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引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体会论文

时间:2023-12-25 07:32:33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任务引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体会论文(共13篇)由网友“juan89815”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任务引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体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任务引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体会论文

篇1:任务引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体会论文

关于任务引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体会论文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中职校进行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必要性,重点结合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介绍了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并提出了在任务引领型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引领 信息技术 实施过程 注意问题

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探索任务引领、项目导向、场景模拟等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显然,为了满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的指导思想,体现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势在必行。任务引领型教学在我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应用,下面就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关于任务引领型教学

任务引领指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任务引领型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任务引领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任务引领型教学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上岗能力,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符合“就业导向”的职教办学方向。

任务引领型教学通过“真实”环境下的“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增强了学习成效,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与职校生的认知特点。

二、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下面结合我对本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应用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教材分析和任务设计。

(1)综合性。任务应该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新旧知识。

(2)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操作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过于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

(3)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么该任务也是失败的。

(4)创新性。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可以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任务设计为让学生以某公司新职员的身份为自己配置一台指定价位范围内的办公用组装机,这个任务将计算机硬件知识和上网查找信息的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的空间,符合上述任务的特点。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包括:揭示任务,激发学习动机→引出新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作品交流→知识归纳总结。

在这个阶段,根据提出的任务要求,教师先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对总体的思路有一个概念。如:在关于Word或Exce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结合任务要求告诉学生使用工具的位置以及最终的大致效果是什么样子的。在引出新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巡视,及时指出学生操作中出现的偏差。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交流总结。

激发学习动机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的思路引入到预定的任务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顺利完成任务打好基础。如:在开始学习PowerPoint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事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有趣的作品,通常他们都会看得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点评以提高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创作的欲。完成任务环节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采取小组合作完成或者个人独立完成的形式。 3、课后点评。课后点评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为了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制定过程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地改进教学方式。过程性评价方式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任务引领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职校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教师不妨事先给出一定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如在Excel关于创建图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操作演示一个通过选取所有数据就可以创建出简单图表的任务,待学生掌握后,再设定一个需要选取相关数据创建出相对复杂图表的任务,同时补充进对于图表相关元素进行局部修改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对于完成简单任务的理解,完成起较难任务就有了思考的方向,而不至于一下子无从下手了。

2、要注意以“评”促“学”。评价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是后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绝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善过程,也就是以“评”促“学”。

3、教师本身应具备更高的能力。由于任务的设计可能涉及到多个信息技术基本模块和多门学科知识,因此要突破孤立地学习某一应用软件的概念,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能力,不仅要熟知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即教师要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譬如我们学校所有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会定期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中的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既体现了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也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任务引领,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引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职业素养。

虽然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任务引领型教学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能够让大多数学生由“厌学”变成“乐学”,让教师由“厌教”变成“乐教”,能够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但任务引领型教学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使这一理论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

[2]蔡新平《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国电脑教育报,

[3]骆德溢上海市骨干教师培训演示文稿.《实践导向,任务引领》。

篇2: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论文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论文

一、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从上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普及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是,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据本人了解,不少教师在认识与实践上存在较大的误区,集中表现为:

1.是重公开课表演,轻平时课运用

在不少学校,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要上公开课时,教师就费尽心思,精心制作,将幻灯片、录像、录音、电脑制作软件等都搬上教学舞台,公开课成了表演课,上课教师也为“伊(公开课)消得人憔悴。可平常呢?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

2.是重网上下载,轻自己制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下载变得越来越方便,因此许多教师就地取材,直接从网上下载.如此生搬硬套严重违反了因材施教原则,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决不可“千人一面,万人一书”,按同一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

3.是重工具先进,轻教法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培养素质统一起来.但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学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了.很多教师尽管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的却是传统的教学.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旧,师生互动实际上是一句空话。

4.是重机器作用,轻教师影响

多媒体课件集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能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用电脑演示代替教师的表演,用“人机对话”代替“人际对话”.其实,教学是十分复杂、细腻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称赞的话等都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用多媒体完全代替教师的影响,实为本末倒置的做法。

5.是重情景创设,轻重点把握

不少数学教师倾向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却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尽管情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强化主体意识,调到学生的主动性,但是任何形式都只能为内容服务,如果因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教学重点,就会喧宾夺主,教学就不能达到应有的目标.因此,情景必须为重点而设,展现的内容必须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

6.是重信息技术,轻传统技术

如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电脑的播放代替了教师的`演讲,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45分钟面对着屏幕,甚至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机灌”,使电脑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传统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在断电或其他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就会急得满头大汗,无计可施.一堂课的好坏主要看有没有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教学效果怎么样,而不是使用了何种媒体或技术。

二、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

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走出上面的误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才能和谐互动,教师才能愿用、乐用、多用、用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目前应该把以下三方面作为重点:

1.信息技术与教学难点相结合

数学科学的特点之一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了.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媒体的互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教学难点得以化解.以数学教学为例,几何画板是数学老师最喜欢使用的教学软件,它操作简单、功能丰富、动感十足,能够满足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学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课的辅助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几何画板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数学实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够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中平面几何的难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完成意义建构,探究椭圆构造的方法,以及和其他圆锥曲线(双曲线、抛物线)的联系。

2.信息技术与仿真实验相结合

现在数学教学也十分重视数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作为实验必须有自变量和应变量,通过实验探究应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但是中学数学实验由于受到实际器材的限制,有些实验往往只能是纸上做实验,很难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的功能,能够弥补实验条件不足的限制.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赋值和计算功能,可以开展数学实验,通过实验得出规律。

3.信息技术与创新研究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独到之处.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的研究,通过借助网络工具,揭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设计方案、市场调查、查阅资料、加工信息等过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关于公司建立地点的选择问题、探讨红绿灯时间差问题,邮递员投递问题等。

篇3:校园网在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校园网在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高校校园网是一个承载学校各种网络应用的平台,它能够满足各种教学的需求。本文主要根据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校园网在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利用校园网,可以实现该课程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和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授课、备课、制作课件提供网络环境。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高校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带宽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校园网教学就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开展网络教学是高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教与学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如何将校园网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并且充分发挥其各种优势为教学服务,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影响深刻的一门课程。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利用校园网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根据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课程任务,要使校园网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把校园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1.课件演示教学。学院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有计算机、显示器、投影仪等。教师上课前可将教学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到上课教室再从校园网下载到计算机上进行教学;也可以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直接通过USB接口联接到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上进行教学,方便了教师的授课。

2.课件点播教学。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件放到校园网上,课前,学生可以下载教师的课件进行预习,并可以下载同一门课程多个教师的不同课件进行更全面的学习;课后,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未能记全笔记,可以到校园网下载课件进行复习。这就为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提供了方便,解决了传统教学和学习时的种种不便。

3.视频点播教学。老师可以把视频光碟VCD、DVD等流媒体或网络上下载的其它流媒体上传到校园网的多媒体区,在教室里利用网络视频音频播放软件,播放各个教学视频和音频,课后学生也可以在宿舍或图文中心观看、收听这些些教学视频和音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4.校园局域网教学。每个多媒体教室和机房都是一个独立的局域网,利用这些速度快、带宽大的局域网,完全可以实现网络教学。教师在每个教室的服务器上讲授课程,并将教师机的图像和声音发送到下面的每台学生机的显示器上和耳机里。通过这些硬件和软件,都能够实现教学,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且比传统的投影仪更加方便。

(三)利用校园网的信息技术网站进行网络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网站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而建立的。通过这个网站,学生可以应用下载课件、观看教学视频、讨论学习内容、下载提交作业、在线做模拟题等功能。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网站进行讨论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网站上增加讨论学习模块。在此模块上,学生可以在论坛上向其他同学或教师发布问题;可以帮助教师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可以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老生可以在论坛上给新生讲解问题,也可以给新生介绍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这对于每位学习这门课程的新生来说,都非常有用;学生还可以在此模块中搜索以前其他同学在论坛上提出的问题和解答结果,并从中选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些功能都可以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也能使学生参与和交互到这门课程中来,让那些腼腆或因其它原因在学习过程中没能弄懂部分内容的学生有个更好的学习的平台和学习方式。同时,教师每天都会到论坛中给学生进行解答并同他们讨论,既可以由每位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解答公共问题,也可将所提问题指定给某位教师,由该位教师在登录论坛后给予解答。校园网中论坛的提问库的内容会越来越多,这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产生了很好的启迪作用。在我们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是每位新生都要开设并参加省级考试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网站进行上传和下载作业。每个教师都可以将课后的作业或课前的要求上传到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学生在课后可以到网站上下载或查看作业,作业做完后可以上传到教师指定的位置。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作业发送到每位学生的.邮箱中,学生做完后再发回教师的邮箱,从而实现了布置和批改作业的网络化。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网站,进行在线模拟考试。每个学生都可以登录到信息技术课程网站,用学号和密码进入模拟考场进行考试。模拟考试的内容都是往次正式考试的题目,通过做这些题目可以让学生对往年的题目和题型有一定的了解。在学生做完一份试卷后,系统会给出这一份试卷的参考答案,对于操作题系统,则给出最终结果并同时给出关键的步骤说明。这样,学生就能够及时对自己的答题结果有一个判断。对于不好理解或不会操作的考试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学习模块向其他同学或老师提问,以求得到正确的解答。

通过在高校校园网中建立“信息技术课程网站”这一专门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网站,能够完成交流讨论、模拟考试、网络教学等教学基本过程,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校园网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运用高校校园网的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一个操作简单的交流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11-115.

[2]张倩苇,桑新民.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

篇4: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熊玮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密围绕这些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求索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而任务驱动则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与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等密切相关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最重要的因素。其中,情景强调的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分析学习者特征以及选择与利用合适的媒体,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建。协作则强调独立学习和集体合作学习,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并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应该与其他成员进行分享。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建构着眼于将当前所学内容进行组织结构上利于理解、吸收,并进行重新梳理、构架,以利于在学习者大脑中的长期存储。

二、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目前任务驱动法已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是任务、教师、学生三者的互动。这三者中,任务是主线,教师和学生则围绕这根主线进行任务的安排和任务的完成,教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参与并指导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技术指导,总体上应该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独立完成。

任务设计是教学效果好与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并只有通过上机才能完成的任务。在任务设计时,要求任务既要有系统性、计划性和逻辑性,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由浅入深,做到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性。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发掘出学生的创造力,而且对于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力和领导能力。

三、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驱动不是简单地进行任务的布置,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基本特征,实施过程从提出任务到分析任务,再到任务完成并进行交流总结。任务的提出要有所创新,任务的内容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而且任务要根据学生已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学生对任务没有兴趣,则任务是失败的,因此任务的'设计需要教师关注生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人物、事件,围绕这些来设计主题往往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幻灯片的制作,根据本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制作简单幻灯片、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和使用设计模板。首先制作出一个总任务――把“自己最喜欢的风景名胜”做成幻灯片,利用幻灯片向其他人进行介绍。这个任务相对简单,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可以采用网上找图片或者自己拍照片的方式,配合文字介绍。学生都表现出非常高的热情,为了让幻灯片放映时效果更好,学生们自己找资料学习PowerPoint中动画技巧的选择和处理;为了让版面更合理美观,符合所选动物的特质,通过搜索引擎找各种模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就掌握了幻灯片制作的技巧,另外巩固了先前学的关于搜索引擎如何查找图片的知识点。任务完成后挑选出优秀的作品与大家分享,既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对于复杂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合理地进行任务的分割尤为重要。分割任务,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而且要注重各任务间的渗透以分散难点。学生不会因为任务太难无法实现而产生消极懈怠情绪,相反前一个任务的完成,还能激励他继续完成下一个任务。

任务驱动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统一。()对于耗时长、繁琐的任务,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任务角色的设计与工作内容的大致安排和规划。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并有步骤地完成。例如,在讲授flash制作内容时,提出任务,例如根据一个自己喜欢的一首歌曲制作一段动画。这个任务涉及到动画元素的绘制、故事内容的编排、场景的布置、时序上的安排等,都需要精心设计,为了激励学生创新,任务中明确强调原创性。因此,需要同学们自己动手进行图片元素的绘制,然后再运用flash的技巧进行动画制作。这个任务需要学生们协作完成,为了平衡各小组的实力,将具有较好绘图功底的同学在分组时均匀分布,一个小组中至少应该有一名绘画水平突出的学生,其他的同学则进行不同技术分工以顺利实施任务。教学效果表明,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和协作能力,学生更容易在互帮互组和互相监督的方式下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武汉外国语学校)

篇5: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经过历代学者的悉心经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也遇到了一个瓶颈期——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同时由于课程学时的缩减,教师在课内讲授的内容有限,学生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同时拓展课外学习,让课外学习成为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这些问题也一直是我们讲授中极力想解决的问题。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也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中国两千多年来文学发展的历史、历代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知识。这门课程是在大学阶段开设的,在各个院校一般开设2~4学期不等。如今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处在信息时代下,传统“满堂灌”式的讲授模式亟待注入新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让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新时期让更多的年轻学者喜爱。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由教师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教师扮演的角色是设计师、指导者、辅助者。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任务的承办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发现问题,在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与探究的状态,而教师与学生又始终处于良好的多维互动模式中,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能更好地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今大量电子信息的冲击下学生更喜欢关注时尚变换的信息,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一些在我们看来很有魅力的篇章对于学生来说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入教师精心创设的任务中,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学生深入学习情境之中,随着任务完成的逐步深入,学生会不自觉地被古代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所吸引,会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地去完成任务。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有对美的感悟、都有不断学习探索知识的愿望,一旦在情境的引导下深入任务,他便想要在这个自己所付出辛苦的任务上去继续探索,去探索某种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所体现的文学内涵。在完成任务之后,学生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设立激励模式,这样在学生每一次完成任务之后都会有一种满足感,久而久之,会转变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2.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中,教师一般是“独白式”的讲授模式,学生被动参与或根本不参与,课堂中较少有互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在每一次接受任务、完成任务、接受评价的过程中都要与教师有互动,教师在全过程中基本是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亦师亦友,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会有很多。学生既能享受到教师一对一的辅导,又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任务圆满完成的期待,在此影响下,学生会对教师设计的任务甚至这门课程都特别用心,以此教师可以真正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互动中学习。

3.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拓展学习内容

在教改的“春风”影响下,很多课程培养方案都做了修改。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学时也作了压缩,这样设计到底科学与否我们暂不做评价,但是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面对知识含量极大的课程内容,教师在课堂内讲授的内容极其有限。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呢?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采用就可以拓展课内学时,教师设计任务,相当于学生在课下与教师一起备课,一起互动,一起学习,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技巧

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很多教师自己设计的任务自己都不感兴趣,如果与学生换位自己都不愿参与,这样的任务学生也不会配合你。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技巧:

1.任务难易程度适中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任务时,难易程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太简单的任务难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太难的任务学生又不愿意承担。所以一般教师可先由外围去导入,然后逐步以阶梯式递进的方式去接近核心知识,这样符合学生接受规律。如讲到屈原与楚辞,教师可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屈原所处时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情况,接下来搜集屈原的生平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彼此分享,然后再逐步去接近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样学生在逐步推进的任务中逐步获得知识与成就感,最后接近核心内容讲解时就已经将外围知识都消化了,那么教师讲解就事半功倍了。

2.任务设计要知己知彼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独具匠心、知己知彼,知道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沟通会更有效,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也会更加配合。如教师可在所代课班级先创建一个微博群或QQ群,像一些让学生做的微作品评论或举办的实训活动VCR,就可以在微博群里分享。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评论或小论文或是一些其他的作品在微博中被点击、被其他同学分享,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逐渐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完成任务。

3.任务设计采取小组合作模式

一个人再优秀不会有一个团队优秀,团队一起完成任务可以彼此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而且团队合作可以增强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集思广益。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最好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这样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相互带动,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阶段可分为任务导入、任务实施、任务评估阶段。

1.任务导入阶段

教师在导入任务时要精心设计,要让任务导入能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如讲到《诗经》这一章,将学生最耳熟能详的诗作展示给学生,这样首先在《诗经》与学生中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学生接受任务时,因接触到自己所熟悉的诗歌,会有小小的自信感,同时对他们即将学习到的内容会更有探索的热情。

2.任务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可以采取一些新鲜的模式。如接下来讲到诗经的内容时,有爱情诗、战争徭役诗、宴飨诗等,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分别展示各自所收集的诗经作品,然后可分阶段进行《诗经》诵读大赛、《诗经》作品赏析座谈会、《诗经》记诵之星大赛、开心状元之《诗经》微电影创作等活动。这些实训内容的展示时间可灵活掌握,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悉《诗经》作品,掌握《诗经》作品的艺术特色,增强鉴赏《诗经》作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任务评估阶段

当学生任务完成后,教师评价首先要认真、及时。教师的评价要在学生期待最热切时给予,此所谓合时,因为学生一般在提交了任务之后,最渴望教师能最快给予回复,这时的及时回复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评价要适当,既不能打击学生积极性,也要指出学生的不足;最后,评价体系要有针对性。教师在设计评分标准时可从应知、表达、创新、团队合作等方面分情况进行评价。

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过程中,除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外,还应与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等方法相结合。

篇6: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医英语翻译课程中应用论文

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医英语翻译课程中应用论文

摘要: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拥有璀璨的历史, 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和接受, 当前, 世界有30多亿人都使用过中草药, 占据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 英语翻译课程成为了中医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针对中医英语翻译课程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和阐述, 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院校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医; 英语翻译课程; 任务型教学法; 应用;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和艺术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医学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获得世界人民的认可和欢迎。为了实现中医国际化, 将中医知识正确和全面的向世界人民推广, 我国急需大量懂英语翻译、懂中医知识的专业翻译人才。通过相关调查统计显示, 当前我国人才市场上, 艺术、法律、经贸领域的翻译人才较多, 中医翻译人才严重匮乏。在“一带一路”的实施中, 中医院校要给予英语翻译课程以高度重视, 通过任务型教学法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为我国输送更多的中医翻译人才。

1.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作为教学核心, 在80年代引入我国教育界, 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与以往的教学方法不同, 任务型教学法更加强调通过明确的任务开展教学, 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和兴趣, 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 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2. 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

2.1 激发学生兴趣

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通过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 教学形式更加灵活, 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医翻译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

2.2 树立学习信心

该教学法以结果和任务为核心, 突破了以往翻译教学的固化模式, 通过任务探究和合作互动, 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树立学生对中医翻译的信心。

2.3 培养翻译意识

该教学法遵循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原则, 在组织学生开展翻译实践的同时, 巩固其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翻译意识, 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3.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医英语翻译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3.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在此环节下, 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保证教学效率和质量。首先, 设计任务,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中医翻译的教材和资料, 保证任务贴近工作实际, 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 避免由于任务过难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其次, 导入任务, 教师在完成任务设计后, 要利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导入任务, 帮助学生掌握翻译技巧和任务背景, 在剖析任务中, 教师需要对中医术语、关键词以及翻译技巧进行重点讲解, 为学生探究和完成任务奠定基础, 或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任务提示;最后, 学生分组, 任务型教学法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 在准备环节教师需要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分组, 每个小组的人数保证在5人左右, 避免由于人数少而负担过重。引导小组学生明晰角色分工, 在任务执行中教师还要进行全程监督, 保证所有组员都参与到任务探究中, 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实现相互补充、互相学习。

3.2 任务阶段

任务阶段是任务型教学法的重要应用环节, 教师需要引导各个小组做好任务探究, 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将探究空间完整的交给学生, 促使学生在任务探究中掌握中医翻译的能力和技巧。首先, 分工设计, 在任务探究之前, 各个小组要民主选出组长, 在组长的带领下, 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制定科学的分工计划, 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各行其是、各司其职, 在分配任务中要做到平均;其次, 执行任务, 在各个小组进行执行中医翻译任务中,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同时, 教师还要对整个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 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最后, 总结汇报, 当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 要选出代表在所有同学面前展示翻译成果, 在讨论和交流中进行翻译版本修正, 最后进行成果汇报。

3.3 聚焦阶段

聚焦阶段包括任务评价和任务练习, 中医翻译课程与其他专业的翻译课程存在一定的区别, 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但是很多中医术语如果不统一, 对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会形成阻碍, 因此,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聚焦阶段对学生进行任务指导。首先, 在指导过程中, 教师要规范学生的翻译术语,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共识性译语;其次, 在聚焦阶段,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遵循规定性、回译性、民族性、简洁性以及自然性原则进行中医翻译, 加强与学生的讨论交流, 评价方式要以互评为主、自评为辅, 鼓励学生发表与其他学生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评价, 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最后, 在练习阶段, 教师要以第二课堂和课外作业的方式, 保证学生将在任务探究中获得的知识, 灵活运用到练习中, 巩固掌握的知识。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中医英语翻译课程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帮助学生克服实践锻炼和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调动学生对中医翻译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翻译能力的均衡发展, 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婧.试论“预制语块”对中医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10) :192+190

[2]晏丽, 杜雪琴.浅谈“慕课”平台下的中医英语翻译教学[J]新西部 (理论版) , (24) :162+164

[3]陈宁, 张晓枚, 李晓莉.语料库技术在中医翻译人才培养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8 (05) :570-571

[4]陈宁, 陈苏, 李晓莉, 张晓枚.英语网络教学的中医英译人才培养[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2, 20 (03) :139-141

篇7:简谈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简谈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提出

笔者首先分析传统的授课模式下造成机械制图教学“瘫痪”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态度差

制图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缺乏这种能力,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这种能力,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天生具备的,大部分学生是靠老师去培养的,而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制约了这门课的学习。

2.传统教材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

对于一门新课的学习,入门的学习内容,必须具备的因素为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而我们传统的教材,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很多图样陈旧老套,一看就很难,学生很难找到这门课学习的“入口”,还没学或者只学了一点就放弃了。我们的课本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学习热情。

3.传统学习内容太多

以前我们使用的是劳动版的《机械制图》,这本书作为老师的教参很好,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很严谨,但是作为技校生的课本,内容拖沓冗长,沉闷,缺乏针对性。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以往我们的课堂由于时间比较紧,以及对学生的偏见,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先画,学生跟着画,教师习惯了“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少有独立的思考的机会和成功的惊喜。

面对制图教学的“举步维艰”现状,经过多方的调研,我们提出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

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的实施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主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图备课组的老师采用了“学案式”的编写结构,用任务驱动的模式编写,以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为主线,将原有课本的内容分为8个教学项目,8个教学项目的内容分解为35个学习任务。项目中包括相应的任务,每个任务基本按“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实施”“知识拓展”“思考和实践”6个环节编写。

1.引言

每个项目都有启发性的引言。一是通过趣味引入,吸引学生;二是承前启后,体现项目与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项目的基本内容。

2.学习目标

说明该项目的主要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

3.任务目标

对项目学习的总目标进行分解和具体化,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来完成任务目标,促进项目总目标的实现。

4.任务内容

任务内容是学习任务的具体描述。也是引言中提到的零件的简化。

5.知识链接

以“学以致用”为前提,介绍任务中“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6.任务实施

采用分步图解的方法阐述任务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制图教学以图为主的特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7.知识拓展

为了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拓展该次任务的相关知识点,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提供一些阅读资料,或给出相对于该节课任务难度大一点的三视图。其目的主要为学习潜力大的学生拓展学习和创新的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8.思考与实践

为使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设计与该次任务对应的开放式、探究性的相关思考和操作题,通过练习实践活动来消化和领悟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做补图补线的题目,对该堂课知识的巩固。

三、实施效果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将近两年了。这对学校传统的教学是一次“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经过2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其实施效果是明显的。对照以前制图教学的“弊端”,我们看到了制图教学的希望,看到了学校数控专业的希望。

四、小结

总而言之,“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技工院校的学生,拯救了我们的数控专业,也让我们这些制图教师重拾“失落已久”的“教学热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敢于挑战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改变,就没有出路,改变了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篇8: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对技能培养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育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为了学校的长期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对实习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任务引导教学法正是近几年在我国职教界引起广泛关注的教学模式.

作 者:张凯  作者单位:河南省技工学校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9: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一点体会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一点体会

徐添顺 福建安溪恒兴中学(362400)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方法具有先进性、多样性。

篇10: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一点体会

形声性:形声性是指可同时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教育信息,形声性是除听觉媒体之外的所有现代教育媒体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学生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将客观事物抽象化,使学生接受知识时眼耳并用、视听并举。

再现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有图有声地在学习过程中再现,从而扩大学习者的感知范围。

先进性:多媒体功能的多样性,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一改过去教学只限于教师口授的单一形式。

篇11: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一点体会

2.1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

2.2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

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2.3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4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2.5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

2.6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

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作用,它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把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它们的长处,避免它们的短处,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作用。

篇12:“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 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

因而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等子任务。

三、如何来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在实际教学中需按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1、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在学生最初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4、评价检查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特别注意,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的做法是,每个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必须交流展示,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采取更为活泼的形式,如:让他们玩一会益智游戏等。

四、总结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资料:

1、《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篇13:“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 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

因而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

[1] [2] [3]

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的教学模式的论文

体育老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个人年度校本研修计划

初中数学国培个人研修计划

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总结

科研工作自我鉴定借鉴

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论文

学校教科室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化学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

任务引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体会论文
《任务引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体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任务引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体会论文(共13篇)】相关文章:

学校科研年终工作总结2024-03-29

个人发展研修计划2024-05-22

小学校本研修个人计划2022-05-08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研修计划2022-05-08

校本研修年度个人研修计划2023-11-29

高中物理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2023-07-30

生物科教学工作计划2023-02-13

体育个人校本研修计划2023-06-13

国培语文工作坊个人研修计划2022-11-02

音乐教师校本培训计划2023-04-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