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课件(共16篇)由网友“DIIV”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回延安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回延安》课堂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教师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
? 听录音朗读
?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 搂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馍 气喘 一盏
一读诗
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热爱
再读诗
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 (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
教师举例 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 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 诗句中的可知,采用 (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
教师举例 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 ① 比兴 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预设引导② 排比 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③ 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五、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
六、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篇2:《回延安》课堂教学课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
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
热的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lou3)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
黍类(shu3)馍(mo2)喘(chuan3)眶(kuang1)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又……一……”的意思。
(2)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似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二、导入
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峰城
(今属枣庄市)。家庭出身贫农。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 5月,贺敬之同志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
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
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此后创作的(桂木山
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为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充分展示
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
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
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楼梯式”并将中
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
己的特色。1956年兰月九日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
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
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曾任〈诗刊〉
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党的十一大代表,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部长。
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2.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
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
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
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
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3.导语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
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
人跳动着的脉博——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氓灭的真情。全诗除了
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
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
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这首诗较
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
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提问: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
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提问: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
制的激动心情。
讨论、明确: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
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思乡近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占但作者
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改一
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要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进一步展示出作者
心潮翻滚,思绪万干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念的表现。
5.读诗,想想第一部分中动词使用的表现了逼真的情景。
讨论、明确: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
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
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
“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6.读诗、想想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与众不同。
讨论、明确:“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
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
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
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
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7.提问: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讨论、明确:(二)炽热的阶级感情——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
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
景。(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紧”欢
喜的眼泪眶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延安,
在战斗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雄们老当益壮、
焕发革命青春,更令诗人欣慰。“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
如今长成人。”表明了中、青年人在党的教育下、培养下迅速成长,延安
少年儿童继承革命传统,正发扬着延安精神。亲人欢聚,窑洞里升腾着
一团团欢乐的浪花。(3)夸张、比喻连用。“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
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
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8.提问: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讨论、明确: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
纸上。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
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溢于言表。
9.提问: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
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讨论、明确: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
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
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10.提问: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
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
分类。
讨论、明确:(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2)
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3)
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4)表颜色的有:白
生生等。
11.提问:请归纳一下全诗的中心。
讨论、归纳: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
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
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
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二十多年
来全部改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
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
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
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
——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混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
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
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
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
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
秀诗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三)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
跟着党走幸福长
我家门前一棵槐,
当年红军亲手栽;
槐树开花又结籽,
天天盼望红军来。
松树不怕狂风刮,
共产党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
还把白匪大声骂。
怀我生我是亲娘,
教我养我是共产党;
跟着亲娘慈爱多,
眼看党走幸福长。
《陕北革命民歌选集》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B(二)1.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
发添了几根根。2.一排排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3.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4.手抓黄土我不
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三)略 <-- #EndEditable -->
篇3:《回延安》课堂教学课件
【基础知识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 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 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
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 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 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 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 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_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亲山亲水有亲人(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
_夸张
例句: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双手搂定宝塔山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以上两个夸张句)
_ 其它修辞
(指导学生自己找出例子并分析)
〖拓展环节〗
山丹丹开花满山坡,
咱陕北变成金银窝。
宝塔山高延水长,
共产党是我们亲爹娘。
_____ 《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
指名学生读以上摘录诗节,巩固理解信天游特点。
〖布置作业 〗
运用信天游形式,自创一首新诗
篇4:《回延安》课堂教学课件
《回延安》
一、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11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峄县(今枣庄市)一个贫苦衣民 家庭。他自幼好学,先后进过村办小学、县办师范。1939年和同学 一起到四川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创作。1940年赴延安鲁迅 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在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中 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化部部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贺敬之作为我国当代诗人,向以“量少质精”著称于世。诗作善于把握和表现重大题材,具有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浓烈的时代精神。《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长篇政治抒情诗,以其火样的激情和阶梯的形式名扬我国诗坛;《回延安》、《三门峡歌》等意境、音韵精美的抒情短章,亦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二、贺敬之的诗
贺敬之是以新歌剧《白毛女》而闻名天下的,40年代就出版了诗集,但在诗歌艺术上真正获得突破性的成就是在50年代以后。他的诗可分为两类:
1?抒情短诗。这类作品一般是表现他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门峡棗梳妆台》等。
2?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等。他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突出。
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他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回延安》表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赞颂了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雷锋之歌》挖掘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含;《十月颂歌》是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贺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贺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式”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三、作者谈创作经过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结果感冒了,嗓子失音了,唱不出来了,所以没有在晚会上唱。后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同志拿去以后,说他们要广播,后来很快这个稿子给了《延河杂志》,就在《延河杂志》发表了。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延安市概况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铜川、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吕梁地区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全市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共辖1区12县、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总人口193.88万。
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延安境内的桥山之巅,被炎黄 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延安以其“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许多中国古代名将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
二十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1982年延安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延安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在广袤黄土的深处,蕴藏了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天然气33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万吨,为延安工业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历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轩辕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雄奇壮美的壶口瀑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北宋时期开凿的清凉山万佛洞和钟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历时千年开凿的钟山石窟,专家们称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
举世闻名的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旧址,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这一孔孔土窑洞、石窑洞和低矮瓦房,曾是指挥千军马的司令部。
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韵味淳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粗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古朴精美的民间剪纸,热烈欢快的陕北大秧歌,无不寄托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五、延安宝塔山简介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宝塔山闻名于世,宝塔已成为革命圣地的象征。宝塔山,又名嘉岭山,与清凉山、凤凰山环峙,海拔1076.3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代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共九层,八角形,塔高44米,登塔可俯瞰延安全景。山上景观众多,主要有摘星楼、烽火台、明代铁钟等,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曾经在此镇守。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宝塔山观览.今日的宝塔山,满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已成为中外游人的“梦中之圣塔”。
六、信天游简介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句式结构非常特别,一般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艺术手法上多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调优美,琅琅上口。如曾被刘炽等改编作为《陕北牧歌》插曲的信天游原词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过好光景.青杨柳树长得高,你看上哥哥我哪搭好?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信天游的动人音调激发了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灵感,创作出一批蜚声艺苑的佳作,被誉为艺术的母亲,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就是用信天游格式创作的,情歌是信天游的精华,民间叫酸曲儿。信天游《你看哥哥哪搭搭好》:青草草开花一般般高,唱上一个酸曲解心焦。它如同信天游这朵山花的花蕊,饱含激情,散发着温馨,还带有一缕感伤,妩媚动人。那份纯贞、痴迷、大胆、坦白,令人心旷神怡,柔肠百结。信天游的名段如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那个容易拉话话难、上河里的鸭子下河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羊羔羔跌下前脑畔,哪个女人不想自己的汉、山丹丹花儿背洼洼开,你有这个心思慢慢价来,你妈妈打你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等均通俗自然,脍炙人口,传唱了一代又一代。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是对爱情的颂歌,它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
篇5:《回延安》课堂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 白羊肚手巾 糜子黍类 油馍 气喘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篇6:免费课件ppt
免费课件ppt
《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精彩的情节,但它用简朴的语句和简练的故事情节讲述出了一个不深奥却非常有意义的'道理.“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这是这篇文章最吸引人的一句。以下是《钓鱼的启示》ppt课件免费下载。
免费课件ppt |
篇7:将进酒课件ppt
李白
悲伤——欢乐——激愤——狂放
愁
附: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揭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篇8:将进酒ppt课件
将进酒ppt课件
学习《将进酒》,可以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指导思想与背景】
《将进酒》是人教版高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古典诗歌学习提出的“要加强诵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要求,这篇文章的教学应当很好地进行诵读,但面对高中生,如何让他们做到“吟咏诗韵”,如何使之完成“因声求气”的任务则需要一个理解的前提,这就需要有一个较好的解读文本的过程。
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到了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能不能根据有限的材料信息(包括文本以及课下注释),对文本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第二,一个成功的诗人在材料的选用上一定不是随意的,诗中提到的例子往往是诗人情感的重要载体,在高中学习阶段对文中提到的事例是不是要做一些更为深入的解读。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找到解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体现文本价值。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句梳理文本,感受诗歌的凝练与跳跃;
2、诵读文本,分析语句,感受李白情感的复杂性;
3、体会诗人的矛盾情感,领悟一种逆境下不言放弃的人生境界。
【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体味诗人复杂的感情。解决办法:通过关键字句的分析来完成。
难点:领悟诗人的志趣,培养良好的诵读意识。解决办法:结合内容分析与诵读要求完成。
【教学方法】
析读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侧重材料补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非常熟悉这样一句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与酒是如此恰切地融在了一起,是的,“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翻阅中国诗歌,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带着浓浓酒味的唐诗,李白的“将进酒”。(学生读题目)
2、注意学生“将”的读音并释义;(明确:劝酒歌)
诗中还有一处出现了这个字,在哪里? “呼儿将出换美酒”,解释、注意读音;
一起来诵读作品。 (根据学生诵读情况解决读音)
3、问题:既然是“劝酒歌”,那么他在劝谁喝酒?(岑夫子、丹丘生——隐士)
(在这里注意对岑夫子、丹丘生的身份说明,一方面说明“劝酒”难度,另一方面为后面的主题解读做铺垫)
在诗歌里找出劝他们喝酒的具体内容(读原文)
解读“劝酒”的内容: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①不足贵——不愿醒;②饮者——圣贤;③陈王——斗酒十千(无所顾忌的“放”)
④补充钟鼓馔玉的解释,相关链接:锦衣玉食
在分析中得出,诗人怀有“留名”的渴望这样的结论。
(在这里要注意,“留名”对于隐者的意义)
4、既然诗人怀有这样的渴望,那么我们就在原文中找出体现诗人借助“痛饮”以达到“留名”目的的语句。
前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后文: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关于这一部分,要注意让学生找出能感受到“痛饮”的字词,并加以解读)
5、诗人选择了“痛饮”也实践着“痛饮”,是单纯为着一个“不愿醒”的醉酒生活吗?“不愿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与尔同销万古愁”——解读真实目的:“销愁”,借酒浇愁,渴望的是一种解脱。
6、回顾刚才的分析,是否读到了让诗人发愁的事呢?那么,愁由何生呢?
回忆刚才举到的例子“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饮者”以陈王为例,“陈王”何许人?(曹植)
问题:“陈王”能不能划到“钟鼓馔玉”的家庭?(解读相关身世)
什么人算圣贤?“陈王”算吗?(圣贤是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由“陈王”的例子引起对不做“圣贤”的质疑——李白到底想不想做“圣贤”?
李白与曹植的共同特点:放荡不羁、怀才不被用
结论:事实上在这里诗人流露出的是“有才而不被用”的无奈,是寂寞的圣贤。
7、在对“钟鼓馔玉”“圣贤”“陈王”的一番分析之后,诗人究竟对什么感到厌倦呢?“不足贵”的究竟是什么?
仕途上的失落(赐金放还八年后的寂寞,①得罪权贵;②玄宗担心醉酒误事,胡言乱语;)
(表面上看,诗人对官场是一种决绝放弃态度——不足贵)
8、能真正放下吗?诗人是不是在抱怨中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仕途”追求呢?你能在诗中找到他的信心吗?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作为一介书生,“还复来”的方法是什么?(再度入仕------文人的价值体现)
篇9:一剪梅ppt课件
一剪梅ppt课件
《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李清照生平简历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
【教学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吟诵,讨论、讲析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新课】
“愁”,中国古代文人吟咏出脍炙人口的诗句;“愁”,中国文学史留下熠熠生辉的篇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李白的诗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杜甫的诗句。豪放的苏轼吟过:“新月与愁烟,满江红。”婉约的秦观也唱过:“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似乎对“愁”更有兴趣,她以女性固有的丰富感情,以词人特有的才气,留下不少言愁之作,抒发情愁、家愁、国愁,如《点绛唇》《一剪梅》《念奴娇》《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等。
【熟悉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学”(以意逆志――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品读诗词,疏通词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玉簟秋罗裳谁寄锦书来
解释下列词语
玉簟:
锦书:
【诵读课文,感受诗情】
先听范读,再齐读。
体会《一剪梅》所抒发的情感。
“探”(以意逆志――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品读诗歌,回答问题】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探”(知人论世――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头七组叠字怎样书写感情的?联系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2.与《一剪梅》相比,两词的“愁”相同吗?原因呢?(知人论世)
【本节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以意逆志”要做到“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也就是说: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除了我们平常理解的“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外,更要注意“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拓展延伸】
1.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读ruó,“揉搓”之意。
写愁名句集锦: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测”
【课堂检测】
比较李清照的《一剪梅》与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
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
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以意逆志)
注意: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
联系李煜的生平,品读下面这首词中的“愁”(知人论世):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篇10:春江花月夜ppt课件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语: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
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六、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七、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采用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这首诗结合题目从月升写到月落,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癈。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赏析: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分段释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首这八句,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青枫」,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有谓:「送美人兮南浦」,因此「浦」暗指分别之地。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诗人由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潇、湘二水在湖南零陵县合流后称潇湘。「碣石潇湘」,泛指地北天南。
「摇情」,是说即将落下的月亮,摇动起满树象征着离人情意的光辉。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篇11:《一剪梅 》ppt课件
《一剪梅 》ppt课件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接下来,请欣赏《一剪梅》ppt。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一剪梅》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篇12:出塞PPT课件
关于出塞PPT课件
王昌龄
①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②“诗家天子”
③“七绝圣手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主要用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
边塞诗是唐代的诗歌流派之一,王昌龄的诗有很多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这首是他的代表作。
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 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
出塞:乐府旧题。塞,边塞。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去守卫边疆。
... ... ...
“秦时明月汉时关”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静静的月夜,守卫边关的战士们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
想象:久未回家的边关战士,面对明月会想些什么?
(战士对战争的怨恨,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期待。)这两句诗句反映了作者对守卫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能回家的无比哀叹和同情。
... ... ...
全诗大意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将士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领悟全诗
这是一首描写( ) 生活的诗。这首诗反映出对( )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 )之情, 表达了希望( )起任良将,早日平息( )战争,使( )得到安宁,人民过上( )生活的美好心愿。
... ... ...
品读悟情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关键词:出塞教学课件,湘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下载,六年级语文幻灯片课件下载,出塞PPT课件下载,.PPT格式;
篇13:初中英语课件ppt
初中英语课件ppt人教版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译:这些袜子多少钱?这是一篇初中英语第七章的课文。下面是人教版How much are these socks?初中英语课件ppt下载,欢迎下载哦。
初中英语课件ppt人教版 |
初中英语学习方法,是指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方法。主要有“四勤”与“四多”,即勤背诵、勤朗读、勤练习、勤总结,多看、多听、多说、多练。掌握了英语学习方法,就等于有了明确的方向,学习效果也将会完全不同。
篇14:音乐课件ppt
音乐课件ppt模板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也是是指有旋律、节奏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以下是音乐课件ppt模板,欢迎下载。
音乐课件ppt模板 |
篇15:《蜀道难》ppt课件
【素能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凫(fú) 石栈(zhàn)边塞(sài) 长吁短叹(xū)
B.猿猱(náo) 扪参(shēn)喧豗(huī) 嗟来之食(jiē)
C.巉岩(chán) 吮吸(yǔn) 砯崖(pīnɡ) 峥嵘岁月(zhēnɡ)
D.凋零(diāo) 湍急(tuān) 崔嵬(wéi) 多难兴邦(nàn)
【解析】选C。“吮”应读shǔn。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乎高哉危:高
B.开国何茫然茫然:指时间久远
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渡过
【解析】选C。坐:徒,空。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也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也不同。
【解析】选C。①什么;②多么;③④只。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舞幽壑之潜蛟
【解析】选B。B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A、C、D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凋谢”;“使……滚动”;“使……舞动”。
5.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奚以知其然也
C.但见悲鸟号古木
D.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解析】选B。B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另C、D两项也是省略句。
6.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解析】选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7.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解析】选D。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8.名句填空。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3)砯崖转石万壑雷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9.仿照下面的句子,另选两位名人,写一段文字。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人生价值的宣言,也是他作为一位天才诗人高度自信达观豪放的写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他临终的'遗嘱,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终生追求的梦想。
10.把下面的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唐诗难道不正是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梦么?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_________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长途跋涉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历尽坎坷风霜满面仍有少年精神,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①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
②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的
③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④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性的,要不停想问题的
【解析】①句与④句相对,应跟在④句之后,④句承前接“不是下午茶”;③②两句是对“早晨”的解释,应跟在①后,且③句为比喻说法,宜放在②句之前。
答案:④①③②
11.诗篇前四句写诗人面对美酒珍肴,却表现出反常的举动,“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停”“投”侧重写诗人无心宴饮的苦闷。“拔”
“顾”是前两个动作的升级,既写不甘安于现状的愤激,又写走投无路的惆怅。
1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采用了象征手法,“黄河”“太行”象征作者追求的宏大理想。用“冰塞川”“雪满山”写道路艰难,象征自己仕途受阻的艰难处境。
(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3.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联是昔,后一联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 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14.“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他们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为统治者所重用
参考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篇16:英语课件ppt
英语课件ppt模板
英语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交流语言,当然这得要从小学起才是好的啦,下面是关于英语课件ppt模板下载。
英语课件ppt模板 |
★ 大单元教学设计
★ 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回延安课件(共16篇)】相关文章:
第一单元总结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6-21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2023-12-13
人教12册 延安,我把你追寻2024-01-10
黄河大合唱的说课稿2022-09-25
《回延安》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2024-04-20
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参考2024-03-02
赴清华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2024-03-27
《中心城市电大微课程建设路径探究》论文2022-05-08
教师骨干班培训心得体会2022-12-06
《黄河大合唱》的说课稿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