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范文(推荐12篇)由网友“RicardoXuu”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朗读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朗读心得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举行的全市新经典诵教学观摩课,听了吕老师教学的《观沧海》,我感受颇深。
在这次活动中,听了吕敏老师执教的一节古诗朗读课,让我真正的明白了小学语文选入适量的古诗文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懂得了学古诗文,重在吟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朗诵,体会古诗文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通过听课学习,我总结出学习古诗文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要结合图体会“意境”。其次能够有感情朗读诗文理解古诗文的含义。
听了吕敏老师经验交流,我明白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朗读经典,知道了学习经典朗读的最佳年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至于成年后再来读这些书,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犹如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对川盛的美食,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因此,学习经典朗读的最佳年龄是4—12岁的孩子。这个时段的孩子,直感能力强,记忆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产生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以在学古诗文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其实,古诗文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孩子们的品格素质一定有着重大意义。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
经典古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朗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朗读诗文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般的人生。
篇2:朗读心得
为了传承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提高我市小学语文老师古诗文朗读与教学水平。20--年11月1日,由--市教育局主办的庆阳市吟诵教学培训会在市政府礼堂举行。前来参会的领导、老师分别来自全市七县一区。本次培训班很荣幸邀请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吟诵名家、“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
开班仪式上,庆阳市教育局卢化栋局长作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他首先代表庆阳市教育局对陈琴老师及本次活动表示感谢,谈及此次活动的意义,卢局长指出此次吟诵培训旨在亲近经典,传承中国文化,让老师们通过培训能够探讨吟诵教学的形式,带着思考和理解把吟诵渗透进教学过程,分享吟诵的成果,加深规范化教学模式。
上午陈琴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由此我看到这位勇于开拓教师的足迹,她的每一步都是艰辛的,同时又是坚实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清晰的,同时又是浸润着心血的;每一次转折是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十余年致力于小学语文“素读”经典的探索。她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基本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的目标。陈琴老师的学生的惊人的识字量、背诵量,是如何突破的。原来是靠仅仅的每天早读的二十分钟和晚上的作业要求的朗读二十分钟而做到的。当然,这也少不了陈琴老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措施,做到课程的内容理性化,做到遵循文化传承的规则,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则。在过程中,还不求人人并进,允许点面参差。
陈琴老师的课上的是中国古代的、经典的诗词格律。她所实践的,就是把课本简单教,留出大量时间来吟诵古诗词,当然,这与陈老师深厚的沉淀与修养是分不开的。
陈琴老师在教授吟诵课程前,她先告诉孩子以前的中国人是怎样读书的,给孩子们展示她自己班的孩子吟诵的视频,告诉孩子们吟诵的规则,然后带着孩子吟诵,孩子们徜徉在吟诵之中乐而不疲,下课时间到了,可孩子们深深眷念着课堂,围着老师久久不愿离去,场景令人动容。
下午陈琴老师继续为大家打开一扇视觉的开阔天空,她作了“以中国人的方式读书——经典素读教学法例谈”讲座,陈琴老师解释道:“素读“其实是一种读书方法,就是不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是反复有声的朗读,直到把朗读的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为止,是一种很朴素的读法。第一次听到这种读书方法,开始的时候我还抱着怀疑的态度,难道可以这样教学生读书吗?这与“不求甚解”有何区别?但是随着陈琴老师讲座的深入,我不禁被她的文化底蕴折服了,任何难记字多的诗词歌赋给她一个调,立马变成抑扬顿挫让人容易记住的歌曲了。
不仅如此,在她的讲座中还有一段二十分钟左右的视频,播放的是她所教的一年级孩子的一场读书汇报课,这些孩子跟我见过的一年级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但是在汇报课上陈琴老师没有讲过一句话,活动的程序全部由学生主持,可在这节课上孩子们情绪高涨,从头到尾都是在吟诵经典,孩子们有的拍手吟诵,有的摇头晃脑,更有甚者手舞足蹈,孩子们尽情享受经典带来的读书之乐,乐在其中。对照我们的教育,我一直在思考:老师想尽各种方法引导孩子读书,背书,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有些孩子不愿意读书呢?听了陈琴的素读法,我有了很大的启发,是的,现在我们惟恐孩子在家里不自觉看书,于是时常要求孩子要按照要求读书,比如读什么书、怎么读、读多长时间等,有时也要求孩子们带着任务去读,比如说说收获、感想、学到了什么知识等,有时是为了考试而读,过渡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反而会让孩子厌烦读书,久而久之丧失读书的兴趣。
两个多小时里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她的观点“今天的读书法是蜻蜓点水式,雁过无痕,翻过千万卷却没有读懂一本书,“腹有诗书少年强!”而‘素读’能让学生腹有诗书,能把阅读的种子留在身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她的博学多才、对于经典的信手拈来、幽默睿智也让我们自叹弗如,她的吟诵调更是赢得倾慕。
聆听了陈琴老师的素读报告会,我为之深深震撼。我觉得这不是一场单纯的报告会,它集说、唱、演、讲于一体,融古、今文化于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令人惊叹叫绝。惊叹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惊叹于她美妙的歌声,惊叹于她独特的教学方法,惊叹于她每一堂课的精湛,惊叹于她坚韧不拔的毅力。
陈琴老师虽不是歌唱家,却胜似歌唱家。她满腹经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样样能唱。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高超的唱功,都凝聚了她辛勤的汗水,也正因为如此,才彰显了她的无穷魅力。陈琴老师这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学习。
陈琴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显示了她大胆的创新精神。她每学期八周时间结束课程,有时一节课讲授好几篇课文,课前给学生提出重要问题,供学生预习,预习中解决这些重点问题,教师上课时重点解决学生难点、疑点,就非常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前结束课程,就有了大量的时间去课外阅读,积累。其实,陈琴老师看似不布置作业,实则把作业放在了课前,给了学生深思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便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陈琴老师是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另外,陈琴老师用吟诵的形式教学生学习诗词、弟子规、三字经等增强了背诵的韵律,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如果我们的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小就受到诗词、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古文化的熏陶,从小就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如果我们都像陈琴老师那样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何愁我们的教育不发展,何愁我们的学生前途不无量。
短短一天的培训内容深深地刻在老师们的心里,融在血液里,我们真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经典文化是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要大力开展经典朗读活动,使中华的民族智慧、民族美德、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我们以及孩子们的心中。
篇3:朗读心得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朗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直面经典,朗读经典,感受经典,仔细回味,接触经典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惊喜的感受到开展经典朗读后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孩子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开展“经典诗文朗读”活动后,我欣喜地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朗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朗读中,朗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天天在进步。
二、道德修养得到完善经典朗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弟子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朗读期间,孩子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儿童最善于模仿学习,久读经典,最易受到熏陶,他们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朗读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在家里,她们总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声说话,和外人接触,却像只小绵羊,人家问什么,就答什么,甚至不答。自从读了经典以后,孩子知道了以前那样做,真是太没有礼貌了。《弟子规》中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可见,经典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看着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我相信,孩子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篇4:朗读心得
常言道:要育儿,先育己。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不能替孩子去生活。我们寄予孩子梦想,但不能替孩子去实现。我们为了孩子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是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可是作为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如何正确培养孩子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久。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接触到国学经典,才明白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朗读国学经典,相当于和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交朋友,轻松的接受他的教诲、吸取他的智慧。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以终身受益。
借助中心校“让孩子们海量阅读”的活动,我就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到目前为至,我和孩子们已经读完了《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和儿子兵兵读完了《易经》、《大学中庸》、《老子》、《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少年儿童诗词启蒙》,现在正在读《孟子》、《黄帝内经》、《诗经》。
在朗读中孩子变得有爱心了。每当我在家里蹲下摘菜的时候,兵兵就会边搬来一个板凳边说:“妈妈,你辛苦了,请坐。”每当我在教室扫地时,总有孩子说:“老师辛苦了,我们会自己扫。”每当我声音沙哑时,总会有孩子给我倒杯水。
在朗读中孩子们变得讲礼仪。一天早上,看到郭煜鑫,喊他,可他没答应,边上的同学们都说他不爱说话。针对此种情况,我及时教孩子们朗读《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下午,在校门口又见到郭煜鑫,再次喊他,他马上站好,说:“老师好。”我欣慰的笑了。
在朗读中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了。一次我在切土豆,兵兵走过来,看着土豆就说:“土豆,土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听到兵兵读诗,心里很惊讶,从土豆都能想到《七步诗》真是太棒了。我就问他:“你看到土豆,是怎么想到《七步诗》的?”他说土豆,煮豆,都有一个豆字。看到大风他会脱口而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定四方。”
清明节前一天,我问同学们明天是什么节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清明节,一说清明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背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背魏野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薪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看到孩子们能由节日想到古诗,心里真是乐开了花。看来朗读对孩子们的影响挺大的。
在朗读中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兴趣提高了。一次课堂上,我让同学们预习《阳光》,同学们一下就读出来了: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阳,像,金,野这几个字都还没学,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老师,看看《格林童话》就认识了。”“是在读书的时候认识的,我还认识好多字呢!”我故作惊讶的感叹道:原来读书有认识生字的好处呀!这是孩子们又接上了:读书还可以知道好多的事,认识好多的朋友,明白好多的道理,游玩没去过的地方呢!我趁热打铁,既然书有这么神奇的力量,那就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我的孩子们真的迷上了读书,每天午饭、晚饭后总能看到他们痴迷在书中的身影。
经常朗读国学经典,孩子不仅变得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性格也开朗了,在学习上奋发向上、在做事中互帮互学,为以后做人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还能从中培养孩子爱上阅读的好习惯。我发现经常读书的孩子,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和理解力也有大大的提升。
我结合自己朗读国学经典的亲身体验,想给在座的各位说和孩子们一起读国学经典吧,在传承中国文化中,在朗读经典中,不仅可以看到秦朝的短暂,唐朝的繁荣,宋元文化的灿烂,明清文化的鲜明特点,更可以欣慰的看到孩子们成长的点滴,成长的快乐。
国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我们应该多学国学,多读经典,了解历史。在中心校倡导的海量阅读中,和孩子们一同畅游在书的海洋中,与书为伴,与书为友,让经典一代代传承下去,使中国国学文化得到永生!各位同仁,作为一名教育者,深知“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爱上经典,与孩子们一同行走在朗读经典的路上,使中国国学文化得到永生!
篇5:散文朗读
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相遇
我不知道流星能飞多久,
值不值得追求;
我不知道樱花能开多久,
值不值得等候。
我知道你我的友谊能像樱花般美丽;
像恒星般永恒,
值得我用一生去保留!
如果落叶能寄去我所有的思念,
我情愿将整个秋林装进我心中;
如果归雁能传递我所有的思念,
我会用毕生去感谢这美的季节!
孤独时仰望蓝天,
你是最近的那朵白云;
寂寞时凝视夜空,
你是最亮的那颗星星;
闲暇时漫步林中,
你是擦肩的那片绿叶;
疲惫时安然入睡,
你是最美的那段梦境!
多一声问候,多一分温暖;
多一个朋友,多一片蓝天;
多一个知心,多一份情感;
多一个挚友,多一份感慨!
一千只仙鹤折给你,让烦恼远离你;
一千朵玫瑰送给你,让你好好爱自己;
一千颗幸运星给你,让好运围绕着你;
一千枚开心果给你,让好心情时刻找到你。
倘若你流泪,先湿的总是我的脸,
倘若你悲伤,最苦的总是我的心;
想念我们曾在一起度过的时光。
我设想着有你陪伴的幸福日子;
我设想着有你照顾的温馨生活;
我设想着有你笑声的每个角落;
我设想着只属于我们俩的代号。
我想你......
其实天很蓝,阴云终要散;
其实海不宽,此岸连彼岸;
其实梦很浅,万物皆自然;
其实泪也甜,祝你心如愿;
祝你快乐每一天!
相识是最珍贵的缘份,
思念是最美丽的心情,
牵挂是最真挚的心动,
问候是最动听的语言。
知音是最完美的深交,
知己是最贴心的默契。
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相遇!
有一种感觉总在难眠时才承认是相思;
有一种缘份总在梦醒后才相信是永恒;
有一种心情总在离别后才明白是失落;
有一种目光总在分手后才相信是眷恋!
篇6:散文朗读
夏天,是真的到了,朵朵姹紫嫣红,蜂飞蝶舞,娉开夏的门扉,绿水青山,绕过了春天,款款来到了夏。于是,夏的词语猛然间,跃入眼帘,夏的味道急急匆匆,陆续沾染在了纸上,处处弥漫着夏的词章。晴朗下,开始把躲在暗角的往事,一一抖落,摆放在阳光里,暖暖地梳理旧光阴,思起你……
数落光阴,以你为念,抖落着,抖落着,整个心情如夏风般,时而凉爽,时而闷热,感觉你似在近旁,右手是光阴,左手是你,这般静静地,在满满的词汇的字典里,翻阅故事的情节。疏离了这季的花开,眼前的海棠,红的耀眼,却像极了那朵凋谢了的玫瑰花瓣,这般的争艳着,雀跃着,和此刻的气氛,那么的不融洽,蹩脚的很!
如果花开,是荼蘼的昨天,那今天的开放,却是那么的`吝啬,葱荣烟波的背后,是凋谢的无奈。如果欣喜的欢颜给岁月,带来太多的负重,那何必执着于鲜艳,何必向往花好月圆。人生太多的崎岖,百味杂陈在心,相聚离散,分分合合,来来去去,冷清了一季花香的停留,薄凉了天空中繁星点点!
自知,不是所有花开,都会留香;不是所有风过,都会留痕;不是所有相遇,都会有结果。梳理光阴的角角落落,碎了的一地青瓷,拼接着那一片片,好似折叠的书页,怎样做,都有一道道的痕迹,怎样书写,都走不出那座围城。一个圆圈,围绕着一个中心,周而复始,暮鼓晨钟,寒暑交替,缘来缘去都是你,数落光阴,始终以你为念!
慢捻着一缕墨香,让思念揉进其中,这凉如冰的笔杆,生硬了纸上的笔画,总想画下一句圆满于这季,无奈匆匆收场,墨未干,心思凉,无从落下。外面的树藤盘根错节,理不出源头,却也不为谁而茂密的生长着,而那些花红柳绿,格外地耀眼,摇曳了一窗又一窗,无法预知明日的风雨,会去轻打谁的花窗。
若花开是一种美美的心情,那么花落是便是一种幽幽的情绪。无论怎样,这幽幽的,浓郁的念想,合着花瓣雨一瓣瓣的散落,落地有声,声声叩响着相遇的铜铃。一阵飘落的芳香过后,弥漫在无尽的夜里,怅然若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身影凝聚灯火阑珊处,掺和在玫瑰花的相思中,数落光阴,以你为念。
转身须臾,岁月蹁跹,时光荏苒,辗转一季的夏花,又一窗的明媚登场,回眸时,已是阑珊,谁可百日红?谁可红百日?翻阅的日历,记录下一厢情愿为念,在每时每刻,悉数临摹,过往的事总是模糊了,眸子里的深情,一次次薄凉,又一次次波澜。还是不愿放弃初衷,不愿离开温暖已久的旧念,索性让每场雨,淋漓尽致,每段风沙,尽情席卷,做到的也仅有这些,仅有这些……
又一次走在五月的末尾,太多太多的雪月,还没未梳理;太多太多的风花,还未涂抹,已是风过烟凉,瘦瑟满目。只想,那包裹太多葱荣的念想,在岁月的每次路叉口,绽放的美丽些,再美丽些,许缘份遇见,根植入心。即便穿越几千年,匆匆人海,一眼也可认出。我在小桥流水里,锈了花香满衣,修植了心境,只待那段故事的结局,给予一个圆满。
等待着,等待着,数落光阴,以你为念,数下一朵朵白云,云烟一笔,花净月明时,踩下清风流云的念,在回忆中耕种,可以在枫桥夜泊时,有所依,有所靠,不再漂泊无依,不再流离他乡,你可允?
悄然间,划过了多少岁月,肩头洒落青丝无数,累积成云梯,步步晕染在桃花渡上,婉约了那份厚重,感动了一抹指间的时光。
轻叩紫陌,裁剪了情思,数落光阴,把盏了念想,陌上花开几度,我在娉开的相思树下,零落成尘,暗香绕过你路过的地方,等待时光住进来,等待相遇住进来!
篇7:三字经全文朗读
三字经全文朗读文字版
三字经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它朗朗上口的音韵还可以帮助孩子爱上诵读!下面是三字经全文朗读文字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名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堕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废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清世祖 应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遗子 金满嬴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三字经渊源
《三字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有不同版本,全文字数从1120字至1722字不等。
小鹿姐姐在这里给大家读的版本来自三字经网(www.sanzijing.org)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儿童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历久不衰。
《三字经》取材典故,包括中国五千年神传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内容相当丰富。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合称“三百千千”。
三字经内容简介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怎么教宝宝学三字经
第一个原则是虚心向孩子学习。家长不要有“好为人师”的`想法,因为孩子往往都比家长聪明。孩子没有后天观念的束缚,创造力最旺盛,家长要善于利用孩子的奇思妙想来教孩子;同时,家长也要自觉地用孩子身上的单纯与善良来洗刷自己在社会上习染的污垢,这样才符合《三字经》倡导的做人的理念与要求。
第二个原则是“寓教于乐”。孩子的学习是在玩耍、游戏中完成的,教孩子可以有无穷无尽的方法,只要能引导孩子爱学乐学就行。倘若孩子对学《三字经》反感或厌恶,家长要马上停止,自我反省,直到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
第三个原则是不要急于求成,而要注重熏陶。家长不要为教而教,孩子并不仅仅是一个等待家长将知识灌注进去的容器,孩子的学习中包括了他们本身的自主学习。家长要借助学习《三字经》,为孩子营造一个书香门第的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自愿地学习,同时促使孩子人格健康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学习《三字经》的真正目的。
篇8:三字经朗读全文
三字经朗读全文推荐
三字经是文学的`宝藏,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寓意吸引着大家。
三字经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篇9: 朗读心得体会
我们幼儿园在全体教师和领导的带领下对孩子进行经典文学教学已有一学期了,起初我也困惑:这么深奥的内容,孩子们能理解吗?他们能记得住吗?他们会对诵读经典感兴趣吗?家长们会支持吗?……而且都不是孩子年龄阶段的内容,就在自己对经典文学诵读产生困惑时,我们全园老师进行经典文学诵读活动的介绍,它对孩子所产生的长远影响等等,在这次谈话讨论中,我们老师都各自提出了对经典文学的看法,获益非浅,会后,我结合吸收家长介绍的,自己也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从而对经典的诵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那么,在一段时间里,经过一定的尝试和摸索,没有很多的经验,但是对经典文学艺术的诵读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说实在的,以前对经典文学作品知道和理解得都不多。
现在,幼儿园里开展了诵读经典的活动以后,要求教文学艺术兴趣班的老师自己首先要多读,复印了几份闲来时进行诵读,起先,总感到难读,读了若干遍以后,却越读越顺口,还是比较有韵味的,真佩服古人。
读了以后才觉得这些经典里面写的真的是非常渊博和有内涵,它可以教会你做一个好人的道理,如何尊敬长辈,如何对待朋友,如何遵守一些道德常规……,其实,读了这些经典以后,不光孩子会受到好处,我们老师也会受到很多的好处,如:有时心烦气燥时对个别特调皮、行为习惯、能力差的孩子,家长又很放任的孩子真的随他去的念头时,我脑海中马上会跳出《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让我的教学行为马上做了调整。
那么,老师的信念决定了对孩子的教,只有老师自己认可了,才会积极的实施对孩子的教。
总之,诵读经典就是一再重复的念唱,我觉得重点是:小孩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求”。
只要反复念,孩子自然就能背诵。
教师方面,“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
老师和家长们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
在一学期的尝试教学中,我觉得在幼儿园开展这样的经典诵读活动还是比较可行的,对孩子来说,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优秀文化的熏陶,对他们肯定收益非浅。
如果加强每一位老师对诵读活动的重视性,在每天进行渗透,效果就会更好。
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进行,我们杨树林中心校幼儿园的经典文学诵读之路肯定会越走越宽。
篇10:朗读诗歌
有关朗读诗歌
一导入新课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当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者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
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来捕捉三首小诗的音律及其深蕴其中的情感变化。
二自读小诗,把握韵律与节奏
1、自由朗读古诗二首,划分意义节奏,再反复朗诵。
参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教师范读,学生打出韵脚。
《题破山寺后禅院》:林、深、心、音。
《登岳阳楼》,浮、流。
3、与同桌对读两诗,感受两首诗歌的音韵美!
三、美读两诗,体悟意蕴与情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两诗。
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曲折的'小路道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掩映,又浓又深。忽见山峦滴翠,光彩悦目,翩飞的群岛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了,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馨之音。
2、质疑:
①为什么“万簌此俱寂,但余种馨音”?
参考:表面看来,“万簌此俱寂”与“但余种馨音”似手是矛盾,其实不然。假如周围一片喧嚣,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馨的袅袅余音。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结合常建的生平经历,他高才而无位,后来隐居山林,寄情山水。本诗正是他向径佛门清静的心理的写照。在此他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境如山水,万事皆空,萦绕耳际的品有那静寂之外的袅袅钟馨音。这样的写法更好地展示了作者幽隐的追求,情、韵、味十足。
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怎么回事?
此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望着这样壮丽的景色,再联系自己的身也,自然只有“凭车干涕泗流”了。
3、美读两诗,说说两诗创设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篇11:离骚朗读
人教版离骚朗读
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
离骚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他怀着亡国的悲痛,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一生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无比憎恨和对楚国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二、课文知识总结
1、字词
苗裔(yì) 孟陬(zōu) 庚寅(gēngyín) 揆(kuí) 肇(zhào) 扈(hù)
辟芷(pìzhǐ) 搴阰(qiān pí) 汨(mì)
皇:大。
览:观察。
揆:揣度。
道:通导,引导。
肇:开始。
名、字:用作动词,起名字。
修:美好的。
扈:披。
淹:停留。
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2、课文内容感知
篇12:桃花源记朗读
2017年桃花源记朗读
2017年桃花源记朗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以上内容为应届毕业生网提供的2017年最新桃花源记朗读!【朗读范文(推荐12篇)】相关文章:
让高中英语朗读教学快乐高效论文2022-10-04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2023-11-27
朗读教学反思2023-01-27
观《朗读者》节目的个人观后感300字2022-08-01
小学朗读范文2022-10-19
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2022-12-29
观看《朗读者》个人观后感700字精选2023-03-09
朗读,让语文魅力无穷(网友来稿)2024-04-12
朗读者所有开场白台词2022-06-09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热点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