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随笔:我心目中的理想

时间:2022-09-10 07:38:2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护士随笔:我心目中的理想(精选15篇)由网友“明天是晴天”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护士随笔:我心目中的理想,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护士随笔:我心目中的理想

篇1:护士随笔:我心目中的理想

护士随笔:我心目中的理想

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然而,仅有理想是不够的,因为理想只是人们在观念中对美好目标的一种向往,要使之成为现实,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正如高尔基所说的“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得多”。

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无时不在拼搏“这句朴实的语言不仅是我始终遵循的格言,更是我实现理想的信念。我是一个刚刚走出校园不久的青年,可以说在我孩提的脑海里,穿上洁白的护士服,成为一名白衣天使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就是这种圣洁的理想支撑着我走上了护理这一行。

4月一个平淡而又重要的日子里,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开始了我的护理事业,当我真正跨入护理这一行业时,我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了解。当成功抢救病人,挽回生命时,我的心感到安慰,我的心感到高兴,我庆幸我是一名护士,当忙碌时听到病人一句称赞:做护士真不容易。我的心为之震动,誰说护士不被理解,我的泪水悄然而落,这是幸福的泪。当病人痊愈出院时,用医生的话说,除了有我们的医疗,更离不开的是这些勤劳的护士们。是啊!这不正是体现出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吗?如果中国的护理体制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所改变;如果护士的地位有所提高;如果对护士不是那么多苛刻的条件而是理解和尊重。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留在这一行,成为名符其实的.白衣天使!

在踏入工作岗位的这几个月里,我由衷地感到充实和振奋。我要感谢护士长,感谢曾经带过我的护士长和老师们,是他们让我更加体会到救死扶伤的重大和职业的崇高,是他们让我越来越喜欢护士这一神圣的职业。我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是我相信我会用自己踏实的作风和实干精神,从而赢得患者对我的尊重,也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增强信心。这一切,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心中有不熄灭的理想和永远燃烧的信念之火,不需要任何语言,都会焕发出坚韧不拨的毅力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拚搏精神,也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我坚信护士的明天一定是阳光灿烂的,一定是美好的。

篇2:我心目中的护士征文

我心目中的护士征文

五月的一个晚上,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医院的走廊上逐渐开始安静下来,小晴舒了口气,一天终于忙完了。看着窗外,尽管雨还在下,可她的心情格外兴奋,因为今天朋友们为她准备了一个盛大的生日派对。 看了看墙上的钟,还差五分钟就下班了,她收拾了下桌子上的病人资料,几点钟量的`体温,几点钟换的药,还有需要特别注意观察的哪几号床,她都一一做了记录,这些都是她要仔细交待给接班的护士的。时钟敲响了,小晴刚交接完准备下班,就听见护士长急促的声音,“快快,有个车祸受伤的病人刚送进医院,马上准备抢救!”话音一落,护士长金大姐马上奔向抢救室。小晴想都没想,立刻帮着推来抢救车、吸氧器、输液用具等,投入抢救工作。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伤者经过抢救还有生存希望,可还未脱离危险期,需要有人随时观察情况,可医院缺人手。小晴眼里闪过了一丝犹豫,但她马上自告奋勇地要求留下,替这位不知的伤者守夜。 朋友电话一个接一个打过来被她推掉,小晴笑着说:“我今年准备过一个至今为止最有意义的生日,让你们羡慕,谢谢你们,有时间我再请各位重聚,希望你们玩得开心!”是呀,在生日这一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能帮助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度过最艰难的时刻,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别人做不到的事,今天我做到了,而且这不正是我们护士职责所需要达到的崇高境界吗?这样想着,小晴的心里十分的坦然。 雨,依旧下着,夜,黑黑的,但在小晴的心里,却亮着一盏无比明亮的灯。

篇3:我心目中的护士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护士姐妹们:

大家好!

有这样一个集体,她们一袭飘然白衣,一顶别致燕帽,一个胸牌某某护士,被人称之为白衣“天使”,而医学术语称为护理。

天使是传说中西方天堂里的使者,是完美的象征,是人们对护士形象美和内在美的深情赞誉。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她们会细心呵护;当老人临近暮年,他们悉心照顾、做好临终关怀;在您健康的时候,她们为您提供保健知识,为的是让您更健康;当您病了,她们会陪伴在您身边,直到您恢复健康。这个集体把为您的健康服务作为职业,恪守着职业道德,是您健康的守护天使。

“白衣天使”是社会给予护士的荣誉,也是社会的期望 。人们把护士称为白衣天使,是因为天使是生命和爱的象征,护士所从事的是天底下最高尚的职业,呵护健康、挽救生命,对待所有的病人不论地位高低、职业贵贱,都一视同仁,给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人们说护士是天使,还因为护士从事着最平凡琐碎而繁忙的工作,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不惧感染的风险,时刻以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天职,不负国家的人民的期望。非典期间,无数的白衣天使们,奋战在抗非的第一线,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人民的生命的健康。

我心目中的护士,首先要能站在病人的立场,学会为他们着想,关心、体贴病人,用娴熟的技术和优良的服务为患者清除病痛。每当那些受伤的,受疾病侵蚀而十分脆弱的生命需要呵护时,白衣天使总是第一个时间出现,用双手驱赶病魔,挽回生命。我想这个时候,所有优秀的护士都应该觉得自己是个天使,一个没有私心,勇于奉献,能为人们减少痛苦与烦恼,带来欢乐与幸福的使者。此外,理想的护士应是医生的好助手。护士应认真协调医生的工作,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向医生反映病情,在准确地完医嘱的基础上,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护理方案,及时满足他人的需求。

我心目中的护士,应该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因为每一名护士都是医院的一份子。所以,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注重医院的形象,团结同事,关心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医院就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好护士要知道爱这个家庭,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更应该做好医院的主人翁,关心医院的利益,为这个大家庭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

总而言之,我心目中的护士应该是新时代的南木格尔,充满着爱心、智慧、自信和创新精神,守护健康,关爱生命,同时也知道也知道关爱生命,活出精彩来。

篇4:我心目中的理想作文

我心目中的理想作文

理想犹如一棵幼芽渐渐地成为一棵大树;理想犹如一盏明灯,替我们照亮前方的路;理想犹如一只小鸟,自由自在的天空中飞翔……

你一定期待着我的理想是什么?可是,我的理想有很多种,你想听我的哪一个理想呢?在小时候,我很清楚的记得我的梦想,比如说今天写完作业要去买一根雪糕,星期日要去公园玩,写完假期作业要去买零食来犒劳自己,明天要去商场买玩具等等。而上了小学之后呢?我的`理想也在渐渐地固定了一些,并不是像小时候那样每天一个理想;比如说现在想让数学成绩好一点儿,因为我的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也希望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能提升一点儿空间,尽管我理解那个阅读的意思,但总是答不到那个点儿上。

人们的理想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尽管我的理想很小,同时又特别简单,也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但是我觉得我生活的很开心啊?没有复杂的心情和忧虑,每天都生活在快乐中,这样不是很好吗?我的想法可能是好的想法也可能是坏的想法,但对于我来说是好的,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有很多的不足,当我改变这个不足后,就会改正另一个不足,所以才会促使我有很多的理想。

你们看那些科学家们,既想发明一些好东西,也想要一些好的创意,还想要为人类做出贡献,还想要自己长寿,这不是一样的道理么?

所以,我们不应只朝一个方向走,应向多个方向走,这样我们不仅会改正自己的不足,还会使自己变得更好。

篇5:我心目中的理想作文

每当想起教师这个伟大的名字时,我心里不禁想起我的初中语文老师——马老师,他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老师。他从不严厉指责和训斥犯错的同学,他总是循循善诱地做好思想工作,使同学们自觉地认识错误。

我们班是学校编的慢班,调皮捣蛋的同学较多。记得他刚来教我们班的时候,我们班某些同学上课前还在那边“起舞弄清影”,刚好被老师撞个正着,同学们都以为“难逃此劫”了,老师肯定会大发雷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却微笑地说:“同学们有此雅兴,怎么不请老师分享呢?”听完这番话,同学们都大笑起来了,我心里好像也有一股暖流穿过。老师抓住这个机遇说:“课前准备是否充分,会直接影响到上课的效果……”老师说完这番话后,同学们自觉认错了。此后,这种现象在我们班销声匿迹了。我过后回想,老师善于抓住机遇,引导教育同学,又不会使同学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老师真的是用心良苦。

思想上马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教学上更是尽职尽责。在秋冬交际之时,老师感冒了,咳得很厉害。但他还始终坚持给我们上课,虽然他在讲课时声音很小,但我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几次我看见他那憔悴的脸庞,显得疲惫不堪。而老师却不以为然地继续讲课,直至课完。后来,我从其他老师那里了解到,马老师已经连续打了三、四针了,但他还是坚持给我们上课,我心里不禁想起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红烛——是老师最好的象征啊!

作为教师,我觉得马老师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他像一盏明灯照耀我前进,启迪我走向成功,把我从一名“坏学生”,教育成优良生。初一、二的时候,我思想没有开窍,做什么都为所欲为,结果什么都“坏”,一无所长。但马老师并不这么看我,而是教育和引导我,并且努力地挖掘我的“闪光点”,给我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从上他的第一课时,他就让我出尽了风头。渐渐的,在老师的“重拳之下”,我终于“甘败下风”了。学习成绩有很大提高,各方面都表现不错。还有谁说我一无所长,是“坏学生”呢?我今天有这样的成绩,都是老师引导我的结晶啊!

马老师,你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我们身上,你为了我们,为了这群不太懂事的孩子们,呕心沥血。马老师,你是我们心目中最理想的老师,我们敬重你,我们永远祝福你。

篇6: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

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

今天的中国,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出对智育的高度重视:“以教学为中心”,成了各中小学最响亮的口号;中考和高考的升学成绩,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教师的生命线;为子女的学习掏钱,成了几乎所有家长哪怕是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的投资;各门学科的补习班和家教,成了最有市场的产业;各种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和练习册,成了最热门的畅销书……有人将如此激烈的升学竞争上升为“理论”:“考试才是硬道理!”今天的中国,也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出对智育的强烈不满:由于“智育”,学校的其他教育成了橱窗式的摆设,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由于“智育”,学生成了一部部学习机器和考试机器,头脑中装了不少知识而能力却几乎等于零;由于“智育”,学习成了学生唯一的生活内容,分数成了学生唯一的荣耀或耻辱;由于“智育”,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人格遭受扭曲,自杀甚至杀父弑母的悲剧时有发生……人们把这种畸形的智育概括为“应试教育”。一方面,是智育受到空前的重视,另一方面,是智育遭到猛烈的抨击。这看似矛盾的现象,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智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我呼唤着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一,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著名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谈到“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都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的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就目前中国的教育来说,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试,这个目的本来无可厚非,因为升学是学生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问题是,现在许多中小学的智育全部是为了应付那几天的考试,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在这样的“智育”下出来的孩子,即使通过了升学考试,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把考试作为人生的目标,把考进理想大学作为目标的终结而不是真正的起点,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许多人为此钟情《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原因。无疑,还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智育。这样的智育是有害的,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它是残酷的;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来说,它是可怕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这就是说,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又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基础。《教育参考》第4期的特约评论员写下了这样一席话:“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这当是对理想智育之目的的最好诠释。只有这样认识智育的地位,认识智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的智育才能够真正成为理想的智育。二,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在传统的智育中,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是无所不能的圣人;教师的使命就是给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装知识。于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便是顺理成章的了;于是,“填鸭式”、“满堂灌”便是自然而然的了;于是,教师以自己的思考取代学生的思考,学生把教师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便是理所当然的了!我心目中理想的智育,首先要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并确立民主的师生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平等的交流。为此他特别强调:“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另外,过去人们常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这话强调了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当然是对的。但今天看来,这句话是有局限性的。第一,在信息时代,教师在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超过学生是不可能的,有时候,学生在某方面所获取的知识也许远远超过了教师。第二,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只有确立这样的学生观和这样的教学观,我们的智育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过去我们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就是所谓以“教”代“学”。或者说这是按照事先的“脚本”来演戏的“教学表演”。在这样教学中,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堂表达非常清楚,这也不过是用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现在,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这里关键还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话来说,就是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张要教给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当然是对的。但我所谓“教给方法”仍然不能是空洞而孤立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目前国内外流行的的“研究性学习”(projectlearning),就值得提倡。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改变了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而形成了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更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并运用了许多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这种方式不但把传授方法变成了训练方法,而且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到了实处。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从9月起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还不到一年时间,就已小有成就,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锻炼了教师与学生。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后,领略了教学的新境界,有的教师“感觉自己回到了童年时代,有一种久违了的新鲜感”,有的教师“真正理解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感受到了文人相亲、愉快合作产生的魅力”,有的教师感受到了“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喜悦”,而学生们则普遍认为,“研究性学习”使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极大的激发了学习的好奇心与探究心,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了。三,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有一本曾经产生轰动效应的畅销书《学习的革命》,其中固然有不少教育的“神话”,但其中有一些意见还是切中肯綮的。作者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在书中这样写道:“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大多数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引向失败的。它们的规划并不把每一个人引向失败,但是它们把很大比例的学生引向了失败,在某些情况下高达50%。”我国的一位中学老师在其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差不多“验证”了上述两位学者的“假设”。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老师,曾在209月对刚刚进校的高一新生做过一个关于学习情感的调查,结果有46%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21%。一些学生在解释厌学原因时,往往是“成绩不好”、“学习很累”、“从来没有考好过”等等。简言之,在学校生涯的“失败体验”,已经彻底摧毁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被“分数”打倒的同时,自己也已经在心理上打倒了自己。其实,即使不看这个调查结果,我们几乎每一个教师都会从自己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学习的冷漠态度。应该承认,传统智育偏重于选拔,所以它必然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淘汰大多数“差生”,以造就极少数“高考状元”、“奥赛冠军”。这样,它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还在人生的求知阶段便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这实在是有悖于基础教育的全民性、普及性----孔夫子还讲“有教无类”呢!我绝对不是反对老师们培养学习上的出类拔萃者,我只是反对只把教育的眼光盯在少数“优生”身上,反对让多数人陪少数“优生”读书的怪异现象。我认为体现民主、平等、公平原则的智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学习的成功感。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感从何而来?从教师的“因材施教”而来。“教育要面对个性”不是一句空话,它应该指向我们每天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他进一步阐述道:“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是独一无二的。……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因材施教”对学习上的“后进生”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的教师认为,“后进生”的学习之所以欠佳,是因为其行为习惯不好。这种认识当然不错,但并不全面。我在“八五”期间主持东项关于“差生”心理与教育的课题,通过对近万名学生的调查及对优秀教师的访谈,发现相当一部分“差生”的行为习惯不好,其实是由其学习成绩欠佳造成的――试为这些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面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他一窍不通,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束手无策,而每次考试他总是不及格,他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对自己充满信心吗?既然无法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他必然厌学。因此,欲转变“后进生”,除了加强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进行科学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外,还应帮助“差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并以此树立起一种健康而稳定的精神追求。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在这方面,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便是一个典范。该校校长刘京海先生把成功教育通俗地表述位“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他认为,儿童天生喜欢成功,反复成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成功也是成功之母,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追求成功,成功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闸北八中形成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帮助成功(以‘低’‘小’‘多’‘快’为基本特点)、尝试成功(通过问题情境组织

[1] [2] [3] 下一页

学生尝试探索)、自主成功”的三套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四,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智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包括智育在内的任何一种真正有效的教育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总是有机地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比如,学生的主要是任务是学习,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当然是对的。但智育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在智育的过程中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因素。同样的道理,除了课堂上的智育,学校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无一不可以渗透着智育因素,成功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无不充满知识因素并体现着科学精神。即使就传授知识而言,也应该自然而然地伴随着能力的培养。知识当然是能力的基础,古往今来,所有大科学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大学问家无一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知识本身并不等于能力。现在有一些教师有一种误解,认为能力属于知识的运用,而对学生来说,知识的运用是将来的事,现在还是把知识基础打好。这种看法肯定是片面的。应该说,中小学阶段既是孩子们奠定基础知识的阶段,也是他们形成基本能力的阶段。1986年到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经过将近四年的调查,研究完成并公布了一份报告,题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认为,在普及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各种技能是一美国教育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计划》强调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这些技能:质疑的能力,参与实践的能力、搜集整理和使用证据的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尚且对他们教育中的能力培养有着如此的忧虑感,我们每一个中国的教育者更应该有一种危机感:中国的智育再也不能培养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了!我们的智育还应该处理好“减负”与“增负”的关系。素质教育注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是无疑是正确的。但所谓“减负”绝不是简单地少布置作业或减少课时,其实质应该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而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具体说来,我们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应该“加重”学生思维训练的“负担”。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力训练的负担太轻!正如爱因斯坦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请求而些的声明中所说:“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造成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因此,“减负”后我们要从应试技巧的训练转向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变“三重一轻”为“三轻一重”。另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还应“加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负担”。关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改革智育必然使学生学得主动和轻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多方面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加大对学生其他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才是科学的“减负”。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强调学生的协调和谐、全面发展的同时,千万不能“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实施全面不发展的勾当”。从学生的发展潜力来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发展得特别优秀,取得骄人的成就。但在“大一统”的教育体制下,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无疑扼杀了不少学生生命的冲动、创造了激情和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变成千人一面的“雷同体”,成为没有个性的“克隆儿”。因此,我非常赞赏上海建平中学的冯恩洪校长提出的“合格加特长”的教育理念。我认为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成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五,我心目中理想的智育,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至今还有不少教师认为,智育就是抓学生的考试分数,而考试分数就是衡量智育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智育要追求高质量,其中包括理想的考试成绩,但智育的成果绝不仅仅是分数,而是学生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求知欲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等等。所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同样实用于智育。著名学者徐惟诚先生在给《爱心与教育》的序言中写到:“(教育者)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新加坡的中小学教育基础扎实,学生在国际性的学科测验中屡得高分。尤其是,“第三届国际数学和科学调查”对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0万名学生进行了测验,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科测验。结果显示,新加坡学生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均名列第一,平均分分别为643和607,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韩国(607分)和捷克(574分)。英美等发达国家学生的成绩大多在20名以后。就在新加坡舆论为自己的学生考得高分而大力宣传的时候,新加坡政府却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们很清醒地认为,学生在国际学科测验中考得高分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学生的高分不能转化和体现为学生创造力的提高,甚至反而成为独创性的障碍,那么,这种高分是有害的。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专门发表讲话说:我们需要重新检验我们评估学生的方式。他认为,仅仅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并作为国家教育质量的标准是片面的;新加坡现行的教育方式正是适应了考试的要求,缺少的恰恰是对独立性、创新性的鼓励和培养。李显龙的这个讲话为新加坡教育界注入了一支清醒剂,促使教育界思考的重点从高分转到创造力上来。中国现在智育的弊端也正是如此。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几乎每次都拿金牌,但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至今没有新中国的学生问津。这和我们基础教育单纯追求考试高分有很大关系。直到现在,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还以学校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估的主要标准,大搞分数排名。我认为,我们的智育,也应该走出分数的误区,把追求的重点从高分转移到创造力上来。要让我们的优生不但学科知识扎实,而且能力全面,特别是在创造能力方面也具有国际竞争力。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数字本身说明不了儿童的具体学业成绩。”“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地生活。”正是这位教育家,在每学期结束时,不向家长送成绩分数单,而是送一只纸袋。在这个纸袋里面,装有学生智力劳动的作品:学生写的书法,学生编写的故事,精选出来的学生完成的各科作业,学生的绘画,学生的资料剪贴,学生的作文,以及有校长阿莫纳什维利签名的鉴定,这份鉴定没有一句空话、套话,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分析和对学生的热情鼓励。毫无疑问,比起几个抽象的分数,这一只纸袋才真正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以及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我热切盼望,我们中国也能有这样真正科学全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智育评价方式。仅仅体现分数的智育,无疑会目光短浅,忘却教育的真正使命。对于学生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他们成天陷于题海之中,无暇涉猎其他书籍;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教师和家长给他们的学习量更多,又是补课又是补充作业,他们更没有时间读课外书。《文汇读书周报》曾经登过一篇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现在的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相当多的中学生能够把中外名著的书名、作者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却一无所知!可能有些教育者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额外的任务,而我则认为,大量的阅读正是我们智育的份内任务。因为大量的阅读,其作用不仅仅是扩大学生的视野,而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使学习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或者说,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善于把课堂上要教的教材跟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从而使两者互相促进,并提高学生对两方面的兴趣。他说:“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所学的任何一个新概念,能够纳入他从各种书里汲取的知识的体系里;这时候,课堂上所教的科学知识就具有了特殊的吸引力,学生会感到它们是帮助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弄得更明白的必不可少的东西。”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并把这个规定成为“第二套教学大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高“后进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二套教学大纲”发挥了奇妙的作用。他说:“三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霍姆林斯基把有无图书馆和是否读书,视为学校于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我再次呼吁我们的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读书。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给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最后要使学生养成自己主动阅读习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更是因为我们要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生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鉴赏文化精品,提高审美情趣,充实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最终将这些文化精华转化为自己人生的火炬,使自己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唯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精神巨人。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组织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编撰了规模巨大的《新世纪教育文库》(400种),把人类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展现和推荐给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使师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和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与人类崇高精神交流。我们执着地认定,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时代,同时,它也应该是一个潜心读书的时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才能俯仰于天地之间,塑造一代新人坚强的灵魂和崭新的形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六,我心目中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私塾先生对学生的要求。这种情形至今还存在于我们的学校,所谓“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便是对这种教育弊端的概括。不少教师和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关在房间(学校里、家庭中)里“专心致志”地攻读,以为这样孩子便能成才。殊不知,这种封闭式的智育,只会扼杀孩子的智慧和才能。对于教育(特别是智育)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针对长期以来封闭孤立的“教育”,他鲜明地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为此,他大声疾呼要给儿童以“六大解放”:“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无论是培养创新能力还是实践能力,都必须同社会相联系,同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在这方面,国外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日本,有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叫“修学旅行”,即由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去外地进行参观、学习的一种集体旅游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外学习。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研究,增加实践知识,培养参与精神与能力。在澳大利亚的中小学,专门开设有野外实践考察课。出发前学生人手一册考察提纲,上面绘制有地图、考察项目、填充思考题及相关资料。这是一堂容量大综合性强的实践课,涉及水文、地质、环保、建筑、经济、文化、历史等领域。在美国沿海城市梅斯蒂克市的各级学校中,有着规模宏大的海洋学教学计划。该计划不但拥有强大的专业教师队伍,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教师和渔船。而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们到海上去捕鱼。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撒网捕鱼、取出水样进行分析、了解鱼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别鱼的鉴别方法、动手解剖鱼,等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主张智育同生活相联系同社会相联系,决不是反对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希望教师们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知识学活用活,同时把这种活的知识变成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当然,我之所以提倡智育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还不仅仅是因为知识只有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还因为社会生活本身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更重要是,只有当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时,他们才能把知识化为修养、注入信念、铸进人格,同时也才能真正逐步形成改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七,我心目中理想的智育,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田野对于农民,车间对于工人,战场对于士兵。而且,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智育的意义,更具有生活的意义。吴康宁教授在《课堂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曾深刻地指出:“课堂”本身确实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组织----班级与小组;特殊的社会角色----作为权威的教师与有着不同家庭及群体背景的学生;特殊的社会文化----作为“法定文化”的教学内容及与作为亚文化的教师文化与学生群体文化;特殊的社会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际交往;特定的社会规范----课堂规章制度,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因此,“过去我们常常说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着课程,现在则可以说学生其实也是在、而且更确切地说首先是在课堂社会中亲历着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因此,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我们认为有以下特征:一是参与度,即与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牛津英语教师宝库”中有一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Learner-BasedTeaching),该书作者认为,课堂教学需要“提倡学生参与决定教学内容,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就是说,如果课堂上“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在这个定义上,我主张一般的课堂,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至少不能少于1/2。二是亲合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吉尔.哈德斐尔德(JillHadfield)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合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三是自由度。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整合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完整的知识支离为鸡零狗碎,如语文老师把字、词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割出来,历史老师把事件从时代背景中游离出来,学生得到的只是被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学生们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在互动与活动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动器官。所以,一堂好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延伸。课程是智育过程中仅次于课堂的又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对“国本课程”、“地本课程”、“校本课程”的讨论日趋增多,但究竟怎样的课程是理想的课程,可谓见仁见智。让课程具有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和严密性(rigorous)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的观点,即所谓“4R”。课程的“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是指由对话引起的与环境、与他人及与文化间的反思性相互作用,以此来实现提高师生的已有经验;“关联性”是指课程的教育联系与文化联系;“严密性”是指有目的的寻找不同的选择方案、关系和联系,“自觉地寻找我们和他人所持是这些假设,以及这些假设之间的协调通道,促使对话成为有意义的和转变性的对话。”这里的4R读起来有些费解,但其定义与上述的“六度”是相通的,其宗旨都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把握整体的世界,注重生活的关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八,我心目中理想的智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学习工具,拓宽智育途径,让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时空中纵横驰骋。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数字化生存的今天,对智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新世纪的学生具备以下新的能力:1.新的读写能力。读书不仅涉及传统文本而且涉及形象和屏幕,这就要求学生从多媒体文本中学习,从中选取所需的资料。2.新的导航搜索能力。当我们在图书馆浏览或在网上冲浪时,会经常发现新东西,因此学习不单时听讲,还有基于发现和基于实验的学习。3.新的推理能力。推理不单时抽象的逻辑演绎,更与查找能力相关,查找目标、工具、代码、文件,并以一种新的方法使用它们,把它们运用到新的文本中去。4.新的判断能力。按理说(?),课本和新闻报道都还有值得信赖的理由,但在网络上,几乎所有的信息都不具备这一点,判断在今天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我们的教育不能无视这一时代发展趋势,而理应作出积极的回应。教育部于年颁布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明确指出:“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网络,并受到网络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我们相当多的教师连计算机操作都还不会,这是令人忧虑的。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它对学生的诱惑更是难以抵御的。我们应该对此加以科学地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因素并限制其消极影响。我认为,我们的智育理应把对学生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自己的任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智育注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同时更新了我们的教育手段,也拓宽了学生求知和实践的途径。今天的智育任务,已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传统教材中的知识和培养传统意义上的能力,它还包括: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判断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它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比学生具有更多的知识资源优势,而现在师生同样面对互联网,教师的资源优势不复存在了;相反,有时候学生所拥有知识比教师多,因为学生可以同过网络自由地获取任何知识。同时,如果说过去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积累知识的话,那么现在,面对知识爆炸,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选择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必然发生变化。面对互联网,教师应该是“引导者”,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如何引导学生辨别、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教师又应该是“保护人”,网上也有不少无用、甚至对青少年学生有害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不出思想偏差,让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熟悉并运用互联网技术。如果教师不会电脑,不会上网,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同时,教师对当代最新的信息、知识,应该有很强的敏感性,有全面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引导的主动权。另外,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师生在教育资源获得上取得平等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彻底放下权威的架子,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共同探讨交流,真正实现教学的民主化。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育比作一朵花,而智育只是其中的花瓣之一。的确是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讲,智育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让人成为“人”的手段。培根早就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就根本目的而言,智育是服务于学生的人格塑造的――通过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其他教育的和谐配合,让我们的学生终生拥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拥有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并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品质和能力,拥有一颗富有智慧的大脑,成为一个在精神上永远幸福的人。――这就是我面对新世纪所期盼所呼唤的理想的智育

上一页  [1] [2] [3]

篇7: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

我理想的教育中,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不是把学生全部培养成职场的“操作工”,我希望社会能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与宽容的精神,使得我们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去发展个性,追求真理。除了支持办学的充足教育投入外,我们的社会还应当宽容我们的学校在社会契约基本精神的框架内创新办学理念,尝试不同的办学形式;还应当宽容我们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宽容他们为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而花费的长久的时间和经费;社会还应当宽容我们的学生爱玩耍、爱尝试、爱探索的天性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社会各阶层和团体时常诟病我们的教育用无处不在的知识灌输、竞争机制等扼杀了我们的学生的天性,又“粗制滥造”,培养了一大批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殊不知我们的学校、教师甚至家长之所以变得如此“急功近利”和严苛,不过是整个社会“急功近利”和“缺乏宽容”在特定群体上的投射罢了。我不追求有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能够让教育“纯粹的生长”――教育本来就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如果社会完全和谐,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推动人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教育本身存在的功能性也将被大大削弱。我们之所以重视教育,不正是因为其强大的社会功能吗?在这种有充足物质支持和社会宽容的“理想和状态下”我所期待的教育的目的首要是要促进人的发展,适应社会并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理想的教育中,学校与教师应秉承着上文提到的教育目的,树立学生的美德(追求真善美),教授知识,训练能力,其中最首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美德。曾有人说,没有知识能力但有美德,最坏也只是社会的“废品”,没有美德但满腹知识技能过人,极有可能成为社会中的“危险品”,可见个人美德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社会的精英阶层只被少数人占据,过人的知识与能力并非人人追求的目标,但若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公民都具有良好的德行,整体高水平的国民素质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们所提倡的“真善美”教育却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改变了本来的面貌。我依然无法忘记那张照片――一位上海市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不会让梨”时写道“我不会让梨”,结果卷面

被披上一个大大的红叉。我相信这样的情形不会是个别,在美德教育中我们为什么要对学生求全责备呢?为了追求美好的“善”而是学生丢弃了宝贵的“真”?我们不能期待一个完全是“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作为一对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本身同生共存,在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拥有美德的人时,我们除了要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善美”,也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假恶丑”,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树立“理性精神”,能独立思考,能辨别是非。在教授知识训练技能方面,我依然认为教育评价是绝对有必要存在的,但考试虽不一定是绝对主导的.评价方法。达尔文说“物竞天择”,虽然人类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不能完全将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应用于人类,但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因为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人为地将学生隔绝在竞争之外,毕竟教育本身并没有办法消除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竞争。

我理想的教育中,学校教师应该来自社会的精英阶层并享有良好的社会待遇。我所谓精英,德才兼备。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国家民族的未来,要想造就优秀的下一代,必须要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而如今的怪现象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优秀的教师,却少有人希望和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成为教师;公众认为高学历人才投身初级教育(幼儿园和小学)是人才的浪费;教师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我们不应当一方面渴求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却没有给实施教育的教师应有的社会尊重和待遇。提高教师待遇,真正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让教师无后顾之忧,才能吸引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进入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才能让教师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优秀人才……形成良性的社会循环。

我理想的教育中,学生家长也应当承担起实施教育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少家长忙于工作,将实施教育的希望寄托于学校教师,家庭教育的概念虽受人追捧,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的主要工作不是教授孩子知识,而是锻炼孩子生活的能力和引导孩子树立美德,其魅力更在于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思维与行动。这就要求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的困惑有时出现在:学校教师在学校教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但我们的家长驾车带孩子出游时

遇到路上车少或者没有监控时就置交通规则与不顾……我相信我们的家长都能辨别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但屈从于与社会中的“生存法则”并把这些有悖于社会契约和普遍道德的思想行为带入家庭教育中。

我理想的教育中,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自主权去玩耍、去尝试、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来自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帮助与指导,发展个性,养成良好的品德,学会解决问题,最终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并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8: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

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

今天的中国,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出对智育的高度重视:“以教学为中心”,成了各中小学最响亮的口号;中考和高考的升学成绩,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教师的生命线;为子女的学习掏钱,成了几乎所有家长哪怕是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的投资;各门学科的补习班和家教,成了最有市场的产业;各种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和练习册,成了最热门的畅销书……有人将如此激烈的升学竞争上升为“理论”:“考试才是硬道理!”今天的中国,也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出对智育的强烈不满:由于“智育”,学校的其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成了橱窗式的摆设,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由于“智育”,学生成了一部部学习机器和考试机器,头脑中装了不少知识而能力却几乎等于零;由于“智育”,学习成了学生唯一的生活内容,分数成了学生唯一的荣耀或耻辱;由于“智育”,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人格遭受扭曲,自杀甚至杀父弑母的悲剧时有发生……人们把这种畸形的智育概括为“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一方面,是智育受到空前的重视,另一方面,是智育遭到猛烈的抨击。这看似矛盾的现象,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智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我呼唤着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一,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著名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丛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谈到“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都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的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就目前中国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来说,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试,这个目的本来无可厚非,因为升学是学生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问题是,现在许多中小学的

[1] [2] [3] [4]

篇9:我心目中理想的校长

我心目中理想的校长

谦和大度的君子

说实在话,校长在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不可能没有人持反对意见。但有些校长只喜欢听甜言蜜语,以至于耿耿忠言一句听不进去,常常是闻过则“怒”,闻过则“恨”。作为校长,不仅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度量,闻过则喜;更要增强责任心,做到闻过则“思”、闻过则“改”。

在业务学术方面,校长不应以势压人,不应以个人的好恶为尺度去衡量评价教师,不排斥不打击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而要以宽广的胸襟容纳各种意见。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时,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允许讲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校长当以蔡元培先生为楷模,铭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个谦和大度的君子。

勤于治学的学者

校长,不仅是行政领导,更应该是业务领导。校长要懂业务,钻业务,精业务,爱业务,要始终不离开课堂,不离开学生,不离开教师。

校长要把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要挤出时间学习业务,钻研业务,这样才能与教师对话。假如自己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就难以与教师对话、沟通。

校长,不能只是夸夸其谈的空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而要脚踏实地,做个有真才实学的学者。我们的校长当以魏书生老师为榜样。魏书生老师如今是辽宁省盘锦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局局长,公务比我们的中小学校长要繁忙得多,可是他仍然坚持教两个班的语文,始终站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的最前沿。不仅如此,魏书生老师还始终坚持撰写教学日记,思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样的校长,当然会受到教师的信赖与景仰。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先锋

校长,作为学校的主持者,一把手,更应该站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的前沿,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的弄潮儿,勇立潮头,引领教师前进。

很多校长将宝贵的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了人际关系上,他们无暇静下心来阅读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理论专著、杂志,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校长的观念必然影响或制约这所学校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我们许多教师都有着这样的切身体验,作为一个热爱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教师,作为一个尚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梦想的教师,接触到先进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理论和实践,必然想着去尝试,但做起来却很难。为什么?校长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认为你在瞎搞,而设置重重障碍,于是尝试往往不得不半途而废。因此,校长的办学理念一定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的先锋,支持、鼓励、带动教师大胆创新,大胆改革。这样,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才会有生机。

道德风范的楷模

领导就是服务。校长就是教师、学生的公仆。校长要时时叩问自己的良心“我为什么要当校长?”为着实现自己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想,致力于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和精神,你能够当校长。为着办事方便,得到一个普通教师难以得到的实惠,你不能当校长。学校不是企业,不是社会,学校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圣地,是塑造心灵、完成人格的殿堂。校长应该是道德风范的楷模,并以此影响教师和学生,从而改造整个社会。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

[1] [2]

篇10:我心目中理想幼儿教师发言稿

我心目中理想幼儿教师发言稿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孩子的引航,。教师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然而幼儿教师是最重要的而最容易被忽视的———————孩子的起蒙老师。记得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人。”然而在孩子幼小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和家长。那么怎样做才是一位理想的幼儿教师呢?

幼儿教师应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专业的知识,并细心的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当然专业知识并不是只懂得自己的一点专业,对于专业以外的东西一概不知也毫无兴趣。比如:他们非常缺乏常识,就像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对时事等问题发表的拙劣看法,时常成为人的.笑柄。理想的幼儿老师应该胸宽广,富地献身精神,充满仁爱之心,理想的老师应该能够看到矛盾和缺陷,并立志去解决它,做到公平、公正、公私分明,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

(一)爱心

如果一个教师在孩子做错事以后也不告诉原因就斥责或打骂,而不是耐心的讲道理,反而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顽固、冷酷、残忍,会失去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内心世界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耐心

对待孩子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耐心,不管你有多忙多烦,都应该做到孩子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在向孩子传播知识和方法时决不能嫌麻烦,敷衍塞责,应该了事,一定都要真实合理,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为对社会矛盾和缺陷有辨别能力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孩子潜在的能力。如果培养出来的人辨别不出人间的好坏和善恶,对世界没有思考的认识,这类人越多将会成为社会的累赘。

(三)责任心

如果一位教师没有责任心,他不管孩子是否来上课了,是否学会了?孩子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他一概不知,这样的教师我想是不会教出好学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忘记自己的责任或对工作不负责,后果不堪设想。

(四)沟通和理解

沟通和理解最重要,不管是家长和老师还是孩子和老师等等。如果一个老师对沟通技能方法的掌握非常好,与孩子示来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紧密相联。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学会与家庭成员沟通,在幼儿园学会与教师同位的沟通技巧,当他走入社会时,他也能很快地与他人沟通,更重要的是与他们沟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本上,而不是不讲理的乱说一通。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因此我们各位教师应取长补短,尽力让自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篇11:我的理想随笔

为他画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他受惊吓的时候,他才不会害怕。——题记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当这首歌萦绕耳边,我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个拾荒人的身影,我想为他画上一个家。

去年寒假,妈妈带我去吉林市的姥爷家度假。姥爷刚退休,用东北话说“闲得五脊六兽”。看到我可乐坏了,他领我瞎逛,去哪儿随便说,吃啥任意点。

在桃源路北侧绿化带里,我们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拾荒人。他在两株柳树之间,用广告布南北方向扯起一面两米长的挡风墙,旁边堆放着废纸壳,还有几块估计是做饭支锅用的黑砖头。他躺在一块苯板上,没有铺的,没有盖的,真正的风餐露宿。

姥爷心肠又热又软,看不得可怜的人,所以忍不住停下脚步。攀谈中得知他是乌拉街人,姓胡。聊过几句,他就开始云山雾罩地说什么“天主教堂有地道,直通乌拉街白花点将台……”发现他的精神不正常后,姥爷觉得没法聊了。想给他留10元钱,他却说啥不要:“你这么大岁数,我怎么能收你的钱?大哥,你再这样,以后我可不搭理你了!”没办法,姥爷示意我把钱悄悄放进他装烟叶的铝饭盒里。

过了几天,姥爷带我“路过”去看他。他正在吃饭——带着冰碴儿的大豆腐就白酒。姥爷皱着眉说:“你这样吃喝能受得了吗?”他说:“我是一般人吗?”“你是神人。”姥爷也开始调侃了。眼下已到三九天,他在野外如何过冬?姥爷提出要送他去市救助站,他不肯,说去那儿不自在。我说要不给他买车票送他去重庆,他也不愿意:“那里我认识谁?”

姥爷领我“路过”那儿的次数多起来。那一天,风狂雪大。我们发现他呆呆地站在那里,身边空荡荡的。原来,他的东西被拉走了,因为影响市容。听人说,他多次被驱逐,可就是不离开那“风水宝地”。从此,姥爷不再闲了,在楼下垃圾箱旁发现被丢弃的木门,也想着送给他挡挡寒风。只是不再给钱,怕他生气。姥爷说,虽然他饥寒交迫,但也有做人的尊严。

从东北回来后,我对那拾荒人竟也有点放不下。如果我有马良的神笔,真想为他画一个家。要问为什么,为了姥爷,为了我,为了我们大家。

篇12:我的理想随笔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老师们是辛苦的,像一位船工,将我们渡向知识的彼岸;像一位园丁,浇灌着幼嫩的绿芽;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学问之门……老师呵护着我们这些嫩芽,是为了让我们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我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要把知识教给更多的学生,让他们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我要把知识教给更多的学生,让祖国花开遍地;我要把知识教给更多的.学生,让祖国大厦巍峨雄伟;我要把知识教给更多的学生,让祖国海洋波澜壮阔!

人们常说:纷纷扬扬的粉笔屑染白了老师的头发。的确,老师们一天到晚都在辛勤的工作。白天,在讲台上授课,晚上,在窗前批改作业……这些,难道没有体现出老师们的辛劳吗?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想当一名老师。当时的初衷,只是很想分担大一些老师们的辛劳。我常常在梦中实现了我的理想:我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解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觉醒来,我感到十分满足。不过,我还是天天看着日历,盼着快快长大,好圆了我的教师梦。我天天都在想,我什么时候能长大呢?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努力的学习。我幻想自己是一匹千里马,驰骋在知识的大草原上,不停的追逐着一只金色的小鸟。哦,那是我的理想,是我金色的梦想!

篇13:我的理想随笔

每个人都有理想——或大或小。大如当总统,统治世界等,小的则无外乎小小的聊以谋生的职业,健康的身体,小到甚至无法称之为理想了。

小时候,喜欢读书,却没钱,只能千方百计靠蹭或蒙得以慰藉如饥似渴的心灵,却总是不饱,于是理想便应运而生——当图书管理员,想看什么书就有什么书看,想看多久就看多久。及至长大赚到钱了,可以随心所欲买书了,却发现少年时的激情和狂热都已经远去,在一片书海之中迷失了自我,似乎再也找不到了读书的理由——其实,年少时读书也并没有理由的,喜欢了便读了,一厢情愿地为书痴迷。当然,当图书管理员的理想也随风而逝。

还有一个理想是当老师——如今实现了。那时却并非因为着什么“崇高的教育事业”而萌生的理想。由来也很简单,喜欢上课看课外书,老师也并不像我现在这么惜才,经常是魔爪一伸过来,我心爱的书便全军覆没了。所以立下宏伟誓愿:以后自己当老师,一定满足学生读书的爱好,绝不随便没收他们的书——即算在我的课堂上看,那也只会让我反省自己的课堂是否太无趣。

这样算起来,我其实应该属于胸无大志之类型的了。但也没什么不好。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不会好高骛远,整天做梦,也才会用心去欣赏生活当中每一点滴美的事物;也正因了小时候的经历和想法,才会在教书育人的时候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而不是把大人的主观臆测和死的规章制度生搬硬套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上,束缚住他们的灵魂——最起码,我会尊重那一颗颗渴望阅读的心!

篇14:我的理想随笔

我的理想随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也有许多理想,老师经常对我们说:”没有理想的人就没有奋斗目标.”

我的第一个理想是当一名老师,老师是一个非常受人尊重的职业。罗国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就像一只蜡烛,不断地燃烧、消耗自己,照亮别人前进的道路;又像一根粉笔,播种着智慧的种子,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而渐渐的磨损着自己;又像一只梯子,让人踩着自己的肩膀攀上高峰,去采摘胜利的果实。”尽管老师是辛苦的,可是当学生在各个方面有了一些成绩的时候,老师就会感到非常欣慰。我非常热爱老师这项工作,我有时做梦还梦见自己当了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梦醒了,想一想,还真得觉得非常有趣!假如我的梦想真的实现了,我要用我所有的聪明智慧教出一批批什么样的学生呢?到那个时候我也许教出的'学生他们中间会有许多科学家、艺术家、作家,没准还能出现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到那时我就会跟周老师一样尽享桃李满天下的光荣和幸福。

我的第二个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它是知识和才思的象征。我非常羡慕作家,她能用一枝枝普普通通的笔把风雪雨露、日月星辰和人们的喜怒哀乐描写得活灵活现。假如我的梦想真的能实现,我要写一本书,而且第一个收到这本书的人一定是周老师。因为是周老师让我对写作有了兴趣。从开学到现在我已经写了9篇作文,在优秀作文中有3篇被老师评为一等奖和4篇评为二等奖,其中有4篇作文在中国少年网上被评为优秀作文。

我的第三个理想是当一名蛋糕师,我要用我那一双巧手,在松软的蛋糕上用五颜六色的奶油做出一个个形态各异、精美别致的蛋糕。为人们送出一个个温馨的祝福,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丝色彩。为了以后能当上蛋糕师,我现在就在刻苦学习绘画,绘画水平也有了一些提高,假如我的梦想正的能实现了,我要做一个漂亮的大蛋糕,我要邀请许多人,你们猜猜我会邀请谁呢?有我最尊敬的老师、有我的同学、还有我最好的朋友和爸爸妈妈,让他们和我一起分享我成功的喜悦!

我的理想还有许多,比如说做一名旅行家,游遍世界各地风景优美的地方。当一名宇航员,像杨利伟叔叔一样飞翔太空,去探寻宇宙的奥秘。周老师曾对我说过:“理想不是空想而是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为了实现我这些理想,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了我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篇15:我心目中的理想老师作文

我心目中的理想老师作文

老师,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老师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一个高尚而令人敬仰的职业,一个无数文人雅士歌颂过的职业。老师,被人们喻为“园丁”、“蜡烛”,可见为人师表的品德之崇高,才有这人们对老师辛苦工作的理解与诠释!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不会变,“桃李满天下”的心愿不会变,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默默培育栋梁的决心不会变,甘于牺牲、不为人知却埋头从事文教事业的精神不会变……

然而,在时代的前进中,一些人对老师的看法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堪忧。有人认为老师的工作很轻松,有人认为某些老师爱与他过不去,有人埋怨老师对他处罚太重,有人不屑老师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有人介意老师对他们太严厉,甚至挑剔部分学科的老师课上得怎样怎样……

我清楚地意识到,老师的精神意志实质没有改变,变的只是学生们本身的素质修养,而我心目中的老师应该是工作认真负责的,课堂上生动活泼的,而课下却是平易近人的,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不苛刻的这样一个老师。

为人师表,理应学识渊博,勤苦工作,这样才能服众,力排众议。另外,老师还应具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交流能力与组织能力,能针对不同的.事件采取理智的应对措施。老师只有在不断反省之后才会超越自我,使人格得到升华。然而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生,老师应与其适当倾心交流,毫不隐瞒,以自身感化学生。

老师,不只是传授学识与教授句读,还应贯穿做人的真理与可贵的精神品质。毕竟,老师们肩负着神圣使命——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培养人才。所谓人才,不仅要知识丰富,还应具备各样的能力与意志品质。

我心目中的老师形象,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他们默默奉献,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老师们正在加入“理想老师”的行列!加油吧,我心目中的理想老师!

母亲的教诲情感随笔

个人读书计划 三年

国际护士节写白衣天使作文随笔

2022年个人述职报告

寻找光明随笔

孩子是我们的镜子教育随笔

我们的母亲们情感随笔

生命中陪我走过的那个人作文

教育随笔叙事

教育随笔和教育叙事

护士随笔:我心目中的理想
《护士随笔:我心目中的理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护士随笔:我心目中的理想(精选15篇)】相关文章:

母亲为我缝补人生情感随笔2022-05-07

和孩子做约定幼儿教师教育随笔2022-06-07

根据教育热点写教育随笔2023-07-20

日常随笔300字九年级2022-06-24

父母对我的要求散文随笔2023-10-10

我的母亲情感随笔2023-09-06

2022年个人工作述职报告2023-09-11

相信孩子他们也行教师随笔2022-12-03

新入职员工随笔感言2022-10-08

感悟五月作文2023-12-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