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史的再版后记

时间:2022-04-30 01:37:1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爆炒金针菇”为你分享5篇“唐诗小史的再版后记”,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唐诗小史的再版后记

篇1:唐诗小史的再版后记

这是二十几年前写的一本书,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唐代诗歌的面貌描述出来,尽量做到符合历史事实。我是从三个方面着眼的,一是展现唐诗发展的过程,它不同时段的特点;二是它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关系,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三是它艺术上的成就,各个诗人群落、几位主要诗人在艺术上的独特探索。特别是这第三点,使得对于唐诗发展风貌的描述与以往的唐诗研究有了一点不同,例如,提出了杜甫属于由盛唐向中唐过渡的一位诗人,提出了在这个过渡期中,大历诗风的萧索寂寞情调(关于这一点,后来蒋寅先生做了更为深入的、十分精彩的论述),重视李商隐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等等。这些描述,是否真的符合于唐诗的史实,当然有待于读者去判断。

对于诗歌发展史的描述,存在着多种可能的视角。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取舍,不同的取舍也就必然的呈现不同的面貌,给出不同的评价。例如,可以从唐诗中读出思潮史,从唐诗中读出风俗史,从唐诗中读出心灵史,从唐诗中读出其时人们的生存状况、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趣味所在等等。对于作者与作品的解读,更是存在无数种可能。每一个解读者,都不可避免的`会在解读过程中加进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记忆、自己的趣味。我不是说可以离开作品而天马行空构想(此一种之解读法,是存在的),我是说,诗这种文学式样,容量是很大的。它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有的作者的作品尤其如此。王蒙先生是解李商隐诗的高手。有一次他从李诗说到诗的感情抽象化问题,说:

有的诗有背后,但有的诗本身就表达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升华出来了。悲哀就是悲哀,可以是为失意而悲哀,为失恋而悲哀,也可以是为老病而悲哀,为离家而悲哀,也可以是为人生中的各种挫折或者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而悲哀,总之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悲哀。

他举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例子。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同的人都可以从这诗句里进入不同的感情历程。他提出来读诗是要感悟的,不单靠解释。我以为他的说法是深解诗之为诗的真言。我常常看到有人把一首鲜活的很好的诗解死了,解出了一副可厌的面孔。这可能有一个个人爱好的问题,也可能与读诗人的性格有关。有人更理性,什么事都要弄个一清二楚,读诗也就一定要解出个说一不二来。有的人属感情型,浮想联翩,解读时可能更富于弹性。正是由于解读者各各不同,对于诗的理解与评价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唐诗史,当然也就可能展现完全不同的面貌。

我对唐诗的解读,更侧重于它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没有艺术上的成就,就没有诗。在面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时,我也特别的重视它的艺术特质。我以为,正是艺术的特质,才使它区别于哲学、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等不同的学科。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学术是不分科的,经史子集,都含有各科的内容。正是主要地借助于艺术特质(或更确切的说:文学特质),才使得文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但是我的这一观点,未必能为大家所接受。近来有一位先生,在网上发表文章,说我以这一思想写的文学思想史,完全歪曲了我国古代的文学思想。他并且非常的激烈,到处发电子邮件,请大家都去看他批评我的文章,可见他对于以艺术特质去看待我国的古代文学持一种极端反感的态度,以至于需要採取这样一种广泛发动的非常的办法。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样的价值标准去解读唐诗,去解读我国的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对此一问题的态度,是多元并存,学术研究应该容许持有不同的见解。

我的重视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质,只是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点粗浅理解。我国的古代文学传统,大体说来,有重视文学的政教之用的一支,也有独抒个人情怀的一支。无论是政教之用还是独抒情怀,好的作品应具备之一条件,就是感人。陈世骧先生说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是一个抒情的传统。我是同意这一见解的。以情感人,就包含在艺术特质之中。

当然,说它是一个抒情传统,并不是说它与政治、与思潮、与道德等等无关,不是说它与社会功能无关。它既是意识形态之一,也就必然的与上述种种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是说它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就是这艺术特质。

文学中的诗,若果离开艺术特质,离开感情,我真不知它会是个什么样子。至少就我国的古代诗歌而言,离开艺术特质,离开感情,诗史不知如何写才好。

这本《唐诗小史》在出版二十年后得以再版,这要感谢百花出版社的朋友们,特别是刘雁副总编。此书初版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印了八千册,现在已很难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存书。百花的朋友们就从网上下载,让我再修订。二十年来,唐诗研究已取得了不少的进展,本应据之进行修改。但考虑再三,还是保持原貌为好。此次只改动了极个别的词语,大概不超过十处。

窗外又是声声爆竹。去年此时,独坐南窗,忽有所感,写了一首小词:

细听爆竹声里,又是春消息。

七十馀载,流光暗换,伴风和雨。

匆匆步履,青灯黄卷,有情难寄。

叹浮生虚度,依然似梦,欲言无语。

如今又是一年!依然是孤灯书卷,依然是满城爆竹。岁月无情,还想做点事,不知还有多少时光,能继续享受孤灯书卷的无穷乐趣。

[

篇2: 读《金史》后记

读《金史》后记

今天,教室内完成了元脱脱所著《金史》的阅读。其内容文采结构均无法与《史记》相提并论。如提纲,味同嚼蜡。综观中国历史皆是权谋计策,人类之阴险恶毒常令我震惊和恐惧。

其人之工作场合于我是不相宜的,而于当今社会掌握一定的暴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武术是必修的。所以只有埋头于文艺与科学,像古之华佗,沈括,张仲景,鲁班;今之侯德榜、钱学森、季羡林,杜心武,李小龙等于任何时空之中皆可游刃有余,为国家政党所倚重。今天中午突起大风,不得已早回,及早回收衣物,以免不测。

篇3:唐诗中读唐史

唐诗中读唐史

用情感丰沛的诗歌来表述客观冷峻的历史,从而让历史具备广泛传播的生命力,这被称为史诗或诗史。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次序颠倒,表达的却是两个概念。

史诗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是叙述历史和讴歌英雄的长篇叙事诗,具有庄严的创作基调和神圣的传播使命。比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中国西藏的《格萨尔王传》。比较奇特的是,创造了诗歌传奇的汉民族,却没有留下一首公认的史诗。哪怕在唐朝,这个既有辉煌历史又有诗歌土壤的时代,依然没有酝酿出史诗。这不能算汉族文化的缺失,只能怪中国诗歌发展得太快。

纵观史诗,都带有一种原生态的气息,或者说是原始崇拜的意识。浪漫而丰富的想象力和溢于言表的激情,是史诗的鲜明特色。所以从诗歌发展史来看,史诗代表着初始阶段,之后才逐渐由叙事转变为抒情,由写实发展成写意。而中国的诗歌(这里偏指汉族诗歌)从一开始就抒情了,缥缈的意境游荡在《诗经》的字里行间。

钱钟书说:“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的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谈中国诗》)反而到了诗歌巅峰的唐朝,记录历史现实且夹叙夹议的诗,才成为中国诗歌成熟标志的一种类型。只是这类诗更多关注底层社会,还原历史本貌,在基调上也比较低沉苦闷,与澎湃激昂的史诗风格大不相同。专家们把这类诗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基本就是诗史的代名词。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变革,为杜甫的诗史提供了极具戏剧冲突的背景与素材。加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细腻流畅的笔触,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诗圣”地位。我们通过杜甫的诗看安史之乱,通过白居易的诗看中唐危机,通过韦庄的一首《秦妇吟》看唐末黄巢起义……这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都是诗史,共同构成了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唐诗中读唐史,可以在杜甫、白居易的诗中读懂社会,在李白、王维的诗中读懂人文,在宫体诗中读懂朝廷,在边塞诗中读懂战争。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学创作理念贯穿了唐朝,所以唐诗中反应出的唐朝历史,一直都是重要的史料。唐诗与唐史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乃至史学界对唐朝的阶段划分,都会参照文学界对唐诗发展阶段的划分方式,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四唐的划分方式,最早明确地出现在明代高棅所编著的《唐诗品汇》中。这是根据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唐诗创作所呈现的风格差异来界定的。由于唐诗发展的承袭与相融性,阶段之间的过渡会有些模糊,所以高棅对四唐划分的节点并没有像史学考究那么严谨。目前仍存在着四唐划分的不同版本,不过大体方向是一致的。

从唐高祖李渊开国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公元6至7)为初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唐朝开国、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武皇统治和神龙政变,整体上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对外战争无往不胜,文治武功皆达到鼎盛状态。这一阶段的唐诗在上层社会中延续了辞藻靡丽的六朝遗风,形成以“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为代表的宫体诗派,用文字来歌颂朝廷。而在民间则澎湃着建功立业的热血激情,冒出一批致力扭转文风,强调骨气的年轻人,他们把诗歌题材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江山。最出名的就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到唐代宗永泰年间(公元7至765年)为盛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是一次盛极而衰的改变,唐玄宗一手创造了盛世,又一手将其摧残。这一阶段的唐诗迎来空前绝后的大时代,不同风格百花齐放,不同思潮百家争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张扬着盛世的傲气,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感怀着乱世的悲情;诗仙与诗圣,成为唐诗天空里最耀眼的双子星。此外一边是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一边是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一边是恬淡自然,一边是雄浑瑰丽,形成两道鲜明的风景。

从唐代宗大历初年到唐文宗去世(公元766年至840年)为中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藩镇割据、两税改革、元和中兴、牛李党争和甘露之变,国家进入内政外交的动荡时期,百姓深受多重剥削之苦,民不聊生。这一阶段的唐诗在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大历诗风过渡之后,逐渐消磨了恣意汪洋的盛唐气度,开始显露出刻意雕琢的匠气。有一派诗人追寻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思想,倡导奇崛险怪的诗歌主张,并在创作中以苦吟为乐。韩愈、孟郊和贾岛是其中的代表。但同时也有白居易、元稹等人秉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要关注社会,反映现实,通熟易懂。

从唐武宗会昌年间到唐哀宗被逼禅位(公元841年至9)为晚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会昌灭佛、大中之治、黄巢起义和朱温篡唐,积病难返的唐朝尽管在唐宣宗的励精图治下出现短暂的安定繁荣,终究还是在民变和藩镇之祸中走向灭亡。这一阶段的唐诗如同这个朝代一样出现了回光返照,李商隐的深情婉转和杜牧的清丽明快,把诗歌推向又一个高潮。随着社会越来越混乱,积极批判现实的皮日休、杜荀鹤,和消极避世隐逸的司空图、韩偓,成为晚唐诗坛的两大流派。只是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名字已经有点陌生了。

梳理唐诗的发展脉络,发现无论在唐朝哪个阶段,都如社会矛盾一样,会有两个主流的派系对立依存。这种对立是基于诗歌创作的宗旨、体裁、题材、风格,乃至创作态度等方向上的不同。在文化多元的唐朝,这种对立并不互相压制,而是共同创造了诗歌的繁荣,也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历史。

篇4: 《小情绪》的后记的散文

《小情绪》的后记的散文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小情绪》这本书今天就全部完稿了,完稿在七夕的夜晚,至少,七夕我们是牵挂的!按页数计算,大概有一百多页吧。这本有十万字。

《小情绪》,历时两个月,从五月写到七月,无论这本书有没有阅读价值,以后,能不能成为纸张书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此刻,都是带着真挚的情感来完成的。

《小情绪》主要描写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情感真实感受,记录他们从相知、相爱、相知、相离,在短短的时间里,体验真实人性的过程。

两个月的时间,在人生的长河里只是短短的一瞬,但是,对与这个女人来说,或许是一生的煎熬。期间,有着幸福与痛苦,还有很多的不可言语,文字不可言表的凄苦!

《小情绪》是作者的情绪,也是你的情绪,更是大家的情绪,挣扎在情感边缘人的一些情绪。网络,是新型的产物,网络感情,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那些虚拟与现实的交织,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游弋,那些不太真实的美好的感情,经过阳光的暴晒,毫无遮掩,好似面部的雀斑,毫无遮掩的种种……或许就是主人公分手的原因。代表一部分分网恋情感边缘人的情绪,更是大家心底的情绪。请各位读者不必再追究,主人公为什么会分手,也不要太多询问什么?更不要,为他们的分手而感叹。就像,他们,为什么要相遇一样自然。和众多我的.作品一样,一本书,一个人,一个故事,一个流年,一个月份,是网恋情感的深刻体验。一个故事的结束,我是那样的无法割舍。我希望我的书结束了,美好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或许,是另外一个故事最好的开端。或者,根本都不存在什么,只是自己真的做了一个梦。因为,我的创作多半来自幻想,幻想太久了,或许真的不是现实。书稿完了,在心底落下尘埃。尘埃在悲苦中又慢慢地落定。为了诗歌的创作,耗费了业余很多时间,和家人交谈的时间,女人休闲的时间,和爱人团聚的时间。为了文学,为了文学体验,这样说可以吗?放弃很多。大家看到的情感诗歌,都是我经过修正的,或许修正的还不是尽善尽美,毕竟我放慢了写作。

我们对一个人有了热潮,那是爱吗?我把这些热潮,书写成美好的故事与诗歌,奉献大家。这些美好的情感愿意拿出来晒晒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天,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小情绪》她带给一个女人不仅是情感历程,还有,文字以外的思考。《小情绪》不仅是情绪的发泄与独立,还有对人性真实的触摸与探索。结构特别,题材多样。有故事,有诗歌,还有小小散文。《小情绪》结束在七夕,再美好不过了。“中国的情人节”。很感恩带给我情绪的一切自然地东西,包括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包括很多,很多。

好了!亲爱的朋友。可以在书的扉页打上这样的字样:“我最怀念的某人与某月”

那就以“最怀念的某人某月”的一首小小的诗歌,为这本书最后的结束吧!

我最怀念的某人

是他,在远方

愿他活到一直很老

或者日后

我们在一棵菩提的树下

相遇或者

他在菩提树下

任何一棵树下

能够想起我

只要想起我的一点好

就是我的一种荣耀

我怀念的某年的某月

这一年的某月

永远不再老去

这一年,年轮很厚

阳光也很稠密

路程略带曲卷

这年、这月

对某人说

要做他永久的女人

这年这月

流失太快

所有的美好,象流星一样划过天际

结束时

发觉还有

许多话掩藏心底

多像,天空的繁星

又像郊外的墓碑

沉默肃静

另外附录七夕的两首诗歌:

我写七夕

写空旷的风

写蓝色的天穹

和神化中的星辰屋顶

七夕与河有关

天地共享的爱情

因为残缺

反而美丽

掌灯的时候

神鸟聚集

葡萄树下众人窃窃

仙女与牛郎终于相见

一瞬

化去了日日夜夜的哀怨

雨水磅礴

电闪雷鸣

天地还有多少没有

抒发的感情

更远的天窗是在天边

今日,我是仙女

夜晚的星辰

是婚房的烛照

你听,我的牛郎

担着孩子

身披仙衣

轻轻地来

我们的灵魂已经获释

七夕

爱的归途

弥漫一场

变化莫测的传奇

和纷飞的雪

我等啊

等啊

希望看到你的身影

等来了七夕

等来了一场爱的空白

那些走过的相思

伤过的心啊

忽然都在七夕节里

清甜、填充了一场

另一幅图画

美丽的七夕

当忧伤散去

细碎的幸福

守着天河

怀揣着心愿

鹊桥不止一只喜鹊

七夕

千古的神话与眷恋

《小情绪》这本书完稿了,希望你能喜欢,或者,你可以从头再开始阅读!

篇5:赠史昭王昌龄唐诗及注释

赠史昭王昌龄唐诗及注释

【作品介绍】

《赠史昭》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0卷第15首。

【原文】

赠史昭

作者:唐·王昌龄

东林月未升,廓落星与汉。

是夕鸿始来,斋中起长叹。

怀哉望南浦,眇然夜将半。

但有秋水声,愁使心神乱。

握中何为赠,瑶草已衰散。

海鳞未化时,各在天一岸。

【注释】

①廓落:广大,空阔。星与汉:星星和银河。指夜空。

②鸿始来:指终于盼来了书信。

③眇然:高远微茫的样子。

④水声:全诗校:“一作声孤。”

⑤瑶草:征草。此泛指芳草。

⑥海鳞未化:谓鲲尚未化为鹏,尚不能展翅高飞。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读《金史》后记

读《唐史》有感

散曲学的成绩与危机论文

校园文化活动总结

面试时谨防过分谦虚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诗》读后心得参考

陶渊明《杂诗·其二》鉴赏及译文

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文化

《促织》教学设计

唐诗小史的再版后记
《唐诗小史的再版后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唐诗小史的再版后记(精选5篇)】相关文章:

关于中国书法的演讲稿2023-02-25

陌上桑翻译2023-08-19

高二语文促织教案2022-07-24

王维--《杂诗》2022-04-30

搞笑版新闻联播开场白2022-04-29

《一壶先生传》阅读答案2023-05-14

时间存折阅读理解答案2023-07-28

王维的《杂诗》赏析2023-05-07

倾听历史作文2022-09-14

有关《重返地球》观后感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