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

时间:2023-09-06 08:18:46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哈马吼比”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

篇1: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1】

摘 要:初等数论是大学本科数学的专业基础课,但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究其原因,除其内容相对简单不受师生重视外,也有课程设置不科学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等因素。

本文旨在改进教学方法,阐述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心得。

归根结底,就是在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设计上下工夫,取得理想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等数论;教学方法;改进

初等数论是数学专业本科阶段代数系列课程中的一门,与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等已得到普遍重视的情况相比,初等数论课程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陈旧等方面,由此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等诸多问题。

那么,如何改进初等数论课程的教学、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仅就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问题。

一、在思想上给予初等数论以足够的重视

初等数论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主要研究数的性质和方程的整数解,是中等数学中数的理论的继续和提高,是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最好衔接。

尽管其使用的方法是初等的,但应该看到其很多内容及思想为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做了很好的铺垫,提供了抽象理论的具体实例。

初等数论为后续的代数提供了一个样板,很多理论都要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上去。

在整数集这个熟悉的领域中体会好代数的思想和方法,为将来学习和研究的提升做准备。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RSA公钥体制和离散对数体制均来自初等数论,并且正在不断采用数论更为高深的理论成果[1]。

这反映出初等数论在实践应用上的价值。

既然初等数论课程如此重要,那么一些高校数学专业为什么会不重视这门课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门课程内容表面上相对浅显,教学单位没有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初等数论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真实作用,低估了它存在的价值,他们认为大学数学应当讲授更为抽象的问题,初等数论的存在比较尴尬,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够突出这门课程的地位。

不但没有将之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讲授,而且有的将其由专业必修课改成大三讲授的选修课。

这种错误的课程设置,抹杀了初等数论这门课衔接中学与大学数学教学的桥梁作用。

此外,大三学生面对相对浅显的数论课程,也确实提不起兴趣,进而影响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备课、授课的重视程度。

这种情况冯克勤先生曾经撰文提到过,并且阐述了大一新生开设初等数论课程的理由和积极意义[2]。

遗憾的是十几年过去了,仍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现在,我们采纳冯先生的建议尚不算晚,应当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上做出切实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发挥初等数论在大学数学学习与教学中的作用,进而使之在应用领域能为人熟练地应用,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

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重视程度和履行情况也至关重要。

教师不但要积极讲授这门课程,而且还要下一番心思认真准备,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怎样开始,怎样展开,结尾应强调什么,知识点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等,这些环节都极为重要。

教师投入热情,自然就会带动学生的热情,师生互动达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便水到渠成。

备课充分与否,教师和学生都能体会得到。

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集中于教师课堂讲授演算、随时提问的方式。

这种方式立足于教材本身,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中规中矩,对数学专业课程的讲授而言有它的优势。

对初等数论来说,情况就不同了。

上文所言,不科学的课程设置,实际上是将初等数论这门课程置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其内容简单,又在大三开设,甚至属于选修课程。

带来的结果是听课的人少,学生和老师的情绪互相影响。

学生认为没什么可听的,过于简单;教师认为学生一看都懂,讲起来也没什么意思,双方的情绪都不高。

这便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地位,采取相应的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增加与基本定义及定理相关内容的介绍

在课堂教学中,对基本定义及定理的背景、来源、研究动机、目的与其应用的讲解是必要的。

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它们如何得来,有何应用。

如讲质数问题,就要提及整数。

整数是最先接触的数集,都以为整数是最基本的数,但中国古代数学家把质数叫做“数根”,意思是数的根本。

因为任何整数或者是质数,或者是几个质数的积。

古希腊时代的伟大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就已经给出质数的若干性质。

欧几里得给出算术基本定理在普通整数中的证明,后来高斯在复整数集{a+bi|a,b均为整数}中得出证明。

高斯曾经在《算术探究》提过:“区分质数和合数,并且将合数分解成质因子,是算术中最重要又最有意义的问题。”高斯明确指出了质数的重要性。

今天,质数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应用上日益重要。

基于大数分解方案的公开密钥体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把以上的相关内容向学生做一个简略的介绍,一方面,丰富了质数问题的知识含量,另一方面强调了质数问题的重要性。

不但从数学史的角度深化了学生对质数的理解,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史方面的适度渗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用到,效果良好。

(二)盘点每堂课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多练习

课堂上可能学了很多东西,学生能消化吸收多少?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又记住了什么?我们自己要经常问自己,更要经常问学生。

换言之,即要求学生每堂课过后要关注教师的总结,也要自己去总结。

课堂上会有一些具体细致的计算与证明,这对领会这门学科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于执著细的方面,以至于只记得怎样做,而忘了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

要注重讲系统的方法,并展示这些方法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同时说明为解决另一些数学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数学。

可以在每次课的结尾盘点当天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印象。

但一定要要求学生课下动手做,要多练习,使其具备一定的基本功。

学期末,教师要向学生盘点这门课程的重点内容。

初等数论都能让我们想到什么,哪些是这门课程的精髓。

初等数论的重点是算数基本定理、中国剩余定理、模n的剩余类、欧拉定理(费马定理)、高斯二次互反律等。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相对而言,初等数论这门课内容简单,易于达成师生间的良性沟通,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

但不同授课内容,学生的反应会有所不同。

有时学生会对某个问题较为敏感,思维也比较活跃,能够积极思维并参与讨论,带动其他同学,带动整个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好的。

有时学生会对接受的内容产生诸多疑问,因此,表面上课堂并不活跃,大家都在默默地、积极地思考,沉浸在一种数学的氛围之中。

这种课堂氛围同样能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

(四)调动学生参与到应用数论解决简单的实践活动中去

初等数论课是一门可以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课。

作业中会发现对同一个题目,他们可能有很多种做法,应该对他们给予鼓励,使他们有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数论课还可以让学生编一些解决问题的算法。

比如,编程解决素数判定(当然是适当大的数以内的)、最大公因数的求解、一次同余式的求解。

在全班同学范围内编一个密钥表来模仿公开密钥体制给学生发加密信息等。

可以让学生互相比较谁的算法好、速度快,这些既锻炼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我们还针对教学中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方法。

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的问题。

这是涉及既能保证普遍的教学质量,又能注重优秀学生培养的一个老问题[3]。

有的学生天赋好、基础好,常常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问题,要积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鼓励他们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这可能同时涉及其他课程、其他学科,也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以及学科之间的关联。

在初等数论课堂教学改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利用这门课程的教学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某些思想是有效果的。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与学,很多学生都明白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他们学习前人得到的概念、定理及方法的过程。

这些理论的叙述都是倒叙式的,与前人得到的顺序是相反的。

师生虽然不能完全模拟当年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也应尽量一起分析这个问题的产生、可能的解决思路,最终方法的确定,一同回味和享受这个过程。

这一过程对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体会思想、学习方法、培养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研究能力[4]。

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基础课教学的探讨永无止境。

我们只能探索、改进、再探索、再改进。

参考文献:

[1]冯克勤.高校代数教学的一些实践与思考[C]//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9-52.

[2]冯克勤.高校代数课教学的一些作法和看法[J].大学数学,,(5).

[3]曹重光.高等代数课程建设与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9).

[4]曹重光,张显,唐孝敏,生玉秋.高等代数课程建设与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7).

初等数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2】

近年来,初等数论在计算机科学、组合数学、密码学、代数编码、计算方法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近代数学中许多重要的思想、概念、方法与技巧都是从对整数性质的深入研究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与其它数学专业课程比较来看,初等数论似乎很简单,但根据其涉及的题目却形式多样,解题时需要一定的技巧,所以真正教好、学好它并不容易。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初等数论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毕业以后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一、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

教材中的知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表述相对明显,能被学生直接解读、理解的知识;另一类是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需要经过教师的点拨、讲解才能彰显出来,才能被学生理解,即我们通称的隐性知识。

在注重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今天,教师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

《初等数论》的内容简明、语言精练,由此造成了不少的隐性知识。

篇2:浅析小学教育专业初等数论课程例题和练习题论文

例题和练习题是初等数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例题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具有示范引领、揭示方法、介绍新知、巩固新知、思维训练等功能,而练习题则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的一个载体,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个手段,所以初等数论课程的例题和练习题的选择很重要.当前高等院校数学系所开设的初等数论课程所用的教材虽然由于使用的时间长教材所配置的例题和练习题大部分比较合适,但也存在例题和练习题都偏少且练习题难度偏大和基础性的题目所占比例太小等问题[}z},更何况小学教育专业是最近几年开设的新专业,所用的教材也是近几年编的,大部分的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比较适合小学教育专业,但例题和练习题的配置大部分是照搬数学系所用的题目,或者是为了应用某个定理而生造一些例题和练习题,因而很多例题和练习题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尤其是与小学数学教学没有多少联系。

初等数论课程的特点是“定理本身易懂,但其证明难懂”,“例题难懂,练习题难做”.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初等数论的困难,不仅在学习有关知识,而且也在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也就是练习题难做,所以例题和练习题的配置是小学教育初等数论教材改革中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3:浅析小学教育专业初等数论课程例题和练习题论文

初等数论是一门古老的数学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整数的基本性质,它的理论和方法已广泛用于现代密码学、算子理论、最优设计、组合代数及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初等数论课程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研究整数的整除与同余及不定方程,其中的许多内容如整除、约数、倍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和性质都是现行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类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初等数论课程很有必要。

由于初等数论要求论证严格,所以它是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工具,学习初等数论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思维能力。

数论的许多问题本身很容易弄懂,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例如哥德巴赫猜想,但要想解决却非常困难。古今中外许多数学家都是由于被数论问题吸引而投身数学研究,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初等数论课程中有许多简明而又具创造性的问题,它们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很好材料,所以学习初等数论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造力。

篇4:浅析小学教育专业初等数论课程例题和练习题论文

3. 1将例题和练习题分层配置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伴随高校的扩招,加上小学教育又是文理兼招,所以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很难把握教学的难度,所以将例题和练习题进行分层很有必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将例题和练习题分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例题和练习题按难度分为三个层次:简单、基本和复杂.对简单的例题可略讲或不讲让学生自学,略讲时可适当加深;基本的例题可花大力气去讲;而复杂的例题可只讲思路或略讲,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理解.要布置少量的简单的练习题,多布置基本的练习题,而复杂的练习题可让学生选做。

以整除的概念这一节为例,整除的概念是初等数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对整除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初等数论的基础。像判断具体的数字能否被3,9,11等数整除就属于简单的例题和练习题,因为整除的特征是充要条件,所以判断的方法可多次使用;而证明整除的性质就是基本的例题和练习题;而象当n为大于1的整数,证明 不为整数就是复杂的题目了,可只讲思路或略讲,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

3. 2例题和练习题的选择必须与专业相符

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之一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为了适应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初等数论课程的例题和练习题的选择还必须与专业相符,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与小学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整除、同余等必须详细讲解,对其中的定义、定理产生的背景及基本思想、解决问题的典型方法和技巧都要多讲多练,使学生深入了解定义产生的客观需要、定理论证的整个过程,从而对小学数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而与小学数学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可略讲或让学生阅读,尤其是复杂的理论证明如关于简化剩余系的证明,就不必要求太高,否则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如讲了被2,3,5,7,9,11,13,19等数整除的特征,但没有讲被6,13, 17等数整除的特征,可补充相应的例题和练习题,或者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

再例如求约数与约数的个数也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显然除了在小学是用乘法和数的方法之外,还应让学生掌握从此数的标准分解式来求的方法。

3. 3让学生收集、改编和自编例题和练习题

小学数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而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初等数论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题不仅数量有限,而且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例题和练习题.例如可以从中小学数学竞赛中收集与初等数论相关的题目,也可以从互联网上去收集一些趣味性强且时代性强又与初等数论密切相关的目,当然也可以从初等数论的其他教材和习题集及相关书籍中收集,例如就有许多趣味性强的题目;也可以将一些题目进行改编;当然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自编题目。收集、改编和自编例题和练习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收集、改编和自编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童谣的趣味性强且与初等数论有关的题目,例如:三十六头羊,分成九行,只许成单,不许成双,怎样安排?再例如身份证的使用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频繁,第二代18位身份证的最后一位是检验码,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它和整除的带余除法有关一百盏灯分别标上号码1,2,3…100,开始它们都是灭的,第一个人把每盏灯的拉线开关各拉一下,使得每盏灯都亮了,第二个人把标号为2的倍数的灯的开关拉一下,第三个人把标号为3的倍数的灯的开关拉一下,以此类推,直至当第一百个人把标号为100的倍数的灯的开关拉一下.问最后有哪几盏灯亮着?这个题目很有趣味,也可将它改编为:一百盏灯分别标上号码1,2,3 , …,100,开始它们都是灭的,第一个人把标号为1的约数的灯的拉线开关拉一下,第二个人把标号为2的约数的灯的拉线开关拉一下,第三个人把标号为3的约数的灯的拉线开关拉一下,以此类推,直至当第一百个人把标号为100的约数的灯的开关拉一下.问最后有哪几盏灯亮着?而在学了最小公倍数后就可让学生自编如被2,3,6,8,9整除的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

3. 4在例题和练习题中提倡一题多解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初等数论的课时越来越少,以怀化学院为例:级初等教育专业(当时教育部还没有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周课时3节,每学期18周,开课二个学期共108节课,级小学教育专业周课时4节,每学期17周,开课一个学期共68节课,级小学教育专业周课时3节,每学期16周,开课一学期共48节课.课时少就必须高效利用例题,而一题多解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可得出不同的解法,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一题多解中的每一种解法都有代表性的例题必须精讲。

4结语

初等数论教材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本优秀的教材如第一版序中所说:“作为一个好的校本,我认为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教材要选择得恰当,安排得自然.第二是说理要严格而清楚,深入而浅出,也就是逻辑性与直观性都要强.第三是要引人入胜,使人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换句话说,问题的来源与发展都要交代清楚,使读者能从少许见多许,增加他们目前学习与今后钻研的兴趣.”其中第一点就是教材的内容要选择恰当,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的教材内容应符合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而本文只仅仅提出了一些关于选择例题和练习题的看法,其实小学教育专业初等数论教材还可以在内容上进行改革,例如增加数学史知识和一些中小学数学竞赛知识有关的内容,而且教材改革还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改革,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篇5:高职英语教学课程改进论文

高职英语教学课程改进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层次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虽然在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所提高,但进入工作岗位后依然需要较长周期进行岗位的适应和学习。所以,有必要在学校就读阶段,就为学生设计符合未来工作岗位的综合技能教育。针对工作场景的高职英语教学的改进核心不光以顺利就业为目标,更以就业即适应岗位要求为己任。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符合职业岗位要求,考核方式也以应用技能测试为主,英语课程应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工作场景的教学改进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学;高等职业英语;工作场景;教学改革

一、引言

公共英语课程是中国高职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参照了大学本科教育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系统性模式,但未考虑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特点。未来的用人单位对英语技能的要求,并非要求学生回答几个选择题,阅读题,写一篇作文这么“小儿科”,而是需要学生能书面或口头交流。以岗位适应能力为中心的工作场景化高职英语教学体系没有得到关注。最终学生毕业到岗后,不知道怎么运用英语技能,不知道哪些英语技能可以用,导致无法快速满足岗位要求[1]。

二、以未来岗位英语技能需求,重新设计与构建课程体系

公共英语课程的结构设计完全遵照国家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课程秉承了学科系统模式,培养和提升学生英语运用四项基础技能,该培养模式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但并欠缺对未来岗位需求的考虑。作为基础课程,高职英语的改进并非不能参考专业学科课程的改革思路。如何抓住未来工作岗位对技能要求的特点,如何重新设计和优化能满足工作场景的英语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部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偏向于能使用英语技能[2]。

三、课程设置核心应以技能使用为导向

各学科的教学和课程模式,有以下四种:以学科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等。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更专注构建系统知识的体系;以活动为中心的模式,在校生的兴趣范围是重点;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式,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作为设计教学内容的核心。以技能为中心的模式,以应用技能的建设为主:应用技能的建设内容,应参考未来岗位的工作场景,从中获取英语知识点并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辅以英语基础知识、英文文化等内容教学。以往的教学理念,以能力和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社会中和培养理念,慢慢地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应该从就业市场找到课程设计更新的新方向,建立以技能使用为导向的新模式,在这四种课程模式中,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更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四、以未来工作场景为模板

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化为实践经验。所以,英语的教学改革可参考“轻知识结构、重应用能力、重经验累积”的理念。将未来岗位要求与学生的应用技能提升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从实际从事的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分析工作过程中所应用的英语技能,然后根据所掌握的英语知识点来选择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体系,以技能应用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累积为构成要素,在该核心理念的改革目标中,可考虑不设计完整而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五、基于工作场景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自20世纪90年代起,给予工作场景的教学方式就在全球的高等职业教育行业流行起来,它将知识的学习和工作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把工作任务拆分为多个最小单元来设计教学,以完成工作目标为导向来设计和岗位职责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该方式摒弃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树立了“以用为王”的.指导思想。无论英语课程或是其他专业课程,在改革方面应以“应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的中心,采用针对工作场景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应用技能并积累实践经验,辅以案例、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训练[3]。

六、建立以技能应用评价的考核方法

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以“理论知识必需和够用”为主,针对学生为适应未来面临的岗位要求,重点培养他们的应用技能。因此,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应设计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从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中,基于工作场景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汉语和英语间架起了一座应用和实践桥梁。通过新型的基于工作场景的学习体验,学生求学的能动性可获得有效的激发,学生有进一步主动学习应用技能的动力。当学生在学校就能获得未来岗位要求的语言技能,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进入用人单位后才有可能会快速适应,只有达到这种目标,才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办学初衷。

参考文献:

[1]高翔,穆从军.关于复合型、应用性外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10-13.

[2]刘黛琳,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6):77-83.

[3]应力恒.基于工作场景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8).

篇6:高考课程改革后地理教学的改进论文

高考课程改革后地理教学的改进论文

【摘要】我国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地理的高考考试改革也同步走过了将近40年的历程,伴随着国家每次关于基础教育的素质考核指向的变动,这个改革的历程可谓之曲折。以近些年典型的试卷改动来看,地理高考试卷都在力求迎合国家新课改关于人才选拔上的新要求,也反映出了时代变革的丰富气息。高考课程的改革反映出这种教学基础目标的指向变动。本文着重分析了高考课程的地理教学制度的改革方面,并提出了针对新课标下地理教学的指导意见,有丰富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地理高考;新课改;教学任务;教学指向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12-0059-02

一、高考地理教学任务的改革概况

1.高考地理教学试卷的改革

首先,先来看下高考的改革的根本动向所在。随着高考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评价理念已经呈现出各种弊端,进而由新型理念所替代。整体上来看,其改革的指向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个是关于评价目标的变化,认知性评价理念转向为文化综合素养的评价。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死记硬背式教学已经被基本淘汰了。第二点是关于评价目的的变化,由以选拔为主导转向综合性地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第三点是关于评价维度的转移,可以说由单纯的固定知识与技能向情感交流,价值观等更多维度的评价。第四点是关于评价方式的变化,它由原本的追求客观性和单一答案,转向个体综合认知判断以及和理解多元性的评价。其次,地理高考命题的依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一步说,现有教学任务的核心评价标准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用来融合进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大小。当然这一目标变化也是经过国家审改后的,其新课程高考地理考试标准和试卷结构的相关技术指标是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这些文件的。再次,试题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重大改变。在命题指导思想方面,重点考查的是对知识灵活运用程度,联系具体事件进行信息处理,给予综合解答的能力。关于命题取材方面,取材早已脱离了教材内容的限制,大多从新鲜的社会事件进行取材,这些材料往往结合了教育目标的潜在导向,能够间接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而关于试题的设计上也越来越新颖,比如设置新的情境,考查学生全面的知识运用能力,而不再是死记硬背能力。同时,增加试题的思考维度,使得答案不再过于单一,只要答案合理即可得分。鼓励学生具有创意思维的答案,给予相应加分。而在试卷的整体结构方面,大体上呈现出题量减少,客观题不断减少,增加主观题增多的趋势。在试卷难度的控制方面,迎合国家扩招的变化,适当放低了难度,保持在0.50—0.55之间,但保留其选拔区分学生基础能力的功能。

2.高考地理教学目标的改革

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双向选择,全面评价的考试选拔模式。教学目标最重要变化的就是体现在培养的学生能力的相关培养上。国家对传统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的基本教学目标进行了新课改下的转变。

3.高考地理教学理念的改革

新的教学理念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重要表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活动的内容变化所引导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变化情况。新形势下,针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在先前传统的教学指示下发展并丰富的。这些教学指示有: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

二、高考地理改革后的教学改进意见

1.加深对高考的改革后教学任务的全面理解

高中地理老师需要根据国家新课改的相关指示,对高考试题的价值追求的做出深入解读和理解。在一定的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下,高考命题者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考诸多目标,而使命制的试题呈现出的特点。而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地理老师,就要求从具体教学指标对自身进行反思和领悟。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记忆能力,指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能力,这是最为基础的学习目标。第二,学生的领会能力,这是指能解读材料的综合能力。第三是学生的运用能力,指能将习得的材料经过自己的思维整理,应用到新情境之中。第四是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指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第五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指能将部分元素进行思维的整合,嵌套入新整体的能力。第六个是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主要是指对材料作出多角度的价值判断能力。评价不仅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的最高层次,同样它是联系情感领域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上这些新课改后的基础教学培养指标,其偏重有所变化。老师应当越来越偏重学生的高层次能力的相关培养,比如综合运用能力,评价能力,而对基本能力,如记忆力的考查则权重减轻。

2.加强对学生的教学配合工作

老师应根据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做好基本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相应的与新课改适应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说,比如根据高等学校对新生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能力的要求来开发相关的教学应用软件,进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课题研讨活动,和各个中学的地理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甚至与国家的省级重点学校进行关于地理教学的合作交流活动,来快速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的理念悟性。同时,需要对学生应对新课改下的考试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学生的应对能力不足所在,并和学生一起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难题。让学生和老师共同配合,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感悟并适应新课改下中学地理课程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如此,在多方配合努力下,才能让地理老师更精研于新课改下地理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力.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追求及教学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

[2]吴玉峰.高中地理新课程活动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3]蒋佩佩.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4]丛培英.高中地理新课程探究式学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篇7: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问题及改进论文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问题及改进论文

摘要:针对建筑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经过多年的测量教学实践,随着教材内容、测绘技术、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房屋建筑工程、给排水、道路与桥梁、城市规划、建筑学、工程造价、城镇建设、房地产管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测图、读图、用图、放样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课时少而教学任务重这一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删减有些过时不用的章节,让学生自学或进行大概讲解;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打破常规,采用互动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动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在《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仪器设备落后。学校测量仪器设备落后而且数量有限。在近年生源扩招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实际需要。加上学生多且水平有限,不能严格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导致测量仪器经常损坏,有的甚至报废。即使修好,仪器的灵敏度也大大下降。这样就会在实验课上出现一部分学生摸不到仪器、用不到新仪器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学习测量仪器的热情。

2、教材内容陈旧。现行教材内容陈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以讲述光仪器的测量方法为主。对于新仪器、新技术只是轻描淡写地介绍,很难适应当今测绘形势发展的需要。

3、教学内容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筑工程测量》这本教材主要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丈量和直线定线以及建筑施工测量等相关内容。所涉及的测量仪器以传统的水准仪、经纬仪为主,而现代测量仪器设备如自动安平水准仪、全站仪等在教材中没有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而在目前的施工测量中,这些现代测量仪器的应用又相当广泛。

4、测量实验场地简单。大部分学校在做测量实验时没有固定的场地,都是教师在校园里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做实验。校园里地形通常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高差,没有已知的控制点,这样教师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很难检核学生测量数据的正确性;学生在做实验时也会质疑这样的实验有什么实际应用或者有什么实际意义。

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多年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过分强调知识而忽视能力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理论轻应用,知识陈旧、僵化,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建筑测绘科技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实践训练内容不足,无法落实“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改进与实践措施

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有一些效果,但对于建筑材料这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光采用上课老师讲、学生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根本无法使同学掌握这门与实践经验紧密相关的课程的精髓,通过本人的理解与多年的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建筑测量工程的教学方法:

1、加强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仪器和利用仪器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尽量多创造实地教学或亲自动手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对于测量教学是很重要的。比如,讲解经纬仪的构造和操作这一部分内容时,如果能人手一台仪器,就比看书或挂图形象得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照练习,相信每名学生都能迅速地掌握该部分内容。

2、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教师应结合所讲的内容,在上课时除传统的板书外,也要多采用一些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测量仪器时,可以把测量仪器带到教室,或者做幻灯片、图片等,简单地向学生做一展示和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这门课学习的热情。

3、课程设计以行动为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以任务为载体开展工作页设计,每个工作任务设计工作页,在工作页中明确工作任务及其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咨询信息。由学生来自行制订计划和实施方案,并按照自主制定的实施方案,具体实施,最后对工作任务实施成果进行自评,然后教师再对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适合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工作任务,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咨询信息,辅助引导学生更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与实施。

4、从知识技术教育转向能力培养。根据建筑工程测量施工全过程综合分析施工测量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完成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改革,设计施工测量技能训练体系及必需的理论知识学习体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能力。应用能力内容包括: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制定建筑工程平面控制建立的方案;运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按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方案的实施,并提供符合精度要求的成果;能正确地制定建筑工程高程控制建立的`方案;运用水准仪,按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方案的实施,并提供符合精度要求的成果;制定建筑基础施工测量的方案;运用测量仪器,按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方案的实施,并提供符合精度要求的成果以便指导工程施工顺利地进行;能正确地制定建筑主体施工测量的方案等。方法能力包括: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能力和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从事程度较复杂的技术工作的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社会能力包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小结

总之,在测量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综合培养,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殷耀国.应用测量学及其教学改革[J].测绘通报.

[2]谢宏全.对《工程测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测绘工程,.

篇8: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及改进论文

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及改进论文

摘要:学生通过体育方面的学习和锻炼能够强健体魄,培养坚强、团结、奋斗等优良品质。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现状的调研和与发达国家比较,发现我国体育教育中的不足,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

体育和健康是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增强体质,培养坚强、团结等优良品质。

一、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发展和现状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都是根据各时期颁布的体育大纲标准设置的。颁发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以“提高体育意识与能力,发展终生体育”为主导思想,对中学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规定把体育课程分为必选、限选和任选三类,必选课程有田径、体操和民族体育,限选课程有游泳、篮球、足球、排球、和舞蹈。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级中学体育健康教学大纲》提出以“增强体育素质、促进身心健康”为中心思想,在课程方面规定学校要安排3次/周以上的体育锻炼,并将选修课比例提高到60%。由于受到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因素以及重文轻武教育思想的主观因素影响,教学大纲的内容并没有被很好执行。根据调研和统计,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课课时安排基本达标,在课时方面,有81%的学校能够按照大纲规定的3节/周执行,19%的学校执实行2节/周。

(2)体育课被挤占现象较多,这种现象在初三和高三年级情况更加严重,主要是学校出于对升学率的考虑。

(3)体育项目比价单一,田径和球类运动较多,其他方面较少。目前我国学校田径普及率基本达到100%,足球和篮球的普及率较高都在85%以上;乒乓球和排球,约为60%~70%;其他项目开展很少或没有涉及。这主要是由学校的办学条件、体育经费、师资力量等因素决定的。

(4)教育思想落后,只停留在上课这个基础阶段,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上教学项目少,教育不深入,学生难以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

(5)体育硬件落后与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共存。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达不到大纲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师较少并且没有对体育教师进行分科,因此一些选修科目无法开展。

(6)一些学校虽然有涉及部分体育项目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比较随意,与课本内容匹配度较低。

二、国外中学体育教学课程

对发达国家体育教学体系进行调研有助于发现我国当前的不足,并对体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美国的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学龄进行层次化区别。初中体育指导教学思想是使学生接触和了解较多的运动类型,以此使学生发现兴趣。在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分为田径、球类、户外训练、水上运动、射击和舞蹈等。高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对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深入学习,使之精通,发展为特长。此外,学校还非常重视体育精神的教育,以期通过对体育精神的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英国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将学生培养成文化、道德、体育和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制订教学方案。体育项目除了传统田径和球类运动外,还包括游戏、舞蹈、水上运动、户外拓展等,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

三、改革建议

在教学理念方面应该学习美国,注重德育,把体育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融入体育项目,建立相应的行为规范体系,保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并重。在体育项目设置方面,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短期内无法有效改善,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英国体育教育中“统一和多样性”的理论:统一指的.就是教育理念统一,即培养体育兴趣和健全人格;多样性指的就是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设置特色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将户外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育,这个项目具有场地和器材要求低的优点。英国中学体育教育的另一大特点是体育教材中有很大比例的游戏内容,在体育教育中教师经常进行有趣的游戏或者把体育运动与游戏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锻炼身体又能使之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四、结论

中学时期是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身体快速发育并且形成人格的重要时期。通过体育课,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中学体育课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应该在体育课程中加大体育精神培养、根据地区条件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寓教于乐等建议,希望能对中学体育教学产生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莉.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比较分析[J].都市家教月刊,(8).

[2]刘斌,杨鸣亮.美国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及其借鉴意义[J].教学与管理,(3):121-124.

[3]黄亮.英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特点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33):154-156.

篇9:信息安全导论课程教学改进与思考论文

信息安全导论课程教学改进与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信息安全导论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实验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措施,对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

一、教学目的

我校的学科导论课程安排在大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本着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授学习方法的原则,我们用心开展了电子工程基础的教学工作。大一新生入学后,面临着从紧张备战的高中生活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之间的关键过渡,能否做好这个过渡将会影响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甚至涉及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需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适应大学里的学习。而电子工程基础作为一门引导性的基础课程,在此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据调查了解,大多数的大学新生在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对于自己所选报的专业都是知之甚少。电子工程基础作为信息安全类学科导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向本专业的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让学生知道这个专业有什么、大家可以学什么、将来能够做什么以及大家应该怎样学。

2.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兴趣是认知事物和探究知识的心理倾向,是求知的先导。兴趣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引领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驰骋遨游。专业兴趣能够带动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形成专业创新能力。尤其在信息安全这样涉及科技最前沿的专业,更需要学习上的积极主动及研究上的自主创新。电子工程基础为大家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讲座,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引起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好奇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3.指导转变学习方法。从高中阶段家长老师严格监管的状态到象牙塔般的大学校园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大学新生的学习状态自然由紧张步入轻松,相应的学习方法就需要从被动到主动的改变。主动、独立、自主成为优秀大学生的代名词。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电子工程基础作为引导性基础课程,为教师指引学生、改变学习方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应用平台。

二、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出于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兴趣、指导转变学习方法以及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套与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不同的教学方案。该方案采用“以课下自由学习,课堂教学为辅”的模式,分为两大主要模块。其中第一模块以教师为主导,主要是向学生讲授本课程涉及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课题,阐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就业前景,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引起专业兴趣与思考。第二模块则是以学生为主导,主要是由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内讨论确定最感兴趣的课题,并围绕课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最终以PPT形式向同学和老师宣讲。为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每个小组的宣讲都由老师和同学提问与评分。最终的考核成绩由平时课堂表现、PPT宣讲评分以及期末小论文按照一定比例组成。

三、教学效果

在实施上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们曾经担心是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第二模块的教学,对于刚刚迈入大学校门,几乎没有一点专业知识的大一新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为此,在学期期末,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考察了同学们对课程教授内容以及本专业的了解程度,搜集了大家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意见和建议。结果发现,尽管前期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所占课时并不多,但教学内容涵盖了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后期确定课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制作PPT并进行宣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表1列出了同学们的部分宣讲题目。

表1中的题目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实际上,第二模块的教学,特别是宣讲题目的确定、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及PPT制作宣讲过程,使同学们对所感兴趣的问题加深了了解,锻炼了同学们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字组织能力和演讲水平。通过导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我们发现只要教师教给了他们正确的方法、明确了具体的任务,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大多数学生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多数学生对课程持满意甚至非常满意的态度,并建议这种教学模式继续下去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仍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面向大一新生所教授的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介绍的内容以当前的先进技术为重点,这样容易造成“理论囊括专业”的印象,对此,有很多学生建议在课程中加入动手实践操作的环节。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虽然我们尽最大努力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课业介绍,但是鉴于教师的身份,我们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因此,有不少学生建议在课程中加入学长的亲身经验讲解,以便为大学阶段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出更切合实际的规划。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和建议,我们将会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慎重考虑,完善教学方案,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篇10:电工技术课程教学问题的改进措施论文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问题的改进措施论文

摘要:本文指出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最后简要介绍了下一步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电工技术基础;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包括电路理论部分和电机部分,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本课程基本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我校《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等专业。由于我校的就业特色,上述非电气专业学生毕业后也多从事与电力密切相关的行业,因此该课程对上述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结合我校的就业特色,《电工技术基础》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首先指出了我校《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原因;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系统梳理了我校所采取的改革手段和措施;最后指出了后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电工技术基础》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直流电路、线性一阶动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和电机部分。其中直流电路和线性一阶动态电路部分理论性较强,任课老师教学中较为重视,不断以数学分析的方法进行各类公式的推导和验证,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正弦交流电路和电机部分,与工程实际紧密相关,但教学过程中重视不够,学生反映不能很好地理解授课内容。此外,对实验部分重视不够。本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技术课程,课程虽然现安排有14个课时的实验,主要是电路理论部分的验证实验,而和学生就业后紧密相关的异步电动机部分目前尚没有开展实验。教师规定实验内容,讲述实验原理,给出实验电路和数据记录表格,学生只需依照电路进行接线并记录测量数据,整理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模式导致大部分同学觉得实验课很轻松,“依葫芦画瓢”,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也没多大兴趣,只是完成任务而已。这使得学生失去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主动权,更别提探索新问题了。这也和我们的教学目的大相径庭,因此对电工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无从下手,需要很长的适应期,甚至会产生以前学习的知识完全没有用处的想法。2.课时少与课程内容多的矛盾。本课程内容涵盖了电路理论、电磁场和电机等课程部分内容,但近年来上课学时已经压缩至6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为50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能兼顾不同章节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3.教学手段单一。《电工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基础课程的理论要求,也有专业课程的技能要求。目前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以黑板板书的方法为主,讲授基础理论部分板书有其优势。但是对于正弦交流电路和电机部分而言,内容较为抽象,也较难理解,采用板书的形式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此时应采用辅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加以阐述。4.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学生到课率降低、不及格率增高的现象。到课率一般在60%—80%之间,尤其是正弦交流电路和电动机部分,部分学生反映听不懂。影响学生学习本课程积极性的因素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大环境影响,手机充斥课堂,使得学生无法专注于学习;其次,由于本课程不是非电专业学生的核心主干课程,学生自身对课程的重视不够,并且认识不到本课程对其将来就业的重要作用;最后,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5.成绩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考试基本上还是理论考试为主,实验成绩占到10%,并且按照实验报告给出成绩。这就导致学生对实验存在消极应付的情况,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没有体现出实践知识的重要性。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的就业特色,参考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经验,在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实验改革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课程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结合我校的就业特色,合理安排各个部分的内容所占的比例。直流电路部分是基础,这部分内容仍采用板书教学,夯实基础。线性一阶动态电路与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授课中只讲基本概念,不再以数学分析的方法进行各类公式的推导和验证,压缩该部分内容的授课学时。正弦交流电路和电动机部分,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此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等多种手段,强化讲解,考试中加大考核比例。在授课过程中,对定理和结论不再强调详细的数学推导,而着重从物理概念出发,说明其原理、规律和适用情况。课堂上主要精力放在讲清原理、理清思路、传授方法和补充新的科研新成果方面,加大课程的信息量,不再过度强调解题技巧。对一般内容应避繁从简,对重要内容或问题要阐述透彻,保持理论深度,详略得当,将完整的知识体系教给学生。例如讲授一阶动态电路三要素部分内容时,只是简要介绍三要素方法的来源,告知学生是通过微分方程的求解得到的,而要把重点放到三要素的应用上。此外,要结合变电站分闸放电现象的视频,将暂态过程的概念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这部分内容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的。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加了与就业紧密相关的内容的讲课时间,为实践环节提供了时间保证,缓解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的矛盾。

2.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直流电路部分内容为基础,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夯实理论基础。而对于其他部分内容,采用板书结合多媒体的形式。正弦交流电路与电动机部分,多媒体课件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这种授课方法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生动的真实材料,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变为简单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电工实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树立工程实际观点,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1]。原有的实验安排为14学时,7次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即教师讲授实验内容,学生按照实验内容接线,动手验证定理内容。这样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改革了部分实验内容,将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功率因数提高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教师只是协助指导,具体电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分析,并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探求规律、学习知识的意识,对于其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我校电力学科的实验资源,补充异动电动机的实验,并专门组织学生参观和观摩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

4.改革成绩考核方式。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往的学生成绩计算包括三个部分:期末考试成绩(60%)、课后作业成绩(25%)和实验成绩(15%)。由于课程课时较长,采用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方式会造成学生放松平时学习,考试前临时突击的现象。因此,改革后在课程进展到过半时,进行一次期中考试,以加强过程监督。这就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主动学习,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应付的现象,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实验成绩所占的比重,由10%提高到20%。实验考核的方式不再是按照以往根据实验报告的好坏给定成绩的方式,而是采用随机抽取一次实验的方式,按照实验的好坏现场打分。这就促使学生重视实验,从而锻炼其动手能力。

三、取得的成果及后续的工作思路

本文指出了《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上述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到课率和及格率得到了提升,考试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电工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性教学方面等多个环节,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在后续的工作中,将尝试在电工学考试中引入开卷考试,以及加大综合设计实验的比例等措施,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文艺.机械类电工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机电技术,,(8).

篇11:编译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论文

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反应难学难懂,为此设置一定课时的实验课,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目前编译原理课程的实验设计通常是要求学生实现一个比较完整的编译程序,或者将其拆分成词法分析实验、语法分析实验和语义分析实验等几个部分,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很多学生知难而退,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究其原因是在实验设计上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之间出现了诸多偏差,需要对实验的设计和组织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提高编译原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1编译课程实验的问题

1.1学生对课程实验定位存在认知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编译原理实验课程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认识误区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加上课程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等特点,很容易加重学生的畏难情绪,产生一系列不利于课程学习的消极负面影响。

一种认识误区是简单地认为编译原理的学习目的就是设计和开发编译器,认为毕业后很少有从事编译器研发的机会,所以得出课程学了没用的错误结论。实际上编译原理包括的形式语言、自动机理论等语言定义、翻译与实现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计算机理论的精髓,可以让学生从程序编译的角度重新审视软件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软件设计开发的认识,对于今后从事应用软件、语言开发平台甚至系统软件的开发等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另一种认识误区是将编译的实验混淆于普通的程序设计实验,将实验重点没有放在算法的设计、原理的理解上,而是迷失在具体代码实现的细节上。编译原理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课,编译程序使用的一些数据结构和算法是“数据结构”、“离散数学”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相关知识的典型应用 ,能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专业素质的提升。

1.2实验内容设计缺少层次性

通常的编译原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是将学生已经学过的一种高级语言的词法和语法进行简化,作为实验的模型语言。针对编译过程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的四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分别设计一个或多个实验题目,最终合成一个完整的编译程序。这样设计实验的好处是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模块分解清晰。但存在的问题是尽管对高级语言进行了简化,每个实验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难度阶梯”需要学生跨越,如果在实验的设计上仅从学科的理论体系上考虑,忽视了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层次,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执行起来势必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以词法分析的实验设计为例:实验要求是给出某模型语言的文法规范,要求编写该语言的词法分析程序。输入源程序文件,输出关键词、专用符号以及其它标记。实验过程是编写主函数getToken,通过从文件中读取字符到缓冲区中并由C语言字符的状态转换图流程判断返回一个字符(Token)。分析出来的单词主要分为关键词,专用符号,标记符号等。

这个实验是编译阶段的'第一个实验,在学生对编译程序理解不深,很多思维方式和知识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给很多学生设置了一系列障碍,如形式化语言、有穷自动机的理论等,每一个障碍对于初学者都难度不小,这些问题同时出现在一个实验中,会使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因难度过大而失去学习兴趣。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编译程序的认知是循序渐进的,很多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且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的先导课程如《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等知识学得不牢固,有些甚至已经淡忘,因此在设计实验时需要首先弄清楚学生的情况,然后再“对症下药”有侧重点地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

1.3实验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编译原理的实验组织形式通常是在机房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实验课程开始后教师介绍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等,然后每人独立完成,从设计到实现都由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后学生调试完成程序后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序和实验报告给出分数。这样的实验组织和成绩的评判形式比较单一,整个过程由教师主导,能够训练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实验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埋头写程序,实验课气氛比较枯燥沉闷,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不够。

篇12:编译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论文

2.1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

针对学生简单地把编译原理课程局限在编译器设计上的认识误区,教师在授课和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实际中运用编译技术的实例,比如常用的文本编辑工具中,很多带有字词的检查和校验功能,这就是编译原理技术中词法分析技术的具体应用;很多应用系统中对用户输入的字符串进行规则检查时常用正则表达式;网络搜索引擎对文档资源进行特征分析、提取与描述等工作中都用到编译的相关知识……通过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确编译原理所学习的知识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而且编译程序所使用的一些原理、方法和技术在非编译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除了原理性实验,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一些应用型的实验,如简单的智能输入法的实现、识别某些单词的简单聊天机器人程序等,这样的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些应用性趣味实验中遇到了困难,自然会进一步深入学习教材中的原理,这样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2.2实验内容的改进

国内外的一些经典教材中,通常会采用一种模型语言的编译程序作为实例,如吕映芝等人编著的《编译原理》是以PL/0语言的编译程序为范例,Alfred V. Aho等人编著的《编译原理》先通过一个小的编译程序范例给学生带来对编译程序的直观感受。通过实例的学习,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可以辅助学生对原理加深理解。在设计实验时,可以更大地发挥这些实例的作用,事先让学生阅读这些实例的源代码,然后增加一个准备性的实验,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学习过C、C++或JAVA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自行对词法规则和语法规则的简化和裁减,设计出适合自己实验难度的模型语言,并给出文档描述。通过安排这个准备实验,促使学生复习必须的基础知识,增加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和阅读源代码的能力,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起一个铺垫的作用。

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试验是编译原理实验的重点。在实验内容上,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进行拆解。词法分析实验可以拆分成三个小实验:设计源程序扫描器,去除空格和注释及其他无关字符后得到单词的集合;用自动机识别无符号数或某类单词;设计识别关键词、标识符等其他类型单词的识别程序。对语法分析实验,可以首先以典型的算术表达式文法为例,设计一个算术表达式文法的递归子程序分析实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安排其他的语法分析实验。这样在内容上也分成了若干层次,更加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也能够满足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实验中都能得到锻炼提高的目的。

实验难度的设计上应该体现出层次性,形成“阶梯状”的难度层次。每个实验要求分为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和探索性实验要求三个层次,基本要求即最低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完成的难度,鼓励成绩中上的学生完成较高要求,采用成绩加分、表扬等一些激励机制,提高兴趣,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探索性实验。既能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也保证让所有学生“吃得了”,避免一部分学生因缺乏难度挑战失去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因门槛太高而无从下手的情况发生。比如在“利用自动机识别无符号数”的实验设计上,基本要求是能够识别整数,较高要求是识别带小数的无符号数,更高要求是能识别带指数形式的无符号数,将这一实验题目分成三个层次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一个学时内完成实验,对自动机这一重要工具也有了初步认识,达到了实验目的。

2.3实验组织形式的改进

在实验的组织上可以采用协同式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教师所提供的实验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一系列的协同学习活动,完成既定的任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因为学生之间的年龄相仿、认知水平相似,交流起来会更加顺畅和有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而且通过团队协作解决困难,会给学生更多的积极反馈和成就感。

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要便于学生进行协同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和合作性,确保小组中每个成员的任务饱满。在小组分配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其自由结合小组,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做适当调整,根据学生的性格特质等不同特点让其在小组中承担不同角色,如设计人员、开发人员、文档撰写人员以及兼任的汇报答辩人员等。实验实施阶段是协同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小组要对下达的实验任务进行分析,明确任务的基本要求,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需要具备的知识,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进行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进行协同学习,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实验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指导,直到最终共同完成小组的任务。

传统的独立模式的实验中对学生的评定比较简单,根据个人的完成情况给出成绩。采用分组式协同模式后,实验成绩的评判要做相应的调整,不仅要考核每个学生自己承担的任务完成情况,还要考核小组共同完成情况。考核的内容仍然包括程序和实验报告,但除了对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的程序模块进行检查外,还需要对小组共同完成的整个任务情况进行验收,可以采用汇报和答辩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推选答辩人在面对所有学生进行汇报,然后接受教师和其他小组的提问并进行答辩,最终成绩的评定除了个人评定之外还有小组评定,对小组成绩进行排序以鼓励小组间的竞争。

3总结

为了在编译原理实验课中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发现的问题对实验课教学设计进行改进:采用应用型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对课程的认识误区;重新设计和组织实验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采用协同方式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些改进措施已经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结果表明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篇13:基于课程教学护理学论文

基于课程教学护理学论文

1灾难护理学“新”而未“兴”

护理人员参与灾难医疗应急救援,必须了解灾难的特征和规律,救援中的管理、应急处置、基本护理技能等系统知识,其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度将对灾难救援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在目前的护理本科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临床护理学等基础护理医学,已经掌握了基本护理技术,但如何将基本护理技术与灾难护理管理学及灾后心理援助等相关内容相结合,从而使灾难护理的目标和重点得到强化的教学经验仍旧匮乏,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灾难护理学“新”而未“兴”的特点。

2紧扣核心内容开展灾难护理学教学

同灾难医学类似,灾难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其教学一方面必须在有限的课时里纳入核心理论内容,包括灾难医学知识、灾难护理管理学及灾后心理援助等内容;另一方面需增加相应的实践操作。

2.1课程核心内容设置

灾难护理学课程核心内容涉及3大体系和8个方面:3大体系指灾难前期准备、灾难发生期应急、灾后重建期保健等;8个方面包括灾难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灾难应对预案、灾难应急救援护理基本要素及流程、各项急救护理的基本技术、现场检伤分类与后送、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灾难心理救援、常见灾难的应急救援(核、化、生、地震、火灾、水灾)等。以江苏大学为例,针对灾难前期准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交通事故、水灾、地震、矿难和泥石流、重大传染病等伤情特点,涉及灾前防灾准备、急救常备药物和物品的配置和使用等;灾害发生时突出应急,包括救灾技能,如:如何自我防护,确保救援工作安全、有效、快捷;如何与其他急救人员配合对伤员作出正确和快速的检伤分类,防止过度分类或分类不足;如何对危重伤员实施现场急救、快速转运、记录伤情等;灾后重建期,如何配合防疫部门做好食品、饮水卫生,传染性疾病的管理,以及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进行自我心理康复及针对灾民的心理调控等。

2.2课程以实例结合模拟设计

灾难护理学的理论授课中,可针对课程重点选择性地列举图片和实例,以加深学生对灾难护理学的直观理解,但又避免过度刺激造成心理阴影。例如:江苏大学在涉及地震灾难的教学中,选择的实例以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地震为主,图片以灾难后环境为主,尽量不涉及受灾群众;教学内容包括防震常识、人员生存环境、后续灾难救援及灾后重建等,还特别从管理属性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如涉及脆弱性的技术、社会、管理属性等[3];在常规理论教学中积极模拟现场环境,提出可能存在且会影响灾害救援的问题,例如:区域的药品、物资储备不足、物流不畅通、应急机动力量反应不够迅速等,当以上情况发生时,如何开展有效护理活动,避免加剧灾难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等。

3以教育系统设计指导和优化教学

教育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sdesign,ISD)是教育各领域最常采用的模式,同样适用于灾难医学教育[4]。ISD的基础是传播、学习和教学等三方面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属于系统论,问题面和需求面是教学分析中的两个方面,通过以上综合设计找出最佳解决方案。ISD的工作流程是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价,通过系统安排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创立学与教的系统,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目的'[5]。

3.1明确学习目的与目标

ISD首先需明确学习结果,即学习目的或目标。作为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教学目的概括性地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目标组成一个说明教学意图的系统,是某一阶段、时期学校教学规范,不可随意变更。江苏大学针对灾难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出“灵活性、实用性、科学性、延展性”的授课理念,以达到培养高级灾难护理人才的目的。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应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表述。教师根据需要可加以调整、变更,教学策略具有较大灵活性,教学目的稳定,而教学目标灵活。例如:由于“使护理人员掌握灾难的护理工作的相关技能”的目的太抽象和笼统,可能造成理解的不统一,因而对教学过程、结果的评估与测量起不到指导作用。教学目标则明确、具体,如“护理人员在灾难救援现场要快速配合医生进行检伤分类”。因此,灾难护理学教师在具体分析教学内容之前,第一步必须弄清楚教学目标是什么,即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什么。

3.2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

课程设计是教师在授课前进行教学目标、学生现状、教学过程、预期结果、是否存疑等诸多方面的预设和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和拓展相关能力。例如针对“灾难中大量伤员的急救管理”课程,考虑到学生中可能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在授课的初期阶段引入大量的管理案例,并逐渐与灾难医疗救援管理相结合,在阐述灾难前中后的不同时期内管理的内容与侧重点的同时,围绕灾难中大量伤员的特点展开论述,以凸显管理对灾难救援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对灾难管理的认同感与学习力度。确立灾难护理学的教学过程就是选择合适的方法给学生讲课,如讲座、技能操作、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的选择需考虑授课时间、学生数量、学生的基础水平、教育资源、教育预算等因素。教师可在正式授课前,给其他讲师或教学组成员试讲,以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明确灾难护理学教学工作不能局限于课堂内,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传媒、Internet网络等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灾难护理学的兴趣,使知识范围进一步拓展,但对于如何借助新兴媒体开展灾难知识教育还需不断探讨和摸索[6]。在完成理论课程后,安排2~3学时的实践课程,如模拟某一灾难现场(如地震、火灾等),由学生扮演救援组织者、检伤分类人员、救治与转运人员、心理援助者、灾后防疫人员等,使学生尽可能通过演练灾难应急救援的基本流程,切实体会并对理论授课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3.3评价教学

评价教学是立足教学目标,按一定规则对学、教的过程和资源进行价值判断,描述和确定教学效果,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学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在教学结束时行总结性评价。在灾难护理教学中,笔者对理论性的问题行书面考试或使用口头回答;对操作技能,如护理流程、心肺复苏的基本生命支持、自我保护等使用模型考核,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进行临床操作。笔者对灾难护理学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程、理论考试等,各取一定的权重,分别为30%、30%、40%。理论考试突出重点的同时,平均分配其他知识点,还安排设计型题,如设计某一灾难场景的救援护理,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程的考核以学生对灾难护理整体流程的把握,明确灾难救援中护理人员的分工和职责为主要目标,加深灾难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考核中着重考查的内容包括:灾难护理学基本概念、个人防护技能、防护装备的使用、灾难应急护理的基本流程、现场检伤分类、常见灾难的处理原则、心理救援原则和基本方法等[7]。

综上所述,目前江苏大学灾难护理学的教学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施教过程、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尚需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灾难医学等学科教育工作者的先进教学思路与方法,如可借鉴和学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杜博士PBL整合教学法[8],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力争使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质量更符合国际潮流,在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灾难护理学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以更加全面、综合的教学手段培养灾难护理人才,达到有效应对灾难的目的。

篇14: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在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文章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难点和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成本会计未来的教学改革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XX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XX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转型发展高校要将办学思路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应用能力的培养。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专业中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高级会计是会计专业中衔接紧密的主干课程。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因此成本会计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本会计在实务中将成本计算和会计记账融为一体,为管理提供成本数据资料,同时发挥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职能。

但是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成本计算和记账过程,在企业中能够正确运用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一、成本会计教学难点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学生掌握会计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的难点:

(一)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而学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成本会计主要是研究制造业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涉及到了企业供、产、销环节。

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消耗的费用千差万别,同时企业之间的生产类型和生产工艺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费用核算的方法和分配标准很多,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选择恰当的核算方法。

但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不熟悉,因此觉得成本会计很难学,结果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了很多理论和方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具体灵活运用,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成本会计工作岗位不多,学生实训条件有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后一学期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但是,成本会计对于制造业企业是重要的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而且成本数据往往是一个企业的保密资料,因此企业可能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到成本会计岗位上进行实习,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往往接触不到企业会计的核心业务,更多地是承担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这样学生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企业实践有效的进行衔接,实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大多数学校还是在校内组织开展成本会计实训。

(三)成本会计实训注重成本计算,会计记账过程相对弱化为了让学生熟悉成本核算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增加了实训环节。

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成本核算的职能,而忽视成本会计记账职能。

制造业企业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计算产品成本,在计算过程中会涉及到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这些过程是以会计记账为基础的。

而且,会计记账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账户的设置、账页的选择、账页结构的设置和各类凭证的填制等,这些基础做账过程往往被忽略,因此导致学生往往会核算成本,但是涉及到了做账过程却无从下手。

只有将成本核算和会计记账相结合,让记账流程辅助成本计算过程,学生才能更为全面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探讨

为了化解上述难点,笔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一)介绍制造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为了让学生了解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流程,课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的或者学生熟悉的制造业企业资料,

建立制造业企业模型向学生介绍制造业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任务以及资金和实物的运动过程,并结合《财务会计》课程熟悉各环节的会计账务程序,增强学生对成本会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成本会计着重对企业的生产环节进行核算。

另外,成本核算程序一环扣一环,将前期建立的制造业企业模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环节的核算要求。

(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授课过程明确“四个一”1.明确“一个目标”,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正确核算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环节提供依据。

2.掌握“一张地图”,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和逻辑性很强,成本核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环节较多,只有正确地按照成本核算程序一步步进行,最后才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产品成本。

同时,成本核算程序也是教材各章节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在授课前应先让学生建立课程的整体学习脉络,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否则学生在后续繁杂的费用分配中会“迷路”,对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

成本核算程序可以归纳为两个阶段:准备工作和核算程序。

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需要确定三个问题: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

在成本核算程序可归纳为五个步骤:按地点和用途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根据受益部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根据产品受益多少分配制造费用;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将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确定并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三项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起点,五个步骤的核算程序帮助学生理清核算的具体思路,从而系统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

3.把握“一个指南针”,教材的内容侧重于理论介绍和计算过程,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了解成本会计的实务过程,在授课时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按照“原始凭证———费用分配表———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顺序展开教学。

学生在学习了《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后,已经对这个账务处理流程非常熟悉,按照这个思路上课更贴近成本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会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学会账务处理。

4.学会“一个工具”,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费用种类繁多,费用经常需要进行分配,所以要学会运用“费用分配三部曲”这个工具。

分配前先确定“分配谁,分给谁”的问题,接下来首先确定分配标准,其次计算费用分配率,最后计算各分配对象各自应承担的费用。

教学过程的“四个一”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成本核算的整体框架,既能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同时也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将实训过程嵌入理论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因此,实训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

考虑到实训条件的限制,可以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每讲完一个模块后及时配合进行针对性实训。

但是要求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质量好的实训资料。

选择成本会计实训教材,需要提供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各项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账簿等,尽可能全真地模拟企业的生产环节和会计账务处理流程,

这样可以让学生练习每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通过实训资料中的凭证、账簿等素材增加实践体验,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

另外,实训过程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

单项实训主要练习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练习各个分配方法的应用、费用分配表的编制、凭证的填制、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等基本技能,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综合实训侧重于在不同的企业背景下,各项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练习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成本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成本会计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改革还在继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多样化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内容繁杂而且比较枯燥。

目前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训辅助的教学手段。

长时间的讲授和实训,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所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需要向多样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课”、“空间课堂”、“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蓬勃发展,在这些模式下课堂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成本会计未来的教学可以结合学校资源和学生情况,适当融入新型教学模式。

(二)转换思路,强化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会计岗位需求有限,一般无法安排全部学生对口实习,但是可以转换实习思路。

一方面,学校聘请专业学者或有经验的企业成本会计人员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的最前沿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成本计算的技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成本会计专任老师可以走入企业,向不同类型的企业学习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积累一手的资料,将行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成本计算工具,融入课堂教学。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共赢。

(三)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通常会在校内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未来可以考虑在会计专业职能技能大赛中增加成本会计竞赛项目,将教学内容和企业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在竞赛中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高校转型发展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改革,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培养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罗丽萍,蒋红芸.成本会计课程嵌入式实训教学模式效果探讨[J].教育观察,(1)

[2]范晓娥.高校转型改革背景下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为例[J].财会学习,2017(3)

[3]田慧文.基于翻转课堂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才智,2017(2)

[4]施颖.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成本会计实务》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

[5]高苑.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J].财会学习,2017(3).

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创新

摘要:教学评价改革有其现实的必要性。

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成本会计课程的多维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重构了该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案。

最后,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功能上论证该方案。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评价;信息化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的必要性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基础,而如何通过成本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质量,也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首先,推进教学评价改革是深化高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高职课程改革中,“轻评价”的现象较为严重,即专业教师往往非常关注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方案、教材等“标志性成果”的开发,没有较好地“回归课堂”和有效地“评价效果”。

因此,课程改革只停留在第一环节。

长期如此,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终将是“学科结构活动”的纸上谈兵。

其次,推进教学评价改革是促进院校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篇15:课程教学工程造价论文

课程教学工程造价论文

1工程造价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模式;熟悉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建设工程项目环境评价、建设工程项目综合评价、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内容、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具备进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和造价咨询的基本能力。工程估价,顾名思义即为根据工程专案之实际条件、主观需求及客观限制估算出符合工程专案之合理成本。但随着角色之转换、工程进度之推进,估价之类型亦随之变化。基于估价之目标在于提供可行度高之估算成本的原则下作业,因此对于估价类型需作清楚之定义,以设定合理之假设与研究范围。工程估价作业为专案生命周期中相当基本且重要的一环,然而随着电脑技术的逐步成熟与不同理论方法之引进,如:统计理论、多元线性回归、案例式推理、蒙地卡罗模拟与人工智慧领域,工程估价的相关研究,已由传统详细估价阶段之成本分析及电脑技术发展,而回溯至构想规划及初步设计阶段的粗略、概略估价之成本估算准确性研究。一般而言,在相关理论之导入下,新建立之估算方法确实能够达到精确度提高的估价成果。Karshenas则提出以总楼层数与平均楼层面积的相乘模式为基础的造价推估模式。在AkintolaandAk-intoye对于影响工程成本概算因素的归纳,可将影响因素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现地环境因素,第二类为主观需求因素。现地环境因素指的是经实际调查后,可能对于工程专案产生影响的现地条件、外在经济状况及周边环境影响等。而主观需求因素为业主对于专案建立之内容需求及规划设计单位之初步设计内容。可见建立关系模式系建立良好推估方法的主要研究取向。而推测变数的显着性与建立符合实质关系的推估模型则是推估成功的关键。

2任务驱动法下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要素,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根据学生的水平、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将课程知识面分为多个任务,机智巧妙地包含各个任务之中,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不断深入探究的精神,使学生通过对个各任务的探究和完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水平以及学习兴趣,从现实出发针对某一问题或现象提出学习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学生按照教师、教材提出的某些问题或自己的某些需要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工作。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满足某种需求。学习目标要明确确立,学习活动有顺序、有步骤,有计划化的完成,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对任务的`设计。必须深入了解学习,领悟学科特点和大纲精神,并以教材为依据,认真规划每一项“任务”,先将这个大的课题分解成许多小的模块。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因此,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资格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一直是电力行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努力,电力行业已经构建了层次清晰、专业划分明确的电力工程造价专业资格管理体系。

1)设计(Enginee)r。除包括设计计算书和图纸外,还根据“业主的要求”中列明的设计工作,即项目可行性研究。

2)采购(Pro-cure)。可能包括获得项目或施工期的融资,购买土地,购买包括在工艺设计中的各类工艺、专利产品以及设备和材料等。

3)施工(Con-struc)t。一般包括全面的项目施工管理,如施工方法、设备安装调试及工作协调等。这种模式与前面所述的设计建造模式类似,但承包商往往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和风险,整个工程一般不再设置工程师,只由业主代表对项目进行直接的较宏观的管理。EPC主要应用于以大型装置或工艺过程为主要核心技术的工业建设领域,如通常包括大量非标准设备的大型石化、制药、能源等项目,这些项目共同的特点是工艺设备的采购与安装成为投资建设的最重要、最关键的过程,而工艺设备的采购与安装又与工艺的设计紧密相关。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或工作,将任务进行进一步的确立和更加具体化。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况下借助其他方面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当学生接受任务后,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条件,产生了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需求,将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问题。由于任务是复杂的,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选择适当的有用信息。这时,教师应创设任务情境,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和网上相关资料的位置等为学生完成任务指点迷津,积极培养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实践证明,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将会更好地补充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示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专题与课本的交叉点上,注意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对任务驱动法下工程造价课程教学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硬件学习心得

数学是创造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创造性学习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家的名人故事

大学学期自我评价语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参考精选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倍数和因数》五年级数学说课稿2023-05-20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2-12-15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2022-04-30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05-30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2024-04-05

大四学期规划范文2023-02-15

历史专业 自荐信参考52023-09-16

五年级数学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2022-08-24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 说课稿2022-09-30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202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