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 作品

时间:2022-06-23 05:22:2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老舍 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 作品(共8篇)由网友“八月十七日”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老舍 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 作品,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舍 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 作品

篇1:老舍 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 作品

老舍先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可与鲁迅、侯宝林等任何一种艺术领域内的巨匠相媲美。他高超的语言技巧当然首先表现在小说和戏剧中,但众所周知,没有什么体裁是老舍所不能驾驭的,他是我国现、当代文场上的全能冠军。他写的杂文仅在抗战前后就达数十万字。不过一是因为被其他方面的伟绩所遮没,二是因为老舍本人那有口皆碑的自谦,他曾在《答客问》中说:“在我快要与世长辞的时候,我必留下遗嘱,请求大家不要发表我的函信,也不要代我出散文集。……究非精心之作,使人破工夫读念,死后也不安心!”所以学界一直对老舍的散文,未能在整理和研究方面给予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老舍的散文,不仅能侧面反映他小说的许多风貌,而且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语言上。

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语言风格的纯朴清新。老舍爱清洁,“生平不讲究吃喝,只爱穿几件整洁的衣服”。办什么事都讲究干净利落,他的文风也是如此。但他的纯朴不同于周作人的淡茶闲酒或俞平伯的缓鼓涩弦,而是如同一位谦恭而亲善的故友,向你讲述他见过的一事一景。这种讲述是完全的口语化,然而又是你所察觉不到的经过了高度艺术凝练的口语,而决非有意做出一番“质朴无华”的姿态,把别人硬拉入自造的桃花园,去忍受那“葡萄拌豆腐——一嘟噜一块”的语言折磨,像茅盾所批评的某些青年一样,“朴素到了寒碜的地步”。这种功夫是无人能与老舍匹敌的。

老舍的纯朴不是毫无修饰的。正相反,他的纯朴很大一部分就表现在修饰上。关键在于修饰得自然、得体、恰到好处。宛如一位打扮得整洁清丽的北京少女,而不是十里洋场的艳装女郎或荒山野岭的愚蛮村妇。我们都读过朱自清的《绿》,作者前铺后陈,闪展腾挪,极尽比喻夸张之功,把梅雨潭的绿描绘得生趣盎然,脍炙人口。平生笃爱山水的老舍也是写绿的高手,但他的写法与前者就迥然不同,我们看一下他在描写济南和青岛的山光水色的几篇文章里的一些段落:

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绿色儿,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篇2:老舍 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 作品

老舍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我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他第一个把“乡土”我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世态,是那么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加上其表现形式又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所以能为现代文学赢来知识分子之外的众多读者。北

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的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老舍的作品在我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 的源头。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老舍这样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他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而老舍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在老舍笔下除了老派、新派与理想市民几种形象系列,还有一种属于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的位置。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如果说在对老派市民与新派市民的描写中,通俗喜剧的色彩往往构成主调,那么,刻画城市贫民形象的作品就更具有浓烈的悲剧性。《骆驼祥子》就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老舍全部创作中是一座高峰。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性格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老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风习,亦是北京人的气质。在语言方面,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篇3: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

小说写祥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

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加价时,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高妈劝祥子放钱:“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儿永远是一个子儿!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美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不还钱,新新!将一比十,放给谁,咱都得有个老底;好,放出去,海里摸锅,那还行吗?你听我的,准保没错!”这番话,干脆利落、生动鲜明,是典型的北京方言。而儿化语“没错儿、一个子儿、兜儿”,北京方言中狭隘的四字语“秃尾巴鹰、海里摸锅”以及北京的重口味方言“搁下”等,都从侧面反映出老舍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语言的熟悉和了解的透彻。再看虎妞:“吧!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以及下面的对话:“上哪儿啦,你?”她一边盛白菜,一边问。“洗澡去了。”他把长袍脱下来。“啊,以后出去言语一声!别这么大大咧咧的甩手一走?”这些都是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简单有力的具有北京味儿的语言写出的值得世人读的而且美好的句子,干净利索,平易近人而不粗俗,就像北京的人、建筑以及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跟北京特有的历史有关。

三、人物描写

在人物的描写上,老舍也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写出了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历史以及人情世态。请看老舍对祥子的描写: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这里的“杀好腰、鸡肠子带儿、‘出号’的大脚”都是典型的北京话里的儿化韵,带有的一种特殊的风味,令人一听就会感觉出它是北京的土特产,更反映出北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名城古都以及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及他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和被这种环境所迫的一种向上的心理素质及他们简单的理想。老舍用这些大白话写一个车夫和当时北京生活在底层人民的生活恰到好处。“你这是怎么呢,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个时候才摸出一毛钱。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睛扫搭着我!”这就是当时北京市民的生活习惯,在老舍的笔下更是真实可言。通过几句话,老舍就把太太爱面子和吝啬,祥子的按惯例得到赏钱和对一毛钱不满都写了出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生活在北京的人情世态。

老舍的京味不仅是限于语言上北京话的运用,同时也在于他笔下的人物塑造是既有地方风格特色,又具有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象。祥子是一个既有地方性性格特征又具有深层次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典型,比如老舍对冬天寒冷的天气中拉车夫们怎么样挣扎及应对的一段描写中,对于在北京生活久了的祥子则知道怎么样去应对。老舍创造了一个他那个时代的艺术的北京,在20世纪30年代,像《骆驼祥子》这样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又试图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是独树一帜的。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这主要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艺术的熟悉和热爱。他所用的语词、句式语气及话语间透露的神智气韵,以及隐约渗透的北京文化,都具有他自己独特的韵味与创造性,这也是老舍作品“京味”的重要表现。老舍是“语言大师”,他用重口味“京味”写出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内涵,写出了北京人的真、善、美。

篇4: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②

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认真学习、博览群书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它是前提,是基础。其次善于观察,并且要思考的深刻。再次要多读,即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文学作品,并且作到能领悟他们的作品内容,而从中受益。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人说的好:学以致用。即把自己从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这样做不仅能加深理解,而且能是我们的大脑更加充实。老舍就是这样,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想的深,看得透,说的俏,因而形成了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

老舍的青年时代也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的崩溃时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时代,老舍才能从小羊圈胡同走向泰晤士河畔。在代的初期英国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首,工业经济高度发达,社会文化人情风俗与当时中国大不相同。老舍从一个保守的、愚昧落后的旧中国走到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后,就像从发着霉味的“铁屋子”(鲁迅语)里走上了视野开阔的一望无垠的绿野中一样。他此时此刻深深的感觉到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和社会的进步。当他再度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故土的时候,心中总是感觉到不舒服,觉得许多事情是乖庆的、不合理的、违背自然的、可悲的、可笑的,但是,老舍从没有把自己从炎黄子孙中除去,自己也仍然是这个古老民族中的一个小小分子,也应该在这一可笑的行列当中,但是他深刻的认识到要批判这些不合情理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呢?采用何种方法来批判社会,这便由每个作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决定的。老舍,北京人,旗人,182月3 日 生于北京西城一个贫民的家庭。他们兄弟姐妹八人,但是只活下来了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是老小。父亲是一个皇城的护卒,在老舍出生的第二年,他在与八国联军的作战时阵亡。母亲不识字,仅靠做杂工缝缝洗洗的活路来维持生计。老舍从小身子骨弱,性情也不开朗。在这贫穷的家境中靠一位慈善的刘大叔的帮助才读上书。19小学毕业考入北京市立三中,但由于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半年后又转入膳宿免费的北京师范学校。存该里的赞赏。19夏毕业后,老舍便在教育界连续多年供职,没有直接参加“五四”运动,但“五四”成为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触到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对帝国主义维护祖国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做洋奴”。③这种成为老舍创作基本指导思想。1922年,他受洗加入基督教,秋到天津南开学校任教。自此,开始发表作品《小铃儿》等。他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穷而有志,性格刚强,自尊自重。也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他对社会的腐败的落后的现象深恶痛绝,可是又因为他穷有同情心,因此常常是“半恨半笑”的看待当时世界。他作为一个温和的民主主义者登上文坛,他没有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刻,也没有郭沫若式的诗人激情,更不似茅盾一开始就擅长理论思维“笑骂”却又赶尽杀绝。而老舍也是“笑骂”却步赶尽杀绝。他说:“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④正因为有着这样性格素养和接纳的思想的影响决定了在他的批判的武器中,老舍选择了幽默。在英国五年创作的作品 《老张的哲学》等三篇及三十年代回国后创作的作品《猫城记》等五篇可看到这把搔痒的耙子,企图用笑声来掩埋旧世界。老舍的笑声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成分,在这些成分中有疾恶如仇的愤感,有对愚昧落后的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遗恨,这便与鲁迅相通了。这便是一个时代的特征:观世音在云头看到芸芸众生的平庸、卑滔耀靛从而产生出悲怜之情,无可奈何的自嘲,个人的酸楚的感受,这一切都用了哈哈的笑声倾倒出来。譬如: “说起‘胡涂’来,我近几日非常的高兴,因为在某画报上看见一段文字——题目是老舍,里面有这么两句:‘听说他的性情非常胡涂,抽经抽得很厉害。从他的作品看来,说他性情胡涂,也许是很对的。’‘抽经’的‘经’字或者是个错字,我不记得曾抽过《书经》或《易经》。至于‘性格非常胡涂’在这个年月,是很不易得的夸赞。” ⑥这就是老舍式的幽默。“他主张幽默须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幽默的作家也必须有极强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有极强的正义感”,“决不偏袒自己” ⑦凡知音者都能从老舍的笑声中品读出酸楚的味道来。老舍用笑声来治病态的旧社会,治病态的社会中的了病的人们,让这些病态的人们向善向真向光明,但是老舍对自己的同胞并未失掉信心。他的格言是:“光明永在,潜力无穷。”所以他不把病态的人们一下打倒深渊中去,而是让他们来改邪归正,换一翻头脑重新生活。在这种意义上说老舍是笑的哲人。为仕么称他是笑的哲人呢?哲者聪明,老舍清醒的看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的一面,同时也清醒的看到了几千积淀的传统的负面,对人们精神的残害与毒害。老舍讥笑的就是这文化传统的负面。例如:爱面子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世故巧滑、虚荣浮夸沽名刁誉、委过于人把麻烦别人,不当作一会事儿,自私自利表里不一。

二、简练亲切,“京味”+足

简练亲切的语言往往会是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产生愉悦的兴致,时刻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却从不会产生厌读的情绪。

老舍便是如此,“辛田(罗常培)是我自幼的.同学,我俩曾对掀小辫打,也一同逃学去听《施公案》”这是孩提时代的真实的故事,自自然然丝毫不会减弱我们对语言大师学问的佩服。简练的语言我们读起来不是觉得十分有趣吗?

简练的语言,据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近十一万字,只用了二千四百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认识六百二十一个字,相当小学高年级水平的读者就可以读通,这部杰出的文学名著。他还善于有选择的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的身体“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的为人家做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焦”,都是取此北平人的口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如写虎妞为了勾引祥子,强迫他喝酒时骂他“窝窝头脑袋”,说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让祥子拉车就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他个贱骨头!”……,这些个性化的口语,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如《给茅盾兄祝寿》一文中:“他永远要说出他以为值得说的话。勇敢使他永远年轻,而时间增高了他的智慧。他创作、他翻译、他研究、他编辑,他的勤劳与成绩,从五四到今天,老跑在我们前面。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这简练、亲切的语言,不仅到出了老舍对茅盾的尊敬,而且也深刻地体现出老舍本人也有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时代、为民族、为人民英勇献身的思想,像“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前面说我们敬爱他,然而后半句突然笔锋一转说嫉妒他。难道真的嫉妒他吗?不,这样不仅增加了生动感而且加大了亲切感。也恰切点明了老舍的语言风格:简练、亲切!

老舍作品经常采用京味十足的北京口语,老舍作品的“京味”重点儿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生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廉和,温厚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老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风习,亦是北京人的气质,“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北京人多礼,《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狱中放出来也要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更需送礼;《四世同堂》则直接详尽描写祁老人“自幼长在北京,耳濡目染跟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四世同堂》第一章就这样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熏染了这种北京“礼节”: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跟女斗”的“礼”!这种“北京文化”甚至影响到中国市民知识分子,《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就是这样一个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性格。小说写了一个细节,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他十分振奋,但他没有“高呼狂喊”;“即使有机会,他也不会高呼狂喊,他是北平人。他的声音似乎是专当吟咏用的,北平的庄严肃穆不允许狂喊乱闹,所以他的声音必须温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静穆与雍容。”祁瑞宣因此而感叹自己缺乏那种新兴民族的英武好动,说打就打,说笑就笑,敢为一件事,不论是为保护国家,还是为试验飞机或汽车的速度去牺牲了生命。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情感的:这里及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致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衰败而惋叹不已。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三、自然率真、深入浅出

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语言不仅是通俗、俏皮,而且也是自然率真的。

所谓的自然率真是指极其随便的说出写出、直接而毫不隐讳的语言,但又不失常格、不落俗套,能是读者读起来都感觉到都在情理之中。这可以在老舍的作品《悼赵玉三司机》中看到“在抗战的今日,凡是为抗战舍掉自己生命的,变是延续了国家的生命。”这些话没有一个生僻字几普通、极自然,惟具、这样才能显得更加深刻而有味。老舍的《习惯》中写到:对于朋友,我永远爱交老粗。长发的诗人,洋装的女郎,打高尔夫的男性女性。咬文嚼字的学者,都跟我无缘。看不惯。老粗的言谈举止是咱们自己听惯的。一看见长发诗人,我老是要告诉他先去理发:即使我十二分的佩服他的诗才,他那些长发使我堵得慌,家兄永远到“推剃两从便的地方去剃,亮堂堂的食悦目,女子也剪发;在理论上我极同意,可是看着别扭,问我该梳什么样的头,我也答不出,我总以为女性应留长发。我的母亲,我的大姐,不都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么?他们都没剪发。”这是多么自然、率真的语言。我们读来觉其是随随便便地说出,没有一点隐讳,但它确在情理之中。

老舍的作品从体裁看,无所不包,从体式看,又无所不有。无论什么体裁,也不论什么体式,诸如悼文,祭文,小品等在语言上都做到了随类赋彩。他无论写什么,都是在心中想透了才下笔,由于心中有底,所以他的语言笔笔有着落,一句接一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千万别看一句接一句。语言是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思想的透彻,才会带来语言的流畅。

那么,研究老舍的语言,首先要研究老舍的深刻思想,在老舍的作品里的文化因素极浓,当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读老舍的全部作品时,将会.惊异的发现,老舍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然后才成为语言大师,没有前者,便没有后者。前者为根,后者为枝叶,因此,研究老舍的语言必须得先学习老舍的深刻思想。有喜有优,有笑有

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些语言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一个晦涩难懂的句子,在这极其浅显的语言中,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若没有一个崇高的思想,是不会有这样的认识,也就不会有或者说他便不能够说出如此好的语言。

正像矛盾所说:“《赵子曰》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在老舍先生的喜笑唾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到了他对生活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祖国的挚爱和热望。”⑤这说明有好的思想才有好的语言,因此,只注意文章的文字语言而内容贫乏的作品,便不是好的作品,就像花生一样,如若只有一个厚实的外壳,而没有一粒饱满的内核,吃着便没有很好的味道。

结论

综上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炼亲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之所以有这样的特色,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爱国思想情操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同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来读他的作品,广大的学者来研究他的作品的语言。因此我们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得起时间的磨砺,能让人不断的阅读,挖掘、研究的作家实在不多。老舍是其中一个。

篇5: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②

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认真学习、博览群书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它是前提,是基础。其次善于观察,并且要思考的深刻。再次要多读,即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文学作品,并且作到能领悟他们的作品内容,而从中受益。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人说的好:学以致用。即把自己从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这样做不仅能加深理解,而且能是我们的大脑更加充实。老舍就是这样,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想得深,看得透,说得俏,因而形成了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

老舍的青年时代也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的崩溃时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时代,老舍才能从小羊圈胡同走向泰晤士河畔。在20年代的初期英国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首,工业经济高度发达,社会文化人情风俗与当时中国大不相同。老舍从一个保守的、愚昧落后的旧中国走

到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后,就像从发着霉味的“铁屋子”(鲁迅语)里走上了视野开阔的一望无垠的绿野中一样。他此时此刻深深的感觉到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和社会的进步。当他再度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故土的时候,心中总是感觉到不舒服,觉得许多事情是乖戾的、不合理的、违背自然的、可悲的、可笑的,但是,老舍从没有把自己从炎黄子孙中除去,自己也仍然是这个古老民族中的一个小小分子,也应该在这一可笑的行列当中,但是他深刻的认识到要批判这些不合情理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呢?采用何种方法来批判社会,这便由每个作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决定的。老舍,北京人,旗人,1899年2月3日 生于北京西城一个贫民的家庭。他们兄弟姐妹八人,但是只活下来了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是老小。父亲是一个皇城的护卒,在老舍出生的第二年,他在与八国联军的作战时阵亡。母亲不识字,仅靠做杂工缝缝洗洗的活路来维持生计。老舍从小身子骨弱,性情也不开朗。在这贫穷的家境中靠一位慈善的刘大叔的帮助才读上书。1913年小学毕业考入北京市立三中,但由于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半年后又转入膳宿免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夏毕业后,老舍便在教育界连续多年供职,没有直接参加“五四 ”运动,但“五四”成为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触到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 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对帝国主义维护祖国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做洋奴”。③这种成为老舍创作基本指导思想。1922年,他受洗加入基督教,秋到天津南开学校任教。自此,开始发表作品《小铃儿》等。他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穷而有志,性格刚强,自尊自重。也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他对社会的腐败的落后的现象深恶痛绝,可是又因为他穷有同情心,因此常常是“半恨半笑”的看待当时世界。他作为一个温和的民主主义者登上文坛,他没有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刻,也没有郭沫若式的诗人激情,更不似茅盾一开始就擅长理论思维“笑骂”却又赶尽杀绝。而老舍也是“笑骂”却步赶尽杀绝。他说:“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④正因为有着这样性格素养和接纳的思想的影响决定了在他的批判的武器中,老舍选择了幽默。在英国五年创作的作品《老张的哲学》等三篇及三十年代回国后创作的作品《猫城记》等五篇可看到这把搔痒的耙子,企图用笑声来掩埋旧世界。老舍的笑声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成分,在这些成分中有疾恶如仇的愤感,有对愚昧落后的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遗恨,这便与鲁迅相通了。这便是一个时代的特征:观世音在云头看到芸芸众生的平庸从而产生出悲怜之情,无可奈何的自嘲,个人的酸楚的感受,这一切都用了哈哈的笑声倾倒出来。譬如:“说起‘胡涂’来,我近几日非常的高兴,因为在某画报上看见一段文字——题目是老舍,里面有这么两句:‘听说他的性情非常胡涂,抽经抽得很厉害。从他的作品看来,说他性情胡涂,也许是很对的。 ’‘抽经’的‘经’字或者是个错字,我不记得曾抽过《书经》或《易经》。至于‘性格非常胡涂’在这个年月,是很不易得的夸赞。” ⑥这就是老舍式的幽默。 “他主张幽默须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幽默的作家也必须有极强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有极强的正义感”,“决不偏袒自己” ⑦凡知音者都能从老舍的笑声中品读出酸楚的味道来。老舍用笑声来治病态的旧社会,治病态的'社会中的了病的人们,让这些病态的人们向善向真向光明,但是老舍对自己的同胞并未失掉信心。他的格言是:“光明永在,潜力无穷。”所以他不把病态的人们一下打倒深渊中去,而是让他们来改邪归正,换一翻头脑重新生活。在这种意义上说老舍是笑的哲人。 为仕么称他是笑的哲人呢?哲者聪明,老舍清醒的看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的一面,同时也清醒的看到了几千积淀的传统的负面,对人们精神的残害与毒害。老舍 讥笑的就是这文化传统的负面。例如:爱面子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世故巧滑、虚荣浮夸沽名刁誉、委过于人把麻烦别人,不当作一会事儿,自私自利表里不一。

在老舍的作品里,有一部分是写儒林外史的、有一部分是写文人教书的办刊物、写文章、写小说的等,将他们的品行漫画出来,有些夸大但很 真实,这类幽默写的是儒林,知内情文字有褒有贬,是一种最恰当的夸张。他的散文都不长,短但很饱满。是什么原因呢?言之有物。读老舍的文章,不仅能是你轻 松脑子,同时也可以是你的眼睛一亮,因为他每一篇都有闪光点,有益智开窍的功效。在每一篇幽默文章中都可以听到智者—老舍的笑声,这笑声有温和的笑、有酸 楚的笑、有友好的笑、有无奈的笑,这笑笑的是傻人傻风俗传统,而不是傻笑。因为他是站在崇高上看鄙俗的,他的笑声带有很强的批判力。

读老舍的幽默作品,不仅觉得老舍在笑,而且你自己也会禁不住而笑。比如《相片》中:“还是先说家庭吧,比如你的屋中挂著名家字画,还有些玩,雅是雅了。可 是,第一你就得防贼,门上加双锁、窗上加铁栅,就连这样,夜间有个风吹草动,你还得咳几声,设若是明火进来十几位蒙面大汉,大概你连咳都不敢了这何苦呢? 相片就没有这种危险,谁也不会把你父亲的相片偷去当他爸爸,这不是吗?”的确,我在读了上面的文字后,也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

老舍 作为幽默大师他即没有林语堂的“牛油面包气”,也没有周作人的辣入骨髓地老姜味,更不似梁实秋的贵族气,而是处处表现出俏皮、泼辣和精辟,有时几近油滑的个性。老舍认为:“语言要能让人喜悦、愉快。”“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他的《骆驼祥子》就蕴含着色彩鲜明的幽默。虽然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 祥子>》一文中一再说:“我就决定抛开幽默。如写杨家的仆人—张妈的敢骂,“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无津口的雄壮,以二太太苏州调的流利, 他们是素来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他,把她收作了亲军。”

这是幽默的讽刺;还有虎妞 诱骗祥子喝酒的描写:“他把酒蛊接过来,喝干。一股辣气慢慢的,准确的,有力的,往下去,他伸长了脖子,挺直了胸。打了两个不十分例利的隔儿??他好容易 把这口酒调动下去??”这是溢满辛酸的幽默。

老舍的幽默是轻松的、俏皮的,也是智慧的,称得上是中国文人幽默中的一个典范。

二、简练亲切,“京味”十足

简练亲切的语言往往会是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产生愉悦的兴致,时刻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却从不会产生厌读的情绪。

老舍便是如此,“辛田(罗常培)是我自幼的同学,我俩曾对掀小辫打,也一同逃学去听《施公案》”这是孩提时代的真实的故事,自自然然丝毫不会减弱我们对语言大师学问的佩服。简练的语言我们读起来不是觉得十分有趣吗?

简练的语言,据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近十一万字,只用了二千四百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认识六百二十一个字,相当小学高年级水平的读者就可以读通,这部杰出的文学名著。他还善于有选择的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的身体“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的为人家做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焦”,都是取此北平人的口舌,又符合人物 的身份、个性、教养。如写虎妞为了勾引祥子,强迫他喝酒时骂他“窝窝头脑袋”,说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让祥子拉车就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 痒,他个贱骨头!”??,这些个性化的口语,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如《给茅盾兄 祝寿》一文中:“他永远要说出他以为值得说的话。勇敢使他永远年轻,而时间增高了他的智慧。他创作、他翻译、他研究、他编辑,他的勤劳与成绩,从五四到今 天,老跑在我们前面。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这简练、亲切的语言,不仅到出了老舍对茅盾的尊敬,而且也深刻地体现出老舍本人也有一种崇高的思想境 界:为时代、为民族、为人民英勇献身的思想,像“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前面说我们敬爱他,然而后半句突然笔锋一转说嫉妒他。难道真的嫉妒他吗?不,这样不仅增加了生动感而且加大了亲切感。也恰切点明了老舍的语言风格:简练、亲切!

老舍作品经常采用京味十足的北京口语,老舍作品的“京味”重点儿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生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

彩的北京画卷。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 价值。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 散,苟安,廉和,温厚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老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 风习,亦是北京人的气质,“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北京人多礼,《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 狱中放出来也要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更需送礼;《四世同堂》则直接详尽描写祁老人“自幼长在北京,耳濡目染跟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 路”。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四世同堂》第一章就这样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 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熏染了这种北京“礼节”: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记耳光 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跟女斗”的“礼”!

这种“北京文化”甚至影响到中国市民知识分子,《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就是这样一个衰老的北京 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性格。小说写了一个细节,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他十分振奋,但他没有“高呼狂喊”;“即 使有机会,他也不会高呼狂喊,他是北平人。他的声音似乎是专当吟咏用的,北平的庄严肃穆不允许狂喊乱闹,所以他的声音必须温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静穆与 雍容。”祁瑞宣因此而感叹自己缺乏那种新兴民族的英武好动,说打就打,说笑就笑,敢为一件事,不论是为保护国家,还是为试验飞机或汽车的速度去牺牲了生 命。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情感的:这里及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致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衰败而惋叹不已。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 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北京市民社会文 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篇6: 老舍作品读后感

前些天我在家中书柜上看到了一本《老舍作品集》。

上面写的全是作家老舍在写的小说作品。老舍:生于1899,死于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舒,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著作。1924年赴英国,再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战时期间在武汉和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协会副主席等值。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命ZF的“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开始后受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老舍是一个创作丰富、风格独特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各种形式的作品,主要的长篇小说有《老张的哲学》、《离婚》、《骆驼的样子》、《四是月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有《我返一辈子》、《月牙儿》等: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老舍作品集》中我最喜欢《骆驼的样子》,写于1936年至1937年,说些了一位详车夫的苦难历史,描绘了一个正直、好强、自食其的详车夫样子,样子以善良纯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愿望就是有一辆自己的拉车。做个独立劳动者。三年过去了,他用自己的努力挣来的血汗钱换了一辆洋车没多久又被大兵抢走,反动ZF又诈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的“爱情”又给他带来磨难。用她的钱买了一辆车,后来又把车卖了为虎妞办丧,他喜爱的小福子又自杀,他心中最后一朵的火花又吹灭了。他丧失了了对生活的企求和信心,从好强变为自甘坠落。

这个悲剧表现了作者怀着被侮辱和损害的深切同情。读了这些我知道了好书是靠人想、写、改、创作出来的,如果想写好书,就必须绞尽脑汁的去想,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不用心,也是学不成的,学习也必绞尽脑汁的去学才能有更好的成就。才能像老舍先生那样,创作出许多好作品。现在只有认真刻苦的去学将来才能有大成就,成为一个杰出的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篇7: 老舍作品读后感

老舍作为济南一位并世无二的知音与知己,不仅表现在他为济南写了一系列无人可以企及的优秀散文,勾画出一个30年代相当完整的济南,那些描写济南山水的不朽文字脍炙人口,可传千古;更体现为他对济南,有一种深刻的文化上的感知与认同。

由老舍来济南之前的经历看,古都北京旗人文化圈里的生活养成了他早年的文化性格,出国前他对中原文化了解的并不多。1930年初老舍乘海轮由新加坡回国,不久即应邀来到济南。济南以它质朴的情怀接纳了这位在海外漂泊了六年的游子,氤氲着浓郁中原文化气息的古城开阔了老舍的文化视野。

在这块厚土上很容易找到自己新生命的契合点的老舍,很快就融入到济南的文化环境中。在这里,他愉快地生活了四年,勤奋地创作了四年,深阔地吸纳、思索了四年。济南四载,成为他整个人生历程中一段最为自由、温馨、安定而难忘的美好时光。

这一切不能不深深地影响到老舍对济南的感情和认识。应该说,对城市和城市的生活方式,老舍自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判代城市治理观。

不仅如此。

离开济南之后,对一个新生的、更清醒更合理的济南的憧憬,对济南无比的怀念,更在老舍的心中凝聚、幻化成一个美好的“济南梦”――

“我将看到那城河更多一些绿柳,柳荫下有白石的小凳,任人休息。我将看见破旧的城墙变为宽坦的马路,把乡郊与城市打成一家;在城里可望见南山的果林,在乡间可以知道城内的消息。我将看到大明湖还田为湖,有十顷白莲。我将看见趵突泉改为浴场,游泳着健壮的青年男女。我将看见马鞍山前后有千百烟囱,用着博山的煤,把胶东的烟叶制成金丝,鲁北的棉花织成细布,泰山的樱桃,莱阳的梨,肥城的密桃,制成精美的罐头;烟台的葡萄与苹果酿成美酒,供全国的同胞享用。还有那已具雏型的制钟制钢,玻璃磁器,棉绸花边等等工业,都能合理的改进发展,富国裕民。我希望济南成为全省真正的脑府,用多少条公路,几条河流,和火车电话,把它的智慧热城的清醒的串送到东海之滨与泰山之麓。”

老舍在《三个月来的济南》中,坚定地说:“从一上车,我便默默的决定好:我必须回济南,必能回济南!济南将比我所认识的更美更尊严,当我回来的时候”。

然而,遗憾的是,此一去,老舍终于没有能再回到济南。

但,他毕竟把一个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地写进他的散文里,留给后人了。使后来我们每一个想了解济南,喜欢济南的人,都不能不读读这些优美的文字。

篇8: 老舍作品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养花》。因为我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慕名已久,所以现在捧在手里,心里异常激动。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的养花实践,体会到养花的乐趣。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收获很大,读的格外仔细。“下了暴雨,邻居家的墙倒了,把还没有种下的菊秧砸死了许多,全家人几天没有笑容。”这句话看出老舍爷爷对朝夕相处的花草的感情多么深啊!这一点我深有同感。记得有一年初春,我把几粒牵牛花的种撒进花盆,每天为它浇水,锄草,对它的关心无微不至。春末,紫色的牵牛花终于绽开了笑脸,可极了!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有一天,我照样去看牵牛花,可阳台上只剩下了光秃秃的花盆,我连忙去问妈妈,才知道妈妈见到花凋谢,便把它丢了,连粒种我也没有找到,我气极了,几天没给妈妈笑脸。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对于文章里的这句话,我是有很深的体会的。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劳动,想不劳动便得到劳动果实,那只能是空想,只会一事无成。就拿我的学习来说吧!以前,我很懒,连课堂笔记也不记。到考试的时候,便来个“临时抱佛脚”东抄西借,蒙混过关。抱着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正好应了一句名言:“业精与勤,而荒于嬉。”结果,我的成绩很不稳定,今后,我要一改以前的坏习惯,在学习上多付出些劳动,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进步。

他的一篇作品《养花》后深有感触。

首先,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这一点我和老舍先生的观点一致。在搬家以前,我家有个宽敞的院子。姥爷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草,我有时也帮姥爷给花浇水、施肥、锄草。我也并不计较这些花开得是大是孝是好是坏,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得跟什么似的。因为这些花之所以能够开放,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呀!

我家种的花虽多,却没有奇花异草。因为正如文中所说:“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看着一株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有一次,四姨夫拿来一株葡萄苗。虽然说这也算不上什么奇花异草,但是要在大连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下把这株葡萄苗养活,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果然,尽管我和姥爷轮流照管、精心地呵护它,但由于我们缺乏种植葡萄的经验,这株葡萄苗还是慢慢地枯萎死掉了。看着这株葡萄苗慢慢地死去,我心里很难过。这可不是因为我吃酸甜可口的大葡萄的梦想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而是因为这株葡萄苗也是一个生命,看着一个生命慢慢凋谢、枯萎,最后死去,我真是好难过、好难受。因此,我家只种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们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

要养活一株花草,必须要付出劳动。因为,“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有一次,姥爷有事外出,把一盆菊花交给我管理。由于我十分贪玩,把什么菊花、菊草的全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过了一个星期,我再去看那盆菊花:花盆里杂草丛生、叶片发蔫,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后来,经过精心调养,这盆菊花才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经历了这场大劫,这株菊花虽没被我害死,却也害了个半残,元气大伤。从此,我再也不敢抛下花草不理了。

读了老舍先生的《养花》,我对老舍先生对花草深厚的感情十分敬佩。同时,我对

养花的乐趣也有了新的认识。正如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冰心作品的语言特色

老舍茶馆读后感

老舍茶馆读后感800字

老舍茶馆读后感精彩启迪

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老舍的散文集读后感

老舍散文集

梁实秋散文幽默风格的成因及作用

高二茶馆小说读后感作文

《绝爱》观后感以及剧情解读

老舍 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 作品
《老舍 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 作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老舍 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 作品(共8篇)】相关文章:

老舍的简介2022-06-03

骆驼祥子的优秀学生读后笔记2022-06-22

我眼中的骆驼祥子作文1000字2022-07-08

课文《母鸡》教学设计2023-06-14

李商隐的创作风格有什么变化2022-09-09

课文《母鸡》的教学设计2023-01-13

老舍的高中作文2022-12-11

茶馆个人读后心得2022-12-11

格林童话个人读后心得2022-08-19

林海读后感2023-01-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