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秃头”为你分享5篇“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随着7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口控制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农村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加剧,今天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社会化养老变得愈加迫切.尽快建立完善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养老社会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还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几种可供我国农村地区选择的养老保障模式.
作 者:赵秋成 杨秀凌 崔晓峰 作者单位:赵秋成(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杨秀凌(大连市财经学校,辽宁,大连,116025)
崔晓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沈阳办事处,辽宁,沈阳,110009)
刊 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年,卷(期): “”(4) 分类号:F12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家庭养老 社会保障篇2:我国老龄化社会养老模式的探究论文
我国老龄化社会养老模式的探究论文
老龄化是当今全球性的人口趋势。我国由于特殊社会政策和人口特征,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老龄化问题突出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其中养老问题最为严重,养老模式直接关系到我国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对社会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我国老龄化社会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不断下降,最终进入老龄社会的趋势和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10% 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就可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在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11月底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10.2%,65岁及以上的老人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而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国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13.26%和8.87%。
我国老龄化社会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至月,我国总人口约为13.7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者有约1.19亿人,老年人口数量大。二是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第六次普查结果和第五次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且在老年人口中的高龄人口呈现增长趋势: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1亿。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不断加快。三是“未富先老”现象明显。,我国人均GDP为6629美元,位列世界第86名,不足美国的13%,当前我国养老压力可见一斑。根据远期规划,我国大约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现代化,而这段时间,正是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时期,老龄化伴随现代化的发展。“未富先老”的情况使得我们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应对老龄化给社会所带来的挑战。
二、我国当前养老模式现状
在我国,当前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大致有三种: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其中,家庭养老是最传统也是最基础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而社区居家养老则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这里说的“养老”,指的是我国城乡之中普通大众的养老问题,也就是大部分工人、农民的养老,社会精英人员或者是养老生活有国家和政府强有力保障的人员,由于他们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社会地位都大大好于普通百姓,所以不包括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家庭养老,顾名思义,就是老人在家中接受儿女子孙的赡养和服侍。中国自古就有以“孝”为核心的大家庭概念,儿孙绕膝,享天伦之乐是我国大多数老年人所希望的晚年生活。但一方面,计划生育的长期执行,“421”的家庭结构使得家庭中照料老人的人力物力资源紧张,成年人既要照料老人,也要抚养孩子,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甚至唯一来源,家庭对老人的供养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的进步,老年人的寿命延长,也对传统的家庭造成压力。由此可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社会功能正在减弱。尽管如此,我们现在仍要强调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为向社会养老的方向过渡,另一方面,只有在家庭当中,在和儿女子孙的相处之中,老年人才能得到精神慰藉,对老年人来说才是理想的晚年生活。
机构养老,指的是由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承担具体养老事务执行的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模式。随着家庭养老社会功能的减弱,不论是家庭还是老年人自身对机构养老这种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客观需求越来越大,加之老年人自身行动不便及易生疾病的情况,养老机构中专业的人员和设备可以更好地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正因如此,机构养老模式往往被寄予厚望,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现有的部分服务设施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资金投入不足,不仅体现在硬件方面比如床位紧张等,还体现在机构中的服务人员不足或者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对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照顾都可能难以周全。除此之外,机构养老的费用需由老人自己或者家庭承担的部分往往较高,负担较重。在中国讲究传统的“孝”文化的大环境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部分家庭对机构养老还是存在排斥情绪,这也是机构养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之一。
社区居家养老,指的是老人在自己家中,由所在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点为老年人提供可以上门的餐饮、医疗、娱乐等服务的新兴养老模式。居家养老集合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对于老年人自身而言,既让老年人不离开自己习惯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居住环境,为所在家庭减轻照料老人的负担,又能切实地为老人提供有个性且专业的服务,灵活度高;对于社会而言,社区养老服务点对场所要求相对较低,能节省下建设专门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成本较少。但居家养老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在社会中还没有达到普遍的认可,很多老年人和家庭没能投入其中,社区居家养老难形成规模效应;第二,此种养老模式由于出现较晚,发展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不足,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除了对老年人日常起居的基本照顾之外,难以涉及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第三,现阶段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给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造成一定难度。
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是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居家养老这三者并存,且根据不同老年人口情况和需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陷入困境,但又不可能彻底放弃,中国老年人既对超越家庭之外的社会力量有日益强烈的需求,在现阶段又不能完全接受机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又存在发展不成熟完善的客观问题。我国现存的养老模式各有其不足,总结起来有三点:其一,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相对家庭养老存在传统观念的冲突,不能满足对老年人口的精神慰藉;其二,经济来源不足,集中体现在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其三,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流动性大。各种模式的优点是它们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缺点和不足是接下来发展的动力。在实际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之中解决这些不足,发现新的问题并积极应对,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任务。
三、 加强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保障
针对我国三种主要养老模式并存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现状和基本趋势,我国养老模式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保障。
(一)提供家庭养老保障
家庭养老模式将是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解决老龄人口养老问题的基本途径和办法。在解决老年人口的经济来源方面,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如对赡养老人有经济困难的子女,尤其是下岗的中年子女和老年子女,适当在物质方面给予补贴,完善养老
保险政策、老年津贴制度等等,在对赡养老人的中青年在购房和调房时给予价格优惠,方便子女对老人的`照料。对老人的子女而言,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要尽可能多抽出时间照顾和陪伴老人,切实了解老人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需要,只有在子女家人的温暖陪伴下,老人才可能拥有幸福快乐的晚年。
(二)提供社会养老保障
除了要加强政府立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继续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之外,更要强调政府和社会对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和经济扶持。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报刊、网络或者所在社区、居委会(村)等宣传方式,加强人们对社会化养老的认识,消除人们对非家庭养老模式的顾虑;第二,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建立不同层次的老年人服务和养老机构。比如根据资金来源,可由政府出资兴建、企业投资兴建、政企投资兴建、企业家独资兴建、个人或者集体投资兴建等等;根据管辖范围不同,建设市区级、街道(乡)、居委会(村)老年人服务和养老机构,根据不同层次发挥不同功能,多方面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第三,加大对相关服务型人员的招募和培训工作,并在招募过程中提升社会对此类服务人群的社会认可程度,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不仅是对老人日常生活的护理方面,还要加强服务人员对老年人的精神服务意识,通过督促老年人和其子女的交流联系、为老年人读书读报等方式增强老年人的情感归属,给予其精神慰藉。
(三)加强老年人自我养老保障
中国的老年人是勤劳、节俭的群体,辛苦一生,是应该有用来养老的积蓄的,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老年人把本该用来养老的钱过多地用在了晚辈身上,而将自己的养老问题寄托于晚辈的“养老孝心”,而当老人真正失去了经济来源甚至自理能力时,子女能否很好地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就不得而知了,这其中包括子女的孝心因素,[:请记住我站域名/]更包括实际的经济因素,这使得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从老年人自身来讲,首先要引导他们走出“养老完全靠子女”的误区,确立在各种不同养老模式中以自我为主体的角色认知,培养自我保障意识,对自己的养老问题要未雨绸缪,进行长期的健康和资金储蓄。老年人虽然有其自身体力或者其他方面的限制,但在养老模式中也不是完完全全地“被养老”,绝大部分六十岁甚至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并不是社会或者家庭的负担,没有完全丧失生活以及继续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能力,不论是社会大众还是老人子女,都要积极鼓励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自立和自主,老年人有权利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出选择。老年人本身也要改变传统的等、靠、要的养老观念,更不要放弃自己自我养老、自我服务甚至服务他人的能力,而是要积极通过社会参与发挥自身潜能,以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继续为家庭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不仅能获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尊重,实现自己作为一名老年人的价值,更是为自我养老创造更好条件。
篇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论文
摘 要: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型、强制储蓄型、国家保险型是目前国外较流行四种社会保障模式。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宜选择以社会保险型为主,强制储蓄型及国家保险型并存的混合型保障模式。
关键词: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1 四种社会保障模式
1.1 福利国家型福利国家型模式,以英国、瑞典为代表。
这种模式为公民提供了一套“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由国家来承担所有的责任和风险。这种模式以公民的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但由于政府承担了过多的责任,以致于财政负担过重,同时也不利于国民劳动积极性的发挥。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很难适用。
1.2 社会保险型模式
社会保险型模式,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为代表。这种模式对不同的社会成员选用不同的保险标准,并以劳动者的社会保险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国家型模式相比,其缺陷在于:由于采取现收现付的方式筹集资金,费率受人口年龄结构、就业率的影响非常大。其优点是:建立了政府、社会、雇主与个人之间的责任共担机制,具有风险保障的共济性。这种模式比较适应我国农村。
1.3 强制储蓄型
强制储蓄型模式,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为代表。新加坡在20世纪50年代创设了公积金制度,并由最初的养老用途逐渐扩展到医疗、住房等领域,成为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内容。强制储蓄型模式强调雇主与个人的责任,缺乏政府与雇主和个人之间的共济性,不具有普适性。
1.4 国家保险型
国家保险型模式,以前苏联为代表。二战后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了这种模式。这种保险模式以社会公平为目标,保障范围覆盖全体国民。其缺陷在于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沉重负担。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模式在我国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不宜再适用。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仍可考虑在小范围内、阶段性地选择使用。
2 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影响因素
2.1 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一般性影响因素一是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社会保障模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对社会保障模式建立的出发点影响巨大,甚至存在有根本性差异。其次,政治体制不一样,对社会保障模式运行产生的影响千差万别。再次,利益群体对社会保障模式的作用非常巨大。二是人口因素。从家庭结构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得农村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过渡,子女数目的急剧减少导致了每个子女所负担老人的系数明显加大,使得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这就迫切需要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险和老年福利等将成为中国新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关键领域[3]。三是社会文化与心理因素。长期以来,哺幼养老,“养儿防老”的思想在人们心中,特别是在中国农民心里根深蒂固,甚至上升到伦理和法律规范层面,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四是传统保障制度的因素。由于社会保障发展所具有的连续性和惯性,新旧体制的更替需要一个过程。因而能够与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建设过程将具有渐进性,新制度中会包容中国传统保障制度中的有益部分。
2.2 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经济影响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模式、结构及社会化程度。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国家财力充裕,国民支付能力高,保障模式的社会化程度也就越高,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的覆盖面宽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经济运行状况。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必须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状况相适应。第一,一定时期内经济的运行状况制约着社会保障模式的覆盖面和功能。第二,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供求关系制约着社会保障模式的重点和内容。第三,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特点决定着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三是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并非根本经济制度范畴,而是属于经济体制范畴,它是经济体制中的稳定系统。从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看,经济制度是内容,经济体制是形式。
因此,作为经济体制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要体现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制度。所以,社会经济制度影响着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四是经济结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复杂化、多元化是总体趋势,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定型,因而也对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篇4: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论文
第一,农村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项目可以借鉴福利国家型模式,即以政府为直接责任主体,抛弃“施舍”观念,将提供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作为政府的法定责任。既然《社会保险法》已颁布,那么农村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就应当长期化、稳定化。
第二,农村医疗保障可以分为农村公共卫生、农村合作医疗及农村补充医疗三个层次来进行模式设计。首先,农村公共卫生制度是整个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这个层次应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贫困地区,可由中央政府承担全部财政责任;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可由地方政府承担财政责任;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承担财政责任。其次,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这个层次可以综合借鉴福利国家型模式和社会保险模式。由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以及农民个人分担筹资责任。经济发达地区,可由集体组织和个人来承担大部分筹资份额,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按5:3:2的比例分别承担筹资责任;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人各承担I/4的筹资责任。再次,农村补充医疗保障制度适用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民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商业保险的属性,因此,这个层次可借鉴社会保险型模式[4]。
第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可借鉴社会保险型模式。从目前情况看,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及运营大体有三种: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其中,现收现付制是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的基金筹集模式。但现收现付制容易导致代际收入再分配,即当代人的受益支出需要下一代人来提供,从而使得社会养老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无法相对应。
完全积累制是以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的基金筹集方式。它是在农民劳动期间,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由集体组织和农民定期缴纳保险费,并记入个人账户,作为长期储存积累并增值的基金,其所有权归个人。
部分积累制是介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之间的混合筹资模式。即在现收现付制的基础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支付能力范围内,比现收现付多筹集一部分金额作为积累基金,使收大于支,从而积累一部分基金,以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陆菊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化解对策[J].经济师,(2):88-89.
[2] 王 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3] 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篇5:我国养老地产运营模式
随着出生率不断下降,孩子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到 2050 年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 将增加 5 倍,全球都面对老龄化问题,但在老龄化社区或者国家地区里面,增长最快的是在 发展中国家, 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以中国增长的又最快, 所以中国面临老龄化问题是最严 重的。 养老地产是指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背景下, 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或相关的社会机构推出 的适宜老年人居住、 符合老年人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并能够满足老年人社会活动需求, 为老 年人的健康提供良好基础设施保障的老年住宅产品。 这类老年住宅产品是指可以使老年人获 得经济供养、 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基本内容的居住场所。 它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以下几类: 老年社区、老年公寓、老年住宅、旅游地产、养老院、托老所等。 面对日趋严峻的养老问题,社会化养老模式势在必行,这一趋势使我国养老地产开发行 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应在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发展养老地产的同时借鉴国外发 达国家养老地产开发先进经验,构建出我国特有的地产发展模式。
★ 社会保险制度
★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 养老院可行性报告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共5篇)】相关文章:
有关改善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服务问题的调研报告2022-11-23
路桥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策研究2023-07-21
毕业优秀论文开题报告2023-09-28
上海博士毕业毕业开题报告内容2023-10-16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提升边际消费倾向2022-06-22
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2023-09-02
养老的议案2023-04-24
调研报告养老机构范文2022-08-18
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调查报告2023-04-07
关于农村低保问题的调研报告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