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的重点理解

时间:2022-06-25 05:22:3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记承天寺夜游》的重点理解(共10篇)由网友“阿鲁卡西巴尔巴”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记承天寺夜游》的重点理解,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的重点理解

篇1:《记承天寺夜游》的重点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的重点理解

研习1.这篇短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词语与“闲”字有关?

答:(1)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2)如“月光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露其闲。

研习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现实和心境?

答:(1)反应作者贬谪后的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现实;

(2)表现出作者谪居后孤独、寂寞的生活;

(3)“欣然起行”充分显示作者的闲情逸致,面对月色时的内心的喜悦和兴奋,进而想到要与人分享月色和喜悦,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研习3.如何理解“念无与乐者”中的“念”字?

答:(1)写出作者谪居生活的孤独、寂寞,多年的朋友不敢跟他来往;

(2)能够与我一同赏月的该是那些志同道合之人,而不是庸俗势利之徒;

(3)为下文“寻张怀民”做铺垫。

研习4.“寻张怀民”中“寻”包含着怎样的意思?

答:(1)包含着作者的一种猜想:面对如此良夜,他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是他是在庭中赏月还是在出门散步?因此要寻他一寻。

(2)“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赏明月的急切心理。

研习5.赏析美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运用比喻,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

(2)“积水空明”,正写月色,给人以静谧之感;“藻荇交横”,侧写月色,具有动态之美。动静结合,创造出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3)这透明的月色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和摆脱沉重的谪居之痛,忘记个人得失的心境。

研习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或:“闲人”包含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的?)

答:(1)反映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

(2)表达了作者与友赏月时的欣喜、自豪;

(3)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潇洒豁达的心境;

(4)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5)也透出作者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6)还映衬了作者被贬谪居的惆怅、悲凉之感。

研习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河南中考题)

答:(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理由:处境相似,性情相投,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研习8.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景十分传神,试作分析。

答:“积水空明”用积水写月光,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积水错觉;再用“藻荇交横”,来写竹柏倒影,把隐喻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扑朔迷离,最后点出让人恍然大悟。作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从大处落笔,抓住瞬间的感觉,写出了一个宁静淡雅、冰清玉洁的境界。

研习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官闲的悲凉 ;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人生感慨。

研习10.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①因为月色很美,要寻张怀民一同去赏月②贬谪闲居,无所事事,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研习11.面对“月色入户”作者为什么会“欣然起行”?(作者为什么见到月亮如此高兴?)

答:苏轼此时贬谪闲居,门庭冷落,交友断绝,只有月亮没有丝毫的势利之情,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的,因此见到月光犹如见到了久违的朋友一般,欣然相迎,可见作者的喜悦兴奋。

研习12.文章如何描写月色?

明确:①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的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②“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③“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 藻荇交横”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

④一正写,一侧写,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研习1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答:表现了作者能安闲自适赏月的愉快,被贬谪,被排除自爱朝廷之外,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感叹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研习14.中心意思。

本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研习15.课堂总结。

信笔抒意,随物赋形;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研习16.课堂练笔。

扩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不少于100字。

篇2:记承天寺夜游重点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当时作者谪(zhé)居黄州已经四年),夜晚,(我)解开衣服想睡觉时,(看到)月光洒进房间,就愉快的起身行走。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和荇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只是缺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理解性背诵:

1.《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情此景中,作者的感慨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作者当时虽遭贬但仍乐观,文中最能体现出作者旷达心境的语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3.文中表明张怀明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的句子是“: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描写月光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句子是(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作者游天承寺的原因:月色入户。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在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苏轼(1037~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苏轼是一位全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低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篇3: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这里译为脱。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游览做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好像沐浴在清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光中)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藻类植物

荇(xìng):荇菜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但少闲人如吾俩人者尔:只是缺少想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

闲:闲人。

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篇4:《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整理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这里译为脱。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游览做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好像沐浴在清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光中)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藻类植物

荇(xìng):荇菜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但少闲人如吾俩人者尔:只是缺少想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

闲:闲人。

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拓展知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篇5: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析:采纳了拟人的修辞伎俩,妙在“入”字,将月光写活了,并且突出了苏轼的豁达的`胸怀。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写景抒情。“空明”写月光澄清明亮,很形象。将月下竹影、树影比喻为水中藻荇交错,很妙。观赏如此细致清楚,可见二人“清闲”尽现。

3.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解析: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哪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非常“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地,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究诎瞳,都历历如见。实际上对生活有热爱、追求之意,可谓“点睛”之笔。

篇6: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重点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词语: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理解及默写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6、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7、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9、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10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篇7: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重点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

(一)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二)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三)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篇8: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篇9:记承天寺夜游

林  毅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            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            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篇10:记承天寺夜游

苏教版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2分)

(1)月色入户 ( ) (2)念无与乐者 ( )

(3)相与步于中庭(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

(5)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 (6)怀民亦未寝 ( )

(7)水中藻荇交横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分)

4.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3分)

5、品味文中划线句子,说说下面哪句诗最能体现该句的意蕴。(3分)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我选

理由:

6、仔细阅读上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4分)

材料: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在北宋的变法、反变法的政治斗争风浪中度过的,因“乌台诗案 ”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历经几起几落,直到贬至海南省。从他中举为官到去死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有十四、五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篇文章他谪贬黄州后写的。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方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册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测试卷有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重点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的重点理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记承天寺夜游》的重点理解(共10篇)】相关文章:

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2023-01-16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2022-05-0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23-11-13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700字2022-05-08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2023-08-18

记承天寺夜游写友情2022-05-02

《记承天寺夜游》写作技巧2023-05-25

古文记承天寺夜游2023-02-0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2023-11-30

记承天寺夜游简介2023-02-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