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28 05:52:3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与对策分析(共9篇)由网友“子威的”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与对策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与对策分析

篇1: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与对策分析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与对策分析

指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琴存在着制度、法律风险,合同风险,投资和融资风险,提供物流方案的.风险,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责任范围加大的风险以及文化冲突的风险等,并针对一些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邓金娥 周荛阳 DENG Jine ZHOU Yao-yang  作者单位:广东水利电力学院,广东,广州,510635 刊 名:物流技术 英文刊名:LOGISTICS TECHNOLOGY 年,卷(期): “”(7) 分类号:F270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   风险   对策  

篇2:第三方物流风险及保险对策

第三方物流风险及保险对策

一、第三方物流业务风险概述

现代物流企业在攫取“第三利润源泉”的同时,其面临的风险也与日俱增。根据风险管理的理论,现代物流风险可谓是体系庞大、纷繁复杂,它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纯粹风险,还包括责任风险、客户流失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投融资风险、财务流动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各个方面。风险管理将有助于企业领导者科学地决策,如何避免风险是摆在现代物流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鉴于客户流失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投融资风险、财务流动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一般性,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将风险的概念仅仅界定为与物流业务运营密切相联系的纯粹风险,即货物的灭损和对第三人承担的法律赔偿责任两个部分。

一般而言,现代物流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与托运人之间可能产生的风险

货物灭损带来的赔偿风险――对物流安全性的挑战

包括货物的灭失和损害。可能发生的环节主要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和配送环节。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客观因素,也可能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不可抗力、火灾、运输工具出险等,主观因素主要有野蛮装卸、偷盗等。

延时配送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及时性的挑战

在原则的要求下,物流企业延时配送往往导致客户索赔。从实践中看,客户索赔的依据大多是物流服务协议。也就是说,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是违约赔偿责任。

错发错运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准确性的挑战

有些时候,物流企业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拨路径发生错误,致使货物错发错运,由此给客户带来损失。一般而言,错发错运往往是由于手工制单字迹模糊、信息系统程序出错、操作人员马虎等原因造成的。由此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属于法律上的侵权责任。但同时,物流服务协议中往往还约定有“准确配送条款”,因此客户也可以依据该条款的约定提出索赔。此时便存在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得享有提起侵权责任之诉或违约责任之诉的选择权。

(二)与分包商之间可能产生的风险

传递性风险

传递性风险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通过分包协议把全部风险有效传递给分包商的风险。例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协议规定赔偿责任限额为每件元,但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分包商签订的协议却规定赔偿责任限额为每件元,差额部分则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买单。在这里,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分包环节造成的货损并没有过错,但依据合同不得不承担差额部分的赔偿责任。由于目前铁路、民航、邮政普遍服务等公用企业对赔偿责任限额普遍规定较低,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由公用企业部门分包时将面临着不能有效传递的风险。

诈骗风险

资质差的分包商,尤其是一些缺乏诚实信用的个体户运输业者配载货物后,有时会发生因诈骗而致货物失踪的风险。

(三)与社会公众之间可能产生的责任风险

环境污染风险

第三方物流活动中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机动车排放尾气、噪声等。根据环境保护法,污染者需要对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交通肇事风险

运输司机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发生交通肇事,属于履行职务的行为,其民事责任应该由其所属的物流企业承担。

危险品泄漏风险

危险品物流有泄漏的风险,随时会给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这一点值得从事危险品物流的企业警惕。

二、第三方物流风险的防范对策――兼谈可保风险与不可保风险

面临风险的猖狂和索赔的烦恼,第三方物流企业该如何做到“不再更多地依赖上帝的安排”呢?对风险的态度是偏好还是厌恶?是自留还是转嫁呢?世界各国的实践告诉我们,保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险一方面体现了分散社会资源集中运作的优势,另一方面又体现出现代社会互助精神的价值。因此,现代物流诞生伊始,保险就得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青睐。

也许从一开始物流业对保险业便寄托了太多的渴望,因此物流业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保险公司应该按照物流公司的需求,量身定做一个对口的保险产品来转嫁第三方物流运营中的所有风险。然而遗憾的是,保险业从来没有、将来也不大可能提供一个万能产品来保障物流运营中的所有风险。道理很简单,作为商业化运营的保险公司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价值追求的,对于一些不可保风险,保险公司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对于不可保风险,物流企业应该努力寻求其他的风险规避手段。

以下笔者将结合风险管理模型,来具体分析物流业务风险中哪些属于可保风险,哪些属于不可保风险,进而给出若干不同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般而言,风险的估算要参考两个指数,即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发生损失的概率越高,造成损失的程度越严重,风险也就越大。企业应该系统研究面临的不同风险类型,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可以从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两个方面入手,前者包括放弃和管理,后者包括自留和转嫁(即保险)。

具体防范对策按照企业的风险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风险最小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低,造成的损失也很小。

这种类型的风险一般很少发生。如某物流公司每天按照固定的路线为某超市供货,由于公司没有充分预计到高考时可能造成的车辆拥堵和临时交通管制,结果高考当天发生配送延误达个小时,按照合同约定应向超市赔偿单票物流费用的违约金。一般来说,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很低,造成的损失也不大,因此这种类型的风险不具有保险的经济性。实践中,大多数企业会选择风险自留的方式。所谓风险自留,就是由企业自己来承担风险。自留风险的可行程度,取决于损失预测的准确性和补偿损失的适当安排。

风险较小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高,但造成的损失很小。

这种类型的风险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大事不犯”说明损失一般不会太大,“小事不断”则说明损失发生的概率很高。现实中,恰恰这种类型的风险让物流公司颇感头痛。

由于损失发生的概率很高,保险公司便有可能无利可图,实践中大多数保险公司不愿提供这种类型的保险。由于造成的损失很小,因此物流公司自留风险成为可能。另外,即便一些保险公司愿意提供这种保险,其费率必定是昂贵的。因此,购买保险往往是不经济的,物流公司也只有通过自留的方式来应对风险。实践中,因为野蛮装卸、内部人偷盗等行为导致的货物损失风险就属于这种类型。

虽然这种类型风险造成的单次损失并不大,但较高的发生概率造成的累计损失足够物流公司难以承受,因此物流公司陷入了两难困境。很多物流公司抱怨保险公司提供这种类型保险时索要了过高的保险费率,而保险公司却又抱怨物流公司的管理水平差、发生风险多导致其无利可图。

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抱怨,根源在于对保险功能的定位不清。从风险筹划的角度来看,保险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风险是一个客观现象,保险能够分散风险发生时被保险人的损失,但不能从源头上制止风险的发生。这种“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的风险,大多属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通过有效的管理完全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笔者建议这种类型风险的应对策略是:管理加自留,即首先通过有效的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使风险的类型转化为风险最小型,然后通过自留的方式规避风险。

风险较大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低,但造成的损失很大。

这是传统保险可以承保的风险类型。由于发生的概率很低,保险便具有了可行性;由于造成的损失很大,成就了保险的必要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从事业务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的威胁。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足以让物流公司倾家荡产。保险的功能就在于有效分散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被保险人的损失。笔者认为,对于较大类型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采取保险的策略予以转嫁。

风险最大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高,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这种类型的风险一般不会发生。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道路状况不良、天气环境恶劣、司机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承运一批价值连城的玻璃制艺术品时所面临的风险就属于这种类型。此时,理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会采取放弃的方法来应对风险。放弃不失为规避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其机会成本却是可能获得的高额收益。另外,放弃固然可以避免一些风险,但难免又会遇到其他风险。可以说,放弃仅仅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策略。

笔者认为,当放弃的机会成本足够高时,物流企业总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降低货物发生损失的概率。如前例,选择空运、高价雇佣一名技术娴熟的驾驶员或者给玻璃艺术品进行安全包装等,这些管理方法足以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因此,应对这种风险的最佳策略是管理加保险,即通过有效的管理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使风险的类型转化为风险较大型,然后通过保险的方式转嫁风险。

三、发展物流保险尚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由于现代物流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保险公司还没有能够提供足够多的保险产品供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物流业的人士必须清楚地看到,实践中保险公司参与物流风险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配套的地方,这需要物流业和保险业双方共同的努力。笔者认为,大力发展物流保险还需要相关部门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不断创新保险产品

传统保险产品体系中均有货物运输保险、仓储保险等,但相对独立的保险产品割裂了现代物流的各个环节,与现代物流功能整合的理念背道而驰。比如,托运人要完成一项物流活动,就不得不在运输环节投保货物运输险、在仓储环节投保货物仓储险等。多次办理保险手续意味着多次的保险谈判、保单缮制、费用支付等。程序的复杂既延长了物流活动的时间,又增加了多环节保险的费用,给托运人带来不便。

有鉴于此,我国深圳等地一些保险分公司早在年就开始积极探讨个性化的现代物流保险方案。比如,这些方案将保险责任起讫期间延长为“门到门”条款,把货物运输保险和短暂仓储保险打包后低价出售等。这些方案的推出是对现代物流保险的有益尝试。××年,全国最大的非寿险公众公司中国人保财险在保险业内率先推出《物流货物保险》和《物流责任保险》两个全国性总颁条款,从而部分地满足了现代物流业务的发展需要。

努力开拓责任保险市场

物流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之一种,其大力推广离不开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由于我国缺乏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法律环境,加上目前我国责任保险承保利润不高等现状,近年来全国责任保险业务呈现出明显的萎缩迹象。据统计,××年责任险同比负增长高达。因此,推广物流责任保险,离不开责任保险市场这个大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各大保险公司必须高度重视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责任保险产品,才能做大做强责任保险业务。届时,物流责任保险水涨船高,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提高彼此互相信任的程度

还有一点不可否认,物流业与保险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保险的发展。举例来说,保险公司担心物流公司统保时不按照实际发生的业务量申报,导致不足额收取保费;一旦出险,物流公司事后填单骗取保险金。因此,《物流责任保险》条款采取按照物流公司当期实际发生的营业收入计收保费的方式。另外,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往往需要物流公司提供与客户签订的物流协议,在理赔时还需要物流公司提供货物的价值,甚至包括出厂价值、销售价值等。然而,物流协议和货物价值往往构成了客户的商业秘密,物流公司一般不愿意或根本就不能够向保险公司提供。因此,笔者认为物流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要不断加强对话,争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推动物流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当前环境下可资借鉴的物流保险若干建议

鉴于物流保险发展的滞后性,笔者针对本文第一部分谈到的物流风险,结合第二部分对风险类型的探讨,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现行保险产品体系为基础,试着给出一些可行的保险建议供物流实践部门参考。

与托运人之间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投保《物流责任保险》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情况,附加盗窃责任保险、提货不着责任保险、冷藏货物责任保险、错发错运费用损失保险、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保险等。

与分包商之间产生的传递性风险固然可以通过保险予以转嫁,但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属于风险较小类型,企业选择投保是不经济的,因此建议在签订分包合同时候尽量保持责任限额的一致性。另外,通过选择分包商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降低这类风险的出险概率。

至于诈骗风险,可以投保信用保证保险,即保险公司对分包商的信用承担保险责任。一旦发生诈骗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从保险公司受偿。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往往责任巨大,一般保险产品均做责任免除处理。物流公司应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降低污染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害。

道路交通肇事风险可以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转嫁因交通事故需向第三者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此种情况适用于配送业务量较大的物流公司。

危险品责任风险可以单独投保道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责任保险,也可以投保物流责任保险附加危险货物第三者责任保险。

一、第三方物流业务风险概述

现代物流企业在攫取“第三利润源泉”的同时,其面临的风险也与日俱增。根据风险管理的理论,现代物流风险可谓是体系庞大、纷繁复杂,它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纯粹风险,还包括责任风险、客户流失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投融资风险、财务流动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各个方面。风险管理将有助于企业领导者科学地决策,如何避免风险是摆在现代物流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鉴于客户流失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投融资风险、财务流动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一般性,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将风险的概念仅仅界定为与物流业务运营密切相联系的纯粹风险,即货物的灭损和对第三人承担的法律赔偿责任两个部分。

一般而言,现代物流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与托运人之间可能产生的风险

货物灭损带来的赔偿风险――对物流安全性的挑战

包括货物的灭失和损害。可能发生的环节主要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和配送环节。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客观因素,也可能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不可抗力、火灾、运输工具出险等,主观因素主要有野蛮装卸、偷盗等。

延时配送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及时性的挑战

在原则的要求下,物流企业延时配送往往导致客户索赔。从实践中看,客户索赔的依据大多是物流服务协议。也就是说,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是违约赔偿责任。

错发错运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准确性的挑战

有些时候,物流企业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拨路径发生错误,致使货物错发错运,由此给客户带来损失。一般而言,错发错运往往是由于手工制单字迹模糊、信息系统程序出错、操作人员马虎等原因造成的。由此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属于法律上的侵权责任。但同时,物流服务协议中往往还约定有“准确配送条款”,因此客户也可以依据该条款的约定提出索赔。此时便存在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得享有提起侵权责任之诉或违约责任之诉的选择权。

(二)与分包商之间可能产生的风险

传递性风险

传递性风险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通过分包协议把全部风险有效传递给分包商的风险。例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协议规定赔偿责任限额为每件元,但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分包商签订的协议却规定赔偿责任限额为每件元,差额部分则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买单。在这里,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分包环节造成的货损并没有过错,但依据合同不得不承担差额部分的赔偿责任。由于目前铁路、民航、邮政普遍服务等公用企业对赔偿责任限额普遍规定较低,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由公用企业部门分包时将面临着不能有效传递的风险。

诈骗风险

资质差的分包商,尤其是一些缺乏诚实信用的个体户运输业者配载货物后,有时会发生因诈骗而致货物失踪的风险。

(三)与社会公众之间可能产生的责任风险

环境污染风险

第三方物流活动中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机动车排放尾气、噪声等。根据环境保护法,污染者需要对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交通肇事风险

运输司机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发生交通肇事,属于履行职务的行为,其民事责任应该由其所属的物流企业承担。

危险品泄漏风险

危险品物流有泄漏的风险,随时会给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这一点值得从事危险品物流的企业警惕。

二、第三方物流风险的防范对策――兼谈可保风险与不可保风险本网网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面临风险的猖狂和索赔的烦恼,第三方物流企业该如何做到“不再更多地依赖上帝的安排”呢?对风险的态度是偏好还是厌恶?是自留还是转嫁呢?世界各国的实践告诉我们,保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险一方面体现了分散社会资源集中运作的优势,另一方面又体现出现代社会互助精神的价值。因此,现代物流诞生伊始,保险就得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青睐。

也许从一开始物流业对保险业便寄托了太多的渴望,因此物流业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保险公司应该按照物流公司的需求,量身定做一个对口的保险产品来转嫁第三方物流运营中的所有风险。然而遗憾的是,保险业从来没有、将来也不大可能提供一个万能产品来保障物流运营中的所有风险。道理很简单,作为商业化运营的保险公司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价值追求的,对于一些不可保风险,保险公司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对于不可保风险,物流企业应该努力寻求其他的风险规避手段。

以下笔者将结合风险管理模型,来具体分析物流业务风险中哪些属于可保风险,哪些属于不可保风险,进而给出若干不同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般而言,风险的估算要参考两个指数,即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发生损失的概率越高,造成损失的程度越严重,风险也就越大。企业应该系统研究面临的不同风险类型,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可以从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两个方面入手,前者包括放弃和管理,后者包括自留和转嫁(即保险)。

具体防范对策按照企业的风险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风险最小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低,造成的损失也很小。

这种类型的风险一般很少发生。如某物流公司每天按照固定的路线为某超市供货,由于公司没有充分预计到高考时可能造成的车辆拥堵和临时交通管制,结果高考当天发生配送延误达个小时,按照合同约定应向超市赔偿单票物流费用的违约金。一般来说,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很低,造成的损失也不大,因此这种类型的风险不具有保险的经济性。实践中,大多数企业会选择风险自留的方式。所谓风险自留,就是由企业自己来承担风险。自留风险的可行程度,取决于损失预测的准确性和补偿损失的适当安排。

风险较小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高,但造成的损失很小。

这种类型的风险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大事不犯”说明损失一般不会太大,“小事不断”则说明损失发生的概率很高。现实中,恰恰这种类型的风险让物流公司颇感头痛。

由于损失发生的概率很高,保险公司便有可能无利可图,实践中大多数保险公司不愿提供这种类型的保险。由于造成的损失很小,因此物流公司自留风险成为可能。另外,即便一些保险公司愿意提供这种保险,其费率必定是昂贵的。因此,购买保险往往是不经济的,物流公司也只有通过自留的方式来应对风险。实践中,因为野蛮装卸、内部人偷盗等行为导致的'货物损失风险就属于这种类型。

虽然这种类型风险造成的单次损失并不大,但较高的发生概率造成的累计损失足够物流公司难以承受,因此物流公司陷入了两难困境。很多物流公司抱怨保险公司提供这种类型保险时索要了过高的保险费率,而保险公司却又抱怨物流公司的管理水平差、发生风险多导致其无利可图。

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抱怨,根源在于对保险功能的定位不清。从风险筹划的角度来看,保险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风险是一个客观现象,保险能够分散风险发生时被保险人的损失,但不能从源头上制止风险的发生。这种“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的风险,大多属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通过有效的管理完全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笔者建议这种类型风险的应对策略是:管理加自留,即首先通过有效的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使风险的类型转化为风险最小型,然后通过自留的方式规避风险。

风险较大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低,但造成的损失很大。

这是传统保险可以承保的风险类型。由于发生的概率很低,保险便具有了可行性;由于造成的损失很大,成就了保险的必要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从事业务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的威胁。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足以让物流公司倾家荡产。保险的功能就在于有效分散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被保险人的损失。笔者认为,对于较大类型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采取保险的策略予以转嫁。

风险最大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高,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这种类型的风险一般不会发生。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道路状况不良、天气环境恶劣、司机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承运一批价值连城的玻璃制艺术品时所面临的风险就属于这种类型。此时,理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会采取放弃的方法来应对风险。放弃不失为规避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其机会成本却是可能获得的高额收益。另外,放弃固然可以避免一些风险,但难免又会遇到其他风险。可以说,放弃仅仅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策略。

笔者认为,当放弃的机会成本足够高时,物流企业总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降低货物发生损失的概率。如前例,选择空运、高价雇佣一名技术娴熟的驾驶员或者给玻璃艺术品进行安全包装等,这些管理方法足以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因此,应对这种风险的最佳策略是管理加保险,即通过有效的管理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使风险的类型转化为风险较大型,然后通过保险的方式转嫁风险。

三、发展物流保险尚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由于现代物流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保险公司还没有能够提供足够多的保险产品供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物流业的人士必须清楚地看到,实践中保险公司参与物流风险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配套的地方,这需要物流业和保险业双方共同的努力。笔者认为,大力发展物流保险还需要相关部门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不断创新保险产品

传统保险产品体系中均有货物运输保险、仓储保险等,但相对独立的保险产品割裂了现代物流的各个环节,与现代物流功能整合的理念背道而驰。比如,托运人要完成一项物流活动,就不得不在运输环节投保货物运输险、在仓储环节投保货物仓储险等。多次办理保险手续意味着多次的保险谈判、保单缮制、费用支付等。程序的复杂既延长了物流活动的时间,又增加了多环节保险的费用,给托运人带来不便。

有鉴于此,我国深圳等地一些保险分公司早在年就开始积极探讨个性化的现代物流保险方案。比如,这些方案将保险责任起讫期间延长为“门到门”条款,把货物运输保险和短暂仓储保险打包后低价出售等。这些方案的推出是对现代物流保险的有益尝试。××年,全国最大的非寿险公众公司中国人保财险在保险业内率先推出《物流货物保险》和《物流责任保险》两个全国性总颁条款,从而部分地满足了现代物流业务的发展需要。

努力开拓责任保险市场

物流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之一种,其大力推广离不开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由于我国缺乏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法律环境,加上目前我国责任保险承保利润不高等现状,近年来全国责任保险业务呈现出明显的萎缩迹象。据统计,××年责任险同比负增长高达。因此,推广物流责任保险,离不开责任保险市场这个大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各大保险公司必须高度重视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责任保险产品,才能做大做强责任保险业务。届时,物流责任保险水涨船高,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提高彼此互相信任的程度

还有一点不可否认,物流业与保险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保险的发展。举例来说,保险公司担心物流公司统保时不按照实际发生的业务量申报,导致不足额收取保费;一旦出险,物流公司事后填单骗取保险金。因此,《物流责任保险》条款采取按照物流公司当期实际发生的营业收入计收保费的方式。另外,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往往需要物流公司提供与客户签订的物流协议,在理赔时还需要物流公司提供货物的价值,甚至包括出厂价值、销售价值等。然而,物流协议和货物价值往往构成了客户的商业秘密,物流公司一般不愿意或根本就不能够向保险公司提供。因此,笔者认为物流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要不断加强对话,争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推动物流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当前环境下可资借鉴的物流保险若干建议

鉴于物流保险发展的滞后性,笔者针对本文第一部分谈到的物流风险,结合第二部分对风险类型的探讨,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现行保险产品体系为基础,试着给出一些可行的保险建议供物流实践部门参考。

与托运人之间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投保《物流责任保险》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情况,附加盗窃责任保险、提货不着责任保险、冷藏货物责任保险、错发错运费用损失保险、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保险等。

与分包商之间产生的传递性风险固然可以通过保险予以转嫁,但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属于风险较小类型,企业选择投保是不经济的,因此建议在签订分包合同时候尽量保持责任限额的一致性。另外,通过选择分包商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降低这类风险的出险概率。

至于诈骗风险,可以投保信用保证保险,即保险公司对分包商的信用承担保险责任。一旦发生诈骗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从保险公司受偿。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往往责任巨大,一般保险产品均做责任免除处理。物流公司应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降低污染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害。

道路交通肇事风险可以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转嫁因交通事故需向第三者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此种情况适用于配送业务量较大的物流公司。

危险品责任风险可以单独投保道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责任保险,也可以投保物流责任保险附加危险货物第三者责任保险。

篇3: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

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新兴服务模式,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规模与效率,以及物流与信息相结合所反映出的巨大价值。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第三方物流,对促进我国物流企业跨越式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专业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不是来自运费、仓储费等直接费用收入,而是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这是我们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根本原因。

篇4: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

基于我国第三方物流现状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应该从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制定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策。

2.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我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重新构建覆盖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作。

2.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

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企业要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2.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

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若要适应入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4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

根据物流业的发展对策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公司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2.5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3结束语

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篇5: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

1.1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

我国较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传统仓储和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的,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看,大体分有四个途径: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外运)、中国储运总公司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他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于成立起,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能为国际大型知名跨国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主要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深圳的日本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发表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像宝供、中海这样功能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为数不多,规模也不是很大。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储运总公司这样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虽已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但它们的传统运输、仓储业务仍占主要部分,第三方物流的功能还不完善。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也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主要以“分包”为主,即将不同功能的业务分别委托给不同的企业,这从物流供给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比重不大。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中海物流的客户主要有IBH、美能达、诺基亚、三洋、东芝、三星、华为、联想等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宝洁、飞利浦、雀巢、沃尔玛、联想等。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着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1.2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2)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水平较低。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3)物流渠道不畅,服务功能不全。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据中国仓储协会初的调查,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

篇6: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论文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烟草行业物流成本的逐渐增大,面对日益竞争的市场化格局,烟草企业本身具有强大的物流体系,但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物流需求要遵循企业成本的概念,要集约化,要效益最大化的进行发展。因此不少国内烟草企业纷纷引入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但经过几年实践的发展,特别是针对于烟草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也带来一些风险,本文就烟草企业引入第三方物流中的一些风险进行阐述,针对烟草生产企业的特点,试论烟草企业介入第三方物流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有效进行风险规避和风险管理。

关键词:烟草企业 第三方物流 风险管理

第三方物流作为新兴产业被我国烟草行业引入已近十个年头。

烟草生产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的最大收益是集约了成本,降低了资产规模,从而释放出更多资金作为企业发展之用或者投资于其它领域;另外通过外包能够改善企业自身的物流服务品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从整体看,烟草引入或者介入第三方物流长远趋势肯定能够做大做强。但烟草生产企业简单依存物流外包的模式,也给烟草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由于受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委托方与代理方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的监管不力或者缺乏有效方法进行监管的问题都是烟草生产企业值得注意的问题。以下就烟草生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1、烟草生产企业引入物流外包的风险因素分析

1.1受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买方与卖方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买方占据了绝对的主导权同时对产品和服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商品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受商品电子商务化、信息化进程的发展,销售形式和渠道的变化,导致市场需求日趋多变,由此带来了烟草企业生产以及服务的变化,以往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形势将一去不复返,为此单一的把物流进行外包是无可厚非的,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对生产、流通、库存等整个供应链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2委托与代理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管问题

受市场环境变化主体因素的影响,委方与代理方也受到一定的困扰,现代物流的核心使命就是减少物流资源消耗,集约化进行生产企业的发展,实现效益最优化和最大化。物流外包作为服务机构,由于委托与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会引起对客户服务的信用风险,由此增大了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烟草生产企业以合同方式将物流活动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由此带来物流活动的交易和结算主体是多方面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了信用问题,都将增加交易成本,从而影响物流服务的整体效率。

供应链中,烟草企业绩效由于信息不对称,也会引发监测供应链绩效的问题,委托与代理双方不能保证信息沟通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将影响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烟草企业外包物流的风险解决途径及措施

2.1强化供应链整合力度,减小市场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

现代烟草企业的`发展,因受品牌强弱、送货频率、客户布点、工业供货等诸多因素影响,是烟草企业面临的最现实问题之一。而在市场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中,货源衔接对烟草生产企业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卷烟能否按时发货,能否准时到达。因此应着力消除客观影响因素,必须进行供应链的整合,以此减低受市场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影响。由于卷烟品牌的强弱程度不同,单一品牌卷烟的合理库存情况也是不同的,因此针对在市场上颇受青睐和周转较快的强势卷烟品牌,应根据销售反馈制定相应合理的库存弹性区间,对热销品牌库存弹性适当得以放宽,而非畅销品牌其合理库存就必须相对要小。烟草企业对不同的客户采取的送货频率也是不同的,一些客户是一周三次、或者两次、一次,送货频率的大小也直接决定了终端分销商的货源补充速度;因此也会造成消费转移和效益滞后问题。从消费购买的角度看,客户布点越密集,消费者的购买越便利,消费在客户之间的转移越容易,因此。销售网络的布局合理化也不容小觑,应根据分销反馈的客观销售情况进行合理布置,不断强化和整合供应链,以缓解和减少受市场环境带来的影响。

2.2强化物流合作与信息沟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在企业的供应链关系中,各环节合作、依存的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强化物流合作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规避风险和对风险进行管理,从而建立合作开放的交流机制,从造成委托与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三方物流首先应是烟草工业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单一的交易关系;因此为增强客户满意度,提高烟草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灵活性等诸多利益,烟草生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强化信息沟通机制,并且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物流流程的监督,提高委托与代理双方的积极性,避免造成交易成本的叠加。因此,应进一步强化烟草企业自身供应链中信息收集工作,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构建相应的市场环境以及竞争者销售等信息收集,进一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和烟草生产企业供应链绩效测定的含糊性而导致的风险因素发生。

3、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市场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且提出建设性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给予同业者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从成本的角度分析,烟草行业随着实施全行业的大配送等战略,已经初具一定规模的物流网络,但烟草行业自身的强大物流网络,单纯用作卷烟商品的流通实属一种资源上的浪费,因此越来越多的烟草企业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商品的流通,大大集约了烟草企业的资源,但随着物流理念和消费者心理的不断变化,对于单纯依存与“物流外包”显然已不能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而造成的风险因素,如不及早进行管理和规避,势必对烟草生产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

参考文献:

[1]张旭梅,金亮,宋寒,但斌.制造商监督下的第三方物流集配中心服务契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6(12).

[2]徐瑜青,王瑞娟,杨露静.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成本计算及案例《.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5(2).

[3]黄伟,龚本刚,汪安静,桂云苗.制造企业循环取货物流能力构成及评价《.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6(11).

[4]何波,杨燕鸽.基于第三方物流的集成化物流网络系统优化设计研究.《工业工程》.2010,13(5)

篇7: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理市场定位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理市场定位

随着供应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现代物流更加强调和倡导物流管理以市场需求为起点来系统的思考问题。在当前情况下,众多上市公司和外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物流市场,在促进中国物流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物流业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事实上,发展现代物流业务,市场的定位问题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上进行把握。不可否认地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在这种大环境的约束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客观冷静地分析我国物流市场的发展机遇及存在的问题,合理进行市场定位。

1、物流市场需求滞后,需求结构变化较大

经营产品呈多样化,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较高的存置成本,需要对多种类型的货物在存储上加以区分,物流对象的复杂化也给物流经营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由于企业受物流是第三方利润源观点的诱惑,在国内愿意真正接受全方位物流服务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许多工商企业纷纷自办物流,其目的不在于强化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能力,而是在于进一步强化推式的物流运行方式,也就是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再进入到流通过程到达消费者手中。事实上,只有买方和卖方的互动,才能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单纯的依靠一方的努力,市场信息必然会扭曲,从而企业经营依据的市场信息必然会滞后。

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商品生产和销售活动不再是围绕着生产者来进行,而是围绕着消费者进行。生产者和流通者必须围绕消费者产生的市场需求信息来组织自己的经营活动,换句话说,物流活动已经从被动的载体转化为主动的载体,需要根据市场信息来合理的安排库存,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顾客提供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务。但是这种围绕消费者来组织生产和经营的焦点在中国依然是放在产品上,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产品的丰富性愈强、更新速度愈快、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另一方面,消费者日趋成熟,消费需求的复杂化、个性化进一步加强。不管中国的消费者愿意与否,生产者和流通者在现实中的观念仍然认为中国的消费者是“理性人”,当这种情况被人为的放大以后,围绕消费者来进行生产经营的理念就成了一种宣传口号,而不是盈利的出发点了,最终的结果是市场失灵!定性地说,市场是通过相互作用决定一种或一系列产品价格的买卖双方的集合,一个市场不仅仅包含着一种行业,一种行业是出售相同的或紧密相关的产品的厂商的集合。市场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对于物流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需要界定好物流市场的范围,因为买卖双方间的潜在的相互作用与实际的同样重要。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全国物流供求状况调查表显示,(一)工商企业的物流执行主体,1.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占71%;第三方占21%。2.成品销售物流中,43%的执行主体是公司,21%是第三方,36%是采用两种形式。与协会第二次调查数据相比,第三方全部代理的比例上升5个百分点,说明物流专业分工更加明显。3.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74%为供货方,13%的企业由第三方执行,公司自主的比例为13%,说明商业企业物流社会化程度不高,同时说明以批量小、品种多、频次高、紧急性强为特色的零售企业物流,缺乏有效的后勤支持。(二)目前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集中于传统项目,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干线运输,其次是市内配送;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其次是仓储,再次是干线运输,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需求的侧重点不同。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等高增值、综合性服务未出水面。

物流企业由于经营范围的不同,能够提供的物流服务差异性很大,生产、流通等企业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千差万别。需求结构的变化揭示出本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理论上的系统规划与实际中的系统规划的差异

理论上强调物流系统在构筑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需要哪些因素能够完成预定的功能或目标,而且要考虑这些要素如何组合才能有效的实现物流系统的功能或目标――以最小的代价完成物流服务特定功能或目标。在现实中进行系统规划,可以更好的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相对准确的.判断和决策。现代物流要求在兼顾分销商、顾客、供应商多重复杂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综合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运作,实现在实时的需求信息指导下,以最快的速度在全球的范围内响应市场的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把规划的重点放在有效地利用外部物流资源,改造自身的物流流程,放在现有资源的改造和利用上。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部分核心业务流程是不会轻易别的企业参与的,而这些核心业务流程恰恰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快速响应的基础。

3、物流市场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不健全

现代物流是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离开了标准化,将形不成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物流,而健全的法律法规则是物流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不对称信息普遍存在于商业运作中,物流作为一个新行业,不可避免的会受

到其冲击。当一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主对相关物流服务的估价比潜在的需求服务者估价低的时候,双方才能够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结果双方都能够从交易中获益。事实上,柠檬问题以及逆淘汰的问题在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理论

上的估计。

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而现有的与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往往带有部门或地区保护的色彩。在物流市场进入与退出的竞争规则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

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物流通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达室输入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应用的协调和组织工作不能够与国际同行业

接轨。只有首先将这些标准化的硬件工作做到位,才能够形成一定的声誉和标准化,从而通过市场传递产品或服务质量信息的信号。

4、合理界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范围

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交易双方进行买卖交易的制度安排,必然要求规范的交易制度、完善的交易市场、健康的交易秩序,制度的效率高低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范围的界定。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会有更多的要素容纳到物流

系统中,这一过程必然会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忽略产品或服务的外在性以及公共品的影响,从而造成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盲目性。市场界定就是判断一个市场应该包括哪些买者和哪些卖者,要决定包括哪些买者和哪些卖者,必须先决定市

场的范围。市场的范围指的是市场的边界,既包括地理的边界又包括产品范围这个角度而言的边界。因此要合理的界定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范围,必须从地理和产品范围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只有界定清楚了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范围,

第三

方物流市场的供求机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物流的需求信息才能合理的转化和应用。

从地理边界来看,物流业务的服务范围一般来说是全国性的,理论上要求物流企业必须拥有一个遍布全国的网络体系,才能顺利完成每一笔业务的收取、存储、分拣、运输和递送工作,而运转这样一个体系所需要的资金、人员、设备

等是巨大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大企业才能维系得起。在实际运作中,目前与物流相关的各部分分别由铁道、交通、民航、内贸等不同政府部门进行管理,绝大部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无论是在体系、资金还是在技术、设施上都很弱小,

不可能而且也不必要进行规模经营。不可否认的是,每家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特色,针对的每个服务市场都是其他企业的“真空”地带。

在中国发展第三方物流,必须关注地域的限制。这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生存的根本,同时也是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成长壮大的一个先决条件。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参照地域的优势指标合理有序的安排业务经营,形成一种战略合作关系的

虚拟企业。在兼顾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进行相关物流资源的重新配置,这种配置的前提仍然是立足于地域的优势,构建一种业内的供应链关系。每家企业应该按照重新配置后的业务资源进行经营,在形成地域内特色

的情况下,参照地域间的界限,形成一种动态的目标与约束关系。这种供应链的目标与约束应该按照逆时针方向进行运营,在接受物流的市场需求结构与规划现状的前提下,上游物流企业应该参照使下游物流企业得益的目标作为约束进行

运作,直至中国消费者的个性目标得益,从而形成业内的虚拟企业关系模式,合理的去除各种供应链之间的瓶颈关系,以求整体的规模运营,局部的最优化。

从产品或者服务范围来说,经济的全球化要求产品和服务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对物流服务的时间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入世以后国外物流业大规模的进入已经势在必行,他们在资金、技术、管理、运营经验等方面有明显的

优势。我们必须接受现状,找到自己企业的支撑点,合理的利用时间和准确性标准,将物流的各项子服务做大、做优,形成行业的标准化。根据地域优势的指标,这种合理利用时间和准确性标准,是利用业内的供应链关系集体完成的,每

个企业力争达到最短路线、最短时间、最优质的服务,而这种目标的实现,要求业内或者说逆时针供应链中的各种类型企业,必须参照相互得益的标准来实现,力争达到有序的市场界定。

按照地域的优势进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并不意味着盈利或者说进入的机会多,需要综合考虑。在目前的状况下,一个物流供应商在赢得其客户对它的服务能力有充分信心之前,可能只能局限在相对低利润的物流服务上,一

直到客户愿意外包增值服务为止。在这种大约束的前提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合理的规避自身的业务经营风险。在合理转让业务的基础上,力求自身和整体供应链都得益,这种得益必须参照地域优势标准、时间和准确性标准,以强有力

的整体优势价格和服务,替客户盈利的态度进行实施。必须承认的是,这种运作有很大的风险约束,只有大家都承认这种整体运作的优势,才能进行合理有序的规避,否则的话,大家都不会满足于相对低利润的物流服务运营上,会盲目的

扩大规模,从而形成业内竞争,不利于第三方物流逆时针供应链的建设。合理规避要求业内必须有良好的操守,相互间的合作会使双方都得益,必须按帕雷托有效进行合理有序的规避,如果商品的配置在不使另一些人情况变糟的情况下就不能使某些人的情况变好,这种配置就是帕雷托有效的。我们不需要业内形成共谋,这样做反而不利于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壮大,需要形成一种合理有序的逆时针业内供应链,按照帕雷托有效性来合理的转让自身的业务。

在中国发展第三方物流,有中国自身独特的优势,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挑战,如何合理而有效的发展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必须参照地域优势的标准,形成业内的逆时针供应链,从而合理有序地界定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范围,形成

地域的经营特色,壮大中国的第三方物流。

参考文献

1平狄克 鲁宾菲尔德著. 《微观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月

2 宋华著.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4月

3 丁俊发.《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与走向》.物流,第6期

4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年5月

篇8: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理市场定位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理市场定位

随着供应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现代物流更加强调和倡导物流管理以市场需求为起点来系统的思考问题。在当前情况下,众多上市公司和外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物流市场,在促进中国物流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物流业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事实上,发展现代物流业务,市场的定位问题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上进行把握。不可否认地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在这种大环境的约束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客观冷静地分析我国物流市场的发展机遇及存在的问题,合理进行市场定位。

1、物流市场需求滞后,需求结构变化较大

经营产品呈多样化,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较高的存置成本,需要对多种类型的货物在存储上加以区分,物流对象的复杂化也给物流经营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由于企业受物流是第三方利润源观点的诱惑,在国内愿意真正接受全方位物流服务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许多工商企业纷纷自办物流,其目的不在于强化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能力,而是在于进一步强化推式的'物流运行方式,也就是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再进入到流通过程到达消费者手中。事实上,只有买方和卖方的互动,才能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单纯的依靠一方的努力,市场信息必然会扭曲,从而企业经营依据的市场信息必然会滞后。

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商品生产和销售活动不再是围绕着生产者来进行,而是围绕着消费者进行。生产者和流通者必须围绕消费者产生的市场需求信息来组织自己的经营活动,换句话说,物流活动已经从被动的载体转化为主动的载体,需要根据市场信息来合理的安排库存,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顾客提供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务。但是这种围绕消费者来组织生产和经营的焦点在中国依然是放在产品上,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产品的丰富性愈强、更新速度愈快、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另一方面,消费者日趋成熟,消费需求的复杂化、个性化进一步加强。不管中国的消费者愿意与否,生产者和流通者在现实中的观念仍然认为中国的消费者是“理性人”,当这种情况被人为的放大以后,围绕消费者来进行生产经营的理念就成了一种宣传口号,而不是盈利的出发点了,最终的结果是市场失灵!定性地说,市场是通过相互作用决定一种或一系列产品价格的买卖双方的集合,一个市场不仅仅包含着一种行业,一种行业是出售相同的或紧密相关的产品的厂商的集合。市场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对于物流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需要界定好物流市场的范围,因为买卖双方间的潜在的相互作用与实际的同样重要。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全国物流供求状况调查表显示,(一)工商企业的物流执行主体,1.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占71%;第三方占21%。2.成品销售物流中,43%的执行主体是公司,21%是第三方,36%是采用两种形式。与协会第二次调查数据相比,第三方全部代理的比例上升5个百分点,说明物流专业分工更加明显。3.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74%为供货方,13%的企业由第三方执行,公司自主的比例为13%,说明商业企业物流社会化程度不高,同时说明以批量小、品种多、频次高、紧急性强为特色的零售企业物流,缺乏有效的后勤支持。(二)目前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集中于传统项目,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干线运输,其次是市内配送;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其次是仓储,再次是干线运输,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需求的侧重点不同。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等高增值、综合性服务未出水面。

物流企业由于经营范围的不同,能够提供的物流服务差异性很大,生产、流通等企业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千差万别。需求结构的变化揭示出本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nbs

[1] [2] [3] [4]

篇9:我国财政债务风险实证分析与防范对策

我国财政债务风险实证分析与防范对策

一、财政债务风险的实证分析

针对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通货持续紧缩的经济态势,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需的不足,拉动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局面。与此同时,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1年中央财政赤字达到25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1560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3%。虽然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都在所谓的安全警戒线以内,但我国财政基础相对脆弱(两个比重低),潜在财政债务风险很大,特别是我国财政债务风险有其特殊性,因此,不仅需要从数量关系上,更要从本质特征上把握财政债务风险问题。

1、国债发行额与财政赤字额的互动

财政赤字既可能是由被动发生收不抵支现象引起的,也可能是政府为刺激总需求而主动采用的一种积极财政政策。1997年以前,我国财政赤字主要是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膨胀引起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财政赤字的弥补,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用历年的财政盈余;二是以货币融资形式向中央银行借款;三是以债务融资形式向社会发行国债。我国1986年以来政府财政全为赤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现已明确规定财政不允许向银行透支。因此,财政赤字只能靠债务融资来弥补。从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额的关系来看,赤字是原发性的,债务是由赤字派生的,二者在数量上具有正相关性,财政赤字高的年份,国债发行额也较高,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见表1)。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债务发生并不纯粹是被动发生的,债务额与赤字额具有相互推动的发展趋势。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把增发国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操作工具,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回报率较低,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张,还本付息额也迅速增加,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反过来推动财政赤字的急剧攀升,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当中,如1997年国债发行额为2412.03亿元,同年的还本信息额为1820.40亿元,还本付息额占发行额的75.47%,在财政收入不可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的偿债成本和偿债风险都相应增加。

2、低债务负担率与高债务依存度并存

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当年GDP)反映了负债规模与一国尝债总体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这一指标对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实际意义,经济发达国家的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经济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承载能力较强,其国债负担率可以高些,如《马约》规定欧盟成员国这一指标上限为60%,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较差,其债务负担率也应较低,一般国家应不超过45%。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一直低于17%,2001年也仅为16.3%,远低于国际警戒线。但是从动态分析,我国国债负担率近年来增长很快,由1990年的4.5%,迅速提高到2001年的16.3%。

从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和财政承载债务的能力上看,则需要考察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两个指标。由于我国国债的发行和偿还都是由中央政府操作的,在分税制条件下,真正能衡量国债所蕴涵的财政风险的应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所以研究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也更有实际意义。

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中央财政支出(包括国债还本付息额)的比重,它反映了中央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债务依存度过高,表明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债务收入,财政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因为国债毕竟是一种有偿收入,高依存度对财政的未来发展形成潜在的威胁。国际上公认的控制线为25%-30%,而我国的财政依存度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开始超出国际警戒线,1999年高达62.49%(见表1),是国际警戒线的两倍多,也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3-10倍。显然,中央财政支出有60%的资金来源于国债收入,财政风险较大。

表1  财政收支与国债有关指标

附图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反映中央财政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是偿债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与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一指标越高,说明中央财政的还本付息压力越大,偿还能力越弱,国债的承受能力越差。从国际经验来看,偿债率的安全线为8%-10%,警戒线为22%,1990年我国中央政府的偿债率为11.43%,1998年迅速攀升为45.91%,是国际警戒线的两倍多,近两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见表1)。考虑到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潜力不大,加之国债发行期限多为中期,还本付息相对集中,国债的偿还困难还是较大的。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应债能力相对较强,而财政本身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国债的承载能力有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过低,既压缩了国债继续增加发行的合理空间,也说明潜藏着财政债务风险。

3、国债筹资成本硬约束与投资收益隐性化

国债筹资是有代价的,到期偿还本金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要支付国债利息。国债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借贷形式,其发行主体是政府,在所有的本币市场参与者中信誉最高,信用风险最小,流通性能好,变现能力强。正因为国债具有这些特征,西方国家一般都以国债收益率作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是国家政权担保的此种金融产品最安全,风险几乎为零。因此,国债利率通常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我国的情况与此正好相反,由于缺乏科学的债券定价方法和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债券发行定价反而比照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国债利率比同期存款利率高出1-3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1990-1996年银行储蓄利率与国债利率表  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袁东:《中国证券市场论》,东方出版社,1997年,250页。

近年来虽然二者利差在减少,但国债利率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1999年发行的2、3、5年期国债利率分别是2.55%、2.89%、3.14%,而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分别是2.43%、2.70%、2.88%。使利率高低与风险大小相悖,同时也增加了国债的利息支出,1997、1998年的利息支出分别高达563.3亿元和763.6亿元。甚至有个别种类国债的真实利率高于产出增长率,如1998年第一期、第二期凭证式国债、30年期的特种国债利率偏高,从而增加了国债的筹资成本。

国债是信用性质的财政收入,是一种集借、用、还三者于一体的政策融资工具,其主要特点就是国债资金使用的有偿性。国债资金的偿还就要考虑它的使用效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从社会效益来看,通过国债投资,可以增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改变社会消费与投资结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但这些溢出效应是隐性的,很难用投资收益率等指标衡量的,因此、在短期内不能作为国债的偿还基础。从经济效益上看,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用于生产建设上的比例很小,况且基础设施

投资的盈利水平较低,想用这些投资项目的盈利来偿还国债是不现实的,国债投资的自偿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4、隐性债务显性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促使以前的隐性债务显性化。目前我国尚存在各种形式的债务,虽然在名义上不是中央财政的债务,但在性质上类似于国债的国家债务,在实际运作中将由中央财政承担其中的大部分支付责任,最终构成中央财政的实际债务组成部分。

(1)社会保障资金债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广就业、多补助的收入分配制度,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个人未形成养老积累,也不承担任何费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形成,这就产生了弥补历史欠帐,支持国企改革,对原有职工的偿债问题,这部分债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取决于未来经济增长率、实际工资率、利息率和人口因素等参数的变化。按照世界银行1997年测算结果,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为1994年GDP的46%-69%,即21468~32202亿元,而他们最近的一项测算则认为在1998年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占到GDP的94%(Dorfman  and  Sin,2000)。即使最保守的估算,按下限计算这部分债务也达2万亿以上。

(2)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国家隐性债务。在我国的全部金融资产中,银行资产占85%以上,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居高不下,1995年末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末高达29.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规模至少在27000亿元以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1997~2000年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而核销呆坏帐1829亿;截止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企业中,逃废债企业达32140户,悬空银行贷款本息达1851亿元;三家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根据朱民1999年提供的数据也在3000亿元左右。而以上也仅是冰山一角。

(3)粮食企业在采购和流通中累积的亏损债务,目前高达2000多亿元,这最终也将成为政府负担的债务。

(4)截止2001年底,全国拖欠当年国家统一政策规定的工资65亿元,占应发工资总额的1.8%。

我国国有经济是由财政、银行、国有企业三部分组成,政府财政实质上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企业债务提供担保,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来源,在动员银行和企业最大潜力仍存在缺口的情况下,上述隐性债务必将最终由财政负担,其本质与国债是相同的。所以说,虽然名义国债负担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如果在名义国债规模基础上,再加上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债务、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各级政府欠发工资等隐性债务计算在内,我国财政债务至少在5万亿元以上,占我国GDP的50%以上,即国债总体负担率超过50%,财政债务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5、外债风险虽小,但成本较高

财政债务包括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两部分,近年来总的趋势是内债规模大幅增长,而外债负担相对减少,外债风险相对较小。一是外债余额增幅较小,由1995年的1056.9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700余亿美元,个别年份甚至绝对减少,如1999年。二是从外债风险指标上看,2000年我国外债的偿债率为9.2%,债务率为52.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即偿债率为25%,债务率为100%),2000年我国外债负债率为13.5%,也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三是从外债偿还期限结构上看,2000年长期外债余额占全部外债余额的91.0%,而短期外债余额仅占9.0%。四是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到2000年已达1655.74亿美元,为外债偿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我国的外债规模、债务风险指标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外汇储备比较起来,其负担较为合理,均在国力可承受范围内。

但是,另一方面,从外债借款成本来看,贷款利率较高的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占主导地位,2000年国际商业贷款余额占整个外债余额的65%,而利率较低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仅占16.9%和18.1%,这必然导致我国外债的借款成本提高。从外债币种结构上看,币种单一,主要是美元和日元,外债币种缺乏多样化,增加了外债的汇率风险,因此,对外债风险同样不能掉以轻心,仍需加强外债风险管理。

二、财政债务风险的防范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双重的,在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正面效应的同时,必须看到积极财政政策也导致国债规模有所扩大,进而放大财政债务风险的`负面影响。为此,应针对财政债务风险的本质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与化解财政债务风险。

1、适时淡出积极财政政策

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行政色彩较浓,人为因素较大,往往侧重于需求管理,是一种熨平经济周期的短期措施。我国1998年制定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初,只是把它作为一项应对东南严金融危机的特殊手段。而数年连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使这一短期政策长期化了。但社会经济及财政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却积累了大量财政债务风险。因此,有必要适时调整财政政策,逐步淡出积极财政政策,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财政分配秩序,完善税费改革。

2、控制国债规模,调整国债结构

发行国债既要考虑社会公民的应债能力、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和财政的偿还能力,更要注重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运作成本,兼顾国债发行的可持续性,科学界定国债的合理规模。(1)加快“费改税”进程,规范预算外收入和各种制度外收入,把它们纳入到统一的财政收入中,使财政收入稳步提高。同时,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合理调整分配结构,遏制行政经费膨胀,杜绝资金浪费,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零基预算、单一帐户制度,以此强化支出约束,压缩财政赤字,这是控制国债规模的最关键因素。(2)广泛采用竞争性招标发行方式,降低发行成本;动态调整国债利率,形成科学规范的基准利率机制,适度调低国债利率,降低筹资成本,控制国债利息负担;调整国债期限结构,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品种,均衡分布国债还本付息额度。(3)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应,走出借新债还旧债的怪圈。对于投向非盈利性公共物品的国债资金,在选择项目时要兼顾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并重的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尽可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效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债投资应逐步由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有市场需求、有经济效益的制造业领域转移,加大用于竞争行业的投资比例,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项目建成后,采取公司运作方式,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债资金的自我偿还能力。(4)为了使国债资金的筹措、使用和偿还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应建立国债偿债基金制度,坚持基金有效运作,预算上单独列支,闲置部分可以投资,确保基金增值,使国债偿还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表3  国家外债余额及风险指标

附图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3、多元分散债务风险

当国债资金投向基础设施项目时,一般

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地方有关部门可能从中获益,因此,这些国债的偿还应按受益大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摊;目前我国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为解决地方政府使用债款,一般由中央统一发行国债,再从中转货一部分给地方政府使用,这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替地方政府发债,所以按谁受益谁偿还原则,这部分债务理应地方政府负担;对于银行不良贷款和坏帐损失,最终不应由财政全部“兜底”,而要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规定银行破产后财政负担偿还储户资产的比例,按照利益与风险对等原则,规定财政、银行、储户各承担一定比例风险;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要严格界定责任,真正属于政府的,由地方政府列入预算;对于商业性债务、有关政府担保的企业债务,首先由债务人偿还;对于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这种隐性债务,应由财政、企业及个人按比例分摊,财政和企业分摊部分可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国有股减持、出售转让国有资产等方式弥补。

4、强化外债管理,防范外债风险

由于外债具有特殊的传导机制,一国外汇市场可能成为国际投机商追逐的目标,东南亚金融风险的教训应引起我国高度重视。必须建立外债统一管理机构,结合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汇率政策,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化手段,统筹政府外债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在合理控制外债规模条件下,降低借款成本,尽量多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于国外商业贷款,一定要注重提高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外债本息偿还有一个可靠的保证。同时,还要注意汇率风险,合理安排外债币种结构,提高汇率走势的预测能力,把外债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利群,朱柏铭.论公债适度规模的评判[J].经济评论,2002,(2).

[2]  张文魁.私募资本市场:作用、风险与对诈骗的防范[J].经济研究,2001,(5).

[3]  宋永明.改革以来我国国债资金的支出方向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1,(30).

[4]  刘迎秋.论中国现阶段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及其警戒线[J].经济研究,2001,(8).

[5]  陈共,李建军.居民认购国债的空间分析[J].财贸经济,2001,(11).

[6]  项怀诚.关于200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N].经济日报,2002,3,18(3).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会计学论文题目推荐

留考小论文题目和范文

会计学论文题目

会计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题目

电子商务发展对策论文

会计学专业论文题目

物流创业计划书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与对策分析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与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与对策分析(共9篇)】相关文章:

管理会计理论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2024-05-07

我国应对粮食燃料化的对策建议2022-07-15

工商管理大专论文题目2022-07-16

试析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2022-12-19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3-06-09

物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3-09-18

电子商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2024-02-04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2022-09-21

会计学论文范文2022-09-21

试论当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论文的现状及解决对策2022-05-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