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时间:2022-12-11 08:08:3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精选9篇)由网友“当地领先坏账”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篇1:“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1.“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初一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例如,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篇2: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特点

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特点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梧台小学 田莹

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不过,咱们小学生在写作文时,要注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等实际因素决定了他(她)的语言和行动,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特点的时候,一定注意要把动作描写这一环节抓好,切忌张冠李戴,随手乱拈来,影响文章的效果和质量。

很简单,写一个小姑娘在街上蹦蹦跳跳的,大家读了既感到可信,又觉得生动。但是如果写一个老奶奶在街上蹦蹦跳跳的,那就一定觉得可笑,往最切合实际想,那就是老奶奶有神经病。同样,如果我们这样写一位老爷爷坐在墙根晒太阳:老人依着墙根,眯着眼睛,好半天才抬头看看太阳。那满脸的皱纹如条条沟壑,花白的胡须似根根银丝,偶尔艰难的动一动那迟钝的双腿。这样的描写同样让人觉得实际,而写一个青年人如此,那就让人不可信了。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要使艺术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使主人公尽可能地多做事,少说话。”这里的“多做事”就是让作者描写的人物从一些具体行为中突出性格特点,让人通过阅读文章中关于人物的动作描写,就可以大致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例如:

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揉捏着。

(冰心《小橘灯》)

这段动作描写,用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人物的特征。一看就揣摩到这是一个细心、灵巧的小姑娘,展示了她选橘、削皮、揉捏的过程,这些动作与后文掏瓤、取针、穿线、点蜡等动作结合起来,形象展示了小橘灯的制作过程,同时也展现出小姑娘美好、善良的心灵。

一位同学写一个胆小的孩子放爆竹,是这样描述的:“他拿着爆竹,硬着头皮把爆竹放到地上,紧张的划着火柴,往后退了两步,伸长胳膊,一点儿一点儿地往爆竹前凑。他手打着哆嗦,嘴半张着,火柴还没接近爆竹,不知谁喊了一声:‘着了!’吓得他扭头就跑。”

这段描述,并没有直接说出这个孩子怎样怎样胆小,而是用具体的动作行为来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1、把爆竹放在地上;2、伸长胳膊往前凑;3、手打哆嗦,嘴半张着;4、扭头就跑。这几个连续动作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他”胆小、谨慎的性格特点。

通过赏析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些描写都是通过动作描写来体现人们的性格特征的,并且与人物的年龄相吻合。纵观当前一些学生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没经过细致观察和推敲就加以描述的,一般显得干巴巴,也有的一般化,更有甚者弄出笑话来。很简单的事例:男生喝水的行动,和女学生一般是不一样的;三伏天,在炎热的中午,又是半天没喝到一口水,此时喝水的行动与平日也一定是不同的。这就提醒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行动时,要仔细观察,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

下面一位小学生写的作文,也是行为描写,可十分让人可笑:

“几个大妈在捉迷藏,只见一位大妈紧紧捂着自己的眼睛,另外两位大妈快钻到了柴草垛里了……”这样的描写,与人物的年龄特征以及实际行为就完全背离了。这位小学生完全是在凭空想象,把幼儿的行为强按在了中年大妈的身上。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通过动作描写比较完美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呢?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平常生活中,做到认真观察。

文章就是是实际生活的反应。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就人物来说,各种层面的都有:工人、农民、军人、商人、干部、教师、学生……就是同一个阶层的人,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就农民来讲,老人和青年人干活的节奏以及动作绝对不一样;就是学生,高年级和低年级,男同学和女同学又在说话做事上有着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小学生平时就必须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做一个有心人。据说当年吴承恩为了写好《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专门买了一只猴子,在一个阶段天天观察猴子的举止行动、喜怒哀乐。经过这样细致的观察,终于写出了“孙悟空”这个鲜活的形象。我们小学生就得借鉴和学习吴承恩这种精神和做法。我们常说:“行动从思想中来”,就是说人物的行动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内心世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鲜明。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而更重要的是描写他是怎样做的。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要做到这样不通过深入生活细致观察是做不到的。

二 、多向经典文章和专注学习借鉴。

在学习描写人物动作时,可以借鉴一些古今优秀作品中的人物动作描述,比如《水浒传》中两个性格暴躁的人物――鲁智深、李逵。这两个人都是性烈如火,可是仔细读读他们的具体行为,我们就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不同特点。

描写鲁智深的:“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描写李逵的:“他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跌做粉碎。”这些描写,就把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从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二人不同的,就是李逵的急噪是鲁莽的,而鲁智深是粗中有细的 .

三 、写人叙事中穿插写

人物的动作描写不是孤立的,要放在具体的事件中写人物的动作,也就是说在叙事过程中,需要表现人物某方面的特点或品质时,可进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人物通过典型的、细致的动作描写,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绝不能为写动作而写动作。

篇3:家庭教育要符合孩子的特点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它只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只有符合儿童、青少年内部发展的规律才能起作用。例如,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三四岁的儿童,只知道一个苹果、两个苹果;一只兔子、两只兔子。他没有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对幼儿进行教育要具体,用讲故事、做游戏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切忌用抽象的概念向他们说教。又例如,儿童的注意力是不稳定的、不持久的,我们进行教育就要注意形式生动活泼,引起他的兴趣。有些家长急于求成,不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以外,还增加许多家庭作业,结果适得其反,既加重了儿童负担,又影响了儿童健康,这就叫作拔苗助长。

十四五岁的少年和幼年不同。他们的基本心理特点是:独立生活的要求很强烈,不愿意依附家长和老师,而愿意单独行动;他们好奇心很强,许多事情都想试一试。但是他们认识能力又有限,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处在愿望和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状态中。这个时期的教育特别要注意诱导,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到正确的方面去。有的父母不了解少年的这个特点,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这样不仅会压制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总之,每个年龄都有不同的特点,家庭教育只有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父母亲还要把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我们常常遇到两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一种是对孩子溺爱。父母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吃和穿,对他们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姑且迁就,任其发展,使孩子轻则养成任性、固执等坏脾气,重则因为追求享乐而好逸恶劳,直至误入歧途。这种父母名为爱子,实为害子。另一种是对孩子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打骂,使孩子变得谨小慎微、胆小怕事、性情怪癖。也有的表面顺从,背地里干坏事,家长还以为他听话老实,等到坏事被揭露,才吓了一跳。这两种方法都很难把孩子教育成为社会主义的新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为此,就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几方面对他提出严格要求,把热爱孩子体现在严格要求上。当然,这些要求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孩子能够做到的'。

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但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体罚孩子,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粗暴地对待孩子、体罚孩子,就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温暖,认为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从而产生憎恶一切人的错误的思想感情。我们在青少年管教所遇到过不少孩子,都是从小失去母爱,受到父亲的虐待,由于在家里、学校里找不到温暖,他就到社会上去找,遇到坏人的引诱,就把坏人引为知己,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人会说,“棒头上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是指封建社会培养奴隶的办法。我们现在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新人,他们应该有社会主义觉悟,用棒子是打不出社会主义觉悟来的。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家庭教育没有教材,没有课堂,它的教育力量就在于父母的榜样作用。儿童的天性是模仿,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模仿父母的语言和动作。以后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深刻地印入儿童的脑海里,父母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习惯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父母的坏思想、坏品德、坏习惯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子女。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使儿童在家庭里打好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基础,父母就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家庭教育中,还包括如何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一个人每天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节奏,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学习和工作,什么时候休息,这就叫生物钟。如果生活有规律性,那么他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精神愉快,学习工作都很顺利;如果违反了生物钟的节奏,生活没有秩序,那就会使神经系统的运转混乱,使人表现出心情烦躁,总觉得学习和工作不顺利。大人如此,小孩子更是如此。因此,父母就要从小合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规定时间做家庭作业。让小孩子从小养成按时作息的生活习惯。有些父母以为这是生活小事,让孩子自由作息,这不仅影响了作息,还损害了健康。当父母的切不可对孩子的生活小事等闲视之。

篇4: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一位母亲诉说:“我的孩子都4岁多了,可是,她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每次看书最多只能坚持半个小时,而玩玩具时却能聚精会神地玩很久。”这位母亲的苦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4岁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15―20分钟。而她的孩子已能集中30分钟了,显然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了。

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果要求过高,孩子做不到,就会失去信心。如有的家长一开始就让孩子背很长的儿歌,孩子无法做到,就会很泄气,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有的家长惩罚孩子时,把孩子关进黑暗的屋子里,这对于4岁的'孩于来说也是不适宜的,因为他会感到恐惧。

除非孩子对某一件事情特别感兴趣,可以任其自然以外,一般来说孩子进行某一游戏活动的时间不宜太长,以15分钟左右为宜。如弹琴、画画、学儿歌等等。时间太长了,孩子注意力就不能集中了,影响活动的效果;活动时间太短,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太快,不利于养成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情的习惯。

当你准备教给孩子一些知识时,一次不要教得太多,内容不要太深,以孩子能够理解为度。只有当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要求时,才能有效果。

4岁孩子的骨骼发育还不完全,肌肉容易疲劳,活动时要注意动静交替。不能要求坐得太久或者跳得太久、跑得太久等,安静活动和激烈运动应互相交替进行。

篇5:引进数理逻辑的知识要符合传统逻辑的特点

引进数理逻辑的知识要符合传统逻辑的特点

论述了传统逻辑的`一些基本要求,同时通过示例说明了数理逻辑的特点.比较数理逻辑和传统逻辑,认为引进数理逻辑的知识要符合传统逻辑的特点.

作 者:何新军  作者单位:河南省司法警察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英文刊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年,卷(期): 22(5) 分类号:B815.3 关键词:数理逻辑   传统逻辑   真值表   逻辑知识  

篇6: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第12期

一、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据此决策内容的行进方式

课堂上,教师每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或提出一个问题,都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较大的问题时,教师要放慢速度,搭设台阶,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案例】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发现问题]在完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课堂教学后,我安排了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的学生实验。有几组学生由于一开始所取的高锰酸钾的`量比较少,在收集第二瓶时,就没有氧气产生了。学生都很焦急,却无计可施。我问其中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会没有氧气了?”他回答:“我不知道,这试管里明明还有固体,怎么会没有氧气了呢?”

[查找原因]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是由个人的认知结构所决定的,因此,检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能帮助我们找到症结所在。因为学生在初学有关氧气的化学性质时,都是可燃物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后消失,并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化合反应。于是学生会沿用这种思维观念来理解高锰酸钾的分解反应,才会产生这样的困惑。

[解决问题]只有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才能发展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我通过问题的搭建,暴露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缺陷,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欲,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于是我对该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改进。

首先,教师做实验,学生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地记录在下表中。

教师

依据现象适时提出问题,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逐渐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

问题1:用酒精灯加热高锰酸钾,为什么加热到t1时只有少量气泡产生?

问题2:为什么加热到tn后就没有氧气产生了?

问题3:加热到tn后,没有氧气产生了,说明高锰酸钾没有了。那现在试管里怎么还有固体?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该固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篇7:让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

让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

摘要:数学教学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一是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难以“容纳”这一知识,二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难以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新知识应该如何“修剪”得适合学生吸收,如何使学生“活动”起来,做适合他的认知结构的活动。一、复杂方法简约化;二、前后呼应流畅化;三、实际问题逐步数学化;四、形式理解溯源化;五、借助几何意义动态化。关键词: 数学教学难点 认知 教学设计我们在教学实践、观课活动或与同行的交流中,常有这样的同感:课前对一些内容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实施时,感到不自然,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或自圆其说,或越俎代疱,或生拉硬扯。这些数学内容称之为数学教学难点,数学教学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一是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难以“容纳”这一知识,二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难以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对客体的认识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即如何把对象纳入(整合)到已有的认识框架(认知结构)之中;也只有借助于同化过程,客体才获得真正的意义。与此同时,认识框架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或建构的过程,特别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的情况下,主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变革,以使其与客体相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顺应”。教学设计就是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逐步将数学难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参与创造适宜的挑战环境,学生思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去了解学生的数学结构,分析他的主观感知有什么问题,新知识应该如何“修剪”得适合学生吸收,如何使学生“活动”起来,做适合他的认知结构的活动。1、复杂方法简约化人的认识总是不断在反思中发展、前进,思维不断在清晰化――明朗化――简约化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教学设计也应适时地“修剪”、重组教材(教学)中内容、方法,以适合学生吸收。案例1、正弦定理的向量证法。

C

B

H

A教材用向量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时,在三角形一个角的顶点作垂直于该角一边的一个单位向量j。学生觉得单位向量j在三角形的外部,没有与三角形的点或边形成封闭的图形,这与初中平面几何的辅助线作法相差很大。再者,教材利用j•(+)=j•,再根据分配律将各向量转化为单位向量j上的'投影。此法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去较远,理解上费力费时。我们不妨简化证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作某一边上的高,各向量向高所在的向量投影,而不用单位向量。如:CBHA作AH⊥BC于H,∠BAH=90º-B,∠CAH=90º-C,=||•||cos(90º-B), =||•||cos(90º-C),∴||•||cos(90º-B)=||•||cos(90º-C),∴||sinB=||sinC,∴csinB= bsinC,∴=这样,帮助学生“自我调节”,把平面几何知识与平面向量知识整合在一起,内化为个体自身的思维模式。2、前后呼应流畅化在引入新对象前刚学的知识和经验,对下续新对象的学习起着非常强的“暗示”作用,如果突然中断,而转入另一知识,学生会显得不知所措。教学设计应顺势利导,产生共鸣。案例2、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的教学中,大家除了介绍教材上的方法外,还介绍其他一些方法,但总觉得引入不自然。因为在学习了等比数列的定义后,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在方法上与以往的经验不一样,学生感到很突然。如果启发学生联系等比数列的定义,就容易得到:=q , =q , =q ,…,=q…… ⑴。转化为  a2=a1q,a3=a2q,a4=a3q,…,an=an-1q。各式左右分别相加,得 a2 + a3+ a4+…+ an =a1q+ a2q + a3q +…+ an-1q,即 a2 + a3+ a4+…+ an =(a1+ a2 + a3 +…+ an-1 )q……⑵,往下容易得出:Sn-a1 =(Sn-an)q , ∴(1-q)Sn=a1-an q,即(1-q)Sn=a1(1- qn),∴当q≠1时,Sn=。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⑴式结合等比性质或对⑵式结合Sn= a1+ a2 + a3+ a4+…+ an的特征等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和“创造”出各种方法。创设情境,营造交流的氛围,帮助学生把新的问题“同化”到已有的认识框架(认知结构)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优化教学设计的目标。3、实际问题逐步数学化现实世界自始自终贯穿在数学化之中,我们常把由现实世界直接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称为“概念的”数学化,它往往随着不同的认知水平而逐渐得到提高。观察、比较与识别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并在类比、归纳的实际经历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或是找出其共性与规律,形成数学的抽象与概括,也就是学会“数学化”。案例3、数学归纳法原理。常见的教学设计是以“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入,这个“效应”对学生而言十分直观明了,容易接受,但紧接着引出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特别是第二步归纳假设用于证明的必要性学生不易理解,常常出现没有利用归纳假设的“伪数学归纳法”。究其原因是从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形象化”,未逐步“数学化”,而从直观到抽象一步到位,学生无法从中提炼出数学本质。不妨经过简单的“数学化”,提炼出数学本质,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变革“顺应”新的知识。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形象化过程(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分析):一列多米诺骨牌同时具备二个条件:⑴第一块倒下;⑵假设某一块倒下,可保证它后面的一块也倒下。结论是什么?第二步:简单的数学化过程(让学生将“多米诺骨牌”换成“偶数列”):一个数列{an}同时具备二个条件:⑴第一个数是偶数;⑵假设某一个数是偶数,可证明它后面的一个数也是偶数。结论是:所有的数都是偶数。第三步:理解数学本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议题:将数列问题中一个或二个条件中的“偶数”换成“奇数”,其结论有何变化?4、形式理解溯源化对形式的理解,首先是对本质的理解。很多时候要追溯到形式、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案例4、反函数的表示法。教材中写道“在函数x=f ―1(y)中,y表示自变量,x表示函数。但在习惯上,我们一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为此我们常常对调函数x=f ―1(y)中的字母x、y,把它改写成y=f ―1(x)” 。为什么要把x=f ―1(y)改写成y=f ―1(x)?仅仅是因为“习惯”的原因?学生感到困惑,教师解释时感到理由不够充分。我想,这要从反函数的定义以及作用来理解,x=f ―1(y)与y=f(x)中,x的取值是相同的,y的取值也是相同的,因此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是相同的,但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因为自变量与函数的地位已经互换。为了使x=f ―1(y)与y=f(x)在同一坐标系中有相同地位的量在同一坐标轴上,便于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才“对调函数x=f ―1(y)中的字母x、y,把它改写成y=f ―1(x)”,这样一来,x轴就是自变量轴,y轴就是函数轴。我们可以把这一理解,设计成提问或问题进行交流,在“数学学习的共同体”中,使学生对数学形式和数学本质有一个“个体创造性的理解”的过程。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建构,使新的学习材料在学生头脑中获得特定的意义,这就是在新的数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不断完善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五、借助几何意义动态化对数学对象的认识是以头脑中实际建构出这种对象为必要前提的,这种“建构”活动并非简单地理解为如何在头脑中机械地去重复有关对象的形式定义,而是必然包含有一个“具体化”(相对而言)的过程,也即如何把新的数学概念与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对学习主体而言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十分直观明了的,也即建立起适当的“心理表征”或“心理意义”。案例5:奇偶性与周期性的应用已知函数y=f(x)是最小正周期为2的偶函数,当x∈(0,1)时,f(x)=-lg3|x|+2,求:当x∈(1,2)时,f(x)的解析式。这一类题目的解答通常是:∵当x∈(0,1)时,f(x)=-lg3|x|+2,∴当-1<x<0时,0<-x<1,又∵y=f(x)是偶函数,∴f(x)= f(-x)=-lg3|-x|+2=-lg3|x|+2,当1<x<2时,-1<x-2<0,又∵y=f(x)是最小正周期为2的函数,∴f(x)= f(x-2)=-lg3|x-2|+2。

学生初次接触此类题目感到很抽象,不知如何才能把两个区间联系起来,不清楚解答中x范围不断变化的目的。因此,在解答前可启发学生做如下探索:将条件“当x∈(0,1)时,f(x)=-lg3|x|+2”改为“当x∈(0,1)时,f(x)=-x+2”,并作出图象――(0,1)上的线段AB(如图)。第一步:利用“偶函数”这一条件,关于y轴对称得到线段(-1,0)上的AC,第二步:利用“最小正周期为2”这一条件,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1,2)上的线段BD,(当然也可以交换这二步的顺序)。根据这一动态顺序可逐步理解两个条件的作用以及x范围不断变化的目的,然后再根据偶函数与周期的定义,按动态顺序写出解答过程。在这里,偶函数与周期的几何意义为解题建立起了适当的“心理表征”或“心理意义”,动态顺序对解答过程中逻辑顺序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过程作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使各要素尽量达到较优的组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地进行教学设计,而且还要进行多种多样的设计;然后根据不同的学情进行对比和选择,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并且把优化教学过程理解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参考文献: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篇8:导语设计要紧扣学生心弦论文

一、导语设计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在阅读教学中,导入方式是灵活多变的,但不外乎是理论、情境、内容等方面的选择和运用。

1、理论导入,它是一种理性导入方式,常常从文体介绍入手,或从文章特色阐述开始,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明晰的了解,然后以次为基点,在以后学习中,使学生的思路清晰、畅通。如我在教学《长江之歌》中,先从文体谈起,具体阐述了诗歌的特征,让学生先入为主,对诗歌有一个大体认识。在《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中,我紧抓文章“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的特色人手,介绍了叙事的几种方法,强调一切叙述皆是为了说理。

2、内容导入。就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通过解说和阐释,让学生了解大意,以便步步深入,吃透全文,内容导入形式多样,可以从审题入手,抓住字眼,剖析标题;可以从注释或提示入手,掌握背景阐发中心;可以简介课文,综合分析,概括阐述;可以旧课导入,横向比较,同中求异;也可以引用典故、奇文,激发兴趣,活跃思维;还可以巧设悬念,引起学生求知欲望…….我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先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琥珀》,从而让学生的兴趣很自然的过渡到科普知识上来,教育学生老是呆在家中,永远也读不懂大自然的文字。

3、情景导入。这是一种形象生动的导入方式,它能引导学生切身体验作品的情感氛围,去触摸叙述主人公的思想脉络,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导入方式,还可以应用直观教具,展示图片促进联想,还可以渲染气氛创设情景,使学生渐入佳境;还可以激发情感日,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如教学《船长》时,我首先结合学生生活常识,让学生回忆一般情况下发生危险说,人们惊慌失措的样子,然后朗读描述船长镇定自若、沉着指挥的动人场面,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升华。通过教学,学生体会和联想,船长光辉伟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清晰明朗的浮现在学生眼前。

二、导语设计的要求要切合实际

尽管导语设计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但是必须要求切合实际,必须从教材和教学实际出发,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必须体现一些共同的要求。

其一,导语设计要揭示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在初始阶段,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因而导语必须开宗明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其二,导语要有情感。情感是连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通向作者心路的桥梁。导入时,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澎湃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要尽可能体现作者的情感,以创设情景。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反映,尽快和学生的情感接轨,尽快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

其三,导入要有美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导语必须新颖别致,美若“凤头”,让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审美的享受,获得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篇9:基于英语教学课内外任务设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探讨论文

笔者所在校区目前使用的《牛津英语广州版》是一套趣味性强、图文并茂、教学内容时代感强的教材。它起步平稳,容量大,信息多,且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重视以语言为工具,解决专项任务(如调查,采访等)的运用能力。对于教师进行教材的再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依据。笔者通过对《牛津英语广州版》课内外任务的设计研究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创造力。

一、创建有利于培养创造性学生的环境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其中,“心理自由”是“心理安全”的结果。我们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环境。因此,从初一入校开始就要努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首先要注重维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拥护是成功地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在教学技能上,要善于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如初一时,笔者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单元主题学唱英文歌;初二时,课前五分钟就是showtime,同学们按照分组任务,可以表演任何想说的,与课堂内容相关或无关的都可以,教师带着欣赏和鼓励的态度,面带微笑地听着他们的再创作。学生们从开始的一两句话到后来能说上一大段话,每次进步都能感受到他们所迸发出的创造的火花。

二、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力训练

1.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法是在进行创造力训练时最常用的方法。

x它由奥斯本(Osborn,1963)提出,原意是用暴风雨似的思潮以撞击问题,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遵守以下的原则:(1)不批评他们的任何观点;(2)鼓励“百花齐放”,发言充分自由;(3)求量为先,以量生质;(4)寻求组合与改进。

2.启发式教学法。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笔者充分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问题进行知识创造。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启发式的教学法被广泛运用在阅读、听力、写作和语法等专项教学训练中。《牛津英语广州版》每单元的听力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任务型听力,以图片或表格形式出现。在播放听力之前,笔者会先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给出问题:今天听到的对话中有几个人物,对话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根据图片猜测故事发生的情景或根据表格已有信息猜测挖空信息等。在学生们普遍认为比较困难的写作教学中,笔者基本弃用传统的语法演绎法而采用设置悬念和逻辑推理的启发式教学法。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某个情景,用演出的方法来组织开展教学。学生根据此情景选择不同的角色,将要训练的词汇和语法以及课文内容用英语口语甚至肢体语言来表达进行操练的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思考和理解来掌握语言,并且是身体力行来感受语言,如Halapi&Saunders(2002)所述,角色扮演对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流行性和自发性非常有帮助。同时,因为角色扮演是发生在一个模拟的情景之中,学生在心里上是没有压力并且安全的,学生可以自己自由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自由地发展语言能力,因此,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4.通过Project板块来进行课外活动的任务设计。《牛津英语广州版》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每个单元最后一个任务模块的Project&UsingEnglish。设计的本意就是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各方面潜能并很好地指导了我们课外任务的设计方案。

三、课内外任务设计的实践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体现

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笔者深感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三年融洽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效果好,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力争上游。课堂上大家为一个问题争执到面红耳赤,课下大家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欢呼雀跃。能力较好的学生课后广泛阅读,增加了语言输入量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基础一般的学生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能积极学习。我班参加年级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屡获第一;部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英语竞赛硕果累累。同学们从学习和活动中提升了交往能力、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我们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形成需要教学双方的共同配合。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人情感,给学生提供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并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为他们打开思维创造之门,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加个性”的人才。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教师听课评语意义

学生论文

任务引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体会论文

优秀教案评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任务型教学法的来源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精选9篇)】相关文章:

导师对学生学术论文评语2022-12-26

教案检查评语2023-06-05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022-11-12

语文听课评语2022-11-05

硕士导师对学生的评语2022-06-24

任务驱动法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2022-12-25

实践教学服装设计论文2022-09-05

浅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论文2024-03-11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2022-04-29

建筑学实习评语2023-01-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