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主题思想范文

时间:2022-04-30 12:34:0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朱樱司密马赛”为你分享18篇“舞蹈主题思想范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舞蹈主题思想范文

篇1:《杜甫诗》主题思想

《杜甫诗三首》主题思想推荐

一、秋兴八首(其一)

以身在夔州而思念长安为中心题材,写夔州秋色和羁旅的伤感。本首诗是秋兴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诗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是全诗中心所在,当仔细品味。

二、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叙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三、登高

诗人通过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悲愁之感。

篇2:背影的主题思想

背影的主题思想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篇3:《沁园春·雪》主题思想

《沁园春·雪》主题思想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词中咏雪言志,抒发了词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这首词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里;论史,上下几千年,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写景、议论、抒情三者完美的结合,要抓住关键词语,感知词中深蕴的内涵。

句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篇4:《水调歌头》赏析及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赏析(3篇)

1.苏轼的这种自我庆幸和自我宽慰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思想深博而复杂,以儒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将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与儒学理论融汇贯通,用以处理行藏、出处、进退之节。中国士大夫对待人生、事业的挫折,大体遵循两条道路:或放弃理想,与世浮沉;或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苏轼则以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了第三条道路。

他既不放弃理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极端激烈抗争,而是听其自然,力求超脱。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态度来对待。天地无穷,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风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亲人分离,他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宽解祝福……作为近千年前的古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无缺憾,但他一辈子处人处事坦荡圆通,随遇而安,因缘而适,有效地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一生乐观、开朗,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水调歌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2.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3.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水调歌头》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篇5:木兰诗主题思想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篇6:苏幕遮 范仲淹主题思想

苏幕遮 范仲淹主题思想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主题思想】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全词低回之宛转,而又不失去沉雄清刚之气,上阕着重写景,以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为下阕抒情设置背景;下阕重在抒情,直抒胸臆,声情并茂,意致深婉。其主要特色在于能够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是化用的这首诗中的名句。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词义】

《苏幕遮》词牌,原本是指从古高昌传来的“浑脱”舞曲。“浑脱”是“囊袋”的意思。据说,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唐人称之为“泼寒胡戏”。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脸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因而乐曲和后来的依曲填出的词就被称为《苏幕遮》了。《苏幕遮》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赏析】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了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篇7:望岳译文及主题思想

望岳译文及主题思想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中心思想

1、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2、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篇8:《琵琶行》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前者为主,后者为宾。既表达了对琵琶女晚年沉沦遭遇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的凄凉心境。

段落大意:

这首诗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写遇到琵琶女的经过:江边送客,正苦于没有音乐的.时候,偶然遇到了她。

第二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况,详细描写了她的演奏技巧。

第三部分(“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自述身世。

第四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篇终)写作者的感慨:对琵琶女的同情,并借此抒发了自己迁谪后的郁闷心情。

结构图示:

篇9:《诗经 关雎》的主题思想

《诗经 关雎》的主题思想

《关雎》是国风的第一首诗,亦是《诗经》的首篇,因而历来被学者们所重视。

《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首篇,关于它的解释,历来说法很多。对各家观点加以认真梳理,不难发现,每一种观点都有它的可证之处,然而从做诗歌到完成这一阶段来说,或许它并不复杂,只是后人在解读的过程中,在无意识之间掺杂了很多别的因素,导致了各种观点的存在。但实际上这就是一首反映爱情婚姻观念的诗篇,只是它的对象不是普通的男女,而是贵族阶层,是奴隶主贵族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婚姻,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可论证这是一首爱情诗,此外通过里面描写的对象和物象也可论证这是一篇描写贵族阶层追求爱情的诗篇。

一、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论证

《关雎》和现代情歌在表现手法上极其相似。现代歌词在结构上讲求反复,语言上要求简练,用词上注重和韵,意境上追求含蓄,都是为了抒情的需要。再来看看《关雎》,全诗五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就把一个美好动人的爱情故事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读者,可谓惜墨如金。双声叠韵词“关关,窈窕,雎鸠,参差”等的运用,使诗歌节奏明快和谐,富于音乐感,读来琅琅上口,顺畅自如,非常符合诗歌便于抒情传唱的特点。反复吟咏的诗歌句式,使情感跌宕反复。此外,诗中意象“水”,“雎鸠”的创造,更使诗歌富有传情性。

全诗五章可分三层来理解,第一章为第一层,描写青年男子听到鸟呜,看到河州中采荇菜的美丽女子顿生爱慕之情。二,三章为第二层,写青年男子努力追求所爱的姑娘,但“求之不得”,于是陷人了痛苦的冥思苦想之中,“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最后两章为第三层,诗歌并未延续上一章的沉重心情,而是笔锋一转,以欢快的调子来写这位男子幻想以弹琴鼓瑟的方式向姑娘倾吐爱慕之意,以敲锣打鼓的方式迎娶新娘的场面。这样写既能衬托出女子的美丽娴淑,又能表现出男子有情有礼的君子风度,全诗充满顿挫醇和之美,可见《关雎》乃为一首爱情诗,它表达了一位贵族青年爱慕并追求一位美丽贤淑女子的过程。

二、从君子和淑女的称谓论证

《关雎》对于它所歌咏的对象“淑女” ,“君子”。这个淑女,君子是指怎样身份的人呢?“君子”一词常见于《尚书》,是对贵族的'通称。如“君子所,居无逸”,“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在《说文解字》“ 君”的词条是“君,尊也。从尹口。”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中进一步解释,“ 君,治也”。有用口来“ 发号” 之意。在王筠的《说文句读》中认为“发号故从口”,都是在指“君”有发号施令的权利,也证明了“君”高人一等的显赫地位。可见,君的本义应是指有较高地位之人。《说文解字》中“窈,深远也”,“ 窕,深肆极也”。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认为毛诗“窈窕,幽闲也”,是“ 以幽释窈,以闲释窕”,“ 远”“ 幽” 都是认为“ 窈”为“ 深”的含义,即深沉而不显露。孔颖达在注“ 窈窕”时,也认为是“淑女所居之处。”综于此,《关雎》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大抵认定为贵族阶层的代表,故《关雎》也应是一首反映贵族青年男女爱情的恋歌。

此外,在写”君子”追求”淑女”时,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男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情态。这样的情态既真切地表现出男子对女子的深厚真挚的爱意,又不显得激烈和冲动。没有狂热誓言,没有火山爆发般的热烈,却有溪水潺潺般的温柔,显得平和而有分寸,体现出一种自我克制、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即《毛诗序》 所谓 “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诗经时代正处于礼乐文化的建立兴盛期,礼在当时处于统治地位。当《关雎》中的君子求淑女而不得后,在“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后,“君子”能够以礼节情,这样的情欲最后诉诸于钟鼓和琴瑟,而没有逾越礼仪之外,而能达到这种要求的也只有有德有道的君子和坚贞的淑女相配。

三、从钟鼓和琴瑟的礼制论证

《关雎》歌咏淑女以配君子,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这琴瑟和钟鼓,用以优待淑女,就牵涉到古时奏弹这乐器的一个礼制问题。琴瑟,钟鼓弹奏不易,欣赏亦难,因为据史料的记载“礼不下庶人”,琴瑟和钟鼓都并非是一般民间所用的乐器。鉴于此,也可以认为《关雎》是一首贵族婚礼歌。并且由于受到当时生产力和阶级的影响,琴瑟和钟鼓通常而言出现在的场合都是士大夫,诸侯,天子的家里,并且这还象征着一种荣耀,并且会十分珍惜,有的还会在器上镌铭,以记其事,子孙都将其视为宝。

钟鼓,琴瑟与礼制相关。何楷说过“琴瑟,常御之乐也故。《鹿鸣》燕群臣则曰:鼓瑟鼓琴,钟鼓,至大之乐也。故《彤弓》飨诸侯则曰:“钟鼓既设,盖燕礼小而飨礼大,所用之乐亦从以异也。”就是说这乐器用于燕礼、飨礼之时,为庙堂之乐。从这样寓有一定的政治性的生活内涵中,可以理解这“君子 ”及 “淑女 ”身份是不寻常了。这“君子”的政治地位可以说是一位显赫的奴隶主贵族吧,这样看来,那么君子和淑女就不会是当时普通的农村青年男女,而是指贵族男女之间的爱情。

关雎【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篇10:《雨巷》主题思想分析

《雨巷》主题思想分析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提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作品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的“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的诗虽也不乏描写现实生活具有清新气息的篇什,但大多数均沉溺于个人情感之中,情调比较低沉。《雨巷》发表于1928年,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自己沉重的情绪。在绵绵细雨中,他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却也寄寓着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和我国古典诗词影响很深,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喜欢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手法抒情,《雨巷》里的许多形象,都凄婉迷茫,充满象征意味。另外,他十分注重音乐感,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押韵两至三次,同时还以复沓、重复等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表达了什么思想情绪?

戴望舒的《雨巷》作于1927年夏天,发表于1928年。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境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在绵绵细雨中,他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雨巷中独行的彷徨的抒情主人公。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在这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雨巷》中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从这低沉的倾诉和失望的自白里,我们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篇11:反腐主题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每日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关于党的新闻消息,有入市有申奥,也有汶川也有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身为九十后的一代人,我们可以说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和空气,我们的成长也好像是中国共产党这二十年来的一首歌儿,唱响了未来唱响了希望,也唱响了我们九零后的明天。

身一名预备党员,我感受到我们和光荣的距离,就只有那么薄薄的一层纸而已,那一层纸,代表的是党员的自律,党员的自觉,党员的无私奉献,党员的鞠躬尽瘁和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的铮铮铁骨……

多么艰苦的岁月和多么光辉的历史,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可歌可泣,有八年抗战的艰苦卓绝,长征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可长征不过是中共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旧时代的考验通过了,新的血液需要面对新的挑战,而身为新时代新的脊梁的我们,争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共历史上铭记的一位伟人毛泽东曾经如此写过,诗词中的大气豪迈自不必说,那一份要开拓古今之未有的气魄,才最令人折服,靠着这一份初生牛犊。

长江后浪推前,一代新人胜旧人,今天,我们八十后后九十后,也必将接过前人手中的光辉,用着一份年轻的生命的热忱,续写新的光辉 篇章。

八十后的代名词是垮掉的一代,九十后的代名词是非主流,我们常常要面对社会质疑的目光,怀疑的声音,可是汶川地震志愿者中年轻的面孔,北京奥运会上洋溢着青春的笑脸,都向社会向成人的世界诉说了我们那一颗颗炽热真诚的心——红旗上的鲜艳,也有我们的一份力。“少年强则国强。”历史是不断向前的,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手握旗杆的领路人,看着鲜艳的红旗,倾听胸膛里年轻心脏跳动的声音,每一次有力的起搏都在重复着我们的决心——我行。

生命中总是有许许多多值得感恩的事情,我感谢于社会各界给予我们的光怀,也感动于这些光怀,我想,是中共带领着全体人民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得到了太多的我们无以为报,把自己的热情奉献其中,参与其中,才是对社会最大的回报吧。

汇报人:xuexila

汇报时间:XX年XX月XX日

篇12:反腐主题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中心党总支要求各支部结合行风建设工作,开展一次反腐倡廉的专题组织生活,这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下面就这个专题,谈点个人想法。

一、正确认识反腐倡廉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处在关键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仅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党内反腐倡廉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党的报告指出,坚持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因此,把反腐倡廉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于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促使党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廉洁从政意识,增强法纪观念,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切实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确认识反腐倡廉的长期性、艰巨性

我们党反腐的态度是坚决的,道路也是漫长的,艰巨的,我们的党只有不断清除自己身上的病菌和毒瘤,才会更加纯洁、更加伟大,才会带领中华民族走得更好。尽管我们对当今社会的腐败现象表示深恶痛绝,但我们始终对党和政府还是有相当大的信心,随着我国民主体制的改善,法治的不断健全,还有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滋生腐败的土壤会越来越少。作为这个行列中的一员,我们只能给党旗增光、不能抹黑。要牢记:任何人,无论以前为党和人民做了多少有益的事,如果躺下身子,不思进取,甚至不洁身自好,违反党纪国法,党和人民是不会姑息迁就,任你所为,而是定以严惩的。要认定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是至理,无论你在何岗,官有多高,位有多重,还是最基层的普通工作人员,只要你违了规、犯了纪、触了法,必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三、正确认识反腐倡廉与自己本职工作的密切关系

很多人都以为反腐倡廉只是党的高级干部的事,自己一无权二无钱,与自己无关,殊不知任何一个人堕落与腐败的行为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放松了警惕之心与律已之心,把个人利益的追求错误地放在了第一位以致到最后的腐化堕落。千里堤坝溃于蚁穴。为了筑起一道反腐倡廉廉洁自律的牢固防线,我们必须坚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

作为人才中心的一员,我们是代表党和政府在从事人事人才的公共服务工作,因此,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在手中会有一些小的权力,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知道,我们手中的权力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的权力运用的好不好,为老百姓服务的怎么样,应该由老百姓来评价,由客户来监督、由群众来监督。平时必须按照制度、政策办事,切不要一时冲动而遗憾终生。

要时时提醒自己,尽管我们运离中心总部,但在当地却有着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监督着自己。为此,我们要经常用自重、自尊、自省、自警来警醒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警钟长鸣,不断加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防止不健康的东西从微小处打开思想防线的缺口,牢固树立立党为公,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严于律已,自觉抵 抵制腐败思想的侵蚀,真正从思想上筑起一道永不倒塌的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情感、消除心理失衡、塑造健全人格,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平时还要时时处处牢记党风廉政准则,确保廉洁自律和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使廉洁从政、廉洁自律真正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总之,只要我们时常在自己脑海中警钟长鸣,树立自己的廉政意识、奉献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营造以廉为荣、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立足岗位,我们就一定能够打赢反腐倡廉这一仗。

四、正确认识行风建设与本职岗位的关系

最近,中心发布了《行风督查管理办法》,这是针对中心窗口管理的实际情况而出台的一个重要文件。它使中心的行风管理工作更加有序有效的进行,是将行风建设落到实处的有效举措,也是中心的行风工作今后有章可依了。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在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时,一定要在敬业爱岗、创先争优,起到表率作用,同时要认真学习并执行中心《行风监督管理办法》,真正使中心的《行风监督管理办法》在我们各分中心、各岗位得到很好的落实,让优质服务在浦东人才持久地开展下去,让广大百姓通过我们窗口的优质服务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在这里,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行风建设与本职岗位的关系。其实,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行风建设规定的是我们的工作标准和要求,是我们的行为规范,而我们的本职岗位规定了我们的具体职责与工作内容。试想,如果我们没有统一的服务规范就很难将本岗位的职责得到很好落实,也谈不上窗口形象了。所以,《行风监督管理办法》的实现,是帮助我们各个岗位提供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只要大家都按照办法执行,那我们的服务一定上了一个新档次。因此,平时我们一定要从增强服务意识上,抓政风行风建设;从提升服务态度上,抓政风行风建设;从提高服务质量上,抓政风行风建设;从转变服务方式上,抓政风行风建设,努力使行风建设深入人心,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

汇报人:xuexila

汇报时间:XX年XX月XX日

篇13:如何确定文章的主题思想

怎样培养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1。延时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次性的,一旦分数定下来,即使修改的再好,也还是那个分数,学生失去了再修改、再写作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那些暂时不能得到高分的作文,通常是先指出文中的成功之处,树立信心,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渴望重新修改作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而教师则根据学生修改后的作文再行评价打分。

2。多次评价。一篇作文一个分数,这就把学生每次的习作水平看成了一个不变的“常数”,客观上也就抹杀了他们进步的可能,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实行一篇多练,每练一次,进步一点,就加一次分。这样将传统的“孤立、静态”习作行为转变成过程性、动态作文。既给学生机会,又能调动兴趣。

3。舍得送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全班学生的作文,表扬、鼓励“后进生的机会就少了。对这类学生,我们的做法是不与他人横向比较,而是与本人做纵向比较,不作优劣判断,而是劣中选优沙里淘金,只要有进步,就适当提高学生作文的分数或等第。对于实在不好送分数的作文,耐心引导,或教写法,或分散难点,促其提高。

4。突破满分。在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学生习作的得分越来越高,当达到“顶峰”——满分时,学生的高分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兴趣却由此变弱。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评价学生的作文是最高打出120分,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妨突破了以前的满分评价,充分挖掘学生的习作潜力,只要有进步,就照单给分,给学生以更大的激励。

5。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不应当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自我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我们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大体了解并逐步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如文章的详略、主题、开头、结尾等一般要求,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字评、互评,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其三是定期编制班级优秀作文选,让每个学生挑选自己最好的作文,经过认真修改后,由学生写出点评,再编写成册。

写作指导:由“素材”到“主题”

1、转。素材中,本身天然地含有与主题相契合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相对较为明显。那么,只要将这些内容“转移”过来就可以了,不会费多大心思。

2、整。打个比方更易于说明。比如,主题需要的是铁样的素材,而现在手头的素材是铁矿石,那么,就需要你来高温融化这铁矿石,炼出铁来。也就是说,将素材中的与主题相契合的因素,重新整合,凝成主题所需要的新材料。

3、化。如果说“转”和“整”是沉于材料本身内部的话,那“化”则是保持适当的距离,审视之,活用之。比如可去批驳它,或是捕捉住因受它的刺激而闪现的灵感,并由此生发开去。化得高超,化得了无痕迹,会让别人觉得这些话,就是他自己的。我们得在读写中孜孜求之。

作文指导:恰当拟制小标题

1、突出中心,明晰思路

标题就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看到它就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和所要表达的观点。因此,每一个小标题在拟制上要能抓住该片段的中心或重点,以此来突出本段的内容和特色。同时为下文标题的拟制做好铺垫,保持上下文的连贯性。如高考作文要求围绕着“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来论述,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就以《选择一片快乐的晴空》为题,文中分列了三个小标题,“选择意味着放弃”、“选择是意志的较量”、“选择也可以很温暖”,鲜明的突出了主旨,同时以放弃--较量--温暖的过程,保持了思路的连贯性。

2、格式相近,善用标点

小标题的出现能够使行文看上去整齐优美,关键就在于各个标题之间结构的相似性,给人视觉上的美感,同时在结构整齐的基础上如若能够恰当的运用标点符号,可以使标题整齐而不呆板,规矩而又富有趣味。如:以“兴趣”为话题,有篇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古韵之“趣”、风雅之“趣”、水墨之“趣”,以引号强调趣味所在。再如:一篇以《读花》为题目的文章,两个小标题并列开来:读花·花初绽,读花·花凋零,以间隔号来划分读花的时令,这样两个独特的题目来写阳春三月和秋风萧瑟时的不同景象,让人在开卷之前便有了读花的“韵味”。

3、体现关联,富有逻辑。

小标题虽然将不同事情以模块的方式划分开来,但是各模块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而是有着内在的关联,有的小标题之间是并列关系,有的则是层层递进,直指主旨。因此把握好小标题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深化中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拟制标题时切忌标题间内容的重复或者逻辑次序的颠倒。如从不同角度反映事物,则呈现的是一种横向联系。例:以“真情告白”为话题,在一篇题目为《成功的告白》的文章中,四个小标题是:超越你的心理高度、欲速而不达、机遇就在你的眼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从不同侧面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到四个方面;而层进关系是以事物的发展变化或情感的深入为线索组织小标题,体现一种纵向关系。

篇14: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一、不同阶段的张爱玲热潮现象

四十年代的上海,张爱玲的名字与她最初发表的作品一同展露头脚,开始被读者注意,并为当时文坛所重视。从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开始,张爱玲的独特价值开始被发现。如果说沦陷时期的海上文坛对张爱玲的奇才之叹,多少还是带有一种将历史的断裂放诸风花雪月中进行追忆的弥合,从而满足一部分艺人对旧式才子佳人繁华似锦生活的怀想;那么当时左翼群体的容忍,则与孤岛时期上海文坛左翼作家提出的“表现上海”的口号有很大的关系。但无论怎样,这一切的大小环境却给予了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可能,促成了张爱玲在四十年代的名噪一时。

事实上,瞩目在中国传统文化断裂中浮出缝隙的那些近当代女作家,透过当时喧嚣的声浪下不时呈现的与时代潮流相抵牾,并挣脱不掉的无尽的内心冲突和无休止的自我挣扎的暗涌,我们还是能够在喧嚣之中清晰可见张爱玲这个绝对“个色”的奇葩。在她所成就的属于自己的现代传奇中,其他女性作家多少相形逊色。如以冷静机智的观察见长,作品多少显得有些苍白,似乎缺少了情感的冲击力的凌叔华、杨绛;或偏重于自我的内心体验,却缺少精准的造型能力者如萧红,等等。

岁月无情,历史在迅速飞快的翻转。上个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变革,而终于尘埃落地,张爱玲的再次转身,却已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了。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整合历史,忆古怀今”成为那时处于断代文化群落的通病和普遍心理需要,在一种“文学复兴”的文艺思潮中,“重新认识”和“重新发现”便一跃成为文学史上一种类型精神探索在新时期的回声和继承。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张爱玲能够如同“出土文物”一般浮出历史地表,并形成了一种疯狂的热潮则是这样一个寻找过程中的必须与必然了。

也曾经可谓洛阳纸贵。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潮不仅表现被当时广大的读者群众所接受,就连当代文坛彼时也纷纷涌现出一批青年作家,不约而同对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各自创作中留下清楚的影响痕迹。曾几何时,张爱玲式的对生活傲然而又投入的姿态,庶几成了一种时尚,大学生枕头边放一本《张爱玲文集》便是一道好看的风景,“张爱玲”变成某种趣味的象征而被争相仿效。而在当时文学界流行的新写实主义、新市民文学特别是小女人散文中,都依稀能闻到张的气息,看到张的影子。作家苏童在“影响我的十部短篇小说”评选中,选中《鸿鸾禧》,称“这样的作品是标准中国造的东西,比诗歌随意,比白话严谨,在靠近小说的过程中成为了小说”。同时,他与叶兆言的旧家族题材小说,也多受张爱玲的启示;而上海女作家王安忆则一直无法摆脱张爱玲小说影响的焦虑,这位深得张爱玲衣钵的传人,一边想象和体验着张爱玲那个时代的上海,一边说“不要拿我和张爱玲相比”。盛况一时, 延续到九十年代。掀起新的研究高潮。各种评论课题从不同的角度纷纷展开。张爱玲成为了中国文坛一个倍受瞩目的现象。直到今天。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胡兰成的一篇题为〈〈评张爱玲〉〉的文章,文章虽对张作品的分析很空洞,但却是第一个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的。他说:“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和鲁迅不同的地方是,鲁迅在经过几十年来的几次革命和反动,他的寻求是战场上的受伤斗士的凄厉的呼唤,张爱玲则是一株新生的苗……鲁迅是尖锐的面对着政治的,所以讽刺、谴责。张爱玲不这样,到了她手里,文学从政治走向人间,因而也成为更亲切的。时代在解体,她寻求的是自由、真实而安稳的人生。”或许表述上有一些言过其实之嫌,但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坛的漂亮起点与开端就由此拉开序幕。

二、庸俗反当代的传奇构筑

今天,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浩瀚史册,拂开上面的层层灰尘,重新审视张爱玲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之所以魅力独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她的作品中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观照态度。她的传奇的构筑不仅缘于她以庸俗反当代的文本的丰富性为读者的阐释提供多种可能;更重要也在于她所提供的文学想象与情感体验,又都与当下普遍的生存状态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具体分析, 首先得益于与她的传奇生平无法分离并油然而生的对世界万事的独特敏锐与超然观望。诞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书香之族给了她天生的优越感,但童年遭逢父母离异乃至继母虐待的不幸,使得她的自尊中多了一层自卑,生活在被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被遗弃的现实,形成了她永远抱了十二分的委屈,眷念、遗憾、惆伥,要时时控诉幽忧所怀想的风格。

其次,张爱玲诞生之时,古老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中,封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早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而封建大家庭内部却依旧是“庭院深深深几许”,古老的文化与那种安稳,舒缓的传统生活方式依旧继续着。 这种破落贵族世系横遭凋零的感受使得她在对往日风情的描写渗透了贵族遗梦式的感伤。同时,身为没落世家的一分子,她对旧式生活的腐朽没落有着真实的体验与清醒的认识,她熟悉自己笔下那些公子王孙、遗老遗少、太太、姨太太、丫鬟、小姐,熟悉他们的生活方式,深谙他们阴暗畸形的心理。所以也能够细致入微的观察到这些被时代否定的人物身上可同情的因素。并将其内心深处苍凉孤寂的宿命感投射到笔下的人物长廊里,在作品中表现了较多的犹疑和难以决断,及由此流露出对现代性更为复杂的理解。她不断拾取人生细微末节的碎片并将其加以组合与拼接,从而用一种寻常生活的影象来描述,并在描述里改变一些人生原有的定论,形成她自己琐碎的细节构筑的独特视角。

具体到她的系列小说中,则体现为一种专有的“庸俗”------

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部为男女问题这噩梦所苦,噩猛中是淫雨连绵的秋天,潮腻腻、灰暗、肮脏、窒息与腐烂的气味,象是病人临终时的房间烦恼、焦急、挣扎,全无结果。噩梦没有边际,也就无从逃脱。零星的折磨,生死的苦难,在此只是无名的浪费。青春、幻想、热情、希望,都没有生存的地方。川嫦的卧房、姚先生的家、封锁期间的电车车厢,扩大起来就是整个的社会,一切之上还有一只瞧不及的巨手张开着,不知从哪儿重重地压下来,要压瘪每个人的心房。这样一幅图案印在劣质的报纸上,线条和对照模糊一点,就该和张女士的短篇差不多。

首先,她的题材,都是些“庸人俗事”,多流连于“男女间的小事”和“软弱的凡人”,而且往往故事平凡琐碎,基调阴沉荒凉。似乎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都千篇 一律的呈现的一个共同的具体环境——没落的旧式家庭,阴暗的色调,腐烂的气味。主人公都在随着自己阶级的没落沉下去,沉下去,毫无救赎的希望。人在巨大的社会背景下毫无行为的能力。

如<<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他憎恨他的父亲,憎恨他的鸦毒烟香弥漫的家。他的父亲是没落文化的殉葬品,而他也无可奈何的不断在自己身上发现父亲的影子,这样的矛盾发现使他成了一个变态者,但其实他的父亲却并没有刻意的去把他培养成这个样子。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旧的生活方式培养出的。而文中随着聂传庆对言丹珠的施暴,他也就彻底放弃了生命中最后一点亮色。这是聂传庆们的宿命。

再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下定决心要创造一个对的世界随身携带,在那袖珍世界里,他是绝对的主人”,但一次次的失败让他“改过自新,又变成了好人”,他妥协了,不再妄想创造一个“对”的世界,环境对他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个人的挣扎是徒劳的。

环境不仅左右人的命运,也扭曲人的性格。<<传奇>>中的人物都是平庸无力,被环境吞噬的沦落者。只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唯一的英雄,畸形的婚姻在姜家为她得到了一个觊觎黄金的机会,而黄金梦也剥夺了她作为一个女性的自觉,为此她心有不甘,一定得有人来为她的牺牲付出点什么。她要报复,但不知道要向谁报复,她认识不到是环境造成了她的悲剧,她的敌人太抽象了。于是她把报复的利剑指向了自己的儿女。她成功了,儿女都被她拖到了地狱之中。但她满足了吗?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的儿子女儿恨透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也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浑圆的胳膊……。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上面的一滴眼泪她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边,渐渐自己干了。

人在环境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生的悲剧是永恒的。张爱玲的小说反映了旧的生活方式,旧的文化必然走向死亡的命运。但张爱玲却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她的目的不是鞭挞和批判,而是展示。她高居于云端,远远地看着她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她所搭建的舞台上表演.而这些人物都是普通人,没有英雄,也够不上真正的传奇。<<传奇>>初版屝页上有作者这样的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这些普通人没有脱俗的理想,没有超人的毅力,他们按照世俗的标准行事,好与坏都被性格的平庸限制着。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这些人“硕大无朋的自身和这腐烂美丽的世界,两个尸身背对背拴在一起,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

其次,假借着对这种“庸人俗事”的迂回纤细的盘写,张爱玲以独特的文化视觉,女性观点和艺术感受,系统完整的描写了现代都市的畸形人生和畸形人性,成功的把我们绝大多数平凡人绝多数时候平凡生命中的卑微可怜,悲喜剧无法掰分的特征彰显出来,进而揭示出其中沉淀的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等复杂因素,并由此表达了她对中国现代殖民化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的独特认识和深切领悟。

因此,张爱玲的价值便在于她以独特的话语形式,讲述了新旧交替的都市现代化进程中,泸港洋场、百万人海中的苍凉梦魇,以超人的才华写出了生逢乱世的绝世凄凉,提升了现代通俗文学的品格,为现代都市文学提供了真正的灵魂,为观照人类存在提供了一种历史维度。其小说的魅力首先来自于传奇性的故事以及弥漫于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可以说,她的小说似梦呓,诱我们走入一个传奇而虚幻的小说世界,随着她犀利的笔触,独特的话语,遭遇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许小寒…….让你切身感受他们生活的没落和乱世的苍凉。从而惊悚于人性的丑恶、 生命的无常、 欲望的疯狂,我们无法正视这一切,抽身想逃,却又挣脱不得。这梦魇般的感受一旦经历,让人铭记难忘。

显然,这种“梦魇”感受与作品题材的独特性密切相关。一个大时代的崩溃,一个家族的兴亡,总是伴随着无数的梦魇般的经验和体会。从金碧辉煌的昔日到满目疮痍的今天,从沸沸扬扬、不可一世的辉煌到行尸走肉、醉生梦死的颓唐,从簪缨望族到一介细民,跌宕变化中,一个个苍凉的故事在她完美的结构,曲折的情节,繁复艳丽的意象中本不断的演绎,也借此成就了她独特芬芳的美丽。

三、技巧与意象成就的张味

傅雷曾说,“技巧对张女士是最危险的诱惑”,所以他劝说她应该“少一些光芒,多一些深度,少一些词藻,多一些实质”。从中,张爱玲的敏锐与驱策文字的独特技巧可见一斑。

以代表作<<金锁记>>为例,作品中曹七巧是一个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里的性格变异的女人。小麻油店铺出身的父亲因为势利的目的牺牲了她,把她嫁给一个有钱有势,门第高贵的官宦之家的害了骨痨的病人。而她终身唯一的希望便是丈夫死了,得到财产。抽烟的丈夫没有生命的肉体,使得她在生活中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她爱上了刚刚结婚爱拈花惹草的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面对七巧,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后,七巧死了丈夫和婆婆,分到了家产,自立了门户。而此时的小叔子却再把家产挥霍得所剩无几的时候,到她家向她倾诉起”爱情”来了。

作品是这样描述的: 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他跟她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可不是,这辈子已经完了---花一般的`已经完了。人生就是这样一来的错综复杂,不讲理,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遇见季泽,为了命里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她微微抬起头来,季泽立在她跟前,两手合在她扇子上,两颊贴近在她扇子上,他又老了十年,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啊!他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那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就算她错怪了他,他为她吃的苦抵的过她为他吃的苦么?好容易她死了心了,他又来撩拨她,她恨他。他还在看她。他的眼睛---虽然隔了10年,人还是那个人啊!就算他是骗骗她的,迟一点发现不好吗?即使明知是骗人的,他太会演戏了,也就跟真的差不多吧? 不行!她不能有把柄落在这厮手里。姜家的人是厉害的,她的钱只怕保不住。她得先证明他是真心不是…….

短短几百字,却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性以及戏剧性的转折。在这一段文字里,曹七巧的自问自答,自证自疑.喜与悲的交织,爱与恨的转换沿着一条线曲折的展现出来,没有丝毫凝滞的地方。文中最后,七巧在赶走季泽之后,桌上的“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两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完了,永远的完了,这一滴滴的汤液表现的就是七巧情绪发作后彷徨迷离,空虚无依的心理,以及对没有任何意义的未来的恐惧。这样的心理描写不仅为下文曹七巧的疯狂报复打下了伏笔,也充分展示了张爱玲对于文字技巧的熟练驾驭。

此外,备受称道的“张味”还表现在张爱玲小说中创造的层出不穷的意象上。读张爱玲的文章,往往会沉浸在她所营造的鲜明的视觉效果里,体会到一段文字如同一幅画的意象。在<<金锁记>>里有这样一段。七巧暗式女儿的恋人董世舫长安吸鸦毒,随随便便就断送了女儿的幸福而没有丝毫的愧疚。长安听了母亲对未婚夫说的话,“悄悄的走下楼来,玄色绣花鞋与白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短短的两行字,将长安按兵不动的凄苦无助,无奈绝望的心理于暗淡的色调,迟缓的动作,沉重的气氛中暗示的淋漓尽致。而若换用直接的心理描写,不仅得多浪费许多的篇幅,更会失去那股惆怅与凄凉的韵味,表达效果相对这样侧面烘托的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也将逊色许多。 可以说,张爱玲笔下鲜少那种绝对客观的自然环境描写,传奇的世界里每一个角落都是被人物特定的心理氛围所笼罩着的地方。 从某种意义上,张爱玲的意象话语使她的小说获得了一种“存在编码”:凄怆、悲哀、 月亮、 乱世、人类、 生命、 情欲、阴暗、 鸦毒、噩梦、恐怖…….这些关键词, 不仅组成了整个小说的梦魇,更烘托了小说广漠的悲哀的氛围。它们弥漫于小说的情节,语言,无法剥离,无处不在,具体而飘渺,切近而又茫远,既是小说的,也是作者本人的。作者从小就体会到了孤独和凄凉个人的身世之感,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悲观,经由这些浸透于小说世界中,达至深远。

此外,张爱玲也善用比喻,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情节变化,抑或人物对话,大量的比喻总是信手拈来,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五光十色,却又美不胜收。在她笔下,月光的凄清可以象笛声一样呜呜咽咽<<沉香屑>>;书页剪影的零落颤动可以象不成腔的一串小音符,发出檐前铁马的叮当<<倾城之恋>>。

四 受众效应

1995年,伴随着张爱玲在大洋彼岸的寓所的悄然辞世,海内外的“张热”曾一度达到高潮。各种选集、文集、纪念集、会议文章纷纷问世出版。从受众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从90年代的社会背景和大众文化审美情趣的转变着眼分析。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人们的精神领域却出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状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风起,价值标准日趋多元。与此同时,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在80年代末突然坠入低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对宏大叙事失去兴趣,而愈发关注世俗的个人的生活,通俗大众文化与娱乐日益充斥并迅速占据了当时的文化市场和舞台。相声、小品、卡拉ok开始流行在电视娱乐节目之中。在这样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张爱玲作品中所精于摹写的那些表象就往往更能成为一幅幅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画卷,不仅引人怀旧,且诱人体味省察。而张爱玲那种既世俗又具有强烈的贵族趣味,那既能正视人生一切欲望,写尽尘世男女的悲欢离合,又不动声色消解情感神话,对灵肉生活细致书写并对女性生命入微感受抒发的笔调,引起众多的读者共鸣原是意料之事。

可以说,张爱玲作品中深蕴的那股悲凉,以及那种于人生的“惘惘的威胁”,隐藏着的式微破落的颓势,对私人生活关注背后的犬儒,对价值的嘲弄与颠覆,以及对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都在她那极具沧桑感的故事与话语中,凝聚成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意味的“苍凉的手势”,那既是对世俗人生审美的人性的生命的体验和观照,也是对精神家园另一种风格的苦苦追寻。或许这就是她浮雕般的小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鲁迅关注民族的伟大相提并论的原因之一吧。

具体到受众,于内地读者,尤其是近几十年出生的青年、中年人,无论香港还是旧时代的大上海,都是感官中荒唐而怪诞的奇光异彩的世界。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诸种矛盾辏集在此,拼起的是一幅五光十色的图画。无疑,在这个价值观审美观多元化的时代,这样的图画为众多的“张迷”津津乐道是清理之中的结果。于是张爱玲的 “经典化”时代到来,并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疯狂“热潮”。文学史家给予张爱玲的关注越来越多,评价也逐级升高。而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文学史家对张爱玲“经典性”的充分验证结束,张爱玲就越来越为社会所知,越来越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并和商业操作日益结合,成为90年代特别显眼的一种精神现象。

总之,张爱玲用冷静的笔调,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凭借女性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细致地写出了生活中平平凡凡人物的婚恋关系,虽然缺少浪漫温馨的爱情,但给人们带来了极大心灵的撞击的现实,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独特年代的轮廓,以及以各种姿态生活的人们,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点,深刻而富有阅读性,即使在今天,她不愧为一代天才作家,她的作品值得我们一再敬仰再三品味。

篇15:答谢中书书主题思想

[1]颓:坠落。

[2]沈鳞:潜游水中的鱼。沈,同“沉”。

[3]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即指人间。三界为:欲界(有淫欲、食欲);色界(无淫欲、食欲,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质牵挂);无色界(摆脱一切形色、物质羁绊)。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

[4]康乐:谢灵运。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耽山水,故云。

[5]与:参与其间。这里指欣赏。

篇16:答谢中书书主题思想

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段落大意:

第一篇文章《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又以感叹收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篇17:望岳原文及主题思想

望岳原文及主题思想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思想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篇18:浣溪沙晏殊主题思想

本词为晏殊的名作,是悼惜花落春残,感叹年华易逝之作,表现士大夫的淡淡哀愁,情致缠绵,凄婉隽丽,其中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主为传诵,脍炙人口。

作者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一起称作“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舞蹈《论贾作光的舞蹈创作思想 》

国产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研究论文

初中音乐青春舞曲优秀教案

美学论文

关于高中音乐教学的论文

有关舞蹈比赛的策划方案范本

茶艺美学与合唱美学研究论文

表演活动评分细则

舞蹈课外活动的方案

年级组长工作计划

舞蹈主题思想范文
《舞蹈主题思想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舞蹈主题思想范文(精选18篇)】相关文章:

大学美学论文2023-09-04

音乐教学论文2022-09-10

学前教学计划2023-01-05

―第二学期队工作总结2024-01-08

《小夜曲》音乐教案设计2022-12-30

创意海报比赛策划书2023-12-19

舞蹈说课稿2022-07-22

艺术想象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呈现与运用2023-01-05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总结2022-05-18

高中音乐备案教案优秀202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