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富差距看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

时间:2022-06-04 08:47:0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从贫富差距看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通用9篇)由网友“家养小精灵”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从贫富差距看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贫富差距看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

篇1:从贫富差距看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

从贫富差距看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是贫困人口问题.本文结合贫富差距状况对我国的贫困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引发贫困的多种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我国贫困人口问题,促进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作 者:桂南岭  作者单位:株洲工学院副教授 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 分类号:C913 关键词:全面小康   贫困人口   贫富差距  

篇2:从经济学视角看我国的贫富差距

从经济学视角看我国的贫富差距

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日渐扩大,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也很多.文章立足于其经济原因及经济效应的分析,阐述相关经济理论,综述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表现,并就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期达到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的目的.

作 者:赵锋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年,卷(期):2003 16(3) 分类号:F047 关键词:贫困经济学   经济效应   贫富差距  

篇3:从大禹治水看我国应对人口问题的文化机制

从大禹治水看我国应对人口问题的文化机制

大禹治水的传说,可谓妇孺皆知,其影响力无人可及.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在谈到这位民族英雄时,总是将敬仰的目光聚焦在大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上,这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大禹治水的故事,却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更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处理危机时对“堵”或“疏”的选择.

作 者:姚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基地 刊 名:人口与发展  PKU CSSCI英文刊名: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15(5) 分类号:C923 关键词: 

篇4:从政策角度看我国钢铁行业

从政策角度看我国钢铁行业

陈虎东

我的《场景时代:构建移动互联网新商业体系》一书中,引用了这篇文章,但是其中有一些段落被删除了,原因就不说了。一位朋友说想看下完整的章节,于是我将这篇在写成的文章发出来,其实,这篇论文也删除了很多,不过,聊胜于无吧。

当前,中国的钢铁行业正在遭遇寒冬,钢铁行业正在经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钢铁行业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引导,当然更离不开时代背景和当时所处的市场环境对该行业的影响。市场上对于钢铁行业与市场的关系,谈论的观点汗牛充栋,但是从政策角度深度透视政策对于钢铁行业的影响,资料则较散,所以有必要对钢铁行业和政策的关系做一个梳理,借以了解二者的关系,从而对当前的钢铁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1890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牵头兴建了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汉阳铁厂,1890年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钢铁的肇始之年。这段时期,中国钢铁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专门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反而是和当时风靡天下的“中体西用”思想相关联。张之洞《劝学篇》是有关“中体西用”说的一部总结性著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之洞在《外篇》中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甚至有条件地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经济体制,在学习的基础上主张变革,他甚至抨击当时守旧的顽固派盲目排斥西方文化,所谓“固蔽傲慢”、“自陷危亡”,云云。总的来说,“中体西用”思潮的风靡是汉阳铁厂建厂的根本缘由,间接促进了钢铁行业这个现代工业在中国的落地。

如果按照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两个时段来划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阶段,那么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也就是1949年-1978年这段时间内,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钢铁行业的发展,中国的钢铁发展可以说乱象丛生。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规定“一五”期间,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85%,占工农业基本建设总投资的72.9%,并明确提出了建立和扩建现代化的钢铁工业。在苏联的帮助下,第一个五年计划可以说为中国钢铁行业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发展的势头在稍后的1959年-1961年三年大饥荒时代和1966年-1976年的文革中戛然终止。1958年底,毛泽东提出了“以钢为纲”的口号,大跃进时代开始。这段时期中国钢铁的发展经历了一种长期的创痛,中国的钢铁行业在“以钢为纲”口号的带领下发展一落千丈,我国国民经济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破坏。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翻一番的伟大任务》的社论,9月5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题为《全力保证钢铁生产》的社论,树立一切为钢的全局观点。尽管在1960年出现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即所谓的“鞍钢宪法”,在管理上稍有亮色,这在当时难能可贵,但毕竟改变不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钢铁行业的浑浊乱象。

为了整顿在大跃进期间被搞乱了的企业,中共中央于1961年9月16日颁发《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尽管整顿之后,无论从钢产量还是钢品种上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相关数据显示,1965年产钢量我1233万吨,为1957年535万吨的2.28倍,工业产值也达到1957年的2倍。),但是无论是“以钢为纲”的口号,或者“钢铁挂帅”的豪情,还是毛泽东“鞍钢宪法”的概念,终究是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钢铁行业历经的成长阵痛,总体而言,钢铁行业的发展仍旧无序。随后的文革政治运动,中国钢铁行业重新陷入泥淖而难以自拔。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的钢铁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改革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内心呼唤和至上愿望。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钢铁行业春天的到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宝钢兴建。宝钢集团于1978年12月23日在上海动工兴建,而在之前的五天,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此次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权利过于集中的缺点严重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营自主权的下放,并且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有助于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同时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从而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

宝钢作为一个将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为经营理念整合在一起的现代型公司,其建立是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这也是政策主导下的产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导思想指引下,在此期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例如1984年5月10日,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国发〔1984〕67号),给企业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价格等十个方面以应有的权力。此规定后来被《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国务院令〔1992〕103号)代替,后者对企业的自主权允许空间更大,这也使宝钢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并为其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久旱并且压抑的中国钢铁行业终于在释放了群众积极性的前提下,开始拥抱市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相对于1961年北戴河会议上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旧”“八字”方针而言)。会议还特别针对钢铁行业做了说明:钢铁工业要为轻工业让点路,要处理好内部的比例关系,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增加品种规格上,努力把紧缺的钢材、铁合金搞上去,大力提高冶炼和轧制技术水平,多炼优质钢和合金钢,积极提高钢材的质量和自给率,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自主权空间的扩大,也是宝钢建厂之初所担负的使命和发展的指引,市场化的管理形式进一步凸显。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钢铁行业正式步入发展期,发展势头迅猛,产量逐渐位居世界前列,例如我国的钢铁产量破亿吨,就达到了两亿吨,量的突破是和国家对于群众办钢厂的'政策分不开的,如1985年1月,冶金部部长办公会议研究矿山问题时,确定把资金集中在大矿的开发和冶炼上,实行大矿大开、小矿放开的政策。小矿场的开发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再比如河北省唐山市群众采矿点发展到200多个,年采矿石40多万吨;已建成选矿厂27个,处理能力达320万吨/年,铁精粉生产能力达85万吨/年。这些政策为日后我国钢铁市场产能严重过剩埋下了隐患。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钢铁的生产时期,国家在钢铁行业引入了标准化、环保、创新等理念,技术攻关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且加强了对外合作项目。特别是在1987年,国家决定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全面推广承包制,承包制的推广再一次极大地释放了生产积极性,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也使得钢厂的生产能力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市场化的手段也迫使一些管理低效、研发能力差、设备落后的企业退出市场,国家也关停了一批落后的钢企。但是盲目的投资等诸多原因使得我国钢铁的产能不断过剩,产能过剩就成为了新世纪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沉重枷锁。

1月15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发《关于印发20钢铁总量调控目标和实施要点的通知》(国经贸运行[]46号),确定2001年钢铁工业总量调控目标为钢产量1.15亿吨,钢材产量1.05亿吨。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下发的关于钢铁行业总量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调控目标任务,此通知也规定了6条为了实现总量调控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其中第六条是支持鼓励钢铁企业转入其它产业或行业。而在6月7日,国资委下发《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6号),对央企非主业投资规模做了规定,要求央企的非主业投资应该在企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合理范围之内。而此次国资委发文的目的,旨在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投资管理,有效规避央企自身的投资风险,对于别的行业因钢企的涉足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没有涉及,并且也对什么是合理范围没有做明确的说明或者规定,国家的政策出现了“打架”.尽管针对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对钢铁行业也采取了一定的引导措施,如,国务院颁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国务院发布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但是我国的钢铁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生产驱动型的发展动力难以一下子弱化下来,另外市场化的程度仍旧较低,降产步伐极其沉重。另外,重项目投资、解决就业、维护稳定等方面,也使得产能产量的降低成为了一种较为困难的任务,陷入了举步维艰的怪圈。何况,很多政治性的任务比如说政绩的因素,也不会使钢企在全行业大面积亏损的现状下停止生产的脚步。

纵观钢铁行业发展史,政策性的影响一直存在,且在某种时代背景下处于绝对的调控地位,这种特点伴随着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六十多年的道路,如何有效的拥抱市场,并施以正确的政策指导和调控,成为国家在产业政策方面应予突出考虑的问题,这或对未来钢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具体内容参见《劝学篇》张之洞著,李忠兴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9月,第161页。另,张之洞的《劝学篇》撰写目的是“辟邪说”,攻击维新变法理论,但却间接体现出了他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思想。

〔2〕具体内容详见《制度设计与变迁》,薛汉伟、王建民,山东大学出版社,208月。

〔3〕具体内容详参《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于幼军著,广东教育出版社,

〔4〕中央转发《鞍山市委关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报告》的批语,毛泽东,1960年3月22日。

〔5〕废止的原因,个人认为是和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南巡讲话有关,南巡讲话澄清了人们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模糊认识,确认了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

〔6〕详参《宝钢志》,或详参《李先念与宝钢建设》,朱玉,《党史天地》,12期。

〔7〕《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三钢近十年来的发展实践看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之路》,李沛林、吴爱福、刘会彬,《冶金财会》,01期。

〔8〕1985年中国钢铁工业大事记,中国钢铁新闻网。

篇5:从奥运债券看我国地方债券

从奥运债券看我国地方债券

「关键词」地方债券 奥运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北京奥组委出示的一份《奥运行动规划》中显示,奥运“要坚持以市场化筹资为主的原则”。在这样的思路下,涵盖在“奥运经济”里的很多项目被投资者踏破了门槛,但类似国家体育馆这样的体育场馆建设就几乎乏人问津。原因很简单,投资额度大、收回成本时间漫长,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在此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了奥运市政债券方案,由北京市政府为发债主体,以政府税收对债券进行担保,债券还本付息的绝大部分资金由政府税收负担。但我国《预算法》第28条明文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所以,到现在为止,地方债券市场在我国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尽管奥运债券“冲击”地方市政债券已经失败,但业界对市政债券的期望却越来越强烈:“发行市政债券是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当前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以及促进各专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我国地方债券的基本情况

地方债券是地方政府债券的简称,是一个与中央政府债券(国债)相对应的概念,亦称地方公债。它是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资金短缺程度,在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的基础上,向社会公众发行的债务凭证。

尽管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地方债券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这一市场。从实际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的事实值得注意:其一是中央财政发行国债再转贷给地方,用于地方项目建设,比如19中央财政发行的1000亿元专项国债资金中,就有500亿元转贷给地方;,中央财政又安排300亿元转贷给地方。其实这也就是中央政府替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其二是目前大量存在的、也是政策所允许并根据国家统一安排由地方政府举借的大量外债,包括直接承借和担保的债务。此外,尽管在法律上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但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并且产生了变相的甚至是隐蔽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比如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各种名目成立公司、建立基金甚至采取行政摊派的方式筹集资金等。前文提及的奥运债券,尽管金融创新的目标没有实现,但奥运债券已经得到批准。3月,首期20亿元奥运工程企业债券的发行获得市政府和国家计委批准的消息在媒体上公布。最终该债券由国资公司发行。这也可以看作准地方债券。

地方政府有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建设资金的迫切需要,甚至非常强烈的需求。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积极培育和发展地方债券市场,不仅可以有效地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公共事业发展融通资金,促进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保持整体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而且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中央政府国债发行的压力,同时还为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体系创造了条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商业银行以及资本市场,但其实无论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都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而商业银行对市政项目提供贷款也有资金来源多是短期存款、长期贷款比重不可能过高等诸多局限性。这些约束条件都使得地方政府对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渴望。

同时,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地方债券市场的开放已经具备较好的外部市场环境,比如在发行技术方面,中国已有多年发行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的经验;各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审计等市场中介机构,也能够为地方债券的发行、承销、评级、流通转让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中国保险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保险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转移地方政府的发债风险、提高广大投资者对地方债券的信任度,从而增加债券的流通性提供了保险保障。

三、政府的担忧

在国外,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地方债券(美国称市政债券,由州和地方政府及其下设机构和特别行政区发行)市场十分发达,已经成为债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不仅可就一般目的(可以是所有合法的政府开支)发行地方债券,而且可就特定目的,如建造学校或消防大楼等,发行地方债券;地方债券可以由政府的一般征税权力来担保,并以税收偿还(称之为一般债务债券),也可以由某些政府事业的收入来担保,包括以市政供水系统的收入来偿付、以市政供电系统的收入来偿付、以市政下水道系统的收入来偿付等(称之为收入债券)。但在我国现存体制下发行地方债券还有很多问题。

地方政府的约束力是最值得重视的软肋。在中国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自我约束力也不够强,有着无限扩大支出的偏好和冲动,决策责任机制的不健全和法律约束的缺位是诱发这种不良现象的重要原因。中央政府最担心的是,它对于地方政府也缺乏制裁的措施,对于欠债不还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只能在转移支付上做文章,但地方政府又可借此推卸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最终受损的.是中央政府。

在现在的体制下,让地方财政承担责任也有问题。中国不是联邦制,而是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是对上负责,无法约束地方政府的钱如何使用。钱还不了,最终要由纳税人承担,这并不公平。但除了让地方财政承担责任,目前似乎没有更好的策略,否则只能是不让地方政府发债。

如何妥善处理地方政府公债与国债在发行时间、利率、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关系,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地方公债与中央国债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矛盾,”一定时期内社会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如果不从制度上明确两者的协调关系,很有可能在债券发行时出现抢时间、抢市场、相互攀比利率等矛盾。

另一个实际问题是,虽然地方政府发债权总体上是属于对地方财政的一种‘锦上添花’政策,即促进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但却不太具有公平分配和调节差距的功能。从地方债券发行的条件来看,目前只有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开放城市才具有资格,而那些西部地区,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具体公共项目收入和公用事业收入,都不具有稳定的前景,不符合地方债发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地方债券发行导致的资金跨地区流动也会进一步扩大地区间差距。

总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发展我国的地方债券市场,有许多问题迫切

需要研究。其中的重点是:(1)有关地方债券发行的法规、政策框架;(2)地方债券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管理机构、发行方式、发行程序、发行规模、限制条件、交易过程等);(3)地方债券筹集资金及使用的有效约束与监督;(4)与相关市场(如国债市场、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银行信贷市场等)的衔接与协调;(5)市场环境的改善、金融中介机构(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等)的发展;(6)地方债券市场的风险识别及防范对策。

全姝

篇6: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

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

美国历史上开发西部的基本背景

美国历史上的“西部”最初是指从阿巴拉契亚山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地带,习惯上称为“旧西部”;后随着美国领土向西的扩张,又把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脉之间的地带称之为“新西部”;把落基山脉到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地带称之为“远西部”。美国开发西部的过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个是1860―1890年之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这30年间,美国人占据了4.3亿英亩土地,耕种了其中的2.25亿英亩,并且在西部土地上成立了10个新的州;第二个时期是1930―1970年之间,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规,成立专门机构,加大对西部财政补贴和资金投入,实行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军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极大地改变了西部的经济结构,使得美国经济重心逐步西移,东西部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美国历史上开发西部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实行联邦“公共土地”政策鼓励开垦

主要包括1862年通过的《宅地法》,该法规定每个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宣布愿意成为美国公民的人,只须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免费获得无人居住的政府所有土地160英亩。只要定居和开垦5年,土地就永远归其所有,并且可以出售;也可以在居住6个月之后,按照当时的最低价格每英亩1.25美元购买。1873年通过的《鼓励西部草原植树法》规定,只要在自己的地产上种植40英亩树并保持以上,就可获得160英亩联邦土地,1878年又把造林面积降低到10英亩。1877年颁布的《沙漠土地法》规定,政府向那些愿意在干旱土地上修筑部分灌溉沟渠的人,以每英亩25美分的低价出售640英亩土地,而且可以在3年内付清。1878年实施的《木材石料法》规定,允许把不宜农耕、但有出产木材和石料价值的土地,以每英亩2.5美元的价格出售,每人限购160英亩。

(2)建立专门机构和配套法规保障政策实施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和经济开发署等专门机构,负责落后地区的开发工作,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令,其中主要有1961年的“地区再开发法”,1962年的“加速公共工程法”和“人力训练与发展法”,1964年的“经济机会均等法”,1965年的“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地区开发法”以及1972年的“农村发展法”等。此外,联邦政府还确定了开发落后地区所应遵循的基本战略。这些战略主要有:一,综合战略,既通过广泛的财政、货币政策等综合措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高的增长率。二,减缓痛苦战略,即通过失业津贴、医疗保健方案,公共援助等长期和短期援助,消除落后地区的困境。三,根治战略,即通过地区开发计划,职业训练和教育,促进落后地区自我发展。

(3)利用军事工业生产拉动经济发展

联邦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西部倾注财力,其中一个主要的方式就是增加军事订货合同。二战前夕,美国政府在确定军事工厂与基地时就优先考虑将其设在西部地区。二战期间,军事工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该地区的发展,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期间,国防开支剧增,成为联邦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从而导致大量国防开支源源流入西部地区,大大加速了它们的经济增长。据统计,从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西部所得防务合同始终保持在40%以上,最高年份曾达到60.6%。按人口平均计算,该地区所得防务合同远远超过其他地区,1975年联邦政府在各地花费的防务开支,中西部人均为207美元,东北部为309美元,南部11州为412美元,包括加州在内的西部高达623美元,为中西部的3倍。

(4)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美国西部地区土地价格低廉,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非常适合宇航、原子能、电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二战以后,西部和南部抓住美国大量军事工业转为民用的契机,迅速发展了宇航、原子能、电子等高科技产业。美国几个最著名的高新技术工业科研生产基地,如加州的“硅谷”、北卡罗来纳的“三角研究区”、佛罗里达的“硅滩”、亚特兰大的计算机工业等都位于西部和南部。根据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的统计,1972―1977年间高技术工业就业人数净增最多的10个都市地区有8个位于西部,只有2个位于东北部的马萨诸塞。

美国历史上开发西部对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几点启示

(1)灵活优惠的土地开发利用政策有助于推进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

19世纪美国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向西部迁移,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西部开发的进程。这一时期陆续出台的《鼓励西部植树法》、《沙漠土地法》等规定,只要在西部地区种草植树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低价或免费获得一定面积土地。美国因为土地可以私有,当然可以通过赠送土地的方式来鼓励开发落后或贫瘠地区。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不可能用同样的方式来鼓励西部开发,但是完全可以制定其他多种优惠政策来调动西部开发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将一定面积待开发治理土地以低价、无偿或先期注入资金扶持的方式,承包、分租或批租给某单位和个人,在治理开发的前期给予贷款、补贴、贴息、雇佣工人工资、医疗有保障等政策,规定几十年不变,承包或承租者拥有充分的土地使用、转让、和经营管理权。政府的目的就是先投钱,慢慢少投钱到不投钱,鼓励、养活并稳定一部分人长时间甚至一生以植树种草、治理土地为业,等到土地治理开发产生明显经济效益时,政府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承租者将所得利润用于土地更大面积的治理开发,而决不收取利润,一直到形成土地开发的良性循环。

(2)中央政府应因地、因时制宜地赋予我国西部各省更大的自主权

美国开发西部过程中,除了联邦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政策外,州、县等地方政府具有相当大和灵活的自主权,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企业的进入,巩固了美国西部开发的经济基础。我国西部在财政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等方面占全国的比重较低,不可能指望西部近期内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因此应该放开对西部各省的僵硬的.“一刀切”管理模式,允许它们拥有更大、更多的政策制定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遵纪守法的原则下,敢闯敢试,多想多干,谁能实现自己的迅速发展,谁能减少对国家的依赖和对中央财政的负担,谁就是正确的,谁就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例如,是否可以允许西部部分省份拥有自己制定税收政策的权力;能否考虑西部部分省份在项目审批、进出口企业登记、企业上市、开发区设立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还可以考虑赋予西部各省在对外开放、设立边境自由贸易区、引进外资方面更大的权力;另外,在发行地方债券、建立地方银行以及设立地方证券场外交易中心等方面,可以考虑给予西部各省更大的权力和优惠。

(3)重视发挥高科技产业对我国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发战争财,发展了一批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和规模实力的军工企业,这些军工企业大都分布在美国的西部地区。进入

冷战时期以后,美国大量的军工企业转为民用,利用原有的军事高科技基础,再加上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以及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西部地区以宇航、原子能、电子、生物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步伐。我国西部地区早在“三线”建设时期发展了相当一批出于国防考虑的重化工业和军工企业,奠定了西部地区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但由于没有利用军转民时机,大力提高技术层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以目前整个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工业效益不够理想。西部地区应该利用原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工业基础,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集中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使其成为带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龙头”。例如,西部地区拥有酒泉、西昌两个卫星发射中心,西安飞机制造基地,重庆钢铁和汽车生产基地、兰州石油化工基地等等,都可以为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西部地区也可以通过建设自己的“硅谷”来提升自身的产业层次和素质。

篇7:从司法公正看我国裁判文书改革

从司法公正看我国裁判文书改革

自1992年《法院诉讼文书样式(试行)》出台以来,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有了较大的改观,在形式上更加条理、规范,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裁判文书的质量并无实质性进展。由于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很长时期以来,人们(特别是法官)似乎从来未把裁判文书的制作与‘司法公正“这个词联系起来,法官尽注重事实的调查与认定,却忽视对证据的分析和裁判的说理。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审判事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国人法制意识的整体提高和以公开审判为主要内容的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法院传统的裁判文书模式越来越显露出其缺陷和不足。这一现象,已到了非引起重视并予以切实解决的时候了。(1)本文拟从司法公正的角度,结合审’判实践,就改革裁判文书的有关问题作一偿试性探讨。

一、裁判文书必须体现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本文指法院一一笔者注)在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既能运用体现公平原则的实体规范确认和分配具体的权利义务,又能使这种确认和分配的过程与方式体现公平(2)公正同法是每一个法官的神圣职责+它不仅贯彻在每一个诉讼活动和环节之内,也体现在每一个法官所作出的每一项公正裁判之中,从一定程度上说,后者的意义必定远胜于目前而未真正实现的公开审判。(3)公正的前提必须是公开,英国上议院休尼特大法官曾经说过:“公正的实现本身是不够的,公正必须是公开的,在毫无疑问地被人们能够看见的情况下实现”。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不只是审判过程和裁判结果的书面反映,更重要的是表明法官在审理该案时审判权运用的是否公正。这种公正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实体裁判的公正。包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准确的认定事实,正确地适用法律,依法公正合理地作出裁决。二是裁判程序的公正。包括法官在制作裁判文书之前必须进行冷静、详细、慎重和适当的评议,要对各方提出的论点和论据进行仔细的讨论和衡量,法官在制作裁判文书时要充分注意到各方的观点和论据。并加以评判:据以制作裁判的事实必须经过合理而充分的证明,应明确其制作裁判的根据和理由,向各方及社会公众公开证明自己所作载判公正的.合理性。三是裁判形象的公正,这实际上是由前二项派生出来的。所谓形象公正是指存在社会公众内心的对人民法院和法官评价的尺度,虽不直接影响当事人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实施,但影响法律权威性,反过来影响执法。(4)形象公正很重要,因为一个木公正的案件是可以纠正的,但在人民群众中形成不公正的形象则是很难扭转的。我们之所以强调裁判文书要体现司法公正,这是因为;

从裁判文书性质看,裁判文书是诉讼各方实现其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根据,其一经生效,对当事人来说就具有与法律同等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否则就要承担不履行裁判的法律后果,但前提是裁判文书的内容必须体现司法公正,即法院认定事实、裁判结果必须有理有据,最大限度地再现当事人权科和义务韵本来面貌。如果一份裁判文书即使载判结果是公正的,但没有说明理由,也会因为这种结果的得出不明就里而其公正性使人怀疑。(5)这样的裁判文书不仅对当事人不公平,也不利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6)在一个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国家里,裁判文书说理公开,不仅是法官的义务,也是当事人的权利。此外,裁判文书除了约束当事人,打击犯罪,保证法律具体实施的作用外,还肩负着法律宣传教育的作用。现代社会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立法不断,人们无暇顾及每部法律规定,相反,却关注于身边的每份裁决,极欲知晓裁判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如果不加强裁判文书的说理,裁判文书宣传法律、弘扬法治的目的就很难达到。

从法院审判权的来源看,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权也是人民群众赋予的。这就决定了人民法院的执法活动必须向人民群众公开,接受人民的监督,对人民负责。这里的公开不仅包括案由公开、审判公开,也包括裁判文书中的定案证据、裁判理由、适用法律、裁判结果的公开等。英国大法官LordActon曾言:“秘密使人腐化,在司法亦然,任何事务经不起讨论及公开的均非妥当”。

从人民

[1] [2]

篇8:从我国电力市场看天然气发电

从我国电力市场看天然气发电

我国已开始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天然气资源阶段.电力市场的`发展需要天然气发电;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天然气发电市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与西北地区作为发展天然气发电的重点地区.

作 者:刘毅军 曹小东 宋建新  作者单位:刘毅军,曹小东(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2249)

宋建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计委,新疆,巴州,841000)

刊 名: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CHINA(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9(5) 分类号:F407.22 关键词:电力市场   天然气发电   地区   布局  

篇9:从农民工讨薪看我国的法治

从农民工讨薪看我国的法治

“在这大半年里,我们先后找过多家单位和政府部门,但都没得到明确的答复,至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要到工资。我们大都是家住四川的农民工,有的为讨要这笔工资已往返西安、四川多次,加之学校即将开学,夏种也不能耽误,孩子的学费、农药化肥再加上种子,这笔钱,我们真不知道从哪里来?为维护社会稳定,避免不安定因素的发生,我们真诚地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为我们‘清欠’这笔被拖欠的血汗钱……”这是新华网8月3日报道的在西安市高新区举行的“农民工讨薪维权新闻发布会”上的一段发言辞。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乘坐火车时,与同车的几个在上海某建筑工地上打工的四川农民之间的一次谈话。大概因为讨薪本身是件让人上火又确实有点刺激的事,那几个那农民工在车上经常谈到的话题就是讨薪。每当没能及时拿到工钱时,一起做工的农民工们就会集体去找发包单位。最通常的做法是先把发包单位的负责人办公室团团围住,再让几个人坐到办公室里要钱,对方不给,他们就不走。往往还会用堵门的方式限制对方负责人或其他办事人员的人身自由,不给钱就不让离开。我问他们,你们不怕警察吗?他们说,警察来了也是那样,工钱是血汗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还告诉我,有一次承建方的一个项目经理在大家起哄讨薪的时候,因受惊吓突发心脏病死亡。我说你们为什么不采取其他办法呢,比如向法院起诉。他们说找法院麻烦,时间长,还不知道能不能拿到钱,这种办法更管用。我再问他们有没有拿不到钱的情况,他们告诉我,遇上那些很“厉害”的老板,就有可能拿不到钱。有时候对方可能确实是没钱,那也就拿不到钱。我问他们那种讨薪方式是不是很普遍,他们说是的,只有不奏效时才想其他办法。

从这两件事可以发现一个在理论研究者眼中比较奇怪的现象:在农民工讨薪的过程中,从有暴力隐患的自我救济到寻求政府帮助再到寻求媒体帮助,农民讨薪的手段可谓多种多样,但却始终没有人去寻求司法救济。同时,尽管农民工对讨薪之事非常重视,但其手段还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以内。这个限度不是以现行的制定法来衡量,而是以实践中的法律来衡量。这一限度即是:讨薪行为不会招致惩罚性后果。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起码有两点。其一,把由运行中的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规则所形成的现有秩序为标准,农民工的讨薪行为依然在现行秩序框架之内。也就是说,讨薪的农民工仍然希望当良民,在现有的社会秩序中,他们依然可以看到希望。其二,在当前中国的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还很弱势。就农民工讨薪事件而言,无论是讨薪者的意识,还是讨薪的现实,法律未能成纠纷解决的有力手段。农民工对政府的期望要远高于对法院的期望。再往下推衍,那就是当前的中国社会离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还很遥远。

新华网的报道还提到了青年农民工安少华的话:“……流血流汗挣来的钱一定得要回来,如实在要不到,我们大家商量,准备把老板的‘别克’卖了抵工钱。”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农民工群体的一个基本公平观念――血汗钱一定要拿回来。而为了实现这种公平,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但一直没有走向法律。他们下一步的打算――卖老板的车――其中仍然没有法律,却依稀可以看到些暴力的`影子。我在想,如果事情依然得不到解决,再下一步可能会是什么呢?到那时,政府又将如何面对呢?

所幸的是,当前的农民即使讨不到工钱,虽然压力大,但起码还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还不至于走向绝望。因此,他们的方式基本上还在现行秩序的限度以内。但如果什么时候出现了温饱危机,他们又将如何面对呢?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绝望呢?因为那时的他们很可能是真正的无产者!另外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即使这些农民永无温饱之忧,但随着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连血汗的工钱都讨不到的他们在巨大反差面前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种严重的不公平体验伴之以激烈的不满情绪,接下来会是什么呢?显然这两种可能都是可怕的,因为必定会有人开始铤而走险甚至报复社会。现在我们许多人的态度是同情他们,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同情在更大的可能

[1] [2]

贫富差距的英语作文

论人的安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收入调查报告精选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1500字作文

谈谈社会公共安全论文

浅析对于贫富差距现象的影响因素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城乡调查报告总结分析

《中国触动》读书心得

市小康社会征文

从贫富差距看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
《从贫富差距看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从贫富差距看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通用9篇)】相关文章:

韩国电影《寄生虫》观后感800字2022-10-04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高中精选教案案例2022-10-20

韩国寄生虫电影影评2023-03-19

鸿沟作文550字2023-07-13

孔子思想在当代国际形势中的运用论文2024-04-26

基层干部脱贫攻坚发言稿热门优秀2022-04-30

北京市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及管理2023-07-02

贫困居民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2022-12-23

大学生《辉煌中国》观后感2024-01-06

辉煌中国观后感2023-09-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