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求职不易 90后新潮观念爱上“慢就业”(共6篇)由网友“少管所苦涩毛旺”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毕业生求职不易 90后新潮观念爱上“慢就业”,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毕业生求职不易 90后新潮观念爱上“慢就业”
毕业生求职不易 90后新潮观念爱上“慢就业”
一直以来,“毕业即工作”的就业观念深入人心。而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不再选择马上就业,而是打算外出旅游、全职炒股,更有甚者,闲在家里无所事事,沦为“毕剩客”。他们被称为“慢就业”一族。
“慢就业”壮大成“族”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困境?又该如何看待这一新现象?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毕业生,倾听他们的“慢就业”故事。
“行走人生”的背包客
“在别人羡慕我有一份安稳工作的时候,我却选择了落荒而逃。”谈起当初的辞职出走,小寒用“迷途知返”来形容。
小寒今年25岁,来自南阳的一个小山村。7月,名校毕业的他去了广州一家造船的国企工作。可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去意已决。
“我受够了那里的单调乏味,让人看不到希望。”小寒懊悔地说,当初好不容易抢到手的工作,入职后才发现并不是自己的“菜”。
离职后,小寒想到了旅行。“坦白说,旅行只是当时的一种逃避,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做什么。”
小寒拿出部分积蓄,第一年,他行走了两个省。第二年,他又去了云南、西 藏和福建。如今,小寒依旧四处漂泊,没有工作。他说,一旦走起来,就很难停下。
小寒喜欢文学创作,大学期间就出版过一部小说,当作家一直是他的梦想。旅途中,创作的渴念再次被激发,一本旅行札记《孤单的人总会相逢》由此诞生。没想到,该书大卖,让更多的背包客认识了这位90后旅行作家,也让他一举成名。
回想往事,小寒对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他说,如果当时没有选择辞职,他可能还是一只孤独的、找不到人生方向的盲鸟,更是与文学绝缘。
“‘毕业即就业’是一种很盲目的选择。时代变了,年轻人应该有充分的时间,选好方向再出发,这样才不会走弯路。”在小寒看来,“慢就业”不失为很好的路径。
一些社会学者的观点与小寒不谋而合。他们认为,在过分追求“效率”的工业社会中,“快快快”成为人们挂在嘴边最多的字眼儿,而“慢状态”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身心得到解放,回到“慢生活”状态,“慢就业”的兴起,就是受到这种流行理念的推动。
“宅在家里”的炒股者
当小寒在旅途寻梦时,去年从河南某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侯定邦,却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宅在家里发大财。
每天早上7点钟准时起床,上午在家浏览新闻,下午画大盘走势图,买进卖出。看起来和“上班族”并无二致的'小侯,其实并没有工作。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的工作就是理财。”今年同样25岁的小侯说,大学期间,他看了很多金融、商业方面的书籍,也尝试了一些理财项目。重要的是,他喜欢理财。
采访时,我们称他为“炒股者”,他反复纠正,说自己是“理财人”。在他心里,“理财”听起来更上档次,也更像回事儿,起码自己觉得顺耳。
小侯一出手便尝到了甜头,最初的3个月赚了5000多元,他乐坏了,心想这比有些人上班还“来钱”多。但年底,股市接连跳水,让他瞬间囊空如洗。小侯一下子傻眼了。
“一个月亏损了一万多元,心脏都要跳出来了!很多人劝我‘割肉’清仓,但我最终还是挺过来了。”说起理财心得,小侯头头是道。一年来,凭着一股子犟劲儿和精明,小侯赚了三万多元。
刚入行时,小侯的做法并不被理解。“家里父母反对做这行,说老感觉炒股就跟赌 博一样,哪像个工作。”最终,经过极力劝说,再加上后来确实也赚了些钱,父母才由着他去做。
作为“90后”群体中的一员,小侯的故事并非孤例。如今充裕的物质条件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为毕业生的新就业观提供了生存空间。在他们看来,就业早已不单是坐在办公室上班这一种形态,打工旅行、山区支教,甚至在家理财等等,同样都可视为一种灵活的就业方式。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云飞认为,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引领下,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机遇很多。这种更加多元化的就业选择,更加新潮的就业观念,为“慢就业”蔓延成势提供了社会土壤,也促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甘于在老板手下做打工者。
无处安放的“毕剩客”
对于部分毕业生来讲,加入“慢就业”是他们的主动选择。而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沦为“毕剩客”却是被迫与无奈。
24岁的小凡去年专升本毕业于郑州一所院校,直到现在,她还没能找到理想工作。
“在学校的招聘会上,我投过很多简历,但基本都石沉大海。”小凡说,不是自己不努力,但找工作时才发现,学历不占优势,工作能力欠缺,学的又是冷门专业,就业形势太严峻了。
“要啥没啥!几场招聘会下来,我连和用人单位搭话儿的机会都没有。”小凡说,还不如回家待着,反正爸妈对自己要求也不高。去年10月,她回了济源老家,开始半玩半学,准备“三支一扶”等系列招考。但大多无果而终。
在家待时间长了,小凡也烦。“经常会有一些街坊邻居来串门,一开口就问咋还在家待着,还没找到工作,真让人脸红啊!”后来,她干脆把自己锁在家里,一整天都不出门,“像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儿,想飞飞不出去”。
小凡无奈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待业群体。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共达74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2万人。这无疑加重了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导致部分毕业生不得不推迟就业时间。
此外,毕业生被动“慢就业”,跟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也有很大关系。河南某国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张女士对此深有感触:“除去一些全能人才,我们的工作对专业有着严格限制。比如,我们缺少物流专业的人才,但这样的毕业生却很难招到。”
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一边是毕业生工作没着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道出了这一尴尬:“近年来,大学在确定专业招生规模、增设新专业时,很少经过科学论证。一些专业根本无法保障教育质量,但要将这些专业剔除,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毕业生需要端正自身的求职心态,直面社会就业压力,主动寻找机会。”王云飞说。
就在接受采访前不久,小凡一路风尘仆仆,从济源赶到郑州,参加了一个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现在还在等消息。希望这一次能如愿以偿,那样我就能逃脱‘鸟笼’飞出去了。”小凡眼中露出期待。
篇2:毕业生“慢就业”的分析
11月,校园招聘迎来高峰期,有数据表明,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加上出国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处于待业的往届毕业生,预估届时将有1000万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20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不乐观。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近两年“待定族”(指调查时处于失业状态且不打算求职和求学的大学毕业生)和“慢就业”(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现象则越来越突出。(《新京报》11月16日)
调查显示,通过对比~届大学毕业生中未就业人群分布比例发现,最近5届的毕业半年后未就业大学生,继续找工作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待定族”比例则呈现上升的趋势。有业不就,原因何在?一是对未来有所计划,比如准备创业、准备公务员考试、参加技能培训等;二是准备出国留学、入伍的;三是有的学生属于理性就业,慢慢考虑人生道路;四是有的学生为逃避就业压力,或者对前途一片茫然,
不管是什么原因,“慢就业”的出现都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变,他们的选择也比以前更多了,很多大学生也在更多地考虑职业长期发展和就业质量。在我看来,这类现象的出现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一种好现象。
近几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出现 “慢就业”,对于充实个人能力或经历大有好处,还可以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从目前 “慢就业”的情况来看,通常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毕业生之中,也就是说,对于这些毕业生而言,不急于就业、暂不就业不是不准备就业,而是为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其实,马上就业获得的'经济收入,对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无足轻重。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就业速度,会不大一致,“有业不就”的现象不但将长期存在,而且会呈上升趋势。现在的问题是,在舆论一直关注强调就业率的氛围下,高校、社会、国家能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或者说能不能提高对这种现象的认可程度。
如何应对“待定族”?一方面,高校要积极肯定毕业生灵活的就业模式,不以“就业率”论英雄,就业工作从以就业为主转向多元化就业并重。另一方面,针对“慢就业”的不同情况具体指导,对备考的和出国深造的学生,积极提供支持、帮助;对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招聘活动,尽可能多提供用人单位的岗位信息;对找工作缺乏自信、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帮助引导这些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人才市场的变化,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从而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升竞争力。总之,要通过多方努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就业。
很显然,“慢就业”的这种变化意味着高校对这类毕业生的服务难度加大。眼下,当务之急是必须消除“慢就业”影响高校就业率的顾虑,形成新的共识,理性客观看待毕业生的“慢就业”。
篇3:民生观察 “9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
民生观察 “9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
又到一年毕业时,高校校园内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求职大战。诸多即将毕业的“90后”大学生已不再将“北上广”为代表的“人才高地”视为他们寄托梦想的惟一,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
1.“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王丽丽是兰州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她学的是新闻学专业。3月甘肃农业大学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王丽丽签好了工作。王丽丽说,她找工作首先关注与自己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要求之后,觉得自己基本符合要求,就递上简历。
毕业前,王丽丽一直执着于找工作。她相对于周围的同学年长些,而家里的两个弟弟都到了结婚的年龄,父母身体一直不好,想到这些,她便会鼓足劲头,开始努力。她跑了三四场招聘会,只要听到周围的高校有招聘会,她就会尽量挤出时间去看看。
“虽然用人单位没有明文规定要男生还是女生,但显然更偏重要男生,说法是,新闻工作机动性很强,女生不方便。”参加了多场招聘会后,王丽丽如此总结,“用人单位在很多时候不会有具体的要求,主要是专业对口。但一旦涉及到要签工作,他们便会有很多理由等着应聘者,尤其是女生。”
王丽丽一直留意新疆那边的用人单位。“我有新疆情结。也不知道什么力量在吸引着自己,在高中的时候,从一本书上看到有关天山的一张图片,觉得那个地方很神圣,就偷偷剪下来,夹在书里,现在还时不时拿出来看看。”说话中,她从随身携带的书中拿出来那张剪下来的图片,看着那张图片,又开始回到自己的世界。“想去新疆,还有一些原因是,小时候妈妈在新疆那边打工,想自己去感受一下母亲生活过的地方。有些人就适合一些地方,虽然对那个地方一无所知,对我而言,觉得新疆适合自己。以后想在新疆租几亩地,自己种种菜,然后把家里人接到新疆,家里环境不好,山大沟深。而且有亲戚在新疆那边,去了也有人照应。”
“在那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王丽丽幽幽地说出了隐藏在她内心的大胆想法。王丽丽的同学们找工作,眼睛只盯着薪水、福利,就业期望值过高,可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他们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些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面对一些小企业,他们觉得发挥不出自己的“真材实料”,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现在工作是签订了,可心情焦虑,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而用人单位却选择了自己。”面对工作,她流露出些许的不自信,这也许是毕业生的通病,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只是在学校时,读了几本书而已,对于工作,自己一无所知。
2.“一万名,风险小,投资少”
“一万名,风险小,投资少。”苏霞笑着说,“这听起来像理财产品的广告,但是这的确是我最现实的选择。”即将毕业的苏霞,来自于甘肃状元县会宁,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找工作,就想好好复习考取“一万名”考试,“对我来说,考‘一万名’是比较好的选择,相对也保险一点。”在他们看来,“一万名”相对于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来说比较容易,没有那么大的竞争,与此同时未来获得一份稳定工作的可能性却比较大。
选拔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包括到基层学校任教、乡镇卫生院工作、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等等。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尤其是农村毕业生,更多地倾向于考取省“一万名”来解决工作的问题。
苏霞说,她毕业后想回到家乡,鉴于自身的条件,她觉得自己在大城市找份稳定的工作不容易,便选择了通过考“一万名”来得到一份自己眼中的稳定工作。苏霞说:“回到家乡没有什么不好,在那里成长,学习,熟悉那里的一切,就算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家在哪里,可在大城市就不一样。在我现在看来,呆在老家,相对大城市的工作单位比较悠闲,没有那么忙碌。考取这些岗位,相比较其他工作更稳定,而且家乡那边消费低,工资可以满足自己的消费。另外,和家乡人打交道,感觉很亲切,做工作也比较得心应手。”
苏霞不得不承认,她做出这样的选择受到了自己同学的影响。苏霞的同学中已经有考取“一万名”工作的,听他们描述,“工作很稳定,每天朝九晚五,只要不出错就不用担忧哪一天会丢掉工作,而且还有正常节假日。”这在他们这些来自农村孩子的眼中,已经是很不错的待遇了。
“因为是熟悉的人,同学可以提供详细的信息,他们会将自己真实的体会毫无保留地告诉自己,,诸如每天具体到要干什么,即使还未接触到这份工作,但已经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份工作。”苏霞说,“她总觉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此刻她会更坚定自己去生源地考取‘一万名’。”
在面对充满诱惑的世界,苏霞也有过犹豫。“有时候,会不甘心,也想去外面闯闯,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这仅限于冲动、头脑发热时候的想法,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要是自己折腾,苦的是父母。”苏霞说她没有很大的抱负,她只想安稳地生活。
3.在家乡寻求发展
晓莹是地地道道的兰州姑娘,在兰州生活了23年的她连上大学都没有走出兰州。
207月就毕业的晓莹一向开朗,学习成绩也不错,毕业后想出去闯一闯。但谈起就业,晓莹却是满腹牢骚。
“你是个女孩子,到外面去人生地不熟的,怎么吃穿,怎么住宿,遇到困难怎么办,我们离你又很远。”晓莹父母说。在晓莹看来,父母的话不无道理,但对自己的选择,她也有自己的打算,思虑良久后,晓莹试图劝服父母,听从自己的想法。但父母和亲友的一番话,将她从美好的理想中拉到残酷的现实里。
晓莹的表哥五年前大学毕业,由于这位表哥从大二开始就做兼职,自己供自己上学。所以在一次次的打工过程中,他觉得做生意可以赚大钱,将来就可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状况,所以毕业之后就直奔南方继续从事销售工作。晓莹的表哥和伙伴一起来到了广州,从小百货做起,试图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转眼五年时间过去了,晓莹的表哥才发现在学校做兼职和真正在商场上真刀实枪地拼完全是两码事。每天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至今尚未成功。现在表哥已年届三十,仍然只身在广州闯荡。晓莹说自从进入大四之后,每次去姨妈家,姨妈都要问自己毕业后打算干什么,每次照例都会把表哥搬出来给自己当反面教材,临了还不忘强调“况且你还是一个姑娘”。
晓莹父母认为,发展还是在家乡好,外面的困难和艰辛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有亲切感,做事情比较容易、轻松。
“父母认为,在兰州发展,可以用他们的社会关系来支持我。”晓莹小声地说道。
与此同时,在学校忙活了一个多月的晓莹,也无意中知道很多学长学姐最后都回家乡发展的消息。看到学姐的选择,晓莹也想,自己一个瘦弱的`女生,从未单独在外面生活过,将来的生活怎么过呢?最终,经过再三考虑,晓莹决定就在兰州发展,还方便将来照顾父母。
其实,像晓莹这样的学生很多,开始都想着自己年轻,有的是青春拼。但是,在毕业当头,才发现现实远比理想更重要,最终放弃现在还看不到的未来,选择留在自己家乡,依靠近缘优势求发展。
4.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从最初参与公益项目,到后来逐渐自己带公益项目,大学四年,沈竹除了学习之外,主要的心思基本上都在公益事业上,几乎每周有几天都在公益组织办公室忙活。
现在,她和其他同学一样,准备毕业的事情,而最重要的就是就业。谈起就业去向,沈竹倒是显得比较淡定。
“我自己做公益这么久了,也渐渐地喜欢上了公益这条道路,我希望自己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沈竹现在已经和服务的公益组织续约了,虽然包括他的父母在内,都反对她将自己未来的工作寄望于公益。沈竹说:“不得不承认公益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正式工作,在薪酬、福利以及前景上都没法比,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份有前景的事业。”沈竹不愿意把公益看成是一份单纯的工作,她更愿意强调这是一份事业。
4月13日,招聘会,现场企业都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岗位,试用期工资达1800元-3000元,转正后不仅提高工资,还办理五险一金。记者注意到,与过去相比,“90后”们在就业时更注重自身的兴趣以及职位的发展提升空间,多数毕业生反而对薪水待遇要求并不高。
在一家公司招聘台前,兰州商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于晓正在填写求职表,他应聘仓管岗位。“学计算机专业应聘仓管?”听到记者的询问,于晓说,仓管岗位很重要,不仅是企业的总后方,还是联系企业内外的枢纽。“我对这个很感兴趣,这家企业发展空间也挺好。”
该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崔先生明显感觉到,企业平台、发展空间、文化氛围怎样等似乎更受到大学生的关注。而且“90后”大学生比前几年的学生更务实,愿意从基层起步,慢慢积累经验。
省人才交流中心市场部相关人士分析,“90后”大部分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长大,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展要求更高。企业如何用好他们,是一个新课题。
篇4:毕业生求职不易为题目的作文
毕业生求职不易为题目的作文
一直以来,“毕业即工作”的就业观念深入人心,毕业生求职不易 90后新潮观念爱上“慢就业”。而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不再选择马上就业,而是打算外出旅游、全职炒股,更有甚者,闲在家里无所事事,沦为“毕剩客”。他们被称为“慢就业”一族。
“慢就业”壮大成“族”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困境?又该如何看待这一新现象?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毕业生,倾听他们的“慢就业”故事。
“行走人生”的背包客
“在别人羡慕我有一份安稳工作的时候,我却选择了落荒而逃。”谈起当初的辞职出走,小寒用“迷途知返”来形容。
小寒今年25岁,来自南阳的一个小山村。7月,名校毕业的他去了广州一家造船的国企工作。可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去意已决。
“我受够了那里的单调乏味,让人看不到希望。”小寒懊悔地说,当初好不容易抢到手的工作,入职后才发现并不是自己的“菜”。
离职后,小寒想到了旅行。“坦白说,旅行只是当时的一种逃避,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做什么。”
小寒拿出部分积蓄,第一年,他行走了两个省。第二年,他又去了云南、西 藏和福建。如今,小寒依旧四处漂泊,没有工作。他说,一旦走起来,就很难停下。
小寒喜欢文学创作,大学期间就出版过一部小说,当作家一直是他的梦想。旅途中,创作的渴念再次被激发,一本旅行札记《孤单的人总会相逢》由此诞生。没想到,该书大卖,让更多的背包客认识了这位90后旅行作家,也让他一举成名。
回想往事,小寒对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他说,如果当时没有选择辞职,他可能还是一只孤独的、找不到人生方向的盲鸟,更是与文学绝缘。
“‘毕业即就业’是一种很盲目的选择。时代变了,年轻人应该有充分的时间,选好方向再出发,这样才不会走弯路。”在小寒看来,“慢就业”不失为很好的路径。
一些社会学者的观点与小寒不谋而合。他们认为,在过分追求“效率”的工业社会中,“快快快”成为人们挂在嘴边最多的字眼儿,而“慢状态”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身心得到解放,回到“慢生活”状态,“慢就业”的兴起,就是受到这种流行理念的推动。
“宅在家里”的炒股者
当小寒在旅途寻梦时,去年从河南某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侯定邦,却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宅在家里发大财。
每天早上7点钟准时起床,上午在家浏览新闻,下午画大盘走势图,买进卖出。看起来和“上班族”并无二致的'小侯,其实并没有工作。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的工作就是理财。”今年同样25岁的小侯说,大学期间,他看了很多金融、商业方面的书籍,也尝试了一些理财项目,就业参考《毕业生求职不易 90后新潮观念爱上“慢就业”》。重要的是,他喜欢理财。
采访时,我们称他为“炒股者”,他反复纠正,说自己是“理财人”。在他心里,“理财”听起来更上档次,也更像回事儿,起码自己觉得顺耳。
小侯一出手便尝到了甜头,最初的3个月赚了5000多元,他乐坏了,心想这比有些人上班还“来钱”多。但年底,股市接连跳水,让他瞬间囊空如洗。小侯一下子傻眼了。
“一个月亏损了一万多元,心脏都要跳出来了!很多人劝我‘割肉’,但我最终还是挺过来了。”说起理财心得,小侯头头是道。一年来,凭着一股子犟劲儿和精明,小侯赚了三万多元。
刚入行时,小侯的做法并不被理解。“家里父母反对做这行,说老感觉炒股就跟赌 博一样,哪像个工作。”最终,经过极力劝说,再加上后来确实也赚了些钱,父母才由着他去做。
作为“90后”群体中的一员,小侯的故事并非孤例。如今充裕的物质条件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为毕业生的新就业观提供了生存空间。在他们看来,就业早已不单是坐在办公室上班这一种形态,打工旅行、山区支教,甚至在家理财等等,同样都可视为一种灵活的就业方式。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云飞认为,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引领下,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机遇很多。这种更加多元化的就业选择,更加新潮的就业观念,为“慢就业”蔓延成势提供了社会土壤,也促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甘于在老板手下做打工者。
无处安放的“毕剩客”
对于部分毕业生来讲,加入“慢就业”是他们的主动选择。而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沦为“毕剩客”却是被迫与无奈。
24岁的小凡去年专升本毕业于郑州一所院校,直到现在,她还没能找到理想工作。
“在学校的招聘会上,我投过很多简历,但基本都石沉大海。”小凡说,不是自己不努力,但找工作时才发现,学历不占优势,工作能力欠缺,学的又是冷门专业,就业形势太严峻了。
“要啥没啥!几场招聘会下来,我连和用人单位搭话儿的机会都没有。”小凡说,还不如回家待着,反正爸妈对自己要求也不高。去年10月,她回了济源老家,开始半玩半学,准备“三支一扶”等系列招考。但大多无果而终。
在家待时间长了,小凡也烦。“经常会有一些街坊邻居来串门,一开口就问咋还在家待着,还没找到工作,真让人脸红啊!”后来,她干脆把自己锁在家里,一整天都不出门,“像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儿,想飞飞不出去”。
小凡无奈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待业群体。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共达74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2万人。这无疑加重了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导致部分毕业生不得不推迟就业时间。
此外,毕业生被动“慢就业”,跟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也有很大关系。河南某国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张女士对此深有感触:“除去一些全能人才,我们的工作对专业有着严格限制。比如,我们缺少物流专业的人才,但这样的毕业生却很难招到。”
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一边是毕业生工作没着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道出了这一尴尬:“近年来,大学在确定专业招生规模、增设新专业时,很少经过科学论证。一些专业根本无法保障教育质量,但要将这些专业剔除,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毕业生需要端正自身的求职心态,直面社会就业压力,主动寻找机会。”王云飞说。
就在接受采访前不久,小凡一路风尘仆仆,从济源赶到郑州,参加了一个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现在还在等消息。希望这一次能如愿以偿,那样我就能逃脱‘鸟笼’飞出去了。”小凡眼中露出期待。
篇5:“孔雀”向西飞 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孔雀”向西飞 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虽然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但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是作为西部人应尽的责任。”昨天,在上海交大举办的届赴西部就业、支教学生的欢送会上,已签约贵阳万江航空机电有限公司的工商管理2005届毕业生秦仕平动情地说。据交大统计,今年赴西部就业的毕业生41人,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学生共16人,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学生6人。
上海交大就业办主任费毓芳介绍,这些大学生都很优秀,他们在上海找份不错的工作不算什么难事。可是他们却自觉把个人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选择了偏远地区和基层。
据悉,各高校为提倡毕业生树立“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择业观,积极制订政策,采取各项措施,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行业、到边远省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上海交大设立了“西部计划”鼓励办法,凡入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若借贷国家助学贷款,将给予奖励贴息,并帮助其办理延期还贷的手续;在符合免试直升研究生的条件下优先考虑,并保留学籍,待期满后回学校继续攻读学位。志愿者服务西部期满后,报考本校研究生给予总分加分的奖励等。
篇6:大专学子求职需要摆正就业观念
大专学子求职需要摆正就业观念
文凭遭遇红灯内功等于高薪
王林,2003年毕业于成都翰林艺术学院电脑美术广告设计专业,现任成都市某知名广告公司广告设计部副主任。初次见面那天,她正在为一则房产广告作平面设计。王林说:“毕业前夕我就很顺利地被公司录用,一年多来自己创作、设计的广告稿样得到了客户的认可,领导们很器重,自己也很满意。”
大专生要找准定位
与王林交谈时间不长,但犹如洗脑。王林说:“人们常把文凭比作踏上工作岗位的‘敲门砖’,我赞成这种说法。但有的学生和家长却把它当成了事业走向成功的‘通行证’,这就过分夸大了。特别是对于专科段学生而言,当今社会大学生芸芸,专科生虽不说多如牛毛,但也是数量巨大,用人单位往往不在乎你是全日制专科、自考专科,还是成人专科,注重的只是你的技能和知识能否胜任工作。就我而言,学历文凭试点专科毕业,只要稿样拿得出手,就不比谁少赚一分钱,一起工作的`名校学子比比皆是,公司却一视同仁。站在一个大姐姐的角度,我奉劝专科段的学生要转变思想,不要把学校的名气看得过重,学校名气再大,你也是个专科,学校不能给你饭碗。就我的经验,用人单位招收专科毕业生重技能而非学校名气大小。”
大专生要有一技在身
爱华学院王院长笑谈:“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培养出谋生有术的社会人才就是好学校。”怎样才能“谋生有术”呢?从王林的自信和豪气中,我们感悟出这样一句话:“如今的大专学生就是高级技术型人才,单位要的是你真刀真枪的实干能力和操作技能,绝非笼罩在头上的光环。”谈到技能,翰林学院谭校长感慨万千,学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不惜重金聘请川大、川师的专家和教授授课,更花巨资购买实践设备,谭校长说:“我们不为别的,就为了对得起选择了我们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只要他们一技在身,就能谋生有术。”外语专修学院张院长深有同感:“要找一份工作何难之有,搞传销、下劳力都是工作,难就难在找一份个人称心用人单位如意的好。
工作。我们招收了学生,不仅要指导他们学习,迎接考试,更要教会学生谋生的手段,培养他们的情趣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这对他们一生都有百益而无一害。“看来,如今的大专学子要想打拼一片天下,没有一技之长绝非易事。
★ 大学生就业论文
★ 就业论文
★ 年终盘点计划
【毕业生求职不易 90后新潮观念爱上“慢就业”(共6篇)】相关文章:
脉动广告文案范文2022-11-14
简历:按能力延长阅历2022-04-29
报刊型广告文案范文2023-08-13
大学校园环境调查报告范文2023-10-16
教师礼仪讲座心得2023-09-22
体育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2023-01-09
简历中英文自我评价,英文自我评价2024-01-16
关于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2022-07-26
关于职场服装搭配等仪表礼仪有哪些2022-12-19
大学生求职10种技能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