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集锦14篇)由网友“阿盐盐盐盐”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课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课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课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多媒体展示:
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作者是郁达夫先生,所挽对象为著名诗人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之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因飞机失事遇难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近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走近他多情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师:请××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应该读xìng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也有说明。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就属于意象。那么,上述物象中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第二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
生: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因为柳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师:还有呢?
生:……
师: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中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一下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 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齐读)
师:“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读出一种柔波轻漾的感觉。“油油的”是个叠音词,有强调突出事物特征的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老师示范一下。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第三节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
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师:作者曾经在康桥留学,这里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在《吸烟与文化》中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师: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师: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根据二至四节中的任何一节的描写,画出一个画面。
生:独立作画──公开展示──相互鉴赏。
师:除了观赏“金柳”,“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还做了什么?
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吹起“别离的笙萧”。
师:他真的“在星光斑斓里放歌”了吗?依据是什么?
生:没有。因为第六节第1行就说“我不能放歌”。
师:诗人在第六节中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生: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师:这种表现方法,是从对方着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能再举一个例子吗?
生:明明是诗人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水底招摇”,是在向他招手致意,在欢迎他的到来。
师:杜甫《月夜》是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代表作品。全诗如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自作多情”地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师:请××同学把第五节朗读一遍,请语文科代表把第六节朗读一遍,要读出两节诗不同的情感体验。
(生读)
师: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禁不住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第六节,诗人的情感急转直下,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而第 6节则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师:下面老师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师:这两节句式相似,文字也差不多,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首尾呼应,形成一唱三谈,反复回旋的意思效果。
师:诵读第一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个词?为什么?
生:要特别注意“轻轻”这个词。因为它反复了三次,反复的目的在于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掂着脚尖,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师:诗人为什么“轻轻的”走?这反映了他对康桥的什么情感?
生: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走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师:“轻轻”的意思就是很轻。我们把“轻轻”这一叠音词换成“很轻”试读一遍。然后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齐读)
生:感觉好象没有原文有诗味。
生:诗歌节奏好象不及原文轻盈,缺乏细微的弹跳感。
师: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师:下面我们听一听录音朗诵,然后大家集体朗诵一遍。
(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下面布置作业。就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的意象写一段赏析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多媒体展示:
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作者是郁达夫先生,所挽对象为著名诗人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之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因飞机失事遇难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近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走近他多情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师:请××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应该读xìng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也有说明。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篇2:再别康桥课文教学实录
每每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股温馨浪漫的气息总是扑面而来。诗歌是滴水藏海的艺术。在这简短的滴水篇幅里,到底藏着诗人对康桥一片怎样的情感之海呢?欣赏诗歌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把握意境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今天又要重教《再别康桥》,应该找到怎样的语言支点进行语感教学呢?
景是诗之境,情是诗之意。抓住诗歌描写景物的语言,作为课堂语感教的支点,引导启发学生,定能品味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再别康桥》首段三次用了一个形容词“轻轻的”,奠定了全诗离别康桥时温馨烂漫的情调,接着就是展示不同的意境抒发诗人对康桥的情怀。
第一个意境就是“那河畔的金柳”。康桥的柳树在诗人的视觉上是“金柳”,在心觉上却是“夕阳中的新娘”。对这一意境的解读,成了走进诗人情感世界的第一步台阶。为什么康桥的“金柳”,在诗人心中却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到底是什么?阅读了很多文章,对这一意境的解读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总不能征服我的内心。有代表性的阐释是这个比喻“给人大胆的想象,使无生命的景色,化作有生命的活物,给人温润可人之感”,这样贴标签式的解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能靠老师“灌”给学生,根本不可能调动学生的语感思维活动。我认为“金柳”“新娘”就应该是这首诗进行语感教学的一个语言支点,把握好了这支点,就可以撬动语感教学这个大球。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这一意境呢?为此,我在网上搜寻到一张剑桥的图片,看着那康河岸边夕阳照射下的柳树,我立刻顿悟了“金柳”“新娘”之间的相似点:康桥的柳树枝条细长,树形葱郁浓密,顺光的犹如女子秀美飘逸的长发;逆光的犹如女子披上了一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中国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我认为这个比喻绝不是诗人空穴来风的想象,而是“金柳”“新娘”外形上的相似,触动诗人情感上的相似。更何况诗人对康桥的爱恋,绝不亚于一个中国新郎对新娘的爱恋。这是一句只有中国的诗人才能写得出诗句。
为此,我在课堂上抓住“金柳”“新娘”这个语言支点,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去品味两者之间外形的相似之处,进而品味出诗人对康桥以及新郎对新娘在情感上相似点,从而理解到这一意境所蕴藏的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爱恋之情。
由此,我也想到了语文课堂上语感教学之艰难。语感教学首先是品味语言的教学,教师要在课文中找到品味语言的支点确实要投入很多功夫。但实际教学中,很多课讲是讲尝试语感教学的魅力,却见不到语感教学的语言支点,接触不到具体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即使涉及了具体语言,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后只好看着教案,把标签贴到学生的笔记本或书上,即所谓教师在课堂上的自问自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首先是教师的语感教学思路出了问题。正确的思路我认为应该是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然后从教材走向生活,而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从我听课的经验中,我就发现,凡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从教材走向生活的课,课堂气氛就活, 凡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从教材走向教案的课,课堂气氛就沉闷。
其次是教师进行语感教学时寻找语言支点的意识不强。感知语言文字中的丰富信息,不仅要诵读,更要在诵读中找到蕴含作者思想或情感的语言支点。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课文进行反复的诵读、涵咏,寻找蕴含作者思想或情感的语言支点的意识。一篇课文只划分一下层次,概括一下段意,点明一下主旨,分析一下手法,完成几道练习就算完了,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要摒弃的教学思想。语感教学没有几个生动的品味语言的支点,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课堂气氛就活跃不起来。说实际的,语文教师的价值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从语言中去认识生活,认识人生,认识自己。语文教师的魅力也就是能自己从课文中找到几个独特的新鲜的语言支点,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燃烧起他们对生活的感觉,对人生的热情。
第三是教师在备课时发现语言支点的灵敏度不高。他们总是受教学参考书的约束,凡是教参上有解读的地方,他们就能教;而教参上不曾顾及的地方,他们就不能教,即使学生问到了,他们也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语文教师对语言支点的感悟,并不完全取决于对教材钻研,它更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我教学实践中很多语言支点其实都是来源于学生的提问。比如《再别康桥》第五节中的“寻梦?”,学生就问到为什么这里要点问号,而这是任何一本教参不曾解说过的。这就要求教师带着学生去品味揣摩这一语言支点,去把握作者的情思。首先从诵读上去品味,这句是读升调,还是读降调?然后揣摩作者是问自己还是问别人?最后推测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问?明确是康桥的美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是诗人要读者在这里与他一起分享过去那美好而快乐的时光。可见,语感教学要有语言的指向,没有语言的指向,语感教学就会迷失方向。
篇3: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
生1: 一年以前。
师:你呢?
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
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
生3:(板演)
师:好。记住了,徐志摩。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
师:你推荐谁?
生4:我推荐***
师:你为什么推荐他?
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
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
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
师:好。谢谢你。读得不错吧?
生:(全体鼓掌)
师:有读错的吗?
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 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还有吗
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她读成“青枣”。
师:嗯。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
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什么时候读“似”?
生6:相似(sì)。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
生:(小组交流)
师: 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举手的)
师:没有不喜欢的。为什么喜欢?
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
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问题
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
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
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
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
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
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
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
生: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懂。
生19:我想提两个问题,一个是,徐志摩写这首诗的背景;第二个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为什么要重复地用“轻轻的、悄悄的”?
生20:青草为什么是柔柔的,应该是光亮的?
师:还有新问题吗?
生21:为什么用荡漾?
生22:前面是“轻轻的”,为什么后面用“悄悄的”?
生23:第四段为什么要用“揉碎”这个词?
师:我现在要调查一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提出问题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有问题吗?
生24:有。二三四段,为什么分别讲“金柳”、“青荇”、“余阴”,为什么讲这么多景物?
师:还有吗?
生25:题目是康桥,文章应该重点写康桥,可文章为什么重点写康桥边的景物?
师:同学应该知道,学习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大家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公。还有谁没有提过问题呢?
生26:为什么在康河的波光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生27:为什么在六段中要用“沉默”?
师:记住,以后我们都是学习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观者。指名读第二段
生28:“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师:你知道 “金柳”是什么吗?
生28:我知道。
师:为什么柳树是金色,是因为什么照耀着?
生29:夕阳。
师:夕阳下,柳树一片金色。“那河畔的金柳”用了一个“那”,就是要往远处看。你看到了吗?
生30:没有。
师:那么在什么地方?
生30:心里。
师:对。“新娘”知道吧?为什么看到金柳诗人就想到“新娘”,你们会想到新娘吗?
生:不会。(笑)
师:诗人看到金柳,就想到了新娘,为什么?
生31:应该是寄托思乡的感情。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思乡?
生31:因为我想家乡。
师:与你的情感有关吧,那诗人为什么想到新娘?与什么有关?
生32:情感。
师:对,肯定有一段感情在里面。诗歌与一般的文章不同,要你去猜。“艳影”是什么意思?
生33:美丽的影子。
师:谁美丽的影子?
生33:新娘的美丽的影子。
师:“我在心头荡漾”,“荡漾”是什么意思?
生34:水波动荡的意思。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35:在我心里面来回想,徘徊。
生36:不停地在我心头出现。
师:就是在你心头萦绕。
生37:不可以忘记。
师:对,不可以忘记,很好。能不能读出水波荡漾的感觉来?
生:学生读“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好,一边读的时候,一边感受水波荡漾,新娘在他心里跳。齐读这段。
生:(读)
师:“在我的心头”应该停一停,(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再读)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小诗写得很有趣。现在学习第三节,请你读一读。
生38:(生读)
师:从感情的发展来说,你觉得这小节与前面相比是变得强烈了还是减弱了?
生38:强烈。
师:你怎么说是强烈?
生38:因为后面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
生38:甘心。
师:你说诗歌一开始,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38:天空。
师:天空没有什么意思。然后看到什么?
生38:金柳。
师:金柳好像下垂了,在看什么?
生38:水草。
师:金柳与水草你看着我,我看着我,好像人在交流感情呀。我们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如果是我,我也甘心做一条水草。
生:(笑)
师:你们愿意做水草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们还小。
生:(笑)
师:读第四段。
生:(读)
师:“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原来是天上的虹。那虹揉碎了不是,为什么揉碎?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讨论)
师:好,下面交流。
生39:我们这小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
生40: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内心的追求。
生41: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
师:理解这一小节很难吧。
师:“余阴下的一潭,那不是清泉”那明明就是清泉,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是什么呢?
生41:应该代表他的梦。
师:徐志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这里上学,有一些让他追求一生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这康桥就是剑桥,剑桥大学,老师去过那地方,没有彩虹桥,只有一座很小的桥。剑桥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去那儿读书。
那余阴下的一潭,就是清泉,可作者偏偏说不是清泉,那意思是要提醒我们读者,你可千万不要把它看成是——
生:(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这种情况,比如你到商店里看到一种你非常喜欢的笔,但是,这种笔很贵,你回家问爸爸妈妈要钱去买,可你爸爸妈妈说你不是有很多笔吗,不买!但是,有一天,你爷爷给你买来了这支笔,你非常高兴。以后你每次看到这支笔,你就认为这不是一支笔,而是——
生:爷爷的爱。
师:本来是一支笔,在你心里那不是笔,成了爷爷的爱。那么,这里作者说不是清泉,那是什么呢?
生42:象征着梦
师:什么梦?
生42:是……是……
师:象征着爱情,知道吗?
师:天上的虹,怎么揉碎了呢? 刚才说了是风吹,就不完整了,但这是表面的。破碎的是什么呢?
生43:爱情。
生44:希望,梦。
师:是消失了吗?
生45:没有,埋在心里。
师: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这种写作手法,不是徐志摩的独创,在宋代苏东坡写了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柳絮呀,同学们看过吧,我们看来,那就是杨花,可苏东坡却说不是杨花,是离人泪。这种写作手法叫“移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到了他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上。直接写太直白,没有意思,这样写,让我们去猜,越猜越有意思。以后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生46:快一点。
师:但不是轻快,而是什么感觉?
生47:忧伤。
师:为什么忧伤?
生47:因为美好的梦想破碎了。
师:而他又没有忘记,他埋在心里,心应该荡漾一下,对吗?
生:嗯。
师:荡漾了多少下才合适?你们荡漾过吗?
生:(笑)
师:你们太小了。把前面的连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出现了梦,下面的小节应该写什么?
生:寻梦。
师:请你读下这小节。
生48:(读)
师:好,我问你,作者是什么样的梦?寻梦,作者用的什么标点符号?
生48:问号。
师:问谁?
生48:问自己。
师:寻梦,你解释解释什么意思。
生48:寻找彩虹般的梦。
师:那是什么样的梦?下面有没有描述?
生48:星辉斑斓的梦。
师:那个梦好像与什么行动有关?
生48:划船。
师:我问你,划船,一个人好,还是两个人好?
生49:两个人。
师:同性的好还是异性的好?说心里话。
生49:同性。
师:哇,我好失望呀!
生:(笑)
师:划着划着,划到哪儿去了?
生:青草更深处。
师:没人的地方吧。划着划着天怎么样啦?
生:天黑了。
师:应该怎么样了?
生:回家。
师:回家了吗?
生:不想回家。
师:不想回家怎么样?感情加深了吧?干什么?
生:放歌。
师:齐读这小节。
生:(读)
师:同学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一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能体会的举手。
生:(举手)
师:你说,你通过那几个字体会的?
生50:放歌。
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歌?
生50:愉快,特别高兴。
师:那是因为他回忆起了过去美好的情景。那你说,读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生50:声音大一点,站在徐志摩的角度,就是感情太多了,要宣泄出来。
师:宣泄出来,那手可以怎么放?
生50:(张开双手)
师:头应该怎么样?
生50:扬起来。
师:好,你这样读一读。
生50:(读)
师: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51:(读,其余同学鼓掌)
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范读,很陶醉)
生:(鼓掌)
师:寻梦,诗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这个情景,诗人想到这个场景,心都醉了。多好呀,这个场景。可是诗人放歌了吗?
生52: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放歌?读下面一小节。
生:(读)
师:但我不能放歌,与上节相比,来了一个多大的转折呀。一个人想要放歌,而不能放歌,内心是很压抑的,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内心还轻快吗?不能轻快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笙箫是什么?
生53:乐器。
师:你会吗?笙箫是能够发出美妙声音的乐器,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那么说,笙箫现在却沉默。下面一句是什么?
生54:夏虫也为我沉默。
师:夏天的虫子,蝉、蟋蟀呀,它们怎么叫?现在它们好像也理解徐志摩的心情,也沉默了。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55: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师:整个康桥今晚都一片沉默,为谁沉默?
生:徐志摩。
师:刚才想放歌,现在都沉默了,还高兴得起来吗?请你读这小节。
生:(读)
师 还没有沉默。你来读。
生:(读)
师 好。这说明我们的同学深入到诗歌的境界了。这样的意境不适合齐读,你们自己再读读。
生:(自由读。)
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2、3、4、5、6,并画上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这是我们刚才研读的几个小节,这个箭头是表示感情,但是诗人的感情不是一条直线,想一想,应该怎么画。
生:(小组内讨论)
师:每一小组派代表板演。
生:(板演)
师:(老师逐个评判学生的板演)最后诗人说,说什么呢?我留一个问题,诗的最后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到底是带走还是不带走?这个问题我留作同学们的作业。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
生56:(面对全体听课老师读,读完后全场鼓掌)
师:好。老师很高兴,这节课看出了大家的进步,从开始的时候对诗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基本上理解了,这就是进步。当然这个同学在读的时候还有个地方似乎处理得不是很好,就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高上去了,但是,后面没有下得来。(老师范读)几乎都是气声。
生:(练读)
师:好。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篇4:「教学实录」再别康桥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
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 应该读xng
而不是x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生:齐读――
师:“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读出一种柔波轻漾的感觉。“油油的”是修饰语,也是个叠音词,有强调“青荇”绿之深的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老师示范一下。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第三节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
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注释有说明。
师:曾经在康桥留学,这里是徐志摩一生的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在《吸烟与文化》中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师: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师:除了观“金柳”,赏“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还做了或者还想做什么?
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吹起“别离的笙萧”。 师:诗人在第六节中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究竟是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倒是诗人自己因为想到离别在即而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其作用是把情感抒发得委婉含蓄。 师:《再别康桥》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有。明明是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水底招摇”,在向他招手致意,欢迎他的到来。
师:老师补充一个课外的例子。杜甫《月夜》是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代表作品。全诗如下(多媒体展示):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自作多情”地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师:请雷霆同学朗读第五节,夏丝丝同学朗读第六节,要读出两节诗所包含的不同的情感。
生:读――
篇5:《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
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 应该读xìng 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 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生:齐读——
师:“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读出一种柔波轻漾的感觉。“油油的”是修饰语,也是个叠音词,有强调“青荇”绿之深的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老师示范一下。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第三节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
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注释③有说明。
师:作者曾经在康桥留学,这里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在《吸烟与文化》中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师: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师:除了观“金柳”,赏“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还做了或者还想做什么?
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吹起“别离的笙萧”。
师:诗人在第六节中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究竟是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倒是诗人自己因为想到离别在即而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其作用是把情感抒发得委婉含蓄。
师:《再别康桥》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有。明明是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水底招摇”,在向他招手致意,欢迎他的到来。
师:老师补充一个课外的例子。杜甫《月夜》是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代表作品。全诗如下(多媒体展示):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自作多情”地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师:请雷霆同学朗读第五节,夏丝丝同学朗读第六节,要读出两节诗所包含的不同的情感。
生:读——
师: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他“彩虹似的梦”,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因此,第六节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师:下面老师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读——
师:这两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文字也差不多。在 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首尾呼应,形成一唱三叹,反复回旋的艺术效果。
师:诵读第一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个词?为什么?
生:要特别注意“轻轻”这个词。因为它反复了三次,反复的目的在于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反映了他对康桥的什么情感?
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掂着脚尖,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生: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来去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师:“轻轻”大体上就是“很轻”的意思。把“轻轻”这一叠音词换成“很轻”,自己试读几遍,然后说说有什么区别。
生:感觉好象没有原文有诗味。
生:诗歌节奏好象不及原文轻盈,缺乏那种细微的弹跳感。
师: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生:“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朗读比赛。这首诗共七节,老师负责朗读首尾两节,中间五节分别由五个学习小组依次朗读,看谁读得更好。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布置作业。就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写一段赏析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篇6:课文《再别康桥》教学
课文《再别康桥》教学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 的体验等。
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教学过程】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篇7:《再别康桥》课文教学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
《再别康桥》首段三次用了一个形容词“轻轻的”,奠定了全诗离别康桥时温馨烂漫的情调,接着就是展示不同的意境抒发诗人对康桥的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 的体验等。
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教学过程】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篇8:再别康桥实录
再别康桥实录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我们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
生1: 一年以前。
师:你呢?
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
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
生3:(板演)
师:好。记住了,徐志摩。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
师:你推荐谁?
生4:我推荐***
师:你为什么推荐他?
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
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
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
师:好。谢谢你。读得不错吧?
生:(全体鼓掌)
师:有读错的吗?
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 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还有吗
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她读成“青枣”。
师:嗯。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
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什么时候读“似”?
生6:相似(sì)。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
生:(小组交流)
师: 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举手的)
师:没有不喜欢的。为什么喜欢?
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
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问题
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
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
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
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
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
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
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
生: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懂。
生19:我想提两个问题,一个是,徐志摩写这首诗的背景;第二个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为什么要重复地用“轻轻的、悄悄的”?
生20:青草为什么是柔柔的,应该是光亮的?
师:还有新问题吗?
生21:为什么用荡漾?
生22:前面是“轻轻的”,为什么后面用“悄悄的”?
生23:第四段为什么要用“揉碎”这个词?
师:我现在要调查一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提出问题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有问题吗?
生24:有。二三四段,为什么分别讲“金柳”、“青荇”、“余阴”,为什么讲这么多景物?
师:还有吗?
生25:题目是康桥,文章应该重点写康桥,可文章为什么重点写康桥边的景物?
师:同学应该知道,学习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大家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公。还有谁没有提过问题呢?
生26:为什么在康河的波光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生27:为什么在六段中要用“沉默”?
篇9:再别康桥优秀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大家知道康桥在什么地方?
生:英国
师:英国的什么地方?
生:剑桥
师:剑桥大学是英国的学术中心,也是风景优美的地方
师:为什么说再别康桥?(展示图片并讲解)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徐志摩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在1920——1922年游学于此,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二年半的时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师:那学习这首诗歌,除了了解这些背景之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写这首诗的作者,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
(学生交流)
师补充:生读大屏幕上的介绍:徐志摩,浙江省海宁人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发表诗作.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创建于1923年,地点在北京,创始人有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人此诗派也被称之为新格律派,讲求诗的格律此诗派著名的艺术主张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再别康桥》是”三美”原则的充分体现.
为此,我们确定了今天学习的两个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二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初步把握诗歌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 :读过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下面字音你注意到了了吗?
河 畔( ) 荡 漾( ) 青荇( ) 榆 阴( ) 揉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溯( ) 斑 斓( ) 笙箫( )
生:读
师订正并出示答案
河 畔(pàn ) 荡 漾(yàng) 青 荇( xìng) 榆 阴( yú) 揉 碎( róu)
浮 藻(zǎo) 长 篙(gāo) 漫 溯(sù ) 斑 斓(lán ) 笙 箫( shēng xiāo )
(提示:有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都要拿起笔来记到书上)
师:读准了字音,有哪个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
生:(举手)读课文
(掌声)
师:(对读书的学生)你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你自己感觉这首诗要读好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生:应该把握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再就是诗歌有韵律美,读的时候把握好语速
师:非常好,请坐!
(问其他同学)你感觉她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的优点是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有感情的读课文,而且读出了其中的抑扬顿挫但我感觉她有些地方读得快了些
师:那你觉得那些地方应该读得慢一些呢?
生:比如说“寻梦?撑一支船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师:不错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她有一个地方读错了,“在我的心头荡漾”她读成“在我的心上荡漾了”
师:很好,听的很认真!要读准,一个字都不能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抒情,应该再读得缠绵一些
(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笑)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这种理解给我们大家读一遍呢?
(生有感情的读诗歌)(掌声)
师:(问一个学生)你点评一下
生:虽然声音小了一点,但更让人感觉到一种依恋的情感这点很好!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
生:(犹豫)我感觉我还没有把握好作者的情感
师:哦,这不要紧,我们才刚刚接触这首诗,我相信我们学完这首诗后你会读得很好的,先请坐!同学们,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地模仿
(听录音)
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那你感觉录音和我们自己读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生:他自己都投入其中了,而且不仅声音有起伏变化,感情也在变化
师:感情在变,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先看第一小节,(大屏幕展示)请大家齐读这一节
生:(齐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师:认真看第一小节,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生:用叠词
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是“轻轻地”?
生:我感觉是不是作者怕惊动了康桥,所以用“轻轻地”
师:那我们再思考,为什么又怕惊动了这个地方呢?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如果在一个闹市里,我们是不是还害怕惊动了这个地方?
生:(摇头)不会
师:那说明这里——
生:(齐声)安静
师:是啊,因为如此安静所以作者“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那仅仅因为“安静”吗?是不是还透露出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我感觉还表现作者的万千离愁,
师:他愁什么?
生:“招手”可以看出作者要走但又舍不得走,对这个地方非常的依恋
师:很好,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作者对这里是
生:(齐声)依依不舍
师:板书“依依惜别”
带着这种“依依不舍”之情,请一个同学再读一遍这一部分
生:读
师: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语速上慢下来了,来表达这份深深的依恋之情
那我们比较一下和这一小节相似的最后一节,(大屏幕展示)
生:(齐声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最后一节和第一节都有哪些异同?
生:句式结构上一样,但用词不一样第一节用“轻轻地”而最后一节用“悄悄地”
第一节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而最后一节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那你能说说用词的不一样表达地作者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最后一节是写作者喜欢康桥的一草一木,但他却不会带走什么,他不想打破这里地宁静
师:哦,那这是一种什么情感?换一种说法,作者离开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态度?
生:洒脱
生:潇洒
师:情感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依依不舍”变作“洒脱地走”(板书“洒脱地走”)这种情感是怎么变化的呢?我们研读第二到第六小节,研读地时候我们可以带着这样地问题仔细思考,请看提示
(大屏幕展示)每一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提示:抓住关键字或意象)
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集体研究讨论一个小节
(教师分组,学生讨论,然后交流)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把你们的分析和大家分享
生:我们认为,“新娘”“艳影”“荡漾”是这节的关键词,我们把这幅图概括为“夕阳金柳图”其中“新娘”一词最关键,大家认为新娘是穿红着绿的美丽形象,婀娜的身材也与柳树相照应而“荡漾”一词,表明这金柳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诗人心中激起波澜师:那又为什么是“艳影” 呢?
生:因为柳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激起波澜,让诗人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是啊,而且不仅仅是喜爱,它激起心中不尽的情感,也表达了作者深深地依恋这位同学,你来把这一小节读一下
生:读(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概括说这是一幅“夕阳金柳图”,可以再加一个词,叫“河畔金柳倒影图”
再来看下一幅画面
生: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一幅“青荇招摇图”,是从“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一句得来的“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作者不愿离开康桥的思想感情
师:分析得不够细,“什么是青荇”
生:水草
师:那水草为什么又是“油油的”?
生:是不是写水草很茂盛呀
师:茂盛?可以,还写出了水草的颜色和生机那又为什么是“招摇”呢?是“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吗?
生:不是,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师:什么态度?
生:他留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对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不愿意离开的感情
师:加上“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来,你领起,你们小组把这一小节齐声读一遍
生:读
师:下一幅图谁来描画?
生:这是一幅“榆阴潭水图”,拜伦潭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榆树,倒影呈现在潭水中,又因潭中生长着许多浮藻,倒影在水中好像“碎了”一样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回忆起了自己往日的美好理想
师:从哪里得知是回忆美好理想?
生:“彩虹似的梦”中“梦”一般喻指美好理想
师:似乎课本也有提示吧?在哪里?
生:注释上
师:恩,这是很好的习惯,别忘了课下注释!
师:是什么样的美好理想呢?
生:我也说不清楚,也可能是学业上的或者感情上的
师:在这里,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19开始徐志摩在这里生活了两年的时间,这里有他的求学之梦,他要在这里求取知识,求取真理;处在**的年代,这里有他求平等、求民主、求和平的爱国之梦;和林徽音女士的相遇,这里还有他美丽的爱情之梦然而作者却说这是“彩虹似的梦”,饱含了一种什么情感呢?
生:“彩虹”是易碎短暂的,这是一些难以实现的梦
师:难以实现也要追寻吗?下一小组的同学,先读一遍第五节,然后分析
生:(读课文)我们小组最初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星夜漫溯寻梦图”,另一种是“撑篙寻梦图”,但经过讨论达成一致,选择了较为详细和浪漫的“星夜漫溯寻梦图”:夜里繁星满天,星辉洒遍小船,诗人撑着长篙,随意地逆流而上,去追求自己的往日的梦,诗人完全沉浸在对往日的美好回忆当中,忘记了自己将要离别康桥,甚至想要放声歌唱,思想感情达到高潮
师:你们小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夜景图,而且说作者的情感到了一种高潮,你能给我们大家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地读)
(掌声)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似乎被感染了,那同学们自己自由地读一下这一节
(生投入地读)但作者歌唱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放歌,这个小组来分析一下第六节
生:我们认为这一节描绘了一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画面,一幅黄昏夏虫沉默图,我要离开了,在离开之前,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所以作者选择了沉默,而且也感觉“夏虫”也陪我沉默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说的真好,而且作者不放歌还因为怕打破这里的“宁静”是啊,“悄悄才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你能带着诗人无限的失落和伤感给大家读一下这一节吗?
(生读,掌声)
师:作者从“轻轻地来”到“悄悄地走”,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了对自己生活过的这片土地地无限眷恋,从“挥手作别云彩图”到“招手惜别云彩图”,作者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边出示幻灯片边讲解)“欢喜和眷恋”“对康桥永久的眷恋”“感情达到高潮”“情绪低落,静思默想”到最后“悄悄作别”,我们也被作者的这种情感所感染,那么就让我们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自由地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来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大家都沉浸到其中了下面我来放一段音乐,大家推荐一名同学,再次带我们走进徐志摩的诗歌中,走进康桥
生:(推荐同学!)老师,我们想两个人一起读,可以吗?
师:可以!
(音乐起,学生读!)热烈掌声!
生:老师,我也读一遍(掌声!)
师:当然可以
(学生读)
师:以读开始,以读结束,让诗歌在我们的朗读中展现它无限的张力和魅力
作业:
背诵这优美的诗歌,并在随笔本上写一写你读《再别康桥》的感受
篇10:再别康桥教学实录怎么写
师: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有这么一首:“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生笑)
师:大家笑了。请问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
生1:因为这首诗歌很生动。
师:哦,是吗?有没有其它的意见?你起来说说,你为什么笑呢?
生2:我觉得这首诗歌有点幼稚,很好玩。
师:好,请坐。这首诗好像没什么诗味,严格来说,算不得什么诗歌。我想同学们的记忆当中可能有些更美的诗歌,哪位同学给我们背诵一下给你印象深刻的诗歌?
生3: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师:好,是徐志摩的诗。
生4: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师:好,还是徐志摩的诗。我们背一点古诗吧!
生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不愧是扬州人!大家都有印象深刻的诗歌,相信大家对诗歌也有一定的研究。请大家看这首诗,(展示PPT)这是古人看到雪的时候,看到满天飞舞的雪花而写的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生笑)呃,这位同学你谈一下,你觉得这三句像诗吗?
生6:我觉得这三句,不太像诗。
师:为什么说它不太像诗?
生6:首先,我觉得单从它的前面三句来看,没有非常深刻的内涵。
师:没有内涵。
生6:然后它的结构太简单了。
师:太简单了。换而言之,如果这也叫诗的话,那我就是大诗人了,在座各位就是小诗人。(生笑)(展示PPT)加上一句“飞入芦花皆不见”,现在是否有了诗味?
生:有。
师:哪位同学来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为什么加了一句就有了诗味呢?
生7:因为最后一句话把这首诗的意境体现出来了。
师:意境,什么样的意境?
生7:就是对雪的那种喜爱之情。
师:对雪的喜爱之情。你怎么看出他对雪的可爱之情呢?
生7:它说的最后一句说:飞入芦花皆不见,就把雪人性化了。
师:好,请坐。他说加了一句之后,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了。还有什么其它的意见吗?
生8:它写出了那种大雪漫天纷飞的感觉。
师:你怎样体会到这种感觉的呢?
生8:因为一开始是“一片两片三四片”,紧接着是“五片六片七八片”,它的这个数字是逐渐递增,到了第三句是“千片万片无数片”,也就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气势。
师:写了满天的雪花,哪一句突出表现了这样的情景?
生:飞入芦花皆不见。
师:对,雪飞到白色的芦花当中去了,分不清是芦花呢还是雪花。那种美妙的景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通过这样的表述表现出来了。通过这首诗,我们发现,诗歌通常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这就是诗歌的特征。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也应该运用想象,通过想象,来把握刚才同学所提到的所谓“意境”。(展示PPT:通过想象,感悟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展示PPT: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请大家阅读相关资料,找出这一段文字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生9:是最后一句“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哦,是这一句。为什么?
生9:因为胚胎是孕育生命的开始,所以说徐志摩对诗歌的热爱也是从康桥的生活开始的。
师:由此可以看出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怎么样?
生9:对于徐志摩来说,应该是十分重要的。
师:十分重要的。好,请坐。还有哪些句子能表现康桥对徐志摩来说非常重要的?
生10:我认为,徐志摩所说的“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一个人眼睛失明了,那么再美丽的事物他也是无法享受、看见的;另外,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的话,那么他存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动力,会停滞不前的。
师:哦,确切讲是“求知欲”。好,请坐。“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这说明,没有康桥,也许就没有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徐志摩。由此可见,康桥对于徐志摩实在太重要了。所以徐志摩也写了许多有关康桥的作品。也有人说,萦绕在徐志摩身上的有一个康桥情结。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近这首诗,去解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请大家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读诗。)
师:好,大家都读完了,请推荐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
生(齐):沈璐
师:好,有请沈璐同学?
生11:(朗读诗歌)
师:好,请坐。同学们来评点一下沈璐同学的朗读?
生12:我觉得沈璐同学读得非常好。她把作者对康桥的那种眷念那种深情给读出来了。还有就是,“悄悄地我走了”,那种意境也给人一种非常美妙的感受。
师:同学们也来朗读一下。
生:(齐读)
师:这首诗蕴含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
生:眷念……依恋……
师:依恋,还有什么?
生13:还有惜别之情。
师:好,还有惜别之情,依依惜别之情。请坐。这个情感是非常容易把握的。徐志摩这么喜欢康桥,现在要和它分别了,自然充满了依恋和惜别。(展示PPT:殷殷的挚爱,深深的留恋)那么,哪些章节能够表现上述情感?
(学生讨论,老师走动并参与某些同学的讨论中)
师:好了,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来谈一谈吧!
生14:我觉得是第四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它把康桥描写得很美,更能突出他对康桥的挚爱之情。
师:好,这里讲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课文注释,“彩虹似的梦”指徐志摩昔日的愿望。他昔日的愿望有哪些?(展示PPT)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徐志摩的梦三个字:第一个是“爱”,就是指他追求自然的爱。看过《人间四月天》应该有一些了解。第二个是“美”,也就是去寻找自然的美。第三个是“自由”,向往自由的生活。关于第三条在诗句中有所体现。哪一句诗能够体现徐志摩的这一追求啊?
生15:我觉得是第三节里的那个“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哦,你为什么这一句可以表现对自由的向往呢?
生15:因为他都想做一条水草,融入到大自然里,应该是向往自由的体现吧。
师:好,做怎样的水草?随便做一条水草就是向往自由吗?
生15:康河里的水草。
师:这一章节怎样写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哪一个词可以表现他自由自在?
生(齐):招摇
师:“招摇”二字。好了,就是这个词。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还有哪些章节可以表达这种情感?
生16:我认为是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师:具体说说好吗?
生16:第一小节的开头,他用的是“轻轻地”,最后一小节的开头他用的是“悄悄地”,我觉得“轻轻地他走了”和“悄悄地他走了”是情感的来和离。“轻轻地他走了”表现了他即将离开康桥,然后下面几段描写了康桥里的一些景物。
师:描写了康桥里的一些景物。什么景物?
生16:一些能够使他产生留恋甚至使他对康桥产生深深的爱恋的景物。
师:这两节当中写了景物吗?
生16:这两节当中写了凌晨。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问呢?“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走是轻轻地,什么却是不轻的?
生(齐):心情。
师:怎样的心情?可以这么说,我轻轻地走了,然而对康桥的情却是很重的。还有哪些章节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17:我觉得是第五小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觉得他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就表现他向往自由的那种情感。
师:向往自由的情感。嗯,那怎么来表达对康桥的爱和留恋呢?
生18:我认为倒数第二节能够表现出这种情感。首先,他说“但我不能放歌”,“不能放歌”这里就表现出作者是很悄很静的。然后既然是很悄很静,大家都知道是轻声慢步嘛,只有放慢了脚步,发出的声音才会很悄,很静很静的,作者就充分表现出那种留恋的感觉,故意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师:哦,故意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生18:还有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觉得,“今晚”这两个字用得比较好,他没有说“再见吧康桥”,他用了“今晚的康桥”,就证明他的离别不是永恒的,而是短暂的离别,就仿佛是一个人在沉睡,然后我悄悄地离开他,然后又很快会回到他的身边。
师:好,请坐。可能是这位同学不了解这个写作背景,其实徐志摩在这一次离别康桥之后,就再也没有到康桥去了。不过他刚才说得挺好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地走。还有什么疑问吗?同样的,跟第一节,跟最后一节一样,它保持沉默。沉默的都有哪些事物?夏虫。夏虫为什么要沉默?为我而沉默。还有什么在沉默?康桥也沉默,还有什么也沉默?笙箫也在沉默。还有吗?
学生(齐):我。
师:其实作者本人也在沉默。那为何都这样默默相对呢?离别的时候有多少话要说啊,千言万语,他们却为何沉默呢?
生19:我觉得是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此时是无声胜有声。
师:哦,是这样的理解。好,请坐。大家听到没有吗?还有什么想法吗?还有没有其它章节可以表现这些情感呢?除了刚才说的。比如第二节,能不能体现?哪些可以体现呢?
生20:我觉得是“荡漾”。
师:“荡漾”。嗯,你怎么理解的?
生20:就是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师:嗯,什么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生20:嗯,康桥的艳影。
师:康桥的艳影。好,请坐。对这一节还有补充说明吗?不错,她说“艳影”。好,你说!
生21:我觉得这个地方把“那河畔的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也体现了他对康桥的热爱。
师:嗯,怎么体现的呢?
生21:夕阳中的新娘应该是非常美丽的。
师:非常美丽的。你见过夕阳中的新娘吗?
生21:我没见过夕阳中的新娘,但是平时在街上早就见过新娘,也是很漂亮的。更何况是夕阳下的新娘呢!在那个金色的阳光下,肯定衬托得更加美丽。
师:更加美丽,所以表现他对康桥的热爱。
(生鼓掌)
师:金柳大家见过吗?你们见过金柳吗?扬州有金柳吗?我们见的都是什么柳?
生(齐):翠柳。
师:哦,翠柳。那为什么这里是金柳?
生(齐):夕阳中的。
师:哦,夕阳中的。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非常漂亮之外,还突出了什么?“新娘”,哪个字最关键?
生(齐):“新”字。
师:“新”字。那就怪了,徐志摩是第一次到康桥吗?是第一次看到这河畔的金柳吗?老朋友了,那不应该叫新娘啊,应该叫旧娘啊。(生笑)为什么比做“新娘”呢?请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
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他的意见?
生22:这一刻,作者是要离别康桥,也许他没有发现,原来康桥是这么美丽。以前他也觉得康桥很美,但是这一刻他是要永远的离别了,他再也不能看了,他就觉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鼓掌)
师:好。我们大家也都有这样的感情吧,假如说你要离开某个地方,比如说你们家要搬家了,你再看一看你曾经熟悉的东西,你会觉得怎么样?特别的亲切。就好像我第一次看到一样。徐志摩也有这样的情感。好了,还有一些章节,比如说第三节,刚才这个地方简单地提了一下,有个问题还没去探讨。“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做一条水草干什么?——永远地留在康桥,陪伴着他喜爱的康桥。哪个字可以突出这种感情啊?
生(齐):甘心。
师:甘心。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两个字。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下,来体会徐志摩这种深厚的感情。
(生齐读)
师:好。那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有一些章节好像我们还没有去探讨。比如说刚才有同学讲到“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要歌唱的.是什么?
生23:歌唱他爱康桥。
师:他爱康桥。哦,承接上面来看一下,“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里有个问题很怪,“寻梦”后面为何打一问号呢?康桥有我的梦,我去寻找不就得了,为何打个问号呢?你怎么理解这个地方?大家知道,问号有三种形式,设问,疑问,反问。这里可能是反问吗?
生(齐):不是。
师:不可能。那疑问和设问呢?如果是设问的话,怎么理解呢?“寻梦”,后面应该怎么样?怎样去寻梦。好,是他寻梦的方式。而如果是疑问,我要不要去寻梦?我要不要撑着长篙去寻梦?不管他设问也好,疑问也好,我们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这一节表现了徐志摩想在康桥实现他的梦想的强烈的愿望。然而他的愿望能否实现?
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齐):因为他就要离开了
师:因为他就要离别了。所以我们明白后面这一句话——“但我不能放歌”,很简单,但却蕴含了作者无尽的依恋在里面。好了,请同学们把这两节也结合起来读一下。“寻梦”一直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生齐读)
师:好。现在我们就可以来思考这第一和第七节的问题,既然如此的深情,为何却要悄悄地走?为何又要轻轻地走?大家现在有什么理解呢?把这两节结合起来看一下,除了在结构上的首尾呼应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有吗?——不同的地方很明显,原来是“轻轻地”,后来变成什么了?
生(齐):悄悄地。
师:有区别吗?“轻轻”和“悄悄”有什么区别?
生24:这里的“轻轻”和“悄悄”,“悄悄”是一种主观感受,“轻轻”是一种客观的。
师:哦,一种是客观的,一种是主观的。还有没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呢?两者从程度上来看,哪个重,哪个轻?
生(齐):“悄悄”更轻。
师:“悄悄”更轻。好,除了这一个,还有不同的。“我挥一挥衣袖”和“轻轻地招手”,从动作幅度看,哪个更小?
生(齐):“挥一挥衣袖”。
师:“挥一挥衣袖”。(示范动作)再看还有不同。——原来是跟西天的云彩作别,后面是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怪了,本来作者要离别的时候,看到过去的景色,又想起自己昔年的梦,还想到自己在康桥的生活,感情应该更加强烈才是啊,为什么却越来越淡了呢?你怎么理解?也请大家就这个问题,再次讨论一下。
生25:我认为正因为作者是喜爱康桥的,还认为康桥是美的,康桥的云彩也是美的,作者“挥一挥衣袖,不愿意带走一片云彩”,他不想破坏康桥的美,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眷念及对康桥的喜爱。
生26:作者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想是如果他带走一片云彩,日后如果再看到这片云彩的话,心里会产生一种伤心的感觉。
生27:“不带走一片云彩”也就说明了他不想破坏康桥的这种和谐美。
师:哦,不想破坏它的和谐。好,请坐。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断吧。你们认为,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哪一种说法相对合理一些?或者说比较符合作者的情感?
生28:我觉得刚才第一位同学说的更合理。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说的对呢?
生28:因为他就是不想带走一片云彩,然后把康桥的美留给后人。
师:哦,留给后人。可否从别的方面去思考一下?刚才同学们好像是这样说的:徐志摩是在无奈之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这样吗?是无奈的,我就走了,云彩我也不带了,我留给后人吧?大家还有什么想法?
生29:我觉得徐志摩能够从无奈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他之所以爱康桥是因为他在康桥可以追求自由,实现他的理想。云彩只是一种象征,象征他的自由和理想。不带走一片云彩就是说云彩已经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带走的必要了。
师:好,说得非常好。
(生鼓掌)
师:云彩在他心中,自由在他心中,更主要的是什么在他心中?——康桥在他心中(展示PPT),不需要带走。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我们更能理解,徐志摩心中的这种深深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把整首诗再次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是啊,在离别的时候,谁没有这种难舍的情感,而徐志摩正把这种难舍难分的情感、对康桥深深的眷爱融在他所写的美景当中,融在他所写的生活当中,融在他静静悄悄的离别当中。他这种情感缓慢地流淌,流进我们的心田。这是徐志摩为我们所创设的一种离别的情景。那我就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可能也经历过离别,那你会为离别创造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生30:我记得我去北京玩过一个星期,后来回来了,我真的感觉非常难受,晚上的时候,我差点就哭下来了,我觉得这样子能够表现我心中的那种依恋的感情。
师:好。记得有位诗人说过,与其在悬崖伫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你是那种奔放型的。(生笑)
生31:如果说跟一个朋友离别的话,我不想让他看到我非常悲痛。我要快快乐乐地离别,跟他以后再相见。
师:好的,在默默中告别。这位女同学,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生32:我会选择在泪水中欢笑。
师:在泪水中欢笑。
生32:因为我们是向往自己的梦想,我们日后的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好,即使暂时离别并不代表永远的分离。只要心里有彼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鼓掌)
师:好,请坐。有些古人是这样描绘离别的,(展示PPT: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怎样的特点呢?
生(齐):悲伤。
师:很伤感。相比之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什么特点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种感伤,这种悲伤有刚才说的那么重吗?——没有,它轻轻的,悄悄的。从告别的对象来看,他跟什么告别?——康桥。第一节说是跟云彩。这种告别的对象很特别。从离别的气氛来看,它轻轻的,悄悄的,怎样?——不那么凝重,却显得清爽。从他所选择的这些景物来看,“金柳”没人写过,这些意象显得非常独特。而这些就创造了这首诗怎样的意境呢(展示ppt)——不再是感伤沉重了,而是怎样的意境呢?非常的轻快,清新,飘逸,而这也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这首诗,我们的赏析就差不多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这么一个优秀的诗人,在1931年10月份,他在去北平的时候,中途飞机失事,坠于泰山脚下,诗人也不幸遇难。他当时只有35岁,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他是这样说的: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徐志摩先生,他生命不长,但是我们今天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我和同学们的这堂课,也是我人生中的闪光点,也必将永远留在我的生命当中,我的人生因此而闪亮。谢谢大家!下课!
(生长时间鼓掌)
篇11:《再别康桥》名师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名师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
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
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
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
生3:(板演)
师:好。记住了,徐志摩。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
师:你推荐谁?
生4:我推荐***
师:你为什么推荐他?
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
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
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
师:好。谢谢你。读得不错吧?
生:(全体鼓掌)
师:有读错的吗?
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 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还有吗
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她读成“青枣”。
师:嗯。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
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什么时候读“似”?
生6:相似(sì)。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
生:(小组交流)
师: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举手的)
师:没有不喜欢的。为什么喜欢?
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
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问题
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
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
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
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
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
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
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
生: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懂。
生19:我想提两个问题,一个是,徐志摩写这首诗的背景;第二个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为什么要重复地用“轻轻的、悄悄的”?
生20:青草为什么是柔柔的,应该是光亮的?
师:还有新问题吗?
生21:为什么用荡漾?
生22:前面是“轻轻的”,为什么后面用“悄悄的”?
生23:第四段为什么要用“揉碎”这个词?
师:我现在要调查一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提出问题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有问题吗?
生24:有。二三四段,为什么分别讲“金柳”、“青荇”、“余阴”,为什么讲这么多景物?
师:还有吗?
生25:题目是康桥,文章应该重点写康桥,可文章为什么重点写康桥边的景物?
师:同学应该知道,学习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大家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公。还有谁没有提过问题呢?
生26:为什么在康河的波光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生27:为什么在六段中要用“沉默”?
师:记住,以后我们都是学习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观者。指名读第二段
生28:“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师:你知道 “金柳”是什么吗?
生28:我知道。
师:为什么柳树是金色,是因为什么照耀着?
生29:夕阳。
师:夕阳下,柳树一片金色。“那河畔的金柳”用了一个“那”,就是要往远处看。你看到了吗?
生30:没有。
师:那么在什么地方?
生30:心里。
师:对。“新娘”知道吧?为什么看到金柳诗人就想到“新娘”,你们会想到新娘吗?
生:不会。(笑)
师:诗人看到金柳,就想到了新娘,为什么?
生31:应该是寄托思乡的感情。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思乡?
生31:因为我想家乡。
师:与你的情感有关吧,那诗人为什么想到新娘?与什么有关?
生32:情感。
师:对,肯定有一段感情在里面。诗歌与一般的文章不同,要你去猜。“艳影”是什么意思?
生33:美丽的影子。
师:谁美丽的影子?
生33:新娘的美丽的影子。
师:“我在心头荡漾”,“荡漾”是什么意思?
生34:水波动荡的意思。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35:在我心里面来回想,徘徊。
生36:不停地在我心头出现。
师:就是在你心头萦绕。
生37:不可以忘记。
师:对,不可以忘记,很好。能不能读出水波荡漾的感觉来?
生:学生读“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好,一边读的时候,一边感受水波荡漾,新娘在他心里跳。齐读这段。
生:(读)
师:“在我的心头”应该停一停,(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再读)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小诗写得很有趣。现在学习第三节,请你读一读。
生38:(生读)
师:从感情的发展来说,你觉得这小节与前面相比是变得强烈了还是减弱了?
生38:强烈。
师:你怎么说是强烈?
生38:因为后面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
生38:甘心。
师:你说诗歌一开始,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38:天空。
师:天空没有什么意思。然后看到什么?
生38:金柳。
师:金柳好像下垂了,在看什么?
生38:水草。
师:金柳与水草你看着我,我看着我,好像人在交流感情呀。我们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如果是我,我也甘心做一条水草。
生:(笑)
师:你们愿意做水草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们还小。
生:(笑)
师:读第四段。
生:(读)
师:“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原来是天上的虹。那虹揉碎了不是,为什么揉碎?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讨论)
师:好,下面交流。
生39:我们这小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
生40: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内心的追求。
生41: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
师:理解这一小节很难吧。
师:“余阴下的一潭,那不是清泉”那明明就是清泉,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是什么呢?
生41:应该代表他的梦。
师:徐志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这里上学,有一些让他追求一生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这康桥就是剑桥,剑桥大学,老师去过那地方,没有彩虹桥,只有一座很小的桥。剑桥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去那儿读书。
那余阴下的一潭,就是清泉,可作者偏偏说不是清泉,那意思是要提醒我们读者,你可千万不要把它看成是——
生:(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这种情况,比如你到商店里看到一种你非常喜欢的笔,但是,这种笔很贵,你回家问爸爸妈妈要钱去买,可你爸爸妈妈说你不是有很多笔吗,不买!但是,有一天,你爷爷给你买来了这支笔,你非常高兴。以后你每次看到这支笔,你就认为这不是一支笔,而是——
生:爷爷的爱。
师:本来是一支笔,在你心里那不是笔,成了爷爷的爱。那么,这里作者说不是清泉,那是什么呢?
生42:象征着梦
师:什么梦?
生42:是……是……
师:象征着爱情,知道吗?
师:天上的虹,怎么揉碎了呢? 刚才说了是风吹,就不完整了,但这是表面的。破碎的是什么呢?
篇12: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
师:(伴乐)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沿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在大洋彼岸康河的柔波里,去追寻千古诗人徐志摩的精神故乡,重温他的康桥之梦。(出示幻灯:题目、作者)
师: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1:告别的对象是康桥。
生2:是一首送别诗。
生3: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第一次离别康桥,可见作者对康桥的感情很深厚。
师:康桥在哪?
生4:文章注释①上写道: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师:你预习得很认真,为什么一个异域之城会让诗人如此的魂牵梦萦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出示幻灯:写作背景)(学生齐读)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1922年,诗人曾游学于此,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他有时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看云,有时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有时在星光下听水声……,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开启了他诗人的性灵;康桥浓郁的文化熏陶,使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写作道路;在康桥,他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中国少女林徽音,这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为此,1922年回国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故地重游,思绪万千,在归国的海轮上,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师:原来,康桥给诗人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回忆,怎能不让他眷恋不已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名家是如何演绎这份眷恋之情的?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出示幻灯:配乐朗读)
(学生听配乐朗读)
师:好的诗总是能感染我们每一个人的情绪,听完后,说说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生5:这首诗的意境很美,首尾呼应,很容易背诵。
生6:我觉得康桥的景色很美丽,我有一股前往一见的冲动。(生笑)
生7:读了这首诗后,我觉得很像王维所写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生8:我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作者那一股淡淡的忧愁和依依不舍之情。
师: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出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呢?
生9:语速要慢一点。
生10:要读得深沉一点才能表现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师:好,那我们就带着感情舒缓深沉地一起齐读这首诗歌。
(生齐读)
师:看来大家已经提前进入这场告别了,不过刚刚读的时候有几个字音不够准确,例如:满载(zài)青荇(xìng)似的(shì)漫溯(sù)
师:诗人踏着余辉再次来到熟悉的康桥,他是来向谁告别的?
生11:向康桥的人和事。
师:那诗中有没有直接写出他是来向谁或是什么事情告别的?
生齐:没有。
生12:诗歌是通过康桥的景物来表达对康桥的人和事的回忆眷恋之情的.。
师:那么是哪些物呢?
生13:云彩、金柳、青荇、水草。
生14:还有榆阴下的一潭、夏虫。
师:(幻灯:板书景物,桥的图形)在诗歌里我们把这些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叫做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眷恋之情的呢?我们先看范例引路,诗歌的第二节。(出示幻灯)
师:请你来朗读一下第二小节,其它同学思考右边的三个问题。(生15读)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你的理解。
(3)怎样处理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
(生15读)
生16:作者选取了金柳、夕阳中的新娘、艳影表达了作者对康桥喜爱和无比眷恋之情。
生17:作者把在夕阳映照下镀上一层金色的柳树比喻为美丽羞涩的新娘,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柳树秀美婀娜的美好姿态,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柳树的喜爱与赞美。
师:不错,能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同学们再想想:作者把柳树喻为新娘,还有没有别的特殊意义。
生18:诗人一定是想起了他与他钟情的中国姑娘在河畔上散步时的甜蜜场景了,这也是作者眷恋康桥的原因之一吧。
(师生齐笑)
师:你想象力很丰富。谁再来分析?
生19:诗中说“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我想这里的“荡漾”也表明康桥的人和事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表达出了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师:这位同学能从动词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节里,还有哪些词也很特别的?
生20:“金柳”的“金”和“艳影”的“艳”两个词语描绘出了色彩鲜艳的画面,也能衬托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师:那我们怎样朗读才能传达出作者的那种愉悦和眷恋之情呢?
生21:“金柳”、“新娘”、“艳影”、“荡漾”这几个能表表达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要重读。
生22:“那”后要停顿一下, “夕阳中的新娘”要读出那种喜爱之表,语调高一点。“在我的心头荡漾”要读出那一片深情,所以读得深沉一点,特别是“荡漾”那个词。
师:那你带着你的理解朗读一下这一小节。
(生22读,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一下这一小节。
(生齐读)
师:我们刚刚通过诗人笔下美丽的金柳体会到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大家从范例中能总结出哪些赏析诗歌的方法?
生23:要抓住意象。
生24:从修辞、词语来分析情感。
师:具体分析诗句表达情感的过程我们叫品意境。
生25:还要读出情感。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抓意象、品意境、悟情感、动情读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选取你喜欢的一节或几节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小组合作讨论,师行间指导)
(全班班交流讨论结果)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生26:我喜欢第三节,作者抓住青荇、水草来表达作者对康桥的无比眷恋。诗人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里的“甘心”表明也心甘情愿地做一条康河里的水草,那样就能与康桥形影不离,与康河“水乳交融”了。
生27:我想补充一下第二小节,诗人说“青荇”是绿油油地,说明在康河里生活得很幸福,暗示着诗人在这里的回忆也很美好。“招摇”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表示对诗人这个老朋友的招手欢迎,所以才说“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能抓住修辞、意象、词语来品析诗歌,那你们这个小组有声音来传达你们所理解到的情感,其它同学作点评。
(小组读)
生28:我觉得语速稍快了点,最后一句里的“甘心”要读得深情一点。
师:那你带着大家读一读这一小节。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再别康桥优秀课堂实录
2.《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
3.再别康桥上课实录
4.《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记录
5.《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
6.《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
7.再别康桥获奖课堂实录
8.公开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
9.《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10.再别康桥课文教学实录
篇13: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人生的路啊,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比方我们,告别了小学、初中,走进了高中。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留恋
学生:依依不舍
老师:是啊,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学生:“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
学生: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学生: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
老师: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显示投影:
投影1:剑桥大学图片
老师: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在此留学。
投影2:徐志摩像
投影3:徐志摩简介
找一学生读:
19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再别康桥》。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投影4:名人评价:
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 朱自清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 ——胡适
三、通读诗歌,整体感知。
老师: 现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来自性灵最暖处的诗,一起聆听源自心底的灵魂音乐吧!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
二读:找一学生朗读
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找学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
学生:她读得非常好!声音有起伏,节奏有快有慢。
学生:她读得很轻柔,非常有感情。
老师(走到刚才朗读同学的身边):同学们都说你读得好,老师也认为你读得很棒。你能否告诉我们你朗读时注意了什么?
学生: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所以读得时候声音要轻柔一些。语速要慢一些,这样才能把诗人的深情读出来。
老师:你分析得非常好,这首诗表达的感情主要就是留恋与不舍。大家看,诗人的感情在诗歌里有起伏吗?你认为诗人情绪最高涨的是在哪一节?
学生:第五节,“寻梦”一节。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诗歌的情感脉络:
入”梦”前:对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梦”中:欢快与沉醉
出“梦”:情绪失落、沉默
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停顿(节与节,句与句,字词之间),读出层次感;
在充分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注意语速缓急得当、抑扬顿挫,读出整首诗里情感的起伏。
三读:全班齐读。
四、初步体味
(一)感受优美画面
老师:同学们,康桥的美表现在很多地方:古老典雅的欧式建筑群,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热闹的车水马龙等等,我们来看作者却重点写了康桥哪里的美?
学生:自然景物的美
老师:直接写康桥自然景物美的集中在哪几个小节?
学生:2、3、4节。
老师:作者重点选了哪些自然景物写在诗歌里呢?(让学生在课本上标志下来)
学生: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柔波、潭……
老师: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其中你所喜欢景物,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语言做画笔,把康桥优美的景物画下来。
学生:夕阳很大很红,静静地照着这一片景物,象给万物蒙上了一层金黄的光纱。清澈的康河,河里的鱼快乐地游来游去;岸边的一株碧柳,在夕阳的晕染下,象一位美丽羞涩的新娘,让人看了,爱恋不舍。
老师点评:你的想象力很丰富。是啊,这么清澈的河里,怎么会没有鱼呢?这位同学的“绘画”,很是注意了光与影的处理。
学生:我的画是这样处理的——远处,夕阳斜照,整幅画以夕阳做背景。近处,有清澈的河,有娇媚如新娘的柳,轻风吹来,柳枝摆动着她那柔软的腰肢。还有一泓潭,在夕阳光照下,象是融了一潭的彩虹,闪闪烁烁,非常好看。
老师点评:多么让人陶醉的画面呀!这位同学不仅注意了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而且画面还有动感。
全班齐读,一起感受诗歌里优美的画面。
(二)了解意象,品味语言
老师:刚才我们做了一回画家,现在我们再来做一回小小评论家。你认为2、3、4节里哪句诗或哪个词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理由。或者也可以提出你不理解的诗句。
学生:老师,我不理解第四节的那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老师:你很有眼光嘛!是呀,这可是个反常句,是清泉,却说“不是清泉”;不是虹,却说“是天上虹”,同学们,你怎么理解呢?
学生:潭水清澈,在夕阳金黄光线的映照下,光亮闪烁,所以看起来象虹。
学生:这是个比喻句,诗人通过比喻来表达潭水的美。
老师点拨:大家看下面,还提到了“彩虹”,怎么说来着?
学生: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老师:你认为这里的“彩虹似的梦”该怎样理解呢?诗人到异国去求学,青春激扬的诗人,会有怎样的“梦”呢?
学生:这里的梦应该是指诗人留学时期的美好生活。
学生:诗人的抱负和理想。
学生:在康桥的一切美好的回忆。
老师:所以,我们来看,诗人在这里看潭,是带着自己感情的眼光去看的,正如第二节里诗人看柳一样,那不是柳,那是什么?
学生:新娘!
老师:对呀!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总是别样的深情。诗人对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结呢?
投影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师:康桥,是给予诗人智慧和自由情怀的地方,是诗人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啊!同学们,当诗人带着感情,情绪去看景物,景物也就浸染上了诗人的情绪色彩,这样的.景物在诗歌里,也就有了另一个名字——“意象”。(板书)当我们读到诗歌里出现的意象时,一定要留心它所承载的情感!比如:
投影: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学生齐读两句屏幕上的诗句。
老师:此所谓“情因景而生,景因情更美”! 比如你儿时的玩具,即使破旧了,你也会非常珍惜,那不是玩具,那是?
学生:那是童年的快乐。
学生:那是幸福美好的童年。
老师:当你身上穿着妈妈为你亲手织的毛衣,总是感到那么温暖,那不是毛衣,那是?
学生:那是妈妈的爱!
学生:那是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老师:齐读2、3、4节,体味诗歌的意象之美。
师:作者在这样美好的“梦”里漫溯,是怎样的心情呢?哪个词可以看出诗人的情绪?
生:“放歌”。
师:能否把“放歌”换成“唱歌”?
学生:不能。“放歌”有“纵情高歌”的意思,但“唱歌”则没有这个意思。
学生:“放歌”能看出诗人身心愉悦,很陶醉,很纵情恣意的快乐!
老师:怎么读“放歌”呢?怎么把这种陶醉快乐表达出来呢?
找2名同学读这两句
老师:语气轻快、上扬,语速稍快,饱蘸感情,情绪激昂;
动作可以帮助人们来表达感情,读“放歌”时加什么动作好呢?
(学生很兴奋)边读边加动作。
学生齐读本节
老师:我来读一下这一节,大家看我是怎么处理“放歌”的重音的。
师读,重音轻读法。(学生鼓掌)
让学生比较两种读法,“放歌”二字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都能把音节突出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酣畅淋漓表达放歌心情的读法即可。
五、深化主题
老师:诗人“放歌”了吗?
学生:没有,“但我不能放歌”
老师:为什么“不能放歌”?齐读第5小节。
学生:诗人不想打破母校的宁静,想悄悄地离开。
学生:诗人从梦里回到现实,有些感伤,想默默地离开。
老师提示: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是最伤感最眷恋的离别。
投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柳永)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苏轼)
此时,任何音乐都不能表达诗人的眷恋,悄悄是作者心中最美的音乐。
同学们,理解了此处的沉默,开头结尾“轻轻的”“悄悄的”,我们是否就可以读懂了呢?
学生自由朗读开头结尾
老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情的世界啊,这是一首爱的歌。当诗人心头荡漾着新娘的倩影,当诗人在刻骨铭心的回忆中漫溯,当诗人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诗人满怀的深情啊,就流淌成了这首心底的灵魂音乐。下面,请同学们合上课本,让小提琴的旋律,悠扬着我们的思绪,让我们一起来想象徐志摩那纯美的“康桥”世界吧。
(播放小提琴曲)老师诵读。(学生鼓掌)
下课。
【点评】
范佳华老师执教的《再别康桥》是一节朴实而又灵动的语文课。课堂的组织流程从整体感知到品味鉴赏再到主题探究,环节清晰,取舍有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根本:理解意象、把握情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它没有时下公开课常见的作秀表演和追求热闹的情景,而是认认真真地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来教学,上出了语文的本色,朴素、平实。作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对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将理解文本、把握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巧妙的“对接”和融合,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良好的生态。
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一、借助意象把握情感,依据诗歌文本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对诗歌鉴赏教学存在很多误区:或是“以读代赏”,浅薄处理;或是“以练代赏”,功利至上;或是把诗歌当成小说或政治课来上,没有把诗歌当诗歌讲,学生们不能从中体会到文学的美感,也体会不到到语言的艺术。这一方面显现出教师对中学诗歌鉴赏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对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片面化,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教师自身诗歌教学方面的专业缺失,对诗歌文体特点把握不准和文本解读能力的缺失。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情感和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意象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鉴赏诗歌的情感,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方能深入而全面(其他如知人论世、形式技巧等也大多围绕意象与情感展开)。
范老师的这节课,将把握意象和意象特点作为切入文本的重点,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如“云彩”“金柳”“新娘”“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笙箫”等,意蕴丰富,内含感情,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揣摩。课堂实录中所展示的对“新娘”“虹”“梦”等意象的把握分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上出了诗歌的味道。
二、注重诵读和诵读指导
诵读是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体味语言的途径,也是读者与文本情感交融的途径,特别是对于音乐性较强的诗歌。通过诵读,可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范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反复诵读”既是她设定的教学目标,也是引导学生感知诗歌、体味诗情、欣赏诗歌美的重要手段,不论是整体感知阶段还是升华探究阶段,朗读、诵读就达十几次之多。可以说“读”是这节课的一个很大的亮点。
更为可贵的是,诵读不是平面的读,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或为感知,或为体会,或为揣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尽量通过读来体现,课堂随着读而推进。在此基础上,范老师还注重诵读的指导,除了常规的读准字音、停顿、层次的要求之外,更上升到了审美的层面,如对“荡漾”和“放歌”两处的诵读指导(“重音轻读),启动了学生把握诗的情感表达的钥匙,增加了相关的审美体验。在诵读的方法上,有自由读、展示读、齐读、带着动作读、配乐读、师范读、背诵等,整堂课书声琅琅,诗意荡漾,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味道。
三、重视语言教学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来揣摩语言背后的情思和意蕴,引导学生体会“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内在“美丽”,体现语言(言语)教学的本质,这是语文的“专责”。真正的语文课不是教“写了什么”,而是教“怎么写的”,有什么文化意蕴?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为什么要用这句话不用那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表达而不那样表达?范老师的课堂牢牢把握了语言教学,是真正的语文课。比如,她用“换词”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情感:能否把“放歌”换成“唱歌”?再如:能否把“新娘”换成“少女”?其实,《再别康桥》中值得品味的语言远不止这一处,如:“招摇”与“飘摇”、“招手”与“挥一挥衣袖”等。
四、课堂达到了预设和生成的良好统一
预设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规划教学的重要前提,问题预设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影响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问题预设检验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检验着教师的教学理念。范老师在这节课中预设的几个问题,既紧紧围绕诗歌特点,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引导学生去读书,如:作者重点选取了那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意象)的特点是什么,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课堂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范老师这节课中,生成的环节依然精彩。如有的学生提出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句不理解时,教师巧妙地引入“正如我们穿着妈妈亲手为我们编织的毛衣,当我们去看毛衣时,那不是毛衣,那是妈妈的爱和牵挂……”通过唤醒学生对母爱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不仅理解了这个反常句子的含义,还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了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连通了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的心灵的“对话”。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对诗歌的首尾回环结构的了解、对“云彩”这一意象的了解等都是学习这一课不应回避的,虽然事实上老师可以有所取舍。另外,这节课引用了一些古典诗歌来说明意象和主题,丰富了课堂的内涵。如果再点得透一点,可能会更好,如:徐志摩所选意象与古典诗歌意象的比较,“送别”主题如李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与本诗的情意相通等。
篇14:《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
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 应该读xìng 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 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 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生:齐读——
师:“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读出一种柔波轻漾的感觉。“油油的”是修饰语,也是个叠音词,有强调“青荇”绿之深的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老师示范一下。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第三节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
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注释③有说明。
师:作者曾经在康桥留学,这里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在《吸烟与文化》中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师: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师:除了观“金柳”,赏“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还做了或者还想做什么?
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吹起“别离的笙萧”。
师:诗人在第六节中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究竟是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倒是诗人自己因为想到离别在即而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其作用是把情感抒发得委婉含蓄。
师:《再别康桥》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有。明明是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水底招摇”,在向他招手致意,欢迎他的到来。
师:老师补充一个课外的例子。杜甫《月夜》是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代表作品。全诗如下(多媒体展示):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自作多情”地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师:请雷霆同学朗读第五节,夏丝丝同学朗读第六节,要读出两节诗所包含的不同的情感。
生:读——
师: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他“彩虹似的梦”,甚至要 “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因此,第六节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师:下面老师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读——
师:这两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文字也差不多。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首尾呼应,形成一唱三叹,反复回旋的艺术效果。
师:诵读第一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个词?为什么?
生:要特别注意“轻轻”这个词。因为它反复了三次,反复的目的在于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反映了他对康桥的什么情感?
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掂着脚尖,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生: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来去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师:“轻轻”大体上就是“很轻”的意思。把“轻轻”这一叠音词换成“很轻”,自己试读几遍,然后说说有什么区别。
生:感觉好象没有原文有诗味。
生:诗歌节奏好象不及原文轻盈,缺乏那种细微的弹跳感。
师: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生:“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朗读比赛。这首诗共七节,老师负责朗读首尾两节,中间五节分别由五个学习小组依次朗读,看谁读得更好。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布置作业。就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写一段赏析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点评】 诵读•方法•拓展
——评《再别康桥》课堂教学
考查《再别康桥》的教学,至少有这样几个亮点——
首先,诵读指导以理解为基础。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离不开诵读指导,诗歌尤其如此。但一般的做法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阶段,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相应地进行诵读指导。而刘老师一改传统的做法,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学生诵读。叶圣陶说,诵读时,要“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他个激昂”的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激昂”在何处,为何“激昂”;同样,“还他个委婉”的基础也必须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为何要“委婉”。否则便成了无的放失,“激昂”和“委婉”的诵读就可能错位,“激昂”处读得“委婉”,“委婉”处弄成了“激昂”。
其次,教给学习方法。课文的2——3节,情感相通,写法相似。常见的教法是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金柳、青荇这两个意象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但问题是学生往往无从着手,因为高一学生对意象这一术语还比较陌生,更别说分析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了。刘老师把第二节作为一个例子,抓住“金”“艳” 等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去揣摩、品味“柳”这一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分析意象的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通过彼此讨论,便十分顺利地理解了 “青荇”这一物象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
最后是无疑处生疑,拓展延伸。“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在我所听过的众多《再别康桥》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一位教师对此做过探讨。刘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突破教参的限制,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并以杜甫《月夜》为例,做了适度的延伸学习。
★ 教学点评
★ 试讲教案模板
★ 教学分析
★ 教案分析范文
【课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集锦14篇)】相关文章:
《美丽的颜色》教学实录:向名师学教法2022-08-14
教学课例2022-12-22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2022-05-06
《再别康桥》的优秀教学设计2022-04-30
初中英语作文试讲2022-09-17
《难忘的一课》名师教学实录2023-07-11
《桃花源记》教学课例2022-05-24
情景教学课例体会2023-08-08
课堂教学实录系统的开发初探2023-02-09
小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合集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