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死亡的相关知识

时间:2022-11-01 07:42:4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杜甫死亡的相关知识(集锦7篇)由网友“江湖老郎中”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杜甫死亡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杜甫死亡的相关知识

篇1:杜甫死亡的相关知识

有关杜甫死亡的相关知识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可是大家都不知道杜甫的死因。有说是醉死的,有说是撑死的,也有说是淹死、毒死、病死的。众说纷纭。

唐人郑处晦曾说杜甫晚年漂泊到湘潭间,住在衡州耒阳县时。他当时为县令写诗,而县令会给他烤牛肉和酒。有次杜甫饮酒过多,一夕而卒。也有说他是饫死,而饫死就算撑死。

主张这种说法的就是《旧唐书》杜甫传作者刘昫和宋代学者杜诗整理者王洙。当然这个和酒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县令给他的吃食只有烤牛肉和酒。

毒死这个说法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说是杜甫死于那些酒和牛肉。因为正值夏天,没有冷藏的办法,因此牛肉变腐,而腐肉是有毒的,会使人精神麻痹,心脏恶化致死。

可是这个说法就有点牵强了,因为杜甫早年在长安,这是个买药都市,而从他的诗句中,也知道,杜甫对医药有研究,所以不会对腐肉有毒而不知道。

篇2:杜甫的死亡

杜甫的死亡

人们一想起杜甫,脑海浮现的多半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

交游:因为狂傲差点被杀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大事。他们一起在山东一带漫游,一起拜访当时著名的道士。杜甫这样形容他们的日子: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即便多少有点夸张,那也是狂放不羁了一一这就是青年时期的杜甫。在盛唐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胸襟开阔宏大,思想生气勃勃,狂放被认为是自信健康的一种美,所以李白的洒脱那样受人景仰,所以杜甫也自然流露着时代的骄傲。他们一起登临高台,慷慨怀古、纵论天下,令周围的人艳羡,又令人们觉得高深莫测。

杜甫自己也曾经回忆年少时的“轻狂”,那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是满腔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当时的李白已经从长安铩羽而归,而杜甫却正怀着一肚子好梦准备去碰碰运气。

杜甫在长安四处碰到的都是墙壁。即使这样,他依旧带着几分年轻的狂傲。在给唐明皇的上书中,毫不含糊地自称才华绝不在汉代的文学大家杨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来,杨雄、枚皋的成就声名远不及杜甫,但在当时,杜甫的这种说法,就好比现在某人自称和鲁迅不相上下一样。杜甫目空一切的气势,实在也不比李白差多少。

中年之后,杜甫仍然不时露出狂态。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后半生为数不多的安定日子,这全靠他的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应。但是,杜甫对严武也经常漫不经心。和严武见面的时候,杜甫经常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当时是极其失礼的举动。传说中最邪门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严武的座位,瞪着严武说:“严挺之还有这样的儿子!”直呼别人父亲的名讳,同样也是当时的大忌。杜甫这完全是借酒撒疯了。

严武对杜甫虽然一贯友善,但身为一方军阀,严武脾气暴躁是出了名的,为小事杀人那是常事。杜甫这样没事就摸老虎须子玩,严武尽管没有马上发作,心里却动了杀机。一天,严武召集部下准备去杀了杜甫,要不是严武的母亲及时救杜甫,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的诗句了。

在杜甫的吟诵中,人们总是看到一个关心民间疾苦、善良又热心肠的老人,很难把那和那种轻狂对照起来。或许,人性的复杂多面正是这样吧。

从政:最后只好消极引退

杜甫的诗歌时常出现放歌纵酒的'描述,中间多少能够体现出一点他的疏狂。而他的固执倔强,好像却不容易看到。

安史之乱爆发后,宰相房率兵与叛军大战失利,被朝廷罢官。杜甫此时刚刚当上了负责进谏的左拾遗,就向同样登基不久的唐肃宗上疏,认为房没有大罪过,应该仍旧给予重任。这还不算,在朝廷上面见唐肃宗时,杜甫盯着这件事情不放,纠缠不休。

除了态度异常坚决外,大约他又犯了老毛病。说话有点没上没下,终于把唐肃宗弄火了。下令审讯杜甫。这次是宰相和御史出面求情,大意是杜甫说话虽然没分寸,但也算尽职尽责,杜甫这才免了刑罚之灾。

而侥幸逃过一劫后的杜甫居然还不见好就收,再次上疏为房的事情喋喋不休,很有点不知死活的劲头。这种不屈不挠的脾气和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征非常相似,不达目的决不收手。但魏征风云际会、恰逢明主,遇到了唐太宗这样千古少见的头脑清楚的皇帝,才成就了一代谏臣的名声。纵然如此。唐太宗还经常被气得嚷嚷,要杀了这个不知进退的家伙。

杜甫碰到的唐肃宗可就没那么明白了,从此就不怎么搭理杜甫,不久便找了个借口远远地把他打发了事。在严武手下当差时,杜甫还是旧习不改。杜甫和严武幕府的同僚不和,干了一段就不耐烦了,请求严武批准辞职。严武没有答应,杜甫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报告申请。碰上这样的倔脾气,严武大概也被磨得受不了,只能让杜甫回草堂当平民了。

这个事件看来是杜甫一生的一个转折,从在唐肃宗中央政府的积极进取,到在严武地方政府的消极请辞,杜甫从政的热情似乎消退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对国乱民困的忧虑始终如一。

生存:一半饿死一半撑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

初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使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很快生活就陷于困窘。他曾采草药出售以糊口。曾经去买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但这些都救不了穷,十来天没米下锅的情形也不少见,他不得不奔走于豪门和亲友之间,乞求一点援助。

杜甫在长安有一个晚辈,为了蹭一顿饭,杜甫时时到那里走动。这个晚辈混得也一般,杜甫去的多了,他虽然表面上不便说什么,给人气受的事情难免做点出来。偶尔运气好了,有人同情杜甫的处境,热情招待他一次,就足以让杜甫感激不尽了。

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坚持了。等杜甫弄到一个小官的职位时,已经有点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亲,进门听到的是小儿子活活饿死的噩耗。一代“诗圣”流落到这步惨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原来不只是眼见,还是切身之痛。

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过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杰出诗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大概令后人感到不安,于是人们对杜甫的死因做了种种解释,并推断出溺死、病死等各种说法。然而,纵然真是这样,对诗人本身的痛苦也没有任何补益。他以他的颠沛痛楚见证了盛世唐朝的没落,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终结的哀歌。

篇3:杜甫死亡之谜

杜甫死亡之谜

杜甫被誉为诗圣,成就无人可及,但最悲惨的,还是他的死,由于过度饥饿,暴食酒肉,竟搭上了性命。

关于杜甫的死,新旧唐书均有明确记载,且对死因的说法相当一致,不同的是《新唐书》的记载更详细:“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夕)卒,年五十九。”

后人描述的具体情形是,杜甫出四川沿水路前往郴州投奔亲戚,途经耒阳的方田驿时,遭遇大水,杜甫的孤船被困江上不得行走,一困就是10天。要说耽误点时间也不算什么,反正没急务公干,要命的是吃的没了,一顿两顿可以忍受,但几天不进食怎么受得了呢?老迈体弱的杜甫处境可想而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诗圣的不幸遭遇被耒阳县的聂县令知道了,这个地方父母官立即实施爱心救援行动,先从洪水中救出杜甫,再遣人给饥肠辘辘的他送来香喷喷的烤牛肉外加一坛白酒。估计聂县令对诗圣的饮食喜好有所了解,故而才能投其所好――喝酒吃肉的确是诗圣平生的一大嗜好。

常言道饥不择食,更何况面对美酒佳肴。快要饿疯了的杜甫当即一顿暴食狂饮,长时间隐忍的食欲是满足了,但可怕的危险也悄然而至。果然,他的消化系统承受不了如此突如其来的重负,当天夜里倒下后,再也没能起来。他被酒肉夺去了生命,史称“饫死耒阳”。现代医学认为,暴饮暴食酒肉极易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重者可致死亡。由此推断杜甫死于重症胰腺炎也未可知。

不过,饫死之说对于这位诗坛领袖来说毕竟不好听,所谓饫死,说白了就是撑死。于是,人们便换个角度进行研究。史学大师郭沫若就提出了食物中毒说:“聂县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得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后24小时至28小时初生之毒最为剧烈,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而致死。”并且在分析了杜甫当时的身体状况后得出结论:“腐肉中毒致死不是不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的。”

尽管郭大师的中毒致死说和传统的饫死说在致死原因上有很大不同,但并没否认杜甫死于喝酒吃肉。所以,长期以来,杜甫死于美酒佳肴一直是杜甫之死的主流说法。

不过,学界也有另一种意见,指出新旧唐书对杜甫的死因记载皆沿袭唐人郑处晦的《明皇杂录・别录》,而《明皇杂录》系笔记小说,它讲的故事,并不靠谱。认为杜甫是病死的,因为有人对杜甫的诗深入研究后发现,杜甫生前患有严重的消渴症――糖尿病,正是这个“甜蜜杀手”夺走了杜甫的生命。然而病死说也是一种纯粹的推测,并无确凿的文献依据。看来,在没有科学定论之前,饫死之说还是不应该否定的,尽管它也有漏洞,但毕竟是上了正史的。

拓展阅读: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炼字对仗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内容深远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篇4:关于死亡恐惧症相关知识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畏惧发生,可能你说你不会,其实你生命中还是有时候感觉会的,这是藏在心底的。你知道吗?有人甚至会患上严重的死亡恐惧症,你了解死亡恐惧症?下面我就来和你们介绍一下。

1、死亡恐怖症属于精神性恐怖症的一种。

2、神经性恐怖症,是指面临不利或危险处境时所出现的过度情绪反应。其发病原因往往是内心情感体验偏差,持续或反复的现实环境刺激等,造成皮质与皮质下部神经互相作用发生紊乱。主要临床特点为:对特定事物的恐惧,包括死亡等自然现象;恐惧往往由幻觉,错觉及妄想引起,并在深度幻觉中强烈发作;恐怖症发作时,除精神极度紧张之外,还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悸,气急,尿意频频,四肢颤抖,汗流不止等;恐惧往往与焦虑等症状混合在一起,比如死亡恐怖症更多的表现为对这一自身将来遭遇的焦虑,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3、死亡恐怖症的常见医治方法有行为疗法,即采取系统脱敏疗法或暴露冲击疗法。系统脱敏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包括肌肉松弛训练,评定不适部位予以靶症状等级化,通过想象或给予合理的现实刺激以谋求症状减轻。暴露冲击法是指直接持续的让患者接触引起恐惧的情景或内容,最大限度地“充分暴露”给患者,以祛除患者恐惧心理,此法宜慎用。

很多病症都是从心底出来的,其实有死亡恐惧症的患者不要过于担心啦!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生老病死都是人之常情,不用过于担忧也不要过于担心,这样会对病症不好,好好调养自己,放松心情,多投入到生活中去,该来的还是会来的,放宽心。

篇5:诗人杜甫死亡之谜

诗人杜甫死亡之谜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大诗人杜甫(今巩义市人)被誉为诗圣,成就无人可及,按说这位诗坛顶级人物应该享受着和他身份成正比的富足的物质生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的生活幸福指数并不高,长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饿肚子、住茅屋是常有的事。不过最悲惨的,还是他的死,由于过度饥饿,暴食酒肉,竟搭上了性命。

关于杜甫的死,新旧唐书均有明确记载,且对死因的说法相当一致,不同的是《新唐书》的记载更详细:“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夕)卒,年五十九。”

后人描述的具体情形是,杜甫出四川沿水路前往郴州投奔亲戚,途经耒阳的方田驿时,遭遇大水,杜甫的孤船被困江上不得行走,一困就是10天。要说耽误点时间也不算什么,反正没急务公干,要命的是吃的没了,一顿两顿可以忍受,但几天不进食怎么受得了呢?老迈体弱的杜甫处境可想而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诗圣的不幸遭遇被耒阳县的聂县令知道了,这个地方父母官立即实施爱心救援行动,先从洪水中救出杜甫,再遣人给饥肠辘辘的他送来香喷喷的烤牛肉外加一坛白酒。估计聂县令对诗圣的饮食喜好有所了解,故而才能投其所好――喝酒吃肉的确是诗圣平生的一大嗜好。

常言道饥不择食,更何况面对美酒佳肴。快要饿疯了的杜甫当即一顿暴食狂饮,长时间隐忍的食欲是满足了,但可怕的危险也悄然而至。果然,他的消化系统承受不了如此突如其来的重负,当天夜里倒下后,再也没能起来。他被酒肉夺去了生命,史称“饫死耒阳”。现代医学认为,暴饮暴食酒肉极易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重者可致死亡。由此推断杜甫死于重症胰腺炎也未可知。

不过,饫死之说对于这位诗坛领袖来说毕竟不好听,所谓饫死,说白了就是撑死。于是,人们便换个角度进行研究。史学大师郭沫若就提出了食物中毒说:“聂县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得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后24小时至28小时初生之毒最为剧烈,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而致死。”并且在分析了杜甫当时的身体状况后得出结论:“腐肉中毒致死不是不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的。”

尽管郭大师的中毒致死说和传统的饫死说在致死原因上有很大不同,但并没否认杜甫死于喝酒吃肉。所以,长期以来,杜甫死于美酒佳肴一直是杜甫之死的主流说法。

不过,学界也有另一种意见,指出新旧唐书对杜甫的死因记载皆沿袭唐人郑处晦的《明皇杂录・别录》,而《明皇杂录》系笔记小说,它讲的故事,并不靠谱。认为杜甫是病死的',因为有人对杜甫的诗深入研究后发现,杜甫生前患有严重的消渴症――糖尿病,正是这个“甜蜜杀手”夺走了杜甫的生命。然而病死说也是一种纯粹的推测,并无确凿的文献依据。看来,在没有科学定论之前,饫死之说还是不应该否定的,尽管它也有漏洞,但毕竟是上了正史的。

拓展:

杜甫的家庭成员

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十三,刺杀周季重,事震朝野。杜审言因此不死,被武则天召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但不久又被诏回。

父母

杜甫的父亲为杜审言长子杜闲,生母为清河东武城人,但在其出生后不久就去世,父亲续娶卢氏。杜甫由其姑母抚养长大。杜甫有兄长,早夭,三个同父异母弟及一同父异母妹,杜甫在诗中常提及他们。但杜甫极少提到继母。

妻子

杜甫于30岁时,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妻子小他十多岁。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为爱妻立传,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多处提及她。

儿女

育有两子宗文、宗武,一女凤儿。

篇6:《杜甫诗》的知识

《杜甫诗三首》的知识归纳

一、近体诗

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

二、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因有严格的格律而得名。形成于南北朝,定型于唐代。主要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要求上下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平仄调配,有一定格式。但也有少许便通,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讲究,即五律的第一、三字,七律的一、三、五字,可灵活,规定平可仄,规定仄可平;但第二、四、六字必须按平仄规定办事。全诗共四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必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并一韵到底。除五律、七律外,也偶有六言律,还有八行以上的长篇律诗,称为排律。

律诗的句式:

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律诗的结尾往往是以三字结尾,这最后三字保持相当的`独立性。这就说,虽然三字尾还可以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但它们总是构成一个整体。如果是五律,后三字和前二字是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如果是七律,后三字和前四字是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

三、怀古诗

怀古又叫咏史,是我国古代诗题之一。怀古是借古事以抒发感情,讽喻现实的诗歌。怀古诗的重要特点是讽喻现实。为达到讽喻现实的目的,诗歌通常是对古人古事进行爱憎分明的议论,通过议论来影射现实。《咏怀古迹》是杜甫游览昭君村古迹后写的,只有八句诗,却把王昭君的生平大略概括地写了出来,情感线索贯空其间。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生长之地钟灵毓秀,作者有珍惜之情;一去紫台连朔读,独有青冢向黄昏,写明妃远嫁匈奴,只留坟墓孤立在黄昏之中,作者有惋惜之情;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汉文帝只凭画图辨认昭君的容貌,而她嫁之后,衣服和饰物留在汉朝,她的思念还和夜晚的月亮一样向往着汉朝,作者凭吊中,有恻伤之情;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弹奏着琵琶,曲子中充满着怨恨,流露出诗人对汉文帝的不满。整首诗充满了对这个远嫁异域的女儿的同情。

篇7:死亡

啊,天呐,就要发试卷了,该咋办啊,我的数学肯定考砸了,回家肯定又要收到爸妈的合力双打了,还要受到妈妈的“紧箍咒”了,哎,万能的耶稣上帝啊,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啊,发发慈悲,救救可怜的我吧,以后我每天给你们烧香,我跪在地上求你们了。哎,都怪出试卷的老师们,出的`那么难,如果我是超人的话,我肯定会代表全银河系来消灭你们……“叮铃叮铃”本来感觉挺好听的铃声现在好像感觉是死神的摄魂铃那样可怕,发试卷了,我心乱如麻,身体不停地哆嗦,手脚不停地冒冷汉。老师开始叫名字了,我的心跳不断的加快,背部发凉,手脚发抖。“张童”啊,到我了,从老师的眼神里我感觉我这次考得不好,我迅速抓挂试卷,一溜烟的跑了下去,我坐到位子上,双眼一合,盖住分数,慢慢地挪出第一个数字“5”,我的心跳又加快了,“哎,算了,人生自古谁无死,反正横竖都是死”倒不如来个干脆,早死也能早超生,我心了一横,掀开了试卷,一个刺眼的“55”出现在我的面前,哎,这次铁定要完蛋了,我仰天长啸,噗地一声,倒在桌子上。

教案学案集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后教学反思

诗教学设计优秀

诗仙李白作文

诗的优秀教学设计

《诗》优秀的教学设计

《石壕吏》等诗词教学设计示例

介绍我的作品作文

必修二语文《兵车行》教案

杜甫死亡的相关知识
《杜甫死亡的相关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杜甫死亡的相关知识(集锦7篇)】相关文章: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说课稿2022-05-07

七年级上册英语第四单元复习2023-07-15

形容悲哀的成语有哪些2022-10-09

存殁口号2023-08-19

前介工程师是什么2023-03-09

杜甫诗歌创作特点2023-05-05

第1课时分数乘法(一) 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2022-06-18

从叙事学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2022-08-23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翻译赏析2022-08-27

六年级上册语文作文苏教版2023-03-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