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文眼”三策略(锦集2篇)由网友“fengyangfans”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巧抓”文眼”三策略,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巧抓”文眼”三策略
巧抓”文眼”三策略
巧抓”文眼”三策略作者/郑亚君
刘大说:“不得其神而徒得其法,则死法而已。要在自家于读时微会之。”(《论文偶记》)即读书时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不能只关注形式和方法。凡文必有一段或数段为全篇精神所凝聚处,有一词或一句为全篇精神的发源处,故,我们可引导学生从“课题”“关键词…重点句”等“文眼”入手,统领文本、研读文本、回扣文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一、解剖课题,提领而顿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文眼,即题目之眼。一般的课题都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提示了主要人物,如《詹天佑》《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如《晏子使楚》《草船借箭》《山中访友》等;有的直接揭示全文的主题,如《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香港,璀璨的明珠》《再见了,亲人》等。不管哪种课题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课文内容提示。引导学生解析课题,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学习《草船借箭》,就可以采用题目扩充法。
学生质疑后板书“____向____草船借箭”。问题:(1)谁向谁借箭7(2)为什么借箭7(3)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难把课题扩充成: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然后通过对第二、第三个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将事情起因和结果补充完整,整理概括出主要内容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要求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像这样学会了分析课题,也就理解了课题所概括的内容。
再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题中,一个“毁”,一个“灭”,淋漓尽致地把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揭露了出来。当学生从文中找到与“毁灭”相关联的“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等短语时,也就提领了全文的中心。当学生就题目提问,明白了“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等问题的答案后,也就感悟了课文的主旨。
二、精炼一词,提要钩玄
课文中常有精炼的词语,抓住这样一个词,它能贯穿全篇,浓缩课文主旨,一词破的。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可让学生在这精炼的一“词”之上,突破难点,概括出全文的精华。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可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爱戴”一词来指导学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爱戴。问:为什么伯父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引导学生读全文并用小标题概括四件事,分别为:①趣谈《水浒》;②笑谈碰壁:③救助车夫;④关心女佣。之后,通过篇末的总结句回扣事件,理解“为别人想得多”的“别人”即四件事中提到的作者及下一代少年儿童、车夫、女佣及劳苦大众:“为自己想得少”,即为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反动派的罪恶、同情救助劳动人民、不怕“碰壁”、“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病。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就概括出全文的主旨,化繁为简,驾驭全篇,学生易于接受,便于记忆。
教学<将相和>时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
此文中,文章以“和”为文眼,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为铺垫,第三个故事是高潮,以“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为结局,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蔺相如心地无私和宽广的胸襟。明白了从“和”到“不和”再到“和”的前因后果,不仅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然于胸,而且对主人公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也体悟于心。
三、抓重点句,经纬全篇
(1)抓总起句,提纲挈领。有的文章常按“总分总”或“先总后分”的叙述顺序来结构。这样的文章,在开头一般有表示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写作目的的句子。
如《观潮》一课,篇首呈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吉”和“奇”。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将学生置身于声色交错中,充分感受所谓的“奇观”。
又如老舍在《猫》一文中用开门见山的手法,让读者利用“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文眼,领教了猫的性格古怪之处。
教学这种结构的文章,只要找到总起句,也就能快而准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抓过渡句,层次分明。过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过渡句,挖掘其“桥”的功用,上下辐射,实则就能理清文章的条理,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如《秦兵马俑》一文中有个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句将秦兵马俑的特点高度概括出来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不少学生知道,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二节是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后面几节是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就是这样一句话,使我们对课文条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生也能够很自然地概括出第二节和第四到第十节的意思,同时,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一目了然。
再如《赵州桥》一文有个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在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根据过渡句提示给课文分层,然后抓住赵州桥两个特点“坚固”“美观”深入理解课文的每个部分。
(3)抓总结句,纲举目张。许多文章都有总结句,这些句子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中心的体现。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引发学生思考的触发点。从总结句人手,再由此回扣全篇,这也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一夜的工作>,教师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反映周总理高贵品质的总结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再以总结句作为“突破点”,让学生围绕总结句回顾全文,逐段阅读归纳出哪些词句体现了周总理“工作劳苦”,又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其“生活简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读自议。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全文内容。
再如在《难忘的一课》中,文眼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紧扣文眼,设疑:“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除了在篇末出现,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让学生在读书中释疑,在讨论中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其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抓“文眼”来导读,以会神,对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它的意义远在“学习概括表达”之上。首先,它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其次,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324000)
篇2:巧抓“文眼”之我见
巧抓“文眼”之我见
巧抓“文眼”之我见作者/陶 俊
“文眼”掌管文章的开合变化,起着左顾右盼、总揽全局的作用。触摸它,能隐约感觉到作者跳动的脉搏;握住它,能理出作品的文路;透视它,能清晰地看到文章的内涵。总之,“文眼”在文章阅读中有着一动万随之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抓住“文眼”进行设问,引导学生顺着“文眼”阅读全文,使其能迅捷理出文章的脉络,悟出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牵一问而读全篇之效。
一、抓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早为大家所公认,自然它也是阅读教学首当其冲要发掘的“文眼”,抓住它进行设问,就能促使学生在初读时把握全篇内容。
如教学《江南的冬景》一课导入课文时,就可以巧抓课题进行如下设问:“同学们,每当谈及喜欢什么季节时,大家多会不假思索地说喜欢春天,其实江南的冬景也是很可爱的。不信,大家可以一睹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美丽可爱的冬景”。导入结束后,学生就急切地打开课本,教师顺势提出阅读要求:“课文中的江南,具体是指今天的哪些省份?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哪些美丽的图景?分别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阅读起来。大家有的一边读一边画,有的与同桌或邻桌同学交流着……一会儿,大家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回答问题:“课文中第六小节告诉我们江南是指江浙一带”;“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美丽的图画:曝背谈天图、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午后郊游图,是作者在构筑该画面时抓住了‘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点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等景物”;突出了色彩亮丽、蕴涵生机等特点。巧抓课题这一“文眼”,不仅使学生迅捷阅读全文,而且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及要点。
二、抓写作思路
每一篇课文都有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路。学生顺此思考,就能抓住文章的脉络。因而,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找出文章的文路,然后抓住它进行设问,从而使学生理出文章的脉络。
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课,该课虽是节选,但仍显得篇幅过长,如不理清思路,学生读起来必定既费时又费力,很难达到较好的鉴赏效果一所以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就采用了抓作者写作思路这一“文眼”,引导学生迅捷把握文章的脉络。在揭示课题、了解作者相关情况后,笔者引导学生:“同学们,假若你也是一个盲人,如果也给你三天光明,那么你这三天怎么安排?”学生张口就答:“肯定要用这三天看个够!”“要看我最想看的东西!”“是啊,三天的时间太有限了。课文中的海伦・凯勒在假设给她的三天光明中都分别看了哪些?为什么要看这些,说明了什么?”学生好奇而快速地从课文的六至二十七自然段中疏理出:第一天的安排是,她要看沙莉文老师、朋友、婴儿、小狗……她之所以看这些,是因为她关心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朋友。“那么课文的首尾又各写的什么,其目的是什么?”学生又很顺利地归纳出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是引言,课文结尾第二十八自然段是结语。这样以写作思路来设计教路,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把较长课文的脉络理清,并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课文学习的难点。
三、抓中心句
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中心句,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中心句位置多在文首,也有在文中和文尾的情况。因而笔者一般在初读课文时,就十分注意发掘中心句,上课时以此为“文眼”发问。
如《劝学》一课中心句在文章的第一段,所以授课伊始,笔者就抓住中心句“学不可以已”这一“文眼”作为“教眼”,让学生找出中心论点,而后即让学生分组讨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学生顺此就找出课文第一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第二至四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论证论点,即:第二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第四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接着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三个方面又是怎样分别论述的。通过探究,学生又很快明确了作者从这三个方面论述的层次性与逻辑性,有力地论证了“学不可以己”的论点。第二段,为了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作者分三层连用比喻,来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也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需要“学不可以已”;第三段,为了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作者又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也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第四段,为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作者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讨论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论证方法,而且体会出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
四、抓主旨句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主旨,在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写作目的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主旨句。所以为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多抓住文章的主旨句来巧妙设问。
如《登高》一诗,该诗先写景后抒情。根据这一结构特点,教学时,先从题目切入发问:“从题目看,全诗都是来写登高所看到的情景吗?”学生浏览后发现,只有首联和颔联是写景的,而颈联和尾联却是抒情的,并由此感悟到诗人写景也是为了抒情。在学生初步了解本诗的结构特点及写作的侧重点后,笔者便让学生去找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眼”,然后紧紧抓住学生找出的“句眼”“万里悲秋常作客”及“字眼”“悲”字,再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结合全诗讨论出“悲”字的内涵:国难时乱,为一悲;生活艰辛,为二悲;离乡万里,为三悲;他乡作客,为四悲;时值悲秋,为五悲;年事已高,为六悲;一事无成,为七悲;亲朋亡散,为八悲;独自登高,为九悲;身患多病,为十悲;消愁无门为十一悲。在学生把握“悲”的心境后,再让学生回读前首联和颔联,赏析诗人又是如何用景物来衬托自己的心情的,从而使学生能透过字面,洞察到诗人的心胸,品味到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感受到杜诗“沉郁顿挫”的写作特色。
托尔斯泰认为:优秀的艺术构思“应该有这样一个点,所有光会集中到这一点上,或从这一点放射出去”。托尔斯泰所说的这个“点”,可以说就是指文章的“文眼”,它是写作中总揽全局的焦点。阅读教学中巧妙抓住这个“文眼”,是教者为了提高课堂提问效益,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者教学的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有时它在并不显眼处,有些还蕴涵在课文之中,这就需要教者认真钻研教材,用慧眼去发掘,并运用教学艺术手法来创设“文眼”,加以提问,有了它,提问就能达到纲举目张之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中级中学(214500)
★ 语文教学反思
★ 梅兰芳教学反思
★ 牛的大小阅读答案
★ 项链教学反思
【巧抓”文眼”三策略(锦集2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的项链教学反思2022-11-12
五年级语文工作总结2022-09-26
漂亮的项链教学反思2022-04-30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的总结2022-10-20
日月潭说课稿2023-05-06
小学语文《日月潭》说课稿2023-06-27
日月潭课文说课稿2023-04-20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2023-02-11
《沏茶问题》数学教学反思2022-05-18
《隆中对》优秀教案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