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集锦5篇)由网友“金赫奎的小娇妻”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再别康桥》课堂,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再别康桥》课堂
一、引题:
什么是诗?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以为“守法度曰诗”。柯勒律治说:“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强调诗乃“志之所之”、“吟咏性情”,着眼于诗的内容;强调诗乃“无形画”,着眼于诗的意象(融汇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特征;强调诗乃“守法度”,乃“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是着眼于诗的形式。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介绍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图片、文字。
三、配乐朗读。
四、探究:
1、本诗“吟咏”的是什么情?是一幅怎样的“无形画”(由哪些意象组成)?“守法度”表现在哪些地方?
2、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我们学过的唐诗中,有没有见过“挥手”?请把有“挥手”的唐诗背诵出来。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提示:
1、什么是律诗?律诗是一种诗体,有一定的格律和字数限制,分五言、七言两种。在格律方面,我们只要求押韵和对仗就行了。
2、我的颔联是“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参考答案:
篇2:《再别康桥》课堂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似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六、作业:模仿《再别康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后记:
新诗高考不考,怎么教?我有一个设想,就是将新诗和古诗关联起来,利用改写的形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一举而两得!有老师会问,要学生仿写律诗,要求是否偏高?其实,只要给定了意象,并明确了律诗的`特点,只是要学生将意象进行排列组合,不难!
学生对意象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教师的讲解重点应放在律诗的特点要求上,对原诗的鉴赏分析则可以弱化!
第三联模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向学生讲明。
篇3:《再别康桥》课堂 (网友来稿)
《再别康桥》课堂 (原创)(网友来稿)
七大山人
步骤:
一、引题:
什么是诗?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以为“守法度曰诗”。柯勒律治说:“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强调诗乃“志之所之”、“吟咏性情”,着眼于诗的内容;强调诗乃“无形画”,着眼于诗的意象(融汇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特征;强调诗乃“守法度”,乃“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是着眼于诗的形式。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介绍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图片、文字。
三、配乐朗读。
四、探究:
1、本诗“吟咏”的是什么情?是一幅怎样的“无形画”(由哪些意象组成)?“守法度”表现在哪些地方?
2、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我们学过的唐诗中,有没有见过“挥手”?请把有“挥手”的.唐诗背诵出来。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提示:
1、什么是律诗?律诗是一种诗体,有一定的格律和字数限制,分五言、七言两种。在格律方面,我们只要求押韵和对仗就行了。
2、我的颔联是“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参考答案: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似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六、作业:模仿《再别康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后记:
新诗高考不考,怎么教?我有一个设想,就是将新诗和古诗关联起来,利用改写的形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一举而两得!有老师会问,要学生仿写律诗,要求是否偏高?其实,只要给定了意象,并明确了律诗的特点,只是要学生将意象进行排列组合,不难!
学生对意象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教师的讲解重点应放在律诗的特点要求上,对原诗的鉴赏分析则可以弱化!
第三联模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向学生讲明。
作者邮箱: qidashanren@hotmail.com
[1]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原创)(网友来稿)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再别康桥》课堂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似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六、作业:模仿《再别康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篇5:《再别康桥》课堂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后记:
新诗高考不考,怎么教?我有一个设想,就是将新诗和古诗关联起来,利用改写的形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一举而两得!有老师会问,要学生仿写律诗,要求是否偏高?其实,只要给定了意象,并明确了律诗的特点,只是要学生将意象进行排列组合,不难!
学生对意象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教师的讲解重点应放在律诗的特点要求上,对原诗的鉴赏分析则可以弱化!
第三联模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向学生讲明。
-----------------
走近韩军(点评韩军执教的《再别康桥》)
作者:诸向阳
久闻韩军的大名。李镇西称他为语文界的“思想者”。他的一系列/论文,如:《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反对伪圣化》、《新语文教育论纲》等,强烈地震撼了语文界,从而奠定了韩军在语文界的地位。
听说韩军将于5月15日下午来翔宇,与两位青年教师一道上同题课――《再别康桥》,我急切地期待着,期待享受韩军带来的精神大餐。
但,听完韩军执教的《再别康桥》,我真的很失望,也许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吧。
韩军先出示三首古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白的《送友人》和李叔同的《送别》,请学生朗读并演唱《送别》。这一环节,为引出《再别康桥》作了铺垫,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也为进一步探究《再别康桥》埋下了伏笔。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接着,韩军投入地朗诵《再别康桥》。韩军的朗诵确实很不错,但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精彩。他的山东口音还是比较重的,对《再别康桥》的处理稍微激昂了些。
然后,韩军一边带着学生朗读,一边引导学生探究徐志摩的用词,如:为什么用“西天的云彩”而不说“东方的朝阳”?为什么说“金柳”?“招摇”能不能换成“逍遥”?这首诗三处写到“草”,为什么总写“草”?“那榆阴下的一潭”,“潭”能不能改成“湾”?“漫溯”能不能换成“漫游”?韩军的这些探究,有些很有价值,如对“西天的云彩”的讨论,联系到课始时李白《送友人》中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讨论“三次写草”时,联系到古代送别诗中的“草”的描写。由此,韩军点出《再别康桥》中有许多古诗的影子。有些探究就没有必要,如为什么用“潭”而不用“湾”?韩军认为“潭”比“湾”深,说明诗人对母校的感情深,还引用“桃花潭水深千尺”左证。我认为李白和徐志摩都是写实,因为他们看到的就是“潭”,与感情深浅没有关系,余光中的《乡愁》中不是照样写“一湾浅浅的海峡”吗?韩军课堂上对于一些过难和没有意义的词句的探究,使得学生不敢发言,课堂气氛极为沉闷。
再说朗读,韩军总是带领着学生齐读,效果极差。诗歌朗读是个性化的东西,怎一个齐读了得?为什么不让学生自由朗读?为什么不指名朗读?
最后,韩军让学生找了找这首诗的韵脚和双声叠韵词,并让学生背诵这首诗。
韩军《再别康桥》的教学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观――语文课就是吟诵吟诵,探究探究;再探究探究,吟诵吟诵。如此而已。这样的语文教育观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看到的他的课堂确实平淡至极,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听课的老师觉得好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我认为,韩军的《再别康桥》最大的缺陷是――课堂没有诗意,没有令人震颤的地方。高中的诗歌教学不能给人以诗意,不能给人心灵的震颤,还谈什么人文教育?我真的不明白在文章中如此重视人文精神培育的韩军,为何在《再别康桥》的课堂里如此苍白?
而与韩军同上《再别康桥》的邬建芳却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课堂中始终有点点诗意在涌现。邬建芳的课堂十分大气,她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深情诉说与《再别康桥》相知相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朗诵、鉴赏、创作”这三种方法拥有这首诗。鉴赏与创作的学生的汇报都相当出色,有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悟。结课时,邬建芳说:“今天的课堂,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发现诗意就在我们身边。”她又一次深情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意的追寻》。
邬建芳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工具性。她有一处的探究极富新意,效果也很好。“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她说,我查了这首诗的英文翻译,把“笙箫”翻译成“音乐”(music),她让学生比较“笙箫”与“音乐”的差异,从而得出有韵味的汉语英文是很难翻译好的。这让我想起巴金的《家》为什么不能获诺贝尔奖,是英文翻译太差。为什么不能以汉语本参评?
邬建芳的课本来可以上得十分出色,因为她有极高的语文素养,她的教学设计十分大气。可惜,在分组学习的操作上出了问题。造成她的课堂给人脱离文本,卖弄个人素养之感。因为朗诵、鉴赏、创作三者的关系是层递的,而不是并列的。朗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创作的前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超越。邬建芳如果将朗读作为全班进行的教学步骤,在吟诵中充分感知文本;然后将全班分成两大组,分别进行鉴赏和创作,在交流中点拨、讨论、深化,那她的《再别康桥》一定会大放异彩。
一堂《再别康桥》不能代表韩军的语文教育,但其中折射出的许多东西,让我陷入了沉思……
[1]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再别康桥》课堂(集锦5篇)】相关文章:
高中《再别康桥》的教案2022-10-15
高二新教材《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023-08-04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2022-06-05
高三语文教案:再别康桥2022-06-07
《再别康桥》教学课件+教案2024-01-27
赏析 《再别康桥》2022-05-04
七年级下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2023-11-07
《中秋节》优秀的教学设计2022-07-21
徐志摩 再别康桥解析2022-09-08
药房讲课的范文20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