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形态看《边城》的生成意义

时间:2022-04-29 11:07:2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黑发滋拉”为你分享6篇“从生命形态看《边城》的生成意义”,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从生命形态看《边城》的生成意义

篇1:从生命形态看《边城》的生成意义

摘要:生命体验对于作家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往往会成为作家文学风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在作家文本中也会体现出生 命体验的形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这些文本普遍表现出对个体命运和生存的关注。本文即从生命形态的视角对《边城》进行解读,在对作家、作品分析阐释的基础上,希望能深入理解《边城》的生命内涵及独特韵致,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对于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体验;生命;悲剧;和谐

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对现代性与大屠杀进行了理性分析,将现代性与大屠杀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有力的警示:“现代文明在带来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同时构成对传统文明的极为有力的挑战。”人类的现代性进程昭示出,生命意义的再阐释和反思以及对于生命形态的和谐性追求,成为人类必须予以慎重思考的重大问题。

在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这一严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所以这次以生命形态为出发点,对沈从文《边城》进行解读,抵达作品的深层意蕴,更好地体认《边城》的生命内涵及独特的内在韵致,探讨其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一、生命体验中的“人”与“现实”

生命体验是一种体验过生命的展现,它源于对生命和生活的把握。对于“体验”,张岱年先生指出:“兹所谓体验谓之以身验之,或验之于身。体即身体,验即查验。就身体之所以经历而虑查之,谓之体验”【1】。人类只要生存,便要寓之于现实之中,人类文化就是在个体生命与现实的不断冲突和磨合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生命问题就成为了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五四”以来,中国作家对个体存在的生命真实性追求形成蔚为壮观的文学创作潮流。20世纪初年,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率先提出“文学是人学”主张,对以个体存在的生命追求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兴起后,依然有许多作家执著于对个体生命的追求。沈从文就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

沈从文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书写着生命的篇章,致力于生命的言说。《边城》问世后,许多人都为其中描绘的那种优美而不背乎人性的湘西景物所吸引,整部《边城》就像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形式,里面充满了生命的言说。吴投文先生将其归结为“生命诗学”:“生命诗学在这里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其大致的含义是指直接指向人的生命,以生命的关照为核心内涵,展示生命的形式。同时赋予生命以审美关怀,以文学的形式展示出来的艺术世界。生命诗学强调文学与生命的内在关联性,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关怀,文学形式是主体生命扩张、情感外化的生命形式,也是对生命进行审美观照的物化形式”【2】。确实,《边城》的内在核心就是生命,但是《边城》不仅仅是一部“生命的诗学”, 更是对人类理想生命状态的诗意陈述。从创作发生学的角度看,

《边城》所体现出的内在的生命的张力,从本质上说就是沈从文“精神价值”和“生命体验”的凝结。

二、生命构成中的悲剧意义

苏珊·朗格指出:“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具有相似之处,这时作品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作为现实的生命与艺术的生命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很多时候人们无法辨清到底自己最向往的是哪种生命。因为这种抉择的无奈与彷徨,很容易造成最终的悲剧性的结局。《边城》在其艺术形式上是独立的,是自足的,它悄然立于人世之上,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符号。可是,边城中的一切又是具有生命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有着自己的感觉、知觉。事实上,这个桃园世界是沈从文在自己的观念中创造出来的,《边城》所发出的声音正是沈从文心灵的回声。

《边城》的生命气息是浓重的。沈从文以牧歌式的笔调咏叹了湘西这片净土的美好,任何一个形象都焕发着“美”的光辉。《边城》中有一个令人神往的桃园,在那里白河轻轻地流着,河的两岸早已满是桃林,人们便在这桃花源中快乐自足地活着。一切总是那么的.静寂,那么的自然。桃园的宁静又增加了人对“人事”的思索力,每个人似乎都怀了一份对于爱与憎的必然的期待。一切又都是“善”的,人们仿佛真的在自己的人生的美梦里过着自己的日子。有人讲,人类最早的崇拜是从自然开始的。这里的

自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融合,是自然界和生命之终极人性的融合。在《边城》的一开始,沈从文便陶醉于对湘西优美的山水景物的描绘。在沈从文看来,优美的自然环境与那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是一致的,他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塑造一个和谐的境遇。他把人世的、自然界的一切冲突淡化,而倾力于描写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关系。

沈从文通过《边城》展示的生命形式是跨越时空的,既不停留在过去,也不停留于现在,对于未来这种生命形式也是未定的结局。《边城》体现出的生命形式本身的内核“和谐”,在文本的前后形成了一个悖论。这种从“和谐”到“不和谐”的过程足以引起现代人深深的思考,自己是否也因为现实的威胁而自我扭曲了自己本初的生命形式?这或许就是《边城》的深层意蕴所在。

注释: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三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第518页

【2】吴投文.《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北京:东方出版社,.第161页

参考文献:

[1]、[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

[2]、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三卷)[C].北京:商务出版社,1975.

篇2: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研究沈从文,更能深入他的精神世界与创作内涵。本文通过解读《边城》,对他提出的“美在生命”命题给予全面的阐发,重点阐述了生命美学观的基本内涵、在创作中的表现以及它的进步意义及价值。

关键词:生命美学 沈从文 边城

现代作家中,没有谁比沈从文更为关注生命。他曾说:“我是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他的作品几乎都贯穿着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美”的讴歌。可以说,理解了“生命”,就等于拿到了进入沈从文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无论是写湘西的风土人情,还是写都市人生,无不是他生存体验的形象艺术外化。而他为“湘西”辩护时使用的主要武器是“美”。在这个美丽的湘西世界里,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健全的生命形态,表现了生命对美的追求。

既然如此,那么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的内涵究竟是什么?首先,在沈从文的生命观中,特别赞美“生命的力”,认为人生有两种对立的形式:一类是生命,一类是生活。生活是具体的,而生命是一种抽象,是一种精神,它具有神性,又存在于生活、生存和人生之中,具有永生的意义和永存的价值。沈从文这一独特的“生命”观带来了他美学观与文学观的独特,正是以此相联系,他提出了自己对美的认识:“一个人过去爱有生的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出了‘美’,亦即发现了‘神’”。“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既无不可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在这里,沈从文提出了“美在生命”的命题。

其次,他认为“生命”的基本

属性是对抽象的“爱”与“美”的执着追求。在沈从文看来,生命不在于追求名利和金钱,也不应受宗教和功利的支配,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美的追求。而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赞美,“神”、“爱”与“美”三者一体,就是最高的人性。人性美是生命美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沈从文在创作中要表现的主题。另外,在沈从文的心中,人性美还体现在一个“爱”字:男女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人类之爱……沈从文赞赏的、提倡的正是这样的爱。

在谈到小说《边城》的创作意图

时,作者曾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沅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其实,沈从文所有的小说都如此,都是为爱所作的言说。那么,什么是爱?爱是自身具有爱的能力,有一颗善爱的心;爱是主动的奉献,勇敢的给予和无畏的牺牲;爱是生命的支柱,爱愈强烈,生命力就愈旺盛,就愈能体现一种生命的美。

《边城》是一曲理想生命之歌,最为集中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人性理想与生命理想,代表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这样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不仅在沈从文的笔下充满葱笼的诗意,而且包容着广泛而深远的文化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文化符号的性质,代表沈从文对理想生命美的形式的理解与看取。

边城在小说中具有整体象征

的意味。边城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城市,而是远离都市文明的乡村小镇。边城的人民都具有淳朴善良的品性,他们生活在古朴、宁静、和谐、美丽的大自然里,承受着自然的熏陶,舒展自由的人性,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中。《边城》开头三章集中笔墨描绘边城的山水图画与风俗习惯,呈现出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边城生活风貌,浸染着浓郁的牧歌风味,然后自然而然地叙述边城发生的人事纠葛,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也都如山水般纯净美好,从中可以发现沈从文对理想人性与理想生命美形式的弘扬及其生命寄托。边城中的人物也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与自然合一的诗性人格与自然气质。美丽天真的翠翠、她的殉情的双亲、侠骨柔肠的外祖父、豪爽慷慨的顺顺,都具有作家所向往的“人性美”。

翠翠是沈从文寄托最深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凝结着自然山水的灵气,显示出天然纯真的自然气质。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终年帮助爷爷接送过渡的来往客人,除此之外,她与其他人较少接触,因此,就社会关系而言,她是极其简单的,受社会的影响也就较少,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的精灵。

小说在描写翠翠时,主要是从自然气质的角度去展示她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情绪,突出她与大自然、与青山绿水的相容性,从中显示出她的自然人性之美与内在的神性之美,作为一个文学形象,翠翠既具有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又表现出某种抽象性质,在她身上凝结着一种高度象征化的意蕴,她对爱情的忠诚、执着,对大自然永远充满童心般的爱恋,都代表着人类对自然与童心的珍爱与返顾,对人性美的追求与向往,在翠翠的身上寄托着沈从文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理想,爱与美的生命理想。

老船夫的身上洋溢着淳朴厚道的人性美,凡一切传统美德,在他身上似乎都不缺少。老船夫是纯朴民性的集中体现者,他对待钱财的态度与为人处事的方式,体现出一种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浸染下的理想化人性形态,代表一种符合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命美形式。

船总顺顺是地方上有身份的人物,也是一个像老船夫一样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人物,不过他的美德似乎显得比老船夫大气、豪迈。他对待钱财却大方洒脱,经常为乡亲邻里排忧解难,调解纠纷。对子女的教育上也极其严格,当老船夫猝然离世后,他放下心中对老船夫的一丝埋怨,积极为老船夫筹备丧事,对翠翠的关照也无微不至。在顺顺的身上处处表现出淳朴、仁厚的品格,显示出一种自然、健康的人性美,这正是沈从文所着力歌颂的一种生命美形式。

lunwen/ 中国大学网论文频道

篇3:从《边城》看湘西的风俗文化

从《边城》看湘西的风俗文化

湘西风俗画秋水明月心

沈从文的《边城》是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精品,《边城》是歌颂人性的至美,“是表现人性美的力作”,“是人性美的赞美诗”,是一部理想的作品。既然是理想的,就不是现实的。边城是单纯的,每一寸都是真,每一寸都是善,每一寸都是美。在这片如世外桃源般的土地上人们如此生活着:“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计数。”

一、真:真心、真诚、纯真

1.主人公翠翠与傩送之间最真挚的爱情

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的灵魂。她美、热情、纯真。随着岁月的更替,翠翠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因为在一次龙舟竞渡时邂逅船总的儿子傩送,从此暗暗倾心。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得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超越了世俗的物质条件,爱的真诚,热烈,忠贞,没有做作,不虚伪,完全出自内心。用翠翠爷爷的话来说:“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陪嫁,一个光人。”没有任何附加的物质条件,翠翠是凭着身上绽放的自然的美打动船总的两个儿子,当顺顺要傩送在与团总女儿婚事的事情上表态时,他说:“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语言虽简单质朴,但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爱得真挚,刻骨铭心。

2.老船夫与外孙女翠翠之间最美好、纯真的亲情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二、善:互助互爱,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1.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

他 “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2.老船夫的语言行为都体现了这个“乡下老人”善良、淳朴的心灵美

老船夫他憨厚,质朴。他的语言间接,三五个字,却让人回味无穷。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不必出钱,有的人心中过意不去,抓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人就一一拾起来,塞回那人手上去,俨然吵嘴的样子:“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有人要给钱的,老人却情不过,就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垌去买茶叶和烟草。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草烟则被一扎一扎挂在老人腰带边,过渡人谁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老人用自己一双老茧的手建起了一座桥,这桥联结了碧溪两岸,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情谊。

三、美:人美、心美、情感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她热情、纯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又从小常看着老人向那些困惫的旅人赠一杯凉茶,甚至不收过渡者的赏钱。因为在一次龙舟竞赛时邂逅船总的儿子傩送,从此暗暗倾心。至此,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翠翠的青春的觉醒和萌动,朦胧的憧憬和少女羞涩的美妙心态,表现人类感情中极为美好的一面。

在城里,爱情是自私的;在边地,爱情也变得和谐公平。祖父不想包办孙女的婚事。翠翠也坚持婚姻自主;天保、傩送兄弟虽然同时爱上翠翠,但两人却以唱歌来决定胜负,显示出边城人美好的心灵。“鲁迅的伟大在于表达中国人民的‘恨’,沈从文的伟大在于表达中国人民的‘爱’”。

身处于繁华的大都市中的我们,眼前是那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这一切都令人目不暇接,让人心醉神迷;到处都是市场经济,到处都是交易,到处都是虚假的面具;在一个这样的社会中,那种人与人之间最诚挚的爱,那股由世间最清纯的情感流露所汇成的“真善美”的涓涓细流,已让许多人感到生疏———从这个角度讲,《边城》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它让我们返璞归真,它让人们去重新拾取那曾被丢失的“记忆”。

篇4: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摘要】七十年前,远离主流意识的作家沈从文,以其优美、恬淡、超然的笔触,创作了表现中国另一地方、另一情景,具有纯朴民风民俗生活状态的小说《边城》,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独有的审美理想。《边城》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它所构筑的是一个远离世俗的美丽宁静与和谐的理想世界,一个未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充满原始的自然美、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桃花源般的田园胜景。也即作者所说的理想的“希腊小庙”真是这样一部作品,一方面他不仅体现着作者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内心对人生命形式的完美期盼,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他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社会中的应有价值,特别是对当下构筑和谐理念的一种极好应和。

【关键词】审美理想 人性 真善美 自然和谐

一、关于《边城》的各种说辞

《边城》这样一部作品透视着沈从文的精神世界,自问世后,各种说辞不绝于耳。有人向往,有人礼赞,也有人批判说,是逃避现实人生,躲进“边城”无视血雨腥风。直至半个世纪后,有人论及《边城》是仍说;“《边城》回避或调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冲淡黑暗年代的灾难色彩,把过去了的生活加以理想化、美化,差不多是有类皆备,无丽不臻,他毕竟写的离开了生活的真实了!《边城》写得:“不是我们的世界,我们不要”。然而论者的 这些说辞只看到了作品的优美形式,却没有看到优美形式背后隐藏着作者对民族,对社会的一种忧虑,是在叹息之后对即将逝去的一切的留恋和惋惜,并且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对边远小城的回忆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二、作者对完美生命形式的审美追求

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边城》所体现的作者对完美生命形式的审美追求。《边城》写于1933-1934年,此时沈从文从乡下到城市,目击了上流社会的堕落,下层人民的衰退和道德沦丧,他深感悲痛。他以“乡下人”的情结,产生了对都市里道德的堕落和人性的沦丧,对故乡渐受现代文明的侵染,以及农村社会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性美的快要消失的极度失望和不满。作者的理想是“我只想建造希娜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以引发读者从他的作品中“发一种燃烧的激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人性美的提升。可见,《边城》是沈从文展示了他心中诸多感触的情感寓居地,它的审美理想不仅体现在作者对原始古朴的桃源世界的自然美的向往,同时也体现在作者对至纯至善的人性美的礼赞。

先秦道家主张返朴归真,即回归自然,融于自然,这是他们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沈从文正是带着这种古朴的文化情绪走向文学创造的殿堂,用田园牧歌的手法描写了湘西世界的河流山川,风土人情,体现了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边城》触目皆是湘西的山色风光,花草树木,这美丽的'大自然也造就了这里和谐的民风于古朴淳厚的民情。在这里,吊脚楼清越婉转的歌声;端午节龙舟竞渡,新年狮子龙灯,十五夜烟火炮仗,男人在屋前锯木或劈树,柴像一座座宝塔一般;穿着兰布衣裳,胸前挂着白布扣花围裙的女人在日光下一面说话一面做事。“一切总永远那么寂静所有人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在作者的眼里,这里是不着雕饰的世界,连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始终被以为是丑恶现象的妓也在民风醇厚,民情古朴的边城闪烁着富于纯美人性的光芒。即便是农家的黄狗也富于人性和人情,与它的主人同悲同喜,同爱同憎,具有自己的一份哀乐,原始的狗性已被自然古朴的人性淳化了。狗亦如此,况于人乎?很会勾画风俗画的沈从文,以其内里的深情砌筑了一种极富田园诗情的自然人文环境:自然,古朴,优雅,淡泊,宁静,闲逸。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生灵,天,地,人,这一切都处于一种完美和谐的状态。

天人合一的大同世界,其核心的人性的善美。沈从文在《边城》茶峒“希娜小庙”中,供奉的就是这样的善美的“人性”,即“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来谱写“完美人生形式”环境中完美人性。

小说的主人公老船夫就是“善”的化身,是边城世界的公仆。他撑渡船五十年来,白天黑夜,忠于职守,从不耽误客家赶路。尤其是更有一颗慈祥善良,对生后无限热爱的慈父之心,和“孤雏”翠翠相依为命,疼爱着她,让她快乐,给她唱歌,逗她乐趣,更多的是为他担惊受怕。在对待翠翠的爱情婚姻问题上,老船夫始终以一颗未被尘世污染的“童心”去面对这一切。他要考虑的是翠翠的幸福,要把翠翠给那个能在夜晚用歌声打动她的人。这些闪光点正体现了沈从文面对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开出的“童心”药方,正如他在《青色魇黑》中写道的:“共同缺少的,是一种广博伟大的悲悯真诚的爱,用童心发现童心。而当前个人过多的,却是企图用抽象重铸抽象,那种无结果的冒险。社会过多的,却是企图用事实继续事实,那种无情感的世故。”这种认识始终贯穿在他的一切文字里。比如另一个很富有的船总顺顺,尽管很有钱,但从不吝啬,用钱去救助那些贫困的人们。喜欢结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夫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士兵,游学的文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相助。在边城,金钱并非万恶之源,并不是人性丑恶的表达方式。作者将金钱与人性交织在船总身上,以金钱来衬写他高洁豪爽的人性美。金钱成了完美人物身上的人性人情的一种手段。“完美的人生形式”或穷或福,金钱都无足轻重。贫穷的老船夫和富裕的船总都是“真善美”的化身。

边城这种纯美的人性,在年轻一代身上也隐隐的继承着。翠翠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个人物,在、也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最多的一个艺术形象。首先,作者着墨于外在美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了一个眉清目秀,温柔聪慧,且带有几分矜持,几分娇憨的少女,她的一举一动都透着自然地灵气与人性的纯美。然而翠翠身上最美的还在于她的那段“谁都没有错的”哀婉凄美的守望爱情。她矢志不移的爱着傩送却一直将它埋藏在心底,即使期间因为种种差错,傩送离去了,可翠翠依然等待着,等待着,一颗忠贞不渝的少女的心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永远的跳动着。翠翠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省份。在这里爱与被爱都是极其自然的。既没有外力的压制,也没有金钱的铜臭。文中最后特意写,傩送“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不仅给予了作者希望这种纯美的爱情能够茁壮成长,不被扼杀的愿望,同时也暗含着古老湘西世界的自然美、人性美也许明天就会重建。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于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歌颂挚爱亲情,与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哪“和谐纯美”的远古社会。

三、现代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自然和谐

沈从文之所以在这里构筑了“完美人生形式”的“希腊小庙”,其原因是他日益清晰地看到了城里人“道德的愉快”和“伦理的愉快”更多的是物质感官的刺激,是以牺牲传统道德为代价的,看到了现代文明与人性的异化与扭曲,对真善美人情的污染与侵蚀,看到了现代都市人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情感世界而焦虑与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传统道德日益却失的今天,《边城》的当下现实意蕴便尽显出来。它给有良知的现代人以力量和勇气继续追寻梦中的“希娜小庙”并坚定地走下去,给道德沦丧的现代人以鞭挞,使其走出物欲的牢笼,回归人性的自然美,除去现代文明中精神世界的商业化倾向。它昭示人们,《边城》中的人性善美,自然和谐,正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小说的审美理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图式,由此可见七十年前沈从文之浓厚深沉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赵遐秋,曾庆瑞:《中国现代小说史》(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页

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篇5: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摘 要: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个透露着真实,隐含着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人人平等,即使妓n也是有尊严的;这个世界淳朴自然,没有现代都市人的钩心斗角;这个世界“一切如诗,一切如画,一切鲜明突出……本身所在既不是天堂,也不像地狱,倒是一个类乎抽象的世界”。[1]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是一群平凡且诗意的人,他们的生活是纯洁的、本源的,具有自然的品质。“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创造的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对于身处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方心灵的净土。在此本文谨以《边城》为例透视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篇6: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清澈透明的小溪,涨在春水里的河街,沿着河街的吊脚楼,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部小说围绕一个美丽凄婉爱情故事,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小镇青山绿水的诗意,人性和谐的暖意,懵懵懂懂的爱意。这是一个真善美统一的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抚慰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人回归本真的净土。透视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对身处快节奏时代迷失本性的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湘西世界的“真”

(一)真实的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一面是由河流、山川、渡头、渡船、竹林、茅屋等等组成的大自然的尤物,平凡,宁静,毫不张扬的散发着独特的美;另一面是由喜怒哀乐构成的自然人性,有青年男女热情的歌,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的声音,妓n和商人调笑声……这是一个日常的、平凡琐碎的世界,却令无数人心驰神往。大多数人觉得这样的世界仅存于沈从文的笔下,是虚构的、缥缈的、非真实的`,就像汪曾祺曾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那么,边城的世界真的仅止于沈从文的笔下吗?不,这样的世界真实地存在着。

边城的风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似的,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人觉得这是“边城”?世界因人而美丽,如若边城没有“翠翠”“天保”“傩送”等这些充满灵气的人,那么再美的边城也只是一座死城,美丽却丝毫没有魅力。我们总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其实又何尝不是一方人成就这一方水土的美。我们迷恋的不是边城的美景,而是淳朴自然、随心所欲的边城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心灵早已蒙上一层尘土,所看到的世界自然也是一片浑浊。再没有一双清澈的眼,再没有一颗空灵的心,我们又要到哪里去发现有着“翠翠”的边城呢?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都曾经生活在“边城”里。那时的我们年幼尚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遵循本性生活,不需考虑诸多观念,那时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就是“边城”吗?所以,当我们回归自然,便会发现边城是真实的世界。

(二)人之真

《边城》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没有被观念遮蔽,回归自然本质的世界,生活在这里的人均有一颗质朴之心,自然地表达喜怒哀乐,真诚地与他人交往。“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等犹如刚出生的婴孩,他们遵从自己的本性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在沈从文的笔下以人性最本真的状态自在的生活。沈从文曾写道“对于农民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1]

小说中的人物以本真的状态生活着,他们不屑于掩饰自己的真性情,他们敢于表达心中最真实想法。在小说中天保偶然见过翠翠后,就对翠翠的爷爷说:“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老鸦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他真诚地表达自己对翠翠的喜爱之情,坦率的如同稚子,丝毫没有我们现代人的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在《边城》中的妓n亦是至真的,小说中这样描述与情人分别后的妓n,“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p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这样的女子怎能不惹人怜?而当今社会的人们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顾虑着种种观念,很难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甚至碍于一定的观念,将其搁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试问,如果我们不能抛开种种顾虑,展现真实的自我,那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湘西世界的“善”

湘西世界是一个处处充满善的世界,这里有善良的人,善的事,一种从善的风流韵味。沈从文亦说过,“一个好的文学作品,照例会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我说的‘向善’,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属于社会道德那方面‘做好人’的理想,我指的是这个:读者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1]

《边城》中的人善良质朴,他们不会刻意从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以善的形式生存着。其中的老船夫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老船夫“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虽说渡船是公家的,但大家认为老船夫“出气力不受酬”,有些人会扔一把钱到船舱,但他都会把钱拾起重塞给那人,说“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有些人实在难推脱的,他便买了烟茶时刻备着送人,半分不收人家的好处。“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 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老船夫去卖肉时,屠户敬他给他肉不要钱,可他却事先算好价钱,把钱掷到人家钱筒里。“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向船舱里掷钱的人,想照顾老船长的屠户,铺子上的商人,他们不也在向我们传递着善的信息吗? 湘西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行“善”的人,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在做善事,他们只是在依循本性在生活,善的意念竟是融在这些人的骨血中了。作为读者,我们渴慕着这样一个世界,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人性的“天堂”。而这种观念恰恰暴露出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从善难。掺杂超量三聚氰胺的奶粉,红十字会救灾资金被挪用,扶个老人过马路还要防“碰瓷”……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面对“湘西世界”的善,我们意识到这样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乌托邦。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认识到,“湘西世界”并不是虚无的,我们有能力让现在的世界逐渐转变为善的世界。这不是说空话,我相信我们完全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湘西世界。不要等社会强制要求你善你才去执行,不要别人善你才善,被要求的善,我们说这是伪善。我们不要求别人,只要求自己:把善变成一种本能。当我们每个人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每一处地方都是“湘西世界”。

三、湘西世界的“美”

我们都说湘西世界美,那么湘西世界美在哪里?那青山绿水为美,那俊秀容颜为美,那善良质朴为美,那恣意的生活为美……沈从文在书中写到,“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那本身形与线即代表一种最高的德性,使人乐于受它的统制,受它的处治。……它或者是一个人,一件物,一种抽象符号的结集排比,令人都只想低首表示虔敬。这种美或由上帝造物之手所产生,一片铜,一块石头,一把线,一组声音,其物虽小,可以见世界之大,并且世界之全。”[1]我从沈老先生的笔下理解的美,是能使人感到有意义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事物即是美的。

“湘西世界”的景、物之美。景、物是死的,本身并不具有美丑之分,只是当我们人用一种视角、标准去看待它时,景、物会给人带来或愉悦或凄凉的感觉时,他们便产生了美。在“湘西世界”里,一条小溪、一座青山、一条渡船、一片竹林,人身边各种各样的东西,仿佛都具有无穷意味,让读者感受到诗意与柔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在这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极致的和谐,这样一幅诗歌图画使人愉悦,使人心驰神往。

“湘西世界”的人之美。人的美与善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没有善徒有姣好的外表,我们是不会承认她的美的。《边城》中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我们觉得她是美的。但如果,翠翠渡船时随意向坐船人发火,辱骂他们的无用,很明显,我们不会再觉得翠翠是美的。五十多岁的顺顺,脚上有毛病,“走路难得其平”,单从顺顺的外表的看,可能我们不会觉得他美。但当我们知道他“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时,我们会说,这个人是美的。

“湘西世界”的生命形式之美。“沈从文笔下的‘生活世界’,人们是用审美直觉,来对待别人、对待自己生命本身、对待自然的。……他们的生命形式本身就是美的,本身就是自由的。”[2]《边城》中的人服从自己的天性,回归自然本质,这种生命形式是现代社会的我们所望尘莫及的。《边城》让读者看到了这种生命形式,对引导受众从善,回归本真具有重要意义。叶朗先生认为“美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境域,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3]《边城》中对妓n的描写,“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n,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妓n”只是被人当做一个谋生手段,不关伦理,不关道德,“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种生命形式对于备受束缚的我们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为受众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考领域,也为读者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湘西世界是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生活的人无疑是幸福的。然而这样带有崇高而朴实和宁静清新的意境之美的世界,似乎让我们觉得遥不可及,望而生畏,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已经认定这样的世界是虚幻的,断定 ——我们不可能拥有!但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湘西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被各种理念束缚的我们在面对这样的世界时会产生的自卑感,让我们否定它的存在。

在当今文学创作重视反映社会矛盾及阶级斗争题材的背景下,不少作家认为“湘西世界”是沈从文逃避社会现实、幻想回到古老文明的落后的体现,但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沈从文老先生塑造这样的世界不仅是让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种人性美,更重要的是,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他曾写道,“《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 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或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在我看来,沈先生为我们构筑了这样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我们即使不能立即变成“翠翠”“天保”,我们亦可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完善自己,以己之力为社会的和谐之美做出贡献。当每个人都以这种标准要求自己时,“湘西世界”离我们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2]李美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照亮的一个“生活世界”[J].中国文学研究,2013(1).

[3]叶朗.美是什么[J].社会科学战线,2008(10)

优秀教案模板

解读读书笔记之小说

沪教版Unit 6《Farmer and fisherman》第三课时教

沪教版《动物的休眠》说课稿

论《边城》的艺术美质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的教学反思

音响美 色彩美 形态美-----《瀑布》赏析

《边城》的悲剧意蕴

西游记读后感3000字左右

从生命形态看《边城》的生成意义
《从生命形态看《边城》的生成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从生命形态看《边城》的生成意义(精选6篇)】相关文章:

二年级边城读后感300字2022-06-17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说课稿2022-05-07

《边城》点评鉴赏2023-03-09

《边城》作文赏析2023-12-18

小学课堂教学方案2023-06-30

以矛盾为视域建构小说阅读新思维2022-04-30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2022-12-26

我爱我家乡优秀作文800字2023-08-15

边城独望原文及赏析2023-10-31

赏析沈从文《边城》的美2022-12-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