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10 08:14:5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精选8篇)由网友“不做鸽子的鸽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篇1: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陕西关中地区行政上辖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铜川市、渭南市五市和杨凌一个示范区.土地总面积5538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6.9%.底人口为2225.8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7%.

作 者:王翠萍 陈晓键 钱紫华 Wang Cuiping Chen Xiaojian Qian Zihua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刊 名:小城镇建设 英文刊名: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年,卷(期): “”(10) 分类号:F2 关键词: 

篇2:陕西关中地区彩叶植物种类及应用调查

陕西关中地区彩叶植物种类及应用调查

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的彩叶植物种类及应用调查分析,总结了陕西关中地区目前主要彩叶植物种类和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并对今后关中地区彩叶植物的`引种、选择和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为彩叶树种在关中地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作 者:杨艳 田治国 彭强 李涛  作者单位:杨艳(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田治国,彭强,李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北方园艺  PKU英文刊名:NORTHERN HORTICULTURE 年,卷(期): “”(6) 分类号:S687 关键词:关中地区   彩叶植物   园林应用  

篇3:城镇化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自治区政府几位参事围绕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先后到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等市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环境保护厅、公安厅、统计局、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进行调研,实地察看了17个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与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了座谈,对我区城镇化建设的情况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自6月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我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城市化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以来,全区上下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

一是立足区情,不断深化完善城镇化思路。209月,自治区党委九届二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了我区城镇化建设问题,特别强调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做美银川市;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10月,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会又提出建设沿黄城市带的构想,打造“黄河金岸”,赋予沿黄城市带“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和谐永续”的内涵;初,为统筹山川、城乡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的思路;6月,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确立了“把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建设”的理念。这些紧密相连、步步深化的发展思路,为我区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不断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二是高起点规划,科学指引区域和城镇发展。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我区先后研究制定了《宁夏城市化发展纲要》,编制了《宁夏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了宁夏沿黄经济区总体规划和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各市县以此总体要求,也编制了市县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同时,还制定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塞上农民新居、城镇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专项规划,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编制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这为我区城镇化建设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突出项目带动,强化产业支撑。来,我区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相互促进。每年围绕工业、交通、水利、民生、社会事业等规划和开工一大批建设项目。特别是“黄河金岸” 的建设及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大会战,实行资源整合,形成资金、政策捆绑效应,在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标志性工程、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特色小城镇、土地整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基础性建设工作,使我区城镇化建设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四是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大胆探索,创新突破。在户籍方面,,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大幅度降低了小城镇落户门槛。206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又出台了《关于鼓励引导农民变市民,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放宽了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稳定职业和稳定收入来源、按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三项条件中,一项条件符合,就可申请入户。3月,银川市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凡本市农村户籍人口自愿转入城市户口的,在保留原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情况下,可就地转为城镇居民户口;凡因城市建设需要,承包地和宅基地全部被征用的农民转为城镇户口。外地来银务工就业人员,凭签订的劳动合同和连续三年本地养老保障缴费凭证,可迁入本人、配偶及未婚子女户口。这在全国放得是最开的。在社会保险方面,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解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宁政发〔2010〕10号),对年12月31日前转入非农业户籍的失地农民,统筹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10-2011年共有82403人参保。2011年,又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项政策合并实施,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一制十二档”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一制三档”为核心的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省区。在推进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方面,从区上到市县逐级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建专项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平台、培训服务平台、创业融资平台等,帮助失地农民逐步实现稳定就业。据统计,18周岁—45周岁的青壮年失业农民中,80%以上实现就业,其中35%以上人员实现稳定就业;46岁—60岁中老年失地农民中,有40%的人员实现了短期就业。

2002年以来的10年,是我区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10年。这一历史性的跨越突出表现在:

——城镇化率显著提高。20,全区总人口659.0276万,其中城镇人口达到327.9637万人,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34.02%提高到50.67%,在西北省区中位于第一,在全国排名第15位;以城市户籍人口计算,城市化率也达到39.42%,高于全国35.29%的水平。从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看,城镇化率30%-70%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区城镇化率从建国初期的10%提高到30%用了45年,而从30%提高到50%仅用了。

——城市框架拉开,新型城镇化体系初步形成。年,全区城市和县城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561平方公里,比2002年增加了339平方公里,10年来扩大了1.52倍。5个地级市依据比较优势,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山水园林、滨河水韵、生态旅游等各具特色的城市新格局,全区城镇化发展初步走上了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的城镇化道路。

——城市元素不断丰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10年来,全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0.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35,分别比2002年增加16.5、12.3和11.71;燃气普及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自来水普及率均有极大提高。全区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等得到较大改善,地级市和县城市容、人居环境品质显著改善,宁夏对外形象显著提升。

——城镇化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趋增强。城镇功能的完善,城镇形象的改善,直接带来人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的汇集,催生了一批产业园区,带动了工业、特色农业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了产业向城镇、园区的集中,促进了优势产业的空间聚集。全区工业化率由2002年的32%提高到了38%,全区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由44.8%提高到60.2%。

篇4:渝东南民族地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渝东南民族地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渝东南民族地区属于国家级的贫困区县,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形成“一区四县”的`经济格局,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在阐述渝东南地区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作 者:刘柃妤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47 刊 名:世纪桥 英文刊名:BRIDGE OF CENTURY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渝东南民族地区   城镇化   问题   对策  

篇5: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城镇化转型过程中,有必要对国外城镇化模式及成功经验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提供经验借鉴。文章以美国、欧盟为例提出了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模式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城镇化就成为人类社会的必经之路。进入21世纪后,中国庞大的农村人口涌人大城市,城镇化呈加速之势。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0/0。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大城市膨胀、人口拥挤、道路拥塞、污染严重、犯罪活动猖獗、房地产价格攀升、耕地大量消失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城市发展,降低了城镇化质量。中国城镇化模式面临转型,城镇化由聚集走向分散在所难免,城乡协调及一体化也势在必行。

二、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我们选择美国、欧盟进行比较,以提高我国的城镇化质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二战后,美国城市化进入了成熟阶段,城市化由聚集走向分散,城市化重心转移到大城市外围,制造业、服务业及人口也向外围地区转移,最终形成多中心的分散型的大都市,并将小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纳入城市化的影响之下。欧盟是人口多、资源短缺的国家,国家支持大城市中心繁荣。欧盟大城市核心地区虽已停止了增长,但其中心地位得以维持。欧盟国家十分注意中小城市及农村的协调发展,城乡差距不明显。

三、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资源禀赋

美国土地十分辽阔,人口只有3亿多,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美国人均耕地0.7公顷,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9倍。美国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为美国城市扩张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和物质基础。

欧盟属于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土地面积狭窄,人口约5.02亿,矿产资源也十分匮乏,尤其经过工业化之后的长期开采,原有的资源消耗量很大,主要工业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因此在城市化模式选择上政府十分谨慎。

2、经济因素

从19世纪T、IV化起,美国经济迅速崛起,发展为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二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的高涨,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社会趋于富裕,居民对居住环境和居住空间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经济制度上美国实行的是高度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政府在确保公共物品供给的条件下给予,企业宽松的经营环境,对企业与居民自由选址产生重要影响。19ttt9dT业化时期,西欧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最先启动了城市化。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展开,随后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有力推动了欧洲工业化进程及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欧洲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1861年,英国城 市化水平达到61.3%,同时期的美国只有19.8%,进入20世纪后,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世界经济火车头的角色。欧盟国家的富裕程度不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西欧工人的恩格尔系数高出美国7个百分点。欧盟国家采取了社会市场经济或福利市场经济制度,政府在鼓励和发展自由竞争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和经济政策等干预实现大众福利最大化,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化发展进行约束,郊区在欧盟国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政府政策

在20世纪代后美国大城市普遍实施大城市土地使用分区制政策,将大城市部分功能分散到城市边缘及其郊区。美国各级政府的土地政策也导致城市土地使用的分散格局,在分散过程中出现郊区的蔓延及“跳蛙式”的发展。

欧盟国家十分重视紧缩型城市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政府决策中。地方政府认真贯彻严格控制土地的政策,并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政府的土地保护政策对新发展所需土地进行了严格限制,将土地使用限制在已定居地区内作为“内部填充”。即使在乡村地区,欧盟匡l家也要求住宅集中,不允许美国类似的独户住宅分散在广阔的田野上。欧盟国家十分注重城市的规划,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注意传统文化与建筑的保护,以此保护重要的旅游资源;二是土地资源的保护与节约。

四、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1、注重城市化质量与速度协调发展

欧洲如果不是追求城市现代化的建设速度,欧洲在楼宇建筑的内部采光、取暖和能源消费问题上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现在,欧盟不断制定新的标准,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节约能源,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2、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规划指导

德国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先后颁布了《地区发展中心建设大纲》、《区域规划指导原则》等中长期规划性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德国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3、注重法制建设,强化制度保障

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病”,促进城市公共卫生、住房建设、治安管理和贫民救济,早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就制定了《公共卫生法》,此后又颁布了《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等一系列法律,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法律保障。

4、注重循序渐进,强化产业支撑

城镇化一般以就业门槛低、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先导,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落户,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转移人员的技能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之后,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5、注重基础建设,强化综合交通

美国在19世纪40年代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运河网,19世纪末期建设了贯通东西、深入西部腹地的铁路大动脉。美国境内数以万计的大小城镇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互联互通,各类生产要素流动更加便捷,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城镇化。

六、结论

中国城镇化应借鉴其他大国宝贵的经验,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应根据我国国情避免在城镇化进程中付出沉重代价,从而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各区域大城市摊大饼似的蔓延与膨胀已带来严重的问题,各区域剽xx砬城镇化演进的规律,将城镇化由大城市中心向其郊区、 次级城市及农村腹地的小城镇推进,确保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和平.经济发展中的大国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EMl.北京:人民出版社,.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组,“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Rl.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6: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

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

摘 要:在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剩余。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又创造出大量的工作机会,不断地吸收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国家对农民户籍制度管理的不断放松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土地保护   城市化进程  建设规划   居住环境  环境保护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城乡关系,基本上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关系。前期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广大农民禁锢在农村,但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村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剩余。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又创造出大量的工作机会,不断地吸收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家对农民户籍制度管理的不断放松也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一部分取得城市户口和居留权的,经济条件较好的进城农民纷纷弃置农村旧宅,在城市购置新居,安家落户。而一部分没有取得城市户口和居留权或没有经济条件的进城农民和在家农民也在不断的改造旧居,建设新屋。

农民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愿望及翻建新居的'热情不断提高,促使农村住宅的空间布局发生不断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宅基地的福利功能和村庄规划管理的长期缺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建设用地“外扩内空”的现象日益严重,聚落空心化问题开始受到关注。突出表现在农村人口转移减少未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缩减相挂钩[1],相反,农村人均居住用地不断增加,“两栖”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架构仍未根本突破,城乡之间矛盾突出,农民工就业压力较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不仅会加剧发展,而且会长期存在。

农村空心化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空心村”的出现。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空心村”或农村空心化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早期的研究主要针对乡村聚落空心化[12]、乡村聚落空废化[13]和住宅空心化[26],侧重对农村宅基地演化特征与问题的探讨。

张昭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将它定义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27];张军英从村庄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将它定义为:“空心村”是在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28];薛力从城市化角度出发,认为“空心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它是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的物质形态中的表现,是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16];

对于“空心村”现象产生的原因,已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分析,主要有几点:

1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土地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私自转让和买卖。但是有些地方,大多数农民由于知识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根本没有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的意识,而是看做私有,甚至认为承包的耕地也看做个人所有,随意占地建房。

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不完全

改革开放后,城乡间户籍差别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全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行,每年都有几百万人进城务工,他们中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在城市安家,变为“城里人”。

3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宅基地管理薄弱

我国多数农村是过去形成的乡村聚落形态,长期不搞村镇规划,或在规划中不讲科学,只注重新房的便利、风水,而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上建房时缺乏长远眼光,住宅设计不合理,给采光、通风、排水等留下隐患,致使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快。

4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生产生活极不便利

一般情况下,村落的空间演化呈现向心性的集聚态势,而“空心村”问题却造成村落外延内空[33],十分反常。这种反常现象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形成的乡村聚落公用设施缺乏,不少道路没有硬化,很多岗地村庄道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平原村庄则是“晴天走路满身灰,雨天走路半身泥”。人们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治理措施

随着乡村—城市转型速度加快,乡村的生产要素以及社会发展要素随之发生了分化和重新组合,空间上逐步从分散走向集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伴随乡村工业化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乡村城市化转型,传统乡村空间被改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域,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在欠发达地区,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乡村空间转型的内在动力不足,乡村发展资源如人口、资金、土地等迅速流入非农产业和城市,村庄空废化、乡村衰微等问题日益凸显。城乡统筹下乡村发展、城乡关系及其空间组织模式、城乡整体规划等是当前我国乡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务,快速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乡村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机理、乡村空间重构和规划等是我国乡村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陈晓华、章莉莉曾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分析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乡村空间规划的主要策略。

刘彦随提出农村空心化“三整合”调控理论,认为农村空心化调控与新农村建设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在农村空心化兴盛期到来之前,通过强有力的政府管制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组织、产业“三整合”,从而阻隔空心化演替的路径,实现农村要素有序流动及其优化配置。

总之,无论是从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现状还是农村空心化的影响等方面来说,农村“空心化”已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我国的国情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性和紧迫性,所以我认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必须要从长远考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一定程度上在所难免,但关键在于,城镇化不是要农村“消失”,而是要让农村变得更加现代化,重点在于改变我国农村人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修养与素质,搞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这才是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长远之计。进而从本质上解决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的问题,给我国农村带来长久的、真正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62(6):563~570.

[2]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 .城市规划, ,(6): 8~13.

[3]张军英.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一以安徽省巢湖地区空心村改造为例[J]建筑学报,(11).

[4]郁枫.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J] :[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篇7: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水环境保护--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水环境保护--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结合水资源可再生性理论,对陕西关中水环境保护进行研究.采用定量的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区域水环境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和工业结构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在推荐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下,既可以保证经济按规划的速度发展,达到总的`经济目标,同时又能够满足水环境污染控制的目标,保护水环境,从而实现水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作 者:王西琴 杨志峰 刘昌明 WANG Xi-qin YANG Zhi-feng LIU Chang-mi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875 刊 名:地理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年,卷(期): 55(6) 分类号:F424.1 X144 关键词:水环境   区域经济   经济结构优化模型   关中地区  

篇8:农业人口城镇化相关问题简述经济学理论研究

农业人口城镇化相关问题简述经济学理论研究

[文章摘要]城镇化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从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共同构建一个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社会结构,赋予它一个科学有效的机制,从而能够在社会资源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完成大的战略调整。

【论文关键词】土地轮转、金融改革、教育改革、社会保障、人口转移

(1)对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如何建立农村土地资源的轮转制度

近来对于农村土地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多,多数意见认为土地所有权问题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我觉得明确土地所有权并容许土地轮转并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是多数农民不知道该如何在商业化社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的问题。一旦土地私有化,可以自由买卖,大量手头缺少现金、生活贫困的农民会立即以很低的价格出卖土地,而在出卖土地一段时期之后并不能保障自身生活条件的长久改善,这样农村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我们说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中国国情对农村土地和劳动力价值的重新认识。

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二元化的社会结构中农村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农业群体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没能得到社会的恰当评价。这牵涉到依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而形成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问题解释能力的问题,涉及到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对相同行业在国家中地位的价值判定是否应该依据相同标准的问题,它的解决涉及到是否要依据自身情况而突破传统理论的问题。

我国农业成本的低廉不是开放的国际环境下的成本低廉,而是建立在我国社会的二元化结构基础上的农村和城市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过大造成的相对的低廉。这种低廉是与我们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相违背的,也是诸多农业问题的根源,急需改变。

参照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土地集中是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减低生产力水平的根本途径,在我国这样的农业人口大国土地的集中是需要十分慎重的,如果措施不得力就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如前所述土地所有权的确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土地集中以及农民与土地分离之后的生活保障问题。

承认农民对于土地拥有绝对的使用权就可以作为土地论转的基础,依此以农民现实承包土地为基础在乡镇范围内进行具体的土地使用权确认,颁发法律凭证。容许农村现有资金以及城市资金注入成立大型的农业公司,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公司依据法律程序向自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征收土地,采取每年或者每月给与一定现金补助的形式把土地征用款发放给农民,在农民进城时作为基本生活保障。

农民可以按照自身意愿转让和收回土地使用权,但对于种植业这样有一定周期性的行业,随时交换土地使用权时不现实的,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如每年可以在一个特定时间段进行轮转,或者采用农业公司留取一定机动土地进行轮转的方式即可。公司在一定时期后对于已经在城镇安居的农民可以采用一次性支付的方式得到土地长期使用权,政府和农会共同对此行为进行督管。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公司进行扶持或者补助,以及针对其主体部分对于城镇化的具体措施采取微调以配合整体战略的实施。

采取这种方式的优势是:

a. 实现了土地集中,为现代化农业的实施打下了基础,给中国农业生产力成本的真正降低创造了条件。

b. 避免了土地所有权的争论,土地仍然属于国家所有,但国家不参与对其产业利益的分配,产业利益的分配只在原有使用者和现有使用者之间进行,操作层面仅仅存在土地使用权的转换。

c. 避免了土地私有化和自由交易可能带来的农民抛售土地后失去长期保障的现象。土地使用费阶段性发放无论是对于进入城镇的农民还是继续在农村的农民都相当于一种社会保障。当然这种保障是比较低的,仍然需要农民在进入城镇后谋求新的职业。

d. 给农业人口城镇化在农村方面的进行打下了基础,做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作用,为农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奠定了基础。

(2)教育改革问题

我们说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这是从社会角度来说的,它需要我们首先能够认清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需求。在我国现阶段需要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要求可以从直接增加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层次两方面入手。前者在某个层面可以理解为增加企业数量,后者在某个层面可以理解为构建新的就业形式。我们在对人才成长的研究中发现这些能力的产生需要以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增强为基础。针对于此要求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调整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在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更迅速更清楚的看清所处环境的结构,运作机制,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在具体操作中达到知行统一。那么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应该是,重新构建教育的评价体系,增加教育层次,增加教育和社会就业的联系程度。

现有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并不是说高学历的人太多了,更多的是大学生本身和家长没有从以往人才培养的意识下走出来并忽略了社会发展现状,从而对大学生能力的认可程度过高。本科多了读硕士,硕士多了读博士,似乎高学历成了保障,事实上这种考试和评价制度下很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都不高。这就需要改变教育制度和评价体系。

a. 在社会舆论方面引导整个社会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把大众从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的意识下唤回,而真正认识到教育仅仅是社会成员自身丰富并获得一定认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过程。而在人才选拔上丰富各方面人才的选拔评价方法,甚至设立专门的人才评价机构。

b. 在学校和教育部门方面增加教学科目设置,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增加教育的深度,特别是把教学科目和现在的科学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的前沿相结合。这就为就业层面的丰富打下了基础。同时以学校带动图书馆,带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接纳和承载更丰富层面的供给打下需求的基础。

c. 增加教育和社会就业的联系程度,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建立高效创业实验园区,由城镇与高校相结合,社会各方出资构建一个产业链的龙头,采取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方式架构这个产业链条。实验园采取实验组,孵化器,保障机构以及评审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计划创业项目,保送评审机构审核,通过审核则启动孵化器进行创业,实验园的保障机构给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辅助,多方共同获利。

村干部学习追赶超越心得体会

年终总结大会心得体会

教师大会心得体会

伊宁市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与防治对策研究

西安地域文化作文

个人学习追赶超越心得体会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精选

学生个人追赶超越计划

咸阳关中的散文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精选8篇)】相关文章:

绿色建筑节能减排论文2022-05-02

三农问题社会实践问题2023-11-22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2022-09-06

宁波地域文化论文2022-05-06

建筑节能减排经济效益论文2022-05-07

1995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09-18

慈溪地域文化论文2023-05-03

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心得体会2023-03-13

清明节调查报告3000字2023-06-09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文环境建设2024-03-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