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时间:2022-09-19 07:48:0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共5篇)由网友“JustlikeTT”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篇1: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大约从5 0前的农业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开始加剧,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使森林和草地等遭到了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沙漠化,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大大高于自然丧失速度.特别是18世纪以来,人类由农业文明跨人工业文明,伴随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也不断增加,加上环境污染,使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并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全世界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及滥捕滥猎,已使上千种野生动物灭绝.据估计,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几乎要比过去快100~1 000倍.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作 者:张继云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六中学北校,277100 刊 名:地理教育 英文刊名:EDUCATION OF GEOGRAPHY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在课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小组,自觉地参与到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的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突出人文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是《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的第一课时,是“生物圈中的人”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章,主要阐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特殊成员,有义务保护好生物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不科学、无节制地利用资源已经对生物圈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也威胁人类的生存,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能力目标]

能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近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做到从实际行动出发保护环境。采取让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解疑,合作交流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4、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团结协作性较差,家庭条件各不相同,全班学生可分成三大组:第一组为家中有电脑并已上网的学生,调查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相关资料第二组和第三组为家中无电脑的学生,分别从报刊、书籍等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的努力的资料。通过课前活动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启发、举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1制作ppt课件以辅助教学;

2.查找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资料、图片,布置学生查阅、整理资料。

学生:1.根据教师课前发的学案进行新课预习(学案如下:)

⑴.土地有什么作用?

⑵.我国目前土地的状况如何?

⑶不合理利用土地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⑷.森林有什么作用?

⑸.无节制砍伐森林有什么危害?

[6].我们应如何合理利用森林?

⑺.环境污染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⑻.分析人类环境中的污染物来源。

2.利用网络、报刊、杂志以及生活的环境等这些信息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而不是直接呈现现成的结论;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讨论和交流,思维和智慧共享,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性。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篇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在地球系统中,海洋、大气和陆地以及其中的生命与非生命部分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人类正在以各种方式根本性地改变着地球的各种系统和循环.一个崭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不期而至.碳循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包括碳元素在各个储库的贮存和在不同储库之间的流通.不同时间尺度的'碳的自然循环都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人类活动触动了这种平衡机制,成为当前全球碳循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作 者:梅西 MEI Xi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92 刊 名:海洋地质动态  PKU英文刊名:MARINE GEOLOGY LETTERS 年,卷(期): 24(1) 分类号:P736.2 关键词:碳储库   碳循环   人类活动  

篇4: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资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相比,它具有再生性。只要合理、有计划地利用,资源将不会枯竭。但野生动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样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资源将会枯竭,甚至会彻底绝灭。

但人类忽视了这一点,由于大肆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排干沼泽,任意猎杀动物,造成动物灭绝加速,有资料表明,在自然界中每形成一个脊椎动物新种大约需要30左右,同时平均每3000年又有一种脊椎动物灭绝。这种物种形成和绝灭速率基本上相差不多,也合乎自然规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5、16世纪。自16世纪以来,人口数量增多,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物种绝灭速度大大加快了。本世纪全世界每年都有一种珍贵动物在绝灭,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以来,哺乳动物有110个种和亚种在地球上消失,鸟类有139个种和39个亚种已经绝灭,目前有将近600个物种的动物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野生动物受到破坏,遭到灭绝或濒临灭绝人为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我们知道,沼泽、水域、草地和森林都是地球上维持生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繁衍生息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使得大量野生动物无处栖身,种类数急剧下降,有的濒临灭绝。我国特产鸟类褐马鸡,原来广泛分布在中原和华北各地,由于森林大量被砍伐,现在褐马鸡仅存在山西吕梁山脉中段和河北小五台山。海南岛仅鸟类就有324种,由于长期刀耕火种,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使得孔雀、孔雀雉、犀鸟等许多珍贵鸟类也面临危机。

滥捕乱杀野生动物是人类干扰野生动物,使其遭受破坏的最直接原因:一些野生动物的皮张价格不断上涨,餐桌上追求山珍海味,刺激了一些人猎捕野生动物的愿望。最后一只度度鸟,一种大型的无飞翔能力的鸟,于1681年在毛里求斯被杀,旅鸽的巨大种群一百年前曾覆盖了北美洲的天空,在本世纪初期也因滥加捕食而绝迹。我国特产麋鹿,也因过度捕猎,野生种类早已消失。近年来。我国西藏高原的特产藏羚,由于它的底绒非常珍贵,正被不断地偷猎和走私。

环境污染对野生动物的.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农药进入到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当中,残留的农药通过食物链在野生动物中积累下来。轻者影响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重者会造成野生动物的大量死亡。我国各大城市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园林虫害,已使城市鸟类锐减。海上石油的开采,工业废油的漏海,飘浮在海面上的油脂鸟类羽毛粘着后,就会失去飞翔能力而死亡。1967年英伦海峡由于油轮漏油,造成近3万只海鸟死亡。

篇5: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必修一测试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50分)

读某地区地理景观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山区一般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区一般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是为通过更多山村

B.山区一般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是为增大线路密度

C.山区高速公路尽量走直线,主要是为了减少污染

D.山区高速公路尽量走直线,主要是为了缩短里程、降低成本

解析 山区一般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是为减小线路坡度;山区高速公路尽量走直线,主要是为了缩短里程、降低成本。

答案 D

2.影响千脚落地屋建设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为山区,该地千脚落地屋的建设主要与当地地形有关。

答案 A

读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某区域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聚落发展的共同有利条件主要有( )

①地势平坦,利于村落建设 ②水源丰富,利于航运 ③两山环抱,河谷开口向东南,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④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由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地多为平原,地势平坦,利于村落建设;图中的西坞并没有分布在河流附近;由等高线分布可知,图中聚落位于两山之间的河谷中,河谷开口向东南,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长江下游地区红壤广布,土壤肥力差。

答案 C

4.俞坞上下两村的空间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

A.俞坞上村主要向南北方向扩展,形成团块状村落

B.俞坞下村只可能向河流下游扩展

C.两村向周边山坡扩展,形成新的村落

D.两村连并,形成长条状聚落

解析 由于俞坞上下两村位于河流沿岸,聚落形态呈条带状,其空间发展趋势最可能是两村连并,形成长条状聚落。

答案 D

读我国某城镇登山步行道规划示意图,回答5~6题。

5.甲聚落规模大于乙聚落的自然原因是甲处( )

①地势较平坦开阔 ②河流汇聚,水源充足 ③矿产丰富、工业发达 ④海拔较高,气温更适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由等高线数值和密度可知,甲处等高线数值较小,且稀疏,说明此处地势平坦开阔,位于河流汇聚处,水源充足;从图中无法判断出该地矿产资源是否丰富;甲处海拔较乙处低。

答案 A

6.关于L1、L2两条登山步行道方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L1线较L2线长,坡度小,造价低 ②L1线较L2线短,坡度大,造价高 ③L1线较L2线长,沿途风景优美,空气质量较好 ④L2线较L1线短,沿途空气质量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由图可知,L1线较L2线长,造价较高,L1处部分路段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L1线沿途有景点,风景优美,空气质量较好,而L2线距离化工厂较近,沿途空气质量较差。

答案 C

7.下列各种灾害在形成、发展、致灾上,彼此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性的是( )

A.寒潮—霜冻—干旱—火灾

B.台风—暴雨洪涝—干热风

C.地震—滑坡、泥石流—疫病流行

D.暴雨—海啸—火灾

解析 地震能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灾害过后导致疫病流行。

答案 C

我国某地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读图,回答第8题。

8.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解析 关系图表示了对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的问题。

答案 D

9~10题图

如图为我国某地公路线路示意图,该地北部高、南部低。读图回答9~10题。

9.M处公路穿越的地形是( )

A.河谷 B.盆地

C.陡坡 D.平地

10.该地公路常遭遇的自然灾害是( )

A.沙尘暴 B.寒潮

C.干旱 D.泥石流

9~10.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处的公路呈“之”字形弯曲,这主要是由于该地的坡度较大,呈“之”字形修建公路可以减少工程量,也有利于行车。第10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夏季多暴雨,地势起伏大,当地的植被破坏也严重,因此该地的公路会遭受泥石流影响。

答案 9.C 10.D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图中黑点所在地是世界某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资源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 )

A.全年平均气温高 B.大气降水较多

C.纬度或海拔都高 D.土壤发育程度低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种资源集中分布在南极洲、格陵兰岛、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高山地区,由此可以判断该资源为冰川蕴藏的淡水资源。

答案 C

12.有关该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近年来数量有减少趋势

B.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解析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上的冰川在加速融化,其分布面积和蕴藏量在逐步减少。

答案 A

13~14题图

如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关于我国滞洪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B.都位于河流上游地区

C.都位于河谷地带

D.都位于北方地区

解析 滞洪区指滞纳洪水的地区,因此,滞洪区应该在地势较低的地区。由图可知,图中滞洪区均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答案 A

14.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 B.降水量少

C.河网密度小 D.平原面积小

解析 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势较高,降水较少,这是我国西部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15.有关全球变暖对下图所示两区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喜马拉雅山脉北坡雪线升高,南坡雪线降低

B.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短时期内尼泊尔有些高山湖泊可能引发洪灾

C.全球变暖,马尔代夫周围海域珊瑚生长旺盛

D.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旅游业和渔业将有更大的发展

解析 全球变暖,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雪线都要上升。冰川大量融化,短期内尼泊尔有些高山湖泊可能引发洪灾。全球变暖,破坏海洋生态,珊瑚有些会死亡。全球变暖,马尔代夫海拔低,有被淹没的危险。

答案 B

16.我国CO2的排放量较大,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你认为下列措施中,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

①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 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耗能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答案 D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7~18.解析 滑坡、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降水特征和地表松散物质多少有关。防御此类灾害应植树种草、修建护坡工程等。

答案 17.C 18.D

稀土被誉为“新材料之母”,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尖端领域。我国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满足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需求。读图回答19~20题。

19.有关甲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从单纯的采掘矿区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矿产品加工贸易区

B.应大力发展光学、电子信息等尖端科技产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C.应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开采,以满足国际需求

D.大力发展工矿区旅游,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0.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地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稀土、水资源,发展成为重工业基地

B.乙地区是农耕区,应注意合理灌溉,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C.丙地区水资源充足,土壤肥沃,可以大力发展柑橘、苹果等经济作物

D.丁地河段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水质不好,应大量抽取地下水使用

19~20.解析 单纯开发矿产资源,一方面难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甲地应从单纯的采掘矿区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矿产品加工贸易区。结合图示知甲、乙、丙分别位于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与黄土高原,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乙地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应注意合理灌溉,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答案 19.A 20.B

如图为江汉平原某河段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下列有关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河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北岸堆积,南岸侵蚀

D.侧蚀作用较弱,下蚀作用较强

解析 读图可知,如果河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河漫滩凸出部分与南岸之间的水道将被泥沙淤积,所以河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岸堆积,北岸侵蚀;因河漫滩一般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可以判断河流流速减缓,侧蚀作用较强,下蚀作用较弱。

答案 A

22.下列关于该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B.该区域聚落一般呈团状分布

C.对河流裁弯取直能够减轻洪水灾害

D.筑堤束水,蛇曲地貌将无法继续发育

解析 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利于农耕,但聚落一般沿河流分布;对河流裁弯取直能增强河流的通畅性,减少泥沙沉积,减轻洪水灾害;筑堤束水,即在河流两岸修建水坝,不让河流分流,并加快流速,把泥沙更多地带到海里,蛇曲地貌无法继续发育。

答案 B

23.如图中有关南极企鹅数量变化的信息可以反映( )

A.人类捕杀是影响企鹅数量的主要因素

B.企鹅数量的变化与气候有关

C.人类对南极大陆的影响自人类踏上南极大陆开始

D.全球变暖导致企鹅数量变化

解析 此图可反映出企鹅的相对数量与降雨量有一定相关性,说明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企鹅数量。

答案 B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解析 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为生物能源,工业社会阶段以消耗矿产资源为主,后工业化阶段为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答案 D

25.关于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 农业社会主要利用生物能源,故导致植被破坏,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材料二 交通线示意图。

(1)与平原比较,山区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________的选择、交通运输________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2)山区的交通运输线以________为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地选择了山区主要的交通线,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看,在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山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比较大。第(2)题,山区为减少建设成本,降低施工难度,以公路为主。第(3)题,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交通量大的城镇之间尽量采取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的影响。第(4)题,在山区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经过比较多的居民点。

答案 (1)方式 线路

(2)公路 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3)不合理 地形平坦,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合理 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4)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27.阅读新疆近30年来的部分地理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以上变化的形成原因。

(2)以上变化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 第(1)题,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新疆近30年来,冰川面积减小,雪线上升;湖泊水位上升,面积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增加。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加,促进了水汽循环,导致当地湿度和降水增加。第(2)题,表中数据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利弊两方面。水量增加,可以缓解旱情,有利于农业生产;冰川消融,将导致淡水资源短缺,不利于该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答案 (1)全球变暖,冰川消融;造成汇入湖泊的河流径流量增加;(气温升高和湖泊面积的扩大)蒸发量增加,促进了水汽循环,导致当地湿度和降水增加。

(2)有利:降水、河流径流增多,对缓解干旱有利(或对植物生长有利)。

不利:冰川消融,将导致淡水资源的短缺(或降水、河流径流增多,容易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

28.2013年3月我国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大风降温天气。读图,分析此次寒潮对甲、乙、丙三农业区的影响是否一样?说明理由。(10分)

答案 不一样。对甲地影响最小,甲地为三江平原,由于纬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几乎不能生长农作物。对乙地影响次之,乙地为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为冬小麦,强降温会威胁小麦安全越冬。对丙地影响最大,丙地为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温度较高,很多作物正处在生长期,降温幅度较大,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如图“可怕的全球变暖”。

材料二 根据最新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它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

(2)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积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________面积最小。一般情况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北冰洋海域分布的海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为什么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

答案 (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2)夏季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3)西北航道是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捷径,经济价值非常高。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师教学计划

七年级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初一生物教案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共5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2023-02-12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案例2022-05-06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2022-12-26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2022-07-29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学设计2022-09-21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2022-10-11

七年级下册《土壤里的生物》教案2022-08-07

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2022-11-18

生物多样性教案设计2022-06-16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教案2023-01-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