该怎样记呢?为了解决与之相关的这一类问题,又产生了一种新数――负数。通过生活中这样一个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例子,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数(集)的产生、发展过程,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负数,同时也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求和欲望。

二、引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能满足学生对外界新颖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感到好奇和兴奋,同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如学习“同类项”这个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把握同类项的特点,可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学生都熟悉的画面:5只老虎、4只天鹅、5只孔雀、4只狮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并要求学生比较,哪些为同类的量,有几种分类的方法?它们分类的标准分别是什么?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小组内交流,得出共同的认识:分类标准必须具有相同的特征;然后再显示一个多项式,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单项式,并将它们分类,得出不同的类别,指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地归纳出了同类项的概念。此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类比得出并掌握了同类项的概念和识别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兴趣。

三、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释人类及自然界的一些惯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视数学如畏途,甚至许多教师也满腹疑问:数学到底有什么用?!针对这一现状,新教材的编写中列举了一些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例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地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更有趣、更有价值的实例。例如,用“黄金分割”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经验的报幕员不站在舞台中央,而是站在离左边或右边多一点的地方,即接近黄金分割点,这样可使观众感到她十分大方、十分恰当、十分和谐,且音响效果最好;因为一般人的躯干与身高之比小于0。618,大约只有0。58~0。60左右,所以许多女士觉得穿高跟鞋更漂亮些、芭蕾舞演员表演时踮起脚尖能给人以美的感觉。又如,飞机、轮船都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可使它们在航行中保持平衡,建筑上的对称多半是为了美观,有时也考虑使用上的方便和受力平衡等问题;许多饰品做成圆形的.,不但美观大方,而且节省材料。再如,许多树及植物的主干都长成圆柱体而不是长、正方体,原因是:相同的体积时,圆柱体的表面积最小,这样可有效地减少水分的蒸发;蜜蜂蜂房表面由正六边形构成,原因是:相同面积时,这种蜂房消耗的材料最少。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社会生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最终要回归到实际,为人类社会服务。教师的权威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递中,更是体现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的探究、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在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探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学习一些初步的统计知识后,可与学生一起讨论生活中的某些广告、有奖销售等问题,从中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如:某公司在对外招聘时称该公司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1200元,吸引了一些工人前往做工,但到月底发工资时,工人们发现自己和周围的工人,月工资却只有800元,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去找老板说理,老板说:大家不要激动,我这里有一份工资清单,我将证明我讲的话是真话,没有欺骗大家。请分析下面这个工资表,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职务经理副经理职员人数1213月工资5000800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的确,老板没有欺骗工人,工人们之所以有上当的感觉,问题在于他们不应该去关心平均数,而应该去关心大多数工人的工资――众数。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帮助工人揭穿了数据造成的假象,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众数在反映数据信息方面的差异。俗话说得好:“数字不会骗人,但人可以利用数字骗人”,通过这一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更明白了: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在课堂,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

目前,教育正处于深刻变革的重要阶段,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正从阶段教育走向终身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通过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从而打破没有感情的数学定理,冷冰冰的数学公式,没有灵魂的数学符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周围的问题,数学对学生来说,也就不再枯燥和陌生了;与此同时,学生从中也能真正意识到:人人都应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应该获得必需的数学。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是知识经济之母,教育是先进文化之母。二十一世纪呼唤优质人才,优质人才源于优质的教育;二十一世纪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源于创新的教育。苏格拉底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们亦需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取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充分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带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实践。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多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学会自主地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努力探索,真正认识和理解“数学源于实际,最终回归到实际”的深刻涵义。

篇15:浅议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浅议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欧骁勇

(湖南省衡阳县清平中学)

摘 要:数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善于应用顿悟原则,让他们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在体验和感受中产生顿悟无疑是一种学习数学的好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是十分有效的。对数学教学中的顿悟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关键词:数学教学;顿悟;直觉思维

一、数学教学中顿悟的定义

数学教学中的顿悟是指在教学或解题的过程中,师生突然得到了解决某些问题的方法或解题思路,而且这些被解决的问题往往还是我们长期探索都未能解决的。因此,顿悟在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顿悟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一般都是由特定的课堂教学环境或者某些偶然的因素所引发的。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过程。在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顿悟教学的作用,保证师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思维活跃性及情绪激昂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国家及社会对初中数学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保证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造积极的顿悟环境和条件,促进初中生的数学顿悟是十分必要的。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顿悟的作用及重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顿悟虽然难以把握和掌控,但是它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初中数学教学中顿悟的作用及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顿悟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对数学语言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汉语的参与,而汉语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它很多时候都强调了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做题时,有时候并不需要应用严格的逻辑思维进行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这种仅仅通过感知题目语言就能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就是学生对数学语言材料感悟能力的一种表现。而顿悟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数学读题速度,还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对数学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

2.顿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如果学生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中,其教学效果往往都是不错的。但是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性地位,因此,其教学很难保证顾及到每个学生的需要。但是在初中数学中合理地应用顿悟教学,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保证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3.顿悟有助于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人们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往往很难达到这一目标,而顿悟式教学强调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在数学顿悟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顿悟的作用,能有效地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但是就目前看来,顿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更好地保证顿悟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初中生对数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进一步推进顿悟教学的进行。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经常给予学生鼓励,使其能拥有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以便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大胆地作出假设,并解决问题。

2.创设数学教学的意境,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大胆进行猜想

顿悟是直觉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它的出现并不是凭空的,而是需要借助于某一种特殊的环境或者某一种偶然的因素。因此,我们要想保证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顿悟,首先,我们就必须加强数学教学环境的创设,为初中生的数学顿悟创造环境。其次,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直觉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3.顿悟的产生需要数学理论知识的支持

只有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我们才能迸发出思想上的火花。而在数学顿悟教学中,顿悟虽然是一种直觉性的思维,但是这种思维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一种有理有据的猜想。一般来说,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越丰富,顿悟的效果往往就越好。因此,在初中数学顿悟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顿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使得初中生的思维在灵活性、独立性、深度以及广度等方面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顿悟教学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宋俊浩。影响初中生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因素的调查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江翠玲。如何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河南农业,(02)。

篇16:数学教学中的“注意”浅议

数学教学中的“注意”浅议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是组织教学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教育家们常把注意比作“通向知识宝库的门户”.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并较长时间地保持对学习内容的注意,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要求,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注意规律,艺术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并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品质作一探讨.

一、注意与学习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注意力集中,大脑皮层就产生相应的优势兴奋中心,同时其他部位相对处于抑制状态.只有进入优势兴奋中的事物,才能被及时并清晰地感知、理解和记忆.注意的反面是分心,即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皮层出现多个兴奋中心,相互干扰,影响学习.选择性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特征,只有被选择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注意的发生是否自觉和有无意志努力的参加,注意可分为无意与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的发生是被动的,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作主观上的意志努力.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或是个体产生了直接的兴趣,唤起了特别的情绪;或是受到了特别的刺激,产生了警觉.有意注意的发生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并需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引起有意注意的事物都是个体有间接兴趣或间接需要的,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并无多大直接兴趣,但考虑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就能积极地去学习它,对学习产生了高度的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是教学中需要重视的.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既需要智力因素的直接参与,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推动和支持.这其中,注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方面,注意影响着个体对数学对象感知、思维、记忆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相关的注意而发挥的,离开非智力因素的推动和支持,就难以产生高度集中并且稳定的注意.因此,教学中既要研究感知、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中集中注意力的具体策略,又要重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

二、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提高并稳定学生数学学习的注意力

无意注意的发生通常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控制得好可以促进教学,控制不好容易使学生分心,干扰学习.有意注意虽需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但自觉性、目的性强,比较稳定.数学教学中,应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首先,要创设有利于教学的课堂气氛,尽量减少课堂中容易引起学生分心的各种干扰因素.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做到情绪饱满,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深入浅出,板书规范清楚,绘图快捷准确,教具使用自然得体;对学生既严肃又亲切,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遇到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要及时恰当地给以处理,尽快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任务上.对于那些容易分心的同学,课堂上要不断用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于教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另外,适当变换教学方法,增加新鲜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其次,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与个体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密切相关.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丰富,人们的兴趣和需要在不断变化,原来必须作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发生的有意注意,后来可能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同样,原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后来也可能慢慢失去兴趣.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动机,要求学生自觉集中自己的学习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应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逐步实现有意注意向无意注意的转化.同时,也应防止学生因长期学习困难,丧失学习信心,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三、集中注意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效率主要表现为学习中感知、思维和记忆的效率,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考虑不同心理过程中注意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注意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感知是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只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注意的程度决定着感知的效率.由于数学内容高度抽象,加上大量的符号化语言等,给学生的感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通过及时的言语引导、强调,以及直观化、鲜明化、动感化、情趣化、熟知化等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知注意力.

研究表明,只有高度关注的东西,才有可能得到牢固记忆和保持.在数学教学中,对于需要准确记忆的重要公式、概念、法则、定理、原理及其他内容,教师要重点板书,反复强调,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会引起注意,诱发兴趣,产生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和问题是引发学生高度注意,调动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置“悬念”“陷阱”等多种方法,制造认知冲突,刺激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失去平衡,从而集中注意力,去努力思考问题的解决途径.

四、培养注意品质,促进数学教学

注意品质是指个体注意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注意的时间、范围、分配、转移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持久、广阔、协调、及时的注意品质,是提高学生注意力,促进数学教学的基本途径.

注意品质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不同的品质,培养、形成的途径不同,数学教学中,要区别对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通过不同的渠道加以培养和提高.教学中,首先应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做到注意力集中,保持镇静,不受干扰,专心致志,学什么想什么,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习内容的改变,不断调整自己的注意目标,及时转移自己的学习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中注意的持久性和注意转移的及时性.

其次,要注意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有关的数学技能和能力.数学学习中,注意的范围决定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来说,知识掌握得越熟练,彼此间关系越熟悉,则注意的范围就越广阔,个体就能把许多相关对象组成一些较大的复合体,扩大注意的单位.注意分配的协调程度取决于活动的熟练程度,一般来说,要同时注意两种以上的活动,只能有一种是相对生疏的,其余都须是非常熟练的.数学学习中,应加强操作性基本技能的训练,使之尽量熟练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主要注意力放到需要重点对待的活动上来,注意的分配才能顺利协调.比如,只有熟悉了代数式的各种变形、运算,在解代数方程时,才有可能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等式变形是否同解和探寻方程的求解方法上.

篇17:数学在教学中如何创新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

一、激发创新激情

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应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如在学习“30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时,教师设计如下问题:“5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回答是肯定的;教师又提出问题:“4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回答很可能;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3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回答不太可能;但有人却说:“两个人生日相同可能性很大,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感到很惊奇,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使之调动学习自觉性,从而激发创新激情。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法,遵循标新立异原则,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质疑,允许不同思路和不同观点的存在,敢于突破传统定向思维模式的挑战,从多角度、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百分号”时,引导学生对“先去百分号”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对含百分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要先去百分号,为什么不把它转化成小数再计算”在实际的计算中我发现学生在去百分号时,容易出现漏乘不含百分号的项,反而使那些把百分数转化为小数的学生的计算是正确,应该说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在这个问题中,既有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点,也有新的质疑点,所以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质疑、猜测和激烈的辩论,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百分号的相关知识点,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并且意识到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进而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在数学活动课中,训练一些结合现实生产生活实际的开放性、决策型应用题,从中探索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这也是培养数学思想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例如:某事业单位有三个部门,甲部门有42位工作人员,乙部门有56位工作人员,丙部门有24位工作人员。如果每个部门按相同比例裁减人员,使这个机关仅留60位工作人员,那么丙部门留下的为多少?简析:设甲、乙、丙三部门留下的人数分别为x、y、z,则x∶42=y∶56=z∶24,本题属于人事安排与人才使用应用题,这里只要从条件,按相同的比例裁减中发现x∶42=y∶56=z∶24之间关系,即可构建方程来决策。这种决策问题既能增强学生创新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意识,又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一、教师教学思想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是否别人解决过,而是关键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

2.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新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能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使创新思路贯穿于课堂教学环节的始终

1.在课堂引入上开拓新思路,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传统的数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进行强化训练.我们应在课堂引入上开拓新的思路,通过经验事实,或者是典型事例,或者是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一章内容时,可向学生先介绍本章知识结构,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引入有理数的例子,例如温度的表示、实际生活中的盈亏问题等,明确引入有理数的背景,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

2.授新课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创设一定的情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探究定理证明的思路,体会数学证明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应鼓励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猜想,去探索定理的发现过程.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运用类比、联想、归纳、综合等方法去探索,去研究.如,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以用几何画板分别过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顶点A作对角线,引导学生探究:A点与那几个点不能构成三角形?过点A作对角线可把多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n边形从某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构成几个三角形?内角和怎样求?如何证明?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得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这样学生在采取观察、思考、讨论、探究等积极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创设学生思维的环境

(一)创新思维首先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

“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现代地理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把现代意识如创新意识、正确的观念、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有锐意开拓的精神,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汲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和教育动态信息,才能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二)创新思维在于教师要编写新颖的教案。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首要任务是教师要编排出新颖有创意的能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教案。有创新的教案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创新处理的表现,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规划然后分组进行研讨其可行性,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创建。这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中,我始终利用地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地图进行教学,并将现代地理教学中的多种意识、多个观念、多种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创新思维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艺术。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求异是创新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性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丢弃“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习的革命》),教师应讲究课堂教学艺术,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去点燃这把希望之火。

(四)创新思维离不开有创新的课堂问题设计。

创新教学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将学习活动变成一种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主动地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扩展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的一些有创新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利用旧知识掌握新知识起到了搭桥引路的作用,还起到了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作用。

篇18: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主体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主体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过程的最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我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 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知道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面积,并悟出环形面积公式:S(环)=S(大圆)-S(小圆)的道理,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激发学习兴趣,诱导主动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十分集中,求知欲就空前旺盛,思维就非常敏捷、灵活。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发展;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学比例尺这个内容时,我先设问:“在一张纸上能绘出中国行政区划图吗?大家想知道怎么绘吗?”在这种情境下,全班学生马上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态,有了这种欲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研讨。

三、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已是21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从学生的未来着眼,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发现问题,提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学法。

如,教三角形面积公式,课前让学生带来许许多多的三角形,有实物的、有图片的……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剪刀把三角形割、补、拼,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再去学习梯形、圆形面积就会得心应手,主动学习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四、提供讨论、训练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当某一种新概念刚刚引入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剖析,这时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弄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梯形概念的引入后,我就提出:“这里‘只’字去掉行吗?‘四边形’不要行吗?”“为什么?”让学生讨论,有的说:“只”字去掉,变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那么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一组对边平行,但它不是梯形;有的`说:若是“四边形”去掉,就变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是梯形,而图形有的是五边形,有的是六边形……它们有的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难道五边形、六边形也是梯形吗?不是。于是通过讨论形成了共识,梯形概念中的“只”字和“四边形”都不能改变或去掉,使概念更准确、清晰。在课堂教学中,练习和复习要占有一定份量,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和复习要依纲扣本,围绕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和思考性,使之服务于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时,课将结束时,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思想开始松懈了,这时我提出:“a〖〗b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为什么?”学生思维立即被调动起来,经过一番紧张的思考后,有的说“是真分数”,有的说是“假分数”,我请大家说明理由后,形成共识:当a<b时,a〖〗b是真分数,当a≥b,a〖〗b是假分数。我提出“还要注重a、b不能是什么数?”高潮再次掀起,学生探索不止,最后我予澄清。

由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他门往往忽视自己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疏漏不加注意,我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强化自查自评。如,教“倒数”时,有个学生回答说:“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这时我不作评价,而是追问:“为什么?”让大家想想,之后这位学生说“因为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所以他们的倒数都小于1。”我接着追问:“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吗?”这位学生顿时醒悟了:“我讲得不完整,应该是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这样,通过教师长期地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逐步得以提高了。

总之,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结业论文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创新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创新

在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并获取尝试创造的初步方法。主动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过程是主动学习的真实体现。

1、营造创新氛围,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的好奇心,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源。教学时若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如教师微笑的面庞,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目光,平等的角色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学生便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涌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教师加以鼓励、启发、诱导,细心呵护他们的好奇心,便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树立自信心。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不怕说错。胆小、内向的孩子不利于创造、而勇敢、自信的性格是创造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说自己所想到的,说自己所看到的,允许他们说错了可以自己纠正,说不完整还可以补充,允许他们提出质疑。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并大加赞赏。如我在教学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有学生问:“加法、乘法都有交换律、结合律,为什么除法没有呢?”我首先肯定学生问得好,并启发:“你能自己演算试一试吗?”学生通过一翻努力得出了其中的道理。学生由敢想到敢疑、敢说,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3、大胆放手,展开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点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尽量大的空间范围去思考问题,发挥潜在的智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如设计“给应用题提问题”的题目、“自编应用题”、“一题多解的题目”等。我在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时,有一道题是25×16,大部分学生想到把其中的一个数拆成两个数要简便:

(1)25×16=5×(5×16)

(2)25×16=(25×4)×4

(3)25×16=(25×2)×8

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一种简便方法是:

25×16=(5×4)×(5×4)

对这位学生的新发现,我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位同学也从中尝到了创造的乐趣和喜悦。长此以往,今后学生便会更加专心地钻研问题,花大力气进行创新。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毕业论文格式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

谈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谈音乐启迪智慧的作用方式论文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金融学研究生教育问题探讨论文

音乐毕业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合集18篇)】相关文章: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2022-09-23

音乐学开题报告范文2023-02-27

浅谈科研教育论文作用的特点2022-10-07

高校音乐学个人开题报告2022-10-18

油画设计实践过程体验与反省论文2023-06-23

教育活动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2023-10-11

文学开题报告2023-03-08

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范文2024-03-18

音乐系论文开题报告2022-07-21

茶艺表演音乐选择的创新探究的论文20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