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时间:2022-04-30 00:36:0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渔舟舟”为你分享10篇“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篇1: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

[1] [2] [3] [4]

篇2: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   郭芳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以及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篇3: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例如,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第三, 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大家都知道,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例如,在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给他们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了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结论,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也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ord、WPS、PowerPoint、FrontPage等)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

五、“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六、“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输入一篇语文课文,然后进行排版,并自己画一幅小插图”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美术学科的内容;在“利用Excel,创建本班同学某次考试的成绩表,计算出总分和平均分并排出顺序,最后写一个简短的分析报告”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内容。

七、“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创造性思维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李省思、彭光业主编,学林出版社出版。

3.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室,陶振宗,《人教版信息技术教材的建设》。

4.教育部月14日印发(文号“教基[]35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

5.《王吉庆教授谈信息素养》,《网络科技时代杂志》第六期。

6.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樊志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7.广东省汕头市飞厦中学,陈丽敏,《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8.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9.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陈琦《教育心理学与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几个问题》。

10.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龙慧,信息技术课程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篇4: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浅探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关注与思考。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做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倚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践;长期停留在读读课文、写写生字、抄抄句子、背背古诗,默默词语的陈旧僵化模式上,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潜能的发挥。

当前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一是作业的数量多,学生自主创新的时间少;二是布置作业时一刀切的多,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少;三是独立完成的书面作业多,关注合作互动生成的作业少;四是师生获得的信息失真的多,相互交流沟通的少。这些不正常的作业设计,总量过大,质量偏低,费时低效,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使语文教学质量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统一认识,端正观点,加以改革:

1、作业功能的优化

以往小学语文作业只是为了巩固和理解知识。优化后的语文作业更重视学生兴趣和需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作业做为学生发展的平台,赋予学生自主作业的权利,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发展的途径。

2、作业形式的优化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过去小学语文作业重复单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优化后的语文作业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完整的发展,既有基础性知识的练习,也有探索性的自主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相辅相成,相互融洽,相互补充。作业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能力和生活背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针对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应从提高语文作业的效能入手,着力改进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重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改变作业设计的“老面孔”。在此,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阐述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主要策略:

一、作业设计应多样化

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只注重于学生的写,比较单调、乏味。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练等多种形式相融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1)实践性的,如:喂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盆景,观察探究,掌握规律;参观采访,搜集整理材料,制作学具模型,增强交际能力,养成动手习惯。

(2)活动性的,如:成立童话、故事小组,收集、汇报故事、童话。朗读、演讲小组经常交流;“谈天说地三分钟”等形式。

(3)竞赛性的,赛诗会、速读会、语文智力有奖游艺会、成语接龙等。

(4)游戏性的,如猜谜语、游戏作文、对对联等。

学了《詹天佑》,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示意图,变抽象文字为直观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学得更活更实;学了《五彩池》,对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录音,在班上开展录音朗读比赛;还有的同学对课文《田忌赛马》进行了改编,合作表演了一段小品。另外,还可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元旦等节假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上一段祝愿语或制作一张贺卡或写一封问候的信等。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话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积极有效地完成语文作业。

而学习古诗词后,模仿原作写一首诗,不必追求诗的押韵、对仗,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挥,做一回小诗人,更是一项有新意的作业。如学完诗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后,一位教师让学生模仿本诗表达方法创作一首歌颂学校或家乡的诗,多数同学的诗写的情真意切,其中一名女同学的的诗更是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她在诗中写到:“昨天,这儿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教学设备是那样的原始落后/只有几间简陋的校舍/现代化的教育是那样遥远、渺茫/普九验收给师生带来了希望/只不过短短的两年时间/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枣阳二小奇迹般地改变了模样/一栋栋综合楼拔地而起/崭新的微机房、语音室、阅览室/宽敞明亮的多功能大厅/向人们传播着知识和技能/一流的教学设备,一流的教学环境,一流的教学水平/枣阳二小,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向人们展示着一个美好的明天……”

通过这次作业,不仅达到训练同学们模仿学写诗歌的能力,而且对同学们进行了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教育。

总之,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既促进读写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作业设计应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语文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为了改变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等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对作业保持一种新鲜感。不妨尝试以下几种语文实践性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

1、续编故事。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续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如:学完《穷人》一文后,让学生续写穷人一家的未来。通过续写,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穷人勤劳善良的品质及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与罪恶。

2、观察体验。学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明确某些自然现象的存在,布置学生亲自观察,切身体验,然后写成观察日记。如学完《燕子》一课后,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小燕子的可爱,给学生布置观察我们身边的春天,学生兴趣特别浓,通过观察学生不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观察日记中有些同学春天景色描写特别美,还写到了春天的其他一些可爱的动、植物,从中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那种无限热爱的感情。

3、想象画图。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魅力,通过画图想象学生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例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几天后,学生的作业交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面,对教师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学生从中也切实感受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而深远的意境。

4、演课本剧。对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强,故事生动的文章,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学生编课本剧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很好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简单道具,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学生就得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为了排好课本剧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等等。这项作业很花工夫,但学生对排演课本剧作业非常喜欢,例如学了独幕剧《奴隶英雄》后,学生试着把这个剧本演一演,将文字转化为具体情节,兴趣浓厚。

5、办手抄报。办小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一个大舞台。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环保的图片、文字资料等,举办一次“环保知多少”的小报展览。既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6、读课外书。其一,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学习《赤壁之战》一文后,可鼓励学生阅读其原著《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其二,指导学生阅读其他各类书刊,包括中外名著、散文、诗歌等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三、作业设计应层次化

学生是有差异的,虽然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但由于受性格、个性、家庭、社会、认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程度是不同的。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布置作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觉得要求过高而产生挫败心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入与广泛;让多数学习中等的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与权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喜好选择最适合他的作业,这样,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得到锻炼与提高。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如中年级写观察日记,对优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较具体。对后进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主要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

但学习能力的先天差异并非一成不变。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经过努力,这种差异也是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的腔调,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他们有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如学了《长江三峡》一课,可以设计以下作业:

(1)辨字组词:撕( )旋( )涡( )嘶( )漩( )窝( )

(2)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刀砍剑劈嘶鸣吼叫东闯西撞

(3)摘录文中你认为三峡风光很壮美的句子。

(4)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创作一幅三峡的山水画。

(5)如果你在江中的小船上,面对汹涌的江水,两岸的高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6)学了课文,请你做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三峡的风光,写一段导游词。

(以上作业,学生自选适合自己的两三题做)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作业设计应综合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汲取营养。

1、课内外联系。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后,教师可推荐学生课外读《大地的儿子》;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了《赵州桥》后,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去找一找我们国家的一些古老的桥梁与赵州桥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还让学生找一找现代的桥,如城市的立交桥、上海的杨浦大桥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代桥梁的建筑特点,而且也知道了现代桥梁的先进性、多用性、科技性,扩展了知识范围。

2、学科间融合。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鸬鹚》一课第一段非常优美,根据内容绘一幅画:夕阳、垂柳、稻田、小船、渔人、鸬鹚。这样构图,其实就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让学生去认识、采集各种树叶,自己创意制作一幅树叶画,再叙述图意或讲讲画里的故事,综合运用自然、美术、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操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在希望的田野上》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唱唱歌,自编舞蹈跳一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课文内容。课后,再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赏析歌词,欣赏旋律。另外,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运用自然常识动手做一做实验,还可以把阅读同科技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写观察日记同航模、饲养、天文、地理、劳动等结合起来。这样在语文教学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使语文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校内外沟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因特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校外、到大街小巷去发现纠正错别字,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对比赏析;布置学生从广播中、电视上、报刊里和街头上搜集广告用语,再自己尝试为某种产品拟广告;让学生到花园中、公园里、街头上去摘抄文明警示语,自己也写上几句类似的文明警示语,制作文明警示牌,插到校园的花圃中,植物园里。

4、设计“大作业”。这种作业没有规定的内容,允许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相对独立地完成一项具有鲜明个性和独创性的作业。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令人眼花缭乱,怎样捕捉、收集、处理信息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小学语文应从这里入手,让学生自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习自己收集资料,组织材料,撰写小论文。这类作业涉及面广,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社会领域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积极意义。

总之,“教者有心,学者得益”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作业设计时务必少而精,形式多样,高质、高效,富有启发性,这样的作业设计才符合新课程素质教育的精神,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进行创造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生动活泼地发展。

[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浅探]

篇5: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浅探

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浅探

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浅探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关注与思考。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做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倚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践;长期停留在读读课文、写写生字、抄抄句子、背背古诗,默默词语的陈旧僵化模式上,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潜能的发挥。

当前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一是作业的数量多,学生自主创新的时间少;二是布置作业时一刀切的多,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少;三是独立完成的书面作业多,关注合作互动生成的作业少;四是师生获得的信息失真的多,相互交流沟通的少。这些不正常的作业设计,总量过大,质量偏低,费时低效,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使语文教学质量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统一认识,端正观点,加以改革:

1、作业功能的优化

以往小学语文作业只是为了巩固和理解知识。优化后的语文作业更重视学生兴趣和需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作业做为学生发展的平台,赋予学生自主作业的权利,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发展的途径。

2、作业形式的优化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过去小学语文作业重复单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优化后的语文作业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完整的发展,既有基础性知识的练习,也有探索性的自主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相辅相成,相互融洽,相互补充。作业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能力和生活背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针对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应从提高语文作业的效能入手,着力改进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重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改变作业设计的“老面孔”.在此,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阐述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主要策略:

一、作业设计应多样化

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只注重于学生的写,比较单调、乏味。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练等多种形式相融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1)实践性的,如:喂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盆景,观察探究,掌握规律;参观采访,搜集整理材料,制作学具模型,增强交际能力,养成动手习惯。

(2)活动性的,如:成立童话、故事小组,收集、汇报故事、童话。朗读、演讲小组经常交流;“谈天说地三分钟”等形式。

(3)竞赛性的,赛诗会、速读会、语文智力有奖游艺会、成语接龙等。

(4)游戏性的,如猜谜语、游戏作文、对对联等。

学了《詹天佑》,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示意图,变抽象文字为直观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学得更活更实;学了《五彩池》,对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录音,在班上开展录音朗读比赛;还有的同学对课文《田忌赛马》进行了改编,合作表演了一段小品。另外,还可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元旦等节假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上一段祝愿语或制作一张贺卡或写一封问候的信等。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话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积极有效地完成语文作业。

而学习古诗词后,模仿原作写一首诗,不必追求诗的押韵、对仗,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挥,做一回小诗人,更是一项有新意的作业。如学完诗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后,一位教师让学生模仿本诗表达方法创作一首歌颂学校或家乡的诗,多数同学的诗写的情真意切,其中一名女同学的的诗更是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她在诗中写到:“昨天,这儿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教学设备是那样的原始落后/只有几间简陋的校舍/现代化的教育是那样遥远、渺茫/普九验收给师生带来了希望/只不过短短的两年时间/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枣阳二小奇迹般地改变了模样/一栋栋综合楼拔地而起/崭新的微机房、语音室、阅览室/宽敞明亮的多功能大厅/向人们传播着知识和技能/一流的教学设备,一流的教学环境,一流的教学水平/枣阳二小,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向人们展示着一个美好的明天……”

通过这次作业,不仅达到训练同学们模仿学写诗歌的能力,而且对同学们进行了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教育。

总之,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既促进读写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作业设计应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语文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为了改变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等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对作业保持一种新鲜感。不妨尝试以下几种语文实践性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

1、续编故事。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续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如:学完《穷人》一文后,让学生续写穷人一家的未来。通过续写,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穷人勤劳善良的品质及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与罪恶。

2、观察体验。学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明确某些自然现象的存在,布置学生亲自观察,切身体验,然后写成观察日记。如学完《燕子》一课后,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小燕子的可爱,给学生布置观察我们身边的春天,学生兴趣特别浓,通过观察学生不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观察日记中有些同学春天景色描写特别美,还写到了春天的其他一些可爱的动、植物,从中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那种无限热爱的感情。

3、想象画图。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魅力,通过画图想象学生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例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几天后,学生的作业交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面,对教师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学生从中也切实感受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而深远的意境。

4、演课本剧。对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强,故事生动的文章,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学生编课本剧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很好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简单道具,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学生就得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为了排好课本剧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等等。这项作业很花工夫,但学生对排演课本剧作业非常喜欢,例如学了独幕剧《奴隶英雄》后,学生试着把这个剧本演一演,将文字转化为具体情节,兴趣浓厚。

5、办手抄报。办小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一个大舞台。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环保的图片、文字资料等,举办一次“环保知多少”的小报展览。既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6、读课外书。其一,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学习《赤壁之战》一文后,可鼓励学生阅读其原著《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其二,指导学生阅读其他各类书刊,包括中外名著、散文、诗歌等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三、作业设计应层次化

学生是有差异的,虽然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但由于受性格、个性、家庭、社会、认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程度是不同的。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布置作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觉得要求过高而产生挫败心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入与广泛;让多数学习中等的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与权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喜好选择最适合他的作业,这样,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得到锻炼与提高。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如中年级写观察日记,对优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较具体。对后进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主要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

但学习能力的先天差异并非一成不变。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经过努力,这种差异也是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的腔调,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他们有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如学了《长江三峡》一课,可以设计以下作业:

(1)辨字组词:撕( )旋( )涡( )嘶( )漩( )窝( )

(2)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刀砍剑劈嘶鸣吼叫东闯西撞

(3)摘录文中你认为三峡风光很壮美的句子。

(4)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创作一幅三峡的山水画。

(5)如果你在江中的小船上,面对汹涌的江水,两岸的高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6)学了课文,请你做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三峡的风光,写一段导游词。

(以上作业,学生自选适合自己的两三题做)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作业设计应综合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汲取营养。

1、课内外联系。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后,教师可推荐学生课外读《大地的儿子》;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了《赵州桥》后,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去找一找我们国家的一些古老的桥梁与赵州桥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还让学生找一找现代的桥,如城市的立交桥、上海的杨浦大桥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代桥梁的建筑特点,而且也知道了现代桥梁的先进性、多用性、科技性,扩展了知识范围。

2、学科间融合。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鸬鹚》一课第一段非常优美,根据内容绘一幅画:夕阳、垂柳、稻田、小船、渔人、鸬鹚。这样构图,其实就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让学生去认识、采集各种树叶,自己创意制作一幅树叶画,再叙述图意或讲讲画里的故事,综合运用自然、美术、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操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在希望的田野上》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唱唱歌,自编舞蹈跳一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课文内容。课后,再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赏析歌词,欣赏旋律。另外,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运用自然常识动手做一做实验,还可以把阅读同科技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写观察日记同航模、饲养、天文、地理、劳动等结合起来。这样在语文教学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使语文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校内外沟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因特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校外、到大街小巷去发现纠正错别字,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对比赏析;布置学生从广播中、电视上、报刊里和街头上搜集广告用语,再自己尝试为某种产品拟广告;让学生到花园中、公园里、街头上去摘抄文明警示语,自己也写上几句类似的文明警示语,制作文明警示牌,插到校园的花圃中,植物园里。

4、设计“大作业”.这种作业没有规定的内容,允许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相对独立地完成一项具有鲜明个性和独创性的作业。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令人眼花缭乱,怎样捕捉、收集、处理信息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小学语文应从这里入手,让学生自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习自己收集资料,组织材料,撰写小论文。这类作业涉及面广,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社会领域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积极意义。

总之,“教者有心,学者得益”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作业设计时务必少而精,形式多样,高质、高效,富有启发性,这样的作业设计才符合新课程素质教育的精神,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进行创造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生动活泼地发展。

篇6:初中英语课堂中的任务型教学浅探

初中英语课堂中的任务型教学浅探

“任务型”教学(task-hased learning),就是以具体的语言任务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一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融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学习者在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即学即用”的技能.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形象的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 者:黄晓瑜  作者单位:四川省邻水县柑子职业技术学校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7:《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浅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浅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的先行课,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当前一些学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同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作 者:田红运  作者单位:山东省蓬莱师范学校,山东,蓬莱,2656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 分类号:G423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篇8:浅谈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九江实验中学  陈琳

摘 要:本文初步探讨了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中的运用,浅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通过模拟计算机硬件招投标的实例,使学生能动性地学习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并有所拓展,并且能相互学习,从而完成任务。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任务的目的  任务的可操作性  特点  渗透方法

一、前言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沿用的仍是课堂教育的基本模式,教学内容往往只是电脑和网络的一般应用知识,而如何将电脑和网络技能转化为具体应用能力却未受到足够重视(重知识轻能力几乎是所有教育领域的通病)。电脑课程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时也是就电脑讲电脑,为学习信息技术而讲授信息技术,往往锢于专业领域的限制不能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实践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讲授信息技术课程及其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由于旧的教育体制、习惯思维、授课模式的束缚,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固有的特色,无法以实践运用为目标设置信息技术学习的“任务驱动”,不能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得现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显得枯燥乏味,苍白无力。一些学生产生了学习信息技术这样的高考用不上的东西是浪费时间的消极想法,另一些学生则把信息技术课当作“游戏课”、“网络聊天课”等。显然,这与我国大力推进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特别是要着重研究和大胆实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创新。

二、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的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以具体的实例探讨如何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运用。

实例:

 教学内容:powerpoint工具软件、模拟计算机硬件采购招投标过程。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powerpoint工具软件特征、功能,能够运用powerpoint工具软件制作满足特定要求的幻灯片演示作品。

2、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招投标行为的一般规则以及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

4、通过对自己方案的陈述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完成方案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 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学校要购入一批计算机,要满足性能、价格、质量、外观设计、交货期限、维护服务等特定要求,正在网上发布招标信息。让学生组成若干小组,模拟不同的计算机设备供应商,要求各小组以幻灯片演示作品的形式向学校提交竞标方案,介绍自家的产品,品牌,服务,信誉等各方面的情况。最后通过竞标,产生优胜者。

2、 提出问题,引导思路。教师具体讲解powerpoint工具软件,介绍招投标行为的一般规则和计算机硬件的一般知识,引导学生上网搜索各种计算机硬件的市场信息(用以组装成自己的产品),各类典型的竞标方案等各种信息,并加以归纳、整理、加工。

3、 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根据设定的要求和条件,让学生在完成投标方案幻灯片演示作品设计中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自主的学习思考能力(包括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4、 协作学习,合作沟通。让学生自己组合,共同协作完成某一方案,就解决方案中的问题进行学习合作,上网搜索,他们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意义建构。学生利用PowerPoint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与重组后,通过广播,实现学习成果交流。

5、 点评成果,实现交流互动。通过网上展示作品,使学生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和从课堂实践中获得的信息与他们的学习活动产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方案作品作出有针对性的点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拓思路,解决问题。同时开辟网上论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空间,体现出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性。

三、通过上述实例,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尤为关键。第一、“任务”的目标要明确;学什么、掌握什么,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第二、“任务”的可操作性要好。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俗话说“百看不如一练”,“纸上谈兵”在学习计算机上是行不通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稀里糊涂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后,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方法。所以,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第三、“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第四、“任务”要注重渗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的能力,因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按教师、书本上讲的方法,可以进行创新,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综上所述,通过对课程设计的不断创新,引入任务驱动的思路和手段,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信息技术不断高涨的学习热情,使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好。

篇9:也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也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也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是由以前的微机课、计算机课转型演化而来的新生代,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及的优势,可以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也随着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兴起,更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就其独特的学科特性,有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当中,深受教师们欢迎的当属“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如何设计出恰如其分的任务也非易事,只有真正地了解任务设计的意义、目的,准确地把握好任务设计的方法、程序,才能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好的任务可使我们的教学相得益彰,可以使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则与我们的教学背道而驰,事与愿违。会使学生在本不理想的学习印象上更加模糊,也使我们本不轻松的教学任务上更加累赘。就如何在教学中设计出较好的任务,就本人在博取众家之长之上融己之见,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任务设计的三条必要性

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下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的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也是一种最为灵活、新颖、主动性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将所学知识分类、归纳,然后设计出一个个任务,通过具体任务来完成,让学生学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内容,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特性本身就具有现实性、实效性、灵活性、技术性。其任务设计要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课程教育相比应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培养。用任务驱动可以很好地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进教学思想,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

整合的有效途径:任务驱动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在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可以有目的的,有机的结合其它学科知识,开展学科整合教学。教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合理地进行整合,突破原有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与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场景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任务主题的选取原则

任务主题要源于生活,生活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任务要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用生活情景来激发教学,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思路认识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以可对抽象的问题加以具体化,如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则可用来自学生最近的一些生活中的敏感事件,如新同学的入学军训,可能是每个学生一生当中最为深刻的事情,就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热情,一个个电脑作品“军训随

[1] [2] [3]

篇10:也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也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是由以前的微机课、计算机课转型演化而来的新生代,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及的优势,可以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也随着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兴起,更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就其独特的学科特性,有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当中,深受教师们欢迎的当属“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如何设计出恰如其分的任务也非易事,只有真正地了解任务设计的意义、目的,准确地把握好任务设计的方法、程序,才能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好的任务可使我们的教学相得益彰,可以使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则与我们的教学背道而驰,事与愿违。会使学生在本不理想的学习印象上更加模糊,也使我们本不轻松的教学任务上更加累赘。就如何在教学中设计出较好的任务,就本人在博取众家之长之上融己之见,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任务设计的三条必要性

教育部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下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的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也是一种最为灵活、新颖、主动性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将所学知识分类、归纳,然后设计出一个个任务,通过具体任务来完成,让学生学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内容,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特性本身就具有现实性、实效性、灵活性、技术性。其任务设计要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课程教育相比应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培养。用任务驱动可以很好地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进教学思想,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

整合的有效途径:任务驱动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在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可以有目的的,有机的结合其它学科知识,开展学科整合教学。教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合理地进行整合,突破原有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与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场景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任务主题的选取原则

任务主题要源于生活,生活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任务要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用生活情景来激发教学,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思路认识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以可对抽象的问题加以具体化,如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则可用来自学生最近的一些生活中的敏感事件,如新同学的入学军训,可能是每个学生一生当中最为深刻的事情,就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热情,一个个电脑作品“军训随想”、“教官情”就会呈现的五彩缤纷。有苦有乐,有汗水也有收获。可以是动画,可以是网页,也可以是多媒体简报,全是学生的心灵写照。也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把更多的空间放给学生,就会容易地形成自然的、灵活的教学任务。

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量体裁衣,且不可小主题大任务,也不宜大主题小任务。而“要大小兼顾,利弊互补”,同时任务也不要只局限于教材,要基于教材而扩展教材,要明确“尽信书,不如无书”之理;另外任务要有系统性,在任务设计时就要处理好整体任务和每一节课的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不要使单元任务与整体任务脱节或毫无关系。单元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整体任务的完成进行构思,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完成。

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的呈现的初衷,要让学生是在“我要做”中学习,而不是在“要我做”。在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发展个性化学习。同时也要兼顾任务的系统性,各个任务之间有机结合、纵横交错、相互渗透。

要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负责,一个好的学习任务会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任务设计要具有兼顾性,并有一定的过渡性、阶梯性,递进性,即要学生吃饱还要吃好。可大可小的主题,当是首选。比如用Word进行自我介绍,其中需有文字、图片、艺术字等,比比哪个学生做的自我介绍最丰富、最生动、最有趣。基础差的同学可用Word的基本用法,而技术好的同学尽可能地用Word的一切功能来丰富自己的这篇自我介绍。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小的竞赛环节,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后进者一定的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提高竞争意识。

三、任务设计的呈现形式

课堂研讨:讨论教学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先提出有争议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达到澄清事实,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我国古代的《学记》中有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断绝与别人交流,会使自己闭目塞听,思想受到限制。讨论教学有利于双边教学,也是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种任务呈现方式,可选取一些较小的主题,在用一课时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对主题的讨论,我举一例,比如在讲电子邮件的使用前,教师可用一些因写错地址或查无此人等而返回的信件,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如何使我们的通信更有效呢?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先对传统信件优缺点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畅所欲言。

在讨论过程中,有同学就会对电子邮件产生一种求知欲望,所以为以后教学打下好的基础,同学们在学习电子邮件时,会结合讨论的结果对电子邮件使用中进行学习,同时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求知的乐趣。

电脑作品: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大赛的举行,我们的任务主题也有了更好的呈现方式,可用画图,动画,多媒体简报,视频录像,也可以是网页。可让学生们在探索与创新的主题下,进行电脑作品创作,在进行任务设置时,应注意学生的动机,比如在许多公益广告中获得灵感,也有许多同学也想对自己身边的事情所反应出的一种现象来进行思想表达,在方式的选择中,用电脑作品的形式呈现就是一种很好的捷径;也可以由教师来设置任务,同时也可与其它学科相整合,比如在语文课上,我们在学完一课以后,要对主人公进行描述时,我们可写一个人物传记,让学生们写一本书,要求有封面,有目录,有章节,在页面设置中要有页码,有页眉,还要有页脚,当中还要有插图,同学们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平时总是读别人的'书,而现在要自己写书了,而且要进行一次评比,要对写的好的进行奖励。

研究性学习是指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必修课程。它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目的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获得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较大的主题可采用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去解决某一任务,在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分步实施、分层处理,各小任务形成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教多媒体作品模块时,可以通过欣赏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元素和构成,让学生设想如何来表现主题。然后针对“我最爱的……”这一主题,可选音乐、美术、理化、旅游等各方面内容。教学只提供处理的策略,教师提前针对某节课的技术要点准备资源,组建小任务。这样案例更灵活、更易分解。例如,以学生喜欢的歌曲处理为例来教授怎样处理音频技术,其他学生在做诸如“最爱大自然”时也能处理鸟鸣、虫叫。注重体现音效等媒体的感染力,而不再单纯讲制作,这样的任务诱导式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体现了“信息素养”的要求。一个好的主题任务,可能会对一个学生或一批学生的一生将产生积极影响,创造一个终身学习的机会。

四、任务设计的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技术的深刻理解和适应能力。所以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要综合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和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口头表达法:在课堂研讨过程中,在表达任务结果时,小组成员发言人,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表达是否条理清晰,易于理解;能否根据听众的特点灵活地使用信息传递和交流技巧。同时也可检查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素养。

作品评价法:也是在教学评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可以用电脑作品的形式来进行评比,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集体荣誉感。

过程评价法:有的学生基础差,在相同的条件下可能做得不如其它同学,可是这样的学生更应恰当地给出评价,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用到了哪些基础理论,又学到了哪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在前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一次听优质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要求学生作一个相关2008年青岛奥帆的海报设计,要求图文并茂,主题突出。在对作品进行评价时,就一个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教师并没有就作品的好坏给出结论,而是依据学生的制作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的思维品质、个性以及潜在的能力做了全面的评价。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评价方式与单纯评价作品好坏的差别,也可以想象学生在听了教师对其评价后的感受及产生的效果。

结果评价法:教师给学生对自己作品展示、说明的机会,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也可让学生们自己评,互相评价,一次任务的评价,不只是一个任务的结束,更应当是下一个任务的开始、向导和动力,要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

五、小结

任务设计可以服务于教学,如设置不当,也可能阻碍教学。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多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不应放弃努力,应该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教给他们今后勇于面对和挑战这个信息时代的勇气和本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

高中物理课程资源发掘策略浅探

浅探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

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浅探

探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共性论文

浅探中学语文的阅读策略

也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行业报战略发展与实施浅探论文

新课改教学方法有哪些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合集10篇)】相关文章:

医科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浅探2022-05-22

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与实现途径2023-04-21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2024-01-25

探导一得的语文论文2023-01-13

航空安全保卫系统安全分析浅探2022-05-26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浅探2023-11-06

提高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实效性的策略2022-09-07

双层皮幕墙技术浅探-生态技术论文2022-04-30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2022-06-17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论文2023-01-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