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光》(第一课时)(共12篇)由网友“凉野与逢珏”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五彩光》(第一课时),希望大家喜欢。
篇1:《五彩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五彩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五彩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严萍/湖北特级教师
--------------------------------------------------------------------------------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想像句子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的神奇美丽,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理解“漫山遍野、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2、累语言。
教具准备
CAI课件(内含五彩池实景风光片及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初读,激趣质疑知神奇
1、讲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检查预习,反馈交流,初步感知五彩池的“神奇”。
(1)小组自读课文,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整体感知,反馈学生读懂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3)质疑问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教学重点。
二、精读,再现形象悟神奇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交流读后的感受。
(1)选择你最喜爱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
(2)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五彩池水池的特点。
(1)引导学生抓住“漫山遍野”“无数”“数不清”“有……有……有……”省略号等重点词及标点符号,体会水池多而且美。(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教师范读,配乐渲染,启发学生想像评议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2)学生交流刚才脑海里出现的画面。
4、课件再现五彩池的奇特景观,对照、印证刚才的理解与想像,进一步感悟五彩池的“神奇”。
(1)观看课件谈感受。
(2)再读课文,加深感悟。
5、小结。
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什么?
2、再读,你有什么感受?
3、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试着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概括第一句。板书:池池色不同。
(2)学生先自己说,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概括第二句。板书:一池水多色。
(3)学生直接概括第三句。板书:有色变无色。
4、课件展现这三句话描绘的景观,学生一边看一边进一步思考:从这三句话里,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5、师生对读,积累语句。
6、小结。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形成池水美丽神奇的原因是什么?用铅笔在书上标上序号。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三、熟读,积累语言忆神奇
1、选择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自由读。
2、回放美丽神奇的五彩池水风光片。
3、诵读交流。
四、诵读,运用语言赞神奇
1、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五彩池”中的“五”字现在怎样理解?
2、“五彩池”和“瑶池”有什么不同?
3、“五彩池”是怎样的池?
4、现实中的五彩池要比神话故事中的瑶池更美丽、更神奇!所以面对这人间的仙境,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
5、齐读最后一句。
6、设计一条宣传五彩池美丽、神奇风光的广告语。
--------------------------------------------------------------------------------
篇2:《五彩光》教学设计
《五彩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想像句子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的神奇美丽,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理解漫山遍野、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2、累语言。
教具准备
CAI课件(内含五彩池实景风光片及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初读,激趣质疑知神奇
1、讲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检查预习,反馈交流,初步感知五彩池的神奇。
(1)小组自读课文,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整体感知,反馈学生读懂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3)质疑问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教学重点。
二、精读,再现形象悟神奇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交流读后的感受。
(1)选择你最喜爱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
(2)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五彩池水池的`特点。
(1)引导学生抓住漫山遍野无数数不清有有有省略号等重点词及标点符号,体会水池多而且美。(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教师范读,配乐渲染,启发学生想像评议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2)学生交流刚才脑海里出现的画面。
4、课件再现五彩池的奇特景观,对照、印证刚才的理解与想像,进一步感悟五彩池的神奇。
(1)观看课件谈感受。
(2)再读课文,加深感悟。
5、小结。
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什么?
2、再读,你有什么感受?
3、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试着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概括第一句。板书:池池色不同。
(2)学生先自己说,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概括第二句。板书:一池水多色。
(3)学生直接概括第三句。板书:有色变无色。
4、课件展现这三句话描绘的景观,学生一边看一边进一步思考:从这三句话里,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5、师生对读,积累语句。
6、小结。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形成池水美丽神奇的原因是什么?用铅笔在书上标上序号。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三、熟读,积累语言忆神奇
1、选择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自由读。
2、回放美丽神奇的五彩池水风光片。
3、诵读交流。
四、诵读,运用语言赞神奇
1、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五彩池中的五字现在怎样理解?
2、五彩池和瑶池有什么不同?
3、五彩池是怎样的池?
4、现实中的五彩池要比神话故事中的瑶池更美丽、更神奇!所以面对这人间的仙境,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
5、齐读最后一句。
6、设计一条宣传五彩池美丽、神奇风光的广告语。
篇3:《五蠹》第一课时课堂
《五蠹》(第一课时)课堂
《五蠹》(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劝学》的作者是谁吗?(荀况)荀况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呢?(他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荀况有两位很著名的弟子,一位是李斯,一位是韩非子,李斯和韩非是不是继承了荀况的衣钵发扬光大了儒家学说呢?他们后来成了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为什么儒家学派的弟子要另立门户,走一条和儒家思想截然不同的路呢?
其实,韩非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战国的末期,儒家“仁政”观点,“仁者爱人”的主张已难以推行,诸侯纷争,恃强凌弱,武力兼并,战争频繁,已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实际情况,封建君主都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加紧镇压老百姓,纷纷提出法治的主张,韩非适应当时这种发展趋势,提出法治的`思想主张,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这个人“为人口吃,不能说道”,便发愤著书,其代表作便是《孤愤》、《五蠹》这两部最能体现其法治政治主张的名篇,他多次向韩王阐述其法治的政治主张,但不被采纳,当他的《孤愤》、《五蠹》传入秦国,当时,秦始皇读过此文后大加赞赏说:“厉害厉害!我如果能得到这个人并同他进行交往,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他的作品真的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吗?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五蠹》。
2、同学们,请先来听一遍课文前三段的录音。
3、全体同学讨论串第一、二段。
4、点名学生用自己的话串译课文第一段,教师出示重点字词句的幻灯片。
①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成“但是”;后一个表因果,译成“因此”。
不胜:受不了,“胜”是“承受”、“禁得起”。
圣人:有智慧,才德超群的人。
以:连词,表目的,译成“来”。
悦:喜欢。
王:wang,名词活用为动词,统治。
②以:来。
化:消除。
说:通“悦”。
③天下:名词作状语,在天下。
大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洪水。
而:连词,表因果,译成“因而”。
④今有……者: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可译为“如果有……”。
必为鲧禹笑矣:被动句式,“为”被动标志,“被”的意思。
⑤然则:连词,表转折,既然如此,那么。
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歌颂,赞美。
必为汤武笑矣 被动句式 必为新圣笑矣
⑥是以:因此。
期:期望
修:学习,仿效。
法:名词活用为动词,效法。
常可:指旧的制度。 论:研讨。
因:依,按照
备:采取措施。
译:所以,圣人(治国)不期待用古人的办法整治(国家),不去效法以往可行的措施,而应当研究当代实际情况,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
⑦ 而 因释其耒而守株 折颈而死 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表转折,“但是”
冀:希望。
身:本身自己。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式。
⑧以:用。
政治:政,政治措施;治,治理。
⑨皆守株之类也:判断句。
5、本段结构分析。
提问:请同学们找出本段表达作者观点的中心句。
明确:“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如果学生答到最末一句,教师可点拨:“既然是段中的中心句,这个句子肯定能统帅整个段落,那同学们刚才说的最后一句,能统帅整段吗?它是由哪个事例引申出来的结论?”(寓言))
继续提问: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个中心句的?
明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本段中,作者从上古人们造屋、用火、治水事实来对事实作具体分析,很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论点。“对比论证”:本段中,作者写到“古之圣人,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如果在今天我还筑个鸟巢住住,拿几块石头敲敲来取火,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可笑?那么课文中哪一类人就属这种情况的?(“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者,“守株待兔”者,)作者对这类人持什么态度?(可笑,批判)显然,作者这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本段中,作者用了一个很新鲜的事例,那就是“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运用寓言来论证观点应属什么论证方法呢?寓言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比喻,在《察今》我们曾学过三则寓言,运用寓言来说理,文章生动形象,属于论证方法中的比喻论证。那么这则寓言故事又是怎样和本段的中心论点联系起来的呢?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态度的可笑,从而也说明人认识事物、处理事物不可拘泥于古法,应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自己的行动方针。)
再继续启发:“守株待兔”这则故事删去后,并不影响这段话的完整性,因为论点、论据都已说清,那么作者为什么还加上这则寓言故事呢?
明确:它的客观意义除了可以讽刺那些看不清环境变化而拘泥旧说和墨守陈规的人以外,还可以用来讽刺那些只知坐等时机,不肯极积努力的一流人物。使得文章针对性更强,论点更具说服力。
6、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点明本段中的重点字词句。
重点词句:
(9)丈夫:指男丁。
食:吃 衣:y ,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从事。
养:供养。
财:财货,物资。
(10)是以:因此。
自治:自然就不乱。
(11)大父:祖父
(12)劳:辛劳,劳苦。
薄:少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从事。
虽:表假设,“即使……也”。
7、.总结: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财货多寡的经济方面说明古今的不同。(拓展延伸)如果我们的国家今天还沿用古代先王之法来治理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还能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吗?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政策说明了什么?(“因时变法”、高瞻远瞩的魄力)
8、课堂上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一、二段,那么第三段呢?我想留给大家课后独立完成,训练一下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大家找些时间,运用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试着串译第三段,下一节课上课之前老师将检查大家对这作业完成的情况。
9、迁移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不法常可 B、禽兽之皮足衣也 C、使王天下 D、蜂涌而至
(2)下列句子中句式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皆守株之类也 B、必为鲧禹笑矣 C、而身为宋国笑 D、学于余,不拘于时
(3)试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古义: 今义:
B、古者丈夫不耕 古义: 今义: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D、兔走触株 古义: 今义:
(4)试翻译下面一段话: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始皇)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夫,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五蠹》(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五柳先生传》第一课时
《五柳先生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积累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串讲课文,弄懂大意
2、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1、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2、翻译“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教学步骤 :
一、简介作者,导入 新课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他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生活。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熟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嗜shi 辄zhe 吝lin 褐he 箪dan 汲ji 俦chou 觞shang
三、串讲课文,疏通大意
先 生不 知 何 许 人 也 ,亦 不 详 其 姓 什么地方 详细地知道
五柳先生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字 ;宅 边 有 五 柳 树,因 以 为 号 焉 。 表字 “以之为” 句末助词,无义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闲 静 少 言 ,不 慕 荣 利。 好 读 书,说话 羡慕 荣华利禄 喜欢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 求 甚 解;每 有 会 意 ,便 欣 然 很 体会、领会 书中的意旨 高兴的样子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 忘 食 。 性 嗜 酒 , 家 贫 ,不 能 常 爱好 经常就高兴的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得 , 亲 旧 知 其 如 此 , 或 置 酒 而 亲戚 旧
篇5:《五蠹》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五蠹》(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1、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劝学》的作者是谁吗?(荀况)荀况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呢?(他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荀况有两位很著名的弟子,一位是李斯,一位是韩非子,李斯和韩非是不是继承了荀况的衣钵发扬光大了儒家学说呢?他们后来成了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为什么儒家学派的弟子要另立门户,走一条和儒家思想截然不同的路呢?
其实,韩非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战国的末期,儒家“仁政”观点,“仁者爱人”的主张已难以推行,诸侯纷争,恃强凌弱,武力兼并,战争频繁,已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实际情况,封建君主都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加紧镇压老百姓,纷纷提出法治的主张,韩非适应当时这种发展趋势,提出法治的思想主张,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这个人“为人口吃,不能说道”,便发愤著书,其代表作便是《孤愤》、《五蠹》这两部最能体现其法治政治主张的名篇,他多次向韩王阐述其法治的政治主张,但不被采纳,当他的《孤愤》、《五蠹》传入秦国,当时,秦始皇读过此文后大加赞赏说:“厉害厉害!我如果能得到这个人并同他进行交往,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他的作品真的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吗?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五蠹》。
2、同学们,请先来听一遍课文前三段的录音。
3、全体同学讨论串第一、二段。
4、点名学生用自己的话串译课文第一段,教师出示重点字词句的幻灯片。
①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成“但是”;后一个表因果,译成“因此”。
不胜:受不了,“胜”是“承受”、“禁得起”。
圣人:有智慧,才德超群的人。
以:连词,表目的,译成“来”。
悦:喜欢。
王:w ng,名词活用为动词,统治。
②以:来。
化:消除。
说:通“悦”。
③天下:名词作状语,在天下。
大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洪水。
而:连词,表因果,译成“因而”。
④今有……者: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可译为“如果有……”。
必为鲧禹笑矣:被动句式,“为”被动标志,“被”的意思。
⑤然则:连词,表转折,既然如此,那么。
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歌颂,赞美。
必为汤武笑矣 被动句式 必为新圣笑矣
⑥是以:因此。
期:期望
修:学习,仿效。
法:名词活用为动词,效法。
常可:指旧的制度。 论:研讨。
因:依,按照
备:采取措施。
译:所以,圣人(治国)不期待用古人的办法整治(国家),不去效法以往可行的措施,而应当研究当代实际情况,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
⑦ 而 因释其耒而守株 折颈而死 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表转折,“但是”
冀:希望。
身:本身自己。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式。
⑧以:用。
政治:政,政治措施;治,治理。
⑨皆守株之类也:判断句。
5、本段结构分析。
提问:请同学们找出本段表达作者观点的中心句。
明确:“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如果学生答到最末一句,教师可点拨:“既然是段中的中心句,这个句子肯定能统帅整个段落,那同学们刚才说的最后一句,能统帅整段吗?它是由哪个事例引申出来的结论?”(寓言))
继续提问: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个中心句的?
明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本段中,作者从上古人们造屋、用火、治水事实来对事实作具体分析,很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论点。“对比论证”:本段中,作者写到“古之圣人,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如果在今天我还筑个鸟巢住住,拿几块石头敲敲来取火,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可笑?那么课文中哪一类人就属这种情况的?(“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者,“守株待兔”者,)作者对这类人持什么态度?(可笑,批判)显然,作者这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本段中,作者用了一个很新鲜的'事例,那就是“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运用寓言来论证观点应属什么论证方法呢?寓言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比喻,在《察今》我们曾学过三则寓言,运用寓言来说理,文章生动形象,属于论证方法中的比喻论证。那么这则寓言故事又是怎样和本段的中心论点联系起来的呢?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态度的可笑,从而也说明人认识事物、处理事物不可拘泥于古法,应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自己的行动方针。)
再继续启发:“守株待兔”这则故事删去后,并不影响这段话的完整性,因为论点、论据都已说清,那么作者为什么还加上这则寓言故事呢?
明确:它的客观意义除了可以讽刺那些看不清环境变化而拘泥旧说和墨守陈规的人以外,还可以用来讽刺那些只知坐等时机,不肯极积努力的一流人物。使得文章针对性更强,论点更具说服力。
6、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点明本段中的重点字词句。
重点词句:
(9)丈夫:指男丁。
食:吃 衣:y ,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从事。
养:供养。
财:财货,物资。
(10)是以:因此。
&n
篇6:《五柳先生传》第一课时
《五柳先生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积累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串讲课文,弄懂大意
2、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1、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2、翻译“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他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生活。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熟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嗜shi 辄zhe 吝lin 褐he 箪dan 汲ji 俦chou 觞shang
三、串讲课文,疏通大意
先 生不 知 何 许 人 也 ,亦 不 详 其 姓 什么地方 详细地知道
五柳先生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字 ;宅 边 有 五 柳 树,因 以 为 号 焉 。 表字 “以之为” 句末助词,无义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闲 静 少 言 ,不 慕 荣 利。 好 读 书,说话 羡慕 荣华利禄 喜欢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 求 甚 解;每 有 会 意 ,便 欣 然 很 体会、领会 书中的意旨 高兴的样子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 忘 食 。 性 嗜 酒 , 家 贫 ,不 能 常 爱好 经常就高兴的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得 , 亲 旧 知 其 如 此 , 或 置 酒 而 亲戚 旧交、旧友 代五柳先生 有时 表承接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招 之 。造 饮 辄 尽 , 期 在 必 醉。代五柳先生 到、往 就 完 希望、愿望 一定喝。他到别人家里去喝酒总是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既 醉 而 退 ,曾 不 吝 情 去 留。已经,以后 回家 不曾 挂心,在意 离开喝醉以后就回家,并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环 堵 萧 然 ,不 蔽 风 日 ; 短 褐周围环着四堵墙 冷清的样子 阳光 粗布短上衣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穿 结, 簟 瓢 屡 空, 晏 如 也 ! 打补丁 盛饭的竹器 饮水用具 经常 安然自若的样子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常 著 文 章 自 娱 ,颇 示 己 志。 写 稍微 表现 志趣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忘 怀 得 失 ,以 此 自 终。过完自己的一生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赞 曰: 黔 娄 之 妻 有 言:“不 戚 戚传记的评论性文字 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忧愁的样子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于贫贱,不 汲 汲 于 富 贵。”其 言 兹 若 人 心情急切的样子 此人,五柳先生不热中于升官发财。”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之 俦 乎?衔 觞 赋 诗 ,以 乐 其 志。 朋友、伴侣 酒杯 自己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无 怀 氏 之 民 欤 ?葛 天 氏 之 民 欤? 上古帝王 语气助词,呢 上古帝王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1、完成p131 练习三
2、思考p131练习一、二 作者邮箱: 3l_lu@163.com
《五柳先生传》第一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习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篇8: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习(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习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篇9:小班科学教案:手电筒的五彩光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不同颜色的材料挡在手电筒前面可以透出不同的颜色。
2、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已了解手电筒的功能,懂得使用手电筒的方法。
物质准备:
1、手电筒若干;
2、彩色塑料盖、彩色玻璃纸、彩色水瓶。
活动重难点:
发现不同颜色的材料放在手电筒面前透出不同颜色的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什么东西能发出亮亮的光?
2、幼儿自由地玩手电筒。
3、请幼儿为老师表演的舞台照出亮亮的光。
4.教师表演《数星星》。
二、幼儿自主探究如何让手电筒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1、教师介绍投放材料和方法。
2、幼儿自主尝试探究,教师观察指导。
三、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2、再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会发出这个颜色的光?
3、师小结:原来,用什么颜色的材料,挡在手电筒的大眼睛上,就能照出什么颜色的光。
四、为表演的舞台照出彩色的光。
1、请幼儿再次体验,换一种自己喜欢的材料和颜色。
2、请幼儿听音乐,再次照亮舞台,感受愉悦的氛围。
五、活动延伸。
1、幼儿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彩色光的游戏。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带颜色的物品,可以试试看,它们能不能照出彩色的光。
篇10:语文园地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P80-82
学习目标:
1、 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 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 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 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5、 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1、综合性学习指导。
第一次指导: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音乐戏曲、古代名人、古代建筑、书法绘画、民族风情、神话传说、民间工艺、传统文化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以及时间安排,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第二次指导:分组进行指导,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有的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指导挑选;怎样把搜集到的内容分门别类;用什么形式体现,如用卡片、图表。
第三次指导:提醒学生对自己前一段的活动做一下小结,并为交流展示做准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
2、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二课时 (口语交际 展示台)
一、赛前总动员
(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擂台赛。)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画面来感受感受吧
(课件进入主页面,任意点击“编织、脸谱、剪纸、泥人、篆刻、端午节、元宵节”等选择欣赏,课件将自动播放,结束时点击“返回”键回到主页面。)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大家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搜集了许多资料。这两节课我们要举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擂台赛。请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向大家作个汇报。
(点击“比赛规则”和“评奖方法”,课件出示:
①“擂台赛规则”:
a.每小组选一名 “代言人”,“代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b.“代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评委”们的提问。
②“评奖办法”:
“评委”根据发言情况以及搜集资料的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选。
③“评委成员”:全班同学。)
二、赛前准备
1、 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整理整理,再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
2、 组内评选:推出“代言人”。
3、 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三、擂台大赛
1、 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2、 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评委”可以提问。
3、 每位“评委”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四、评选颁奖。
1、所有“评委”根据发言情况以及搜集资料的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选。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是有备而来呀,这场擂台赛到底谁胜谁负,哪个小组的活动又开展得最好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吧!
2、为获奖小组颁奖。
五、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篇11:琵琶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学习诗前小序,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五分钟)1、 找出五个重要知识点
2、 小序有何作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3、 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答案展示:
1、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3、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找出小序对应的段落。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㈠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㈡小结: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六、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 D )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篇12:诗词 第一课时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古代诗词优美的意境。
2.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3.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人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并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的欣赏起来。他举日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部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获被贬亦无怨无悔。提问: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什么描写?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
★ 《秋魂》教案设计
★ 《火烧云》的教案
★ 五彩池教学设计
★ 《夕阳真美》教案
★ 天山之夏作文
【《五彩光》(第一课时)(共12篇)】相关文章:
《乐山龙舟会》的教学设计2023-01-05
《四个太阳》的语文教案2022-12-11
教学设计说明2022-08-05
激光教学反思2023-10-24
四年级火烧云优秀的教学设计2023-01-14
《五彩池》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2023-06-29
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说课稿2022-12-17
《五彩池》教学设计2023-01-09
12激光自光的教学反思2022-10-17
色彩的魅力美术课件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