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官野史的意思, 稗官野史的解释(共10篇)由网友“哈尔滨移动城堡”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稗官野史的意思, 稗官野史的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稗官野史是什么意思
词语稗官野史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它的读音,出处,造句,近反义词以及英文翻译各个方面了解一下吧。
稗官野史是什么意思
【拼音】:bài guān yě shǐ
【解释】: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轶闻琐事、道听途说,以供皇帝阅览。野史:不同于事关所急的正史,是私人的记载,多事轶闻琐事之作。也称“稗史”。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示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如今我要将这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做为~,流传海内。”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旧时小说、杂史的统称
【褒贬】:中性词
【英语】:unofficial histories
成语辨析
【正音】:“稗”字不能读作“bēi”或“bì”。
稗官野史的近义词
稗官小说 奇闻轶事 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 小道消息 海外奇谈
稗官野史的反义词
官修正史 官方消息
稗官野史造句
所谓“稗官野史”,那是指色人撰写的杂史传记和笔记小说而言;这些也是虽不具有信史的地位,却又极大的可读性,而且其流传的普遍与救援,有事甚至超越了正史。
民间流传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大多源自于稗官野史。
鲁迅不喜欢阅读古代御用文人写的所谓“正史”,却喜欢阅读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写的稗官野史,认为它们反映的才是真实可靠的历史。
拜将封侯是什么意思
【拼音】:bài jiàng fēng hóu
【解释】:拜:用一定的礼节手语某种名义或官职。拜为将领,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一折:“我也曾陋巷淹留,贫寒常受,红尘火,今日个拜将封侯,才得个名成就。”
【示例】:明·吉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我也弗图个为官作相,我也弗图个~。”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功成名就
【褒贬】:褒义词
【英语】:be conferred a rank of nobility and become a minister
拜将封侯的近义词
拜相封侯 封候拜相 加官进爵 功成名遂 功成名就 功成名遂 春风得意 青云直上
金榜题名 飞黄腾达 走马上任 一步登天平步青云 翼振云霄 振翅高飞 官运亨通
拜将封侯的反义词
不郎不秀 身败名裂 一事无成 削职为民 时乖命蹇 一无所成 江河日下
命途坎坷 穷途潦倒 流年不利 偃蹇困穷 声名狼藉 名誉扫地 日暮途穷
拜将封侯造句
古代的书生们醉心功名,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拜将封侯”。
他在官场上一直是顺风顺水,很快就拜将封侯,成就了他最终的心愿。
篇2:稗官野史的意思, 稗官野史的解释
稗官野史的意思, 稗官野史的解释
【词语】 稗官野史
【全拼】: 【bàiguānyěshǐ】
【释义】: 稗官(bàiguān),古代的'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风俗故事,后来称小说为稗官,泛称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为稗官野史。
该条词语属于成语!进入成语词典查看>>
篇3:稗官野史成语解释
【成语】:稗官野史
【拼音】:bài guān yě shǐ
【简拼】:bgys
【解释】: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出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示例】:如今我要将这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做为~,流传海内。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
【近义词】:稗官小说、奇文轶事
【反义词】:官修正史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旧时小说、杂史的统称
【英文】:books containing anecdotes
篇4:稗官野史的意思是什么
稗官野史的意思:
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
联合式成语,本义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语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英文解释
books containing anecdotes;romances;unofficial histories ;
【解释】: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示例】:如今我要将这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做为~,流传海内。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旧时小说、杂史的统称
成语正音:稗,不能读作“bēi”。
成语辨形:史,不能写作“吏”。
成语结构:联合式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旧时小说、杂史的统称
近义词:稗官小说、奇文轶事
反义词:官修正史
成语典故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词语辨析
《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这稗官野史,虽说是个顽意儿,其为法则,则如文章家一也;必先分出个正传附传,主位宾位,伏笔应笔,虚写实写,然后才得有个间架结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如今我要将这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做为稗官野史,流传海内。”
篇5:用稗官野史怎么造句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那么用稗官野史怎么造句,请看下面示例。
用稗官野史怎么造句
(1)我们要时刻警惕稗官野史的人。
(2)那些有关隋朝的记载,虽出自稗官野史,但其真实性比有关“正史”似乎还要可靠。
(3)稗官野史常杂入不少与史实不符的人物与事件,牵强附会而成不可完全当真。
(4)历史不光有正史,还有为正人君子所不屑的稗官野史。
(5)稗官野史这个成语,指的是小说野史。
(6)这种稗官野史中记载的未必都是史实.
(7)许多有趣的故事源自于稗官野史.
(8)以正史为本,参考稗官野史、传说传记等,史料充盈浩瀚。
(9)再去翻娇妻如云和武娘秘史,也都是所谓的稗官野史的色情秘本。
(10)仙道之闻不但载于稗官野史,甚至可见于正史中。
(11)自《汉书》以后,官修正史不为游侠立传,侠的形象多见于稗官野史或虚构作品,这更说明侠具有与生俱来的民间气质。
(12)“除引征《史记》、《战国策》等记载秦史较多的史籍外,凡后代正史政书、方志、类书、稗官野史等记有秦事者,虽一鳞一爪,亦采录无遗。
(13)可此刻,赵志的脑子里已经乱七八糟了,他可没想到,自己初中时听自己那斯文败类的语文老师说的那段稗官野史居然是在自己的怂恿下产生的。
(14)关于会面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唯一的寻迹手段,就只有到当事人在世时候的只言片语中去求得了,只不过,如此一来倒是给稗官野史提供了不少的素材。
(15)线装书则是《十州通史》,记录了十州的奇闻异事,历史通鉴,稗官野史。
用败军之将怎么造句
1 他这个败军之将,居然还好意思在大家面前吹嘘他战绩如何如何。
2 只有败军之将和逃兵才能走上这个战场,只有懦夫和逃亡者才能在这里入伍。
3 朝鲜队员发配煤矿,败军之将的归国命运?
4 他认为自己是有功之臣,不是败军之将.
5 路途穷绝刀箭毁,败军之将名已亏。
6 哼,败军之将,丧家之犬!你真该早早自尽,有何面目再苟活于世?
7 既知我是败军之将,汝可带兵否?
8 关某乃一介败军之将,蒙曹公不弃,得以在此寄居。
9 三个人再也没有先前的淡定从容,就像是败军之将,一溃千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10 韩遂首先跃马扬鞭出了阵前,谓董卓及大军道:“败军之将安敢再出,岂不识我大将阎行的厉害,莫非还要自找苦吃?”。
11 在政治改革的荆天棘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被贬逐的罪人,但在精神领域和文学殿堂里,他却是从不屈服的勇士与高视阔步的王者。
12 向来都如此,败军之将,更何况只有他一个人回去,必定不会有人信他。
13 关羽蒙曹公厚遇,以败军之将投于帐下,一直寻思着要寻个机会报曹公之大恩。
14 拉索达曾担任洛杉矶道奇队教练,他在球队惨败的第二天参加了我的节目,从他的临场表现和神采飞扬的神情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败军之将。
篇6:用稗官野史怎么造句
关于用稗官野史怎么造句
所谓“稗官野史”,那是指色人撰写的杂史传记和笔记小说而言;这些也是虽不具有信史的地位,却又极大的可读性,而且其流传的普遍与救援,有事甚至超越了正史。
民间流传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大多源自于稗官野史。
鲁迅不喜欢阅读古代御用文人写的所谓“正史”,却喜欢阅读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写的稗官野史,认为它们反映的才是真实可靠的'历史。
稗官野史所记载的事情未必都是空穴来风,需要专家们仔细考证,或许会有很有价值的发现呢!
这种稗官野史中记载的未必都是史实。
这些稗官野史中记载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这些史书上记载的和那些稗官野史所记载的东西有着天壤之别。
现在历史课本中记载的历史知识,好多都来自于稗官野史,这些消息有的反而更贴合实际。
世间稗官野史中,多有记载那遇神、遇仙、遇鬼、遇怪,情欲相感之事。
为撰写这篇历史小说,他几乎看遍了有关的正史及稗官野史。
这本小说曾被编写出稗官野史,流传与民间。
与稗官野史的描绘相反,她生长在一个富有的满族官僚家庭,养尊处优,入宫后也一帆风顺。
这位老者懂得很多史书上没有的历史知识,看来他肯定读了不少稗官野史了。
你们这些说法只是书本知识,据稗官野史中记载的,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历史学家到处收集稗官野史,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
民间在言论和书写都受到严重封杀的古代,稗官野史,不过只鳞片羽。
篇7:稗官野史-稗官野史的故事-稗官野史的寓意-稗官野史的意思
【成语】稗官野史
【拼音】bài guān yě shǐ
【简拼】bgys
【近义词】稗官小说、奇文轶事
【反义词】官修正史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成语出处】明・凌鞒酢抖刻拍案惊奇》第37卷:“话说世间稗官野史中,多有记载那遇神、遇仙、遇鬼、遇怪,情欲相感之事。”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旧时小说、杂史的统称
【例子】如今我要将这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做为稗官野史,流传海内。(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
【英文翻译】books containing anecdotes
【成语正音】稗,不能读作“bēi”。
【成语辩形】史,不能写作“吏”。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生僻
篇8:稗官野史的意思是什么_成语释义及造句
稗官野史的意思是什么_成语释义及造句
稗官野史
bài guān yě shǐ
【成语释义】
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成语出处】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用 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旧时小说、杂史的统称
【成语典故】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近义词】
稗官小说 奇文轶事、稗官小说、奇文轶事
【反义词】
官修正史
【成语造句】
(1)我们要时刻警惕稗官野史的人。
(2)那些有关隋朝的记载,虽出自稗官野史,但其真实性比有关“正史”似乎还要可靠。
(3)历史不光有正史,还有为正人君子所不屑的稗官野史。
(4)稗官野史这个成语,指的是小说野史。
(5)稗官野史常杂入不少与史实不符的人物与事件,牵强附会而成,不可完全当真。
(6)这种稗官野史中记载的未必都是史实.
(7)许多有趣的故事源自于稗官野史.
(8)以正史为本,参考稗官野史、传说传记等,史料充盈浩瀚。
(9)再去翻娇妻如云和武娘秘史,也都是所谓的稗官野史的色情秘本。
(10)仙道之闻不但载于稗官野史,甚至可见于正史中。
(11)“除引征《史记》、《战国策》等记载秦史较多的史籍外,凡后代正史政书、方志、类书、稗官野史等记有秦事者,虽一鳞一爪,亦采录无遗。
(12)自《汉书》以后,官修正史不为游侠立传,侠的形象多见于稗官野史或虚构作品,这更说明侠具有与生俱来的民间气质。
(13)可此刻,赵志的脑子里已经乱七八糟了,他可没想到,自己初中时听自己那斯文败类的语文老师说的那段稗官野史居然是在自己的怂恿下产生的。
(14)关于会面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唯一的寻迹手段,就只有到当事人在世时候的只言片语中去求得了,只不过,如此一来倒是给稗官野史提供了不少的素材。
(15)线装书则是《十州通史》,记录了十州的奇闻异事,历史通鉴,稗官野史。
[稗官野史的意思是什么_成语释义及造句]
篇9:弟子规意思解释
弟子规意思解释
一、原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命自我作 福自我求
心好命又好 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 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实造於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 天地自相保
二、解释:
一、总 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
《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对己谨慎约束,对人诚实可信。处事要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二、入则孝 出则悌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解释】
当父母呼唤的时候,应当即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做的事,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听明白。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解释】
冬天寒冷的时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炎热的时候则让父母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侍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释】
外出办事时,必须禀告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挂念。居处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职业要稳定不能轻易变化。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解释】
不要因为事情小就自作主张,假如自作主张的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儿子的礼仪。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解释】
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不要私自把它们藏起来。假如你把东西藏起来,一经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解释】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准备齐全。凡是父母所厌恶的东西,一定要小心谨慎的处理掉。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释】
如果身体受了伤,就会给父母带来忧愁。如果品行上有什么缺失,就会使父母蒙受羞耻。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恶我, 孝方贤。
【解释】
父母关爱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么困难呢。父母憎恶我,我还能克尽孝道,这种孝才算是真正有孝道。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解释】
父母如果有过错,作子女的应该善意规劝使其改正,规劝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说话时声音一定要轻柔。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释】
如果父母不听子女规劝,又不改正错误,等父母情绪好时再劝,如果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如果父母生气打子女,子女也甘愿接受绝无怨言。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解释】
父母生病的时候,煎好的汤药,做子女的都要先尝一尝。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随意离开。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解释】
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经常伤心痛苦,哀思亲恩。在守丧期间,要夫妻分居,不能吃肉饮酒。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释】
为父母守丧要完全按照礼法办事,举行祭礼时要表达出极大的诚恳,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时一样克尽孝心。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解释】
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解释】
彼此把财物看得很轻,兄弟之间的怨恨就不会产生。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解释】
在吃饭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用;在坐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坐下;在走路的时
候,让年长者走在前面,年幼的跟在后面。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解释】
如果听见年长者叫唤人,就应立即帮他去叫喊。如果要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解释】
称呼长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长面前要表现得谦虚恭敬,不要自我表现才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解释】
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长,要快步迎上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不说话,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解释】
如果骑着马行路时遇见长者要下马,坐着车行路时遇到长者要下车。长辈走后,自己还要在原地呆会儿,等长辈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解释】
如果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命令你坐,这时你才可以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解释】
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些,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听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适宜的。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解释】
在见尊长的时候,走路要快些,见过尊长告退的时候,动作一定要缓慢。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回答,双目望着长辈,不能左顾右盼。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释】
服侍叔伯等父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堂表兄,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恭敬。
三、谨而信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解释】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一个人很容易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时此刻的宝贵时光。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解释】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洗脸洗手,在洗脸洗手的`时候还要刷牙漱口。每次大小便完毕,都要把手洗干净。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惧紧切。
【解释】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时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解释】
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随便乱扔,以免把衣帽弄脏。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解释】
衣服的穿着贵在整洁干净,而不在于华贵漂亮。见长辈时穿的衣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平时在家时穿的衣服要和自己的家境状况相称。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解释】
对于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超过平常的饭量。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解释】
血气方刚的年龄,千万不要贪杯喝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解释】
走路时要不紧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要端庄直立。作揖行礼时要把身子弓下去,行叩拜礼时要表现得恭恭敬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解释】
在家门口站立时不要把脚踩在门坎上,不要瘸腿斜靠着,落坐时不要把两腿叉开,不要摇晃双腿。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解释】
进门时要缓慢地揭开门帘,不能弄出声响。走路拐弯时角度大些,以免碰到东西或人。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解释】
手里拿着未盛东西的器具,就像拿着装满了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走进没人的房间,就像走进有人在的房间一样谨慎。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解释】
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匆忙时最容易发生差错。做事时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草率地对待看似简单的事。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解释】
凡是打架闹事的场合,绝对不能靠近。凡是不正经的事情,绝对不去过问涉足。
将入门, 问谁存;
将上堂, 声必扬。
【解释】
准备进入别人的家门时,首先要问一声:有人在家吗?准备上堂屋时,声音要平和大声。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解释】
当别人问是谁时,就要将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如果只回答“是我”、“是吾”,对方就弄不清楚究竟是谁。
用人物, 须明求。
傥不问, 即为偷。
【解释】
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明确当面提请求,以征得别人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去用,这就是偷窃。
借人物, 及时还;
人借物, 有勿悭。
【解释】
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里归还。别人向你借东西,只要自己有的话就应当答应,不要小气不借。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解释】
凡是说话,首先要讲求信用。欺骗蒙混,胡言乱语,这怎么可以呢?
说话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解释】
说话多,不如少说,因为言多必失,说的话只要切题恰当,切忌花言巧语。
刻薄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解释】
尖酸刻薄的话,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能说。粗俗的市侩习气,要彻底戒除。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解释】
对于自己没有完全看清楚的事,不要随便乱说,对于自己没有明确了解的事,不要轻易散布出去。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解释】
对于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许诺,就会处在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的两难境地。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解释】
凡是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而且流畅。说话时不能讲得太快,不能讲得含糊不清。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解释】
那个说东家长,这个说东家短,如果别人说的这些事情与己无关,就不要去多管闲事。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解释】
看到别人的善行,就要向他看齐,即使和他相差得很远,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也会渐渐赶上他。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则警。
【解释】
看见别人做了坏事,就要自我反省。如果发现自己有错就要加以改正,如果自己没有做错事也要自我警惕。
惟徳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解释】
只有品德、学问、才能、技艺不如别人的时候,才应当自我勉励,发愤赶上别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解释】
如果自己的穿着不如别人漂亮,如果自己的饮食不如别人的美味可口,用不着心里难过悲伤。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解释】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恭维自己就高兴。如果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与你交往,有益的朋友就会与你断交。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解释】
听见别人恭维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欣然接受,如果这样,
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会逐渐与你亲近起来。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解释】
如果无意中做了坏事,这就叫“错”。如果是有意地为非作歹,这就叫“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傥掩饰, 增一辜。
【解释】
犯了错误却能够改正错误,就等于没有做过错事一样。假如犯了错还要加以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
四、泛爱众而亲仁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解释】
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和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解释】
一个行为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高,人们所重视的,并不是相貌的漂亮。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解释】
一个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声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有能, 勿轻訾。
【解释】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谋利。别人有才能,不能轻易地诋毁别人。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解释】
不要曲意巴结有钱人,不要对穷人骄横无礼,不要厌弃故交老友,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解释】
当别人很忙碌的时候,不要一有事就去打搅。当别人心情不安的时候,不要找他说话而打扰他。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解释】
发现了别人的短处,千万不要揭发出来,发现了别人的隐私,绝对不要说出去。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解释】
称道别人的善行,就等于做了一件好事。因为别人知道你在宣扬他的善行,就会更加勉励自己。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解释】
宣扬别人的短处就是一种罪恶。宣扬别人的短处会招致别人的痛恨引来祸患。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解释】
看到别人的长处要给予鼓励,这对双方在品德上都有益处。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加规劝,这对双方在道义上都是一种亏损。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解释】
无论是从别人手里得到东西,还是把东西给予别人,都要分得清清楚楚。给予别人的应该多些,获取别人的应该少些。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解释】
准备要求别人去做的事,首先要问一句自己愿不愿意去做。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就应当立即停止。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解释】
对别人的恩惠要思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越短越好,对别人报恩要越长越好。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解释】
对待家里的婢女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了,还要有仁慈宽厚的胸怀。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解释】
用势力去压服别人,别人的内心却不服。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口服心服无话可说。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解释】
同样是人,但类别不同。普通的俗人很多,而品德高尚的人很少。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解释】
真正的仁者,人们对他都心怀敬畏,说话时直言不讳,脸色也不谄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解释】
如果能与品行高尚的仁者亲近,会得到无限的益处。与仁者亲近,个人的品德就会日渐地进步,而过失就会日渐减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解释】
不接近品德高尚的仁者,会有无限的害处。这样一来小人就会乘机亲近他,什么坏事都可能做出来。
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解释】
如果不努力实践礼义仁爱,只是学习经典文献,就会滋长浮华作风,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解释】
如果只努力实践仁义,不学习经典文献,就会只凭自己的见解去为人处事,就不会明白道理的真假与否。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解释】
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很重要。
方读此, 勿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解释】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心里又想读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去开始读那本书。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解释】
不妨把学习的期限放宽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用功。学习只要功夫到家,不懂的地方就会自然弄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解释】
如果心中有疑问,要随时做好记录,虚心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
房屋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解释】
书房里要收拾得清爽,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要保持整洁,笔砚要放端正。
墨磨偏, 心不正;
字不敬, 心先病。
【解释】
如果把墨磨偏了,说明心不在焉。字写得潦草不整齐,说明思想不集中。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解释】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读完一本书,一定要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损, 就补之。
【解释】
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如果书本有缺损,应当修补完整。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解释】
不是圣贤经书,应该放弃不看。不好的书容易蒙蔽人的思想,破坏人的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解释】
一个人不能自甘堕落,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圣人和贤人的境界,都是可能通过自身努力逐渐达到的。
篇10:七零八落是什么意思解释
七零八落是什么词性
该成语的.感情色彩属于贬义,是一个贬义成语,它的成语结构是联合式,七零八落这个成语在语句中常充当谓语、状语、补语使用。
★ 易错成语5
★ 描写说的成语

【稗官野史的意思, 稗官野史的解释(共10篇)】相关文章:
《朱竹君先生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12-07
《促织》教学设计2023-01-18
5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规律①2023-12-25
高考常考成语2023-11-17
不光的近义词及解释2022-08-02
如数家珍-如数家珍的故事-如数家珍的寓意-如数家珍的意思2022-09-07
半信半疑造句2023-01-26
史鱼秉直成语解释2023-11-10
高二语文促织教案2022-07-24
爱情对联精选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