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生育水平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2-11-13 07:35:02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口生育水平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谁也找不到我”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口生育水平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人口生育水平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论文

篇1:人口生育水平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论文

人口生育水平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经历了一个“急上涨―长下降―缓反弹”的发展过程。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学前教育需求、义务教育需求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高中教育需求呈负相关关系。表现在:新生人口缩减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需求的萎缩,其中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更为直接,而对义务教育需求的影响则是间接的,且具有滞后性;新生人口的缩减直接促进了高中教育需求的扩大,人们更倾向于以孩子的质量来弥补数量的减少,进而寻求高中教育需求的满足,以获得更多高等教育的机会。

一、引言

研究证明,教育是对生育模式和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孩子上学、学校教育的成本和父母为了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不断增加的压力,对父母的生育选择和生育行为具有强烈的影响[1][2]。而本文要研究的却相反,即探讨生育对教育的影响。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有些观点认为,家庭孩子的数目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并不显著[3][4]。对此,有些研究认为这是经济因素从中起了作用,或者是浓厚的家族凝聚力抵消了其影响造成的,或者是由于早出生的孩子工作后,能够给家庭带回经济资源,这种经济资源转移到其他孩子身上的缘故[5][6]。但也有观点认为,家庭子女数量对于教育选择、教育成就的获得是有很大影响的,无论是在工业化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影响呈反向关系[7][8]。

国内对于教育和生育水平之间影响的研究很少。但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人口出生水平的急速下降,我国的教育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市作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特大型城市之一,其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生育水平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无疑会对北京市的教育需求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深入分析其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将有助于了解北京市人口变动以及教育需求的现状,并为合理规划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分布以及满足北京市的教育需求提供对策建议。

二、研究的方法、数据

鉴于本文要探讨的是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对各级教育需求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以描述统计的方法对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以及各级教育需求进行分析,以比较二者的演变趋势。同时利用线性回归量化二者之间的作用大小,以此发现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对各级教育需求的影响。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北京市统计年鉴》,如果无特殊说明,本文图中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此。

三、北京市的人口生育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和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形势、人口政策有很强的相关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历史阶段来分析(见图1)。

(一)急速上升阶段(1978-1982年)

改革开放后,随着北京市经济形势的好转,北京市的生产力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医疗卫生条件提升很快。4年间,北京市的人口增长非常迅速,1978年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为1293‰,而到了198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4年间虽然只增长了711个千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78 个千分点。但如果从增长比例上看,4年间增幅为5499%,即增加了一半以上,增幅巨大。

(二)高位快速下滑阶段(1982-1991年)

这一时期几乎涵盖了上世纪整个80年代,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从1982年的最高位2004‰滑落至1991年的803‰,9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了1201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33个千分点;从下降比例上看,9年间降幅达5993%,接近六成,幅度惊人。这一时期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降幅,主要是由于当时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致使每个家庭的出生人口数较以往历史时期大规模下降造成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上世纪80年代,人口流动渐趋频繁,不断增加的北京市外来人口扩大了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的分母。但仍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一时期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处于较大幅度的下降过程,但从整个历史时期看,这一时期的人口出生率水平还是较高的,属于高位快速下滑的状态。

(三)低位缓慢下降阶段(1992-)

这一时期基本上涵盖了上世纪整个90年代,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从1992年的922‰缓慢下降到了20的506‰,间下降了 406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38个千分点,从下降幅度上看,也只有4512%。与上一个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下降速率和幅度均较低,而且从整个历史时期上看,属于低位缓慢下降阶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渐推进,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追求生育数量,转向了生育质量。同时,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外来人口基数越来越大,使得人口出生率的分母也越来越大。

纵观整个历史时期可见,1982年至年是北京市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期间人口出生率虽有小幅反弹,但都没有改变整个下降趋势。 21年间,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了1498个千分点,年均下降071个千分点,年均下降水平不大,但累积的效应很大,总体降幅达到了7475%,即21 年间降幅接近八成。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在这一较长时期的下降给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长久的影响。

(四)低位缓慢反弹阶段(2004-)

从开始,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进入了缓慢的反弹上升趋势,从613‰上涨至20的893 ‰,8年间上涨了28个千分点,年均035个千分点,从整个上涨幅度看,也只有4568%。这8年的上涨之所以将其定义为“反弹”,主要理由有两个:一个是相对于前期从1982年至2003年长达21年的人口出生率下降而言,到年为止的上涨幅度有限,只有8年;另一个是相对于前期从1982年至 2013年高达7475%的降幅而言,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的增加幅度只有4568%,而且,这一时期的人口出生率水平基本维持在6‰~9‰之间震荡,基本上没有超越1992年以来的生育率水平。

如果单纯考察北京市户籍人口的出生率,也可以发现与常住人口基本上一致的趋势。简言之,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总体上走出了一个“急上涨―长下降―缓反弹”的趋势。单从长期趋势看,基本上是处于下降的状态,从最高位的20‰下降至最低位的5‰。可以说,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经历了一个下跌的过程(图2)。究其根本,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行带来的人们生育观的改变,以及北京市外来人口持续不断的增加。北京市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是长期的、缓慢的、非剧烈式的,而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的作用却是急速的、立竿见影的。

四、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对教育需求的影响

(一)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学前教育

自1991年以来(限于数据的获得性,本文只选取了1991年至2013年的数据),无论是北京市幼儿园的入园人数还是在园人数,其数量都出现了先较大幅度的下降然后较大幅度的上升的过程(见图3)。以在园人数为例,1991年这一数量为40万人左右,而到了前后,这一数量降到了 20万人左右,缩减了约50%;而从20前后开始,在园人数开始迅猛增加,至2013年达到了35万人左右的水平,增幅约为75%。尽管从 年前后开始,北京市幼儿园在园人数在总量上没有超过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但其增加的速度是惊人的,表明北京市幼儿园在园人数正在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发展,这对北京市的学前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然而,如果仔细考察北京市幼儿园的入园人数可以发现,尽管其表现出了和在园人数大体一致的发展趋势,但从其数量缩减和增加的水平上看,是不及在园人数的变化幅度的。通过利用入园人数占在园人数的比重构造一个指标“入园比”,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北京市幼儿园入园人数的变化强度。显然,从1991年开始至2013年,尽管北京市幼儿园的入园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在园人数而言,其增加的水平和幅度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从整体趋势来看,它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见图4)。对其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可以发现,其拟合优度为0535,拟合效果较好,表明北京市的入园比下降趋势非常明显。相对于北京市幼儿园在园人数的变化趋势,北京市幼儿园的入园比从1991-也处于快速下降的趋势,二者是一致的;但从20开始至2013年,二者产生了背离,即尽管在园人数持续增加,但入园比没有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而是处于震荡下行中。总体而言,从需求总量上来说,北京市的学前教育需求是不断增加的,但从相对水平上来说,这一需求是不断弱化的。

通过比较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和北京市幼儿园的入园比(图1和图4)可以看出,二者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一致同向关系,即随着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北京市幼儿园的入园比呈震荡下行的态势。这表明,随着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北京市的学前教育需求总量日渐收缩。显然,人口出生率代表着城市新生人口的多少。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意味着新生儿数量可能大幅减少。而事实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渐深入,人们的生育观念倾向于优生优育,所生孩子的数量显著减少,进而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需求。

如果对人口出生率和学前教育需求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人口生育水平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需求,即从数据上看,人口生育水平每下降1个单位,相应地学前教育需求就会下降4个单位,二者具有较好地一致性(表1)。然而,由二者所建立的模型虽然是显著的,但其拟合优度并不是很高,因此,单纯地用人口生育水平探讨其对学前教育需求的影响并不全面,其可能通过其他中间变量而产生了相应的作用。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再展开深入分析。

(二)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义务教育

从小学招生人数以及在校生人数上看,1978-2013年的变化轨迹基本上是相似的,即“先降―再升―后降―再升”的“W”型走势(图5)。

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的下降过程较短,但数量的变化幅度较大。从招生人数上看,1978年招生人数接近20万人,而1983年这一数量骤降为10万人,降幅超过了50%。从在校生总量上看,1978年为937万人,而到了1985年,这一数量降到了7336万人,减少了20多万人,降幅超过了2173%。

从1984年开始,小学招生人数出现了不断增加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了1994年,但其间的增加数量并不稳定,没有表现出较好的趋势性,表明当时的义务教育需求存在波动。而这一时期的小学在校生数则表现出了稳定增加的态势,从1986年的7491万人,增加到了1994年的10245万人,8年间增加了2754万人,增幅达3676%。

紧随其后的,即从1994年开始,小学招生人数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尤其是1994-间的变化较为剧烈,从1994年的 186万人降到了19的94万人,降幅接近50%。而年之后,一直到2005年,小学招生人数虽然还在下降,但降幅明显缩小。同时需要注意的是,2005年是1978年以来小学招生人数最少的一年,只有71万人。这一时期,小学在校生数也出现了下降趋势,而且下降水平较为剧烈,从1994年的10245万人下降到了年的4733万人,间下降了5512万人,降幅为538%,平均每年减少448%。

而从2006年开始至现在,北京市小学招生人数又出现了明显的、快速的增加态势,2006年为731万人,2013年则达到了1658万人,增加幅度达到了5589%。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在校生数也表现出了较快的增加态势,从2006年的4733万人增加到了2013年的7893万人,7年间增加了3160万人,增幅为6677%。

从2006年至2013年的7年间,无论是小学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数,都出现了增加,但招生数的增加水平低于在校生数的增加水平。这表明,尽管小学在校生数在不断地增加,但其增加的内在动力在减弱。而且,从现有的数据看,尽管小学在校生数和招生数都出现了增加,但增加的水平还较低。从1978 年至2013年的整个历史阶段看,北京市的小学生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处于下降的态势,如果对二者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其下降趋势(图 6)。如果对二者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可以发现,北京市小学在校生数的线性拟合优度为0349,招生数的线性拟合优度为01661,后者的拟合效果一般,但从总体上看,二者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通过比较图1和图6可以发现,随着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北京市的义务教育需求也出现了持续的下降,二者表现出了较好的同向关系。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除了直接影响学前教育需求外,显然也会对义务教育需求产生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是滞后的。譬如,n年份出生的婴儿,一般来说会在n+3年份产生学前教育需求。大约在n+6年份产生义务教育需求。因此,尽管需要大约6年后才能产生义务教育需求,但人口出生率持续的下降,最终都会将这种需求累积起来。可见,北京市人口出生率对于学前教育以及义务教育需求的影响是长远的,且具有累积效应。

(三)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高中教育

从招生人数上看,1978-1980年北京市的高中招生人数均在13万人以上的水平,如果排除1978-1980年这3年的极端数值之外,北京市高中教育需求经历了一个“小幅波动―快速增加―缓慢下降”的过程。在1981年至1993年间,北京市高中招生人数虽然有小幅波动,但基本上维持在3 万人的水平上。从1994年开始,招生人数持续增加,从大约35万人一直增加到了2003年的95万人,9年间增加了约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万人,年均增加19%。从20开始,北京市的高中招生人数持续下滑,2004年为935万人,而2013年为6万人,减少了335万人,降幅为3586%,年均398%。但从开始,每年减少的数量开始缩小,每年的招生人数基本上维持在6万人的水平上(见图7)。

如果从北京市高中在校生数量这一指标进行考察,也可以得出相同的教育需求变化轨迹(图8)。1978年北京市的高中在校生数最多,为4156 万人,随后的两年虽有下降,但也维持在了30万人以上的水平。如果排除这3年的极端数值,那么,北京市的高中在校生数的变化就表现出了较好的规律性。从 1981-1993年,北京市高中的在校生数表现出了小幅的“先升后降”的过程,在校人数的规模维持在了10万人的水平上。从1994年开始,在校生人数开始了一波较大幅度的上涨,从1994年的866万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2784万人,11年间增加了191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4万人,增幅 2014%。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的高中在校生数出现了下滑,一直持续到了2013年。2006年的在校生数为2594万人,2013年为1876万人,7年间减少了718万人,降幅达2769%。这一下降水平相较于前面较大幅度的上涨水平说是较低的,而且,从开始,北京市高中在校生数的`下降更为平缓,4年间仅减少了159万人,降幅只有78%。

如果排除1978-1981年这4年的极端数值,从总体上来看,北京市的高中招生人数以及在校生数均表现出了持续增加的趋势,对二者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这一趋势(见图9)。从拟合效果上看,北京市高中招生人数的拟合优度为05511,北京市高中在校生数的拟合优度为 06354,拟合效果较好,充分说明二者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显然,这种变化趋势和北京市的人口生育水平表现出了良好的负相关关系,即北京市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所带来的新生人口的减少,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孩子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了高中教育需求的增长。

高中招生数量和高中在校生数不能很好地表示高中教育需求,因为这两个数据是高中教育的基础,并没有展现出义务教育之后人们对高中教育的需求。而用“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高中的比例”这一指标,就可以较好地测量高中教育需求。本文使用已有数据测算了1986年以来的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的比例。数据显示,在1986年至间,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的比例一直维持在30%左右,并保持相对稳定。而从开始,这一比例持续扩大,从 年的3274%一直增加至的8614%,增幅超过了150%,平均每年增加10%(见图10)。这充分说明,越来越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高中,高中教育需求持续增加。

如果将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北京市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的比例进行对比(限于数据的原因,本文只截取了1986年至2013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总的趋势上呈现反向关系(见图11)。尽管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出现了反弹,但其反弹力度很弱,总体趋势仍是下降的。这种反向关系表明,随着新生人口的不断减少,高中需求越来越大。高中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高等教育需求,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平均每个家庭的出生数量减少,家庭教育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质量,以质量弥补数量的不足,因而也就更期望孩子获得高中教育机会,进而满足高等教育需求。

人口生育水平与高中教育需求的线性回归结果表明,二者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人口生育水平每下降1个百分点,高中教育需求相应地提高33个百分点,进一步证实了人口生育水平对高中教育需求较为显著的影响(表2)。

五、结论与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的变化,即急速上升阶段(1978-1982),4年间增幅超过了50%;高位快速下滑阶段(1982-1991年),9年间降幅接近六成,幅度惊人;低位缓慢下降阶段(1992-2003年),11年间下降了约45%;低位缓慢反弹阶段(2004-2013年),8年间上涨了约45%。总体看,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经历了一个“急上涨―长下降―缓反弹”的过程,但从长期趋势看,基本上是处于下降的状态,从最高位的20‰下降至最低位的5‰。

通过将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学前教育需求、义务教育需求和高中教育需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学前教育需求和义务教育需求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高中教育需求呈负相关关系。相应的解释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较大变化,人们更多地是注重孩子的质量,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弥补数量的减少。因此,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所带来的新生人口的缩减,将直接影响学前教育需求。同时也影响义务教育需求。尽管这种影响不像对学前教育需求那样直接,而且还具有时间的滞后性。而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家庭新生儿数量减少,家庭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教育。因此,家庭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更加注重更高一级的教育;同时,由于高中教育具有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性质,家庭会优先满足高中教育需求而寻求更高一级的高等教育机会,而近些年来高校扩招的事实强化了家庭对于高中教育需求的满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学前教育需求、义务教育需求和高中教育需求自2005年前后都出现了一定水平的扩大,与此同时,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但从总的趋势上来说,这并不影响二者之间的正相关与负相关关系,因为北京市的外来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其影响已经超越了人口出生率,其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更大。

篇2: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教育论文

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生活事件中学生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问卷调查北京市8城区的1893名中学生。结果:31,3%的中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7.0%存在中重度心理问题,学习压力及自我实现因子是目前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结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我们应针对不同情况开展健康教育,采取积极的措施。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我们所开展的这项调查就是想了解青少年目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压力主要来源,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指导学校、家庭、社会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北京市s城区各抽取一所初高中同校的中学,各学校分别从每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进行调查,样本涉及市重点中学、区重点中学及普通中学、特色中学,各班级又包括重点班、普通班、特长班、宏志班等,共调查1893人。

1.2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是结合当今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了部分修订,概括为学习压力、家庭关系、健康状况、恋爱与性、人际关系、自我实现6个因子,经200人预实验,前后两次测量,重测信度为0.81,分半信度为0.73。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60个项目组成,共分10个分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性信度系数在0.6501一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一0.8400之间,量表总分与分量表的相关在0.7652一0.8726之间,各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4027-0.7587之间,表明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Cil。本研究取60项的总分除以60,2分以下为正常,2-2.99分为存在轻度问题,3一3.99分为存在中度问题,4分以上为存在严重心理向题。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统一的指导语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每班用时30min,当场填写问卷,填写完毕由调查员及时收回,不当场阅读问卷内容,不经由学校老师之手,以避免学生产生思想负担,不能如实回答问题。

1.3统计学分析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人和数据校对。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调查1893人,其中普通中学1083人,市重点及区重点中学810人,男生876人(46.28%),女生1017人(53.72%)。初中687人(36.29%),高中1206人(63.71%)。

2.2心理健康共有1168人在2分以下,为正常,占61.7%,593人为2一2.99分,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占31.3%,123人为3一3.99分,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占6.5%,9人为4分以上,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占0.5%。以性别、年级及家中是否养宠物分组,心理健康总分均具有显著差异(尸<0.05),女生高于男生(t=3.237),高中组高于初中组(t=7.607),未养宠物组高于养宠物组(t=一2.471),2.3生活事件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事件总分及学习压力、家庭关系、健康状况、恋爱与性、人际关系、自我实现6个因子都具有显著相关,表明这6个因子都能较好的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见表1。

学习压力及自我实现因子与其他因子相比有显著差异,其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因子。见表2。

以性别分组,比较男女生活事件各项因子的得分情况,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及家庭关系因子具有显著差异,女生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方面得分较高,男生在恋爱与性方面得分较高。见表3。、

对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比较,高中学生的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初中组,见表4。

以学校性质分组,家庭关系因子具有显著差异,普通校学生家庭关系得分较高。见表5。

以父亲的文化程度分为初中及以下组和高中及以上组比较各因子,人际关系与家庭关系因子具有显著差异,父亲文化程度低的组得分较高。见表6。

以母亲文化程度分为初中及以下组和高中及以上组比较各因子,家庭关系及恋爱与性因子具有显著差异,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恋爱与性因子得分较高,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家庭关系因子得分较高。见表7。

以家庭月收入分组,月收入1500元以下组与1500元以上组在自我实现和家庭关系因子上具有显著差异,1500元以下组自我实现和家庭关系得分均高于1500元以上组。见表8。

以家庭是否养宠物分组,在人际关系和恋爱与性上具有显著差异,未养宠物组得分较高。见表9。

3讨论

在调查1893人中,有31.3%存在轻度心理问题,6.5%存在中度心理问题,0.5%存在严重心理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以性别、年级分组显示,女生、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学习压力、家庭关系、健康状况、恋爱与性、人际关系、自我实现6方面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显著影响,其中学习压力及自我实现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因子,这与既往的研究〔2一6〕及我们和学校教师的座谈结果是一致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人都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恋爱与性的问题,社会舆论也常常使我们以为异性交往、早恋及性的.困惑是青少年的首要问题。然而,经过分析研究,学习上的压力以及能否在某些方面达到自我实现,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社会的认同和肯定,才是让青少年感受压力最大的间题,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不要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对学生的首要乃至唯一的要求和评判,应该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生活,使学生可以在不同领域达到自我实现,获得赞赏和肯定,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获得更好的完善和提高。

以性别分组,女生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方面得分较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也较为一致〔4-6),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更注意引导女生如何正确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与成绩,如何处理与老师、同学、家长的关系,而家庭关系异常的家庭也更应该关注女孩的心理问题;男生在恋爱与性方面得分较高,这可能与男孩性心理发育较早、性困惑较多、性开放程度较高有关(h.8)。此外,目前学校和社会上都比较注重对女生的性教育,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女生课堂,但对男生的性教育还比较薄弱,这也更使得男生的性困惑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因此,无论学校、家长、社会都应更加注意对男生的性引导、性教育。

对初中和高中生进行比较,高中生生活事件的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初中组。显然,升学、就业、自我、交友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大使得高中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敏感度极大提高,因此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学校性质分组,家庭关系因子具有显著差异,普通校学生家庭关系得分较高。以父亲的文化程度分组,人际关系与家庭关系因子具有显著差异,父亲文化程度低的组得分较高。以母亲的文化程度分组,家庭关系及恋爱与性因子具有显著差异,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恋爱与性因子得分较高,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家庭关系因子得分较高。以家庭月收人分组,1500元以下组自我实现和家庭关系得分均高于1500元以上组。由此看来,普通学校学生家庭、父母文化水平低的家庭、低收人家庭更应注意家庭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及社会也应加强对父母的引导,指导他们如何教育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9)0

以家庭是否养宠物分组,在人际关系和恋爱与性上具有显著差异,未养宠物组得分较高。饲养宠物是我们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在社会对宠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它对孩子们心理上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宠物们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去爱,如何去关心,使他们懂得了责任与付出,许多心理学间题甚至会采用“宠物疗法”来解决。因此,在适当的时候,为孩子选择一款适宜的宠物不失为家长的明智之选。

篇3: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教育的影响

自人类拥有文明历史以来,人口和教育就互相影响和作用着,在当今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口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更是制约和促进着社会的`进步;人口变动及其一系列后果可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使得国家或地区在制定教育规划时必须准确地判断其趋势并做出适宜的决策.

作 者:侯萌萌 姜弘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刊 名:统计与咨询 英文刊名:TONGJI YU ZIXUN 年,卷(期): “”(2) 分类号:C92 关键词: 

篇4:足球人口对我国男子足球水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足球人口对我国男子足球水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本文通过对我国足球后备力量现状分析得出,不重视对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就会导致足球高水平人材断层、国家队后继乏人,严重阻碍我国足球水平的发展.并与部分足球强国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与足球强国的.差距,提出足球水平的提高,当务之急要改善人口环境.

作 者:韩大庆  作者单位:民勤县第四中学,甘肃・武威,73330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34) 分类号:G643 关键词:足球   人口   水平  影响  

篇5:蛋白水平对沟鲶影响研究论文

蛋白水平对沟鲶影响研究论文

点叉尾鮰亦称沟鲶,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1984年引入我国,1987年后逐渐形成规模养殖。该鱼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食性杂、病害少、肉嫩味美及氨基酸含量高等特点而倍受青睐,现已成为新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对象。已在全国20余个省推广养殖,效益显著,深受欢迎。斑点叉尾鮰体表光滑无鳞,体形较大较长,无肌间刺,体背呈淡灰色,腹部乳白色,体侧有黑色斑点。喜群食,以吞食为主,兼滤食性,食量大,鱼种大,栖息于水体底层,性情温驯,易捕捞。目前国内对斑点叉尾鮰饲料的适宜蛋白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而蛋白质是饲料中成本较高且对鱼类生长影响较大的组分。本试验旨在探讨三种蛋白水平饲料对斑点叉尾鮰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研制高效廉价的人工配合饲料提供基础数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配制三种不同蛋白水平的饲料,分别是28%、32%和40%(见表1)。试验鱼购自东源城区鱼苗繁殖场,规格为7.14~7.69g/尾的健康斑点叉尾鮰。

1.2饲养管理

本试验在东源县鱼苗繁殖场基地的9口水泥池进行,对水泥池进行编号。选择健康斑点叉尾鮰的幼鱼,随机放养在长×宽×深为2m×2m×2m的9口水泥池,每池放养250尾,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随机分组。试验开始前驯养7天,随后投喂3种试验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5%~4.0%。每天投喂两次(分别是早上9:00,下午18:00),饲养周期为2个月。整个养殖过程要注意水质调控和疾病防治,控制水温在25℃~30℃,pH值为6~8,溶氧大于5mg/L,氨氮控制在0.5mg/L以下。

1.3测定指标

试验开始后,每隔15天每组随机选取20~30尾鱼测定体重、体长和肝重,计算增重率、肥满度、饲料系数和肝体比,直到养殖过程全结束。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略)。

1.4试验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试验鱼经2个月的饲养,各组成活率均超过90%,且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蛋白水平的升高,鱼的增重率呈升高的趋势(见图2),且各试验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饵料系数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各组之间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肥满度方面,各试验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见表2)。肝体比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且各试验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表2所示)。

2讨论

关于斑点叉尾鮰的营养需求研究较多,金明昌综述了这一方面的进展。蛋白质是构成斑点叉尾鮰鱼体的主要成分,斑点叉尾鮰蛋白质需求量是其配合饲料研究的重要内容。斑点叉尾鮰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一般为24%~55%,一般幼鱼高于成鱼。对比3种不同蛋白水平的等能全价配合饲料,饲养斑点叉尾鮰幼鱼2个月,因饲料蛋白水平在其需要量范围内,并未导致3种不同蛋白水平的实验鱼的成活率有显著差异。饲料蛋白水平40%的饲养组鱼体增重率显著高于32%、和28%饲料组;蛋白水平40%的饲料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32%和28%,总的来说饲料蛋白水平40%的饲养组鱼体增重率和饵料系数均优于其他饲料组。本试验表明在饲料蛋白含量在一定水平内,蛋白含量高对斑点叉尾鮰生长越有利。这与潘庭双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肥满度又称丰满系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含肉率,是评价鱼类生长状况优劣的指标。关于斑点叉尾鮰的肥满度,前人已有一定的研究(潘庭双等,2008)。早期幼鱼呈现肥满度低,表示将营养更多用于骨骼生长,减少鱼肉生长,对育苗的后续生长更加有利。实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肥满度均有显著差异,饲料蛋白水平为40%时优于其他饲料组。

肝脏是鱼类代谢的主要器官,同时也是鱼类重要的营养储存器官,鱼类的肝体比是对长期和短期营养方式都有敏感的指标,在营养变动、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时,肝脏质量会发生显著变化。肝胆综合征是近年来养殖鱼类的多发病,较难治愈,病因就与营养有关,其明显症状就是肝脏偏大,实验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肝体比逐渐减小,饲料蛋白水平40%的饲养组肝体比与28%的饲养组有显著差异。

篇6: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

1大众健康需求的内涵

对人们来说,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做什么事情都是白搭,一个良好的身体是人发展的基础,而健康需求主要是个体为了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而在行动、心理以及意识等方面的健康目标实现过程。一般来说,一个积极的健康需求可以有效激发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提升体育锻炼的效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如何更好地诠释大众健康需求,也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2大众健康需求特征

2.1多样性特征

所谓的健康并不是说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健康指的是人的心理、身体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一个良好的表现。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必定会受到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今后激励人们关注的时候,也能够对人身体、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追求健康的时候,要保证其健康的多元化需求。

2.2主动性特征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及身体,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更好地进行生活、学习,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由于会受到工作以及经济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整个人的身体构造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不断增长的压力影响下,个体对自身健康水平的实际需求也有了一定的上升,这种主动性需求也给个体参与体育锻炼带来了强大的驱动力。

2.3动态性特征

人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都是随着年龄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人们的健康需求也很好的体现出这一动态性特征,而这种动态性特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打个比方说,人们在刚刚接触社会的时候,由于生活环境以及工作任务的变化,使得人们自身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只有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够真正的满足这一阶段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求。而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以及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变,由于新压力的不断增加,人对压力的理解还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会有新的压力出现,这时在追求身体健康的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倾向性,所以人们的自身健康需求一直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篇7: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

3.1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在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非常有必要,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体育健康的重要性,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康锻炼中。所以一定要加强健康知识以及健康行为的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网络等手段来对体育健康进行实时宣传,通过宣传来提升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加强体育健康行为,不断提升人们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这样也是保证人们锻炼主动性的基础。

3.2组织好大众健身体育活动

在组织环节,需要做的就是激发更多的人对体育锻炼感兴趣,并且能够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和工作中,使其成为人们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开展日常体育工作时,最好利用上节假日的时间,开展一些人们喜欢的、愿意参与的运动等专项活动,利用这些活动来激发人们的体育热情,这时再组织体育活动就会非常的得心应手,人们的热情也会非常高涨。在实际的组织过程中,还要派专业的人员对专门的区域进行管理,出现问题直接与专人进行对接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保证所组织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在健全俱乐部制度的同时,发挥出良好的带动作用。

3.3培养人们健康锻炼意识

在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体育技能是当前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环节,因此在真正选择体育锻炼内容的时候,体育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加强对个体体育兴趣及技能的锻炼,在遵循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按照趣味性的原则进行体育项目的推广。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单独拿出来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将趣味性融入其中,就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再通过言传身教,就可以提升人们的体育锻炼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健康需求。

3.4做好人们的健康心理疏导

人在接触社会之后,由于受到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都受到了非常大的考验,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加强对人们健康心理和生理的疏导可以极大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当前健康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心理疏导还需要工作人员积极的组织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锻炼中放松自我,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缓解工作以及生活中带来的压力。舒缓身心,让自己心情舒畅,以一个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和生活中。

3.5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在开展体育健康促进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参与人员以及场地设施的影响,导致很多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其积极性都会受到一定的打击。例如,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锻炼的需求,场地设施老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体育锻炼安全。所以在群众体育工作中,一定要加大对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在优化体育场地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体育场地的设施使用率。

3.6培养人们适应体育环境的能力

在参与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加大对个体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并按照不同的气候环境及场地器材的实际条件来利用各种场地,从而实现从事锻炼,提升身体健康水平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社区中可以组织人们练习太极拳等健身技能,帮助人们在相对有限的锻炼场地能够很好地实施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组织的管理能力,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能够承担相应的组织管理事务,在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让人们自己去做,去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在社区中可以让人们去承办运动会,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去组织去承担,从而有效的提升人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7促进人们终身体育意识

大众健康需求对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非常大,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因为体育锻炼只有经过了长时间的锻炼发展之后,才会对身体产生效果,如果半途而废或者三分钟热血,那么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所以只有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体育锻炼的发展,大众健康的需求才能够真正的达成。

4结语

在我国大众体育开展的过程中,深入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提高人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技能水平是当前发展的重点,也是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主要目的,更是体育健康促进的关键。基于此,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还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优化,对体育场地进行改善,增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运用运动会等形式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让人们能够在一个正确的健康需求基础上不断提升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加高效的完成大众健康需求,促进体育锻炼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再淮,项贤林,倪伟,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2]李法伟,蔡军.陕西省居民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研究[C]//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

篇8:浅论生育水平与教育程度的关系及文化对人格的塑造

◇ 耿文福

在计划生育工作难度相对较大的广大农村特别是我们边远苗族地区,严格控制早婚早育、多胎生育,对于有效控制区域人口增长,提高教育程度,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长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着从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简要分析生育水平与教育程度的关系,并兼谈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以期对有效推进边远苗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起到一丁点儿“润滑剂”作用。

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边远苗族地区多生多育和文化教育的落后

1、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边远苗族地区农民要求多生多育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结构非常稳固。家庭既是生育和消费的单位,又是生产和教育的单位。家庭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技能,直接决定着家庭的经济收益和生活水平。在这种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多育多男是有其经济价值的。目前广大农村特别是像我们贵定县新铺乡这样的边远苗族地区的经济水平还不是很高,农业生产力也还比较落后,尚未摆脱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局面。劳动力仍然是农民家庭赖以维持和提高生活标准的主要条件之一,家庭劳动力的多少强弱与其经济利益联系更直接。家庭劳动力多,既能提高耕地经营水平,出售更多的商品粮,还可以外出经商、务工,发展多种经济,多渠道地增加家庭收入。而劳动力少、劳动力弱的家庭就很难做到。另外,由于生理上的差异,男劳动力在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方面更占优势。从而在农村形成了家庭人手多、男劳动力多的家庭收入高、致富快。这一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刺激着这一地区农民多育心理,特别是生育男孩。从笔者对新铺乡的调查来看,尽管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过去,已有一个女孩而再想生育一个男孩的比例仍然高居不下。

2、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边远苗族地区文化教育处于落后状态有研究表明,教育程度与生育水平有着特殊的关系,在城市人口中,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晚婚晚育,拉长两代人的间隔,减慢人口增长速度。而在农村,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自觉地接受教育,结果超生的也缴为普遍。再者,妇女自身的文化水平对其终身的生育量影响也很大。一般来说,妇女的文化水平高,参加的社会活动多,并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而更愿意“少生优生”;反之,低文化层次的妇女则倾向于“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从笔者在贵定县新铺乡走访的情况来看,这样的比例是比较鲜明的。

加强文化教育:是有效控制边远苗族地区早婚早育、多胎生育的唯一途径

针对以上原因,要使农村特别是像贵定县新铺乡这样一个边远苗族地区早婚早育、多胎生育的现象得到控制,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1、坚持经济改革的方向,促使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告诉我们,人口的再生产最终决定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和不甚发达的商品经济,往往是导致妇女多生多育的温床。有资料显示,当今世界80%以上的婴儿就出生在经济落后的第三世界。所以,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实现经济形态向更高层次的转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多生多育现象存在的基础,消除超计划生育的现象。

至于把计划生育与养老事业结合起来、把竞争机制引入计划生育管理、改革现行社会经济政策中某些不利于人口控制的习惯做法等等,因为和本文所要论述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结合的不是那么紧密,本文在此暂不赘述。

2、加强边远苗族地区文化教育,提高教育水平纵观目前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乏师资;三是由于社会的原因,不少家长认为读书的结果也是外出打工,因此最多让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OK”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农村应改变过去的那种教育教学观念,适当开展一些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技术教育,对已经弃学的青少年要鼓励其复学,也可组织他们参加成人教育,让他们将精力集中在掌握更多的技术上面,从而增加他们就业的机会。

在贵定县新铺乡,该乡除了因地制宜地在新铺中学开设一些诸如黑山羊养殖技术、烤烟种植技术等课外兴趣班之外,还将该乡四寨村谷撒寨已传承了上千年的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引入中小课堂,让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对人格的塑造:特定人格是特定文化氛围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文化塑造人格,文化同时也评价和衡量人格,认定人格的社会价值,由此也构成了鉴定人格的文化反馈。纵观世界著名美学大师卢梭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社会化教育任何一种社会要维持下去,就必须不断地预备新人以接替由于上一代人的死亡或者退位所空缺的社会位置,但这个新人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他们必须是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获得了完整的人格,能够胜任一定社会角色的新人。要培养和造就这样的新人,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文化的作用,而文化的获得恰恰是通过教育直接获取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在刚出生时,都只是一个自然人,没有社会性,没有精神心理活动,这一切都需要在以后的接受教育和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形成。社会学上把人从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化过程。只有经由这一过程,一个人才能获得完全的人格,才能参与社会生活。尽管有众多的社会因素会对完整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然而文化则是这其中尤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它给予人以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对人的精神心理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人不但吃着物质的果实长大,也吸吮着文化的乳汁成人。所以说,不同的文化乳汁当然也就哺育了不同的`人格。

2、社会控制教育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从个人行为角度看,文化首先具有一种导向作用。它为人们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知识,给人们灌输了特定的价值与信念,使人们具备了一定鉴别力和判断力,从而确定目标,预测未来,并循着一定的轨道去自觉行动。这是文化对个人行为的积极控制。其次,文化还具有一种整合作用。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各种规范和准则,明确地告诉人们哪种行为会受到褒奖,哪种行为要受到惩罚。并在社会生活中付诸实施,显示其权威性,这就对已出现和即将出现的越轨行为形成了限制和约束。这就是文化对个人行为的消极控制。

从个人的精神心理角度看,文化有激励或窒息人们的激情与意志的作用。一定的文化能够帮助人们消除精神上的疲劳、紧张与饥渴,改善人们的心境,鼓舞士气,减少行为的精神阻力,使人们能以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它也能够加重人们的精神心理负担,滋扰人们的心境,浇灭人们的行为热情,给行为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阻力,使之不能顺利进行。

无论从个人行为还是从个人精神心理来看,特定的文化总有一整套规范与准则,它们构成了特殊的文化模式,形成了人格发展的阈限。从宏观上看,每一个民族哪怕是地处再边远再贫困地区的苗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的相异性正是特殊文化阈限的结果。从微观上看,一个家庭一个村寨一个乡镇也是如此,由于文化小环境的不同,同样可以造成迥异的人格。这种对人格的宏观浇铸与微观雕饰结合起来的共同作用,导致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而形成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人格。

社会的迅猛发展,同样也给我们边远苗族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发展离不开人,而人的潜在智慧的培育和开发,则主要取决与教育。马克思也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那么,如何加强我们边远苗族地区教育的科学发展、长促发展,让我们苗族地区同样涌现一批又一批新时代所需的建设人才呢?这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很久很久了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篇9:教育游戏对小学教育的影响论文

教育游戏对小学教育的影响论文

一、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教育活动中应结合小学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选择教育游戏,以提高教育游戏的针对性,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对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1.注重教育游戏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选择教育游戏时应准确把握小学的心理特点,使选择的游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以此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吸引小学生的目的,这是选择教育游戏的关键,否则选择的教育游戏很难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实际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渴望得到教师表扬的心理特点,选择教育游戏。例如,在小学语文疑难汉字教学活动实践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课前教师可准备写有疑难汉字的卡片,课堂上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教师说:“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成员认识的字最多,认识最多的一组就是获胜组”,这样以来各小组成员就会积极准备,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去。根据结果教师说:“**小组真棒,认识的字最多,来,大家为他们鼓掌。”由此获胜的一组各成员会感觉非常自豪。总之,玩该游戏达到了学习和娱乐的双重目的,很多小学生非常渴望下次还玩该游戏。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实践中,可以尝试将该游戏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实践中。

2.注重游戏内容的连贯性

小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思考问题比较简单,很难将所学知识进行融汇贯通。因此,小学教师在选择的教育游戏内容不能跨度太大。另外,数学是小学教育中较为重要的科目,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选择教育游戏时更应注重游戏内容的连贯性。例如,当将小学乘法口诀相关知识讲解完毕后,为了检验学生们对乘法口诀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可以利用扑克牌进行游戏。首先教师将带有10及以上的.扑克牌去掉,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将乘法口诀知识已经学习完毕,今天咱们就玩扑克牌。”此时,部分小学生就会感觉非常惊讶,不少学生问:“老师,咱们不上课了呀?”此时教师回答:“上啊,就用扑克牌上课,我随意抽两张扑克牌,看谁即快又准的算出两者的乘积,我就给谁发朵小红花”,这样以来学们就会投入到数学游戏中。利用扑克牌游戏检验了学生对乘法口诀掌握程度,为此针对掌握不熟练的学生,教师适当进行辅导,从而整体上提高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

3.注重运用现代技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如利用PPT等制作一些动画背景,为教育游戏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另外,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时,还应注重游戏娱乐程度的把握,不能使小学生完全沉浸在游戏当中,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因此游戏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往往没有耐心,此时教师应积极地进行引导。学生一旦在游戏中取胜,就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玩游戏的兴趣,以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总结

小学教育中合理地引入教育游戏,活跃了小学课堂气氛,不但增强了小学课堂的趣味性,而且游戏过程中小学生不自觉地接受相关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育游戏的应用。

篇10: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论文

1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尝试给出其定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针对学生的普遍心理状况如人际交往活动、恋爱观的选择、情绪的自我管理、学习心理等方面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对学生实施专业的引导和疏导,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个性、较好的适应能力,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几点建议

(1)学校应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构,以公共课形式在高校开展起来。学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摇篮,近年来却常发丑闻、惨案,常常被推倒风口浪尖,也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种压力扑面而来,如何系统的,有效的,去提高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出真正的.身心健康的人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开设了相应的机构,处室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聘请心理咨询师开设咨询室,等等,但目前来讲总的制度还不健全,很多机构只是个空壳,起不到实实在在的作用,而心理咨询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如果以公共课的形式开展起来,就像思修教育课一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毕竟了解之后,才可能重视起来;另一方面,学校大力投入,才能在整个校园营造出一种关爱自我心灵的氛围,这种良好的氛围才更能影响学生。

(2)强化教师的意识,提高教师对心理健教师是传载知识的载体,任何知识文化的传承或传播大部分都依赖于教师这样一个群体。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同样,只有当我们的教师队伍整体提高了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而现今高校的教师基本上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群体;一条是专攻专业教学的专职教师。辅导员毫无疑问是必须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而专业老师更多的在课堂与同学接触,也更容易以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形象去影响对方,因此,提高整个教师队伍对此的认识和重视,有利于更好的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我们存在与这个社会上,心理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有情绪的变化,有行为的变化,有冲突和矛盾,有各种各样的体验,对于不了解心理知识的同学来讲,也许一件小事就足以将其脆弱的心灵击碎,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帮助外,更多的需要靠学生自己进行自助,我们的学习,不光是专业课程的学习,还需要将心理学慢慢的渗透进来,这看似很难,但其实,各学科内容中都蕴涵着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数学课中引导学生钻研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注意力;体育课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刚毅性格和挫折承受力;外语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活的渗透。大学生活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并不只是锁定在一本本的教科书上,从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中跳出来,细细体味生活,寓教育于生活才是大学生活的真谛,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除了书本上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的传播,还应该时时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要让他们明白心理健康和他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促使高校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会运用类似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与技巧,去解决学生面临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提高其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篇11:中国老龄化人口对景观环境设计的需求与发展论文

中国老龄化人口对景观环境设计的需求与发展论文

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老龄化不短加速。以天水市为例来分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老年公寓进行养老。但中国的养老模式从各个方面都欠缺存在很大的欠缺,因此迫切需求对老年公寓的环境景观设计理论进行研究,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活动的需求出发,总结出各老年公寓对景观环境科学中的需求与发展,并且与国内外成熟优秀的案例进行比较,找出差异,以环境心理学和景观设计的理论为依据,提出具体的改善推论意见。

一、人口老龄化的生理与行为特征

(一)老年人能力下降和精神衰弱

到达老年时期,老年人的能力会下降甚至丧失,感觉和记忆能力会下降衰退,对于外部条件的刺激会反应迟钝,记忆力相对比于年轻人而言也有一定的衰退。观察和行动能力也会下降,如实力丧失或者下降,走路时相对缓慢,步幅偏小,经常停靠休息。

在精神方面很容易衰弱或者紧张,据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因为长期缺乏合理沟通使得部分老人产生了孤独寂寞感,注入此类的一系列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心理落差时刻冲击着老年人敏感的神经,长此以往会导致老年人出现一些心理疾病,最终导致精神衰退、失眠、焦虑和紧张等。

(二)老年人心理需求特征和行为特征与喜好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主要是受到生理机能、经济收入、社会关系的影响。老年人这个群体相对比于其他的年龄段而言,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普遍偏弱,习惯于熟悉事物。因此他们对于私密感,邻里感,归属感,舒适感等都有比普通人更加强烈的要求。

在到了老年阶段之后这份情感的越发强烈。而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增加的趋势,老年人逐渐衰弱的身体机能导致老年人的远距离活动大幅度减少,这样老年人的在居住区生活的时间必然会增加,所以老年公寓式的养老模式也备受关注,老年人对景观环境的需求与发展成为了当代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从老年人的.视角看城市景观设计的突出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规划———远距离和场地高差问题

近年来,城市景观设计发展越发迅猛,但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就是“大城市”的发展为背景的城市景观发展状态与“舒适宜人,以人为本”的响亮发展口号背道而驰。具体的表现为城市景观之间的相对具体较远,城市景观内部的轴线过长,路线与通道的设置不合理,从而造成了各个景观之间节点距离远的现象。

再加上过分追求竖向高差产生出的层次感,导致场地各个部分高差悬殊太大,台阶坡道等设施过多。这种距离与不适当的场地高差为老年人在景观环境中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方便,健康快捷的基本需求。而在天水市调研的三个养老院来看,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

(二)布局及其配套设施问题

交往空间不“宜人”问题严重,老年人对于自己的居住地区的环境有着多余年轻人的很多具体需求,他们期望着更多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切身的体验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与邻里之间建立起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景观中的交往空间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的问题,主要是台阶和坡道设置很不合理。

例如,台阶过高,整个阶梯之间没有休息的平台,坡道的缺失或者不防滑,弯道过多等等。此外,场地的位置与不适当,例如交往空间设立在楼与楼之间,这往往是周边楼上住户的视线焦点,没有什么私密性。还有一些配套设施不到位,比如交通导向标识不明确,或者直接是错误,服务类型景观设施的缺失等等,这些情况导致了景观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参与或者需求。

(三)系统化设施的世界方式

(1)交通设施。因为大多数老年人视力衰退,反应时间长,记忆力低的特征,我们需要把交通导向标识设置的更加清晰醒目,更简易辨识;(2)服务与娱乐方式。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的空闲时间都很多且集中,着决定他们一般在景观中停留的时间会比较长,所以服务与娱乐设施就相对的比较重要,其主要设施包括电话亭、卫生间、健身器材、开放式小广场、饮水区等。

(四)景观的材料选择

再优秀的景观设计,也要依附于合理的材料才能得以实现。针对与老年人的特殊生理和行为特征,材料的选择是个重大问题,需要满足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兼顾到健康,方便,快捷等需求,还要具有美观的视觉效果。对于地面材料的选择,无高差、无凹凸类型的防滑砖是最好的选择。一些过道地面则选择用木质地板等脚感比较好的材料铺垫。

运动区域则应该用塑胶等软性材料铺垫,运动器材下方则应该选用沙地。对于器材的选择,则尽量避免反光材质,避免炫光刺激老年人本已经够很脆弱的视觉神经。也不要选用透明材料,这样会使得老年人产生误差辨识。入口或者标识物的材质则需要识别性强的机理材料或者色彩,从而增强材质的识别性,这样有利于老年人的识别和记忆。

总而言之,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就意味着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从而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这样也才能体现出我国“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取向,并且能够更好的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篇12: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论文

摘 要: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和预期寿命的增加,我国出现了以增速快、地区分布不平衡、未富先老等为特点的人口老龄化。本文通过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产业结构、消费、储蓄、养老等因素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发展老龄产业、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家庭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多种养老模式、适当调整劳动年龄范围、利用老龄人才资源等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影响 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别于其发达国家。首先,我国老年人增速快,人口基数大。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加之随着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加大,夫妻生育孩子的意愿下降,导致生育率也在下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发达,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致使老年人口的增速加快。其次,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分布不平衡、城乡差异大。由于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其老龄化程度也不同,表现为:东南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要高于西部地区,城镇的老龄化要大于农村的老龄化。最后,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一致。按社会正常发展的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伴随的是经济同步增长,但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处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这是一种典型的先富未老,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数量,降低劳动生产率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的和质量的劳动力支持,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导致适龄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劳动力供应不足,将丧失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从而在吸引外资方面不占优势,会减少我国的出口贸易。同时老龄化还伴随着劳动人口的高龄化,由于人的生理机能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年纪大了,体力下降,大脑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也在衰退,虽然其技术熟练,但是与同年轻人相比缺乏进取心,思想保守,跟不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从而会降低劳动的生产率,影响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制约产业的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但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却制约了产业的技术创新。因为随着高龄劳动力的年龄不断增长,其生理机能在不断下降,伴随的是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衰退,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速度放缓,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技术创新能力的下降。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开发、创新与推广,才能适应新兴行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高龄劳动力的这种状态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从而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退出劳动者的行列,离退休职工将不断扩大,社会用于养老、医疗、退休及相应福利事业的资金投入会急剧增加,导致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同时,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导致现在一个家庭里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小孩,家庭经济负担十分沉重,一旦家庭中某两个或三个老人生病,这对夫妇便无暇顾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入,年轻人口越来越少,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需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是家庭的经济、养老负担进一步加重。

(四)人口老龄化将对提升内需带来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人的消费行为受年龄、心理和个人收入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青少年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由于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低,加之收入水平的相对减少,老年人的人均消费额随衰老逐渐减少,对住宅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减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人消费具有特殊性,比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由于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开始退化、脱落,因而老年人比较喜欢吃方便、质软的食品;在住、穿、用方面,老年人更讲究实用和经济实惠;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更需要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文化服务、锻炼身体的医疗器械服务等。老年人口的剧增和与之伴随的特殊消费,使得社会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急需出现一批专门为老年人生产消费品、为老年人服务的行业。

(五)人口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储蓄的影响

在养老金制度的推广下,一方面,由于有养老金、退休金、补贴津等的保障,老年人更倾向于当前的消费,减少个人的储蓄或不储蓄;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的收入较少,在养老和医疗上的花费使得老年人储蓄有限或者无力储蓄。因此,老年人的增加势必会导致个人储蓄的减少,同时还会导致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负担加重,从而减少企业储蓄,最终使整个社会的储蓄都减少,根据西方经济原理有储蓄等于投资,储蓄减少,必然会引起社会投资的减少,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现行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化储蓄为内需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老年保障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严重存在城乡不平等,表现为:城市保障金高,覆盖面低,农村保障金低,覆盖面窄。为此,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扩大社会养老医疗的覆盖面,实现城乡平等;建立一种基金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将收缴上来的养老保险金成立一个养老保险基金,聘请专业人士用该基金进行机构投资,使养老金增值,获取更多的资金为老年人服务。

二、建立新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化政府养老为全民养老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特点,政府无法提供向发达国家那样全方面的适应老龄化的社会养老体系,而且家庭养老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的模式。另一方面,发展社区、养老院为辅的养老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院等的文化、教育、卫生功能,提供多元化的精神慰藉、兴趣化的学习交流、休闲式的生活,从而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服务。这种将家庭养老与其他方式养老结合而成的多元化养老模式课减轻政府、社会的养老压力。

三、适当调整劳动年龄范围,提高劳动力素质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我国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减少,数量的减少削弱了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对于吸引外资不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和预期寿命有所增加,因此,可适当延长劳动者的退休年龄,起到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四、充分利用老龄人才资源,发挥老年人余热

老龄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原因,无法像青年人那样工作,但他们拥有自身独特的技能优势和经验优势,这种技能和经验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积累下来的,非青年劳动者所能立即掌握和替代的,是我国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因此,可充分挖掘、利用老龄人的这种资源,建立各种专家信息服务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等,通过老龄人向青年劳动者提供技术、经验、信息等的方面的服务,既可提高老龄人的收入,增加其储蓄,又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洪鸽 梁硕轩.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05)

[2]张桂莲 王永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05)

[3]张媚U.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2010,(11)

[4]卢明名.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绥化学院学报,,(06)

[5]许寅.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市场论坛,2008,(05)

[6]陈景.浅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黑河学刊,,(02)

[7]于长永.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11)

[8]数据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篇13:我国适婚户籍人口二胎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

我国适婚户籍人口二胎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但是,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会有太大变化。本文以研究二胎生育意愿的相关文献为理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在不考虑政策约束时,影响二胎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提供科学决策。

一、引言

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已历时30余年,这一政策不仅改变着每一个中国家庭的生活,也改变了整个中国发展的轨迹。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约少出生4亿人口,有效缓解了人口快速增长对社会经济形成的压力。但是,长期推行以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为目的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负面效应也开始凸显。因此,我国开放二孩政策,鼓励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生育二胎。然而,这些潜在的、符合二胎生育条件的夫妇大都为独生子女,是受“三口之家”家庭观念影响最深的一代人,当他们进入婚育阶段后,是否愿意生育二胎,又有那些因素会影响二胎生育意愿,这些都是人口政策调整所考虑的问题,也是本次研究所关注及回答的问题。

二、理论研究和假设

从世界范围来看,理想子女数减少是现代化社会普遍发生的一种趋势。以经济学家贝克尔为主提出的生育经济理论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对孩子数量的需求增加,对孩子质量的`需求也增加,人们愿意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抚养和教育。还有研究表明收入对理想子女数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在控制教育程度后,妻子的收入对其理想子女数无显著影响。现代化理论认为人们对其他消费品的偏好要超过对孩子的偏好,受过较高教育者更容易接受强调自我人生价值的现代化观念,易找到其他价值目标替代孩子的价值。对女性来说更是如此,研究结果显示,妻子的教育程度比她的收入、家庭收入以及丈夫的教育水平对理想子女数有更强的影响。

然而,若要探究理想子女数的影响因素,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制度背景和社会状况中。首先,在中国,独生子女已经演变成刻板的社会印象,与“能力低”、“自我中心”、“自私”等一系列负面评价形成了固定的联想,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更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等观念得到不少人赞同。第二,随着中国城市社会保障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家庭在孩子教育、医疗和成家时购置婚房等方面的费用大增,孩子抚育成本急剧上升。第三,男孩偏好是我国传统生育文化的重要特征,它对理想子女数有正向刺激作用。城市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弱化了男孩与养老的联系,但男孩与传宗接代的联系较少受到触动,城市居民男孩偏好明显减少但仍存在。最后,由于中国城市女性大多在生育后连续就业,再加上有强大的亲属支持将有效减轻其育儿负担,女性因生育而付出的机会成本相对较少,二胎意愿的性别差异将不明显。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有以下假设:

假设一:家庭社会经济条件较好者想生2孩的概率更高,尤其是在经济越发达、生活条件好的城市;

假设二:高学历者由于更多认同两个孩子更能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观念,其理想子女数为2孩的更多;

假设三:有男孩偏好者更多认为生两个孩子更好;

假设四:身体状况和年龄与要二胎的意愿有显著影响;

假设五:工作职位(情况)与要二胎有显著影响;

假设六:获取公共教育方便程度与要二胎有显著影响;

假设七:女性理想子女数为二孩的概率与男性没有显著差异。

三、数据和变量

本研究所用数据是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第二期(2010—)的第4次年度调查结果。调查在全国一共抽取了100个县(区),加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5个大城市,作为初级抽样单元,总样本量约为1,从中抽取年龄在20—50的适婚年龄的有效数据,有效调查对象为2400人。

1、因变量

通过问卷中“假如可以自由选择,您认为最理想的是生几个孩子”的题项来测量被访者的理想子女数。调查结果显示,24.3%的人认为生一个孩子最理想,62.7%的人表示生两个孩子最理想,理想子女数在三个及以上有11%,而表示不想要孩子的仅为2%,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生育意愿调查中城市居民的理想子女数基本为l孩或2孩基本相同。

2、解释变量

(1)基本情况

①年龄(连续变量:20-50);

②性别(此处为虚拟变量,女赋值为“2”,男赋值为“1”);

③身体健康状况(以被访者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了解和社会上一般标准比较,身体状况分为很不健康、比较不健康、一般、比较健康、非常健康5级分别对应1-5来度量);

④个人生育意愿(以被访者的主观意愿为主,个人生育意愿分为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无所谓同意不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5级分别对应1—5来度量);

⑤婚姻状况(此处为虚拟变量,已婚为“1”,未婚赋值为“0”);

此处注意:凡是有婚姻经历的都默认为已婚,而不考虑目前的婚姻状态。

(2)社会经济地位

①工作情况(以被访者提供的客观情况为准分为失业,固定工作,零工,个体户四类,分别对应0—4来度量);

②家庭收入水平(被访对自己家实际收入为准);

(3)受教育程度(以被访者实际情况为准,分为未受过教育、小学、初中、职业高中、普通高中、中专、大学专科(正规教育)、大学专科(成人教育)、大学本科(成人教育)、大学本科(正规教育)、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共10级分别对应1—10来度量);

(4)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以被访者主观判断为准,将获取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分为非常方便、比较方面、一般、不太方便、很不方便5级分别对应1—5来度量);

(5)男孩偏好(以被访者主观意愿为准,希望二胎为男孩的为1,女孩的为0)见表1。

3、计量模型

为研究二胎生育意愿与解释变量的关系,特建立以下模型:

T-CHIi= X+PER2X2i+INC3X3i+EDU4X4i+MAR5X5i+PUB6X6i+AGE7X7i+HEL8X8i

+JOB9X9i+BOY10X10i+SEX11X11i+ui。

其中PER—个人意愿;INC—家庭总收入;EDU—受教育水平;MAR—婚姻状况;PUB—公共教育;AGE—年龄;HEL—身体健康状况;JOB—工作情况;BOY—男孩偏好;SEC—性别;u—随机误差项。

篇14: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小学教育的逐渐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小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为小学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和内涵,之后从多角度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证明了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的研究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逐步深入,为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教育;素质培养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利霞.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7).

[2]朱云水.多元智能理论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8).

[3]唐卫平.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课程目标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3).

篇15:教育心理学对英语教师的影响论文

教育心理学对英语教师的影响论文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有效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努力提升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师信念

1.积极参加各类教师教育学习及培训近年来,我国愈来愈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各级部门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教师教育培训活动。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脱产学习来提升学历,提高专业水平。英语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级部门的各式短期培训来加强学习,如国家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师培训项目或者省、市、县各级举行的短期教育培训。此外,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可以参加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或搜索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但需擦亮眼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认知水平除了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之外,教师也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自学。教师应加强阅读教育心理学著作,关注英语教学的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实践多思考,提升理论认知水平。

3.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或短处。对于新手型教师或者教学遇到困惑的教师来说,可以虚心地向其他教师请教,吸取别人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别人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许一个细小的教学想法、一个微小的教学行为都有教学启发性。

(二)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学习情感

1.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需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有效英语教师应当先了解并综合分析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背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先前知识的差异、学习动机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业能力倾向的差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等。其次,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和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适时地实施差异性教学。

2.为学生创设良好英语学习环境,提供宜于学习的良好英语学习氛围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英语教师可以帮助建设富含英语元素的校园环境和班级教室环境。以校园和教室为主的学校物质建设是教学和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也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隐蔽课程”之一。其次,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甚至发挥个人魅力,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降低焦虑。

3.在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情感英语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方法,促使学生注意力的形成,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意志,发展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等。以增强学习动机为例,教师要着力培养认知内驱力,正面引导自我提高内在动机,也要合理利用外在因素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障碍,通过学习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学习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个性心理状况及其变化,对于有碍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苗头,在教学中予以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4.充分发挥英语教师的中介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性费厄斯坦认为,自出生起儿童的学习就受到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成人的干预和影响,他把这些在儿童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叫做中介者。教师绝不仅仅是信息传递者,更应该是中介者。作为中介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的认知,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与学习材料实现多面互动,最终实现自我指导。首先作为中介者,英语教师为学生和学习之间搭起一座起支架作用的“桥梁”,发挥好中介作用。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以适宜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创设条件为学生感知新知识扫清障碍;引导学生回忆提取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引导思维,帮助学生清理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完成对新知识心理意义的主动建构,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其次,我国教学长期处于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的自我封闭式的“花盆”之中,产生了明显的“花盆效应”: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有效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元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符合我国英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模式。

(三)勤于反思,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有效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即行为主体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客观回顾和自我评价,深入理解行为过程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及动机,自我小结,以期在未来改进提高的行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对教学进行反思:

1.写教学日志英语教师可以将日常的教学行为记录下来,反思那些不利于学生情感和心理的英语教学行为和设计,进而为以后的教学作出正确的决策。

2.观摩和分析英语教师可以参与组织化或非组织化的观摩,观摩他人的教学现场课或录像,促使自己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和别人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情感方面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或吸取教训。

3.问卷调查及访谈英语教师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师、教师的教学、学生自我以及英语学习的内在情感和心理方面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在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中得不到的信息,因为访谈可以使教师了解受访者的内心活动和真实的想法,然后运用这些得到的信息反馈反思并改进自己的英语教学。

4.行动研究英语教师可以瞄准影响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某个英语教学环节、步骤,通过搜集教学素材,发现其中的问题、开展研究,然后研究这些教学环节和步骤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行动研究报告。

二、结语

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联系紧密。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方面普遍存在着理论上认识不深、实践中运用不当的现状。因此,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来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构筑一条有效英语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之路;广大英语教师应该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装备自己的头脑,指导教学实践,并勤加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成为有效英语教师,这样才会从本质上促进我国英语有效教学的全面实现。

篇16:自我管理教育对痛风患者的影响论文

自我管理教育对痛风患者的影响论文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痛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对患者生活、工作等有严重影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通过对痛风患者进行饮食、运动指导及药物治疗,可完全控制痛风急性发作,阻止病情加重和发展,逐步改善体内嘌呤代谢,降低血中尿酸的浓度,减少其沉积,防止并发症。因此做好痛风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是改善患者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避免痛风急性发作的重要内容。为此,笔者所在科室对76例痛风患者进行了系统性自我管理教育,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0-05 - 2013-12在我科疗养的痛风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33-76岁,平均(57.6±6.2岁);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36-78岁,平均(59.3±5.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病情及职业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多形式的自我管理教育。

1.2.1成立自我管理教育小组。由具备专业自我管理知识的护±组成自我管理教育小组,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1.2.2自我管理教育形式开展多形式的自我管理教育,如一对一个体化宣教、多媒体集体授课、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讲解坚持科学的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的自我管理知识,鼓励患者间相互交流。出院患者发放联系卡、开展电话随访及咨询活动,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疾病的方法,保持身心健康。

1.2.3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

1.2.3.1痛风的疾病知识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疾病程度、文化水平等讲解痛风的病因、急性发作的诱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预后等。

1.2.3.2饮食指导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进食动物内脏、海鲜、肉类、豆类等含嘌呤高的食物,不食用刺激性调味品,勿饮酒,指导患者进食碱性食物,如牛奶、鸡蛋等,以减少尿酸盐结晶的沉积。每天至少饮2 000ml水,以便于尿酸排泄。

1.2.3.3休息与活动急性发作时要绝对卧床,抬高患肢,避免受累关节负重,局部制动,直至疼痛缓解后72 h方可恢复活动。间歇期和慢性期应适当休息,加强功能锻炼,避免过度劳累。若运动后关节疼痛超过1-2h应暂停此项运动。禁止长时间持续重体力劳动,交替完成轻、重不同的工作。经常改变姿势,保持受累关节舒适。活动时尽量用大肌群,若关节肿痛,尽量避免其活动。

1.2.3.4服药知识的宣教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是有效控制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应告知患者坚持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并教会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1.2.3.5病情观察观察关节疼痛的`部位、性质及间隔时问,有无午夜因剧痛而惊醒等;观察受累关节有无红肿热和功能障碍;观察有无暴饮暴食、饮酒、过度疲劳、受凉、潮湿、精神紧张、关节扭伤等痛风关节炎的诱发因素;有无痛风石体征,结石的部位有无溃破,有无症状。

1.3评价指标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在出院前1d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遵医服药、病情监测。

2讨论

实施自我管理教育能满足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对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理解程度,让患者知道痛风虽不能彻底根治,但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科学用药完全可以控制病情。观察组患者在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遵医服药、病情监测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说明对痛风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可以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实施自我管理教育极大地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主观参与意识。通过多形式的自我管理教育调动了患者主观能动性,使患者通过自身来增进健康、监管自身疾病症状、降低疾病对自身功能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患者健康意识,对消除不良心理具有积极作用。

实施自我管理教育有利于控制痛风的急性发作。通过自我管理教育,患者增加了痛风有关知识后,对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方面可进行主动的自我调控,从而达到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的目的。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

MBA研究方法发展历程与意义论文

大学生读书节活动调查与思考论文

人口素质之旅作文

人文实习报告

对市场经济下如何构建企业文化的研究

公共政策分析报告

论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

单独二孩生育政策下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论文

人文社会科学开题报告

人口生育水平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论文
《人口生育水平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口生育水平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公共政策实习报告2023-02-03

研究市场经济下的人口问题2023-11-20

期刊论文格式2022-05-04

生育二孩调研报告2023-03-19

学校行政工作总结2024-01-22

医学检验的相关论文2023-03-27

引用期刊论文格式2022-11-08

医学检验检测系统性能评价论文2022-11-23

期刊论文评语2022-08-05

理事会工作报告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