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版古文学习资料七上(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时间:2022-08-13 07:45:4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版古文学习资料七上(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备课资料)(共7篇)由网友“Penelop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版古文学习资料七上(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备课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版古文学习资料七上(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篇1:初中语文版古文学习资料七上(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论语》六则

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整理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尚书》、《诗经》、《周易》,根据鲁国的史料,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二、重点掌握的知识:

1、字音:说yuè  愠yùn  罔wàng  殆dài  谥shì  识zhì   诲huì

2、通假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愉快。

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罔(wàng)”通“惘”,迷惑不解。

默而识之:“识(zhì)”通“志”,记,记住。

3、古今异义词:默而识之: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得、能辨别。

4、文言虚词的用法:

A、而:

当连词用时主要有两种用法:表顺接和表转折。

1)表顺接的,可译为:“而且”、“并且”、“就“。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表转折的,可译为:“然而”、“可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     思而不学;

B、之:一般主要用作代名词,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如:默而识之:代词,指学习所得。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其善者”。

5、文言实词(一定要知道该词所在的原文!)

时:时常;  习:温习、复习    愠:怨恨;  知:理解、领会    为:做、当;

罔:迷惑不解   殆:危险;    敏,聪明;    好:喜欢、爱好   默:暗暗、私下;

记、记住;     厌:满足;      诲:诱导、教导;       从:采纳、听从。

6、词类活用:

温故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知识”)

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即“以下问为耻”)

7、文言句式:

A、倒装句: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文言文宾语前置,“何”是“以”的宾语,“凭着什么”或“因为什么”。)

2)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何”,“有什么”。)

B、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代能温故而知新的人。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动词“改”。

《世说新语》二则

一、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世说新语》古代笔记体小说集。

二、生字: 不fǒu  辄zhé 舍shě   邪yē   拯zhěng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 表疑问

宁可以急相弃邪:“邪”(yē)通“耶” 相当于“吗”

四、一次多义:

为:何为不可:动词,做;                正为此耳:介词,因为。

以:本所以疑:介词,因为;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介词,通过、凭借。

相:相委而去:代词,别人;              宁可以急相弃邪:代词,他。

五、文言实词(一定要知道该词所在的原文!)

期,约定;  去,离开;     委,丢下,抛弃; 引,拉;    顾,回头看;  幸,恰好;

尚,还;  可,肯,同意;   贼,作乱的人;  舍,扔掉,抛弃;    纳,接纳,接受;

托,请求;   宁,难道; 拯,救助。

六、古今异义词:

去后乃至(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宁可以急相弃邪(宁:古义,难道;相:古义,代词“他”;两个在现代汉语中均无此用法。

宁可以急相弃邪(可:古义,能愿动词“可以”; 以:介词,因为;可以,在现代汉语中两个字连用,只作能愿动词)

后贼追至(贼:古义,指作乱的人;今义,指偷窃行为的人)

本所以疑(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当因果关系的连用词)

七、文言句式:

A、判断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连用,表判断)。

B、倒装句:何为不可:疑问句宾语“何”前置。

相弃邪:疑问句宾语“相”前置。

C、省略句:1、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船上”)

2、期日中。(省略主语“他们”)

《伤仲永》

一、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二、生字:扳pān   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pān)”通“攀”,牵,引。

四、一词多义:

自:并自为其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闻:余闻之也久: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其: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五、古今异义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此;今义:表判断)

或以钱币丐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表猜测,或许)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的条理)

六、文言实词(一定要知道该词所在的原文!)

伤,哀伤、哀怜; 世,世代; 隶,隶属; 尝,曾经; 书,书写;求,索要;谒,拜访;

异,感到惊异;  为,题写;   收,团结; 自,从;   就,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认为……奇异; 稍稍,纷纷;丐,索取;宾客,把……作为宾客; 利,认为……有利;

称,相当,符合;闻,名词,名声;泯,消失;然,……的样子。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七、词类活用:

1、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做“求”的状语。

2、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3、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4、父利其然:利,意动词,以……为利。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八、古汉语句式:

A、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B、省略句:令(其)作诗。(吾)还自扬州。受之(于)天。

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本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又名《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是一首古代叙事诗,与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同被誉为“乐府双璧”。

二、生字:唧jī   杼zhù  鞯jiān 辔pèi  柝tuò   勋xūn   朔shuò  鬓bìn  衰cuī

三、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tiē)”通“贴”,粘贴。

出门看火伴:“火”(huǒ)通“伙”,伙伴。

著我旧时袍:“著(zhuò)”通“着”,穿。

四、重点掌握的词语解释(一定要知道该词所在的原文!)

复:再、又; 户:门;    惟:只; 军帖:军队的文告   市:买;  辞:告辞;

旦:早晨;  但:只;    闻:听; 戎机:军事、军机;  朔:北方; 策:记录;

强:多,余;   郭:外城;    著:穿; 鬓:头发;  扑朔:跳跃的样子;

迷离:目光模糊的样子;     傍:靠近;  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五、一词多义:

市: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帖: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           对镜帖花黄:动词,同“帖”

六、词类活用:

1、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动词,买。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动词用作名词,战马。

3、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动词,记载。

七、古今异义词:

1、卷卷有爷名(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副词;今义,转折连词)

3、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今义,姓)

4、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八、古汉语句式:

1、省略句:愿为(此)市鞍马:此,指替父出征这件事。

2、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所思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  译: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25 诗五首

一、《回乡偶书》

1、 本诗选自《全唐诗》。

2、 本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3、 作者: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人,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

4、 注解:  偶:偶然、随意。

5、 绝句:全诗一共有4句,每句有5个字或7个字,称为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

二、《夜雨寄北》

1、 本诗选自《李义山诗集》。

2、 本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抒情诗)。

3、 作者: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唐朝诗人。

4、 注解:何当:什么时候;    却:再,还。

三、《淮上与友人别》

1、 本诗选自《云台编》。

2、 本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3、 作者:郑谷(约848~约909),字守愚,袁州宜春人。唐代诗人。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 本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送别诗)。

2、 本诗选自《王子安集》。

3、 作者是: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唐代著名诗人。

4、 律诗:全诗共有8句。1、2句叫首联,3、4句叫颔联,5、6句叫颈联,7、8句叫尾联尾联。一般2、4、6、8句要押韵。

5、 注解:津:渡口。   天涯:天边。    比邻:近邻。      歧路:岔路。  为:做。

6、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本诗选自《刘梦得集》。

2、 本诗的体裁是七言律诗(酬赠诗)。

3、 作者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

4、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 注解:酬:酬答。  翻似:倒好像。  侧畔:旁边。   病树:枯树。  长:增长,振作。

六、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歌。

卖油翁

一、作者简介: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一。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 应该记住读音的.生字:咨zī  矜jīn  圃pǔ   睨nì  矢shì  颔hàn   酌zhuó

三、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ěr)通“耳”,语气助词“罢了”。

四、重点掌握的词语解释(一定要知道该词所在的原文!)

善:擅长;  矜:夸耀;    尝:曾经;  释:放下;     睨:斜着眼看;  矢:箭;

但:只是;   颔:点头;    问:责问;   尔:你;    安:怎么;    轻:轻视;

乃:就,于是;  置:放;     覆:盖;  徐:慢慢地;    沥:注入;    因:接着;

酌:倒油;     惟:只,不过;    遣:打发。

六、一词多义:

之:但微颔之: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之,代词,指葫芦。

笑而遣之:之,代词,代卖油翁,译为“他”。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代词,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其,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以:以我酌油知之:以,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以,介词,“用”。

而:释担而立:而,表顺接的连词。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表转折关系。“但”、“却”。

康肃笑而遣之:而,表修饰关系。“地”

射:尝射于家圃:射,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射,名词,箭术。

七、古今异义词:

但手熟尔(但:古义,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尔安敢轻吾射(尔、吾:古义:人称代词,“你”、“我”;今义:现无此意

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安静、安全)

八、词类活用: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

康肃笑而遣之:遣:使动用法,“使……走”,即打发。

汝汝亦知射乎:射:动词作名词,射术。

九、古汉语句式:

1、 倒装句:尝射于家圃(介宾短语后置,即“于家圃射”)

2、 省略句:自钱孔入(句首承前省略了主语“油”)

三  峡

一、作者简介:郦道元(?~526),字善长,北魏范阳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我国古代比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四大名注”是郦道元的《水经注》、裴松子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和李善的《文选注》。本文选自《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二、应该记住读音的生字:

阙quē     曦xī       溯sù      tyǎn       漱shù     湍tuān

三、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断缺。

哀转不绝:“转”(zhuàn)通“啭”,声音转折。

七、重点掌握的词语解释(一定要知道该词所在的原文!)

自,在;   略无,没有一点;   自,如果;  曦,阳光;   襄,上;   陵,山陵;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虽,即使;  奔,飞奔的马; 御,驾驶;

不以,不如;  疾,快;   素,雪白; 湍,急流的水;  t,山峰;   漱,冲刷;

良,实在;    肃,寂静;   属引,接连不断;

八、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从,在)     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绝:沿溯阻绝(绝,断绝)             绝t多生怪柏(绝,极,最)

九、古今异义词:

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  今义,连词)

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是一个动词“至”和一个介词“于”,“到了”;今义,常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十、词类活用: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2、 林寒涧肃(寒、肃,形容词作动词,清凉、寂静)

3、 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古文二则

一、作者简介:徐珂(1869~1928)字仲珂,原名昌,浙江杭州人,南社重要诗人。《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清稗类钞敬信》。

段玉裁(1735~1825),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清代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戴震难师》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

二、应该记住读音的生字:旃zhān       券quàn      辇niǎn

三、通假字:

亡何:“亡”(wǔ)通“无”,不,不久。

四、重点掌握的词语解释(一定要知道该词所在的原文!)

诺责:诺言和责任; 敦:重视;  风义:情谊;  寄:存放; 券:票据,凭证;

语:告诉;  愕然:惊讶的样子; 而:你;  翁:父亲; 卒:最终,终于;

致:送还,归还;   乃:才;    言:说话;    盖:大概,表推测;  就:靠近;

休:停;    述:记述;   应:回答;      去:距离;    几:差不多;

六、古今异义:

1、 而翁知我(而:古义,你;今义:连词)

2、 是年(是: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

3、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古义,大概;今义,锅盖,盖章)

4、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古义,距离;今义,到……; 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5、 此非常儿也(非常:古义,不寻常;今义,十分,极)

七、词类活用:

1、 而翁知我:知:动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知”。

2、 卒辇而知之:辇:名词为动词,“用车子运”。

3、 日数千言不肯休: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八、一词多义:

亡:亡何(“亡”=“无”,不。)        其人亡(亡:死亡。)

以:何以(以:介词,凭借)           以千金(以:介词,把)

无以应(以:与“无”组成固定词,“无法”。)

几:几何(几,与“何”一起为“多少”的意思。)    几二千年矣(几,差不多。)

何:何以(何,疑问代词,什么。)                几何(何,与“几”一起作“多少”讲。)

之:卒辇而知之(之,代词,代友人之子。)      知为孔子之言(之,结构助词,“的”。)

九、古汉语句式:

1、 判断句:(1)、此非常儿也(“也”表判断)        (2)、无此事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1)何以(疑问句宾语“何”前置。)       (2)即问(缺主语,“戴震”即问。)

(3)卒辇而知之(缺宾语,应为“卒辇银而致之)

陌上桑

一、本文选自《乐府诗集》,是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乐府民歌,又名《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它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叙事名篇。

二、应该记住读音的生字。

襦rú     捋lǚ     髭zī     踟蹰chíchú      姝shū     骊lì      Hlián

三、重点掌握的词语解释(一定要知道该词所在的原文!)

隅:角落;  捋:抚摩;  坐:因为; 观:仔细看;  踟蹰:徘徊不前;  姝:美丽的女子;

颇:略,稍;  谢:请问,问; 宁可:愿意;  一何:多么; 用:凭;  晰:(皮肤)白净;

殊:不一般,指人才出众。

四、通假字:

宁可共载不:“不”(fǒu)通“否”,语气助词,“吗”。

诗五首

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的大诗人(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集》。

2、 本诗选自《李太白集》,是七言绝句。

3、 本诗采用写景(第1句)、叙事(第2句)和抒情(第3、4句)相结合的方法。

二、《江南春》:

1、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诗人。

1、 本诗选自《樊川文集》,是七言绝句。

2、 学习本诗对江南景物典型化的描写。

三、《登飞来峰》:

1、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2、本诗选自《王临川集》,是七言绝句。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本诗的前两句采用夸张的手法写景,后两句议论,揭示登得高望得远的生活哲理。

四、《望岳》:

1、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人。唐代大诗人。

2、本诗是五言律诗。全诗紧扣一个“望”字。

3、注视: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未了:不尽,不断; 钟:聚;决:裂开;眦:眼眶;

入:看到;会当:定要,终当;凌:登,乘;览:看;一:全;小:认为……小。割:划分;

五、《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本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的“观”统领全篇。

3、注解:何:多么;   竦:高耸;  峙:突起,突兀。  幸:庆幸;    至:极。

六、本课生字:   竦sǒng         澹dàn

陈忠

篇2:《古文》 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古文二则》 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涉猎

祖逖

即更刮目相待

2. 填空题。

司马光 时期 家 家,他花费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 》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 体通史。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

(4)即更刮目相待

(5)蹴琨觉

(6)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7)自相鱼肉

(8)人思自奋

4. 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遗民既遭残贼

(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二. 强化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 5~10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祖逛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浴祭酒。进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音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选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吴。”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逛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谋,市三千匹,不给艳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盾进。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6. 第一则古文的篇名为“孙权劝学”,你认为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吗?为什么?

7.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

8. 据历史所记载,祖逖率军北伐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结合课文,谈谈他如何体现出一代名将的胆识。

9. 课文中有些语句已浓缩为成语,试着把它们写出来,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

10. 读读这二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三. 链接课外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

闻鸡起舞

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

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问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1. 给下列各词中的.“辟”字注音、解释:

议论精辟

辟举秀才

辟邪

辟邪说

1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不修仪检

赞世才具

每语世事

蹴琨觉曰

13. 据文意,解释词语。

荒鸡

恶声

14. 翻译句子。

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5. 填空题。

闻鸡起 未雨绸 四海沸 一 而就

答案

一. 知识积累

1. 略

2. 北宋、政治、史学、资治通鉴、编年体

3. (1)执政(2)推辞(3)广泛浏览(4)重新(5)踢(6)怨恨反叛(7)残杀、残害(8)自己奋起反抗

4. (1)士别三日,就得重新看待了,兄长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2)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 您如果能任命将领派出军队。

二. 强化阅读

5. (1)事务( 2)广泛阅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3)醒(4)统率、率领

6. 不是,是吕蒙,因为主要写他通过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7. 因为吕蒙通过学习,从一介武夫转变成为通经书、懂谋略的儒将,才受到鲁肃的敬重,愿与之结交。

8. 大胆进言,力主北伐。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倾家资招募兵马。

9.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闻鸡起舞;自相鱼肉;望风响应

10. 略

三. 链接课外

11. pì ,透彻;bì,征召;bì,驱除(用于迷信语);pì,驳斥

12. 整理;帮助;往往;醒过来

13. 不到鸡鸣时啼叫的鸡;不吉利的鸣叫声

14. 那时我们要是在战场相遇,可以互相避让啊。

15. 舞、缪、鼎、蹴

任婕

篇3: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说不尽的桥

活动目标

1、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素养。2、增强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工具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4、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活动准备1、已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

2、师生共同确定四个探究子课题(见下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自己的任务,分头展开探究,分小组整理汇报资料。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搜集信息和筛选信息。

科学组 桥的知识桥之最

中外名桥

乡土组 家乡的桥

文学组 与桥有关的成语、俗语诗词、对联等

有关桥的故事和传说

有关桥的新词

艺术组 欣赏富有艺术美的名桥介绍有关桥的音乐和电影

欣赏画家笔下的桥

欣赏邮票中的桥

3、师生共同收集有纪念意义或欣赏价值的桥的图片。4、每组选出主持人和组长,负责汇总资料及制作课件。各小组进行交流。活动过程一、开场白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说桥。“跨越障碍的通道”,这是“桥”简洁准确的定义。桥梁是人类所建造的最古老、最壮观、最美丽的建筑工程,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两个星期中,同学们通过上网,查找书籍,询问家长等途径对桥和桥文化进行了学习和探究。今天,就让我们向大家来汇报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二、展开活动

(一)科学组

1、主持人介绍桥的基本构造(桥墩,跨度,承台,承重结构等)

2、分类:

梁式桥(梁分成简支梁,连续梁以及悬臂梁)

斜拉桥(桥塔与桥面之间有许许多多钢索相连)

悬索桥(容易与斜拉桥搞错,判别方法:观察是否有一根主索与其他钢索相连,若有就是悬索桥)

拱式桥(拱分成上承式拱,下承式拱和中承式拱)

3、建桥的常用建材(钢铁,木料,石料等)

4、根据已介绍过的知识看图片,竞答图示各桥分别属于哪种桥?

5、竞猜桥梁之最

(二)、乡土组

1、收集家乡的桥,并说说有关的的传说与故事,体会这些故事所体现的桥的文化底蕴。2、介绍家乡的一座桥(包括桥名、历史及特点等)。

(三)、文学组

主持人介绍与桥有关的成语

主持人说解释,同学猜成语介绍与桥有关的.对联

介绍与桥有关的歇后语:

交流描写桥的诗歌。

4、艺术组

欣赏富有艺术美的名桥(绍兴纤夫桥、八字桥,泰顺廊桥,扬州五亭桥,广西三江程阳桥,福建泉州安平桥,西安灞桥等)

欣赏画家笔下的桥(孟克《桥上的少女》,梵高《阿尔的吊桥》,达芬奇《蒙娜丽莎桥》等)

欣赏邮票中的桥

介绍有关桥的音乐和电影(《北京的桥》,《卡桑德拉大桥》,南斯拉夫著名电影《桥》,《廊桥遗梦》,《桂河大桥》,《遥远的桥》,《魂断蓝桥》等)

三、想象未来的桥

阅读茅以升《桥梁远景图》,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分组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汇报。

四、写作

请以“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附录:网上下载作文

走向希望之桥

(一)走进欲望之桥

前方是一座欲望之桥,我痴痴地盯着它。诱惑跑过来对我说:你将享受到天堂之乐。 理性悄悄地对我说:你将尝到地狱之苦。 我面对着诱惑与理性,思索着,犹豫着。 我想前进,理性不让;想后退,诱惑也不依。 一阵寒风刮起,理性被卷走了。 于是,诱惑牵着我的手,走进了欲望之桥……

(二)在欲望之桥内

原来欲望之桥是这般美……诱惑带着我,玩耍,疯狂,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刺激。我第一次感到欲望的诱惑的迷人,欲望的美丽,我完全陶醉了,陶醉在这梦幻般的欢乐之中。突然,大雨倾泻,打我身上,好冷,好冷,这冰凉透骨的感觉扎着我的肉好痛,好痛……我站在雨中,思索着。

(三)走出欲望之桥

我真的流泪了,为我的抉择流泪了。朦胧中,我看到了理性的影子。原来,这雨,便是它的化身。是你在呼唤我吗?我缓缓地动着脚步,因为,诱惑对我毫不放手!松开我吧!你这害人虫!害人精!你这个魔鬼!诱惑被我摔进了万丈深渊,我走了,一去不回头。

(四)走进希望之桥

希望之桥向我招手,终于,终于到了, 我真的笑了,笑得很甜。理性和我并肩一起,踏上了希望之桥,远处,出现了一道彩虹,很美,很美……

何处相思明月桥

夜,寂凉如水。

我倚在栏边,任江风轻撩衣袂。如仙乐萦绕。且听风吟,且诉桥思,且望星空缥缈。

想起昨夜花语,痴起晨曦莺舞,忆起那年笑语,思起故人往事。悠悠数载,如一画卷,虚无扩张在桥头漫游…… <

篇4:古代诗歌鉴赏 备课资料(语文版高三)

古代诗歌鉴赏 备课资料(语文版高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主观表述题答案的拟制是制约考生得分的一个“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首先得明白“瓶颈”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因“病”施治。下面以高考语文四川考生在考场上的答题实例来分析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第(1)小题从局部考查对诗歌句意的理解。第(2)小题命题非常标准,答题角度(从“静”与“动”的角度)限制明确,要求具体(“赏析”)。

答这一个题的要求是在读懂的基础上,用清晰、准确地语言表述出来。其表述思路是:怎样写“静”--怎样写“动”--怎样体现“动静结合”。三个要点答到一个给2分,缺乏分析扣2分,存在其他问题酌情扣分。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考生在考场上所犯的毛病主要有:

一、未说行话

【例1】这首诗先从首联、颔联描写池塘水面的静,用它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檐楹来表现,而颈联、尾联则是通过一阵东风吹来,吹动杨柳舞动,水面泛起波纹来描写它的动,全诗形成了一种静中之美、动中之丽的图画。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但偏偏没有点出“动静结合”的术语。

【并发症】常识错误(绝句没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分,单独一个句子也不成“联”)。

【得分】4分。

【例2】水面的波光粼粼、鱼翔浅底,正是微风拂动吹起的朵朵涟漪,明镜一般可照射出檐楹的影子,由下及上,由上到下地写到东风垂杨舞,风过池面,荷心声音起伏,更勾画出一幅静谧的池塘与大自然风声结合的画面,拟人、比喻使画面美丽动人。

【病症】该考生在表述第二、三个要点时,没有明确点出“动”和“动静结合”。

【并发症】无中生有(“鱼翔浅底”)

【得分】2分

【例3】一池塘水,平若明镜,倒映出岸边的檐楹,明净而恬淡。微风忽起,吹皱平静的水面,岸边垂杨随风起舞。池水、垂杨、荷心相映成趣。

【病症】该考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比较正确,语言表述较生动(如“平若明镜”、“明净而恬淡”、“相映成趣”),但没有点出“动”、“动静结合”。

【得分】3分。

【处方】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话”。“行话”就是专业术语,诗歌鉴赏也有一些专业术语。说“外行话”是解答诗歌鉴赏主观表述题的大忌。表现手法方面的术语主要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语言评价方面的主要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等;意境及思想感情方面的主要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和“雄壮激越”、“娇美秀丽”、“婉转缠绵”、“苍凉悲怆”、“凄凉冷清”、“明丽清新”、“平和恬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等等。

日常学习和应试复习中,要逐个理解这些术语的基本含义和典型例子,答题时要恰当运用相关术语。

二、堆砌术语

【例4】诗中是先静后动,第一句先写出雨后的池如镜面一样平静,后又说东风吹起杨舞,雨点落在荷叶上的景象。诗人主要使用的是借景抒情、借动抒情,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出欢快的、平和恬淡的画面。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但在答第三个要点时堆砌了“借景抒情”、“借动抒情”、“平实质朴”、“欢快”、“平和恬淡”等五个术语,却偏偏没有写到“动静结合”。

【得分】5分

【处方】堆砌术语的考生已经具有“术语意识”或者“专业意识”,但是对相关的术语并不真正理解。考生没有真正理解这首诗所用的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希图“广种薄收”。不过,堆砌术语者往往会捡到一些便宜,因为阅卷老师阅卷时是看点子给分,只要你答到要点就给分,一般不会倒扣分。

三、常识错误

【例5】诗第一句写池塘水平如镜,是从“静”写,第二句写东风吹起垂杨和荷花,是写“动”,整首诗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表现雨后池塘上的清新闲适。

【病症】该考生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即关于诗歌句数的.划分。按照该考生的理解,这首诗一共只有两句。这种错误太明显。

【最后得分】5分。

【例6】全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雨后池上的清幽、平静。上阙从静的角度来直接描写池塘水面的平静,也写出作者的幽思之情,更为下文写作作铺垫。下阙以动衬静,从侧面写出雨后池上的幽静,也表现出作者悠闲自在的情趣。

【病症】该生错误地将诗歌的层次称呼为“上阕”、“下阕”(“阙”为错别字)。但 “总-分”结构的答题思路值得肯定。

【得分】5分。

【处方】文学常识、文体常识,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是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能掌握的知识。如果因这个原因而被扣分,实在太不应该,所以平时要细心一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无中生有

【例7】雨后,到处空气清新,水面上的叶子更加苍翠,池塘里的水也更绿了,偶尔也能见几只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当一阵微风吹过,水面上泛起粼粼微波,一排接着一排涌向池边,回击在池中,形成回环往复的波浪。

【病症】该考生的答案中凭空冒出了“几只小鱼儿”,还有“回环往复的波浪”。虽然鉴赏应允许读者创造性地理解,但高考诗歌鉴赏更主要属于“还原性鉴赏”,即尽可能还原诗歌的原貌,“理解作者的理解”,这是由现实条件下的统一考试的特性所决定了的。

【得分】2分。

【例8】雨后池上,因能使明月照下檐楹,故而静。但“东风忽来”,吹动了池边的垂杨,就像月下仙子在跳舞,因此有“动”,二者联系起来就似池中荷心的配角,但荷花是数不尽的,茫茫一片,才显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较清晰,但对诗歌第二句意思的理解有误,将原诗句“淡磨明镜照檐楹”理解为“使明月照下檐楹”,即使是笔误,将“明月”写成“明镜”,理解也是错误的,原诗句的意思是平静的湖面像一面明镜可以映照出岸边的檐楹,而不是真正有一面明镜。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无中生有”。

【得分】5分。

【处方】[例7]和[例8]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无中生有”。[例7]含有创造性阅读的成分,[例8]属于理解偏差。因此,应该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或明白统一考试的特性,或认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五、问牛答马

【例9】这首诗以池塘的静和杨柳舞动之间的对比手法,更衬托池塘的静来表现诗的主旨和意境,表现诗人的心情,以物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病症】该考生没有细读题干中的要求,自顾自地从“对比”、“情与景”的角度作答。看来,该生对诗歌鉴赏术语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这些术语并不真正理解,或者说是因为审题不细心导致出现了这种错误。

【得分】2分。

【例10】像镜子一样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叫人心情平复;而东风一起,倒垂的杨柳随风飘舞,使人心情愉快。作者都是以轻松的心情书写此诗的。

【病症】该考生将答题点聚焦于作者的心情--“心情平复”、“心情愉快”、“轻松的心情”,偏偏没有点到“动”与“静”。

【得分】2分。

【处方】对此病症,首先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平时马虎,考场就会出差错;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命题人要求自己回答什么,从哪个角度去回答,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六、要点残缺

【例11】这首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烘托出恬静淡雅的氛围。全诗的主旋律是静,写“动”是烘托池塘的静,并且洋溢出一派生机勃勃的万物复苏的景象,动静结合,妙不可言!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病症】该考生实际上只答了一个要点--“动静结合”,而缺“怎样写静”、“怎样写动”两个要点。

【得分】2分。

【例12】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写出了小雨时节的气氛,对东风吹垂杨,以拟人的平淡来描写,文中也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春色。

【病症】该考生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3分。

【例13】前两句写水平如镜,用比喻手法写出雨后池水的静;后两句写风起垂杨舞,以拟人手法写动。“荷心万点声”更表现出风吹过水面的点点风光,以青蛙的叫声衬托出池塘的静。

【病症】该考生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4分。

【例14】“静”:以“明镜”作喻写出池塘的平静;“动”:以“万点声”的形象动态写出池塘的动。作者以“动”和“静”来写出自己内心的心绪,突出文意,表达了作者心绪不定。静是闲静淡雅,动是豪迈壮阔,说明作者的远大抱负。

【病症】该考生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4分。

【处方】在高考命题中,主观表述题分值的分布并不是随意的,而往往是根据答案要点来给分的;高考阅卷时的通行规则是“靠点给分”,答到一个要点给一个要点的分。所以,在复习应考中要在动笔前想清楚答案应有几个要点,每个要点的内容是什么,可以自己先给自己的答案试着评一下分。从命题人、阅卷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答案要点是否齐全。

七、过度诠释

【例15】以“平”写出水面的静,写出诗人的内心向往,不愿再涉入官场。以“垂柳”写出动态,忽来的东风扰乱心绪,但还是不愿放弃其心中向往。

【病症】该考生脱离诗歌文本,毫无根据地得出诗人“不愿再涉入官场”又“不愿放弃其心中向往”的结论。

【得分】2分。

【例16】本诗中作者以水平如镜描绘了祖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又以东风舞杨柳、荷心万点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豪情壮志。

【病症】该考生竟然从水平如镜看到了“祖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从“东风舞杨柳、荷心万点声”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豪情壮志”。同时未用术语、缺“动静结合”要点

【得分】2分。

【例17】前一句从静态写出雨后水面平静,静得照出了檐楹,表现诗人的心情很静;后一句从动态写出风起垂杨舞,荷花在点头的声音,表现出诗人的烦燥不安。

【病症】该考生竟从“风起垂杨舞”、“荷心万点声”领悟到诗人的“烦燥不安”。

同时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3分。

【例18】作者先用比喻的手法将池塘水面比成一面明镜,接着又写到忽然一阵风吹过,垂下的杨柳开始舞动,水面的荷花又发出“万点声”,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这样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使诗歌更生动,表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也体现了作者早已心如止水,厌倦了战争,希望过上平静的生活。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要点齐全,但却毫无根据地得出作者“心如止水,厌倦了战争,希望过上平静的生活”的结论。

【得分】5分。

【处方】对文学文本(包括诗歌)的解读,可以是多元(多个角度、多个方向)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文学文本正是由于有了读者的积极参与,才产生了其思想的、精神的、审美的价值。但这种多元理解是有基本倾向的,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会变成堂吉诃德,不会变成贾宝玉。如果你眼中的哈姆雷特变成了唐吉诃德、贾宝玉,那就是过度诠释。

过度诠释,又可称为“妄想狂式的诠释”。判断某种诠释是否“过度”的原则是:没有比此更加简单的解释、要与别的根据相吻合。

在诗歌鉴赏中,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须紧贴诗歌文本(包括诗前小序、诗后注释),无论什么样的理解,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有根据的,即必须能够说出哪些诗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支撑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否是从该诗歌文本出发的最简洁经济的理解。

八、缺乏分析

【例19】“静”时明月倒映水中,如明镜一般清晰,“动”者,微风吹动,杨柳在池塘两岸迎风飘动。本诗通过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更显出雨后池塘的美丽。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要点齐全,但对第一、二个要点缺乏分析。第一个要点中应该指出水平如镜能够映照出岸边的“檐楹”;第二个要点中还应该指出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

【得分】4分。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学生做阅读分析主观表述题,往往缺乏分析,或者不知道怎样分析。高考中,学生阅读分析主观表述题的答案,如果只有要点,没有具体分析,只能得一半的分。

【小窍门】将自己的理解和引用原文词语结合起来。

A.善于使用引号,把段落“砍”成句,把句“砍”成一个个词语。B.引用关键词语组织答案。不要怕别人说“使用解剖刀”,问题的关键在于整体阅读并不排斥分析,没有分析的整体阅读是囫囵吞枣。

【附】考场满分答案

【例20】本诗可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生动地将雨后池塘形象逼真地展观在读者眼前。所谓“动”则主要是“雨”和东风忽起致使其飘舞的垂杨;“静”则是指平静的水面,能够映照出岸边的檐楹,一切都显得清新爽人,安静祥和。尔后的一股东风吹动池边的杨柳,将柳枝上的雨点刷落进镜面一般的水中,形成一点一点的小水浪,为平静的水面、静谧的环境平添了一分生机。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使该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精妙,清新怡人,让人神往,让人充满希望。   (6分)

【例21】雨后的池塘水面平静,如明亮的镜子,映照着塘边的檐楹,忽然一阵东风吹过,垂柳翩翩起舞,塘内的荷花也发出轻轻的声响。此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一幅雨后池塘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亮亮

篇5:《论语》(七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检查预习

1、 交流“作家作品”读书卡

师生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2、 填写“关键字音”读书卡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整体感知

2细读课文,读出韵味,填写“重要词句”读书卡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译读课文,读懂内容

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接龙翻译

五、品读课文,读出智慧

A、《论语》为何能跨越千年,经久不衰呢

六、赏读课文,读出自己  当场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想一想喜欢的原因,看谁背得快,说得好

七、归纳反思

学生小组小结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点评同学们的表现

篇6:语文版七年级现代文课内阅读训练 备课资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版七年级现代文课内阅读训练 备课资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提纲(课文语段阅读)

《忆读书》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进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来去干他的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了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我同时还看到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这对于我的作文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胄,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里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一,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国描写的人物,如林冲D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DD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思想?

总领全文,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体会的强烈。

2.举例说明作者读书人迷所达到的程度。

(1)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2)读到关羽、诸葛亮死了,大哭一场。

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由此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喜欢《水浒传》而不喜欢《荡寇志》,试再举出《水浒传》中的人物。

作者是一个有正义感,爱憎分明的人。《水浒传》人物个性鲜明,宋江,林冲……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

(2)我决定咬了牙……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风筝》

(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樵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选文第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看到远处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不过,心头不禁悲哀。

3.选文中剥夺弟弟的爱好对我的惩罚是指什么?“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

惩罚指自己心灵受惩罚,良心受到谴责,可谓不幸。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指“我”不许小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把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5.“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6.“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

不仅指当时的勇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7.文中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于承认错误,勇于自责的人。

(二)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不爱, 嫌恶他, 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同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文中画横线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恰当的词是( B )

A.虽然 但是 因为

B.不但 并且 因为

C.虽然 但是 所以

D.不但 并且 但是

2.第一段中写道“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神态的描写。 突出对风筝入迷。

3.我为什么鄙视“放风筝”

我以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4.第二段中的“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突出我的专制,盛怒和蛮横。

5.用作者自己的话来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内容。

精神的虐杀。

《回忆我的母亲》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

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

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

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

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

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

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

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

能做到的。

1、 写出文中概述母亲对作者教育影响的句子。

(1)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2、第三段中,“离我而去”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去世 表达了作者对失去母亲的深沉的哀痛之情。

3、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创造了”和“创造着“是否重复?为什么?全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议论 不重复,“创造了”是已经创造的意思,“创造着”是正在创造的意思。全句的含义:强调正是如母亲这样平凡的人民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4、“这是我能做到的”中“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指代两个尽忠的具体内容

5、作者用了两个“尽忠”,这是报答母亲的方法或行动。“尽忠”的目的是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6、文中说到的“希望”是指中国共产党

7、你的母亲有什么样的特点?用一件小事具体描述出来(不少于100字)

《小巷深处》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②我开始沉没,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待些时间。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③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④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1、第① 段中“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的哪些方面?

“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2、第②段中母亲“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说明了什么?

形象地说明了母亲在人前“以我为荣”,巧妙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作为女儿的“我”,虽能察出母亲心中的落寞,却不为所动,从而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无私。

3、第③段中写“我:住进了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母亲不辞辛苦去学校看“我”埋下伏笔。

4、第④段中“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一句中“我”为什么加引号?

穿上连衣裙的“我”不是原来的“我”,不再朴实、纯洁。

5、第④段中哪些句子表明了“我”有强烈的虚荣心?

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

6、第④段中母亲早已察觉“我”对她的感情变化,但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好处: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母亲为不影响“我”的情绪,而抑制自己的感情,更有利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7、当我要求母亲没急事别去找我时,母亲沉默可好长时间,请想像描写一下母亲的心理活动。

例:“这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她怎么就一点也不体谅我,唉,算了,自己吃点苦没什么,还是别难为孩子了,只要她高兴,怎么样都成。”

8、“我”对母亲与母亲对“我”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写“我”的虚荣、浅薄来衬托母爱的深沉无私。

《我的老师》

①但是,也就在这时候,我体会到大自然对人并不总是善的、美的。早晨从家出门时天气很好,但很热。因为走的路程较长,我们坐在树阴下休息过两三次,最后一次是停在离家不远的一棵水果树下休息。果树给人们提供一块凉爽的遮阴地,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容易地爬到树上去了。我一直往上爬,在树枝丛中找到一块能坐的地方。由于这块阴凉地方很好,莎利文小姐建议,我们就在树阴下吃午饭,叫我等她拿来午饭后,我再从树上下来。

②突然间天气起了变化,太阳一下子没有了。我知道天空已是乌云密布,因为我身上已感觉不到阳光照射的热量,还闻到一股奇异的味道从大地散发出来,我意识到这是雷雨的预兆。我离开了老师,一个人高高地悬挂在树枝上,我感到非常害怕,也感到很孤单。我的周围是无垠的空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坐在树枝上静静地等待着,我想只有等老师来,我才能从树上下来,否则别无办法。

③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子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我感到一阵轰鸣声,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的树枝摇晃得更厉害。我想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来。正巧这时,我的老师来了,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我紧紧搂住老师,我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1、 解释词语

骚动:**。

颤抖:哆嗦;发抖。

2、 概括这三段要表达的意思。

我独自一人在树上,在大雨来临之前产生恐惧心理,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3、 找出大雨将至时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周围死一般的沉寂。……猛烈地摇晃着。“渲染了自己的恐惧心理,为下文埋下伏笔。

4、 莎利文老师是通过何种途径让我认识大自然的。

让我置身于大自然,亲身体验自然中不仁慈、不友好的一面。

5、 “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这句话中“这件事”是指什么?

让我独自在树上感受大自然,经历暴风雨。

6、 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认识?表达方式是什么?

“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表达方式是议论。

7、 第②段中“离开了老师,我一个人高高地坐在树枝上,感到非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请合理想像我此时的心理感受。

例:老师,你去哪儿啦?为什么丢下我一个人呆在这儿?要下雨了,我真的好害怕,好孤单,老师,你快来吧!你快来吧!

8、 莎利文老师可以说是改变了海伦的命运,这样的老师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好。老师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热爱自己的学生;把知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学生的生活带来欢乐。

《春》

(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第一段虽写春草,但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什么?

写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是间接地写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可爱柔软舒适。

2.作者写春花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视觉、嗅觉、听觉 突出了春天花朵多,花色艳,花味香的特征。

3.短文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用成语繁花似锦(花团锦簇)来概括。

4.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此句联想到一个成语是春华秋实。

5.文中写春花是正面描写,写蜜蜂等的对春花的是侧面描写。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几句话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与桃树、杏树、梨树的排列顺序一致。

7.“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写出了怎样的情景?你能写出有同样情味的一句古诗吗?

写出春意勃发、喧闹、沸腾的景象。 “红杏枝头春意闹”。

8.描写春风,突出春风什么特点和暖、清新(用两个词语概括)?作者分别从哪几种感觉上来描绘春风?各举一例说明。

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视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听觉: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9.春雨,其特点是细密和轻盈。描写的顺序是从静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由近到远,这段描写所形成的意境是恬静和平。

(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这三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本体都是春天,喻体分别是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仅限一个字)的特征。

2.这三个比喻句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是说春天是一年之始

春天像小姑娘,是说春天娇艳美丽。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是说春天充满活力。

3.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个比喻句顺序不能调换。因为三个比喻句连用,从多方面,形象生动、完整地展示了春天整个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揭示了春天的个性,给人以丰富的美感。若调换顺序,则打乱了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本段描写的内容是雪后山景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句,承上启下

3.“山的肌肤”指的是景色

4.第一段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本段围绕那个字写景。

从上到下 的空间顺序  “妙”

5.“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1)“这件花衣”比喻什么?(2)为什么会产生“被风吹动”的感觉?

(1)比喻下了小雪后的小山的山坡上一道白、一道暗黄的景色。

(2)前面已有“看着看着”,表明是人久久注视后的视觉变化,对那“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波纹注视久了,以致产生了波动的感觉。

6.段中的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前文的“暖和安适地睡着”一句,运用的修辞是拟人

7.“这是张小水墨画”中的这指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的景色,这是个比喻句,本体是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喻体是小水墨画,喻词是 是 (暗喻)

8.试分析语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粉色”一词,既写出了夕阳斜照下薄雪的容颜,又与上句的比拟句相一致,“秀气”这里的含义是玲珑秀美。既写出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竹林深处人家》

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确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路,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1、 文段的作者从两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景物,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并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1) 远望所见:远远望去,从平地到山顶全铺着竹子,其余什么都看不见了,像全被竹海淹没了,一阵风吹来,只见竹海一浪推着一浪,直涌到很远。

(2) 深入竹林所见:山路两边高大的竹林很密,盖住了天空,一点也感觉不到阳光的猛烈。我们走在路上就好像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有时看到前面的竹丛像屏风挡住去路,好像走不通了,但是我们走到前面一看,另一条山路有出现在我们眼前。

(3) 写景顺序:由远及近。

2、“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句中用“铺”而不用“长”,为什么?

极言竹子之多,“铺”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根挨一根。

3、第二段写竹海有什么感受?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竹海的什么特点?

作者的感受是清凉、幽深、奇妙的,可从“仿佛是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看出;还可以从“那一丛竹……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看出。这些感受说明了竹林的深、密的特点。

4、以上语段写竹海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5、选文用大量笔墨写景,目的是什么?

本文虽然用了很多文字写景,但目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表现竹农丰收的喜悦,起铺垫作用。

6、“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一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能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

7、从这两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可看出作者见到竹林时的惊讶、喜悦之情。

《空城计》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1、“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如此模样”指的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2、 司马懿“笑而不信”,他为什么“笑”?“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诸葛亮为什么笑?

这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在大军压境之时,会冒这么大的险。诸葛亮的笑是镇定自若的笑,面对强大的敌人,为了退敌而临危镇静、自信。

3、由哪个词可看出司马懿的心理变化,并决定退兵?用原文回答,他退兵的原因是什么?

“疑”字可看出司马懿的心理变化。退兵原因,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4、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还会用吗?用了还会成功吗?

凭诸葛亮的智慧,以他对司马父子的了解,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可能会用别的计策,不可能再用空城计了,如果要用,空城计肯定会失败。因为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有可能会攻城,那么诸葛亮只能束手就擒。

5、根据语段,概括诸葛亮、司马懿的性格:

诸葛亮: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出奇制胜

司马懿:老谋深算、狡诈多疑、自负草率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司马懿兵临西城,诸葛亮临危施计。

2、选文第一段突出了军情的危急,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诸葛亮)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3、 文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大惊失色”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尽皆“强调个个官员无一例外,更能突出情况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4、阅读选文第二段,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所施的“空城计”“空”在哪里?

藏起军旗;隐蔽军兵;大开城门,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孔明只带两个小童在城头焚香操琴。

5、城内军队已很少,诸葛亮为何还要下“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这样的命令?

因为城越显得“空“,就越能让司马懿心中起疑,令其中计。

《心声》

①“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②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③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④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⑤“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⑥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与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⑦“‘……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⑧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吧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⑨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颤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1、指出⑧⑨段中表现京京情感变化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并说说是什么心理。

泪珠涌出,感情投入,联想到自己想爷爷和玩伴的感情;叹口气,坐下:心情轻松,完成心愿,表达了心声的满足。

2、认为程老师“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和用发颤声音让李京京读完课文”是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无奈,不放心;感动,内疚

3、京京的心理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使他想读课文,这种感情是什么?

埋在心底的亲情、友情

4、“教室里一片寂静”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被京京的真情朗读感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5、文中哪一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京京的勇敢和坚定。

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6、怎么评价赵小桢和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的表现?

赵小桢在公开课的表现不好,原定好她朗读,平时又很骄傲,到关键时候就不行,心慌,害怕了。

李京京真诚,勇敢,虽然平时读课文不好,但这篇课文他太喜欢了,自己练过几次,又有着与课文中人物的同感,有信心能读好,所以大胆举手了。

7、通过李京京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启发:做事要认真,要有真情实感,要勇敢。老师对学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深入理解学生内心。

王尊

篇7: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诗歌总汇(语文版七年级备课资料)

一、春节诗词 春节的诗歌

《 田家元日 》  (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o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J: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樱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  董必武: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二、元宵节诗词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隋炀帝: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v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 诗曰》 (唐)李商隐: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  宋)姜白石: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 诗曰》(宋)姜白石: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清)董舜民:百枝火树千金裕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清)唐顺之: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清)丘逢甲: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三、清明节诗词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四、端午节诗词

〈  端 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 竞 渡 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五、情人节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 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六、中秋诗词    《中秋》  (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七、重阳节诗词    〈采桑子 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 九日作〉(唐)王缙: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唐)杨衡: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王安石〉: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睿览八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 醉花荫〉(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陈)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八、冬至诗词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小至〉 (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假期学习计划如何安排

关于文从字顺 有条不紊的中学作文教学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语文 教学工作计划

七上语文教学计划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交互式英美文化教学的读说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初二语文下册古文知识点古文

初中语文版古文学习资料七上(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初中语文版古文学习资料七上(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备课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语文版古文学习资料七上(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备课资料)(共7篇)】相关文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论文2022-09-20

用生活激活作文教学的课堂2023-02-20

高中年级语文教学总结精选2024-01-02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2023-07-15

高一下学期语文组教学总结2023-04-17

赤壁赋说课稿2022-05-04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五大原则论文2023-02-06

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2023-01-26

《赤壁赋》的说课稿2023-07-22

初中语文课教学总结报告2023-10-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