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桃源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时间:2022-07-01 06:11: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王维桃源行原文,译文及赏析(共8篇)由网友“破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王维桃源行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王维桃源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1:王维桃源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维桃源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解

1、逐水:顺着溪水。

2、去津:古渡口。

3、坐:因。

4、隈:山崖的幽曲处。

5、物外:世外。

6、房栊:窗户。

译文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

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

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

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

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

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

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

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

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

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

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鸣。

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

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

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

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

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

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

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

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

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

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

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

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赏析

王维的诗以抒写山水著称,此诗尤胜。历来评价王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细读这首诗才知道这话不假。

诗以陶潜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它能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传于世。

这首诗段落与陶潜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来得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舒健,韵脚多变,平仄相间,从容雅致,活跃多姿。

篇2:王维桃源行译文及赏析

桃源行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7)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8)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栊:房屋的窗户。

(13)喧:叫声嘈杂。

(14)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5)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6)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17)薄暮:傍晚。

(18)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19)灵境:指仙境。

(20)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21)游衍:留连不去。

(22)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峡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桃源行赏析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

篇3:王维《桃源行》译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想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篇4:王维《桃源行》注解译文及赏析

王维《桃源行》注解译文及赏析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解

1、逐水:顺着溪水。

2、去津:古渡口。

3、坐:因。

4、隈:山崖的幽曲处。

5、物外:世外。

6、房栊:窗户。

译文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

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

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

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鸣。

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

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

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赏析

王维的诗以抒写山水著称,此诗尤胜。历来评价王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细读这首诗才知道这话不假。

诗以陶潜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它能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传于世。

这首诗段落与陶潜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来得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舒健,韵脚多变,平仄相间,从容雅致,活跃多姿。

篇5:桃源行王维原文

桃源行王维原文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翻译: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字词解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行尽青溪不见人: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

7.旋:不久。

8.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9.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10.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1.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2.物外:世外。

13.房栊:房屋的窗户。

14.喧:叫声嘈杂。

15.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6.引:领。

17.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8.平明:天刚亮。

19.闾巷:街巷。

20.开:指开门。

21.薄暮:傍晚。

22.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

23.去:离开。

24.灵境:指仙境。

25.尘心:普通人的感情。

26.乡县:家乡。

27.游衍:留连不去。

28.自谓:自以为。

29不迷:不再迷路。

30.峰壑:山峰峡谷。

31.云林:云中山林。

32.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赏析: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就蕴含其中了。接着,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篇6:王维《桃源行》赏析

王维《桃源行》赏析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简析】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试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赏析一】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象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象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你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 “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我们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 “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何处?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试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吧。

王维这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应当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人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 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道: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可谓定评。

【赏析二】

诗取材于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写一位渔人因捕鱼,进入桃源世界,见到秦时避乱来居的村民,饶有无为而治的纯朴古风。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兵灾战乱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

王维《桃源行》的内容梗概与《桃花源记》大体相同,但他却将陶渊明所描绘的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描写成了一个带有虚无缥缈色彩的神仙境界,其中渗透着诗人所虔诚奉信的佛家思想。诗中的“灵境”,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人也同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对待来客淳朴、热情、亲切,诗中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出青年王维对田园乐趣的追求,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人舍去了一些纯粹交代事件的细节,将原作的故事情节予以精简、浓缩,并加以抒情,使之诗化。

例如,诗一起笔就展现“两岸桃花夹去津”的春景,改变了原作开头的“晋太陵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叙述文字。在散文中,先写“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后写“忽逢桃花林”。诗中则浓缩为一句“坐看红树不知远”,把忘路之远近与欣赏桃花紧密联系,从而突出了桃源景色之迷人。又如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一段文字,在诗中浓缩成了“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就将桃源的来由交代清楚了。

诗人还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如“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尤其是原文结尾:“(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文字简洁,但基本上是叙事。而在诗中,则使情、景、事水乳交融,抒写出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之“事”,峰壑变幻、青溪曲折、云林恍惚之“景”,以及渔人遍寻不得、无限怅惘之“情”。此外,还在字里行间传达出诗人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的惋惜,对云山路杳的“仙源”的向往,诗意比散文浓了。为了开拓诗境,加浓诗意,王维充分发挥想象,在诗中相继展现出一幅幅流动变幻的形象画面。诗的开篇四句,描绘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这幅 “渔舟逐水”的画面,色彩明丽,景致清幽,春意盎然,把人引入优美的诗境之中。“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两句,描绘远处高大的树木仿佛攒聚在蓝天白云间,近处满眼是遍生于千百户人家的繁花、茂竹。画面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云、树、花、竹历历在目,相映成趣,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一联,写桃源夜景,月光、松影、房栊沉寂,一片恬和静谧气氛;写桃源晨景,朝阳,云彩,鸡鸣犬吠,则是一片喧闹,生机勃勃。写生活情景的“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以“惊”、“闻”、“争”、“集”、“竞、”引“、”问“等一连串动词,逼真传神地表现出桃源人待客的纯朴、热情和对故土的关心,同样荡漾着诗情画意。结尾”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两句,与开头遥相呼应,融情入景,以景结情,渲染出迷茫意境,令人惋惜感喟不已,回味无穷。整首诗的意境,美丽、静谧、闲适、虚幻、奇妙,非常迷人。

这首长篇七言歌行,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韵脚平仄相间,转换自然有致。起、结及中间抒情浓郁的地方均用悠扬悦耳的平声韵。全篇音节和谐,韵致清新,语言婉转流畅,易于上口成诵。很明显,王维吸收了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格律,受骈偶化影响较大,诗中有不少符合今体格律的句子,这就是前人所谓的”运律入古“。同时又发挥古体诗的长处,形式比较灵活,骈散相间,自由转韵,时而用典,采用比较浅近而又华美的语言,带有清新活泼的民歌风味。这种七言歌行,上承”初唐四杰“、刘希夷、张若虚之风,下开中唐白居易、元稹叙事歌行体之先河。前人赞扬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矧逎辞情闲畅,音调雅驯,至今人师之诵之,为楷式焉。“(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附录二引《史鉴类编》。

清人王士禛对这首诗评价很高,他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

翁方纲更盛赞说:” 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 (《石洲诗话》)

篇7:王维《桃源行》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人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道: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可谓定评。

篇8:王维--《桃源行》

【作者】:王维--《桃源行》

【内容】: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作者】:

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注释】:

物外:世外。

【赏析】:

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源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王维这首诗妙在毫无雕饰,更能引起人们的兴味,使桃花源更加有名。这是诗人十九岁时的作品。

青溪的原文及赏析

《宿郑州》王维全诗赏析

山居秋暝赏析

范文正济秀才的原文及译文

王维《陇西行》赏析

韩愈《桃源图 》原文

桃源行,桃源行王安石,桃源行的意思,桃源行赏析

王维《桃源行》唐诗鉴赏

小桃源,小桃源李白,小桃源的意思,小桃源赏析

戏题盘石原文及赏析

王维桃源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维桃源行原文,译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王维桃源行原文,译文及赏析(共8篇)】相关文章:

桃源图,桃源图韩愈,桃源图的意思,桃源图赏析2022-10-18

水调歌头游览古诗翻译及赏析2023-12-25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翻译及赏析2024-04-04

《耶溪泛舟》原文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2022-12-17

唐诗桃源行鉴赏2023-08-06

田园言怀原文及赏析2023-08-08

留别王维,留别王维崔兴宗,留别王维的意思,留别王维赏析2024-01-15

《留别王维》诗歌赏析2023-10-10

唐诗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2023-08-05

五言绝句《红牡丹》的赏析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