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光曲重点问题解析(锦集7篇)由网友“江有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5 月光曲重点问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5 月光曲重点问题解析
重点问题解析
1.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0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22岁起定居维也纳,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32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
课文中提到的《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本课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它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也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对音乐家贝多芬有进一步的认识。
2.咬文嚼字,弄清“走进”和“走近”的意思。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许多作品举世闻名,成为世界文化精品。走到哪里都可能会听到贝多芬所写的曲子。这样一位伟大的钢琴家,来到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听到在幽静的小路边的一所茅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而且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当然感到很惊喜。他想弄清楚弹曲子的到底是什么人,所以“走近”茅屋。
当贝多芬听到屋里穷兄妹俩的谈话以后,他为这样贫苦的`人竟在困苦的生活中仍然喜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尤其是妹妹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心地和感情,更让贝多芬激动。他要亲自指导这个贫穷的,渴望能听到自己演奏的姑娘,所以“走进”茅屋。
3.分清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
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洒遍银光的微波粼粼的海面的清幽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那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从水天相接的地方,越升越高的明月发出的清幽的月光,仿佛在歌颂、赞美穷兄妹俩的聪慧和美好心灵。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
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勤奋好学。可是,就因为她贫穷所以没有钱去听音乐会,更不能到音乐院校去学习。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引起了贝多芬的联想,体现在《月光曲》中。
篇2:重点问题解析
重点问题解析
1.介绍张思德。
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四川仪陇人。16岁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长征途中受过伤,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虽然只活了28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9月8日,中央警备团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著名的讲演,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2.这篇讲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全文是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分五层表达出来的。
第一层讲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根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别的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是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利益。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第二层讲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虽死犹生。这里毛泽东通过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第三层讲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在我们的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和问题,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不管是同志、朋友,还是反对过自己的人,谁的意见都听得进去。只要你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衡量是非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用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简政”的例子,说明要采纳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建议和批评。
第四层讲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为人民服务。既然目标一致,就没有理由不搞好团结。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因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坚定地相信人民,紧紧地依靠人民,就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敌人都能打败。为了人民的利益要不怕牺牲,这种牺牲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视死如归;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为了做到这一点,毛泽东同志提出三个“互相”,充分体现了革命队伍内应有的同志情谊。
第五层讲开追悼会的目的。开追悼会对死者表示怀念、哀悼。开追悼会还因为死者是为人民服务的,值得人们沉痛地怀念他。这样的人虽然死了,但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3.理解下面一段话的意思。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段话一共有三句、每一句都是复句。
第一句“因为……所以……”是因果关系。
第二句“不管……都……”是条件关系,表示不论什么样的条件,都有这样的结果。
第三句“只要……就……”也是条件关系,表示只要有这样的条件,就有这样的结果。
三个句子连接很紧,论述层层深入,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同志思维的严密。
重点问题解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课文重点问题解析
课文重点问题解析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认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必须谦虚待人,防止骄傲;要用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2、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
首先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的意思。奚落的意思是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
然后找出铁罐说的话,不仅要知道它说了些什么,还要注意它说话的语气、神态。它先是傲慢地问陶罐:你敢碰我吗?接着又带着轻蔑的口气嘲笑陶罐是懦夫。陶罐不服气,铁罐非常恼怒: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这些带有挑畔味道的语言,写出了铁罐的蛮不讲理。
铁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它看不起陶罐。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呢?因为它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嘲笑别人的短处。它自以为很了不起,不把别人看在眼里。
篇4:5 月光曲参考 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
篇5:12 景阳冈重点问题解析
12 景阳冈重点问题解析
重点问题解析1.解题。
这篇阅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23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地面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文章为我们写出了一个豪放、勇武又机敏的打虎英雄。
2.从喝酒看武松的性格特点。
(1)喝酒。
武松一走进店里坐下,立刻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喝酒时“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表现了武松豪放的性格。
(2)喝酒中的对话。
“这酒真有气力!”武松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告诉他,这酒三碗不过冈。武松却道“再筛三碗来!”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酒。从这些可以看到,武松承认这酒有气力,也知道一般喝三碗就醉了,但武松还是要喝,人家不给他筛,“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并且埋怨店家“难道不付你钱!”这里表现出武松倔强、豪放的性格。
3.武松打虎。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武松打虎的事,作者对打虎的过程做了重点详细描述。
(1)大虫出现时的声势。
“忽然起了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真是虎虎生风,好大一只猛虎。
(2)大虫进攻。
大虫又饥又渴,使出“三招”:一扑、一掀、一剪。
(3)武松沉着应战。
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
(4)赤手空拳打虎。
武松先是棒打,棒断两截;然后脚踢,“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再是拳打,“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4.说说下面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因为一般人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酒。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因为有官家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结果真遇上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时使尽了气力,所以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挨下冈来。
12 景阳冈重点问题解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 景阳冈重点问题解析教案
1.解题。
这篇阅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23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地面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文章为我们写出了一个豪放、勇武又机敏的打虎英雄。
2.从喝酒看武松的性格特点。
(1)喝酒。
武松一走进店里坐下,立刻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喝酒时“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表现了武松豪放的性格。
(2)喝酒中的对话。
“这酒真有气力!”武松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告诉他,这酒三碗不过冈。武松却道“再筛三碗来!”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酒。从这些可以看到,武松承认这酒有气力,也知道一般喝三碗就醉了,但武松还是要喝,人家不给他筛,“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并且埋怨店家“难道不付你钱!”这里表现出武松倔强、豪放的性格。
3.武松打虎。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武松打虎的事,作者对打虎的过程做了重点详细描述。
(1)大虫出现时的声势。
“忽然起了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真是虎虎生风,好大一只猛虎。
(2)大虫进攻。
大虫又饥又渴,使出“三招”:一扑、一掀、一剪。
(3)武松沉着应战。
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
(4)赤手空拳打虎。
武松先是棒打,棒断两截;然后脚踢,“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再是拳打,“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4.说说下面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因为一般人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酒。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因为有官家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结果真遇上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时使尽了气力,所以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挨下冈来。
篇7:11 将相和重点问题解析
重点问题解析
1.解题。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这个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2.了解每个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第一个故事讲蔺相如完璧归赵。
故事的起因是:秦国自恃强大,假意用十五个城换赵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
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到秦国向秦王献和氏璧,秦王对宝玉赞不绝口,但就是不提换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谎称和氏璧有毛病,要指给秦王看,借此骗回和氏璧,并用撞碎宝玉逼秦王答应交城。回到宾馆,蔺相如派人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故事的结果是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讲秦王和赵王渑池之会。
故事的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想在会见时侮辱赵王,侮辱赵国。
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出谋,自己跟赵王前行,廉颇率军做好抗秦准备。在会见中,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以此侮辱赵国和国君。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
故事的结果是:赵王、赵国的尊严得到了维护。
第三个故事讲廉颇负荆请罪。
故事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升得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
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为避免和廉颇发生矛盾,多次相让,并跟手下谈了相让的原因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于是负荆请罪。
故事的结果是:将相重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3.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这三个故事各自都是独立完整的故事,有它们各自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从全文来看,这三个故事又是紧密相连,层层深入的。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立了大功,理所当然受到赵王提升,职位比廉颇高,引起了廉颇的不服气,造成将相不和。因此,我们可以把第一、二个故事看做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很不甘心,就又设计借机侮辱赵王和赵国,这样就产生了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是第一、二两个故事的'必然,蔺相如的步步高升,引起廉颇不满,有情绪就要发作,于是找碴儿,明白蔺相如用心后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4.如何看待廉颇这个人。
廉颇是赵国一名大将,为保卫赵国做出很大贡献。因为蔺相如高升不满是他一时糊涂,一旦认识到将相不和的危害,马上改正错误。这说明他是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的老将军。
5.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1)在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先讲将相之间产生矛盾,接着讲蔺相如处处退让回避,最后讲廉颇负荆请罪。
在复述时,应抓住将相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廉颇的居功自傲。讲到蔺相如的处处退让回避,绝不是害怕廉颇,他是考虑到将相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赵国。将相和,则国家安;将相不和,则国家危。表现出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讲到廉颇的负荆请罪,他在蔺相如言行的感化下,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主动请求责罚,反映出廉颇不失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老将军。抓住这么几点就能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顺序。
(2)既注意用自己的话复述,又注意引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在复述的时候,用自己的话,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引用书上的好词佳句,帮助我们丰富语言,提高表达的水平。
(3)复述时注意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故事完整,力求生动。
6.体会文章的写法。
(1)别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样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2)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蔺相如面对秦王的言而无信,竟敢以死相抗,他不顾秦王的淫威,强迫秦王击缶,这些都说明为了国家的利益与尊严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赵国的安危,不与廉颇计较,主动回避,反映了他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居功自傲的廉颇,当他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足以看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
★ 六上同步作文范文
★ ppt党课课件
★ 昆虫记ppt课件
★ 肺结核ppt课件
★ 老王ppt课件
★ 长征ppt课件
【5 月光曲重点问题解析(锦集7篇)】相关文章:
ppt课件怎么做2022-11-05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2022-04-29
听时光飞舞迟子建全文2022-07-15
琴歌古诗阅读题答案2024-03-18
雪孩子ppt课件2023-06-07
古诗文鉴赏解析2023-11-02
《语文园地二》课文解析 备课资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23-05-14
短诗五首ppt课件2023-08-28
回延安课件2023-01-26
教学ppt课件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