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时间:2023-02-04 07:48:06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一片叶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篇1: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来自于扩招带来的大学生毕业数量的绝对增长,一方面来自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指导滞后,停留在只为毕业生提供单一的就业指导,缺乏全面的系统指导三是大学生对个人和职业了解不够,没有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据中国人民大学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目前52.9%的高校在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仅为就业准备的就业指导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由于大学生很少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也很难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用于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上。问卷调查显示,205位大学生中不知道、不了解职业规划理论的有125位,占61.3%。这种状况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2.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从学生上小学开始,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即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其对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了解自我及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丰富就业指导形式

传统的就业指导限于就业服务,侧重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等,强调就业观的重要性,属于被动的感知,很难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远离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应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室,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咨询服务。职业生涯咨询是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站,提供求职、择业信息,论坛交流等,引导学生根据职业规划的需要,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

(二)规范就业指导的内容

常规的.就业指导内容局限在政策性的指导,缺乏深入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发展”教育理念, 也不可能实施科学的就业指导,

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基础上, 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专门的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策略。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1.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目前,大多数就业指导只针对毕业生,对非毕业生以及就业之外的环节缺乏指导与帮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对于大一新生,应着重就业形势的认知及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应着重基本技能的培养,让他们对涉及就业方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接触社会。对于毕业生,侧重就业形势、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做好就业前的心理调适,从容面对挑战。

2.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

大学生只有对自我进行科学的测评、客观的评价,才能冷静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因此,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通行的某些测评项目和方法,再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测评体系,教育和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找出自己的优势,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3.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学校培养一支专业化和专家化的队伍,为学生提供符合个性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使其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心理学或从事职业研究的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些专业人士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制定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找工作,而是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个人特性进行职业选择,更注重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潜能与创造力。因此,在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使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学习,在顺利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后,能持续稳定的发展自己,贡献社会。

参考文献:

[1]徐献红,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经济师,.8

[2]赖新华,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第,茂名学院学报,2007.5

[3]摘自中华英才网

[4]杜生民,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篇2: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就业一般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就业规划是我们大学生需要做的一门功课,我们看看下面的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吧!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但是就业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因而,就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较多,但是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规划意识如何?大学生自己所做的就业准备怎样?以及大学生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和就业竞争力之间又有怎么的关系?本论文主要围绕着几个问题来展开论述,试图为这一系列问题提供系统性的研究。

【关键词】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规划意识的概念内涵

而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业后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行为。提到就业规划意识,那就不得不提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所涉及的时间较长,“就业规划”这一词似乎更为合适。严格来说,就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主要指大学生在对自己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校园就业市场,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就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相应的安排。

因此,就业规划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对于就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或者就业规划意识是指个人对就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是个人做好就业规划、就业准备的内动力。目前大学生对就业规划仍然不够重视,未能透彻地了解就业规划的重大意义,但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意识到就业规划意识的重要性。

二、就业准备的概念内涵

大学生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为未来成功就业而做的各种准备,它是他们今后获得理想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广义的就业准备既包括未就业者为了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得某种职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所做的就业准备工作,又包括已就业者为了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或改换职业所进行的准备工作。狭义的就业准备是指未就业者未来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得某种职位,在一定阶段内所做的准备工作。[1]本文更倾向于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在就业之前,为了实现最佳职业目标或赢得较满意的工作岗位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心理、个人规划、政策形势等方面的预先安排或筹划行为。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不仅仅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进行,而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综合素质和能力准备,其中又包括基本素质和能力,如认知判断能力、文字口头表达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及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如专业基础知识的准备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准备;特殊素质和能力。

三、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形素质或能力。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综合,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环境竞争力:是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就业竞争力是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综合。

四、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和就业竞争力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水平越高,就业准备越充分,其就业竞争力就越高;换句话说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成正比例关系。就业竞争力高的学生就个人而言,一般也是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普遍具有高学历,来自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社团经验与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就业竞争力高的大学生往往很早就开始了就业准备,包括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心理和就业手段等多方面的准备。

基于此,当前大学生应该增强就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准备水平,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提高就业规划水平

1.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大学生应该重视就业规划,主动探索和正确认识自己,分析把握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观,并及时与老师、家长、同辈保持良好的沟通,由此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2.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说,高等院校应该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从大一至大四每一年级有不同的课程舍子,引导大学生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学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为未来职业的自我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从就业规划本身来说,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的就业规划教育。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教育应该突出就业规划目标意识和就业规划价值意识,通过培训、讲座、个人辅导等使大学生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性是当务之急。同时,这里所说的针对性主要是指针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等等开展就业规划辅导和教育。

(二)强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准备水平

1.加强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高度的责任感,说服他人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2.加强大学生求职能力的锻炼。求职能力主要是指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积极参与竞争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3.正确评价自己,包括自身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深刻的评价,取长补短,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身的能力和发展。

4.关注就业市场,了解职位信息,确定就业目标;明确将来就业倾向的单位性质,工作内容等基本要求;了解自己心仪单位的用人标准。

5.加强就业技巧的学习,如撰写、制作及投递简历、职场基本礼仪,整理仪表仪容,面试技巧等。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促进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全程化

就业指导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准备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其次,聘请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进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和面对面咨询,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就业信息,择业技巧,职业道德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再次,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外实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甚至教训,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校友是做好就业指导的重要资源。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就业环境,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规范、完善的就业教育政策、制度、措施,是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包括大学生就业的鼓励政策、人才合理流动政策、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制度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完善对未就业学生的在培训计划,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马志强,吴万民.试析大学生就业准备[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01):43-44.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学报.,25(3):91-92.

[3]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7.

[4]王麒凯.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及其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4.

篇3: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怎么写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怎么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全面扩招,这一变革在其提出后的二十年里,逐渐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高膨胀的局面,从而导致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变大。大学生作为高素质、高教育、高文凭的代名词,一直被视为就是祖国栋梁,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百年老校和陈毅母校电子高专的学生,我觉得十分的光荣,但就是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就业压力也让我有些彷徨。时光荏苒,如今我已经迈入大学二年级,在收获了两年大学给我带来的成熟之后,我也开始努力地去思考我今后的道路该如何去走。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道:“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而越王勾践更就是“就是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都因为他们的雄心壮志而流芳百世。清代的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因此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句子来勉励自己。

只要你胸有理想,并付出努力,那么成功迟早会向你抛出橄榄枝。

1、我的理想和目标

如果我们想要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得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定位和就业目标,并把目标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出合理的就业规划图,并付出行动,经过不断的努力和调整,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取得人生的成功。

自入学以来,我已经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了整整一年半,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对市场营销什么都不懂到懂的了许多专业知识技能的蜕变。同时,我发现我对市场营销的兴趣也就是越来越浓厚。

从我自身的条件来看,我的思维比较活跃,心思也很细密,学会了市场分析,市场调查,学会了如何去运用学到的营销知识。

学市场营销不就是一味的怎么去营销某种商品,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就是学会如何去了解市场,了解我们的目标顾客,不就是让市场慢慢的来适应某种商品,而就是要主动的去让顾客了解,通过消费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主动的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更重要的就是掌握这种营销理念,从顾客,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实现产品的消费话。生产决定了消费,消费也能反作用于生产。

目前我正处在大学二年级,毕业将即,摆在我面前的一共有三条路:工作、升本、考公务员。今年暑假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三条道路之后,我决定选择工作这条道路。

在从业方向上我的初步计划就是,在工作的前四年里主要从事营销方向,因为在才毕业的四年里我还很年轻,思维活跃,而且体力也比较好,在这期间我要自己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在第四年后我已经二十七八岁,这个时候我会逐步向商业领域发展,在慢慢的区适应创业,去尝试着自己去组建一个公司,去学会去拼搏,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有遗憾,哪怕失败也

要去闯一闯,尝试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的能力和素养在校的这两年里我主要学习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行为学,会计学,商品学,企业策划学,公共关系学,证券投资学等学科。 从专业素养来说,我应经初步地掌握了一个商客该掌握的专业知识,这个不仅就是指专业知识上面的,更就是指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上面的。诚然,短短的大学四年就是无法也就是不可能教会我以后的工作道路上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的,但就是大学的四年却教会了我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就是自学的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及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以发展动态。、掌握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时机工作能力

从自身的品质素养方面来说,我就是一个喜欢钻研的人,不畏艰苦,喜欢挑战喜欢和人交流,我相信这些品质对我今后的职业生涯绝对就是一个有用的条件。

3、我目前的水平分析

承前所言,我已经初步学习了关于市场营销知识,此时并且掌握了一些营销方式和策略。但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问题。

比如专业知识不全面,技能不全面,不能让专业知识更好的适应与实际商业场合。社会经验不足,还没有很好的适应社会,必须在实践中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有待磨练。

4、和目标的距离分析

我的职业规划的跨度比较大,具体涉及四个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我的近期目标那就就是参加社会实践;第二个层次就就是前四年向营销管理人员方面发展;第三个层次就就是四年后逐渐向商业方向发展;第四个层次就就是三十岁之后向创业发展。

就目前而言,我的自身条件和我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还就是很大的,此时若光看专业知识,我现在掌握的知识根本就无法满足我的目标的要求。

正如我上面分析的那样,我在营销知识掌握方面就不够好,市场调查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这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里面肯定就是不被允许的。而且我的专业知识现在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校的两年里面,我并没有自己做出什么实体的东西出来,所有的一切都还只就是纸上谈兵。

5、我的具体计划

所有的理想只有付诸实际才有意义,此时只有一步一步地去开拓才会成就自己的成功之路,否则就算理想再美丽,它也不过就是一座海市蜃楼。

篇4:大学生就业规划书

三、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

PS:按自己的实际情况添加。。。。。。。。。

学习英语、office软件考英语四、六级,争取一次性保过。学习有关电脑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专心学习专业知识,考取各种与本专业有关的证件并且准备考研。为考研做准备,关注时事。考研成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读研或实习。

四、结束语

中国企业飞速发展,但中国优秀管理人才仍然极度缺乏,在加入WTO后,大批外企涌入,冲击中国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大批优秀的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中国在未来十年里需要大批管理者来改革企业,更需要优秀的,管理者来支撑企业。

由于中国的管理科学发展较晚,管理知识大部分源于国外,中国的企业管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急需管理人才,尤其是经过系统培训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企业管理职业市场广阔。

要在中国发展企业,必须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这就要求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和环境动态适应相结合。因此,受中国市场吸引进入的大批外资企业都面临着本土化改造的任务。这就为准备去外企做管理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很多机会。

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水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江河。

篇5: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请参考。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

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更是高的630万比年翻几番,“大众化教育”取代“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面试、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职场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篇6:大学生就业论文

摘要:各大院校也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各种途径,来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难题。庞大的就业群体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看待大学大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系统地研究出缓解大学生就业对策,成了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大专;就业能力;毕业生

1、就业的主要问题

1.1、大学大专生的学历问题

在一个20xx年的招聘市场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毕业生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当用人单位得知应聘者是大学大专院校的时候,他们回答一般大学大专生是不会被录用的,但如果是特别优秀的话,会加以考虑。但工资会比研究生少很多。因此,大学大专的学历问题是其就业问题中的一个硬伤。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则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1.2、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很多大学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水平远不能达到进入企业或相关行业的水平。除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形成准确对接。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1.3、学生求职相关技能的问题

学生在简历制作、招聘会临场发挥等方面欠缺正规的培训。简历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但是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一个系统而专业的指导。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简洁、明了的简历,而大部分学生的简历杂乱无章,因此很可能在简历这一关就会被卡掉。在真正的面试环节中,由于学生没有受过很系统的训练,都会特别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存在发抖、忘词等现象,在最重要的面试环节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淘汰。因此学生的求职相关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4、思想的禁锢

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其作用非常重要,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其就业出口甚至会高于很多本科院校。但是人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就代表着学习差、能力差,身份比本科生、研究生低一等。另外,在很多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学历,往往把学历排在第一位,能力技能排在第二位,有的用人单位因为应聘者是高学历的求职者,不管该求职者是不是他们所缺少的人才,都会被招收。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传统思想以及社会导向的束缚,最终形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

2、应对策略

2.1、解放思想,改变观念

人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考上大学大专院校就意味着二等教育、次等教育。国家要从大方向上,端正对大学大专院校学生的导向作用。大专院校应经常联系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校友,定期回访母校,并做一些讲座,增强大学大专院校学生的自信心。从根本上告诉大家大学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有着辉煌的未来。国家对于大学大专院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20xx年已经实行了部分学生自主招生的政策,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一项政策,它使得更多人才能够进入我国各个领域,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生产力。

大学大专院校还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指导,最终达到学生择业心态自我调整的目的。我国正在尝试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到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落后观念。

在大学生就业阶段,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监管,在这一环节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近些年,大学生因就业难而出现轻生的案件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高校也有一定责任。因此,要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疏导团队,定期对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与关注。如果学生有心理问题,心理团队应进行整体协商,研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

2.2、完善课程设置

在大学大专院校的课程设中有许多院校因循规守旧,不能从过去的辉煌中走出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造成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的严重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各大学大专院校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最终达到毕业时能有业可择。

第一,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营机制,订单式培养的运营机制,大学大专所面临就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与就业严重脱节。部分大学大专院校由于办学理念陈旧,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联系不紧密,往往在工作所之外还要做相关的工作培训,这样无论对企业、学生还是大专院校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对大学大专院校的校企合作等形式做充分的研究,方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二,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继续推行以“实习促就业”的政策方针,这需要学校与实习单位进行深入洽谈。

2.3、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

在大学大专院校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他们有很多在大学大专院校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很多奖项,有些甚至是在国家级的比赛中荣获大奖,这无疑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在招聘会现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出现发抖、口吃等现象,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最终录取的成绩,有的甚至会因此而遭到淘汰。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多方面原因构成的,但是无疑,学校负有更重要的责任。大学大专院校往往更加在意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然而对就业指导、模拟面试课程就显得过于松懈。

在大学大专院校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简历制作的重点,并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为学生讲述用人单位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简历。在简历制作过程中,一定不要出现杂乱冗长的文字,这是用人单位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在简历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标题、照片、个人基本信息、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等层次,按照精简的语言排列到一张A4纸上,最终达到不注水、不浮夸的效果,使简历真正成为毕业生最重要的一个名片。

学生在实习面试或就业面试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紧张的情绪,那么在模拟面试课程中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在理论课中,一定要告诉他们自我介绍的方法,多数同学都是在一遍一遍地看自己的稿件,然后在背。但是这种情况,在紧张高压的实际面试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忘词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自己的综合排名下降。在这段讲解中,可以告诉同学们,可以分块地排列自己的各方面介绍。

首先可以讲述自己的基本信息,然后介绍自己的个人基本技能,最后介绍对贵单位的展望。大概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介绍。那么最大的好处就是即便忘词了,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要求进行描述。因此,在实际的就业面试等技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非常重要的,在更多时候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格外重视这一环节。

3、结语

在就业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努力引导社会就业价值取向朝正确方向发展,坚持校企结合的重要方针,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实践能力,相信他们在职场最终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对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10):19-23.

[2]陈岩.新加坡管理学院办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57.

[3]卢晓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对策和问题[J].机械职业教育,(10):34-35.

[4]杨国祥.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镇江大专学报,2005(3):3-6.

[5]蓝燕.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大专学报,2005(4):67-69.

篇7: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一些文化、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高校中,不少大学生甚至有“毕业即失业”的悲观情绪。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目前,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以前的旧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可以说,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二是对毕业生能力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社会及用人单位错误地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和能力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2.结构性矛盾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却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出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例如,由于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使得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拿到技能等级证书,不得不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

3.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一方面,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比,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校现有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造成课程结构脱离实际。由于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再次,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政府应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发布,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应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政府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确定扩招规模;高校应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第三,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篇8:大学生就业论文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其实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本调研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素质,并对其调查,了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来应对就业和企业又看重大学生的哪些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学生,素质,就业,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XX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八、九百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据数据记载,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没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在3年后,我们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三、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35.56%和34.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61.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3.1超七成学生不明企业的人才要求

在被问及“你是否尝试了解目标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时,有2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没必要”,50.8%的学生表示“尝试过,但仍然一知半解”。显然,超过70%的学生并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尽管在当今社会,人们一直强调就业的双向选择,但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市场决定了大学生相对企业处于弱势的局面,企业的择才标准往往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参考标准。在此情势下,学生需要科学地对市场做分析,需要关注那些未来希望从事的行业、职位的信息,甚至对目标企业的运行状况、企业文化也要知根知底,这样才有助于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一个合格的商人起码要知道顾客要的是什么,然后来判断自己能否提供。如果连目标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对企业性质、企业文化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怜,求职自然会四处碰壁。

3.2了解企业人才要求的好处:

3.2.1、有的放矢,明确自己该“秀”哪块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

3.2.2、若明确自己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节省人力、物力;

3.2.3、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定义,对该目标企业有更深的认识,为之后撰写简历、面试打下基础,甚至在就业初期都将受益匪浅;

3.2.4、通过对企业的了解,将降低遭受求职陷阱、上当受骗的几率。

在平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在读大学生很难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会涉及哪些行业、职位说出个大概。据报道,前不久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公共就业服务进高校的活动中,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到25%的学生能清楚或比较清楚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劣势,而对未来3~5年的发展计划比较模糊的却占到35%,甚至还有15%学生表示从未考虑过这些问题。结合前程无忧此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众多学生在自身及就业目标的认识度不够,方式方法上也存在问题。求职前不知自己“卖”的是什么,不知该怎样“卖”,不知道该“卖”给谁,成为了横在大学生就业前三道隐型的壁垒;同时也进一步折射出国内高校对于学生职业规划开展的落后。

不明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的后遗症还表现在对自身的估计与期望上,超脱实际凭空对自身的评价通常会产生偏差。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有40.3%的学生认为自己就是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期望。反观低于30%的表示“很明确企业对人才定义”的学生中,有69.6%的学生认为自己还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期望。其中有7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满足的理由来源于自身能力素质的不达标。仅有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才标准

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人际沟通、工作态度、创新意识、道德品质这六项人才基本素质,在大学生眼里哪一项是最为重要的呢?调查结果显示,“工作经验”排在第一,占总量的48.4%。其次为“专业知识”,占到17.8%,“工作态度”以11%位居第三。而仅有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才标准,在学生眼里最重要的人才标准榜中垫底。

篇9: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关于就业论文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高层次人才培训,为社会,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大家看看下面的大学生关于就业论文吧!

大学生关于就业论文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高校的毕业生迅速增加,社会的进步导致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更有部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尤为严重,但是企业还是缺乏综合型的人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才!本文就是从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出发剖析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的软肋和误区,深刻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问题,从而客观理性地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利的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学校教育;社会原因

导致了我国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解决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毕业生就业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唯一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的,并采取了很多相应的教育措施。然而,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比如在政治上,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在思想上,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容易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另外在专业学习上,学习能力差,创新能力差和治学的不严谨,少数学生学习不认真,考试作弊的陋习。

2.高校在本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中国的第一批入学的学生融入社会,为我们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改变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庞大的队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该地区的经济衰退,社会并没有提供这么多的工作。导致突然增加就业难现象,凸显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其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不强,很难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另外,由于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一些高校仍然传达政策,组织信息,“双选”一刀切阶段,职业指导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改革的需要。

3.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

在当今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很多大学生为了尽快求得一份工作,往往违背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选择工作。这样不能学以致用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也导致了用人单位在用人上的短期行为,这些都是因为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准确的拥有供求信息。企业讲究低成本,高效益,不愿接受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宁愿考虑那些在职培训中的社会人员,这些因素就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1.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供过于求

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过渡段未配置的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本质整体供应的矛盾。

首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拥有很多新增劳动力,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基数大,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远远达不到新增劳动力的增加。在这种大环境下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这样的尴尬局面。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期,随之高校扩招成了一种必然趋势,然而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迅速的增加。然而社会人力资源相应对大学毕业生的需要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这必然就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2.大学生就业时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既希望谋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用人单位的拒绝,这样导致了精神上的紧张不宁,意志消沉,和行为上反应迟钝,无所适从。甚至还有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在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东奔西走,希望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就业形势的理性思考,做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些心理问题无疑给大学生在就业时带来不利影响,使得他们面临着现实生活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给就业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

大学生就业困难很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要求严格,许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于这种状况很多大学毕业生往往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致使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而且很多企业没有想过长远的人才战略,一味追求名牌大学,高学历,不考虑用人为才,仅仅以这些硬性规定,将很多毕业生拒之门外。

4.企业缺乏培养人才得长效机制

随着这些年经济的发展,自主择业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潮流,但是还是有一些因素是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如档案、户籍等。部分企业招聘的时候以不是本市户口而把求职者拒之门外,很多大学生因此与工作无缘。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状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我们必须对就业现状做出针对性的剖析,然后调动社会各层多种力量,对他们多多关注,做出多方努力。针对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将各种措施和方案实施下去。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大学生自己做出调整和努力

首先,放低姿态,确定新的就业观。大学生应该放弃“社会精英”的复杂的现实,建立就业流行的看法,有许多空闲的位置,小城市,村庄和社区中的其他地方急需人才,应该建立一个基层的意识,职业意识到基层行使其挖掘潜在的斗争意识。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仅仅530万,拥有了580万,达到了630万人,毕业生人数已超过650万人,”而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却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非常不利,迫使大学生就业走向大众化。对于这种情况,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的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过硬本领,以便采取主动,在就业竞争中寻求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其次,大学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以自己的专业技能谋求发展。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拥有敏锐的眼光,瞄准商机,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缓解就业的压力。不仅带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也给更多了求职者创造了就业机会。

2.建立健全学校办学机制,努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为迎合市场要求,高校应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能够提高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也积极吸收了大量专长的老师到就业指导的队伍中来。它以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队伍化、教学机构完善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和学科研究先进化为目标, 能够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这样,不仅打破了应届毕业生的局限性,也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3.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首先,政府应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逐步纳入法制系统工作的毕业生,和规范化的轨道。这样,就能够消除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歧视,从而打破了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其次,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流动到原籍或除直辖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一旦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这样,不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另外我国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对此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不仅大大降低了毕业生的失业率,也让我国的宝贵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4.网罗校友资源,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将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社会已构成各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学校,中介机构,媒体多渠道的职业指导模式,通过不断的指导和服务,继续探索新模式的大学就业指导已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针对专业特色,利用校友、老师的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专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以便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总而言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正被就业压力困扰的大学生提供解决的方法,才能帮助他们走向一条稳定的道路,从而选择一个更好的未来。我相信,通过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共同的努力和帮助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能够妥善解决的,高校毕业生必然实现充分就业。活跃的生产力作为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

[2]孙雪菲.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3]周立.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实现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研究[D].西南大学,2010.

[4]冯彩虹.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J].榆林学院学报,2010,04.

篇10: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例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年持续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和全国高校扩招的影响,每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为大家分享了大学生就业论文,欢迎借鉴!

摘要: 随着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的形势相对来说较为严峻,据统计 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将会达到历史新高的 727 万。而贫困大学生在高校中占有较大比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其先天的人脉资源和社会资源本就不如其他的竞争者,这使得他们往往在就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就业; 对策

我国高校毕业生有 20% 来自贫困家庭,伴随着就业难的社会现状也就出现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现象。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社会资源匮乏,导致他们在就业方面成为弱势群体。贫困生对工作的机会是非常渴望的,他们大多数出身贫寒,希望自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来在经济上帮助家庭[1]。这使得他们的期望值比较高。尤其是近几年来贫困大学生人数大量上升,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越发严峻。

贫困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应对方法,帮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难这一问题。

1、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靠低保维持生活,零就业家庭中的子女。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还表现在机遇少,社会资源匮乏,甚至产生心理上的贫困。许多贫困生的就业观和自身素质都是有一定不足,这些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不仅会遭遇到普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还有可能遇到来自社会的不公平[2]。这无疑使贫困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更加难上加难。贫困大学生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摆好心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强化专业技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成为优秀的人才。

1. 1、就业期望值较高

就业期望值较高主要表现在,都市情节严重。大部分贫困生生长于农村,却在城市上大学,他们更加希望可以用好的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非常向往在城市里工作,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非常大,两极分化相当明显,这就导致很多贫困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留在城市。然而有的学生,其专业条件和自身条件并不适合于城市中发展,但是却一味的将目光投放于城市,认为离开了城市便离开了滋润的沃土,甚至有的贫困生会想一步登天,殊不知农村地区在其专业上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们普遍期望值普遍较高的问题。就业期望值较高也表现在,择业预期过高。有很大一部分贫困生把他们的就业目标定在高薪外资企业,有社会地位并且稳定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上。但是这些岗位竞争激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是千里挑一、百里挑一,并不是仅凭有就业激情和较好的学习成绩就能胜任的[3]。优胜劣汰,这就是残酷的事实。而很多贫困生接受不了这一现象,使得他们深受打击,并且他们本身落后的就业观让他们错失了不少就业的机会,成为失业中的一员。他们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的生活有很大差距时,一些贫困生就会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己就业大好时机。

1. 2、贫困生的就业心理

当前,部分贫困生的就业观存在着从众,模仿、攀比三种心理。求职者对就业单位的了解仅限于网络、电视等媒体,对就业单位的了解,渠道有限,内容很少,缺乏客观性,并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这是贫困生就业存在的另一重要问题。贫困生大部分出生于农村,对社会了解较少,很多东西都是通过同学介绍才知道,但是他们在表现上总是掩饰着这种社会阅历的不足,平时与同学的接触和掩饰自己的不足,导致他们会表现出与其他同学一样的就业价值取向。他们单纯的认为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会去好的用人单位,然而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主要看的是能力。此外,贫困生就业时也存在攀比的心理,本身他们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就不如其他人,一些贫困生会不考虑自己的实际状况,而去选择比其他人更好的工作单位。

1. 3、综合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力下降

贫困生主要来自于农村,他们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一些贫困生的主要的认知度就在于要学习好考上大学,远离农村去城市生活。所以就导致他们综合能力较差,他们普遍都是主课方面学习成绩比较好,但是计算机、体育、音乐以及美术这些方面,相对来说要差很多。当前的用人单位并不只是考虑学习成绩的好坏,还要考综合素质,注重全面发展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竞争力下降,最终造成贫困生就业难这一问题。

1. 4、经济基础和一定的社会资源匮乏

就业竞争压力大的今天,不论是学生考研,还是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是需要很高的费用的。求职成本比较高,也是导致贫困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贫困生家境艰苦,许多学生上大学的费用都需要向外借款,因此没有额外的钱去负担贫困生就业的开支。

虽然人才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公平竞争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也有很多人为因素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企业会优先选用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这也是导致的贫困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4]。

2、对贫困就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提出解决方案

面对贫困生就业难这一现象,我们要找出具体有效的应对措施。因为这类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影响着贫困生就业环境的改善,贫困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因此,国家、社会、学校、贫困生等方面一定要共同努力,解决贫困生就业难这一现象。

2. 1、政府方面: 加强引导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做到加强引导,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支持贫困生就业。政府应该给予贫困大学生一些适当的照顾,比如经济上的援助支持,为自主创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贫困大学生的身上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果贫困大学生肯走如基层,凭借艰苦朴素的品质加上自身的聪明才智必定会有所作为。同时,国家也应当努力缩减城乡差距,减少两极分化,强化西部地区的支教工作,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高质、高量的教育资源。政府也要为贫困生提供一些适当的物质补助,只有保障了贫困生最起码的物质基础,才能去促进并解决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5]。

2. 2、社会方面: 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公平的社会条件

与此同时,社会要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用人单位也要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招聘最优秀的人才。贫困生本身的社会资源就相对匮乏,因此用人单位应该尽量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

贫困大学生就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需要各界人士的协助,在相关的社会条件上为贫困生提供同等的待遇。在全方面的努力下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率,让他们在社会中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 3、学校方面: 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

学校也应该对贫困生给予一些额外的照顾,对贫困生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适当的增加助学金。学校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积极开展各种贫困生就业指导的课程,专门为贫困生设立绿色通道,指派专门的人员对贫困生就业问题进行辅导,调整贫困生的心理,避免使他们怀有过重的心理负担,鼓励他们自主创业,选择适合自身的工作[6]。

2. 4、贫困生方面: 加强素质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贫困生自己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当前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仅仅要求学习成绩好,还对就业者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有所要求,在这样的条件下贫困生只有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胜利。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参加公益事业,报名参加兴趣班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但是面对当前高等教育日渐普及的现状,贫困毕业生如果不及时的调整心态,不去努力强化自身的实力,将注定面对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益纯,张丽婷,林煜.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 : 51 -54.

[2]朱理哲,邹超荣.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对策[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208 -210.

[3]朱理哲,邹超荣.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和对策[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6) :94 -99.

[4]李昌林.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及对策[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 153 -156.

[5]秦莉红. 试论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J]. 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82 -84.

[6]路平.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因素及对策分析[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6) : 159 -161.

[7]翟云秋,张建辉. 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时期贫困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及对策[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 :87 -91.

篇11:大学生就业论文

题目:新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的辩证分析。

【摘要】作为对应届大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内暂时延缓就业状态的客观描述,“慢就业”可以分为积极“慢就业”与消极“慢就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影响“慢就业”,大学生与家长就业观念的积极嬗变推动积极“慢就业”。高校教育方法与专业设置的滞后,毕业大学生供需结构性错位、大学生职业认知与就业观念的偏差等因素综合造成消极“慢就业”。“慢就业”不仅是大学生的事情,也需要政府、高校、新闻媒体、家庭等各类主体的协力,以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大学生积极“慢就业”,脱离消极“慢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慢就业”;消极“慢就业”。

新时代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进入了强调提质增效、优化升级的新常态,就业作为国家全面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出现了一定的新特征、新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慢就业”就是对当前就业新形势的一种反映。就业事关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大局,国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要位置”,客观分析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合理对待大学生“慢就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及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大学生“慢就业”?

代际更迭中的90甚至95后大学生与以往不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慢就业”。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等,过一段时间再就业的现象。麦克思研究院调查显示,届未就业本科毕业生(6.9%)中,有23%不求职不求学,高职高专院校未就业毕业生(8.1%)中有38%不求职不求学。国外与“慢就业”相像的有间隔年“gap year”,指高中生毕业之后,脱离一般的学业或就业轨道,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参加旅游、志愿服务或者留学等活动的现象。

我国的“慢就业”指涉的对象是大学生以及大学生就业,作为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就业观念,“慢就业”并不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知晓,对大学生“慢就业”的探讨有着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慢就业”是遮蔽问题麻痹大众的浪漫造词,不易盲目效仿,有的认为大学生“慢就业”没什么不好,应为大学生就业观念松绑,温与看待“慢就业”。

“慢就业”是对大学生毕业后暂缓就业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的状态,需要理性辩证看待。“慢就业”

既然是对大学生毕业后职业决策的一种客观描述,就可以分为积极的“慢就业”与消极的“慢就业”。如果大学生在毕业后不立即选择就业,而是在为时不长的时间里选择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等方式体验生活,思考职业道路,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与价值观规划人生方向,这种主动的“慢就业”可以称为积极的“慢就业”。积极“慢就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如果大学生毕业后借着游学、陪伴父母等幌子逃避竞争,迟迟不肯进入职业市场,可以称为消极“慢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不能立即就业,也可以称为消极“慢就业”,这是一种被动的延缓就业状态。

二、大学生“慢就业”的原因分析

当前关于大学生“慢就业”原因的研究主要是分析消极“慢就业”的原因,而不同类型的“慢就业”有着不同的原因,应具体对待,区别分析。

(一)积极“慢就业”的原因分析。

积极“慢就业”更像间隔年,这种最初发源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现象,一般在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步入现代化进程后出现,有研究指出间隔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与社会参与能力,增强学生的未来就业能力。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家庭可以为大学生在校以及离校后生活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保证孩子毕业离校后有基本或者丰裕的物质基础,为孩子选择“慢就业”提供经济保障。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家庭收入的增长上,也体现在产业结构与就业形势的变迁上,我国的产业布局日渐完善,除了传统的产业之外,信息、生物、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迅速,新型职业不断涌现,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职业选择,面对多样化的职业,应届毕业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也需要一定的选择时间。根据职业搜索理论,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掌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劳动者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需要花费时间搜集有关报酬与工作岗位的信息,需要一定的职业搜索时间,当职业搜索时间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劳动者应继续搜罗,直至收益与成本相等时停止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毕业后面对众多的职业选项,不立即就业,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职业搜索也是一种理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随的是人们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加个性化,更加注重个人兴趣与价值,在毕业之后不是立即就业,而是希望在一段时间的社会体验过程中提高领悟社会的能力,寻找自我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支教、创业考察或者游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实践与发掘自我的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有余力的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为孩子提供择业或者创业考察的便利,本身也是一种观念的嬗变。

(二)消极“慢就业”的原因分析。

人们观念的变迁往往与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节奏并不同步,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可以是一把双刃剑,部分学生毕业后啃老,逃避就业,逃避竞争。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部分落后的产业与产能需要淘汰,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大学的教育带来了挑战,部分大学的专业设置不能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这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导致一些大学生不得不被动“慢就业”。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业态对大学生素质技能的新要求,外加部分大学的就业指导教育脱离实际,引导不足,都会造成大学生毕业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无所适从。据有关调查,本科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实习与实践环节不够”(68%),“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46%),“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41%)。

高等教育改革之后,每年毕业的人数逐年增加,“最难就业季”一词从开始年年提,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95万,数众多的大学生对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是一种挑战,而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目光锁定公务员、国企、银行、外企等稳定、声望高的职业。与此同对,部分中小企业、新兴产业与创业公司却门可罗雀,招聘不到人,这种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大学生消极“慢就业”。说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与职业认知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自我与就业市场认知有偏差。而职业认知能力越差,就越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对找到满意工作失去信心,要么自高自大,确定过高的就业期望,这些都不利于实现就业。另外,当前选择“慢就业”的大学生多是90乃至95后,这些人中许多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关怀备至,进入大学后对大学生活缺乏明确的规划,大学毕业之后盲目被动,走上消极“慢就业”之路。

三、辩证对待大学生“慢就业”

(一)鼓励大学生积极“慢就业”。

“慢就业”不是长期不就业,有条件、有思想、有勇气的大学生选择参加支教、游学、旅行、调研等“慢就业”形式,可以积累生活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最终通过探索世界认识自己,并更好地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在“慢就业”阶段,大学生可能会去尝试“自媒体”、“主播”、“网红”、网店等等新鲜时尚的职业,也可能会准备考证或创业等等。

毕业于知名大学广告学专业的莫同学,没有选择像其他的同学一样参加校招拿offer,而是参加了妆容造型技术的学习,他说“现阶段想先学习一段时间,等学习结束后找一份相关的工作积攒一些工作经验,等未来能力增强后,会选择出国深造,也有开工作室的打算,或者希望能参加国际团队到国外的时装周后台做秀场造型”。这些体验与审视,有益于大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发展的无限可能,从而谋求自身与社会的最佳契合点,更加理性地求得最符合自身特点的长远发展之路,改善自身及社会的整体就业质量。

对这些积极“慢就业”的同学,应该进行鼓励,给他们更加宽容的环境。相关行政部门应抛弃就业思维,改变以初次就业率衡量就业的方式,给高校与高校大学生更多空间。对于选择创业的同学,应该响应国家号召,给予休学或者创业补贴等支持。媒体也应当客观报导“慢就业”,尊重大学生的选择。

(二)帮助大学生脱离消极“慢就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选择消极“慢就业”,会致使国家与家庭花费大量投入的人力资源不能转化为产出优势,这无疑会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与谐产生消极影响。解决大学生消极“慢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与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腾讯最新发布的一份毕业季大数据报告显示,选择“不就业”的95后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其中北京比例最高,上海其次,随后是杭州、广州与重庆等。

大学生的就业区域差异大,应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继续发力,给大学生提供自愿自由流动的政策与激励,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扎堆,地区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做更多的选择。同时,人社以及教育等管理部门也可借助互联网发展的大势,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市场讯息,减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择业搜索时间成本。

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给广大受众提供了海量信息,同时也通过大数据等数据筛选给人们的信息选择造成了局限,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应聚焦造富神话,而是将镜头与话题面向各行各业的人才与故事,这无疑有助于营造良心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理性择业就业。观念当因势而变,在鼓励自由自主市场经济的今天,进入编制不应该成为大学生观念环境的常态,社会应该鼓励多元发展,家长理应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场所,培养的应该是立体化有独立人格的人才,而不是流水线上千篇 一律的产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高校理应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着力内涵式发展,及时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培养各类有特点的人才。

高校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可吸收校内外的优秀就业典型参与课堂,现身说法,实例教学。要善于从精神上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与理性的就业观念。

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2.7%,临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要想顺利择业,在大学除了学习专业课知识外,要结合兴趣特长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择业时要衡量个人的实力,保持合理的待遇预期,积极地参与就业市场,寻找合职于中小用人单位的比例从2012届的48%到2016届的,就职于民营企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53%到届的60%,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成为大学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大学生需要调整就业心态,不能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业、高工资等所谓的好职业,而应当自我合理定位、全面了解市场,及时就业,减轻家庭负担,早日为社会做贡献。

四、结论

作为对应届大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内暂时延缓就业状态的客观描述,“慢就业”可以分为积极“慢就业”与消极“慢就业”,“慢就业”出现是主客观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为积极“慢就业”提供了经济支撑,也为消极“慢就业”提供了逃避就业的温床。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慢就业”。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高校专业设置与教育教学方法若不能因时因势而调整,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导致部分学生消极“慢就业”。结构性问题导致的“慢就业”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以及家长的择业观念与职业预期需要理性。部分大学生关注个人兴趣与自身价值,选择游学、志愿服务等积极“慢就业”,是另一种择业理性,反映了就业观念的积极嬗变。对待积极“慢就业”应当给予观念与政策支持,鼓励这种新型的就业形式发展。同时,政府、高校、新闻媒体与家庭等各类主体也要协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提供有利的条件,帮助大学生脱离消极“慢就业”。大学生要树立理性的择业就业观,理性衡量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积极面对就业市场。

篇12: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理念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有很大一部分培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授课,传统的授课方法只能给大学生硬性灌输就业理论,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运用,缺乏实践环节,其培训效果不够理想,不能达到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哲学,其内容十分丰富,在知识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上的独特见解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接收、传输知识并非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要积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有效的培训教学。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在培训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参与不同的培训活动,学习与就业相关的各类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创造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与此同时,教师在培训中还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通过运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创建良好的培训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方法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法,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效果。

(一)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培训

体验式教学法,即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将学生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借助真实的感受,他们能够迅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达到特定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直接体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体验为教学模式,以活动为教学载体,以直接经验为教学内容。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一是活动情景体验法,教师可以根据培训需要创设与现实就业环境类似的活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和表现进行指导。二是实践调查体验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就业实践活动中,亲自参加岗位工作,使其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另外,教师也可采用常见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体验企业岗位等方式,开展具体的培训教学。

(二)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进行培训

翻转课堂主张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且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存在很大差异。翻转课堂式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通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进入课堂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课堂活动,交流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吸收内化知识。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教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制作者,教师要在培训前搜索有益的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有关就业能力培训的视频,上传到规定的网络系统里,方便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就业信息。培训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可以运用提问答疑、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知识,再对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并通过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完成培训任务,达到培训目的。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培训

启发式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其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拥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在启发式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这样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上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在“求职简历的制作”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问题,如“你认为简历应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简历有哪些注意事项?”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做客观评价并总结制作简历的技巧,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训,使学生获得更加实用的知识。

三、结语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培训教师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帮助。教师要在就业能力培训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舒媛.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应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72-73.

[2]赵乐华,任毅.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J].中国地质教育,(1):140-142.

篇13:大学生就业论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出发,对改善就业难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自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形式转变,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从社会及政府、高校教育体制、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分析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及政府的影响

首先,社会及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和就业政策的管理上仍然不够完善。比如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还比较滞后,仍然存在着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从而制约了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在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归公安部门管理,人才市场归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部门在沟通协调方面经常存在各种问题,同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毕业生在跨地区就业时经常会遇到各种条件限制,这些不利条件都会影响公正有序就业市场的建立。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市场规则不统一、秩序混乱导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难以达成一致,既浪费成本又影响就业。

(二)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在教育体制上仍然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同时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也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盲目性和趋同性,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够紧密甚至产生脱节现象,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一定困难。第二,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与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第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滞后。一些高校忽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在就业指导和服务中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够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用人单位的影响

当前,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和聘用上经常存在重学历、重经验和轻诚信等情况,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引发毕业生就业难。一是经验障碍,许多用人单位为快速创造价值,拒绝录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二是人才高消费。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盲目追求高学历,追求人才高消费,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三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依托和暗箱操作等行为,影响就业竞争中的公平性和大学生的诚信度,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过于传统、陈旧,存在就业观念误区。首先,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经常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其次,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有些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导致在就业时经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这些情况会对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还有的大学生存在盲目攀比和观望等待的态度,一味寻求好地方、大企业,最终错过就业就会。再次,诚信问题是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弄虚作假,一方面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

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就业政策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同时要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促进毕业生合理流动。对未就业或失业的毕业生,政府应建立相应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机制和培训机制,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救济及服务。同时,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及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将就业指导融入到大学生活的每个阶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推进素质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社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高标准人才的要求。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社会培养符合现代化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和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思路。

(三)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转变传统的经验论、学历论,消除就业歧视现象。用人单位应从企业实际情况和长远效益出发,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树立长远规划,同时要在竞争中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观。这样,企业在竞争中能合理选用不同层次的人才,杜绝学历高消费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和浪费。因此,科学合理的用人政策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平台,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又促进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既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到理想的人才,又能帮助毕业生选择理想的工作。因此,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对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强化综合素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毕业生要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首先,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大学生要积极调整心态,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对自身合理定位。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不要过分苛求地域及薪资待遇。同时,高校及政府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念,积极引导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既解决了学生自身就业问题,也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总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高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才能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篇14:大学生就业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院校地域文化、师资力量、生源层次、基础设施(实验实训)、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等条件特征,与教学研究型高校存在诸多差异,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侧重点、就业创业内容、薪酬也有所迥异。如何创新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路径,提升其质量和水平,成为当前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丽江师专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研究为例,从就业、创业、择业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材教法、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探析,希冀增强研究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传统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社会需求人才,成为众多高职院校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扩招,一方面,受到高校教育的人数增多,大学教育已渐进大众化,生源层次不齐;另一方面,高校因其办学规模、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不断需求,因材施教更是众多高校难以企及;而对用人单位而言,其目的很简单,“召之即来,来之能干”。众所周之,学校培养人才的复杂周期性与用人单位等的社会需求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辅之学生、家庭、社会的思想观念等,这三者的趋同,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难以置身事外,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择业的指导工作,扩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路径,提升其质量和水平,成为应有之义。以滇西北高职高专院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为例,着重分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以求实效和增强研究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在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高职院校毕业生,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的主力,同类高职院校,相对不同地域、师资、办学规模和条件而言,其差别也较大,培养的毕业生层次、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别,进而影响学生就业、创业的质量、水平。作为滇西北民族地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功能因而也具有一般高职院校的共性,也体现其个性差别。

(一)提高认知,强化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在滇西北高职教育中的符号功能

就业、创业,对于全国高校应往届毕业生而言,目标是一致。但对于东部江浙沿海地区来说,用人单位相对较多,社会岗位在供需链接上体现出多层次性、多领域、多渠道,毕业生薪酬待遇的差异性,对同类院校毕业生相比较,差别体现落差不大。对西部地区,则未东部地区优势明显,学生的思想观念、择业、创业的机会在减少。在西部民族偏远地区,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结合就业、创业课程教育教学、民族地区特征(多民族构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实验实训、图书资料、办学条件等,因地制宜,因时而化,因材施教,对于在校学生和毕业生进行创业、就业指导教育,有利于民族团结、边疆安定、社会和谐、家庭幸福,更加突显出了高等教育强烈的符号功能和价值。

(二)转变观念,打破传统、落后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择业壁垒的功能

西部地区,比之于东部地区,在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等领域,显得优势不够明显,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对西部高职院校来说,受限于主、客观因素,在院校的财力状况、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实验实训等育人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显得历史的单薄,对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表现在学习条件、育人环境、思想观念、学习动力、实践能力、见识等的滞后性。通过现代多媒体的信息化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利于学生、家庭对就业、创业机会的认知重构,打破传统落后的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的壁垒,让学生、家庭、社会、学校增强就业的危机意识、公关意识、创新意识,减少就业误区和成本,增加对大学生就业、择业、创业教育、引导、指导的机会。

(三)扩大学习,加大就业与创业指导在大学生中的教育教化功能

西部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外,应加强综合素养的提高,诸如对大学生心理学、民族学、哲学、社会学、计算机、体育、写作、英语、礼仪礼貌、廉洁等课程学习。充分利用开设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倒逼青年大学生对相关知识、行业、领域的汲取,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增强就业、创业的意识,增加就业、创业的机会。通过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起到深刻的教育教化功能[1]。

(四)结合地域特色,走高职学生在就业、创业、择业中的可持续发展功能

受经济、社会、地域影响,西部地区在就业方面,表现出就业创业机会少、就业岗位有限、创业制约因素多等不利因素,因此,西部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堂,更应结合地域特色,立足当地社会经济,“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更新就业、择业、创业观念,不能“一岗定终身,一业定人生”,走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创业、择业之路。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在丽江师专教学中的成功展示

(一)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点,实践课堂化专业教学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xx年起,在国家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等相关文件精神指示下,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对在校大学生、毕业生进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要求在校学生每学期必修满6学时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课堂教学,全年共12个学时,全日制专科学制三年中,累计修满36学时,共计6学分,方为合格。未修满学分者,须修满方可毕业。学生毕业前夕,由学校和相关教学系部再次对毕业生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择业讲座指导,确保就业、创业、择业的专业性、实效性。

(二)实施教师竞聘上课,学生试听课、选课制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质量,每年举行的“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堂教学竞赛”,通过学生听课、专家评课的方式,对自愿报名参加课堂竞赛的教师进行评比、淘汰,优胜的教师方可进行全校范围内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同时,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对进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团队教师,再实行全校范围内学生试听课、选课制度,从而达到“教师喜爱教、学生爱好学”的教学目的,促进教学相长。

(三)实行教师集体备课,规范专业教学大纲、教案、课件

由学校招生就业处、学生处,负责召集每学期任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教师,实行集体备课,严格课堂教学内容,规范课堂专业教学大纲、计划、教案、课件,做到针对性、时效性、趣味性教学,提升课堂效果,为大学就业、创业、择业提供规范的教育、引导、指导,达到服务学生的目的。

(四)执行严格的教学评价,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学校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评价机制,由学校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科、学校教学督导等,严格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进行教学评价,通过授课内容、方法、手段,教学难点,学生反馈等进行全面评价,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明确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任务[2]。

(五)积极组织就业信息统计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教师到省内参加学习

学校招生就业处,积极组织学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课程任课教师、就业信息统计员参加云南省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专题培训班,以提高就业信息统计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任课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三、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在学校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一)部分师生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认识的误区

学校部分师生,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认识不够。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就业距离他们很遥远,是毕业之后的事情,现在不用关注那么多,即便上课学习了,也忘记了,等到毕业找工作,仍然比较茫然。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知识,还担心找不到工作?基于此,存在着教育教学、观念上误区。

(二)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堂的漠视、短视

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不是专业必修课,学分低,学时短,认为学校不够重视,他们也没有必要重视,进而形成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的漠视,兴趣性不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自然无创造性可言。

(三)部分任课教师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知识系统性把握不够,学生实践少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任课教师,存在部分教师对课程的系统性把握不够,不能有效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难点,对学生就业、创业、择业予以适时指导,不能富有成效地及时跟进学生所关注的,把学生的关注点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有机结合,部分授课流于传统填鸭式说教,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趣味性、互动性效果不够,达不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任课教师学缘结构差异较大,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学习深浅不一,部分教师教学中典型案例知识老化,数据停留在若干年前,不能把最新的、最生动的、鲜活的大学生就业、择业、创业的典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3],使得学生听起来觉得枯燥、乏味,看起来雾里看花。部分学生身边成功的教学案例,没有及时融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堂教学,列举成功的案例总是距离学生是遥远的,或者专业性不强的,或者和学生间隔年代的,让学生觉得课堂教学有点看戏的感觉,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结合学校特点、学生实际的校本本土教材缺乏

全国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相关教材、用书较多,针对学校自身、专业特点,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本土教材、用书缺乏,这样很难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学生、毕业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和指导。

(五)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学时、学分、学期的合理分布不足

学校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在学时、学分、学期上分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学期课时较少,学分分值较低,上课时间段集中(一次上完),让部分师生产生错觉,认为学校不够重视,所以学生理所当然不重视。

(六)校外兼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教师缺失

某种程度上,校外大量的业界成功人士、学生创业就业择业典型人士的现身说法,远比校内教师的说教效果对学生的影响要深刻。满足日程的教学需要外,应聘请大量的校外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对校内的课堂教学进行有益补充,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七)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经费投入有限

学校基于建设、发展,经费有限等诸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经费投入有限,在教师进修、学习,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就业创业科研探究等方面需加大投入,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有序发展。

四、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一)加强重视,加大对课程建设、教学相应的经费支持,提供教学物质保障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关系国家、学校、社会的大事,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的实事,做好就业、创业、择业指导,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重视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指导,能够积极、主动、有效地引导广大学生,正确对面对就业、择业、创业,切实转变观念,秉持一颗平常心,积极、乐观、健康的面对就业、择业、创业的过程中各种挫折、失败、教训,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基于此,应重视课程的合理分布,健全评价机制,加大对实验实训、实践、课堂研究、师资队伍等的经费投入,为课堂教学提供物质保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可持续发展[4]。

(二)加大宣传力度,在师生中营造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氛围,提高教学意识

在师生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网络、展板等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就业、择业的典型成功案例,充分分析大学生就业、择业、创业心理特征,营造就业、创业、择业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进课堂、进生活,促进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兼职人员聘用,丰富课堂教学专业性

加大对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历、学缘、行业经历、教学经验等,打造一支专业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师团队,注重聘请校外行业、业界大学生创业、择业、就业成功人士,进入校园,进入课堂,通过内外教学团队,促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实效性[5]。

(四)鼓励课堂教学研究,编写编撰适合本校、本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择业本土教材,增加教学实用性

着重探索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注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与其他学科的个性差异,既尊重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又注重其特殊性。鼓励学校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编写编著适合学校特点、专业特点、行业特征的校本教材,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指导、择业指导更具实践性、可操作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五)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引进来,走出去”,提升师生教学的趣味性

通过教师公开课、示范课、专家听评授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课堂教学竞赛、走出去,引进来等多途径、广渠道、宽领域,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鲜活的内容和生动的案例,提高课堂师生互动,提升师生课堂教学、学习的趣味。

(六)与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安排,充分利用专业见习、定岗实习等机会,为学生搭建校内、校外就业、创业平台,不拘泥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带动学生加强专业认知,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实践性,进而体会认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五、结语

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就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本身去探究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场景、教材、教法、课堂实践等诸多复杂因素,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等入手,探析课堂(实践)教学研究,希望能引起共鸣。

参考文献:

[1]胡培根.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xx:53.

[2]高峰.大学生就业指导[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xx:120.

[3]张彦军,杜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实战[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56.

[4]朱道平.高校贫困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心理问题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xx(2):21.

[5]刘洪杰.就业.创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108.

篇15:大学生就业论文

摘要: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当中,从政府、高校和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探讨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问题。政府从规范就业市场、改革户籍制度、制定创业法律法规;高校从高校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和高校就业指导;学生自身从学习、心态、诚信和素质三个方面分析。三个主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对推进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创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都是个重要的话题,每年临近毕业季,我们就会听到“史上最难就业季”之说,对于20xx年高校毕业生而言,就业形势更加艰巨。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虽然这两年来政府和高校不断的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真正创业的大学生还相对较少,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xx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仅为2.86%,创业比例虽然相比20xx届有所上升,但是对于庞大的基数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1〕在经济下行、就业艰难的环境中研究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推进大学生就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促进大学生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障其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其人生价值,同时也兼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政府的原因

第一,就业市场不规范。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一些大学生通过不正当方式进入单位,这不仅影响用人单位的工作质量,也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第二,户籍制度的限制。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必须考虑户籍问题。没有当地户口,今后孩子上学是一个难题。由于受这个条件的约束,求职的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第三,创业政策不完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政府出台一个政策之后,由于资金、服务等问题,各省市在执行时会出现偏离政策的现象。创业资金的优惠幅度太小。创业政策中免除的收费仅停留于手续费、证件费等占创业费用比例小的部分。由于目前法律体系中没有针对就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这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和大学生创业的保障性。〔2〕

(二)高校的原因

第一,高校教学模式。国内高校的教学、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的是一些除理论知识外的能力,例如沟通、组织、协作、创新等能力。第二,高校教师。高校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和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竞争力。专业过时,照本宣科等教学方法都导致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低下。第三,高校就业指导。就业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以及熟知国家的就业政策和需求。但是高校辅导员忙于担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工作,很难有时间进行就业指导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另外,辅导员部分是由刚毕业的学生担任,缺乏指导经验。〔3〕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基础能力和专业素养不足。现在的大学生以独身子女居多,缺乏独立性、耐劳性和责任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缺乏了社交、团队合作和组织等基础能力。另外,大学生沉溺于玩手机和电脑,学习时间短缺造成专业知识水平偏低。第二,眼高手低、啃老待业现象严重。一些大学生盲目自信,对一些工资少、环境差的公司根本不予考虑,且缺乏进取心,总是想依靠家人或亲戚帮忙安排工作,没有找到心怡的工作之前,宁可在家待业。第三,诚信和素质低下。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临近时做文章,如买假的证书、盖假章以及做假材料等;和用人单位签约之后找到了更好的工作随即毁约,这些造假因素把真正优秀学生应该获得的工作机会给挤占了。诚信和素质是招聘方非常注重的两点,一些招聘单位特地设置了素质测试,以此来作为衡量招聘优秀人员的重要标准。〔4〕

三、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角度

第一,规范就业市场,维护公平竞争。政府应加强监管就业市场,坚定消除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保护人才市场的诚信度,创立规范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第二,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就业地落户。“所谓就业地落户,是指将是否在当地合法稳定就业作为公民户籍迁移准入的唯一标准,即只要在某地具有合法稳定就业,他就拥有了将户籍迁入就业地的权利”①。就业地落户政策落实的话,因户籍制度制约就业的因素将不复存在。第三,制定创业法律法规,加强创业优惠力度。在法律法规的监督和保障下,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会到位,大学生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降低创业风险。另外,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资金上的扶持,如落实到税收优惠方面。〔5〕

(二)高校角度

1.高校教学模式。美国高校教育重视的是教与学的过程,并不是成绩本身。这种模式下培养的是求职和工作工程所需要的能力。为此,我们需要分析其教学的两大模式。第一,阅读。美国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大,在课前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会带着兴趣和疑问去听课,其结果是事半功倍。在课后,老师又会给出相关的阅读材料作为作业。通过阅读,学生在课堂上提高了听课效率,同时也掌握比书本更丰富的知识,拓宽了视野。第二,讨论。通过课前的大量阅读,课堂上学生会根据老师给出的研讨方向进行讨论。课堂讨论之后,还有一个延续性的环节就是课后讨论。在课后讨论中,学生以之前的讨论分歧为起点,思考并讨论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法。课堂和课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和思辨能力。美国高校的教学模式给予我们启发。除了专业课的知识理论之外,大学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养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思辨能力、演讲能力等在求职和工作中备受重视的能力。〔6〕

2.高校教师。高校教师应拥有责任心、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和采用积极教学方法的意识。高校教师要认真、细心的备课,认识到自己在讲台上的引导性和重要性。另外,教师的职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职业,除了自身担任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之外,广度的学习也是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角,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两种作用同时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取得教和学的最好效果和最高效率。〔7〕

3高校就业指导。第一,辅导员应加强就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能力。高校应定期的给予辅导员相关的就业培训机会以提升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水平。第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和明确就业方向的必要途径,这可以实现更好的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学生的自我分析。通过分析,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以及优缺点等有了醒目的认识,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职业。〔8〕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需要把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放在首位。学校也需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多地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加重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程中的占比。

(三)大学生自身的角度

第一,学习方面。大学生要有自律性,学好专业知识。从大一开始制定一个学习规划,明确大学的每个阶段的学习重点。如报考计算机、英语四六级,有出国计划的报考雅思托福等相关考试,打算考研的同学要提前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科目。另外,大学有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大学生应该在学习之余积极主动地参加,通过在社团活动中的接人待物,基础能力可以得到提升。第二,心态方面。大学生应调整心态,放低姿态,先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通过在任职工作中的锻炼,明确了择业的方向,这样在以后的求职中就有了目标性。适机就业再择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渠道。第三,诚信和素质方面。大学生应该讲究诚信,实事求是,在学习过程中奋发,提高自己的真能力、真水平才是长久之策。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逐渐养成好素养和高素质。〔9〕推进大学生就业与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和创新、学生的努力和拼搏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是分不开的。其中大学生自身缺乏努力、拼搏和坚持的精神是导致就业难的关键。从政府到高校再到学生,各个主体应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形成主体间的良性互动,这会让就业这个难题逐渐变得不难。

注释:

①楚德江.就业地落户: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xx,(3):40-43.

参考文献:

〔1〕谬友银.走进《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N〕.吉林日报,20xx-12-19(006).

〔2〕高丹.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完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8):178-179.

〔3〕泰雷,李刚.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能力提升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xx,(14):13-14.

〔4〕张瑾.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5):79-81.

〔5〕高丹.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完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8):178-179.

〔6〕张丽娟.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的三个重要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xx,(18):62-63.

〔7〕王盛.关于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20xx,(10):32-33.

〔8〕赵娜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23):243.

〔9〕张瑾.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5):79-81.

试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论文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就业前景

毕业生工作计划范文

探析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论文

浅析高校大专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论文参考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中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论文

试论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教育论文

浅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教育论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论文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2023-04-2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创新论文2023-02-12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高一金融2022-05-04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开展下岗职工就业的指导工作的论文2023-03-01

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及应对的研究论文2022-04-29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2023-05-11

建筑系就业指导论文2023-11-11

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要途径探讨论文2023-04-16

学生幸福感在创业教育中的提升论文2024-03-26

创业教育论文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