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时间:2022-04-30 13:17:0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thhxc”为你分享16篇“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篇1: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 任震钧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取代了传统文字阅读的主流地位。它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生活行为、精神心理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以印刷品为基础的文本阅读正日渐让位于直观、生动的图像阅读。尤其是青少年,已经习惯了在声、光、电的陪伴下“阅读”。新颁布的高中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新课标也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代社会现实缺乏有机的联系,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敬而远之。因此,鉴于学生对通俗文化的情有独钟,如果能够找到通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衔接关系,或许可以充分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一、在流行歌曲中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

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项目,许多学校对诗歌教学往往采取淡化处理。《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发起过关于诗歌教学的大讨论,大力呼吁诗教传统的回归。因此,如果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入手,也许有助于诗词教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如以《涛声依旧》中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来引出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别亦难》来导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二者异同,来加深对古典诗词特点的认识。然而,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有着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在表现主题上,现在的流行歌曲比古典诗词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而古典诗词中写个人情感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在语言表达上,古典诗词对格式多有严格的要求,遣词造句十分考究,而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则以现代白话为基础,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在这种比较下,能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在日常广告中学习修辞

选用广告语作为修辞教学的例句,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广告的最大特点是千方百计引起观者、读者的注意,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因此,为了达到一鸣惊人的号召效果,各种修辞手法在广告语中的运用相当普遍:既有严谨、工整的精雕细刻式的成语、联语、排比句,又有综合比喻、夸张、拟人、典故等修辞手法的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眼镜的广告:“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你的灵魂,请为你的窗户安上玻璃”。前者对仗工整,后者用的是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可谓比喻得当,拟人得体。类似的还有:“一明(鸣)惊人”(眼药水)用的是成语谐音。“秦镜如悬机关参透,庐山在此面目留真”(照相机)的广告语中包含“明镜高悬”的典故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除了修辞格之外,还表现在修辞策略的运用上。如乐百氏纯净水广告: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到大自然的山顶,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只见黎明拿起乐百氏:“乐百氏纯净水,和我们一样,经得起纯净考验。”然后打出字幕。该广告在纯净水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同时也在纯净水与青春、活力、单纯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这就是典型的广告修辞策略:把一种附加的意义(所指)人为地嫁接到产品(能指)上。

明确了广告语的写作特点,借鉴大量优秀的广告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广告语的创作。这种创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修辞手法。

三、利用影视引导学生读原著

影视在本质上与文学须臾不离。近来,影视更是与文学频频“联姻”:电视散文、文学TV……然而,也许是先有文学后有影视的缘故,通常,人们的思维更多的是想到影视依赖文学,至于影视“浇育”文学,似乎并未得到更多的关注。实际上,影视与文学的亲缘使两种艺术优势形成互补。一方面,文学为影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剧本,众多文学名著及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名著的魅力与风采。从“四大名著”的不断改编、重拍到如今流行大江南北的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都成为影视题材。继音乐电视走红后,能够表现文字意境美的电视散文、电视诗歌也走入荧屏。

但是,电影电视与纯文学毕竟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对电影电视与原著两者之间的区别加以点拨,由此来调动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通过阅读原著来比较两者的异同。如在播放《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电视剧时,可以让学生读原著,既有利于提起兴趣,又有利于共同交流。

总之,通俗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提倡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开掘这些资源,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氛围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摘自《语文建设》/6

篇2: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 任震钧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取代了传统文字阅读的主流地位。它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生活行为、精神心理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以印刷品为基础的文本阅读正日渐让位于直观、生动的图像阅读。尤其是青少年,已经习惯了在声、光、电的陪伴下“阅读”。新颁布的高中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新课标也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代社会现实缺乏有机的联系,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敬而远之。因此,鉴于学生对通俗文化的情有独钟,如果能够找到通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衔接关系,或许可以充分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一、在流行歌曲中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

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项目,许多学校对诗歌教学往往采取淡化处理。《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发起过关于诗歌教学的大讨论,大力呼吁诗教传统的回归。因此,如果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入手,也许有助于诗词教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如以《涛声依旧》中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来引出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别亦难》来导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二者异同,来加深对古典诗词特点的认识。然而,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有着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在表现主题上,现在的流行歌曲比古典诗词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而古典诗词中写个人情感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在语言表达上,古典诗词对格式多有严格的要求,遣词造句十分考究,而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则以现代白话为基础,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在这种比较下,能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在日常广告中学习修辞

选用广告语作为修辞教学的例句,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广告的最大特点是千方百计引起观者、读者的注意,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因此,为了达到一鸣惊人的号召效果,各种修辞手法在广告语中的运用相当普遍:既有严谨、工整的精雕细刻式的成语、联语、排比句,又有综合比喻、夸张、拟人、典故等修辞手法的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眼镜的广告:“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你的灵魂,请为你的窗户安上玻璃”。前者对仗工整,后者用的是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可谓比喻得当,拟人得体。类似的还有:“一明(鸣)惊人”(眼药水)用的是成语谐音。“秦镜如悬机关参透,庐山在此面目留真”(照相机)的广告语中包含“明镜高悬”的典故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除了修辞格之外,还表现在修辞策略的运用上。如乐百氏纯净水广告: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到大自然的山顶,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只见黎明拿起乐百氏:“乐百氏纯净水,和我们一样,经得起纯净考验。”然后打出字幕。该广告在纯净水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同时也在纯净水与青春、活力、单纯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这就是典型的广告修辞策略:把一种附加的意义(所指)人为地嫁接到产品(能指)上。

明确了广告语的写作特点,借鉴大量优秀的广告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广告语的创作。这种创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修辞手法。

三、利用影视引导学生读原著

影视在本

[1] [2]

篇3: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新途径

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新途径

众所周知,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是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应如何挖掘教学资源、探索教学新途径呢?我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

作 者:王东辉  作者单位: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 刊 名:河南教育(基教版) 英文刊名:HENAN JIAOYU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篇4: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渗透

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渗透

现阶段的语文课程一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审视当下,我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在当代青少年身上表现得日益严重.言情小说、恐怖故事等快餐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的渗透,西方文化的风行则将传统文化排挤到边缘地带.“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已经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审慎思考的问题.

作 者:王萍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凤城高中,271100 刊 名:新校园(下旬刊)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5:传统体育文化的资源遗产挖掘论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岳阳龙舟体育开展的现状,以及龙舟体育文化资源遗产挖掘与整理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旨在为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岳阳;龙舟文化;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整理

龙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涉及多方面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岳阳作为内陆城市,交通便利,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每年都会在端午节举办龙舟赛,但是规模较小,且组织形式也多以民间及社会团体为主,知名度及影响力都不尽人意。本文对岳阳龙舟体育文化资源的现状进行挖掘与整理,从而有助于龙舟文化的更好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保护传统体育的特色,有利于龙舟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地位上占有一席之地。

1岳阳龙舟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

1.1优势

1.1.1地理环境优越

岳阳作为内陆城市,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具有地理人文优势。岳阳汨罗江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殉节的地方,屈原文化是汨罗江文化之魂,凝聚了巴楚文化的精、气、神。岳阳作为龙舟文化的起源地,是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的举办地,为龙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打响了第一枪。,汨罗市投资新建了用于举办国际龙舟赛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又是岳阳市的另一个优势。

1.1.2活动形式丰富

随着时代的发展,岳阳龙舟文化开展的活动形式越来越多,不仅仅只是进行龙舟竞渡,还增添了更多其他活动形式,如诗词歌赋、雕刻绘画,特别是关于屈原或者屈原的诗词。自从我国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以后,将龙舟文化近一步推向国内外各地,龙舟传统体育、诗词歌赋、雕刻绘画等活动及端午节挂香袋、吃粽子等特色习俗,丰富了龙舟传统文化资源,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活动形式越丰富,越能将龙舟传统文化传承延续,逐渐推向国际化的舞台,从而带动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1.2劣势

每年端午节都会在岳阳汨罗江举办龙舟赛,但是规模较小,组织形式也多以民间及社会团体为主,难以打破固定模式,知名度与影响力远未发挥其应有的资源优势。岳阳虽然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宾馆、高档酒店、公共交通设施、娱乐场所等还不够丰富,管理不够全面完善,有些旅游景点缺乏合理的开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资源优势,对于外界的吸引力及政府、媒体、企业的关注度不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一种公共性资源,政府理应是这一资源的保护主体和开发主体。为此政府应该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规划设计,并承担投资主体的角色,对社会大众进行引导和宣传还不够全面。

篇6:传统体育文化的资源遗产挖掘论文

2.1保持和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特色

龙舟活动发展至今,较多的是以民间体育运动的形式为主,但其深层动因是纪念先贤、祭神祈福、驱邪避灾,是这项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经久不衰的原动力。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龙舟竞渡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龙舟竞渡作为节日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节日文化的不断发展,龙舟文化也随之不断发展,关于龙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遗产的挖掘与整理,不但能保持原有的特色,更能有效的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特色。

2.2发掘资源优势,推介现代文明

龙舟拉力赛承载着岳阳汨罗江的自然和人文的精华,无论是向世界推介岳阳境内的.洞庭湖、岳阳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还是向世界推介湖南绚烂的湘楚文化;无论是反映岳阳快速发展的经济局势,还是反映洞庭湖良好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展示洞庭湖丰富的物产,还是展现岳阳人民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国际龙舟拉力赛无疑是最理想的载体。冲破固定形式,发挥其应有的资源优势,使龙舟传统体育文化不再仅仅是地方性的赛事,将龙舟传统体育文化推广至全世界,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其中,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推进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2.3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

屈原文化是岳阳汨罗文化的灵魂,流传至今的不只是龙舟的活动形式,更是龙舟文化中所体现的人们的爱国情怀、同舟共济、团结拼搏的精神。我们需要不断地挖掘和整理龙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遗产,开展龙舟竞技,推广龙舟运动,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

2.4突出龙舟传统体育的竞技性,展示其顽强精神

竞技体育本质是超越自我和对手,体现其顽强的拼搏精神。传统体育应积极借鉴现代体育成功的组织经验,创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机制,用体育的奋发图强与竞争的精神价值引领龙舟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充分挖掘和整理龙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遗产,突出龙舟传统体育的竞技性,结合现代体育的机制,完善其竞赛体系。龙舟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为业余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对于龙舟文化资源遗产的挖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人文精神,提升人们做任何事情时认真、努力拼搏、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态度,无论在体育活动还是其他任何工作生活中,都需要有顽强的精神。

2.5提升经济价值,带动旅游资源

端午节被定为法定假日后岳阳对于龙舟体育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注重,为岳阳龙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不断地挖掘龙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改变固定模式,对龙舟体育文化资源遗产进行挖掘与整理,有助于开发市场潜力,将龙舟文化推向市场,使龙舟体育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也能进一步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另外龙舟文化的发展也能带动当地的旅游资源,吸引大量的游客体会龙舟文化的底蕴,欣赏岳阳的自然风光,促进岳阳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3保护和整理龙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遗产的途径与方法

3.1推广龙舟运动,展示体育竞技魅力

在龙舟赛发源地区举行龙舟拉力赛这一国际性赛事,参与面广、影响力大,更易受世人关注,走向世界。龙舟竞赛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近百个国家迅速开展起来,还有一个重要缘由就是它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健身项目,可以娱乐身心,在活动过程中释放压力等。龙舟运动的全民参与意识意义深远,划龙舟,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和展现团结一致的团队意识和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

3.2将岳阳龙舟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文化

发展旅游资源,吸引大量的游客来体验其文化底蕴,也是更好地传承和整理文化资源遗产的途径。将龙舟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岳阳旅游环境中,可以为岳阳,为龙舟文化做一个广泛的宣传,还可以在龙舟竞渡的比赛过程中为岳阳旅游资源带来丰富的效益,是一个双向经济效益。同时,龙舟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龙舟文化。

3.3提高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度

为了龙舟传统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了更好的保护龙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遗产,我们需要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创造龙舟赛营销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争取媒体企业的关注,让商家更加关注龙舟赛,在回报社会中展示。寻求体育与企业的协作做到让龙舟体育赛事富于文化内涵,让竞技体育与经济完美结合,宣传龙舟文化,弘扬体育精神,宣传岳阳,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岳阳的发展,及龙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除此之外,对于龙舟传统文化资源遗产的保护更应遵循地域性特点,以此来提高保护文化资源遗产的针对性、实效性。由政府进行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重视文化资源遗产,能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龙舟传统体育文化。

3.4在社会生活中大力宣传

全民参与是商家企业融入体育的基础,全民参与需要传统体育项目赋予项目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每届龙舟赛前,组委会都应组织专人撰写文章,通过各种媒体着力宣传、营造赛事氛围,弘扬屈原精神,宣传龙舟文化,让悠久历史文化与灿烂的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深入人心,让世人感受到在岳阳参加和观看龙舟赛既可更好地锻炼体魄和团队精神,吸取屈原文化的精华,又能感受洞庭湖湖区特色及湘楚文化。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工作认识,加强体育文化资源遗产的保护和研究,除了节日开展活动之外,应积极开展更多的龙舟竞赛活动,切实保障龙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5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和手段对龙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收藏与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高科技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有效的保存和传承龙舟文化。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和手段对龙舟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文字记录或录音、录像,利用现代三维影视手段将活动过程拍摄成短片,制作成影像资料,予以再现,有利于进行收藏和保存。

4结束语

龙舟竞赛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从第一届国际龙舟节举办发展到现在,岳阳龙舟传统体育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被龙舟文化所吸引。积极挖掘和整理龙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遗产,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争取政府的重视,利用现代高科技影视技术、视频网络等对龙舟文化资源遗产进行收藏与传承,能有效促进龙舟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发扬岳阳龙舟文化,将龙舟文化与经济、旅游等联合起来,带动经济发展,提高龙舟文化的知名度,促进国际性文化交流。在开展龙舟传统体育活动和传承龙舟文化的同时,还能培养人们的团结协作、奋勇拼搏、坚韧顽强的精神,促进人们素质的全面发展。科学的挖掘、保护、整理岳阳龙舟文化资源遗产的同时,还能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邦华,周怀球,曾佑辉.岳阳龙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对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推广[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4(10):1-2,154.

[2]李阳,于克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特点和开发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3):110-112.

[3]吴慧倩.铜仁“龙舟文化”之探析[J].大舞台,(12):267-268.

[4]刘邦华,周怀球.岳阳龙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34(10):854-857.

[5]朱兰涛,陈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3):146-153.

[6]陈丽珠,薛可,郑秀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创建——以龙舟活动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30(2):130-133.

[7]蔡国松.关于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8]姜蔚丽.论高校体育专业资料室如何利用影视手段挖掘整理民间体育文化遗产——以陕西省为例[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8(2):179-182.

篇7:挖掘心理教育资源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挖掘心理教育资源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 刘健华

【摘 要】学生心理过程贯穿语文课堂教学始终,教师可以在把握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挖掘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及教材中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篇8:挖掘心理教育资源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应发挥其学科优势,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好学”的积极性

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尤其是语文教学艺术,它的感染力很强,极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兴奋,从而调动学习主体的各种器官进入学习场。

(1)重视课堂评价反馈,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情感。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等良好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宽松欢乐。因此,教师应该有与学生平等的意识,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要科学纠正,从而喜欢学习语文。

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一方面不能笼统含糊。如评价学生的朗读,用“读得不错,谁再读一段?”就不如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继续努力吧。”这一分为二而辨证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朗读状况,知道了努力目标,同时也感到一种受到关爱的温暖。

(2)改变语文教学模式,充分关注学生参与课堂。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而探索新方式,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讲究教学创造的“变”与“活”,要多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中来。

朱自清先生的课文《春》传统教法是,听一遍录音朗读,同学再读一遍,接下来的整堂课便是老师对每个知识点加以细细分析,惟恐漏讲一点,学生则是被动地听,快速地记,惟恐漏记了一处,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完美的笔记,一点都感觉不到美的气息。而我在上这篇课文时,一改传统老师分析的做法,把它上成了一堂赏析课。一是穿插了各种形式的朗读,读之前先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如儿化声,“赶趟儿”、 “刚起头儿”,如轻读,“姑娘”、“时候”,除了齐读外,轮流读、小组读、指名读都用上,学生在动口读的过程中就已经初步感受了春天的美。二是引导学生赏析,先是用“我读《春》,读出春的______”为句式每人说出一句话来进行课文的整体感知;接着老师指导同学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词语的运用等方面赏析,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几乎是每个人都讲到了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不时还有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引发争论,老师适当点评,同学未讲到的再进行补充。一堂课下来,学生觉得收获很大。

二、精心设计课外活动,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内驱力,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合作竞争”的真正含义。

(1)辩论赛。学习七年级上册的《羚羊木雕》这篇课文,在第二课时中,我们安排了体验课活动,围绕“我该不该要回羚羊木雕?”而辩论,抽签决定正反双方。同学们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一天各个小组成员分工,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有的小组还在组内先进行试辩,辩论中唇枪舌箭,而到最后正反双方势均力敌,难辨胜负。老师顺势说,这样的结果是由两个原因的,一是双方队员都很棒;二说明双方的立场都有一定的道理,亲情、友情都很重要,都不能失去。那么,我们能不能找一个相对两全其美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使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不要受伤害呢?此语一出,课堂又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在活动中同学们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课上我们很自然地对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语文体验课可谓一举多得啊。

(2)办班刊。七年级开始我们就成立班级小文学社,为出版班刊做准备。设顾问、主编、副主编、编辑(会电脑打字的同学优先)、美术编辑,班刊名字向全班征集。每次作文经过各种方式改完后,各学习小组推荐一到两篇优秀作文交给编辑进行再次修改,确定十六篇左右上交老师,老师作最后修改。本期责任编辑负责打字――用电子信箱发送给老师――老师编排,打印几份――编辑员校对――印刷――装订成册――分发给同学人手一本(随着同学能力的提高,以后可以就慢慢指导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只指导)。近几年,我和四届的学生共办了近50期的班刊,《成长快乐》、《彩虹雨》、《足迹》、《青春记忆》,每期班刊成了同学们的`期待,因为这里是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潜移默化当中提高了同学的写作兴趣与写作水平。

几年来,曾发表于班刊中的作文,每期都有若干篇被学校校刊《桂花雨》,甚至还有谢秋灵的《花儿般的微笑》、冯吉禹的《篮球哲学》等先后在《海峡教育报》和《中学生博览》亮相。这些成就感就是他们爱上写作,乃至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引发人生思考,促进“感恩”教育

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积极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情感培养,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

七年级开始,我们开始按学号,每天由一位同学向大家推荐一篇自己所喜爱的文章,并写出推荐理由。课前三分钟介绍后,张贴到学习园地中。由于各人兴趣爱好不同,所推荐的文章的内容风格也不同,正好可以开拓同学们的视野,能广泛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要求写出推荐理由,能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阅读写作相结合。一位同学在练笔中写道:“读了李睿涵同学推荐的《父亲与女儿的心灵对话》,我深深地感动了,我从来不知道原来父亲也有如此脆弱的一面,他也会需要儿女的关心和安慰,今后,我一定要多多关心我的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快乐。”谁说今天的独生子女冷漠?分明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能真正的深入孩子的内心,课外阅读正好弥补了这一课。

多么深刻的分析!课外阅读引发了孩子们对于生活、对于做人的深刻思考,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之所在吗?学生们如此积极地参与到语文阅读学习中,有这么深刻的阅读情感,这无疑为他们的语文学习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只要我们教育者抓住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我们的学科优势,就有可能为学生的未来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篇9:挖掘本土资源,拓宽美术教学题材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例如我们家乡在石浦,那里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沙滩、贝壳、岩石、海浪、鹅卵石等都可以作为我们课堂的资源。在设计制作课单元,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可以用贝壳粘贴、鹅卵石添画等。下课后一件件作品无不透露出孩子的聪明智慧。此外,美术课还可以将当地乡土资源搬进课堂,如做渔灯、做船模等,也可以把“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等家乡节日搬进课堂,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创造的活力。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家乡的大海、岩石、沙滩也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美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活动,需要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总之,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篇10:挖掘隐性资源 丰富语文课堂

挖掘隐性资源 丰富语文课堂

挖掘隐性资源 丰富语文课堂

[摘要]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语文,培养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本文从教学实践入手,借助语文课程资源的相关理论,从文本、地域、学生、学科四方面介绍如何挖掘及合理利用隐性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

[关键词]   课程资源   隐性   开发   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根据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和隐性资源。显性资源是学生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学习资源,如教材、广播影视节目、直观教具和实物、光盘、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隐性资源是从学生自身开发出来的学习资源,由学生积极的自身情感,态度和调动主观能动性而来的,或产生与他人之间学习互动的作用力和因素,即人的因素占主要方面的学习资源,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倡导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接触和学习语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可见整合资源,充分挖掘,善于利用,是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师共同的努力方向。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仅仅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些显性资源,而隐性资源却往往被忽视。本文就文本、地域、学生、学科四方面谈谈本人在平时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这些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文本――多元的资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本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笔者教学《三峡》这篇课文,在上课之前就要求学生预习,要求他们通过上图书馆、上网,甚至走访亲戚朋友等方式,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收集有关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学生有的在音像店买来了碟片,有的在书店、图书馆里找到了介绍三峡的书籍,有的上网找到了“三峡”,包括三峡的全貌,特点,重要景点等,有的下载了大量有关三峡的图片,还有的甚至从亲戚朋友手上找到了游览三峡时拍摄的照片,购买的纪念品等。课堂上,创设一次应聘小导游的情景,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学习课文,把看到的景色、景点与课文内容相衔接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应聘上台当小导游,介绍三峡的景色。由于学生在上课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发现学生在品读文本过程中,不仅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能体会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田。

这样的教学,不仅锻炼学生对语言信息的获取、吸收能力,对教师来讲,也是知识的大餐、思维的训练场,引发师生共同学习、探究的欲望。实现了《新课标》所述的: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更大的课程资源空间。

教师在挖掘隐性课程资源的时,一定要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活现象,以教材为载体展开探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课堂气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地域――独特的资源

语文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语文学习必须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散发出其独特的灵性与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语文知识中的生活因素,与语文课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教学实践也证明:只有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真谛和乐趣,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欲,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的家乡是著名的侨乡,华侨历史300余年,华侨遍布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就造就了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望故乡,情意绵绵。故乡风光好,故乡水亦甜”――这是多少海外游子的心声。为此,去年我们家乡举办了一次隆重的华侨大会,历时三天,包括:开幕式及大型广场文化表演,中外民间艺术博览会,大型文艺晚会等等。我们的部分学生作为华侨大会的志愿者也参与并亲身体验了这次大会。会后,许多学生都念念不忘此事,于是我就乘胜追机,布置学生为下次的华侨大会做准备,设计开幕式,广告词,吉祥物,介绍特色小吃,旅游景点,著名人物等等,画出图形,涂上色彩并附以文字介绍,课堂上举行“华侨大会设计介绍会”.学生出动了身边一切可用资源:书店,图书馆,家中藏书,或上网查阅,问家人,朋友,同学,甚至去旅游社咨询……最后评出优秀的作品贴在校园宣传栏里供全校师生欣赏,真是让全校师生大开眼界,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既丰富和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爱家的社会责任感。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三、学生――便捷的资源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学生已成为课堂教学中最丰富、最便捷,开发上最经济,效果上最突出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是一笔巨大的教学资源,教师如何挖掘、提炼,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他们会让你“刮目相看”.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时机,深入挖掘,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会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时,笔者让学生提前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了解家乡的变化。通过课前准备巧妙地架设起文本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家乡和文本进行比较阅读,说一说不同之处,然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的精妙及丰富的.思想感情,此外还要唱出感情,最后创设一个迁移性的练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了解到的有关家乡的变化,写一段自己熟悉的青田城市新貌的话。由于学生在课前有较丰富的生活积累,课堂中运用课件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海中再现。再经教师的适当点拨,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学生的口头作文就滔滔“流泻”下来了。这种在教学中,运用“访一访”、“说一说”、“唱一唱”、“写一写”的形式,就充分开发了学生资源,让他们通过交流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激活了课堂气氛。

四、学科――互融的资源

《新课标》提倡“跨学科学习,能使学生在不同情况和方法下的知识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明确表明新课程下的学科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学科课堂”,更强调学科间的渗透,知识的整合,体现学科间的共融性。各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才能将狭小的单一学科时空通向广阔的学习天地。例如,在写作指导“人类与环境”时,就要学生利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所以作为课前预习,就要求学生去查询有关地理知识,课堂教学时再组织学生就身边的环境污染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就会谈兴十足,畅说欲言,纷纷列举周围各种各样的污染,身边的垃圾堆,汽车的尾气,小排挡排放的油烟等,而流过身边的瓯江水更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环境问题,也是谈论的焦点。我们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对身边的瓯江进行调查,调查瓯江的过去,分析瓯江的污染原因和研究制定治理瓯江的方案。这样就打破了学科界限,密切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使本学科的教学涉及到了其它知识领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更大天地,同时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当然,潜伏在我们周围的隐性课程资源还有很多。要达到“课程资源俯首可拾,教育无处不在”的目的,就需要我们教师时刻准备好“妙手”去挖掘,运用独到的智慧去利用,将隐性的课程资源变成加快学生和谐发展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语文课堂“锦上添花”,让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有人的教育”!

[注释]: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

[2]《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8.

[3]《英美精彩课堂》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6

[4]《新课程  怎样教Ⅱ――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4.

篇11:农村物理教学资源挖掘利用思考论文

农村物理教学资源挖掘利用思考论文

一、要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那些生活和生产中的物理素材,从而让学生觉得物理是有趣的,物理也是很有用的一种知识武器,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经常对这些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素材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机械地照本宣科,学生会逐渐丧失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对教学内容也不熟悉“如果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实验的过程时,就可以做饭来作比,想吃什么饭就是实验目的,需要那些材料就是实验器材,设计做饭的过程就是设计实验,做饭也就是进行实验,做好了吃饭就是实验处理得出结论,吃完说说味道就是对实验进行评估交流“这样既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物理教学内容,增强教育教学活力”农村物理课程资源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一是亲历性,具体化“农村物理资源就是农村学生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看得见,摸得着,十分形象具体”二是实践性,可操作性“农村物理资源就是农村学生自己周围的真实环境,学生可以去观察、调查,也可以去触摸、感受,操作起来经济、简便、易行”如观察水的沸腾,观察家庭电路,看流星、日食月食、日出日落、雨后彩虹等“因此,若用这些来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若以此来设计探究性题目,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同时,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使学生对家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具体化”

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这既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又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学好物理很有必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进行教学”如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晒麦子时,我们要在向阳宽敞的地方晒,而且要尽量把它们摊开?在学习声音的特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听听牛和蚊子的声音有何不同?在学校锅炉房打开水时水的声音又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用生活资源,使/物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0“这样既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又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很好的场地和条件”另外,农村中学的学生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还培养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利用这一优势,教师可积极地开展物理小实验和小制作活动,就能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积极地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大胆创新,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如在讲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我让学生利用吸管等制作喷雾器“学生由于平时千活多,动手能力强,很快就做出来了”当喷雾器能喷出雾时,他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仅从中获得了乐趣,还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因此,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物理课外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扩展了物理探究教学,提高了物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善用农村器具资源,提高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已有的经验恰恰是自己知识生长的基础“在农村,由于要进行田间劳作,家家户户都会有较多的生产工具”而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大都自小就帮助父母千活,因此他们对农村器具再熟悉不过了“这些器具的构造恰恰包含了许多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利用这些器具来进行讲解,学生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杠杆平衡条件0时,我要求学生列举出平时千活使用的工具有哪些利用的是杠杆原理”学生由于平时经常使用农村器具,因此他们列举的事例也非常的丰富多彩,扁担、火钳、铁锨、扫帚、扳手、鱼杆等等都属于杠杆“我再进一步引导:在使用进程中,你认为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由于学生亲身经历过,不用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就能自己理解了”又如,农村学生接触锅炉少,但经常接触自家的蜂窝煤炉子,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蜂窝煤炉子的结构,认识煤不完全燃烧的状态,了解能量的守恒及转化“由此可见,利用农村常见的物品来辅助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而且学生还学会了从农村器具中寻找学具,并学会了观察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总之,农村自然课程资源随处可见,农村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挖掘和利用这些物理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并将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纳入到物理新课程实施的计划与实践之中,从而可以使农村学生在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源泉和动力“

篇12: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民俗资源,有利于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了解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提高学生的民族思维特质。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并懂得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文化;开发与传承

一、挖掘民俗,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章节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关注民俗,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民俗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为语文教学服务。1.挖掘岁时节令民俗。这类民俗在课本中最常见,像《大自然的语言》中出现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二十四节气。教学此文时,可向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歌以及二十四节气释义,让学生了解四季耕种的依据。2.挖掘节日民俗。当中国传统的节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习俗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如:大年三十守岁、清明祭奠、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去采访前辈,让他们在学习中去感受、去欣赏民俗文化,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层面和课余生活,又能增强他们继承、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3.挖掘技艺民俗。这是最富有活力的民俗活动,包括竞技、戏艺、体育、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它往往充分表现在民间游艺和各种庙会、集市的表演上。如《社戏》中让“迅哥儿”为之魂牵梦绕的“年规戏”,《泥人张刷子李》中两人精湛的技艺等,教师教学时,可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介绍自己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如踩高跷、挑幡等),由此感受自己家乡民俗文化的风采,欣赏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4.挖掘信仰民俗。信仰民俗属于“心理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反映在心理上的习俗。在对神、佛的崇拜中,出于敬仰,希求庇护。如《故乡》中闰土要走香炉和烛台等,这些情节牵涉到信仰民俗。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究它产生的社会渊源,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问题,懂得用科学文明慢慢地取代它。5.挖掘建筑民俗。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建筑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的特点,表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服饰民俗、礼仪民俗等民俗资源,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

二、借助民俗,提升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民俗”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精神,透过这些民俗可以直观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个社会发展的年轮。作家,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家,不仅是模拟民俗,更是在其作品中自觉与不自觉中表现民间风情,反映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地域风俗。教学中借助民俗,既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又能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1.感受民俗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沈从文、汪曾祺等的作品,就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他们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塑造人物形象,形成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教给“我”的许多规矩:辞岁之后得到压岁钱;大年初一,睁开眼睛,就要对人说“恭喜恭喜”,还要吃一点福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学生对着匾和鹿行礼、拜先生和孔子等。鲁迅在这些乡土风俗的描绘中刻画人情世态,从微观的角度对风土民俗进行真实细腻的描述,显示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地方色彩。《云南的歌会》中那清新的装束,烂漫的山花,齐唱的山鸟,长长的屋廊,人们唱和相续,浓郁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美。《安塞腰鼓》中年轻的后生在黄土高原上酣畅淋漓的舞姿,既有浓浓的地域色彩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一篇篇富有民俗风情的作品,把学生带进特定的社会生活,领略民俗的古朴,感受作品生动的时代感和历史的`亲切感。2.理解民俗的社会涵义与情思。我国古典诗词中也蕴含着众多的民俗事象,以及由当时民俗心理观念所积淀的特殊社会涵义与情思。在古诗词中,“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常常用来表达丰富的内涵。教学中,若能借助诗中的民俗,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渗透的情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一篇寄意民俗风情的佳作。时当仲秋季节,诗人仰望如盘之月,顿萌人心思圆之情。民间由供月、赏月、全家欢宴组成的总称为“圆月”的习俗活动,触发了苏轼心头的离愁别绪,于是借明月送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凡此种种都热烈而深切、畅达而含蓄地表达诗词的主题,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人文内涵。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理趣”,正是在一派人人熟稔的民俗风光之中深入人心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时,除了透过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发现和理解它的富有哲理的思想之外,还能从中得到独特的美感享受。

三、链接民俗,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资源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最好素材,开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才能让教育在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在强势文化入侵背景中不丧失自己的文化精髓。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时,我不但注意给学生们讲解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更注意引导学生搜索各种前沿的研究资料和研究信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外界的信息,知道哪些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最宝贵的传统。我利用第二课堂,以讲座形式上了《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等民俗课程,还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漫话对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到民间采风去》。学生通过听讲座、调研、采风等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视野。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也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作为语文教师,理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做一名传承民俗文化的使者,让优秀的民俗文化走进课堂,融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9月版)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4月版)

[3]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

篇13:作文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潜能

作文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潜能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作文教学惯用讲授法、示范法、批改法、个别谈话法等,突出教师的主导统帅作用.这种做法,固然能够使学生尽快掌握写作方法,进而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地写出不错的文章,但这种大包大揽、越俎代庖的做法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模仿,体味不到创作的愉悦,久而久之,自然就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作 者:沈杰  作者单位:通州市袁灶初中,江苏,通州,22632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14:挖掘课本资源,提升课堂效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挖掘课本资源,提升课堂效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肖培东

摘要:课本也是一个宝藏。课本不仅仅只有阅读鉴赏中的课文,还有单元导读,插图,注释,课后研讨与练习,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如能深入挖掘课本资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焕发活力当大有裨益。

关键词:课本资源 课堂效率 高中语文 合作探究

现在许多地方已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能力。但我校硬件设施尚有待完善,只有个别重点班有多媒体。面对如今浩如烟海的课程资源,常有望洋兴叹之感。对于我们,似乎只有教材而已。教学仅仅局限于文本,方式似乎有点单调,内容稍显单薄。不能得之于外,应求乎�龋�当把目光转向课本时发现其实课本也是一个宝藏。课本不仅仅只有阅读鉴赏中的课文,还有单元导读,插图,注释,课后研讨与练习,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如能深入挖掘课本资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焕发活力当大有裨益。

一 让课本插图为我所用

插图,其实是语文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也称插画,插在文字中间以注明文字内容的图画,对文字内容作形象的说明。教学时若能加以巧用,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激发阅读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深化文本内涵,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情感教育和美育。

借图以识人。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就课本中的作者插图提问学生由作者画像你感觉作者是一个什么人?学生一下来了兴趣,观察片刻后,有的说带了眼镜,是个知识分子,有的说看起来清秀文弱,有的说眼神很坚定等等,笔者顺势介绍作者,引入作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事迹,图说结合,学生对于这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多难、爱国、清高等有了深刻认识,也为后面解读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如教授《老人与海》时引导学生由课本中海明威像(额头些许皱纹,显示人物历经沧桑,但炯炯的目光,熠熠的神采又显示出人物的不屈斗志),体会“硬汉形象”以及作者简洁明快、冷静客观的风格。

缘图以析文。在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三幅插图来解读文本。

如利用课本左边插图结合文本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以及各种各样的“套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细节:天空中燕子成群地飞翔;青年人骑车飞驰而过;三五成群的人在闲谈;房屋的窗户打开着……通过这些观察,学生就会明白插图中与“套子”有关的细节的内涵:骑车的年青人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象征;燕子的飞翔和窗户打开着预示革命形势在高涨。后面的教堂暗示着沙皇黑暗统治。作者通过这个“套中人”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害怕变革、顽固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性格。这样,紧紧抓住插图分析,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也推进了课堂教学。

读图明细节。教授《祝福》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你放着罢,祥林嫂”中祥林嫂的无辜与无助,四婶对祥林嫂的不耐烦,厌倦,明确这一细节为后来祥林嫂的死理下了伏笔。从而更让我们明白让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二方面就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冷酷与无情。这些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刺激当时人们麻木的.心灵。

二 借单元导读进行学法训练

高中语文课本每个单元前面都有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单元课文的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单元的课文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学生往往不太重视单元导读,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是引导学生关注,并明确学习的目标,掌握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课文所选编的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些诗作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关于鉴赏诗歌的方法,导读介绍了在反复诵读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学生明析了解读诗歌的一般方法,课堂上就不必老师敲着走,而是积极主动研读诗歌。在教授《沁园春 长沙》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品诗歌中的秋景图,然后讨论交流。对于意象学生基本能找出,对于语言学生尚不知如何品,于是我交给他们通过换词,增词,删词等与原文比较品读的方法,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打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诗歌很多次用的精妙,如“万”“透”“争”“击”“翔”等,学生既品读了诗歌,又尝到了收获的甜头,对于诗歌的兴味大增,竟嫌课本诗歌太少,要求笔者多介绍些新诗给他们品读。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单元导读,不能忽视,也不能只是让学生泛泛读之,尤其对于提到的方法,要在课堂上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真正掌握方法。

三 借研讨与练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课文的“研讨与练习”,在保证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性练习,突出了“探究”“体验”“讨论”等练习方式,所有开放性练习,不搞一个问题一个答案,而是倡导多向思维,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淡化训练、强化能力、培养语文素质,倡导一种研讨、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所以笔者在上课时将课后的开放性练习引入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我校学生基础不是很好,自学意识较弱,笔者在要求学生预习时一定要思考课后练习,在课本上写下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并允许利用手机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各自思考的成果,学生课前已独立思考,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也有助于提高课堂质量。例如在教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我将课后研讨四的第二题“……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请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发言异常激烈,有说她在想念自己的亲人,有说她在憧憬死后的生活,有说她在用微笑向法西斯刽子手作无声的呐喊……通过谈论,学生们更深刻认识到法西斯的罪恶,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当然,对于课文本身,更应深入钻研,包括构思、拟提技巧、结构、语句、字词、修辞、标点等,以上只是就平时易被忽略的教材资源谈了几点浅薄的做法。

篇15:语文教学中怎样融入传统文化初探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七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乐器等等。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肩负的重任,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我就语文教学中怎样融入传统文化谈点初浅认识。

一、 传统文化教育应立足于课堂教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教学《马踏飞燕》时,在讲述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以插入讲述唐代唐三彩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唐三彩在马的制作方面也有同样高超的技术和有同样的艺术价值:唐代有一种与“马踏飞燕”制作原料不同的艺术品,叫唐三彩。它是一种陶瓷,盛

行与唐初,产于洛阳,制作素材很多,有人、动物等,其中以马的塑造表现最为出色,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俯首舔足,表现出各种生动、逼真的姿态。有着非常之高的艺术价值。唐三彩因为它做工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 这样,在讲述东汉文物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了唐朝陶瓷唐三彩的一些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古人卓越的才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讲中国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可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尽力。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 在课外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仅是从课堂教学中去了解,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第一文库网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

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副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阅读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 强民族自豪感。中国文化内容丰富,仅有课内阅读是不够的,教师必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古典文诗歌、古典名著、中外故事等,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先生的话告诉我们,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阅读更多著作,阅读面广一些才能得到更多收获,了解更多文化知识,还能提高自己得写作水平,“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

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

三、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诗词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突破口。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

四、举办多彩的活动是弘扬传统文化长效的载体 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一是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讲故事。二是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

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三是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四是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一次“诗词诵读”,可能是学生一次快乐的心灵体验,一副“佳联妙语”,可能是学生一个激情创作的瞬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必经之路。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所以,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篇16:挖掘英语教学中的“兴趣点”

挖掘英语教学中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英语课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英语教材本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潜在着很多可利用的兴趣因素,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挖掘都可成为英语课的兴趣点,再从这些兴趣点切入,以点带面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就能大面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充分利用歌曲,挖掘“兴趣点”

儿童心理学特征告诉我们,唱歌能使学生感到松弛、愉快、满足,产生兴奋情绪。因此,教唱英语歌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课前一首歌 ,是组织进行教学的好方法,它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激昂的情绪,为上好一堂课作前奏;课中一首歌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减少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唱好一堂课的尾声。

教师还可在教学中针对一些重点、难点,用所学句型、词汇创造性地进行“旧谱填新词”,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新单词巩固阶段,我常用《What’s this ?》这首歌让学生自问自答。小学阶段的实物单词都可采用此歌来进行复现巩固。

二、精心组织活动,寻找“兴趣点”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很注意课堂纪律,课堂上学生们静静地坐在那儿听老师讲,然后跟老师读,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如做游戏、讲故事、绕口令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游戏,因为游戏是小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90%以上的小学生喜欢课堂教学游戏。游戏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快乐,使他们的身心达到完全的投入;游戏使枯燥、机械的句型操练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如单词比赛、touch and guess、传悄悄话等都是十分受欢迎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游戏。

如在教学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 Is this a...?Yes, it is .No, it  isn’t.这些基本句型时,我设计了“Guess”的游戏。课前我预先准备一只装着实物的盒子,让一学生主持并判断对错。主持的学生问What’s this ?全班学生立即争先恐后地举手,S1:Is this a pencil ?S2:Is this a sharpener?......在竞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重复使用所学的'实物单词,枯燥乏味的句型也因为有了这个游戏而变得生动活泼,其乐无穷。

三、开展小组竞赛,培养“兴趣点”

兴趣和成功往往紧密结合。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可使人的需要不断地满足,心情舒畅愉快而求索不止,这对英语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轻松、和谐、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以趣味活动为主线,以学生心智发展为重点,让学生经常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快乐,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我们把全班分成四个组,每一组给他们一个“吉祥物”,如Mouse Group、Cat Group、Panda Group、Duck Group 等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在每节课的复习、操练等环节中穿插进行一些竞赛,小游戏。由每组派或抽学生参加,谁先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或者取胜,就得到一个“小笑脸”。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为本组增添光彩,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利用媒体手段,增强“兴趣点”

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知识和经验,抽象思维不够发达,但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作为英语教师,要经常利用图片、实物、录音机、投影仪等多种辅助工具,利用情景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这样就能使英语课堂形象化、趣味化和交际化,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

如教apple、banana、pear、orange等实物单词时,可以把实物带进课堂。虽然这些实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但教师把它们带入课堂,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在英语单词与实物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有关的生词也会在几分钟内就记住并说出。

一些不便带入教室的实物,我们可以用相应的图片、卡片、小学生的玩具或模型代替,如教Unit 7  Animals  Lesson 22 时,我用图片、玩具把教室布置成动物园,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兴趣,整堂课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充满好奇兴奋。

五、加强课外实践,巩固“兴趣点”

“学有所用”驱使学生乐于参与语言实践,在运用中获得心理满足和成功感,而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能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使之产生巨大的内动力。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相互叫英文名字,同学校的学生、老师用英文问好、会话。指导学生在课外看英语节目、多看一写英文小故事、小幽默;指导学生讲英文故事等各项活动。

另外,利用新年的到来和各种节日等,就学生感兴趣的某些话题,定期进行交流,让学生尽情表演,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语言交际。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抓住“兴趣点”展开教学,教师要找准一个最佳切入点,引发“静水投石”的中心辐射效应,使“兴趣点”的挖掘和利用真正能起到以点带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池上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的说课稿

数学家的眼光读书心得体会

高一新学期政治教学的工作计划精选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音乐心情高中优秀作文

音乐欣赏课《天鹅》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江村小景》教学反思

高二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精选16篇)】相关文章:

简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开发论文2023-09-13

浅谈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论文2022-10-30

民间美术课程建设的意义论文2023-12-02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2023-11-29

教学资源论文2022-05-05

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论文2023-02-25

发现学习在高中理科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2023-11-19

学用数学研究性范文2023-09-14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2023-02-06

国培计划英语个人总结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