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乌江自刎评课稿

时间:2022-08-24 07:40:0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七年级语文乌江自刎评课稿(通用9篇)由网友“电之电”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七年级语文乌江自刎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七年级语文乌江自刎评课稿

篇1:七年级语文《乌江自刎》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乌江自刎》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老师执教的《乌江自刎》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情境营造,激趣导入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通过放映《霸王别姬》的MTV和腾格尔的歌曲《力拔山兮气盖势》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中,调动学习兴趣。

二、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乌江自刎》一课的执教中,陈老师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首先陈老师在第一课时疏通了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然后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进行自由朗读品位;再让学生进行个别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通过朗读,学生能侃侃而谈。经过了这一环节学生初步的感悟到了项羽的威武,豪爽,死的'悲壮,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三、比较阅读,拓宽思路

《乌江自刎》是第二册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课文,这堂课陈老师就如何正确使用语文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同一个作者的笔下,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鸿门宴》中项羽更多表现出来的刚愎自用,而《乌江自刎》中的项羽确是威武自信,充满豪气的。

在学生初步了解品味了,知道了是通过语言动作来刻画项羽之后之后,让学生思考:揣摩项羽当时的心理与处境,说说透过这些语言和行动,你看到了怎样的项羽?这个项羽和《鸿门宴》中的项羽有和异同?你更喜欢哪一个?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了项羽。

在此基础上,陈老师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就“英雄是如何没落”的问题,还提到了刘邦的看法,又将项羽和勾践做了比较,让学生对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在探讨了“英雄如何走向末路”之后,陈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讨论“亡项羽者何也”。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提出几点建议:

1:就项羽和勾践的对比局限性较大。更多的是就两个人分析两个人。可以深入性格,性格决定项羽不会卷土重来。同时还可把人物放在历史背景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物。

2:学生能侃侃而谈,但是学生思路还不够拓宽。项羽是失败的英雄,这样的英雄有很多,如荆轲。可让学生在历史上寻找还有哪些,了解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篇2:七年级语文评课稿:《花木兰》

七年级语文评课稿:《花木兰》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对话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须。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需要落实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多重对话,引导学生用全部的心智积极地感受,欣赏,领悟,评析文本,碰撞、融合思维的火花,真正获得内化于心灵的知识、技能或情感。

一、精——精选对话话题

恰当的话题是决定课堂对话是否有效的基础因素之一。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开展对话,也不是所有的对话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师在选择话题时要考虑到对话内容涉及的知识范围的宽与窄,本身内涵的深与浅,结论的开放与封闭等。话题难度要适宜,简单的话题易被学生一眼看穿,一问一答便匆匆收场,流于形式;话题过难,初中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思考出什么结果,易造成冷场,教师会处境尴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紧扣文本,适当拓展,引领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木兰诗》初中老师教学过程中能运用的多媒体资料已经有很多,但对于文本的解读仍停留于木兰“英雄”形象的分析,而这一点我们的学生早已通过故事书、动画片等媒体得以认识。可是文本中作者对花木兰“女英雄”的特点设置恰恰不在其英勇善战中,因为对其从军十二年戎马生涯的描写是本首叙事诗中最略写的部分,而出战前对亲情的不舍,立功后急切的归家之情,以及恢复女儿身的叙事成为了详写部分,所以,对于《木兰诗》这样的经典作品教师如果想要找到最精确的话题就必须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

二、准——切准思维的引爆点

进行课堂的“有效对话”,教师要切准学生思维的引爆点,及时有效地设计话题。在触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方睿老师在处理《木兰诗》这篇文章时就抓住了学生熟知的“英雄”和学生忽略的“女儿”两种身份对学生原有的认知进行了拓展,从而把握了一个最佳的话题,使学生思维在对话中有所提升。由此,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凸显,在身临其境的朗读中个性得以张扬,也进一步挖掘了文本的内涵。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能够预设的,他们的想法可能只是瞬间消逝的流星,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每一个引爆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三、巧——巧设对话情境

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基础,适时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角色,进行对话交流,深入领悟文本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诗歌的朗诵是学生走进诗歌最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朗诵的情况将直接确定学生对文本阅读基调。方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很强调学生的'朗读,从一开始的初读,到后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英雄豪气感受之读,甚至对于战争场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场面身临其境的朗读都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此时的朗读为后面分析木兰“女儿身”时的朗读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后面“女儿身”分析中我们看到学生对于“叹息”“不闻爷娘唤女声”“不用尚书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着我旧时裳”等情节的细致分析,以及入情的朗读,都是教师在课堂对话中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从而双向互动,学生进入了具体生动的情境,有了更加深入的情感交流而产生的有效课堂对话。

有效的对话应产生于学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境中,在思维碰撞和相互作用中,使学生在动情的体验中获得认知升华。学生的思维在情境中会更加活跃,撞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自然就会高效。

四、活——活引生活外延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作者存在着时代、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距离,教师应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跨越时空距离,快速、深入地走进文本,细细咀嚼,领略芬芳。《木兰诗》中木兰“女儿身”的教学重点是多年教学中被老师所忽略掉的,方睿老师通过与文本的精细对话,从而找到这样一个独特的阅读话题。但作为学生他们并不能和老师站在同一个阅读高度,如何引导他们能通过自己独特的体验从而有所发现,这就需要展示教师在课堂对话中的高超技巧了,而方老师巧妙的运用了自己改编的《木兰诗》,用自己的作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真正的与文本产生了对话,而不是由老师强硬给予的对话。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前提,引导学生培养感悟生活的能力,为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真正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有效对话。

对话不是简单的“说话”训练,而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情感的互动和交流。它应该是民主、平等、互动、创造、生成、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应该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展开交流,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启发、引领,防止课堂变成毫无章法、漫无边际的问答,甚至是争吵。有效的对话教学,能够给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活力。

重视语文课堂的有效对话,让学生通过对话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这对提高课堂效率有事半功倍之效。

篇3:七年级语文《勇气》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勇气》评课稿

确切地说,《勇气》这本绘本读物,个人以为适合2年级以上的任何年级段,听着张老师执教的《勇气》,一些思考在笔端流泻。小记于此,聊作回忆。

一、原来绘本可以这样教

绘本,在我们眼里是几分钟就可以读完的书本,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读,但是有些绘本我们却是似懂非懂,更有一些小角落的图深藏玄机,不指明我们还真是琢磨不透。如何把简单的绘本教成一节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读懂、学会?如何把深藏玄机充满奥妙的绘本让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懂得更多,学得更多?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

听了张老师的课,一条很清晰的.线呈现在眼前。

师生合作欣赏读→带着思考学生合作读(此环节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其自身的情感价值)→将书读成篇(就这一绘本,张老师引领学生将整本的绘本读成了一首诗,这点为下一个学生创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避免了学生产生对原本陌生的绘本创作的畏惧心理)→创作绘本,让绘本走进学生心灵

整节课,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精彩,张老师只是在串着学生的一个又一个回答,在学生的思维间游走,用他幽默的语言给整个课堂添加了许多情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张老师用这节课很好地诠释了这点。

如果说,论教师的主导,我想更多的是在第一环节,那就是师生共读,欣赏读同一本绘本《勇气》。让我们继续第二个话题。

二、巧用资源点,轻松读绘本。

1、绘本有一个特点——悬念。

很容易找到一个切口,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同时因鲜艳的插图而勾起了往下读的欲望。这一点张老师也用力,而且用得很巧,用得多样。如:“勇气是一个人在黑夜里查看房间动静。”抓“黑夜”特点,利用屏幕空白,制作课堂变奏,引发兴趣点。先出示一幅图,继而猜文字等手段,让课堂充满了情趣。

2、教师引得得法,促得有效。

在读到“勇气是精彩的侦探小说不翻看最后面的部分。”教师补了一句:“有时候忍住也是一种勇气。”看似不经意,但对于对勇气的理解却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也能够在这个不经意间明白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

曾看到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说:幽默的人是用知识堆起来的。我想张老师的幽默正体现了她教学的睿智,学识的厚实。值得我好好品味学习!

篇4: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如梦令》后,我觉得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练,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分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一开始李老师就以旧带新,让学生通过介绍李清照的资料,然后通过诗与词的对比,一下子就把词的'特点抓住了,词有词牌名、句子有长有短等,教学中渗透词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来了诗与词的知识。

李老师的这堂课中我认为最大的优点是处处在为学生创设“情境”,中间有语言、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先用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同时她还利用文本多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出示“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惊飞鸥鹭”这些词语后,让学生读后想象,并用笔描述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后教师通过播放乐曲吟唱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更是提高语文素养一个重要途径。

听了李老师的课后,还有最大的一个感触是品读《如梦令》后,拓展阅读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夏日绝句》《怨王孙》《一剪梅》《永遇乐》等宋词,通过创设情境读,师生共同读,学生齐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读感受李清照高兴时和忧愁时的心情,感受词的字少内涵丰富,这是我今后的课堂中应该学习的。

总而言之,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我受益匪浅。

篇5:七年级语文《论语》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论语》评课稿

今天我们听了晁**老师讲授的阅读课《论语》十则。课文所选的《论语》中的十则语录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

我觉得这节阅读课最大的优点在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亮点一: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晁老师在讲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从介绍孔子的生平,然后简单的介绍孔子的著作《论语》,为学生听后产生想学习论语的兴趣和欲望。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利用讲故事带领学生一起探究第一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第一则的内容有所了解,完成了第一则的教学任务:“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接着晁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了第四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且,通过第一则和第四则的学习,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这两则的方法,并进行了学法指导。如“读——释——拓”等。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自主学习,然后分组汇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是孩子终生受用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且是每个孩子都有尝试探究的`机会,饱尝和经历了自主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增强了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

亮点二: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晁老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宰,而是自觉地转移了角色,使自己成为善于激发学生兴趣以至灵感的导演,成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并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鼓励学生闪现出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参与,沟通,交流,营造出崭新的师生互动局面。教法上可以说是能弃旧图新,改弦易张,为学生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做得很好。

亮点三:扭转了文言诗文教学囿于一隅、自成一家的局面,将自学能力推上新的台阶。

注重促进学生在文言诗文学习中具备更高思维层次上的融会贯通能力,将自学能力推上新的台阶。

下面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点建议:

教师不要在讲完基础知识后,再分析作品内容,当然这样做内容理解起来轻而易举,不过,在分析内容的同时又会再次强调字、词、句,这种重复性的工作与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是矛盾的。

篇6:七年级评课稿

一、五点肯定

1.导入设计比较新颖。执教者通过开场白的自我介绍(来自黄山市的一位选手),多媒体展示一幅黄山山峰的一张图片,设计了两条上山的路,问学生从那条路上山更省力一些。通过追问为什么,将这个生活问题抽象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从而揭示本节课课题。通过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对激发学生的探求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非常有必要。良好的学习情境必然会唤醒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必然会带来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

2.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把握得当。本节课主要围绕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平分线的概念展开,重点放在角的大小比较,难点定位在角平分线的概念的理解,并通过知识的生成,培养学生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以及几何语言之间的转化能力。

3.例题的设置有梯度,有新意。比如:已知,如图1,∠AOC=30°,∠COB=60°,ON、OM分别平分∠AOC、∠COB,求∠MON的度数。课本上本没有例题训练,为了巩固角的和差运算以及角平分线的概念,执教者挑选了这样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巩固,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真正做到少而精。在此基础上,对这道题作了适当的变式,让同学们自主完成下题,已知,如图1,ON、OM分别平分∠BOC、∠AOC,∠MON=45°,求∠AOB的度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逆向思维)。

再如以下题目也很有趣味性,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借助一副三角尺你可以画出75°、15°的角吗?在0°到180°范围内,你还能画哪些度数的角?试一试!

4.教师基本素养很高。上课时,裴老师教态自然,速度适中,语言清晰,既威严又亲切,作为一位男教师有如此的亲和力实属不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运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活动,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且采用了以活动为载体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新课引入到整堂课的组织,延伸到课尾的人性化的作业布置,小结巩固,结构严谨,安排有序,充分体现他扎实的基本功。

5.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恰到好处。课件制作简洁精美却不显花哨,特别是关于角的叠合我们用常规手段虽能完成,但不便于演示给全体学生,执教者利用PPT中的动画功能,直观地呈现了叠合的过程。

二、一点商讨

本课时知识点共分为三大块,分别是: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平分线的概念,执教者在知识的呈现过程中,没挖掘出三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过渡不自然,有脱节的感觉,没整体性。下面我谈谈我对这块知识的理解及设计思路。本节课的中心话题是角的大小比较,了解如何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其实度量法也是一种叠合),得到三种大小关系,这只是一种角的大小的定性的描述。若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大多少呢?由此得到角的和差关系,对角的大小作出定量描述。如何过渡到角平分线的概念呢?角平分线实际上还是比较角的大小,我可以这样设计:如图,射线OC是∠AOB内的任意一条射线。你能比较∠AOC与∠BOC的大小吗?学生会发现这里大小关系不确定,存在三种可能,这时我通过几何画板,将射线OC从边OA开始顺时针方向向OB边旋转,同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显示∠AOC与∠BOC度数,感受到∠AOC的度数越来越大。而∠BOC的度数越来越小,在这个过程中间,必然存在两个角的度数正好相等,并且这种情况下的射线OC的位置是唯一的。我们把此时OC的位置作为这两个角大小的一种特例,从而引出角平分线的概念。我想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本节课,然后去设计教学,既有利于学生系统有条理地学习数学,又能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让动态生成的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三、一点建议

课堂上要真正地关注学生。这种比赛课老师对每一个细节都做了精心的预设,甚至可能预设到每一句话该怎么说,这种“精心”往往导致老师更多的是只关注自己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学生多次出现回答的结果及思维方向与教师预设不一致,执教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强行扭转学生的思路,想让他们回到老师的轨道上来,降低了课堂效率,部分学生还感到一片茫然,若我们多去想想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种回答对知识的生成有什么帮助,说不定学生的错误不但不会降低课堂效率,反而成为课堂上最好的资源,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执教者经常打断学生的发言,在自己精加工的基础上重复学生的回答,无非担心学生叙述不够清晰,怕其余学生听不懂,这种现象既是对回答学生的一种不尊重,也无形中剥夺了同学们独立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问时执教者在倾听表达者的观点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余同学的状态,适时地组织生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学生的课堂,作为老师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总之,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的前提下还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学会倾听,构建和谐的课堂。

篇7:七年级评课稿

今天听了蔡老师的《桑塔露琪亚》这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对该课进行简单的评议:

一、蔡老师的导入由浅及深、由点到线,把学生容易唱错的最后一乐句拿出来范唱学习,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的接受心理,并能调整学生歌唱状态,为下面的歌唱教学做好铺垫。接着,蔡老师马上利用电子琴这一教学工具,提问:此乐句的强弱规律?又很好的解决了三拍子的强弱特点。因此,蔡老师的导入设计既巧妙又实在,既具体有有效。

二、教师的音乐创作,提高课堂效率。这堂课之所以能成功的完成,重点还在于蔡老师对音乐的细致挖掘——运用了电子琴。她将琴声改为具有意大利风情的音色,并且把音乐进行录音,这对整堂课的顺利、流畅进行起了很大的作用,对音乐的创作不仅在于此,蔡老师还有扎实的多媒体制作技能,做出一个个生动具体,美观的视频音乐,把意大利威尼斯的风光展现的淋漓尽致,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丰富教学手段,可见合理的运用“教学手段”的魅力就在于此。

三、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堂课上,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还是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是因为有过硬的基本功,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这堂音乐课。

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但在有些教学环节上值得去探讨.如:最后扩展环节,是不适合用这样的变节奏的船夫,如果用了,怎么引导才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收获和课堂深度的提升呢?当然这不是蔡海汪老师个人思考的问题,这也将是我深思的问题。

篇8:七年级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李xx老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课《石油宝库》,听完之后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一、评教学目标:

李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整堂课中能紧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去选择材料和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了课程价值。

二、评教学重、难点:

李老师借助教材提供的平台,根据初中生好奇善动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有条理、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

三、评教学方法:

李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教育教学新理念,教学中将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观看视频、情境分析等方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容量,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或接触了更多的知识。

四、评教学过程:

1、在导入环节,李老师直接讲述世界石油问题从而引入石油的输出国,进而导入到“石油宝库”这一课题,直接,贴近教学内容。

2、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地图的运用,注重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是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最重要的能力目标。

3、李老师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她能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查阅地图,尽可能多的将时间交给学生,边看边思,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主动解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4、本节课思路清晰,从波斯湾地区的地理位置,到自然环境,再到人文环境,层层递进,过渡自然,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某一区域的方法。

以上是我认为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所呈现给我们的一些闪光点,下面就不足之处提几点本人的粗浅认识:

1、导入环节采用世界石油问题,非常直接。但仅仅通过自己的口述,略显单调。若能提供相关时政的视频,既可以让学生关注时政,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2、学生活动面还不够广。在课堂反馈上要多鼓励让学生大胆讲,有疑难的地方可让学生补充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丰富评价语言。

3、整堂课李老师最终是没有在4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这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讲解过于细致,面面俱到,重难点不够突出,这就需要李老师在课前更好地研读教材,把握好本课的重难点。而且李老师的语言过于随意,多口语化的词句,应加强地理学科术语的学习并精炼语言。

总之,瑕不掩玉,李老师的这节课,层次清晰,流程自然,结构紧凑,课堂上体现了老师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历史与社会课。

篇9:七年级评课稿

这是一堂形式新颖,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整堂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全课以任务型教学方式展开,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从课堂预设到动态形成,一环扣一环,学生活动高潮迭起,教师引导巧而得法,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对贺老师这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新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运用任务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接近学生生活,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中实施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起了深刻的'变化,真正成了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成为名副其实的“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任务型教学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和思路清晣,课堂设计体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与素质。

二、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

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①不是教书本,而是以书本教,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导入,学生兴趣浓,由学习课本的语言知识输入到延伸过程中的语言知识输出,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学会交际,学会做事情。例:Introduce your classmate or friend……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学会做事,这就是能力。②从Warming-up→Pre-task→while task →post task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策略的渗透,情感的培养,真正朝着“学生发展”方向努力。③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学习,积极评价,激发持续的学习热情,不断使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也注意了个性的培养。贺老师在学生能够运用刚学的“My name is …./I’m from…./ I’m in Class ,Grade ./I can….”等句型进行自我介绍时,创设了一个导演选演员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教学内容处理手法新

以教材为基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感悟和体验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如:在教授practise /listen/read/write/open/close等枯燥的单词这个环节时,贺老师以学生猜图片、连单词的游戏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出彩的是贺老师把这些单词编成了chant,并配以动感的节奏音乐,让学生边唱边学,让学生在快乐中记住单词。最后一个导演选演员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体现了贺老师的教学智慧。

四、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

课堂上,老师真正把学生当作了主体,在任务型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参与度高,情绪饱满,探究欲望强烈。把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融为一体,从一堂课可以看到贺老师平时的教学中就比较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学生都很愿意展示自我。看得出贺老师的专业素质是过硬的,对任务型教学由摸索到运用。老师的研究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研究的热情提升了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

五、一点思考

①在听与做的活动任务中,要真正做到是在听,所以要求学生不能边看边听,以培养学生专心听的良好习惯。

②在学习课文时设计的问题比较多,教师可以配套使用翻页器,这样可以远距离控制幻灯片,减少教师来回走动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范文

第13课山中访友 (新课标)

《青梅煮酒论领导》经典语录

青梅煮酒论英雄作文

七年级语文《勇气》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论语》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

青梅煮酒论英雄读后感其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范文

七年级语文乌江自刎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乌江自刎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年级语文乌江自刎评课稿(通用9篇)】相关文章: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公开课评课稿2023-12-03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2024-02-22

《第八次》的评课稿2023-10-01

二年级《我为你骄傲》评课稿2022-09-10

《奇妙的动物世界》评课稿2022-11-19

七年级政治《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文化》评课稿2022-10-24

三年级语文《石榴》的评课稿2023-09-21

三年级《少年王勃》第一课时评课稿2022-09-18

三年级恐龙的语文评课稿2023-06-10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