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colda”为你分享9篇“汉武帝的经历影响他什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汉武帝的经历影响他什么
汉武帝的个人评价1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非常著名的皇帝。“秦皇汉武”,人们常常这样称呼我国前期封建社会的两位帝王。秦始皇开创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正是由汉武帝继承、巩固了下来。汉武帝是汉景帝之子,名刘彻。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16岁时即位当皇帝,在位五十多年,他凭着历史所造就的形势,也凭着自己的雄才大略,带领满朝文武,指挥千军万马,干出了一番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大事业。
汉朝初年,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西汉政府一直奉行着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六、七十年过去了,汉朝的政治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到汉武帝时,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年轻有为的汉武帝感到,不能再像他的先辈那样“清静无为”了,而是要凭借着历史所提供的舞台,振奋精神,内外开拓,干一番大事业。
首先,汉武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上,汉武帝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对诸侯王实行推恩策。所谓推恩策,就是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取得王国的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列侯越多,王国越小。国王有苦难言,列侯“人人喜得所愿”,这样就扩大了中央的权力。
为了真正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汉武帝还削弱丞相的权力,由自己身边的较低级的官吏,组成决策机构,称为“中朝”,原来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只负责处理一般行政事务。
汉武帝的个人评价2
此外,汉武帝还在军队和法律方面,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在经济方面,汉武帝采取了四项重大的措施。其一是统一币制:汉朝初年,币制十分混乱,地方诸侯王甚而至于一些富商豪强,都可以自行铸钱。
这样各种货币都在市场上流通,轻重不等,大小不一,同时成色也很不一样,给财政管理带来很多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元前,汉武帝下令,严禁郡国铸币,把铸币的权力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的新币称为五铢钱,这是当时国家颁行的唯一合法的货币。其二是盐铁专卖:西汉初年,为了取得地方豪强的支持,允许盐铁私营,国家只是征税而已。这样,一些封建侯王、富商大贾掌握着盐铁之利,大发横财。同时,汉武帝多年对外用兵,财政也十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吗,公元前1,汉武帝任命桑弘羊为理财官,宣布盐铁经营之权归中央,盐铁专卖不仅增加了封建中央政府的收入,而且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其三是平准均输:所谓平准均输,就是由国家掌握物价和调剂运输。汉武帝时在各郡设均输官,又在京师设平准官。国家所需要的物资由各地收购,经过均输官运往京师,由平淮官负责平衡物价,防止商人投机牟利,捣乱市场。
平准均输政策加上盐铁官营政策,给西汉政府带来巨大的利益,使它聚拢了大量财富;其四是算缗和告缗:算缗是向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告缗是号召人们揭发商人、高利贷者的隐瞒不实行为。
汉武帝的个人评价3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有过很多创举、功业,但也曾导致天下疲敝,他在位期间的宰相也大多没有善终,往往不是被杀就是自杀。司马光评价道,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汉武帝不仅是通俗史书所津津乐道的君主,他也是历史考研的重点考察对象。基本上,每一年都会有学校以论述题的形式来考察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本文将以论述题与名词组合两种形式,解读一下汉武帝到底做了哪些改革,有什么影响。
汉武帝的个人评价4
如我们在本书中设置了“(汉)武帝改革”这一名词组合,它所包含的名词解释有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酎金夺爵、中朝、刺史、察举制、五铢钱、均输平准、算缗告缗、董仲舒、独尊儒术及巫蛊之祸。只要大家把“武帝改革”掌握纯熟,那么不仅这一组合之下的所有名词解释都可以掌握彻底,那么顺便对“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一论述题也就不陌生了。同时,“武帝改革”还包括了作为边角料的“巫蛊之祸”,“巫蛊之祸”是不会出现在“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的,但是它却可以被整合进“武帝改革”这一名词组合中。
汉武帝的个人评价5
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一是削弱诸侯王势力。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别子也可在王国范围内得到封地作为侯国;颁布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来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颁布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实行“酎金夺侯”,以列侯所献的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侯106人,占当时列侯半数。通过这些措施,基本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二是打击地方豪强。一方面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另一方面任用酷吏诛杀豪强。
2、建立中朝。中朝亦称内朝,是由皇帝身边较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以尚书令、中书、侍中等组成的内朝是决策机关,在宫内办公;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执行机关,在宫外办公。中朝凌驾于外朝之上,由皇帝所控制。
3、设置刺史。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置刺史,对地方豪强进行监察。刺史按六条问事,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监视和打击“强宗豪右”。
4、建立新的选官制度。一是将举孝廉定为制度。公元前134年,武帝诏“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建立了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二是兴立太学,从地方官僚子弟中选拔人才到太学学习,只要考试合格,便可授官。三是继续推行汉初已实行的“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策试等制度。
5、进行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一是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前1,禁止郡国铸钱并由中央铸造五铢钱。二是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汉武帝采纳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将盐铁收归官营,在盐铁产地设置盐铁专卖署。采用桑弘羊的建议,实行均输平准政策。所谓均输,就是调剂运输,即由大农令统一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及各地输送;所谓平准,即由大农令设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由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按市场情况“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三是算缗和告缗。前者指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后者则是鼓励知情者揭发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奖励告发者一半财产。
6、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氏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以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为核心建立起了神学思想体系,并在政治上主张大一统。
汉武帝通过在各个方面施行各种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统治,将汉朝推向了盛世。但有些措施过于严酷,以至于其统治晚年各地暴动不断。
篇2:汉武帝对历史的影响是什么
汉武帝的评价1
从法治的角度来看,利用严刑峻法来管理整个社会,其实延续了秦始皇时期的统治特征。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比改朝换代要慢得多。大家起来造反,秦朝灭亡了,皇帝改姓了,但秦朝留下的那些社会制度、基本的社会状况,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日常生活中,不会那么快就彻底改变。所以汉武帝任用酷吏,施行严刑峻法这个特点,其实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而起用儒家学者这一点,恰恰相反,代表了历史的变革性。这是秦始皇时期没有的、汉朝建立以后逐步发展出来的一个历史新特点。
司马迁对当时的这些现象观察得很深刻,但他看不到历史的后续发展。班固恰恰是受这些后续发展的影响,重新来评估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好比司马迁看不见自己背后的东西,班固站在司马迁身后,司马迁看不见的东西班固看到了。而展现在司马迁眼皮底下的那些东西,站在后面的班固又不如司马迁看得真切。所以,这还是一个角度问题。
关于汉武帝内政建设上的成绩,除了前面这些内容之外,其实“晚年改辙”这个板块,也可以算在里面。只不过这段历史比较特殊,可以独立成为一个话题。
汉武帝的评价2
关于“外服四夷”,司马迁说汉武帝西伐大宛的时候,正好碰上“关东蝗大起,蜚西至敦煌。”(《史记·大宛列传》)从东到西,到处都是蝗灾、虫灾,但老百姓还要负担沉重的战争压力。司马迁用很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么一个事实,读来令人心酸,当时的老百姓苦啊!作为目击者,司马迁对汉武帝的积极开拓,持批判态度,因为他目睹了当时百姓的惨况。但司马迁的问题仍旧是看不到汉武帝这些行动对以后历史的影响。
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来看这个问题,应该有更高的认识:正是因为当时人们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才使得汉朝文明和西域文明有了充分交流。而且除了西域之外,汉武帝把汉朝的触角伸到了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正是汉武帝的这些努力,初步奠定了我们今天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版图。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名将。最著名的像卫青、霍去病、李广,三部史书都有详细介绍。我们看到,在《史记》里司马迁对李广和李陵这对祖孙充满了感情,而对卫青、霍去病的人品不怎么认可,认为他们是仗着汉武帝的宠信,才爬到那么高的位置。但司马光经过分析之后,得出不同的结论,认为卫青的成功和李广的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卫青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善于领导,也善于吸取别人的意见,是个帅才。而李广有很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作为汉武帝来说,能够大胆起用卫青、霍去病这些年轻将领,事实证明非常成功,体现出汉武帝有知人善任的优点。所以,司马光在最后评价汉武帝的时候,专门有“善用人”这三个字。
汉武帝的评价3
历代皇帝在晚年时,都会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储君的选择问题,像汉武帝这样在位五十余年的雄主也概莫能外。本来太子是早已确立的,他就是卫皇后卫子夫的儿子刘据,但刘据在汉武帝看来过于羸弱不累我,和雄才大略的自己比相距甚远。只不过没有更好的选择,汉武帝、太子和卫皇后之间,才一直维持着一种不温不火的关系。随着汉武帝的子嗣多起来,这种关系逐渐被打破,尤其是大将军卫青去世之后,整个卫氏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下降,加上冠军侯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导致卫氏一族趋于衰落,太子刘据的地位也岌岌可危,窥视储君之位的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整个西汉朝局危机四伏。
祸乱的开始的标志是巫蛊。所谓巫蛊通俗点讲就是弄一个木头或着布娃娃,写上名字和诅咒的话,然后埋到地下。最早干这件事的人是陈阿娇,那个金屋藏娇故事的女主角,而男主角就是汉武帝刘彻本人。正是由于陈阿娇善妒和巫蛊的原因,她才被废黜而改立卫子夫为后。
汉武帝的评价4
巫蛊之祸的起因和一个大侠有关。汉武帝晚年猜忌心很重,基本上不和太子、卫皇后见面,太子刘据和卫子夫则一直低调做人,做事谨小慎微,因此双方相安无事。一天,汉武帝在宫中发现了一个佩剑的男子,看其装束并不是宫内的人,汉武帝大惊,但当时并没有发作,而是找来负责皇宫宿卫的官吏问话,结果得到的答案是:这不可能,没有陛下的旨意,不可能有人随意进入皇宫!
汉武帝大怒道:“你的意思是我老眼昏花、出现幻觉了,是吗?”还没等宿卫的官吏解释,这位可怜人就被砍掉了脑袋,但这件事情并没有不了了之,一定要彻查到底,在我眼皮底下,居然有人配刀悬剑,出入宫闱如入无人之境,那我的安全怎么保障?不久之后,汉武帝知道了神秘客的名字:朱安士,这个朱安士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汉武帝立刻让人调查,这一调查不得了,原来朱安士号称阳陵大侠,是和郭解一样出名的游侠。汉武帝心想:“这还了得,郭解不过是恣意妄为目无法纪,这个朱安士出入皇宫居然畅通无阻,他背后肯定有人撑腰,一定要抓住他,挖出他背后的主使之人。”于是朱安士成为了全国通缉的对象,但是各地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朱安士还在京城里到处闲逛,却没有人能抓得着他,将他绳之以法。
汉武帝的评价5
丞相公孙贺认为这件事对于自己和卫氏,都是一个机会,于是便自告奋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成功的抓住了朱安士。公孙贺是卫青的好兄弟,他曾经救过卫青的命,正是在卫青的提携下,公孙贺凭借军功最后登上了丞相之位,他也是卫氏家族最后的靠山。
公孙贺抓朱安士有两个目的:第一可以为自己的儿子脱罪,当时公孙贺的儿子由于犯罪,正被关押在大牢之中,公孙贺想凭借抓住朱安士功劳为自己的儿子免罪;第二巩固自己的丞相之位,做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最可靠的后盾,因为近几年来朝局已经在逐渐朝着不利于太子的方向在发展了,自己这个丞相急需树立威信,为太子的储君之位固本。但公孙贺不知道,这件事本身就是针对他和太子的圈套,扳倒了公孙贺,就等于彻底孤立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于是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囚徒朱安士的一封检举信竟然直接递到了汉武帝的手里,信中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承认进宫的人就是自己,自己进宫的目的是替公孙贺请求太子和卫皇后的帮助,替公孙贺的儿子脱罪;第二件是揭发公孙贺和卫青之子的阴谋诡计,包括汉武帝两个嫁入卫家的女儿的不可告人的事。
按道理,一个囚徒的话是不能轻信的,但是汉武帝不仅信了还立刻执行了,公孙贺灭族,卫青之子处死,连汉武帝自己的两个女儿也被处死了。卫氏一族在朝廷里的最后依靠被彻底铲除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
篇3:汉武帝在他在位期间他有什么功劳
汉武帝的评价1
汉武帝如果在此时结束战争,不纠结于他真实历史中追求对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就等于提前轮台诏了整整三十年,汉帝国有这三十年的休养生息,又何至于出现汉武帝后期的“海内虚耗”,“有亡秦之迹”。
如此,汉武帝的历史评价也不至于那么充满纠结,在暴君与“汉武大帝”两个极端间摇摆。
甚至汉武帝的直系子孙都心情复杂的审视着这位“大帝”。武帝去世后没几年,在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就试图全面否定武帝时推行的各项经济政策;宣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前72)围绕祭祀武帝要不要增加庙乐,大汉朝廷又一次发生了分裂,大臣夏侯胜激烈攻击了武帝,“人民相食”,“无德泽于民”,宣帝大怒将夏侯胜下狱,但之后又特赦出狱;汉哀帝时,朝臣甚至因为武帝过失太大,建议其庙“宜毁”,尽管最后保住了宗庙,但汉哀帝甚至一度持中立立场。
汉武帝的评价2
汉武帝曾有一段针对匈奴、无比鸡血的发言:“寇可为,我复亦为;寇可往,我复亦往。”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有为”之君,汉武帝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不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只知道一味强横,不知道见好就收。在这一点上,他远远不如自己的子孙——光武帝刘秀。
公元45年,西域诸国主动上书要求“内附”,希望东汉政权能够出兵西域,否则他们就只能被迫投靠匈奴了。谁料刘秀对开疆拓土大好良机不为所动,明确拒绝称,“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战争年代的刘秀是亲冒矢石的马上天子,论打仗比汉武帝更有发言权,但统一天下之后,那个昆阳之战中的军事冒险家迅速投身反战主义阵营,“未尝复言军旅”,还发出“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的和平宣言。
鲁西奇先生在《何草不黄》中写到,“以帝王的威权与强大的国家资源,去成就丰功伟业,固然不容易,而更困难的却是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是否定自己的丰功伟绩,这种否定所需要的勇气和力量,远远大于创建丰功伟业所需要的勇气和力量”。
在悬崖边缘,汉武帝为汉帝国,也为他自己,抓住了最后的时间窗口。
汉武帝的评价3
更可怕的汉武帝一生所做的强化皇权而无所不为的暴政,让中国历史发展就此走上了歧途。
在汉武帝对暴政一系列创新,起用大量酷吏治国之后,从此中国文化丧失了本该有的制衡皇权的基因。
事实上,连汉武帝自己都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再不悬崖勒马,陪葬的将是整个中国文明、刘邦创立的西汉王朝这份家业,受难的将是他治下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今天很多中国人之所以歌颂汉武帝刘彻当然可以理解,但是我相信绝对没有一个普通老百姓愿意和这样一个暴君同处于一个时代。
对汉武帝刘彻这一独裁者的功罪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盖棺论定的问题了,而是要不要鞭尸,什么时候鞭尸的问题?
即便是在封建王朝,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士大夫和历史学家基于朴素的民本思想,对于汉武帝刘彻之鞭挞可谓是不遗余力,前仆后继。
在汉武帝刘彻去世的几年后,西汉朝廷下令该不该为纪念他创作庙乐而展开讨论。
在一片的颂歌声中,主管太后宫的长信少府夏侯胜挺身而出,上书坚决反对——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汉武帝的评价4
夏侯胜身居高位,如果闭口不言,他当然可以长保富贵,而不至于身陷牢狱之中。
可是,作为与汉武帝刘彻生活于同一时代的人,他本乎于朴素之良知,将汉武帝时代人民真实的惨状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千载之下,我们感激他的直言。
如果没有他的直言,后世之帝王不以此为惕警,那么人民的苦难永无穷期。在撬开汉武帝刘彻的棺材板上,夏侯胜的力量当然是无比的微小,然而毕竟是撬开了。
随着西汉王朝进入了晚期,对于刘彻的评价官方几乎已经达成了客观的共识——
孝武皇帝元狩六年,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乃探平城之事,录冒顿以来数为边害,厉兵马,因富民以攘服之。
西连诸国至于安息,东过碣石以玄菟、乐浪为郡,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造盐、铁、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犹不能足。
当此之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
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名士,关东公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武帝的评价5
一个原本富庶繁荣之帝国,在汉武帝刘彻五十年的治理之下,整个中国大地沦为了人间地狱。
汉武帝之反击匈奴,当然是无比正义。然而,在太平盛世反击匈奴的目的乃是为了保护边境人民的安全,而并不是将举国人民拖入了苦难的深渊。
穷兵黩武的君主,必然在中国文明史上永远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难道汉文帝汉景帝不知道匈奴为患,难道他们不知道反击匈奴将为他们在后世史册上留下光彩照人的英雄伟人形象。
然而,他们都克制了这一冲动。
真正解决匈奴之患,功劳最大的乃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汉宣帝。
中国历代成功解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英主有的是。
在东汉有汉和帝,在隋朝有隋文帝,在唐朝有唐太宗,在明朝有朱元璋。
这些君主都制定出妥善的大战略,以合理的成本代价拓展了我们中国文明的生存空间,而并没有因为这些不逊色汉武帝的开边战争而去鞭挞所有的老百姓。
更何况,汉武帝发起的多数战争,绝不是每一样都道德名目正大的。
难道大宛国曾经入侵了中国?只不过是汉武帝听闻了大宛国有良马就发起一场侵略他国的战争。
难道西南夷、朝鲜、百越这些地区或国家也和匈奴一样侵扰了中国边境人民吗?
事实上,汉武帝刘彻一生所发起的各种侵略战争,是远远超越了他反击匈奴这一正义战争。
在任何时代的国际外交上,谁会歌颂这样一个战争狂人呢?
将汉武帝刘彻树立为反侵略的英雄毫无意义,因为他自身即是中国周边列国的侵略者加害者。
今天,我们之所以鞭挞蒙元入侵、满清入关,正在于他们是彼时东亚国际和平的破坏者,在任何时代时间,为了满足本国利益而悍然将战争加之于人民头上的执政者都不值得歌颂。
否则,我们今天鞭挞蒙元入侵、满清入关对中国文明所造成的长远的伤害也就毫无意义了。
今天的人,之所以歌颂汉武帝刘彻的很大一个原因,乃是认定他扩展了中国的疆土,如果从地图上来看,仿佛如是。
篇4:汉武帝的生平经历有哪儿些
李陵之祸改变了李陵的一生,也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因为这次的灾难历史上多了一个名流千古的史学家,一部伟大的史学著走《史记》。
汉武帝的评价1
在刘询看来,曾祖父确立的汉家制度还不够完美。在执政过程中,他还对这一套制度进行了调整,加入了自己的原创部分,实现了对汉武帝的“批判性继承”。
纵观刘询执政时期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到两个特点:第一,刘询的改革内容并没有触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框架;第二,所有改革,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司法,都出于同样一个出发点——帮助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第一点体现了刘询对汉家制度的继承;而第二点则体现了刘询与刘彻不同的地方:政策的出发点发生了变化。
汉武帝的评价2
甘露三年刘询执政末期,曾经组织过一次关于儒学的学术会议,史称“石渠阁五经大会”
这次会议是干啥的呢?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忽略,最需要关注的是其中的公羊和谷梁之争。
什么羊?什么谷?后台君不是说这是一次严肃的学术会议么?难道讨论的是农业技术问题?
别着急,待后台君慢慢解释。
《公羊》和《谷梁》都是对《春秋》的注解,二者和《左传》一起被合称为“《春秋》三传”。在当时,公羊和谷梁是解释《春秋》的两大主流学派。而联系到《春秋》在当时的特殊地位,二者之争名为学术之争,实为治国理念之争。
汉武一朝,以《公羊春秋》作为官方版本。《公羊》的传承起于战国时期齐国人公羊高,此人是孔子著名门生子夏的徒弟,他的学说在齐国地区一直口口相传,到西汉中期由后人记录在竹简和帛书上,正式形成《公羊春秋》的文本——请大家注意,口授和书传的区别很大,口口相传的随意性很高、变动也很大,往往是说着说着就变味了;但一旦成书,有了确定的文本,变化起来就要困难得多。《公羊》的文本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强调尊王攘夷、大一统的思想——要后台君说,这简直就是披了个儒家马甲的法家嘛。但这些主张与当时的政治实践配合十分密切,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汉武帝的评价3
而《谷梁》中所贯穿的思想与《公羊》有很大的不同。与《公羊》相比,《谷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强调礼乐教化,尊王而不限王,力主仁德之治——可以说是部分地回归了儒家传统,将官方政治思想从“更重法家”转变为“更重儒家”。(当然,后台君在这方面的水平十分有限,理解很肤浅 ,说得未必对。大家若有兴趣深究的话,可以考虑对比着读一下这两本《春秋》的原文,其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说到《谷梁》这本书的渊源嘛,就比较诡谲了。《谷梁》学派的门人号称此书最早传承于子夏弟子谷梁赤,也是口口相传下来的。但后世不少学者都认为这其实是一本“伪书”,不承认它的口授渊源。比如顾颉刚老先生就曾很明确地说这本书“是冒牌的,汉代中叶做的书,没有价值”(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
在西汉历史上,刘询的祖父刘据是最早偏爱《谷梁》的人,刘询也因此而对《谷梁》产生了兴趣,拿来一读发现,相比于《公羊》,《谷梁》学说更符合自己的理念。《谷梁》部分地回归了“仁德”这一儒家的核心理念。这恰恰是刘询很多政策的出发点:关注民生,从百姓角度出发来思考和发布政策。在对政策进行调整的同时,刘询也萌生了将《谷梁》推上官学正统地位的想法。
于是便有了“石渠阁五经大会”。在这样一次隆重严肃的五经大会上,刘询和自己的嫡系大臣萧望之等人一起出面,联手抬高谷梁的地位,并正式设置谷梁春秋的博士,将其纳入正统。
这是刘询对“汉家制度”的批判性继承的成果。经过刘询这么一折腾,“汉家制度”也与时俱进了。
汉武帝的评价4
汉武帝功绩很大,这点历史有公论。但汉武帝的绝大多数作为都直到汉宣时期才真正落到实处。诚如钱穆先生所言:“汉武武功,实至昭宣以后始得遂成也。”(钱穆《秦汉史》)如果没有汉宣帝来继承汉武帝的衣钵,恐怕后者的功绩也会随着他本人的逝去一同灰飞烟灭吧。这一点,历史也有公论。因此,单就功绩而言,二人是相辅相成的,孰高孰低很难讲得清楚。
然而,后台君之所以褒汉宣、贬汉武,更重要的原因是二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汉武帝的所作所为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毫无人性可言,让人发指。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汉武帝的作为,甚于此百倍千倍。他把自己当作世上独一无二的“神”、高高在上的“天子”。为了实现一个人的政治抱负,千万大汉子民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受饿挨冻——而这些,都被汉武帝有选择地忽略了。在帝国利益面前,个人的生死无足轻重;民众的存在,纯粹是为天子服务而已。所以,牺牲你们,那是应该的。
对于这样的价值观,我以为,不管在哪个时代,不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都是不对的,都是应当被唾弃的。
而刘询则不同。他凡事以百姓为出发点,养民、安民、富民,把“天下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政治目标。将这样的人排在汉武帝之前,无可厚非。
汉武帝的评价5
汉武帝刘彻为西汉第七位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六个第一:
一,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儒家思想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
二,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设立太学用以培养人才的皇帝;
三,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极大力度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
四,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凿空西域,打开丝绸之路的皇帝;
五,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皇帝年号纪元的皇帝;
六,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罪己诏的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由于他的种.种创举,因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汉武帝所占据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他建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影响了中国往后全部的封建统治,直至今日,我们的生活受儒家文化影响依旧很深。
篇5:汉武帝对整个古代历史有什么影响
汉武帝的评价1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春二月,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年八十复二算,九十复甲卒。行三铢钱……秋七月,诏曰:“卫士转置送迎二万人,其省万人。罢苑马,以赐贫民。”……闽越围东瓯,东瓯告急。遣中大夫严助持节发会稽兵,浮海救之。未至,闽越走,兵还……春,诏问公卿曰:“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曼,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大行王恢建议宜击……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遣将军卫青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获首虏数千级……三月,诏曰:“夫刑罚所以防奸也,内长文所以见爱也。以百姓之未洽于教化,朕嘉与士大夫日新厥业,祗而不解。其赦天下。”……四年春,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之歌》。
汉武帝的评价2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武帝的评价3
显然,在《史记》中,司马迁将重点评价内容放在封禅方面,强调了帝王权威在当时的社会的表现,以及人们对皇权的认知。通常情况下,人们一向认为司马迁刻意丑化汉武帝的形象,但在《孝武本纪》的赞语中,我们并不能得出这一结论。尽管司马迁的文字描述凸显了汉武帝对无上权威的崇拜和好大喜功的虚荣,但从另一种角度说,封禅往往被视为帝王权威合法性的象征,而司马迁在本文结尾处的赞语中并没有否认这一点,至少没有对汉武帝进行口诛笔伐。尽管司马迁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汉武帝种.种缺陷的讽刺,但同时也肯定了这样一个结论:封禅行为的背后蕴入了国家治理的最高目标,是治国臻于最高理想的仪式标志,也是国家祭礼系统的顶点,应当处于无限延宕的状态,并形成一定的礼治模式。因此,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描述并非全是贬义,的确达到了客观公正。
相比之下,班固在《汉书》中的文字显得更加厚道,他用许多褒义词汇将汉武帝捧为圣人,在“赞曰”二字之后,班固用焕焉、洪业、三代之风、雄才大略等词语突出汉武帝能力之强,并将其作为后世帝王的楷模,与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堪称天壤之别。这种写作方式和语言表达和《史记》所体现的内容几乎完全相反,而思想格局和批判精神显然低于《史记》。尽管不能因此确定班固刻意夸大汉武帝的才能和功绩,也不能说班固刻意扭曲事实,但终究采用了春秋笔法,不能排除有歌功颂德的嫌疑。
汉武帝的评价4
第一,司马迁和班固的个人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不同。司马迁更像是一名拥有先秦古风的大学问家或名士,他对仁政和民本思想格外重视。从他对陈胜、项羽等人的描述可以看出,司马迁并不将皇权专制视为理所当然,也不认为真理的解释权在帝王手中,所以司马迁才会借陈胜之口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也正是因为司马迁对严刑峻法持反对态度,因此才会间接批判商鞅和秦始皇等崇尚法治之人,并且在《酷吏列传》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进行严厉的抨击。例如,司马迁对汉武帝时期严刑峻法盛行、酷吏大行于世的讽刺,其目的是劝谏汉武帝恢复汉初宽缓的政治局面,正本清源,以德治国。 这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孟子的仁政思想,侧重于先秦儒家的道德理念,在思想大一统的汉朝是十分难得可贵的。
班固在思想或价值取向方面比起司马迁无疑要逊色一筹,他生活在东汉时期,社会背景和西汉初期已是截然不同。民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在被汉武帝和董仲舒合谋扭曲篡改之后,再加上光武帝时代的谶纬之学滥觞,东汉的人文精神在气节和风骨方面已经明显大不如前。班固持正统思想与经义眼光来评价作为正统的先代帝王,种.种描述体现着班固以经学思想为核心的价值尺度,其目的是为了宣扬汉德、匡正汉主和挽救时弊。因此,受主流价值观影响,班固比起司马迁,必然会多一些忠君思想和儒家的伦理道德。
第二,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同。司马迁的生活年代距离汉初不远,思想文化比起后世更有开放性以及思维活力。尽管汉武帝将学术控制在专断政治之下,并通过表章儒术与收集遗书等手段来粉饰太平,牢笼英雄和统一思想,但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大背景仍然处于国力上升阶段,并且在很多领域呈现出强势崛起的趋势,因此,文化专断与思想扼杀在汉武帝时代并没有真正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汉武帝之前的中国社会始终保持着一种原生文明,民众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文明体系的影响之下完全可以保持原始与朴素,这一时期的史官也完全没有必要去粉饰太平或者歌功颂德。按照西北大学孙皓晖教授的说法,这种最为原始朴素的民族精神可以被称作“原生文明”,这种文明通常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摆脱自发生存状态,进入自觉生存的第一生命载体,以及理性生存阶段的社会创造。因此,作为私人修史的文学家而言,司马迁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思想独立性,并且能够对当时恶劣问题持批判态度。
汉武帝的评价5
从这种角度分析,《史记》的成书必然处于思想动荡的年代,它的人文精神更侧重于对国计民生的思考,而不是后世腐朽的儒家伦理道德。尽管《史记》的字里行间带有司马迁个人浓厚的主观色彩,以至于让读者更倾向于将《史记》列为文学作品而非史学典籍,然而《史记》中的批判精神恰好是对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揭露,它反映了一个庞大帝国在强势崛起的背景之下,有多少类似与宗教信条般荒诞不经的理论来维持统治阶级的利益,以及滋生了多少客观现实问题与阶级矛盾。与之相反的是,班固的生活年代相比于司马迁的生活年代,其时代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是非标准的评价方式都有明显的差别。和之前不同的历史时期相比,东汉的文化格调明显缺乏之前战争年代的阳刚之气和斗志争心。具体而言,在东汉儒家经典谶纬化解说的大背景下,班固粉饰新朝与西汉的血脉接续关系,运用的理论就是已经完全成熟的阴阳五行学说。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儒家思想的滥觞反而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学术语言的严谨性。《汉书》和《史记》相比,在语言表达上似乎更具有真实性,而不同于《史记》中类似于小说的表达;此外,尽管班固从司马迁的作品中提取了不少现成的文字,却也通过比较和《史记》形成互补关系。例如,《汉书》增述了事件因果与人物,整合成了“太子无辜”这一评价点,并以此叙述出凶手与原因。也就是说,在东汉意识形态明显衰弱的情况下,班固仍然可以发挥出一定的学术造诣,并将《汉书》的创作作为一个时代的史学符号。
篇6:他影响了我作文
他,并不是一个伟人或者是个渊博的学者。他只是我们中国十几亿大众中的平平常常的人。他做的那些事也只不过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却怎么也忘不掉这件小小的事。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也没有什么特定的环节,更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我们就在路上转悠着,漫无目地的转着,这时我们看见一个老头儿的车子翻了,车上的一袋粮食掉到了地上,这老头儿由于年纪太大的关系根本背不动这袋粮食,只见他三步并做两步冲了上去,多亏了他本人长的挺胖的,也挺有劲,终于帮着老头儿把粮食拉到了车子上。
我想:这家伙真是好样的。后面他问了这个老头儿的家在哪里,还帮着他把那拉了回去。真是没想到呀!―他还是个好雷锋。从此,他的印象便在我的心里留下了。
还有一次,我们去超市买东西,来到停车处,我们把车停好了,谁料可能是他的车没有停好,停了,谁知把那一排的自行车都给推倒了。要是我遇上了这事早就跑了。然而他也不跑,而是耐心地把车子一个一个地扶了起来。真是让我羞愧了半天啊!也有人可能会说他傻,没错,在某种意义上讲他确实很傻,但是我们社会上缺的就是这种傻人。
我发现不管别人需要帮忙,他都力所能及的去做。人们长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去工作的话,那世界早就变得一塌糊涂了。
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慢慢地改变了,改变了待人处事的方法,改变了自私自利的想法。虽然只是那么几件平凡的小事。“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这是一首歌曲里的两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都明白的道理。
人是要慢慢改变的,就像世界一样在时间的推移下变迁,人也一样,在他的影响下,我改变了从前的想法,心中也感到非常舒畅。
就像人们说的敞开了心扉一样,用心去看人,看世界,超脱人世间的一切,我想这就是他给我的影响,他让我改变。
篇7:他影响了我小学作文
他影响了我小学作文
他,只是我身边的一位匆匆过客;他,和我的相处只有短暂的四十分钟。可他却为我上了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课。他,就是那位陌生的老师。
那是一节公开课,礼堂里,聚光灯亮得令人睁不开眼,台下老师多得让人喘不过气,整个礼堂寂静得有些可怕。“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吗?”老师那充满期待的声音过后,平时活泼的我们却都沉默了。偷偷瞟一眼同伴,他们也一脸凝重。刚想举起手,可记身后老师们那一道道锐利的目光,一个念头在脑中闪过:没人答,问题一定很难!答错了,被嘲笑怎么办?太紧张愣在那儿怎么办?后面老师指指点点怎么办?刚萌芽准备回答的火焰熄灭了。迟疑之际,总算有人回答了,很流利!我心中轻松了一分,却又沉重了一分。
“这次谁来试试?”又一个问题抛出。我又是一阵纠结,试图缓缓地举起手,可又仿佛望见了听课老师那尖锐的目光,手越举高一寸,就越重千斤,放下了。抬头,正遇上老师那充满期待的目光,他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走到我的身旁,微微欠下身,摸摸我的头,微笑着:“这位同学,你愿意来试试吗?”我有些不知所措地忸怩着。“自信些,你能行,一定能行!”抬头,正迎上老师充满期待和鼓励的目光,那目光温柔如灿烂的阳光,融化了我心中顾虑的积雪,那目光又如坚实的盾牌,帮我挡住了听课老师们如利箭般锐利的目光。此时我的手似乎不再沉重,迎着老师的微笑,我把手高高地举起。站起的那一刻我释然了,无比的轻松和自豪!我信心满满,文字如潺潺流水般淌出,虽未望向身后,但却分明感到老师们的目光不再尖锐,而如一股股暖流,暖着我的心……
是他,那位陌生的老师帮我找到了自信!他的目光、微笑和话语镌刻在我心中,深深影响着我。那节课后,课堂上必定会有我高举的小手和响亮的发言。是他让我明白:自信是力量的源泉,用自信和行动不断磨砺自我,就能取得成功!
篇8:他影响了我的作文
“啊,好痛啊!”我的胳膊被剧烈地撞了一下,酸酸的,很是难受,我恨恨地瞪了他一眼,刚想回过头来写作业,只见那白色的纸上出现了黑色的一条线,我的心“咯噔”一下,老师最讨厌不整洁的作业了,完了,这下糟糕了。
我皱起了眉头,闭紧了嘴唇,咬紧了牙齿,老师的高跟鞋踩到了地上发出“啪,啪……”地声音,我赶紧回过神来用手盖住了那条黑色的线,可瞒得过初一,瞒不过十五,到时老师还是会发现的,真是倒霉啊!就在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要交课堂作业了,那黑色的条纹是那么地显眼,他最会狡辩了,要是我告诉老师,他准会摆脱“罪名”唉,我到底应该怎么办才能让老师不说我呢,算了,不管怎样,先硬着头皮交掉了再说吧,只能挨一顿骂了,唉谁叫我与他座同桌呢,自认倒霉吧!
果然不出我所料,老师收到我这本作业皱起了眉头,说:“你身为班干部不起到带头作用,还把这么不整洁的作业交上来,你昏头了吧!”“老师,是我碰了小莫一下他才画出了一条黑线,对不起!”他开口说道,我向他投去惊讶的目光,老师的眉头舒展开了,“嗯,非常好,勇于承认错误就是对的!”
他让我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我一直以为他学习不好,素质也不好,没想到,他竟然勇于认错,真是“士别三日,另当刮目相看!”
篇9:他的经历改变了我作文
他的经历改变了我作文
这个他,是谁呢?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有一个来自辽宁抚顺的青年,他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本来他可以在天津找到一个十分理想的.工作岗位,但他放弃了在都市的生活,回到家乡,照顾自己年老多病的母亲。他的经历让全场的人为之动容。
然而温暖并未就此结束。
当主持人告知他的母亲是癌症晚期,再次住院,他立刻说:“我要回去。”在离场前,他的一席话让人们非常感动,简直是“满座重闻皆掩泣”。至于说了什么,我已记不太清,因为我也被他深深触动了。在他离场时,全场人起立,对他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诗词是为了言志咏怀,大多数时候也是为了表达人间赤诚的爱。在他的取舍之间,我看到了人间最赤诚的爱,他真正地回到了诗词中去。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辽宁青年罢了。他没有“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也没有去赴汤蹈火。但是他给我的触动是远远超过了前二者的,这也不由得引发了我对孝敬父母的深思。
何为孝敬?我以前认为孝敬父母就是尊敬父母。而现在,从他的取舍之间,我才真正明白,孝敬父母真正的含义。孝敬父母,就是当他们在最需要你的时候陪在他们身边;孝敬父母,是回报,是理解,是感恩,是“父母在,子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责任,是“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的一份问候……
不要再哀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其实,就我现在这个年龄,与父母同处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就让我怀着像倒计时那样的心态,孝敬父母,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
一次转念,一次回首,感谢他,这位辽宁青年,是他,替我找到了爱的真谛;是他,诠释了人间最朴实无华、最赤诚的爱……
★ 司马迁经典语录
★ 汉朝卫子夫简介
【汉武帝的经历影响他什么(通用9篇)】相关文章:
《苏武传》教案2022-07-23
高中史记读后感800字2022-11-11
刘秀名言2023-09-13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10-09
《史记》的读后感领悟心得2022-05-07
《史记》读后感600字2022-05-06
《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说课稿2022-05-08
史记读后感800字2023-12-30
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2023-03-16
《家》高二读后感600字202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