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探索论文

时间:2023-09-15 07:43:06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探索论文(共14篇)由网友“汤圆好吃”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探索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探索论文

篇1: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探索论文

1.1高效的光合作用促进水稻增产

宽窄行通风性、透光性良好,可比单行栽培提高1.3~1.5倍的光能利用率。高效的光合作用促进叶片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从而减少枯叶、促进根系与基部营养的吸收,也增强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1.2便于田间管理

宽窄行栽种的特点之一是行距比传统行距宽20~30cm,在后期管理如施肥、除草等过程中可以避免伤根,并保护叶片。

1.3分蘖有效率高,栽培结构合理

宽窄行栽培优化了传统的田间生态环境,保证根部营养的有效供给,使植株根系发达、粗壮强健。调查结果显示:水稻采用宽窄行栽培比等距单行栽培平均分蘖率提高了28.7%,穗数多22穗/m2,增产52.3kg/m2,不仅穗大粒多、结实率高,而且高产、稳产[1]。

篇2: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探索论文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有着较为广泛的适应性,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应用后都获得了高产,受到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采用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的根本目的是加强水稻植株之间的透光率与通风率,进而加强水稻光合作用率,提高结实量。另外,在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地预防病虫害。

2.1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水稻宽窄行栽培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宽行距与窄行距的合理设置。通过有间隔地进行水稻栽培,能够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同时,提高水稻的单产量。宽窄行栽培技术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计算,确定单位面积中水稻种植数量,同时分析种植后水稻的通风、透光情况,确保其光合作用时间充足。除此之外,宽窄行栽培技术还可以明显降低水稻间的湿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病虫害对于植株生长的影响[2]。

2.2推广步骤

在水稻种植基地选择6块水稻种植地,等比分传统插秧和宽窄行插秧,具体步骤如下:①土地划分;②宽窄行试验地设立田埂,保持一样的田间管理;③试验实施:首先指导农户进行科学、合理育秧,苗床和大田的比例为1∶10,苗床规格为1.1m×10m,播种密度>0.05kg/m2,于秧苗可移栽时进行移栽,同时追加肥料1500kg/667m2;④田间管理:在分蘖期和成长期分别施分蘖肥和壮苗肥,如含氮较高的尿素前期4.5kg/667m2、后期20kg/667m2;⑤组织大田测产。

3水稻宽窄行栽培的注意事项

3.1土壤选择

水稻宽窄行种植除必要的温度、湿度外,土壤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翻松土壤是播种前的准备事项,包括粗耕、细耕和盖平3个过程;土壤养分也是水稻播种前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实践证明,茬口能提升稻谷的产量,因此可以利用肥茬促进增产。长期连作的土壤往往会造成同种营养的缺失,同时这样的土壤带有白发病、黑稻穗、稻瘟病等病菌的概率极高,所以合理轮作既可以保护土壤,又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3]。

3.2筛选种子

好的育苗种子是高产量的保证。一般选择清水检测法,直接把种子置于水中,漂浮在水面的种子大多不合格,但是这种方式效率较低。实践证明,“精选拌种”的方式既可以保证种子的质量,又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该方法即用专业选种机筛选出种子,再用33%的拌种灵,按种子重量的0.3%进行拌种。

3.3播种时节

3.3.1播种时间4cm的土壤厚度、温度11℃左右、旱地在浇水或雨后播种,播种后可撒上谷壳灰保证谷物发芽的营养,最后需要整平,盖上胶膜保温。

3.3.2播种量播种密度要合理。一般水地留苗密度为30万~42.5万株/hm2、旱地留苗22万~30万株/hm2,条播12.5~15.0kg/hm2、穴播4.3~6.0kg/hm2。

3.4播种后的管理

田间管理要注意水的深浅。在雨水充足时,要及时将水排出去,并清理田中杂草,最好3~5叶期浅耕一次,9~11叶期时追施尿素220kg/hm2,再中耕培土。在雨水稀缺时,向田间引水灌溉。

3.5防治病虫害

3.5.1水稻螟虫以孕穗到齐穗期间的稻田为重点。每公顷撒施5%杀虫双大粒剂1~1.5kg,兑水60~76kg常规喷雾,或兑水5~6kg低量喷雾。

3.5.2稻纵卷叶螟用24%二二三乳剂250倍液或89%敌百虫1000~1500倍液喷雾,傍晚用药效果最好。防治后要进行检查,必要时再治一次[4]。3.6施肥每个生长时期都有对应的营养需求。要科学施肥,一般采用少施多次的原则,提高水稻对肥料营养元素的吸收效率。氮肥用于分蘖肥5~7kg/667m2,抽穗前施氯化钾3~4.5kg/667m2,并及时补充无机养分。

4小结

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不高,尤其是部分偏远山区仍然采用的是人工水稻种植技术,因此,推广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亩产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立伟,刘健,张海艳.宽窄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7):90.

[2]伍峰.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5(4):11-13.

[3]邱洪明.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6):124.

[4]车宏伟.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增产因素分析[A].辽宁省昆虫学会.辽宁省昆虫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辽宁省昆虫学会,:1.

篇3:大棚水稻育苗技术推广论文

大棚水稻育苗技术推广论文

1选种。

大棚旱育质量地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选育上,一定要选择那些高产优质、抗病分蘖能力强的早熟或者是中早熟品种。第2积温带主栽品种为垦稻12号、龙粳21号、龙循104,搭配品种为龙粳17、龙粳18、龙粳19号等品种;第3积温带主栽品种为龙粳14、龙粳20、垦稻11号等品种,搭配品种为龙粳12、龙粳13、龙粳15、龙粳16、空育131、绥粳3号等。

2做床技术。

待到棚中土融化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进行翻地做苗床。翻地之前,一定要充分施加农家肥,按照50kg/m2的量进行。翻地要达到土壤细碎、无坷垃、无根茬杂物。苗床要成长方形,四周垒起高5cm的小埂,中间留有便道。如果是采用钵盘进行育苗,一定要注意钵盘组合宽度与苗床有效宽度成正比,避免浪费苗床。

3配制营养土。

营养土的配制可用30%的腐熟的猪粪配合70%的旱田土堆制而成,也可以按照2:4:4的比例调配旱田土、腐熟草炭和猪粪堆制。在播种之前,要用8目孔筛筛土,同时加入壮秧剂混合使用,一般每1m2可用床土20kg。

4关于种子的处理。

种子待种之前要进行两到三天的晒种,晒种之后可用浓度为25%左右的盐水或者是黄泥水进行选种,将种子中的'秕谷筛选出来,然后将挑选好的种子用百克进行浸种消毒,浸种时间控制在一个星期左右,之后将浸好的种子放置在32℃的环境下进行破胸,待到有80%的种子完成破胸将温度降低到25℃进行催芽处理。当苗芽长到2mm左右时可降温到20℃左右,进行凉芽待播。

5播种。

播种前,要将苗床浇满底水,保证钵地盘与面床紧密接触。播种时,一般一个穴内科放置3-4粒种子。目前可用的播种方式有人工播种和抽屉式播种两种。人工撒种首先营养土倒入钵体盘孔穴的三分之二,将残余的营养土拂去,然后用细眼喷壶轻浇水,待盖实之后,可将种子播入钵穴,调整均匀用0.5cm的土进行覆种处理。最后,要进行灭草和覆盖地膜,灭草可按照每100平方米用浓度为50%的杀草丹60ml左右进行喷施。

6秧田管理。

第一,做好温度控制。温度控制在秧田管理中非常重要,过高会导致弱苗出现,过低会育成小老苗,而温度剧变厉害又会导致立枯病甚至是死苗的现象。一般来说,秧苗的不同生长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温度要求。在一叶期之前温度要在25℃~30℃之间;在两叶期温度要保证在25℃左右;在三叶期之后,温度要控制20℃~22℃之间。如此,可保证秧苗正常生长。第二,做好湿度控制。湿度控制要坚持缺水补水的原则,尤其是在2.5叶期之后,这个时期钵体盘内秧苗抗旱能力较弱,一旦在清晨秧苗叶尖露水减少或者是中午叶片打卷,都应该及时进行补水,这样可有效防治秧苗被晒伤晒死。在浇水的时候一定要慢慢浇注,严禁大水浇灌。第三,做好病虫害地防治。水稻秧苗期的病虫害防治应该以防青枯病和立枯病为主。在秧苗的三叶期之前,可喷施移栽灵、瑞苗清或病枯净,对于预防立枯、青枯病效果较好。也可以结合浇水,喷1~2次浓度为1%的酸化水,喷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效果会更好。在秧苗三叶期之后,若出现叶片普遍褪绿发黄缺肥时,每100m2苗床用硫酸铵2~3kg,对水200~300kg配成100倍液叶面喷洒,喷后要浇清水防止烧苗,做到秧苗带肥、带药、带增产菌,同时一定要早整地、早插秧。

篇4:水稻丰产栽培关键性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采取水稻丰产栽培关键性技术,才能促进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基于此,分析我国提高水稻丰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意义,了解目前水稻栽培状况,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栽培措施来提高水稻的产量与质量。

[关键词]水稻栽培论文

篇5:水稻丰产栽培关键性技术研究论文

目前,我国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栽培技术也在逐渐完善。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我国不断研发水稻栽培品种,从原来的高秆水稻到矮秆水稻,从原来的常规水稻到如今大量种植杂交水稻,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另外,水稻的育秧技术也经历了从开始的水育秧、湿润育秧、旱育秧到如今的塑料软盘育秧的过程,使秧苗的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水稻的丰产也与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及种植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些方面,我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栽培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但是,为了保证水稻得到丰产,还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栽培措施。

篇6:水稻丰产栽培关键性技术研究论文

3.1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

首先,在种植水稻之前,应根据水稻种植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栽培和管理技术等现实条件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品质好的水稻具备米质高、口感好、产量高、抗性强等特点,选择好的水稻品种是水稻丰产的基础。在选用过程中,要选用抗病性好、有包衣的优良品种,同时要充分结合客观情况,选择与地域环境相适应的水稻品种,进而提升水稻的产量[1]。

3.2完善秧苗培育工作

想要实现水稻丰产栽培,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秧苗培育环节的管控力度,而这也是水稻高产的关键所在,秧苗的质量好,水稻高产的概率就会更大。对于秧苗培育来讲,其有多个流程,即发芽试验、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及育秧7个步骤[2]。想要提升秧苗的质量,就需要完善这7个步骤。同时,要认真筛选育秧的地址和规格,从而更好地完成秧苗培育工作。

3.3选取合适时机进行播种

播种时机选得好,水稻才能有高产的基础,特别是秧龄的长短,对培育壮秧及移栽后,水稻生长情况有非常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在栽培过程中,要有效控制秧龄,提倡“乳苗移栽”,秧龄的长短以不超过40d为宜,在培育过程中,要选取3个以上分蘖的秧苗,因为这种秧苗能够更好地发根,返青速度快,不容易出现死叶且生长势头较好,能够更好地积累营养物质,有效实现水稻丰产。

3.4合理选择水稻栽插标准

在栽秧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水稻栽插标准,选择分蘖力较强水稻时要有效降低栽插的密度。保证水稻栽植密度为1.5万~1.6万穴/667m2,每穴4~6个茎蘖苗,8万~9万/667m2基本茎蘖苗[3]。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可以应用宽行窄株栽插方式,一般保持行距26.67~30.00cm,株距13.33~16.67cm。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同时要有效调整通风和透光性,并且要有效治理病虫害。

3.5水肥管理与稻田晒田

对于水稻水分的管理非常必要,要保证分蘖期浅水勤灌,足苗期排水晒田,幼穗分化期浅水常灌,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灌浆乳熟期干湿交替[4]。在水稻分蘖期以后到幼穗分化前的排水晒田环节非常重要,要合理控制无效的`分蘖,进一步提升抗倒伏能力,同时要合理增进水稻对营养的吸收,这样能够有效改善水稻根系的生长状况,更利于根系向下扎,进而提升水稻的产量。在栽培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水稻的施肥量,肥料要分期分批使用,前重后轻,后期注重磷钾肥的补充等。对于底肥,要多应用有机肥料,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补充养分,之后施用复合肥及尿素作为分蘖肥。然后,观察水稻的生长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具体来说,水稻抽穗灌浆期需要有效保障施肥量,对于施肥时间,一般选取水稻抽穗前15d左右。对于追肥的数量选择上,要结合水稻秧苗的实际情况进行施肥,可以选择尿素2.5~5.0kg,具体结合水稻苗的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但是,要充分保证追肥的数量,要将前期施用的氮肥扣一部分在后期施用,总的施氮肥量不变。需要注意的是,要特别注意对钾肥的施用。在抽穗灌浆期,水稻对于钾肥的需求量非常高,在这一阶段增加钾肥的施用量,能够有效提升水稻茎干的强度,并且能够进一步提升水稻抗早衰的能力,使得稻叶不会过早衰老。另外,也能过有效提升水稻的光合作用,促进水稻的生长。正因为如此,该时期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施用穗肥,并且要有效结合防治穗期病害,喷施叶面钾肥对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另外,在施用底肥时,可以只应用磷肥、碳铵的应注重根外施肥,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水稻的抗倒能力,让水稻可以更加健壮地生长。

3.6有效防控高温热害

对于水稻生长来说,其难免会遇到高温天气,如果气温过高会使得水稻不结实的问题较为严重,如果气温过高,就会出现高温热害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合理进行灌溉,通过灌溉来调节气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喷水来降温。此外,可以进行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和植物调节剂,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水稻对高温的抵抗力,进而降低高温的热害。

3.7合理管控虫害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对二化螟、三化螟危害现象进行有效治理,这些虫害对于水稻的产量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于二化螟来说,当幼虫进入到稻秆时,治理难度将会增加。因此,想要有效治理,就需要在幼虫未蛀入乳稻秆前进行治理,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对于三化螟来说,其防治对于时间的要求较高,要求破口期施药。总之,想要提升水稻的产量,就需要从选种、育秧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努力提升水稻在各个环节的质量,为水稻生长营造最佳的生产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水稻的质量,最终实现丰产、高产的目标。

4结语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有效提升水稻的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通过加强对水稻的栽培管理,能够有效保障水稻生产的效率和有效性。无论是种子的选取,育秧工作的开展,还是施肥的选择、病虫害的防治,都对最终水稻产量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全面进行管控,保障每个环节的质量,最终实现丰产、高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跃东,侯守贵,林洪祥.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科技通讯,(6):5-7.

[2]付景,杨建昌.中国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作物杂志,(5):1-4.

[3]马兴全,侯守贵,陈盈,等.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与展望[J].中国稻米,(1):36-40.

[4]王爱辉,王勇,耿文良.水稻栽培技术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北方水稻,(6):31-33.

篇7: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文献,结合国内外对水稻研究的科技成果,进一步剖析当前我国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存在的不足及这项技术未来的发展形势。

关键词

篇8: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在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当中,水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水稻生产是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一大要点。21世纪初期,从-的粮食增产中,水稻的种植面积贡献率比原来增长了40%,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增长了将近60%[1]。根据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委员会的推测,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粮食的总增产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取得这一成效的原因有20%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大约80%来自单产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增产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培育种子与农作物的栽培可以看作是两个轮子,这两者相互结合,为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好的种子需要有好的方法,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优良栽培模式,即使是再好的种子也生产不出足够多的粮食,这也将会使良种在生产上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2水稻高产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2.1高产重演性差、高产目标难以实现

要实现水稻超高产量的目标有很大的难度,就算是得到了超高产的水稻品种,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高产重演性差,从而造成水稻超高产目标很难实现,只有在比较小的种植面积及合适的年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以下列举了几种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农作物种子类型与探栽培措施配套技术体系及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形成水稻田土地种植能力恢复体系,实现水稻田土壤肥沃能力收支平衡;同时,研究适合水稻达到超高产目标的生态适应性并总结其规律及产量形成机制,使我国水稻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2.2高产栽培不利于环境保护

水稻的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还伴随着一些不好的效果,那就是对于氮肥的使用量增加了很多,这种情况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环境呈现出一步步恶化的趋势。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在得到优质超高产水稻的情况下,协调好这项技术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友好关系,这成为了所有农业专家需要抓紧解决的难题。该怎样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将土壤养分指标形成一定的标准体系,然后建立完整的土地种植能力恢复、农田环境保护机制,分析清楚水稻养分的吸收规律及最好的施肥技术,为实现水稻超高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3水稻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之比较低,机械化水平较低

虽然水稻的产量相当的高,但是它还存在投入多的问题。水稻的从种植下去开始一直到收割,这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的劳动力也是非常的多,而且农事活动也非常的繁琐。当今社会经济繁荣,农村经济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随着经济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劳动了的价值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就使劳动力投入在水稻生产投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现如今种植水稻已经不能再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这就造成了很多地区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下降。这一现象显然成为水稻超高产栽培中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改善这一问题:将各地的超高产经验加以推广,让超高产措施经历市场化运作,保证持续超高产和高效,在解决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

3水稻高产创新探索

3.1水稻良法、良种配套栽培

现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大多应用良种良法配套的方法,这一方法使中国水稻生产从高秆品种到矮秆品种,从矮秆品种到杂交稻及近年的超级水稻产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培育农作物种子的技术不断进步,我国在水稻品种类型选择上有了很大的保障,同时在品种应用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不一样的种子类型在生育特性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且中国稻作技术和生产方式转型,更加需要良种良法的配套,使品种适用于适宜生态区、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我国传统的栽培技术通常为先有品种,后配套栽培技术,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则是采用育种与栽培研究互动,按需求目标选育品种的方式。近几十年来,水稻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机械化生产更是应用广泛,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土壤结构和土地肥沃度严重衰退,水资源短缺,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度提高及利用效率不高等新状态,面对这些问题采用育种与栽培学科联合的方式种植水稻显得尤为重要。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从原来将高产高效优质作为主要目标转变为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综合生产目标。

3.2机械化种植

水稻机械化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水稻育插秧模式、装备和技术,双季稻和杂交稻的机插技术,杂交稻制种技术,机械化施肥施药技术,及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的配套。特别是创新精量播种、取秧和机插,深施肥与机插一次作业,机插集中育供秧模式和技术,及选育适宜机插品种,探索适宜地区的机械直播技术,加快推进水稻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

3.3提高肥水效率

通过选用氮敏感和高效品种,研发新型肥料和施肥方法,寻找新型通气耕作、肥水一体化管理和合理密植等栽培技术,减少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氮肥使用量过高的情况,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氮肥的效率,还可以使水稻的产量及效益得到提高。我国在研究水稻水分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国在水稻种植方式,农作物品种特性、耕作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如何在盐碱地、重金属地区种植水稻并取得好的成效,这就必须选用创新配套的新型水分管理模式和技术,应用这一技术提出定量化、指标化的水分管理模式。

4结语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在我国水稻种植地区应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得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使粮食效益得到改善,培育出能够适应不同生长环境的优良水稻品种,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篇9:农业技术推广与水稻栽培论文题目

农业技术推广与水稻栽培论文题目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制约发展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水稻是我国百姓食用量最大的农作物,如何用较少的面积生产出数量较多、质量好的粮食,是农业发展现阶段的重点。现如今,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用新技术栽培水稻,是促进水稻种植,提高产量的根本对策。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入手,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要点加以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切实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1前言

农业是我国基础产业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粮食的生产与产量,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背景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栽培手段的创新,是解决农业问题,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有效对策。水稻生产是我国农业产物中产量最多的,也是人们最喜爱的粮食作物。在我国,水稻种植基本上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热量充足、太阳辐射强,季风差异明显。如何克服冬季种植问题,解决气候干燥带来的影响,通过技术手段落实栽培,是提高产量,保证水稻大范围生产的关键。

2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存问题,作为农业大国之一,农业技术的推广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解决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缓解城乡压力的有效办法。面对粮食日益紧缺的现状,要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单单依靠扩大土地种植面积来解决,更要从技术方面做好完善,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实施新农业生长方针。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设备、地区、交通、信息等原因,导致农业技术生产的水平一般,水稻产量也不多。推广农业技术,强化水稻的栽培技术,能够转变农民生产的意识,减少病虫害的威胁,并改变传统的生产技术,尽可能的增大水稻产量和质量,解决我国粮食问题。

3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3.1育苗选择

水稻育苗分为不同的种类,每种育苗的`产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水稻栽培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水稻生产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选择高质高产的水稻育苗。特别是在壮苗生产期间,必须推广农业新技术,做好整平和压实处理,通过适当的施肥浇灌水稻,并调整土壤的酸碱性。

3.2播种准备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需要测试水稻发芽的状况,将种子在常温水中浸泡4h左右,再将其置于器皿中,定期观察种子发芽状况,成活率需达到80%以上。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浸泡种子前需要晒种,目的是保证酶的活性,时间在3h左右;选种时采用一定比例的盐水进行浸泡,水与盐的比例控制得当,并用清水处理种子,保证温度适宜。

3.3田间管理

落实科学的管理,从肥水处理和病虫害防治两方面强化管理,是农业栽培技术顺利推广的关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定期对土地进行施肥,确定泥土之间的混合比例,给水稻提供充足的肥料,解决水资源的灌溉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完成浇灌,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实现及早治疗。

4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实际推广和落实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水稻的栽培也受到了各种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生产意识不够科学,对技术的创新认识不到位,再加上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制约,使得他们不敢去尝试新的农业技术,生产方式过于保守。与此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不到位,农业技术过于保守,只是通过报纸宣传推广新技术,没有将技术与实际种植生产工作结合起来,对农业工作的指导也不到位,没有建立一支服务水准高的队伍。

5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及对策

5.1提高农民的自我投入意识,创新农业技术机制

农民对新技术的领悟能力较差,因此,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农业种植技术,遇到实际问题不知怎么解决,无从下手。与此同时,突破现有技术的瓶颈,就要具备良好的竞争环境,加大各县政府,乡镇的农业技术培训及交流,同时设置竞争机制,实现不同地区的资源整合,做到不同地区相互竞争比拼,共同进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质量,确实落实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5.2科普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落实和推广好农业技术,栽培好水稻的生产,就必须做好科学普及,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以健全的制度推广技术。具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部门和相关的技术推广单位,要对农民进行教学,鼓励他们引进高产、高质量的种植物。政府也要加大投资,成立专门去田地里帮助农民实际解决问题的团队,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标准,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和土地、生产状况实施技术推广,逐渐解决农民在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如病虫害、灌溉等问题,从而推广先进技术,确保农业生产的高质量。

6结语

中国的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关键。水稻作为中国西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要提高经济收人水平,保证中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就必须借助水稻生产,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粮食。对此,农业部门要做好技术推广工作,采用现代化技术实施栽培,并做好技术的推广和宣传,转变农民的生产意识,落实好严格管理,切实提高水稻栽培种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谭继春,宋国志,郭艳明,等.水稻绿色栽培技术要点[J].北方水稻,,(5):53,74.

[2]宇金玲,邹开福,吕春和.有机水稻栽培技术要点[J].吉林农业,,(5):175.

篇10:水稻栽培供水管理碳减排的探索论文

水稻栽培供水管理碳减排的探索论文

1引言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的结论指出: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人类活动致全球变暖的可信度已超过95%。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主要甲烷来源是农业,多来自于牲畜的肠道与粪便以及水稻栽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显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17%来自农业,其中CH4和N2O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0.15%和92.47%。稻田排放的80%至90%甲烷是由生长在植物根部的微生物产生的;其中一些气体溶解于水,但大部分甲烷与水一道被植物的根吸收,随后传送到茎和叶,并最终逃逸到大气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方法学——“CMS-017-V01在水稻栽培中通过调整供水管理实践来实现减少甲烷的排放”(简称“指南”),并已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自愿碳减排方法学。截至目前,清洁发展机制网站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网站还未发现该类项目的备案。本项目严格采用指南进行设计,以探索水稻栽培过程中碳减排作为自愿减排项目的经济性和可行性。项目位于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河口镇内2个村委会3个自然村,分别为新村、金发、长家坝,总面积124.5亩。

2项目事前预估

根据方法学的碳层划分设计了项目基线调查表格,经整理走访农户基线调查表格,项目地块仅含2个碳层,分别为施用农家肥和不施用有机肥。根据指南,利用默认值估算减排量,即利用IPCCTierI方法推荐的默认值计算减排量,其计算公式见图。

3项目监测

3.1监测样本

根据指南,每个分组设置不少于3块观测样点,同时对应3块基线参照稻田,每个分组共计6个观测点,两种分组共计12个。由于小街与糯基存在地域差异,因此,两地各分两种分组,即需要24个观察点,按照碳层比例进行随机抽样。

3.2监测工具

根据指南要求,本项目对于甲烷气体的田间观测采用的是静态箱法。封闭箱体直径400mm,高1000mm,箱体为圆柱形箱体,箱体材料为白色PVC,具有反光隔热作用;箱盖依箱体而进行密封设计,防止不漏气;箱盖中央内部安装一个小功率直流电源风扇;风扇两侧分别设计2个小孔,一个用于温度计的密封固定,另一个用于在取样时的气体采集。

3.3监测采样

(1)采样时,为排除采用时的人为干扰,可在采样点周围搭设木桥,以减少采样时对采样箱内外水稻植株的损坏。(2)安放好采样箱后,分0、30、60min时进行采样,每次采100mL。(3)取气样时间选择上午,打开电风扇,使密闭箱内气体充分混合;第二次、第三次取样前5分钟打开风扇进行混合。(4)读取并记录箱内外温度。(5)打开取样孔,用100mL的注射器抽取箱内合甲烷空气,然后排空,第二次抽取箱内含甲烷空气,密封两端。(6)采集的样品,送到拥有甲烷监测资质的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院高原湖泊中心——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的气相色谱进行分析。

4分析结果

根据每个样点每次监测的.甲烷浓度(ppm),首先计算甲烷单位面积排放量,通过excel拟合最佳拟合曲线,得到最佳拟合斜率,然后计算每次箱法观测的甲烷排放速率,最后计算每一区组甲烷平均排放速率,最终得到甲烷的减排量。新村单位面积甲烷减排量为19.26tCO2e,长家坝单位面积甲烷减排量为4.01tCO2e。与默认值单位面积减排量2.83tCO2e相比,以长家坝单位面积的减排量作为该次实验的单位面积减排量较为合适。因此,该项目124.5亩的稻田减排量为33.3t(计算公式:4.01吨/ha*8.3ha=33.3t)。

5结论及建议

5.1田间供水管理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基线对照样地应该一直有水覆盖,但基线样地出了一段时间的缺水,导致基线样地与项目样地的甲烷排放量基本一样,因此,项目执行过程中,供水需要严格按照指南进行管理。

5.2建议

项目整个周期花费40万元,其中监测成本占总费用的93.3%,而124.5亩水稻田仅能产生33.3tCO2e,即使每吨二氧化碳100元人民币的话,也仅能产生3330元的收益,该项目没有经济性和可行性,因此,建议一方面加大项目面积,增加碳减排量,减少成本;另一方面将甲烷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的气相色谱进行分析方法进行替代,需要进行相关研究。

篇11:水稻栽培氮肥要求量及利用率论文

水稻栽培氮肥要求量及利用率论文

1产量目标

水稻产量的构成由单位面积上的穴数、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千粒重几个部分构成,要求达到的标准:穴数17~22穴/平方米;穗数450~500穗/平方米;实粒数85~90粒/穗;千粒重24~26克;产量9000~10000公斤/公顷。

2基地与良种选择

2.1自然条件。黑龙江垦区位于东经123°40′~134°40′和北纬40°10′~50°21′之间,总面积5.4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分布在黑龙江省12个地(市)69个县(市、区),横跨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

2.2种子质量标准。纯度≥98%;净度≥98%;发芽率≥95%;水分≤14.5%。

2.3品种要求。选择品种要根据垦区的自然条件,土壤条件,品种的品质、抗逆性、产量等综合选择。产量9000~10000公斤/公顷,品质口感好,抗倒伏、抗病害、耐盐碱、分蘖力强的中早熟品种。

3适时旱育苗、旱育稀植,培育壮秧

3.1壮秧标准。秧龄35~45天,叶龄3.5~4.5叶,苗高13~17厘米,根数13~15条,百株千重3.5~4克以上,20%的秧苗带1~2个分蘖,叶色绿中带黄,根系盘根好,插后返青快。

3.2营养土配制。营养土的选择与配制关系到秧苗的长势,因此要选择含盐少、PH值低、草籽少、土质疏松肥沃的土壤,一般要采用灌区干的渠干土方宜配制比例用95%的渠干土过筛(3~4口径)加5%的优质腐熟的马粪或猪粪作育苗土。配制床土、化肥、农药、调酸剂要准、要均匀,配制后要过筛,使PH值为4.5。

3.3种子处理。

3.3.1选种:用重量25公斤/公顷,选择好品种后进行脱芒,有利于播种均匀,在晴天选择干燥平坦地上晒2~3天,提高种子活性,用比重1:13(约50公斤加盐1公斤)盐水漂选,用清水冲净。

3.3.2浸种消毒:目的上为了防止恶苗病发生。1)45%的.浸种灵或901可湿性粉剂兑水500倍液即1袋加水50公斤浸40公斤的种子,在室温下浸5~7天,每天搅拌1~2次,一浸到底,直接催芽。2)40%植物龙乳油稀释400~500倍,1袋加水50公斤浸种40公斤,浸种6天,无需清水冲洗可直接催芽。3)催芽:将浸好种子放在28~32的情况下催芽,一般2天左右,即在85%破胸露白后使温度降至25℃,芽长1毫米时,摊开晾种12小时后播种。具体方法:先把浸好的种子捞出,放入40~50度的温水中预热,等种子达到温热后立即捞出,装到种子袋中,放置地上成棚内,下面垫20厘米左右的初草上铺塑料薄膜,种子带上要盖塑料膜或麻袋保温保湿,种子袋内插入温度计,控制在28~30℃左右,每天翻动1~2次,使种子上下内外温度均匀一致。注意高温烧芽或芽时间过短,造成种子内养分过量消耗。

3.4播种。1)播种时间,一般在3月末4月初播种。2)播种方法:钵盘育苗,将营养土装入盘钵内2/3为底土,然后用精量播种器播种,每钵孔3~4个粒种子,播种芽50克/盘,播种后镇压覆盖图0.5厘米。

3.5育苗。1)育苗时期,一般采用随播随育的方法。2)育苗方法,将播完种的秧盘,个个靠等摆正摆直,摁在处理好的置床上,摆盘后轻轻镇压,用细土封严,用细眼喷壶浇透水防止种子冲出来,然后用封闭1号或封闭安接说明封好苗床,盖上地膜有利于保温保湿。

3.6苗期管理。1)水分管理,播前要浇透水、播后覆盖地膜保水,苗出80%揭去顶膜,前期不干不浇水缺水补水,随着秧苗生长渐增加浇水次数,一般原则:1~2叶期2天浇一次,2~3叶期一天浇一次,3叶期后一天浇2次,浇水时间必须在早晨进行,切忌大水漫灌,中午缺水可控制在20~25℃然后再浇水。2)温度管理:坚持早通风早炼苗,控制徒长实现低温成苗,出苗期棚温保持在28~32℃,苗床温度不得超过,30℃,以后随温度升高棚内温度控制在20~28℃,3叶期以后秧苗逐渐适应外界温度,揭膜大通风,正常情况下全揭全通,不遇特殊降温天气不要盖死棚。3)追肥管理:不脱肥不追肥的原则,如秧苗出现脱肥现象就要及时追肥,追肥使用硫酸铵,每盘用5克硫酸铵(纯氮1克)兑水100倍,浇肥后用清水冲洗一次,以防烧苗。

4本田整地

收割时要留茬10~20厘米,并把50%~70%的初草秸进行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要求秋翻,深度为15~18厘米,原则秋翻冬冻春耙。冻溶作用,土地细碎杂草和病虫害冻死。春天要旱耙,耙平,耙细整平泡田1~2天,水耙水平,要以寸水不露泥为主。

5适时插秧,合理密植

5.1插秧时期。根据品种生育期,育秧早晚,秧苗长势、地力而定,一般气温稳定通过13℃可插秧,一般在5月5~15日,最晚不要超过5月25日。

5.2合理密植。根据苗壮弱,插秧早晚,分蘖强弱,一般每平方米插17~22穴,每穴2~4棵,密度:9×8寸、9×7寸、9×6寸,做到行株一致,深浅一致,合理密植,对防止病虫害,特别是纹枯病,稻瘟病有明显作用。同时,也有利培育壮秆大穗,提高抗倒伏能力。

6田间管理

6.1配方施肥。施氮肥过多,稻米中粗蛋质含量越多,食味明显下降,所以高产还要优质的米质就要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调整NPK施肥比例。总的原则:减氮、稳磷、增钾、添微。增施有机肥。做到因地定产施肥,实现公顷产稻10000公斤。需纯氮为150~160公斤、纯磷70~80公斤、纯钾75~100公斤。硫酸锌20~25公斤。

6.1.1基肥:翻地前将有机肥全部施入水田中,在此基础上把氮肥的30%,钾的70%,磷肥和锌肥全部作基肥施入。

6.1.2蘖肥:氮肥的25%在播后5~11天施用。

6.1.3补肥:氮肥的25%、钾肥的30%在6月20~25日前施入。

6.1.4穗粒肥:氮肥的20%作穗粒肥。穗肥15%于7月15~17日前后施入粒肥5%,则要看天、看地、看长势,酌情施入。

6.1.5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利于促进早熟,防止贪青。1)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每20公斤水加磷酸二氢钾400克,或每20公斤水加磷酸二氢钾300克加硫酸锌100克进行叶面喷施。2)叶面喷施利果美:每亩用量20~60克,喷施浓度800~1000倍液。

6.2科学用水,节水灌溉。根据水稻生理需水,以浅水灌溉为主,采取:“浅-湿-浅-间歇”的节水灌溉模式。

6.2.1插后到分蘖末期:这个时期保持浅水层做到“浅水不露泥,深水不过寸”以利增温返青分蘖快。

6.2.2有效分蘖末期到拔节期:这个时期采取晒田(非盐碱地除外)理想时间6月25日,最迟不低于7月5日,晒田7~8天,促进根系发育叶片上,壮秆防止早衰。盐碱地可结合洗碱,进行控蘖。

7适时收获

7.1收获时期。稻谷外形有95%以上穗达到黄熟期为宜,必须在重霜前收获,过旱、青粒、粘米、碎米多、品质差、食味降低;过晚易落粒和倒伏、损失大。

7.2收割方法。一般采取手割、人工收割干净,整齐易脱粒、易运输。目前也有用小型收割机收割,方便、快捷,实现稻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篇12:垄作宽窄行栽培对夏玉米生理指标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垄作宽窄行栽培对夏玉米生理指标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利用中早熟品种浚单22,研究了垄作宽窄行栽培对夏玉米生理指标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等行距栽培相比,垄作宽窄行栽培有利于夏玉米根系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株高增高,叶面积系数前期增长快,后期下降慢,叶面积高值持续期长,干物质积累快,生物产量高,穗粒数多,千粒重高,产量性状明显改善,增产显著.

作 者:许海涛 许波 王友华 王成业 张海申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驻马店,463000 刊 名:湖南农业科学  ISTIC英文刊名: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Q948.15 关键词:夏玉米   垄作宽窄行   生理指标   产量性状  

篇13: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行创新机制探索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行创新机制探索论文

摘要:协同创新机制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也是创新型国家开展高等教育的必然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是调动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新机制。高等职业教育构建政校企行协同创新机制,包括协同创新机制利益的分享性、协同创新机制人才的共用性、协同创新机制的“产学服用”、协同创新机制的“学生上岗”和协同创新机制的资源共享。政校企行各方要主动承担相应的职责,构建双赢的联合机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政府责任;政校企行;协同创新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中与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当前,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工学结合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不仅仅需要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还要企业和政府的多方面合作。因此,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联合办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出路所在。

一、政校企行协同机制创新概述

协同创新机制是由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的。在协同创新机制中,赫尔曼哈肯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协同,即把系统中的各个子要素结合起来,彼此发挥作用,进而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在协同创新机制中,协同是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合作,而创新是一种发明或者思维从提出到正式概念化的过程。协同最早被提出的时候,只是强调系统内部各个子要素的组合,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把协同与创新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了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是把多方的资源、绩效、知识、行动都整合在一起,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知识互惠、匹配度相同以及行动的同步,进而推动创新合作,实现系统内部要素的又一次新的组合。协同创新机制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以及全新的形式开启的新合作,这种新的合作关系中包含了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面的主体,是一种“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校校合作、行校合作”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可以带动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等多个主体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来,从而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双赢。开展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合作的新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多方面协同创新是一种“产学服用、多方协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这种模式的创新,可以调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让市场和政府引导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打破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陈旧模式,真正做到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落实教育发展的各方职责,真正做到资源、知识产权、人才的共享。

二、政校企行联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政府责任与教育公益性联动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教育公益性与其本身的双重特性,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惠及全国大众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我国其他教育发展一样,是关系到教育公平与社会就业的,是与全体公民的幸福、民生发展息息相关的,也是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与终身化的重要渠道。其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大多数是在初中升高中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以这部分学生组成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员,其公益性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程中,可以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空间,为其个人发展增加了动力。在教育责任的主体中,政府无疑是各个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最大主体,也承担着最大的职责,因此,各级政府都应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自己必须履行的职责。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看,地方政府是主要的责任主体,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树立一种终身职业发展的目标规划,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地方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与政府的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同步,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跨界性

教育不是封闭的教育,闭门造车的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同样也不能是封闭的教育。我国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为主,培养了包含建设、生产、管理等多个层次的人才,而人才培养合格的标准是必须具备胜任相关行业工作的能力以及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从这个角度上分析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也必须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一种跨界性的教育,因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紧跟相关职业发展的规律。如今,高等技能行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候,必须把社会的需求与人才的培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开放性的教育也必须是一种跨界性的教育发展模式,这种跨界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等新模式,只有这种宏观办学才能对职业特点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对课程的开发才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与教育双重属性的结合,既跨越了职业与专业、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同时也跨越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政府、企业的参与,而且还要规范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一种制度保障,这样才能最终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跨界发展模式。

三、高等职业教育构建政校企行协同创新机制的特性

1.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对于进一步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来讲,首先应该建构协同创新管理机构,可以从微观层、中观层、宏观层等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成立校企合作组织和办学委员会以及职教联盟三层管理机构,并建立良好、有序的管理机制。可以依据校企协同机制创新管理机构层次,按照规定程序整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依据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建立协同管理平等对话平台,唯有这样,才能形成相应的符合科学原理的管理机制。同时,也可以根据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工作商议会议,建立起协调管理机制,并与各环节相关工作相配合。从微观管理层面上讲,充分发挥高校主体作用以及企业的关键作用,建立由各行业以及相应系统代表所组成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管理委员会。合作管理委员会主要的发展目标是落实高校与企业之间共育人才和共享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管理社会服务运营机制,从多方面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综合实力。在宏观策略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学校校长、行业会长、职能领导共同组织建立的协同管理委员会,在提高办学规划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能统筹管理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宏观层面上,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中观引导层方面,企业需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依托政府协调管理产业机构以及职业教育的关系,根据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实际合作情况,成立由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组织,其中包括职能部门领导、企业专家、学员部门领导等。同时,设置与之相关的合作项目部门、秘书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样,在无形之中推动专业层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服务科技和培养人才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各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在协同管理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相应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

2.协同创新机制利益的分享性

一是根据发展状况,有效建立双重目标导向管理体系。政府所建立的协同创新管理平台,既需要关心各协同成员的发展方向,也需要落实相应的工作任务,为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良好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协同创新管理体系中,要进一步解决管理体系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二是建立高效的控制风险、共创利益、分享效益的协同管理机制。同时,以项目为引导,根据项目机制展开双方合作,在无形之中提高协同运作的管理机制,以共育人才为基础,围绕提高人才质量展开一系列合作,提高协同管理机制的运作效率,并研究和分析在人才共育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3.协同创新机制人才的共用性

一是建立“共培互聘”和“互聘双向”的优秀人才管理机制体系,建立动态的教师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机制,并且将具体的教学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每一位教师都需承担相应的教学责任,并定期展开培训,从各方面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自由安排教学时间和布置教学任务,实行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还需要培养教师在进入到企业后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建立行业企业教师兼职晋升评价管理机制,使兼职教师也具备晋升的资格。对一些表现较好的兼职教师,高校应该聘请并将其转为正式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兼职教师也会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促使自身取得更好的发展。另外,引入竞争管理机制,实行淘汰制度,这样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兼职教师,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考核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质量。同时,高校正式教师可以到企业接受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积极鼓励教师能够服务于管理、生产等各个方面,深入了解各职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熟练掌握一些新岗位的技能技术,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对当代一些社会岗位需求有明确的了解。

4.协同创新机制的“学产服用”

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方面,单单凭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行服务、应用、操作等融为一体的教学管理。因此,在学校、企业、政府的参与和管理下,通过各方面的育人管理机制,将人才培养真正与教育教学系统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素养。同时,也需要与时代对人才的发展要求相结合,满足适应经济转型体系的人才需求,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取得更好的发展。一是建立共同管理项目研发机制。充分运用高校的各方面资源,通过共同开发和研究一系列课题,与各行业实际发展情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降低企业在开发项目中所存在的潜在风险。企业与高校之间实施协同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引导学生和教师参与项目开发,促进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并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进一步加强其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二是建立互相激励以及互相支持的管理机制。项目之间的合作主要源于企业的合作需求,从各个方面来讲,其启动项目的资金是来源于高校,项目市场化的应用资金主要来源于合作企业。另外,应根据发展需求建立起专业型的运行管理机制,组织企业、政府、高职院校等相关人员建立专业型指导委员会,并且能够保证有序地实施和进行。三是建立支持合作项目管理机制。组织相关企业家和各行业佼佼者,定期或者不定期报告优化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研发项目。高校可以根据其教师队伍状况,组织教师团队参加项目申报,同时提供项目启动基金,鼓励校企项目有效合作,并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一系列工作。

5.协同创新机制的“学生上岗”

一是进一步加强实训组织和顶岗实习的管理过程,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中所存在的不足,制定科学有效的顶岗实习制度和评价标准,并且积极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主动参与到顶岗实习学习过程中。二是构建就业信息协同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三是建立学生创业就业协同管理机制,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进一步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学管理体系。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共同研究创业培训课程,培养出更多勇于创业的学生。

6.协同创新机制的资源共享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需要各方建立共同的内容以及共同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该联合区域内的多方参与,各方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进行平等的技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要把职业教育作为基础,联合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形成一种联合的新机制。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共享资源必须做到知识产权的开放与保护并举。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对教育发展的尊重,应强调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并不等于知识产权的破坏,要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实现合作,只有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才能促进其开发,进而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三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化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的资源共享应该是一种优质的发展,要对一定时期内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更新情况进行检查,并奖励不断更新优质资源的部门,以此鼓励资源的更新与持续,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云飞,杨晓波,邓龙江,杜欣.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4):65-66.

〔2〕刘延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系内涵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5):94-95.

篇14:栽培因素对水稻隔离层育秧秧苗单株带蘖影响的农科论文

栽培因素对水稻隔离层育秧秧苗单株带蘖影响的农科论文

苗床施肥和控制播种量是培育水稻旱育壮秧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技术[1-2]。但在生产中常因培肥技术不到位,肥料运筹和播量不合理,出现秧苗不健壮,从而影响旱育秧苗移栽后的生长优势,到目前为止,关于苗床施肥量及播种密度依然说法不一[3-5]。寒地水稻移栽前是否带蘖是培育壮秧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有关栽培因子对秧苗单株带蘖数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且针对隔离层育秧的影响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本试验欲采用四因素的回归旋转组合设计以及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法 [6-8],对隔离层育秧下栽培因子对秧苗分蘖的影响进行详细研究和阐述,为寒地水稻培育壮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1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曙光水田试验地育苗大棚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27.8 g・kg-1,全氮1.22 g・kg-1,碱解氮113.5 mg・kg-1,速效磷26.3 mg・kg-1,速效钾117.4 mg・kg-1。

1.2 试验材料

根据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区当前水稻品种类型及栽培面积,选用龙粳21号(穗立形状半直立)和垦稻12号(穗立形状不垂)2个当前水稻主栽或苗头品种。试验其余设备及肥料按照试验要求均在当地购买。

1.3 试验设计

采用大棚旱育秧主体技术,进行生产中应用较多的隔离层育秧的研究,设4因素试验,分别为播种量(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在整平好的苗床上先铺一层隔离物,如编织袋、无纺布等,在隔离物上再铺不低于2 cm的营养土,然后播种育苗。在插秧前35 d秧龄时期,调查秧苗单株分蘖数。

为减少试验的处理数,拟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每小区0.5 m2。试验方案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本试验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来建立最优回归方程,将各小区的试验结果,按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输入到DPS数据处理系统,逐步剔除0.1显着水平不显着项后,得到栽培因素与秧苗带蘖数的最优回归模型:

龙粳21最优回归方程:Y=0.638-0.072X1+0.052X2+0.036X3+0.025X4,决定系数R2=0.931 3,F值=61.0。

垦稻12最优回归方程:Y=0.62-0.076X1+0.016X2+0.032X3+0.023X4-0.027X22,决定系数R2=0.949 4,F值=63.75。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两个品种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都在0.9以上,表明所得的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决定程度。

2.2 单因子效应分析

在-1.682~1.682水平编码范围内,对各栽培因素与秧苗单株带蘖的关系作函数图形。根据图1、图2可以看出,密度和氮肥对秧苗分蘖影响最大,其次为磷肥和钾肥。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秧苗单株带蘖数会显着降低;增加氮肥可以使龙粳21分蘖增加,而垦稻12单株带蘖数则会随着氮肥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下降,可见过量的氮肥对垦稻12秧苗带蘖也是不利的;磷肥和钾肥对两个品种的秧苗分蘖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低密度和中高肥力会使隔离层育秧秧苗获得较多的分蘖,也是培育壮秧的有效途径。

2.3 最佳栽培方案确定

利用频数分析法对回归模型进行模拟寻优,对龙粳21秧苗单株带蘖数大于0.70的189个方案以及垦稻12秧苗单株带蘖数大于0.7的113个方案进行频数分析,从而获得了最佳栽培方案为龙粳21:播种量258.0~282.8 g・m-2、施氮量86.0~96.8 g・m-2、施磷量82.4~95.9 g・m-2、施钾量55.1~65.3 g・m-2;垦稻12:播种量221.9~239.0 g・m-2、施氮量67.1~80.5 g・m-2、施磷量92.0~107.2 g・m-2、施钾量57.9~70.4 g・m-2。

3 小结与讨论

该试验通过回归设计获得了秧苗单株带蘖的最优回归方程,两个回归方程都具有较高的'决定程度。单因子效应分析发现,密度和氮肥对秧苗分蘖影响最大,其次为磷肥和钾肥。低密度和中高肥力会使隔离层育秧秧苗获得较多的分蘖,也是培育壮秧的有效途径。景启坚等[9]研究认为,播种量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高素质秧苗的形成,这与本试验结果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由于育秧方式的不同或者所考查的秧苗指标不同所致。

同时获得了龙粳21和垦稻12的最佳栽培方案,然而该试验是针对秧苗分蘖的影响研究,在该模式下秧苗其他素质如干质量、根冠比等指标是否也达到较高标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贵妃红荔枝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

樱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分析的论文

绿豆高产田间管理的论文

市农业技术指导员个人工作总结

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分析的论文

农业技术指导员年度工作总结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的论文

农业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酸站车间酸浴生产技术分析论文

XX市粮食生产总结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探索论文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探索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探索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大芥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分析论文2022-05-08

农技人员考察材料2022-05-18

农技人员个人工作总结2023-06-06

农作物施肥技术论文2022-11-06

农作物无害化施肥技术农科论文2022-05-07

上半年农委林业工作总结2023-06-15

农业局上半年的科技教育工作总结2022-12-21

农艺工作总结2022-07-06

我的黑土地的诗歌2023-07-03

农技员个人工作总结2022-05-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