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时间:2022-09-12 07:44:5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精选10篇)由网友“小小班”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篇1: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篇2: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曾国藩,前半部分展示了曾国藩的刚强与坚忍不拔,在身体的病痛中破茧成蝶,在官场的磨炼中浴火重生。然而,被很多人认为是“千古完人”、“理学宗师”的曾国藩却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比如他非常热衷于风水、相面、算卦等事。那么这些事又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曾国藩呢?其背后又折射出曾国藩怎样的心理状态?

风水鬼神中的心灵慰藉

其实从宋代以后,风水之说就大兴于民间,而且曾国藩是理学专家,谈论风水鬼神本来就是理学家的本分之事,换句话说,“风水鬼神”是“理学”庞大体系之内的一个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国藩相信鬼神本身就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总把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等激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上,而且以此来勉励子孙。但另一方面,他还精通相面之术、会算卦、相信托梦、相信扶乩。这让我们感到曾国藩貌似很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反而恰恰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平衡。因为虽然说事在人为,但世间有很多事让我们感到无法左右,特别是曾国藩常年带兵打仗更能体会到这一点。在战场上,军事战争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势如破竹,忽而陷入绝境,忽而又绝处逢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种更强大的神秘力量所捉弄。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实非常的渺小。所以在这种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状态之下,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安放好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加从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这个寄托,就是风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自己整天沉沦在迷信之中,他更不想让自己的子孙迷信从而消磨了斗志。所以就一直用“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等话语来勉励自己和后人。所以,曾国藩实际上是用天命来排解心中的迷惑愤懑,用事在人为来让自己继续奋斗。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多么挣扎的曾国藩,又是一个多么不屈的曾国藩!

平庸笨拙中的绝世精明

曾国藩整个家族的资质都非常平庸,别说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太“儒缓”。但就是这么一个愚笨之人,创造了很多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奇迹。首先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蓬勃兴起,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失望,满朝如无头苍蝇,举国束手无策,但只有曾国藩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了湘军,让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其次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请求削去自己的大权,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最后他还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精明”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实非常人可比!一个笨拙之人为何会如此精明呢?其实,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国藩自己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的人只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奋、踏实、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会硬着头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后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础打得很扎实、牢固。所以,这样的人成功也许会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另类思维中的兼容并包

当时中国式思维的最大弱点就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一切,但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所以就导致我国传统一直没有“逻辑学”,没有精密科学。西方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而曾国藩的思维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没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正是这种“笨拙”思维方式,让他能够从万物的细微差别之中找到统一的规律。所以,曾国藩不怕费心费力,总能对事物不留死角地分析,他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曾国藩第二个“另类思维”是他对任何书籍都感兴趣,在他眼中无处不是学问,他涉猎的书籍有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有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有地图地理类的书籍,甚至我们前面所说的风水类的书籍。所以,曾国藩像一个敏锐的雷达,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提取有用的成分。曾国藩第三个“另类思维”是他具有极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他凡事都要亲身实践,因此他也有资本去放言高论,甚至是直率地批评古人。当满朝都认为外国人凶蛮诈狠,因此不需对他们讲诚信时,曾国藩却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有着与中国人一样的心理结构,所以他主张与外国平等交往,在外交关系上舍去繁杂的礼仪,重视实利,最终收到了很高的成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这本书中,刻画出了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着实能让我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篇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那一篇《年少不读曾国藩,读懂时已不再少年》,看了以后,我真的很想了解曾国藩。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对他的记忆还停留在初中历史书上那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除此之外,我一概不知。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来读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感受颇多。我懂得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读曾国藩。曾国藩资质平庸,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诵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都会了他还是不会,然后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曾国藩本人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前后考了七次,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而且还是个倒数第二名。

他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是这一生却不平凡。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我觉得他就是靠着自身的这股笨劲,才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咸丰年间,太平军兴起,朝廷大乱,当时的朝廷,完全没有一支军队可以跟太平军与之抗衡。曾国藩认为,想要拯救这个国家,必须得练出一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军队。这太难了,他一个文人,没有经验,完全赤手空拳啊,他说,“打掉牙和血吞”,为了国家,在种种困难下,他终于练成了湘军,让这个即将衰亡的国家有了一丝希望。

曾国藩打仗靠的是笨拙精神。曾国藩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

曾国藩一生清廉。他不贪图小恩小惠,甚至把自己的收入的一部分都用在了军队上。他穿衣节俭,他对家里人也比较严苛,堂堂一个总督府,过的生活跟乡下的人差不多,他说,人穷才会懂得努力,他不想让儿女们觉得他们富有,不用努力就可以拥有一切,所以他一直都是要求家人勤俭节约。

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坚守原则,当大官,从京城翰林当到直隶总督,他不肯收礼。搬家的时候,有知府给他送去家居用品,他只收下七张草席。又有军官给他带去十六包大礼,他只收一顶小帽子。到最后,堂堂直隶总督,连家里喝点黄酒,都要上街去打。仔细想想,这事不容易做到啊,他就这样了一辈子。

他待人诚恳,别人有时候算计他,他却从不对别人耍滑头。

“既生左何生曾”,曾国藩和左宗棠一生的恩恩怨怨令人唏嘘不已。

两人初见,曾国藩对左宗棠赞叹不已,左宗棠讨论起事情滔滔不绝,气概不凡,而左宗棠却对曾国藩没有那么好的印象。曾国藩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一位总督和将领,他更像是一位普通的亲民,肥肥胖胖,还有点笨头笨脑的样子。左宗棠天性骄傲,他有自己的小心思,左宗棠平生以诸葛自命,每与友人书,自署老亮,在他心里他会认为,在同一时代,怎么能有两个诸葛亮?他曾国藩天性愚笨,而我天资聪明,凭什么他步步高升,而我处处不如他?

两人的交往显而易见,左宗棠处处看不起曾国藩,总是在背后说他坏话,而曾国藩对于左宗棠却总是忍让,因为左宗棠给予曾国藩的帮助很多,在镇压太平军时,曾国藩几经崩溃,自杀几次未遂,如果当时没有左宗棠的辅佐,湘军必溃。

左宗棠在曾国藩的提拔下,职位高升。左宗棠似乎并没有感激曾国藩的好意。在他心里一直纠结的“瑜亮情结”并没有在他心里淡去。两人的决裂在于左宗棠向朝廷上报奏折,贬损曾国藩的战功,曾国藩这一次也没有再容忍,两人自相残杀,至此决裂!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因脑出血去世,一时间,天下大震。左宗棠觉得很震惊,没想到左曾这么多年的恩恩怨怨终于结束了。他给曾国藩写了挽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让我觉得感动,挽联里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这样谦卑的左宗棠,也许他心里早就想要跟曾国藩和解了,可是却不知道这一天却是在曾国藩去世后,然而这一切都晚了……

对于左、曾的恩恩怨怨,王船山说,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在郭嵩焘看来,曾国藩是圣贤,而左宗棠仅止于豪杰,这就是二人的根本区别。

曾国藩真的是庸人里的楷模,他身上所有的闪光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庆幸自己没有那么晚认识到曾国藩,他带给我很多力量,你可以说你资质平庸,但是平庸不是你不努力的借口,你完全可以有曾国藩的精神,像他一样踏实努力,总会有所作为。

篇4: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这个人的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关于他的书也是多的数不胜数,他有哪些人性的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为官之道,教育之道为什么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了这本书。

了解曾国藩的生平,就是一个现实版的成功学典范,天生有些愚笨的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恒心,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立下千古大业,挽救国家于危难之,被世人敬仰。

一个人可以活成什么样?能活成什么样?透过曾国藩的传奇人生,有力的证明了,人生的主导权在自己手里。勤奋,坚持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下面,带着我对他的崇敬,总结一下本书对我感悟最深的点:

第一点: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还是以倒数第二的成绩。很多书说他是愚笨之人,是有出处的,但也说明他是一个有着超凡韧性的人,大多是人估计两三次考不中就放弃了,但他没有,反而越挫越勇。这也为他后面扶摇直上打下基础,有志者事竟成,当你的努力到可以感动自己时,老天都会为你开路。

第二点:这个人超乎常人的执拗和不服输,不懂的就学到懂,不会的就学到会,认定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做人如此,打仗如此。他要求他下面的士兵,每天早起一起吃早餐,读书学习,其中做不到的,他坚持让整个队伍的人一起等,只有在全员到齐的情况下,才肯用餐,他的队伍除了练功就是学习,硬是用这种方法,把他的队伍练就成了精兵强将,当时,他手下的士兵是唯一能上战场杀敌的。其他官员的领导的团练,都是做做样子。

在打仗的过程中,他也表现出了非常执拗的一面,到哪都挖深深的壕沟,当时很多士兵都不理解,可就是用这种战略,他屡战屡胜。看似很笨的方法,他却用活了。

第三点:及时总结反思,他真正做到了每日三省,每天都对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进行总结,发现做的不对的地方,马上改正。前期他因为性格偏激,树敌无数,空有一番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后面经人指点,马上意识到必须改正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提醒自己谦逊,低调做人。当他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后,很快在官场就游刃有余。

初入官场的时候,看到皇帝、官员不作为,他他就上书指责。言辞犀利,不留余地。腹背受敌,多次危及性命。后面知道问题所在,他马上改正,可见,他有超强的执行力。

及时总结反思帮他改掉了很多不好是习惯,一个能做到每天都写日记总结,一辈子都在学习提升,始终都觉得学不够,他已经把学习当成了工作,当成了乐趣,乐此不疲。

第四点: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保持自己的原则,恪守底线。当他的官做的很大的时候,很多达官贵人想拉拢他,他都一律不见,自觉跟他们划清界限。不给其他人抓自己小辫子的机会。这也是他晚年虽位居高位,手握兵权,但没有遭到皇帝排挤的原因。用现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很有分寸感,进退有度。

第五点:一辈子都在学习,即使在死前,依然在读书。他对知识的追求已经超越生命了,他当时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仍然在看书,给家人写信汇报。

听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被感动着,一个人在怎么能有如此的勤奋和毅力?但曾国藩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回望我们的人生,多的是为失败找借口,贴标签。真的非常有必要好好学习曾国藩,多给自己一些力量,去活好我们的人生。

篇5: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也可以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

曾国藩本就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他一生的中最重要的分水岭是在三十岁。自此之后,他做了几件常人做不到的事,而后成就其巅峰人生。

一立坚韧不拔之志

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古往今来,立志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实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地实践了自己的志向。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中立场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即每天所有事情他都要自省,自我监督,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此,一直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从未间断过,即使在最最紧张的带兵作战年代。可想而知,他的这个坚持最终会带给他什么。

二善于借力,用环境逼自己坚持

归要结底,人是被决定之物。所以从根本上说,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肯定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所以曾国藩就想尽办法找人来监督自己。他用的这个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日记公布于众。他定期会把自己的日记,用副本的形式寄回家跟自己的兄弟、儿子阅看,也会寄给自己的亲人阅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建立社群,用团队规则的形式来互相约束,其实本质上也是类似的方法。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断脱胎换骨、气质变化、增长本领的一生。

梁启超曾盛赞曾国藩时说:

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转棋一局,终身以为常。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觇人者,每于此觇道力焉。

读曾国藩的传记,是充满希望的。我们的人生,只要有立得下远大的志向,吃得了苦中之苦,能耐下性子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则人这一生将能做出远超自己所能想象的成就。

篇6: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一个出现在历史书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些年来各种畅销书的主角。历史课本上的曾国藩建“大团”、创湘军、平太平天国、剿捻军、办洋务,立下赫赫功勋,功臣伟人形象,令人遥不可及。市面上关于曾国藩的书,要么晦涩难懂,要么云山雾罩,抑或是不知所云的厚黑学。

但是张宏杰先生经过严密地考证,运用别样的视角来审视曾国藩的一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他资质不高,年轻时还非常激进暴躁,骂同僚、骂皇帝,被众人排挤,最终却华丽转身,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书中用非常细致,甚至琐碎的日常材料,构造出拙诚、勤勉、务实、自律的曾国藩,多了真实的味道。

我觉得,曾国藩身上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勤和恒。一个人短期勤奋是能够做到的,但像他这样一辈子勤奋,达到了恒常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我们有时候总以为能者无所不能,伟人小时候就是天才。但事实上,曾国藩小时候读书天分并不高,科举连续考了七次,一直到二十三岁的时候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李鸿章评价自己的老师“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但是曾国藩极其勤奋,酷爱读书,为官一生没有其他财物,除了衣物就是书。在他二十六岁的时候,不惜花光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一百两回家路费、典当自己的衣服,只为购买一套《二十三史》。回家后闭门不出,每天圈点十页,发奋苦读一年方止。到晚年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认为书才是治疗病痛的药,写下“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来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记读书。在去世的前一天,曾国藩还在阅读《理学宗传》,批阅本日文件,一直读书,一直办公。

曾国藩一生坚持写作,笔耕不辍。他从三十一岁起,每日一记,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在曾国藩家书中,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未能改得一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忽忽已过十日”。其实,曾国藩的身体特别糟糕,三十二岁开始害眼病,三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完全看不清人影了,晚年有一只眼睛彻底失明。大概四十八岁的时候,写日记说自己的身体已经像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一样,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就是这样一个常年被病痛缠身的人,作为国家之重臣,工作繁重,又要带兵打仗,一生还写下了两千万字的著作。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难,做三年五年也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

想想我们自己有多久没有扎扎实实地做一件事情,并坚持下去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总说自己没时间、没精力,但是每天用了大部分时间看手机,虚度光阴。我们究竟是活了三百六十五天,还是只活了一天,又重复了三百六十四次。在这样一个步履匆匆的时代,稍不留神就会被人抛在后面,大家都在焦虑,却不知如何缓解。其实早在二百年前,那个资质平平、疾病缠身、多次跌入谷底的曾国藩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并坚持下去成为习惯。

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篇7:《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学校的历史课都白上了。

它所带给我思维上的震动远比它所叙述的史实要大得多,事实上正如清一校长所讲的,我从这本书上得到的确确实实更大的是思维的方式的触动,看完这2本书,让我觉得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更加清晰,思维更为广阔。两本书用了三天的时间看完,耆患洌就像自己平白活过了几百年,现仍以青年的身体活在世上一样。当然,正常而言再过不了几十年,我也只是历史长河下的一粒无关紧要的细沙,相比那些被载入史册的人,不管是忠是奸,一样是曾经有过鲜活的生命的人,突然间觉得我对自己的生命显得那么糊里糊涂。或许,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命运,历史的发展是由每一种偶然、天时、地利和不同人物的交错所产生的,每一个今天看起来可能微不足道的事件,对未来却有可能是最初的导火线。

但仍有一个事实是延续存在的,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上感受到最想学习的东西。那就是:个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个人的存在又需延及上一代,下一代,周围人的'价值。而观自己,且不说我自己本身的智慧的拙襟,我在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的同时,就算我所学只是一点皮毛,如果是有所价值的,至少对于自己身边的亲人、友人应是一种建树和付出。那便是个人存在的价值。

这本书里,作者把书里的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包括他祖上几代、人物性格特征、事件发展因果都写得清清楚楚,读者从中能够思考人物行为的原由,不像现代学校课本上更多注重的只是汉奸或英雄的洗脑宣传。作者虽然也说谁是奸谁是雄,但我觉得他更多的是希望这本书能顺利出版,可笑的是当我想到这的时候,竟觉得中国现在的体制与鸦片战争时期的体制,实际上并无真正根本的改变。至少,我从当前中国社会的大多数民众的成长历程看,中国社会仍然程现旧社会的风气。科技是发展了,军力是强大了,但人民呢?人民仍然是国家统治下最卑微最弱,仍然是最无民主的群体,甚至是为这个国家的一切实际买单的群体。这里,我就不详细说明了。

说说我对书中人物的看法。

道光皇帝。作为皇帝,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节俭,书中有一句话说他的衣服都有补钉了,我从来没听说过哪个中国的皇帝会穿有补钉的衣服,就连我自己都没做到,何况是个在那个时代像神一样被膜拜的皇帝。君王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要胸怀广阔“能容天下”,这点上道光在我看来还是做得不错的,相比之下他的儿子咸丰显得小鸡肚肠。他们的错就错在没在发展国家的军事能力,在他的紫禁城里有那么多宝贵的东西,他却从来都不知道。上天从来不是不给机会的,只是你没有去发觉。

琦善。我觉得这个人挺可怜的。听说他是个大汉奸,可我从书上怎么都看不出他是个汉奸。倒觉得他是个真性情的人。如果说鸦片战争是因林则徐禁烟而起,那么这场战争原本是不需要发生的,琦善差一点就和谈了而且不会签那些个条约,就不会有往后的事。然而,有时候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个人能够左右的。十万八千里外的皇帝没见过英国人的军靓,如果看见了我想皇帝的决定不会是这样,如果看见了,他会不会第一时间先稳下英国人,然后重点花在引入外国人的先进军备?但是,永远没有如果。

林则徐。我想很多人在看到他虎门硝烟时,肯定觉得大快人心吧!但我想的不是这样,我想的是他屡次谎报军情,造成皇帝决策失误。我想到的是,一个不诚实的人,特别是在国家大事都能撒谎的人,一个看起来正气凌然的人,他的内心该是有多么狡猾和扭曲啊?综观全书,除了他强硬作派的禁烟最后迫使英国人退回海上面临饿死外,我没有看出他对国家做出了什么实际的贡献,反而觉得他是一个不近人情的老头,相比之下,英国的律义显得可爱多了。

伊里布。伊里布和琦善很相似,都是在被英军的大炮吓到了后又理性思考的人。但是由于从小到大活在封建体制下,受的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洗礼,他对英国人的行为无法理解。我想每个人其实潜意识里对生命的自由都是向往的,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下这是不可能的。连自由恋爱都是件伤风败俗的事。(www.fwsir.Com)所以,当英国人要求放还人质就退出定海时(虽这是上级的命令),虽然他们几乎是不相信的,几个人质有那么重要么?因为浅意识里的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加上形式所迫,他交出了人质,在张喜的漫骂声中,双方就这样完成了交易。这里不得不说“诚实守信”这四个字的重要意义。

裕谦。无疑是个最要脸面的人。但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他无法接受事实最后选择自尽。应该说,对于战争而言,这样意志坚定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可惜的是国家的军力太差了。除此之外,他太狂妄了,以为意志坚定就能战败敌军,却对身边的人对军防的付出嗤之以鼻,不知道他死的时候有没有一丝后悔?

耆英。鸦片战争里要说个卖国贼非他莫属了。根据书上描述,如果不是他没事找事的补那后面的条约,也不至于点醒老外怎么光明正大的侵犯中国的主权。书上虽用封建总体社会的思维方式说明了他行为的原因,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封建社会思维,而是他性格中的懦弱无能占主要原因。他被外国人的大炮吓破胆了加上性格上的胆小怕事又没有担当,所有的行为和决策都提示着外国人:我怕你了,你不要欺负我就行,你的事情我也不想管。这样的人,在朝为官,特别是又担任这么重要的事务,是国家的灾难!上天是明白的,所以他晚年死前,也活得很痛苦。

篇8: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文/李菲

张宏杰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的这本书在普通的传记叙事之外也带着一定的学术感觉。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本书内容丰富、体系严密。尽管部分章节有凑字数和重复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书体系上分三个部分。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这部分实际上就是对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读完这部分,对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左侧面:一生收入和支出,这部分是全书最学术的地方,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作者通过讲述和计算曾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支出侧面反映了晚晴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弊端,以及朝廷内外腐化成风的现实,以小见大;右侧面:迷信和天命。如果前面两部分让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立体化的曾国藩的话,那么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曾文正。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也让曾公从“轻狂”走向了“成熟”.这个成熟,自然有些讽刺之意。作者说: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的确,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射了当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现实:朝廷垂垂不如当年,满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谓的穷究理学,京城内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作乱……乱世如此,偶尔出现的个别心怀天下的人也“前仆后继”的被当时的黑暗“规则”侵蚀、腐化。仅仅少数人在实现自己抱负之时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衷:林则徐一生自诩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抚期间也曾大量收受“陋规”银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当官发财”,然而也在不断行贿,甚至纵然过属下公开贪污……

这些丑相原因何在?源于制度的阴谋与懒惰。是社会的整体对腐化不堪的制度的纵容与承认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官场新人从“无知”走向了“成熟”.对于晚晴官场而言,不融入这个染缸就是不懂事,只有深入这个利益集团――这个全天下都陷入其中的利益集团――才是成熟。

曾公融入了,但是,他依然很伟大。因为他做到了常人所不及的“外黑内白”,同时成功的塑造了良好的品质形象。他纵容下属的合理腐化,却又以身作则,不行贪污之事,在做了十二年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之后,在总督岗位去世之后竟然只有两万两的身后银。他少年至中年潜心研究理学,却又不为理学所困。他工于心计、城府极深,却又发自内心的以诚待人,连公认的冤家左宗棠最后在他去世之后也不得不念他的好。

曾公不能作为一个榜样来对待,但他身上很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一曰忍。

曾国藩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又有三次军事大失败。但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他在家书中教育儿子:“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二曰诚。

曾一生“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他把“诚”当做天道,始终强调做人的学问,最基本的原则和思想就是诚,而且“诚”必须出自内心,谓之“血诚”.《菜根谭》里有句话说: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住一个“悔”字。“诚”不是傻,不是呆,而是一种襟怀,襟怀明月,胸纳清风。在“诚”的基础上,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坚持原则。“诚”不是当和事老和稀泥,而是团结人的一种基本态度。待人以诚,对事业和工作也应该“诚”,这种“诚”上升国家、单位的高度就是“忠诚”.

三曰拙。

曾做人以拙为本,在军事上也以“结硬寨、打呆仗”闻名,以力求先立于不败之地。行军打仗数十年,除一开始几次失手外,他没有大的跌蹉,正是得力于此。曾公的拙,其实就是天资不行,但这一点恰恰是曾公成大事的一个关键。因为愚钝,才会花更多的时间脚踏实地的学习与求知。但凡事过犹不及,脚踏实地固然是做事的基本原则,但是兵者诡道也,有一些特殊情势下,也需要敢于冒险,大踏步前进。

四曰恒。

书中写道: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从道光二十二年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深刻反省。曾国藩正是通过这种自修方式,逐一检出自己身上近乎所有的缺点毛病,在几乎所有细节中贯彻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此他的进德修业,才迅速而有力。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公堪称“晚清中兴第一大臣”,其道德文章、为人方式、军事战略等值的我们学习的太多。放之于当时的大背景下,曾最伟大的之处在于他跳入了一个会将所有人染黑的大染缸却保持了自己内心的纯洁与明净。的确,他有很多不足,有很多我们可以以现代视角批判之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虽由我们现在肯定而当时否定的的“轻狂”走向了现在我们否定而当时肯定的“成熟”(实际上我们现在对着二者的态度并为真正改变),然而,他骨子里依然是一位“圣人”,一个心怀天下、内心纯净的“最后的圣人”.

篇9: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爱一个人就是爱他的缺点

这些年,曾国藩一直都是出版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不同程度地活跃在各大书店、报停、地摊、盗版书摊上,为无数迷信成功学、渴望通过研习为官之道改变命运的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家学他的“慎独”,学他的“隐忍”,学他的“内圣外王”,学他的“牙齿打掉和血吞”……但是我不想光看到这样的曾国藩,我知道真实的他肯定不是这样高大完美,我知道他之所以没有割据一方称王称帝肯定另有隐情,所以,我更愿意随着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起探求不为人知的那些历史潜伏层。

果然,没有失望。书籍开篇非常直白地开始介绍曾国藩的仕途。跟十四岁县试第一的左宗棠、十七岁考中秀才的李鸿章、十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的梁启超比起来,曾国藩简直是个怂娃。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还没考中。这次之后他咬牙发奋,冲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教育思路,转过年来就考中了秀才,然后又一年考中了居然,然后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飞黄腾达。

如果这样写下去,就没意思了,曾国藩顶多就是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中熬出头的高考状元,没啥过人之处。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点了翰林之后,曾国藩开始“拜客”.说白了,到处走亲戚去,管你远的进的血亲宗亲八竿子打着打不着,都要去见见。言外之意:“我考上啦,要当官去啦,你们不给我点儿盘缠路费小礼物吗?”

这次“打秋风”足迹遍布湖南湘乡、宁乡、衡阳、清泉、耒阳、永兴、邵阳、武冈、新化、安化等十多个县州,差不多三千里,简直是个迷你版长征了。可怜那会儿没有支付宝,要是有,估计曾国藩得成天挂在Q上让人往他余额宝里打钱。他拜了近两千户人家,跟个要饭的和尚似的,一路敛钱。这曾老兄财商不得了呢!

好了,盘缠路费凑足了,喜气洋洋的曾大员走马上任,开始了京官生涯。客观讲,曾国藩在国家公务员的岗位上可谓平步青云,十年,七次加薪升职,连杜拉拉都没这么快。但是意气风发的湖南才子并没有被这种成就蒙蔽双眼。我们知道,那会儿的大清朝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内忧外患加在一起根本不得安生,但是朝廷里的要员还是一副混日子的样子。曾国藩看不下去呀,想干一番大事业,他大胆提出京官办事“退缩”、“琐碎”,犀利毒舌毫不含糊。

也赶上他运气好,道光皇帝死了,咸丰皇帝二十岁,正年少气盛,也想做事。曾国藩趁机赶紧上书,建议皇上“日讲”,说白了就是督促皇上多听听时事。皇上当然高兴,但是养尊处优的官员们不高兴了。你曾国藩算哪根葱,没事儿找事儿你闲的蛋疼?于是大家都联手讽刺揶揄他,积极向上的曾国藩反倒成了一个大笑话。

换做一般人,也许就很识趣地闭嘴了,曾国藩偏不,他不但要说,还要使劲儿说。他公然上书给咸丰皇帝挑毛病,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不求实际”、“言而无信”.这根本就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啊!好吧,曾国藩如愿以偿地被嫌弃了,皇帝把他的折子直接进废纸篓,这个人也就雪藏了。

渴望做大事的曾国藩只好寻了个外差,离开北京。这也是他训练湘军的开始。到了地方,曾国藩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用他的no zuo no die的节奏继续得罪人。他不尊重过行政程序,视地方官员如无物,毫不顾忌人家的面子。官僚体制内最可怕的就是帕金森症候,谁都讨厌有个能干的人搅乱秩序。你可以当好官,但是你不能妨碍我们当懒官。曾国藩得罪了这些养尊处优的地方要员,无数次被人穿小鞋。

另外,练兵就得用钱。那时候湖南的八旗兵甚至有兼职做理发师、修鞋匠的,就因为军人工资太低了。曾国藩练兵舍得给钱,高薪。可是高薪出自哪里呢,去哪里筹钱呢?曾国藩又造船又招兵的,四处想办法筹钱,惹得地方大员眼红。好哇,你搜刮民脂民膏,我们也上!就这样,曾国藩一番好事儿又办了坏事儿,引得人神共愤,被人告状告到了咸丰那里。皇帝更不待见他了,找了个借口,把他从京二品降到三品。为什么曾国藩吃了败仗恨不得跳水自杀?他被逼的!他就想踏踏实实做点儿实事儿,可惜他不懂为官之道,做人太直太楞!他的情商远没有财商高。

至于后来他是如何成为封疆大吏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书,我不赘述。

比起后来那些“慎独”、“隐忍”、“内圣外王”的成型理论,我更喜欢探求曾国藩形成这些理论的过程。他当年是那样一个愣头青,竟然能够打磨掉身上的利刺,成为一个“牙齿打掉或血吞”的忍者神龟。

凡成大事者,忍字心间绕,自控能力必须一等一地强。曾国藩强到什么程度?他几乎每天都要写日记,剖析自己的每一件小事,真真做到“三省”.张宏杰在书里记录了一个小段子,说曾国藩恨自己“好色”.多看了美女几眼,就要在日记里骂自己“大无礼”、“直不是人,耻心丧尽”;中午闲来无事不想看书,跟媳妇嘿咻了一下,竟然也要在日记里骂自己“真禽兽矣”.那些一看日剧就熬通宵、一打游戏就收不住手的潘磕信们,你们还好意思说命苦只能赖政府吗?

考验人的,除了困境,还有顺境。在艰苦的环境里人不容易犯错误,因为机会少,反倒是日子好过了容易走上不归路。苦出身的曾国藩在家里经常带着弟弟们放牛、种菜、拾粪,他们甚至到集市上卖过菜,到菜市场帮人推过运碑车。

后来飞黄腾达了,曾国藩并没有就忘本,甚至更谨慎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专门有一章讲述曾国藩的经济生活,也从另一个侧面讲述了他“忍者神功”的盖世无敌。曾国藩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他做京官的时候决定,以后闺女的嫁妆只给两百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曾国藩府里养各种幕僚、用人,一年的开销是两万两!(画外音,这真的是亲爹吗?)难怪经常在身边的幕僚赵烈文说:“大清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衙门!”

我之所以推崇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就是因为这些平时看不到的“侧面”打动了我。

我们常说看历史要客观,评判历史人物要客观。什么是客观呢?历史学里有个注重考据的兰克学派,他们的观点就是历史研究只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证资料,让我们看到的历史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的历史,而不做评说。从某种程度上我是赞成的。谁对?谁错?很难评说。你爱,或不爱,他就在那里,这就是他全貌的样子。

最后来点儿煽情的,曾国藩在晚年的时候流露了悲观失望的色调,他对赵烈文说:“上次我去北京见皇上,发现北京的很多泉水都枯了,连御河都断了,这是不好的征兆。现在,朝中没有正人君子,用人行政一片混乱,看来这个王朝挺不了几天了,我真想早点儿死,不想活着看到她灭亡。”他甚至说:“压力大的时候,恨不得直接躺棺材里,那样就能心安理得地休息了,比活着还更快乐些。”言外之意,只要活着,就得为国家操心。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时期那句著名的演说词:“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难道你能说,这些人追求的,仅仅是功名利禄?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反正,我是喜欢这些正面与侧面的。

篇10: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千古完人的耻辱与戒邪淫

最近读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颇有感触。

在书中的第一章,作者就写了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为什么书中开篇就写曾国藩遭受过的耻辱呢?因为曾国藩认为耻辱与挫折是他人生成长的最大助力。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人生中的第一次耻辱。那是近两百年前的大清朝,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参加了人生中第六次秀才考试。或许确实是没多大天分,或许父亲兼老师曾麟书的教育实在不咋地,反正此前的曾国藩是连考五次都没考上秀才。年轻的曾国藩很上进,力争上游,而且心理素质也过硬,没有被失败打倒。虽然考了五次都失败了,但在第六次考试到来之前,曾国藩还是下了不少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满以为这次能一举考上秀才,没成想发榜之日,竟被当时的学台,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发布公告,公开批评他的文章缺乏思想深度,文章条理也不太清晰。秀才肯定是不能入围,但因成绩尚好,以佾生注册,可以算作“半个秀才”,本来一般人考秀才要先通过县试,府试,才能参加最后的院试。如果是佾生,可以直接参加最后的院试,考过了就是秀才。

在很多人看来,虽然第六次也没考上秀才,但好歹还是有进步,说明自己最近的苦功还是有一定成果的,自己还年轻,下次再努努力,再进步一点就可以考上秀才了。虽然这次的考试成绩不值得大肆庆祝,也还是值得欣慰的。但没想到,曾国藩却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公开批评为奇耻大辱。回到家后,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没想到学台的这次公开批评,居然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十六年也没学通的曾国藩突然豁然贯通,脑袋突然开窍,突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文章水平大有长进。转过年来,第七次参加考试,曾国藩一举中了秀才。没想到考秀才时的耻辱,居然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又一年,他中了举人,再过了四年,他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便会觉得,原来人还是要受点耻辱,吃点苦头才能成大事啊。但为何社会上有过耻辱的人不少,而成大事的人不多呢?就拿曾国藩受到的这次耻辱来说,换作是你,你会因为被学台批评文章写得不够好而咬牙发愤吗?现在很多人即使受到了批评,也会无动于衷。也有很多人受到批评,可能会有点难受,但我想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考中半个秀才的喜悦应该会盖过这么一点难受,而不会想到去咬牙发愤。

最近听到几个故事,主人公都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在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时。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遭受过无数的羞辱和委屈。这种耻辱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以至于他们都曾咬牙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出人头地。正是这种耻辱,不断地鞭策着他们奋发向上,奋力拼搏,而且付出的努力绝对要比常人多很多倍。以前对“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不大理解,现在才明白,从另一个角度看,苦难,委屈也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最大动力。对一般人来说,偶尔一两天像打了鸡血一样激情四射是不难的,但有几人可以做到长期斗志昂扬呢?而生活中不少普通人能超越自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数耻辱的鞭策。

当然,生活中有些事情是非常明显的耻辱,比如有陌生人冲上来就给你几个耳刮子,你肯定会认为这是对你的侮辱。但生活中也有一些事情,是不是耻辱则是取决于个人的态度。

记得那时在江西老家上学的时候,只要是比较重要一点的考试,肯定会在班内甚至年级排个名次。你如果去问那些考试成绩老是排在后面的同学,考试成绩不好,你觉得这是耻辱吗?据我上学时的观察,很多人用他们的态度行为这样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有什么,我都习惯了,我本来就不怎么会念书,而且我也努力过,这能算什么耻辱呢?反之,如果是一个成绩稍微好点的'同学某次考试突然名次大幅下滑,他一般都会脸上挂不住,认为这是他的耻辱,进而咬牙发愤。由此,我们看出,考试名次靠后这件事本身对个人的学习并没有多大影响,有影响的是你对自己名次靠后的态度。如果你对自己成绩靠后早已麻木,那即使考出再差的成绩也不会对你有什么触动。如果你认为自己成绩靠后是你的耻辱,那么你一定会发愤图强,从而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成绩。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总是麻木的人多一点。我们都知道,长期邪淫的人,后果是非常惨重的。外表上,你会面容憔悴,无精打采,身体机能差,萎靡不振,提不起精神,视力下降,气力弱,容易生病,甚至未老先衰。生活上,你会处处不顺,工作不顺,事业不顺,爱情不顺,婚姻不顺。精神上,你会压抑痛苦,缺乏自信。当然,你可能不会有所有的这些症状,但你总会有那么几项症状是相符的,我就不信邪淫这么久,邪淫却没有在你身上留下丝毫的痕迹。据我自己的经验加上我的观察,当我们面对着邪淫给我们的回报时,我们很少有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我们更多的是麻木,习惯,见怪不怪,甚至是破罐子破摔,我就经历过很长的这样一个阶段。当时的我好像缺了心眼似的,面对着身体上越来越多的症状,面对着日益萎靡的精神状态,我竟然毫无感觉。如果有,也只是邪淫后的后悔,但也仅仅是后悔,很快对邪淫快感的贪求就盖过了那么一丝的悔意,于是我又开始了邪淫。那时候的我,从来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邪淫带给我的,样样都是奇耻大辱,一个正当年轻的小伙子,别人都是生龙活虎,而自己却老是无精打采,这是奇耻大辱;初中时学习成绩比我差的在高考时考上了一本,脑袋没我灵光的也考上了一本,而我却因邪淫到最后只落了个普通的二本,这是奇耻大辱;以前老是沉浸在黄色网站,对那些虚幻的女主角爱入骨髓,现在真到了谈婚论嫁时却丧失了男人起码的自信与尊严,对婚姻恐惧不已,这更是奇耻大辱。当老家那些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同龄人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而自己这个所谓的大学生现在却穷困潦倒,这也是奇耻大辱。现在我能慢慢认识到邪淫带给我的无一不是奇耻大辱。但那时,我有的只是麻木不仁,浑浑噩噩。

但放眼望去,麻木的似乎不止我一个人。如实而论,很多人对于邪淫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症状,多多少少有点麻木。因为邪淫带来的症状不是突然而至,而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突然来不少症状,我们肯定会受不了,但如果症状是缓缓而来,我们则会在不知不觉中习惯这些症状,直至最后的麻木。从这点来看,我们更像温水中的青蛙,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向了毁灭。

《了凡四训》中也说,改过最重要是要有耻心,“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有了耻心,成圣成贤有望;没有耻心,则无异于禽兽。你说我们改过,我们戒邪淫,还能有比耻心更重要的了吗?

羞耻心才是一个人改过的根本动力。我们老是寄希望于外在的力量来帮我们成长,帮我们改过是不大现实的。就像一辆停在地面的汽车,如果靠人去用力推动,你说那得多辛苦,而且根本就推不远,甚至根本推不动。而一旦启动汽车的发动机,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要改过,要戒色,只有羞耻心能给我们提供这种内在的,强大的动力。我们的羞耻心有一分,动力就有一分;羞耻心有十分,动力就有十分。总之是羞耻感越强,内心发出来的力量才越大。

你想想如果我们对邪淫的种种症状都已慢慢习惯,甚至是麻木。请问我们哪有决心,哪有魄力来戒邪淫?而如果缺乏决心,缺乏魄力,戒邪淫到头来都不过是一句无力的口号而已,喊喊是蛮带劲的,但却不会有多大效果。

怎么办?你至少要像曾国藩那样有着追求上进的积极态度,如果你抱定了得过且过的想法,那谁也帮不了你。其次,你要不断擦拭你那颗浑浊不堪、浑浑噩噩的心,要清晰地认识到,邪淫带给你的绝对是奇耻大辱。知耻而后勇,如果你连这个耻都不知,连对这个耻都认识不清楚,你怎么来后勇?你怎么来像曾国藩那样咬牙发愤?

醒醒吧!不要再浑浑噩噩过日子了,翻出你的良心来,拾掇拾掇,晒一晒。千万不要做只温水中的青蛙!千万不要在麻木与浑噩中亲手葬送掉了自己的人生。

《琵琶行》复习学案附参考答案

琵琶行的复习学案与答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

琵琶行的 教案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琵琶行 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2022-05-19

《琵琶行》 设计2023-10-28

《琵琶行》教案多媒体教学2023-05-19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2023-09-03

说课稿模板2022-11-13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师说课稿2023-06-10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2022-12-20

ppt范文2022-10-13

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以及原文2024-02-17

诗歌鉴赏中的鉴赏技巧2022-11-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