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

时间:2022-04-30 01:43:4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T”为你分享8篇“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

篇1: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

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十集突破重围

1989年1月1日《人民日报》的元旦献词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党政机关和社会上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也使人触目惊心。

国内外敌对势力妄图利用人们对物价上涨和腐败现象的不满来制造事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此时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出现动荡。随着西方敌对势力趁机加紧渗透,国内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沉渣泛起。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影响下,最终酿成了的。在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党和政府依靠人民,旗帜鲜明地制止**,平息了这场。经历了这样一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会不会改变?国内外许多人十分关注。邓小平斩钉截铁地作了回答:“以后我们怎么办?我说,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这一讲话,在关键时刻坚定了全国人民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全会强调,要继续坚决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继续坚决执行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全会对中央领导层进行了人事调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危难之际,稳掌中国的航船,在经受严峻考验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面对复杂的局势,党中央发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集中力量查办一批大案要案,狠刹不正之风,党的作风、党的形象进一步好转。与此同时,把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重新提上日程。人民群众关心的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流通领域的混乱现象得到初步整顿。

1989年,国家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老百姓的“菜篮子”成了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家增加农业投入,调整种植结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农业生产扭转了此前的徘徊局面。1989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新中国成立至当年的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也更加坚定。浦东开发开放,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重大部署。这段影像,记录了1990年春节期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向邓小平汇报有关浦东开发工作设想的场景。

1990年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正式启动,浦东开发开放也被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浦东的发展揭开崭新的一页。浦东开发开放后的5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781.66亿元,猛增到1995年的2499.43亿元。

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成立。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随后,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两家交易所的运营,实现了股票的集中交易,形成了全国性的沪市、深市两个证券交易市场,有力推动了股份制的发展。在稳定国内局势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应对外部压力,打破西方国家的制裁。6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对中国实施五项制裁,美国国会通过20多项干涉中国内政的议案。7月,美国、法国、英国等西方七国首脑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决定对中国采取制裁行动。这时,西方对中国的制裁达到高潮。

西方国家以“人权问题”为名对中国实施所谓制裁,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出现严重倒退,使中国的对外开放遇到严重障碍。面对西方国家的压力,中国的立场十分坚定。邓小平坚定地表示:“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中国的特点是建国四十多年来大部分时间是在国际制裁之下发展起来的”他还诙谐地说:“我们别的本事没有,抵制制裁还是够资格的,这点小**吹不倒我们”。

1989年9月29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坚定地表示:“企图排斥、孤立中国是很不明智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任何经济制裁,都丝毫不能动摇我们振兴中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信念”。

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中国外交工作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又积极设法打破制裁,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政府展开了全方位的外交活动,全力推进与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与韩国、新加坡、沙特、文莱、以色列等建立了外交关系,与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

1990年4月,带头制裁中国的美国,批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一颗商业卫星按合同交由中国发射。这是中国首次为外国发射商用卫星。

1990年9月22日,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亚运圣火从海拔5000米以上的念青唐古拉山点燃,传遍神州大地,点燃了亿万中华儿女的激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北京。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承办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国际综合运动会。3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创下了亚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的新纪录。国际奥委会和亚奥理事会以及许多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共获得183块金牌,高居榜首。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再次看到了一个开放、文明、友好、自信的中国。西方的制裁开始被逐步打破。一些西方国家发现,制裁中国,并不能使中国屈服;遏制中国,反而失去了巨大的商机。于是纷纷开始取消所谓的对华制裁。

到1991年底,中国同大多数西方国家关系基本回到正常轨道。

到1992年,中国已同15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贸易、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

1993年11月,首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应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前往出席。其间,两国最高领导人举行正式会晤,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制裁彻底破产。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中国外交取得全方位胜利。在中国打破西方国家制裁封锁的同时,国际局势还发生了另一个重大变化。1991年12月25日晚7点,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发表告人民书,宣布停止行使总统职务。随后,在全世界电视观众的注视下,苏联国旗缓缓降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超级大国苏联解体了。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让西方政客们兴高采烈,认为“社会主义终结”了。西方发达国家随之加大对中国“以压促变”的力度,中国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

1992年,改革开放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为我国加入全球性竞争和合作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性问题尚需解决。同时,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陷入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大溃败”,不可避免地投射到国内。一时间,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存在质疑和争论。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推进,成为影响90年代中国发展的大问题。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邓小平再次以他特有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为中国指明了道路。自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他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他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88岁高龄的邓小平,不辞劳顿、风尘仆仆,一路走,一路讲。

邓小平的谈话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将中国再次引入了历史的快车道。199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以1992年第2号文件的形式,向全党传达了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内容。东方风来满眼春。南方谈话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驱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中国的改革开放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这年6月,长江沿岸的10个中心城市全部对外开放。此后,其他17个内陆省会城市以及一些内陆边境城市也相继对外开放。中国由此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大格局。正是在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酝酿着重大突破。1992年6月9日上午,在中共中央党校,江泽民在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讲话。

他说,面对建立新经济体制讨论中提出的“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意见,“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为全党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在这次大会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得到郑重确认。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词汇,记录了中国十多年艰难执著的探索,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殊智慧,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向前迈进的历史逻辑。但也有人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在一起表示怀疑。

1994年12月,江泽民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市场机制作用的扩大,极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从这时开始,中国的出口呈现高速增长,“中国制造”开始走向世界,同时,一批大型跨国公司逐渐成为来华投资新主角。此时,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信息革命已经来临。闯过激流险滩,冲破惊涛骇浪的中国,社会变革也在提速,改革开放的步伐更加坚定,向着21世纪的大门奋力跨越。

【大事记】

196月,党和政府依靠人民平息。

19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1989年12月,出台《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1990年3月,提出坚持不懈努力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1990年4月,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1990年8月,实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1990年9月,成功举办北京亚运会。

1990年11月,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1991年,开始发布《中国政府白皮书》。

1991年,开始组织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

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4年8月,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1995年10月,江泽民出席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

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篇2: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

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八集伟大转折

1976年,是中国的龙年,也是让中国人的记忆深刻的年份。

这一年的10月6日,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结束了十年**,举国欢庆,大快人心。

《祝酒歌》词作者韩伟是天津歌舞剧院的一名文艺工作者,他和同事们参加庆祝游行回来后,看到食堂里已经准备了饭菜,每桌还配备了一瓶白酒。平时滴酒不沾的韩伟,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与同事们举起酒杯。几杯下肚后,脱口吟出的几句词。同事听到,忙说这两句好,应该编成歌词。韩伟当晚就写出了初稿。韩伟的老搭档、曲作者施光南一样滴酒不沾,但久积于心的激情喷薄而出,谱出的曲子同样如此醉人。这首歌写的是人心。它是当时人们一扫心中阴霾的表露,也是对即将开始的美好生活期待的表达。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七十三岁的邓小平再度出来工作。

1977年7月30日,邓小平出现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足球比赛的看台上。日本共同社记者描述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动要求分管科技教育工作,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推动拨乱反正。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一批学者强烈要求中央下决心恢复高考。

珍藏在中科院档案馆的这些会议记录,真实记录了与会者急切的心情和拨乱反正的决心。当时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招生的十六字方针:“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邓小平挥笔把“单位同意”四个字去掉了。一锤定音,中断的高校招生制度得以恢复。这一年,540多万人报名考试,27万多名考生被录取,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1978年3月,27万多名大学新生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走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开始了新的生活。

从此,校园里,树林下,又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高考的恢复,极大地激发了青年人热爱学习、崇尚科学的热情。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5500多位代表汇聚一堂。他们之中有的是阔别多年的老友,有的是校友、师生,在中断联系、阔别十多年之后重逢在这里,万分激动,百感交集。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和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展示出巨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已经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

作家马识途这样记录下当时的情景: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热烈的掌声;

“科学工作者是劳动者”,更热烈的掌声;

“你们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极其热烈的掌声;

“我愿意做你们的后勤部长”,极其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邓小平在会议上的讲话,对于知识分子的公正评价,激起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

这次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8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抱病参加了大会。他在书面发言中,用诗人的语言,写下了这样的祝词:“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春天到来,乍暖还寒。历史的巨轮往往会在惯性的驱使下,继续沿着过去的轨道运行。“两个凡是”,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当时还没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致党中央的信中郑重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工作。”他还说:“两个凡是”不行,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新华社向全国转发。随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这篇文章5000多字,锋芒直指“两个凡是”,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了一场全国性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邓小平再次旗帜鲜明,他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邓小平开始采取行动,全力支持和引导这次大讨论。

1978年6月2日,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号召要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人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为了全党的工作重点能尽快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8年9月,从朝鲜结束访问后邓小平视察了东北地区。这次东北之行,他是到处“点火”。一路上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号召各级干部都要开动脑筋,破除僵化。

与此同时,陈云、叶剑英、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解放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如同源头活水,飞流直下。这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束缚,有力地推动了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

20世纪70年代,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给各国发展创造了机遇。1978年,微软公司已经度过了它的2周岁生日;德国告别了铅字印刷,开始用电脑排版;世界上第一个移动电话系统已经开通;发达国家的电视普及率超过了70%;欧洲共同体通过了使用欧洲货币单位的宣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露。“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是3000多美元。

然而,这一年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1.8%,贸易出口额只有世界的0.75%。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政府派出多个代表团,赴国外访问和考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访问了法国、瑞士、联邦德国等五个国家,参观了众多的工厂、矿山、港口。这个代表团后来被称为“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先遣队”。

将目光投向世界的中国人,感受到了震撼和冲击。像西欧国家这样30多米宽,设计时速在80公里、100公里以上的高速公路,当时的中国连1公里都没有。

这时,邓小平也频繁地出国访问。两个多月中,他访问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六个亚洲国家,对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经济开始起飞的情况有了亲身的感受。

邓小平的回答饱含深意。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见所闻令他意识到,中国要迎头赶上世界的脚步,就必须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978年11月10日,200多名高级干部聚集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原定议题,是讨论农业和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问题。与会者先用两三天的时间讨论,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

11月12日,在东北组分组讨论中,陈云指出:发展安定团结是保证党的工作重点顺利转移的关键。怎么才能实现安定团结?条件是要解决“”及其以前“左”的错误造成的一些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这个讲话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讲话全文刊登到简报上。各个组纷纷响应,大家要求彻底纠正“”错误的强烈愿望,就像打开了闸门一样,倾泻而下。

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凸显出来,需要党的领导人抓住机遇,作出回答,指明方向。邓小平高瞻远瞩,充分肯定和支持陈云的意见。大会实际上变成了从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到政治路线,全面拨乱反正的会议。邓小平在大会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这篇讲话卷起思想解放的风雷,驱散了那个时代困扰中国人的精神迷雾,指明了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五天后,1978年12月18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些关系国家命运的战略决策,体现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开始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拨乱反正全面展开。全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在北京为彭德怀、陶铸举行追悼大会,为他们恢复名誉。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平反冤假错案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抚平了很多人的心灵创伤,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如果说1949年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那么,1978年则是中华民族走向富裕道路的开始。

这一年,有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因中国的变化而改变。

从这一年开始——

中国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程。

【大事记】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

1977年7月, 邓小平再次复出,担任中央党政军领导职务。

1977年8月, 党的十一大提出恢复组建中央纪委。

1977年11月,正式恢复高考。

1977年12月,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工作。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978年5月, 开始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大幕。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篇3: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

二十四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呈现出亿万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懈奋斗谱写的壮丽史诗,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该片自9月16日开播以来,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该片融宏大叙事与细节展示于一体,全景展现新中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倾情呈现亿万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懈奋斗谱写的壮丽史诗,体现出恢宏壮阔的历史纵深感和鲜明时代感,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

《我们走在大路上》以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为主线,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奋进历程。

万丈高楼平地起,千秋伟业在根基。风雨砥砺,岁月如歌,如今的共和国,乘万里长风,破惊涛骇浪,仰望星空,神州飞船、天宫空间站遨游太空;俯瞰大地,三峡蓝图举世瞩目,中国高铁跑出中国奇迹;蔚蓝大海,国产航母扬帆起航,港珠澳大桥变天堑为通途。7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中国人民和海内外华人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排世界第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征程盛况空前。

肩负着光荣与梦想,今天的中国正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我们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坚定的自信、卓绝的智慧、无畏的勇气,满怀信心踏上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

篇4: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0华诞,一路的风雨兼程,一直的砥砺前行,被历史记录了下来,无论何时翻阅,观赏,都如一份珍宝,一本经典。9月16日,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摄制了24集的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这一专题片全景式的展现了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纵深式的还原了亿万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中上下求索的奋斗与追求,在24集的光影之中,璀璨的东方之珠跃然眼前。

一、战斗奇迹,孕育着新东方的曙光看《我们走在大路上》纪录片的第一集,就是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是在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才得来的,解放军4个月零19天歼敌154万,创造了战争奇迹,烈士们的鲜血孕育了新的希望。革命胜利后,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如何建立新政协、新中国还是一个课题,前方的道路还充满着挑战,伟人曾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而实践证明,这一检验成功了,凭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新中国诞生了!

二、科教兴国,保卫着新世纪的强国。

《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五集《壮志凌云》中,新中国诞生之初,人民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此刻的新中国,充满着空前的激情,冲天的干劲,百废待兴,不破不立。一块名为开业之石的铀矿石标本,寄托着中国的发展之路,“这是决定命运的”,我们相信,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能够孕育出科技的奇迹,国防的力量,能够更加强大。世界已经进入核时代,随着1500名海外精英知识分子的归国,他们冲破阻挠,毅然决然为国争光,前仆后继奉献一生,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迅猛发展,正保护着新星冉冉升起。

三、砥砺前行,行走在伟大复兴的追梦路上。

历史画卷中,总有一些人物和事件,在其中闪烁光辉。《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十五集中,《我们都是追梦人》,10月,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新篇章。新中国经历了市场的考验,迎接了互联网的变革,实现了科技创新的腾飞。在实现今后的伟大斗争,伟大征程,伟大梦想时,当大浪扑来的时,我们能够像历史上的每一次战斗一样,抵挡住重重关口,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百折不挠的扛起我们的民族。

优秀的作品使人感悟旧怀,给人带来新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走在大路上》教会我们的就是学习、发扬专题片中先辈们的精神,全力以赴的在自身岗位之中奉献自己。

篇5: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

近日,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中央广电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制作推出了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

万丈高楼平地起,千秋伟业在根基

回眸历史,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毛泽东主席在开幕词中指出:“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站立起来”,对于一个历史悠久而又饱经风霜的民族、对于无数心怀梦想而又历尽艰险的人民来说,犹如一座丰碑,铭刻过往;也如一座灯塔,引领航向。

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付出了世所罕见的巨大代价和壮烈牺牲,终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饱含艰辛却又勇敢坚毅,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向世人宣告,中华民族被人随意欺凌侮辱的时代一去不返,中国人民以坚定的决心和勇气“站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崭新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不断衰落的悲惨命运,并持续走向繁荣富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重新焕发,是团结一心民族意识的充分觉醒,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迈向复兴梦想的伟大起步。

篇6: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七十年峥嵘岁月,祖**亲激荡奋进、波澜壮阔;七十年沧桑巨变,神州大地山河壮丽、欣欣向荣;七十年风云变幻,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

1970年,中国GDP总量915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八名,人民群众对“三大件”的定义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1980年,中国GDP总量3015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七名,人民群众对“三大件”的定义是“冰箱、彩电和洗衣机”;1990年,中国GDP总量387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十名,人民群众对“三大件”的定义是“电话、电脑和空调”;,中国GDP总量1192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四名,人民群众对“三大件”的定义是“房子、车子、票子”。,中国GDP总量59514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名,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人们称为“新四大发明”。人民群众“三大件”的变更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发展史,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皆因中华民族历来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品格,一直行走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从“裁军史”看中国。1975年,因为各种政治因素的原因,解放军总人数高达610万;1982年9月,中央军委下发精简方案,将军队总员额减至400余万人;1985年7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转发了军队精简方案,全军总人数减少100万,解放军总员额减至300万人;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将在今后3年内裁军50万,解放军总员额减至250万人;,中国宣布将在前再裁减20万,使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9月3日,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裁军30万,至今解放军减至200万人。

一段军队的裁军史,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强大的蜕变史。从政治上宣了中国人民爱好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从战略上看是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高度自信的实力体现,只有经济发达了,科技力量强大了,国防安全才能得以保障。

前景可待,未来可期,皆因我们的党员干部在路上,人民群众在路上,伟大斗争在路上,伟大工程在路上,伟大事业在路上,伟大梦想在路上,都不曾停下脚步。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只要我们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必将迎来中华民族更加光明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得以实现。

篇7: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

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七集艰辛探索

1955年11月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到各地视察。途经天津、德州、济南等16个城市,每到一地,毛泽东都与当地主要负责同志谈话,调查生产建设情况。

此前一个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在1956年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给八大作准备,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周密的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面对这样一个全新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

毛泽东在外地考察结束、回到北京后,又先后听取国务院35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总共持续了四十三天。

1956年2月14日,农历大年初三,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听取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关于重工业的汇报,这是43天汇报的第一场。

就在这同一天,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开幕。会议期间,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这对正在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要引起高度重视。

毛泽东说,苏联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在讨论有关苏共二十大的问题时,他强调,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听取汇报的间隙,毛泽东连续六天参观了机械工业展览。这个展览设在中南海瀛台。展室是古老的,但展品则是现代的,代表当时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

毛泽东每天下午来到瀛台参观,看得十分认真。有时还找来相关图书材料进一步了解情况。

1956年4月25日和5月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经济问题,同时也包括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毛泽东特别强调,“在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毛泽东后来自己也认为: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探索是从多方面展开的。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说,我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判断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正确政策的基础。

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到会讲话。他说,“现在我们在革什么命呢?现在是革技术的命,叫技术革命。要搞科学,革愚蠢同无知的命,叫文化革命。”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这次会议在知识界“像春雷般起了惊蛰作用”,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个“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热潮很快兴起。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艺的方针。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这个方针,并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双百”方针一提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一名亲历者,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曾经回忆道:“‘双百’方针的提出,无论对中国遗传学事业,还是对我本人而言,都如久旱逢甘霖,是一种莫大的支持,这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

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界、学术界空前活跃,1956年一年举办的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有50多次,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学术论文和报告超过篇,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时代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

“双百”方针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团结的国家形象。它反映了繁荣文艺、发展科学的时代要求,更反映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展繁荣文艺和学术的坚定信心。

1956年9月15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刚刚落成的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

在开幕式上,毛泽东致开幕词。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开幕了。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不到3000字的开幕词,赢得了32次掌声。这掌声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自信与事业的兴旺。

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

“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的胜利!”

会议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在选举八届中央委员的时候,毛泽东专门讲到,中央委员会的结构要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现在转到搞建设,搞经济,中央委员会将来应该有许多工程师、科学家和从工人中成长的干部。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就在这个时候,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我国也涌现出大量新的矛盾。如何科学看待并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大考验。

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以当时东欧一些国家的事件为鉴戒,强调在兼顾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同时,必须警惕和防止干部特殊化和脱离人民群众,并决定准备开展全党整风。

经过长时间观察思考,在总结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重要事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逐渐成熟。

1957年2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对于已在全国处于执政地位的党来说,更重要的是以民主的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处理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1957年4月27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开展一场“整风运动”,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使党的作风得到改进。

3天后,毛泽东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进行座谈,表明共产党的真诚态度,欢迎民主人士帮助共产党进行整风。

毛泽东提出,希望通过整风,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整风运动”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对他们的反击是必要的,但由于对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尽管这时在政治上开始出现“左”的偏差,但经济建设工作仍然贯彻了八大的方针,党和人民齐心协力,埋头苦干,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均大幅度超额完成。

各地的工厂农村出现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热情,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也使许多人认为,完全有可能在全国范围以比第一个五年计划高得多的速度进行建设。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发生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深刻教训。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调整政策,纠正错误。

1958年10月,毛泽东又一次踏上南下旅途。他一路上走走停停,每到一处都要找当地干部谈话,了解情况。一方面,他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取得的成果感到兴奋;另一方面,他也觉察到,这场热火朝天的运动需要降降温。随后,中央召开了两次郑州会议,纠正“左”的错误。

为了探索经济建设规律,毛泽东多次提倡各级领导干部读政治经济学。毛泽东自己在杭州组织了读书小组,从1959年底开始,用两个多月通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组织了学习小组。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谈到,讲到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要充分利用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60年1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写就《十年总结》一文。对新中国成立间的探索历程,毛泽东作了一个初步的总结,承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强调要去调查它、研究它,从中找出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1961年1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八届九中全会。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这一年,中央领导同志全都深入基层第一线,摸清实际情况,制定政策,留下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精彩 篇章。

毛泽东亲自组织了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蹲点调查。刘少奇去了湖南的长沙和宁乡县,周恩来去了河北邯郸的武安、涉县,朱德前往四川、陕西、河南,陈云到了上海青浦县,邓小平到了北京郊区的顺义、怀柔县。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一直扩大到县级,共7000人参加被称为“七千人大会”。会上,代表们畅所欲言,针砭时弊,总结教训。

从这一年开始,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时期,开始逐步走出低谷。

1964年底到1965年初,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完整地、明确地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宏伟蓝图和精神动力。

到1965年底,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全面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的敌视、封锁和孤立,以及苏联在中苏关系恶化后施加的巨大压力,严峻的外部环境对党在科学判断国内政治形势、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与方针政策时产生了极大影响。

作为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毛泽东不断观察和思考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极为关注艰难缔造的党和人民政权的巩固,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消除党和政府中的腐败现象和特权、官僚主义等现象进行不断探索和不懈斗争。

但是,由于“左”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积累发展,终于酿成了“”这场延续十年的**,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党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结束了“”。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党和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一次灾难,给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建立的不朽功勋,将永远铭刻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丰碑上。

【大事记】

1956年4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1956年4月,多党合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提出。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1957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9年10月,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盛大阅兵。

1961年1月,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961年1月,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62年1月,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

1966年5月,“”发动。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

1973年3月,大规模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

1975年2月,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推动经济建设正常化。

1976年7月,全国人民共同支援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

篇8: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

万丈高楼平地起,千秋伟业在根基。回眸历史,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主席在开幕词中指出:“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站立起来”,对于一个历史悠久而又饱经风霜的民族、对于无数心怀梦想而又历尽艰险的人民来说,犹如一座丰碑,铭刻过往;也如一座灯塔,引领航向。

中国*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付出了世所罕见的巨大代价和壮烈牺牲,终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饱含艰辛却又勇敢坚毅,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向世人宣告,中华民族被人随意欺凌侮辱的时代一去不返,中国人民以坚定的决心和勇气“站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崭新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不断衰落的悲惨命运,并持续走向繁荣富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重新焕发,是团结一心民族意识的充分觉醒,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迈向复兴梦想的伟大起步。

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总结精选作文

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

观《我们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优秀

大型文艺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二十集文化铸魂内容简述

庆祝建国70周年《我们走在大路上》纪录片观后感优秀

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十集突破重围观后感

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九集改革春潮观后感

标准化试点任务书范文

谈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参加学术报告心得体会报告

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
《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型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精选8篇)】相关文章:

庆七一建党节活动策划方案2022-09-19

人文在的高考作文2024-01-15

歧路的亡羊寓言故事2022-05-06

供热管道改造调研报告2024-02-17

岗位竞选的演讲稿范文2022-07-27

刘三姐作文2022-12-07

土木工程职业规划2024-02-27

旅游业年终总结2023-05-10

山西大槐树导游词2024-04-03

新能源求职信范文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