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mong”为你分享9篇“孟子的仁政的理解、参政方式”,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孟子的仁政的理解、参政方式
孟子的仁政的理解、参政方式
齐宣王有一天坐在堂上,堂下有人牵一头牛走过去,这头牛拼命的哀鸣。齐宣王就说,这个牛好像是没有犯什么罪,就被判了死刑,叫得那么凄惨,把它放了吧。这个牵牛的人就说,请问大王难道这样要废除祭钟的典礼吗。
古代有一个礼仪,一口钟铸好之后,要杀一头牛,用它的血涂在钟上,这钟才可以开始用,那么这个牵牛的人就说,难道要废除这个典礼吗?
齐宣王说,怎么那么笨呢,换一头羊不会吗。那这个事情传出去之后,老百姓议论纷纷,说你看我们的大王真小气,因为牛比较贵,羊比较便宜,所以他就用羊来换牛。
这话慢慢传到齐宣王的耳中,齐宣王觉得很委屈,心里面很郁闷。那么,这时候孟子来见他,孟子就主动提这一件事,他说我知道大王不是小气,你是不忍心看这头牛好像没有罪,就被杀一样。
大王说,哎呀,你真了解我。我们今天说于我心有戚戚焉,就来自于这里。
我们先把孟子跟大王说话的这段内容做个说明,孟子说,大王不必责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代替大的,他们怎么了解您的想法,大王如果可怜它没有犯罪就被至于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分别呢?
换句话说,大王听到牛在哀嚎,看到牛样子很可怜。但他没看到羊,那个羊难道不会说很委屈吗,它要被杀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知道,大王缺乏一种推理能力,因为人平常都有怜悯的心,像人是万物之灵。假设你家里面养宠物,有些人养鸡、养鸭当宠物的,还有养猪的,养久了之后呢,怎么忍心杀来吃呢。这叫做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你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不忍心吃它的肉,这是人的一个正常的表现。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要顺便说一句话,因为在这个里面也提到,君子远庖厨。孟子说,一个君子最好离厨房远一点,这样讲就不太公平,那么我们家庭主妇就应该在厨房里面,杀鸡杀鸭吗?我们就不需要有人心吗?
孟子的意思是说,你作为政治领袖,要经常照顾百姓,如果你看看这种杀生的事情太多之后,就不容易有同情怜悯的心。当然,这种解释我们也不见得愿意接受。但至少他说明,作为领袖要爱护百姓这一点。因为孟子后面接着说,你看到牛没看到羊,你看到牛跟羊,你看到百姓了吗?你看到百姓了吗,所以后面就要加了另外一段,孟子提到“率兽食人”四个字,令人痛心,这也是他的`对象是梁惠王。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可是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率领野兽来吃人。厨房里有肥肉代表什么,猪先养的很肥,杀了之后你才有肥肉嘛,马厩里面有肥马,代表马吃的很好,才能长的很肥啊。所以,前面两个肥都说明什么,这些动物的粮食非常的充裕。但是,底下两句话,老百姓面有饥色,我们现在叫做面有菜色,看起来是瘦弱不堪,然后在野外有饿殍,饿死的尸体,这叫做什么?率兽,率领野兽来吃人,所以你把粮食都给这些动物吃了,马跟猪吃了,老百姓吃的比这些动物的还要差,营养不良还有饿死的,那你这不是等于带着野兽来吃人吗,所以这句话非常生动。
篇2:孟子与仁政
孟子与仁政(
文/愚纯
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车、子居。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05年。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城东南)。系鲁公族孟孙之后。受业于子思(史记未明其字,并记载受业于子思门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儒学思想家、政治家,也是当时有名的辩士。其自视为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象孔子一样周游魏、齐、滕、宋等诸侯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先后拜见魏惠王、魏襄王、滕文公,做过齐宣王的客卿,晚年退居于邹与弟子章等人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为《孟子》一书,全书七篇。《汉书 艺文志》著录十一篇。东汗赵歧《孟子章句》分为内篇七,外篇四,并称外篇系伪书,未注。书中记述了孟子的政治活动及仁政、孝义、性善等政治伦理哲学思想。朱熹将《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由此发展为“仁政”学说!其重要内容就是明君以“治民之产”,使“黎民不饥不寒”,坚决摒斥暴君污吏的兼并土地行为,主张给农民私有土地,由此将劳动者约束在土地上,使之安居乐业,“死徙无出乡”。他认为井田制可以保证谷禄的平均,但又不同于奴隶制的井田制。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正经界就可以达到“仁政”的目的。即如他所说:“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四,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他的思想就是以民本为基础,并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民事不可缓也”,指出关心人民的生活是最紧迫的事!由此可见,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础的。同时,孟子推行的王道,也同样是为了推行仁政,并施恩于百姓。但战国时期,诸侯攻伐,列国相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是天下争气力的时期,他反对诸侯争霸,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但是他的这些观点对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强调“民为贵”方面却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孟子坚信,施行“仁政”就可获得民众的支持,获得民众的支持就可无敌于天下了,这就是“仁者无敌”。孟子虽然主张施行仁政与恻隐之心,但他也认识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是说,光有良好的意愿,并不能促成良好的政治局面;只有好的章法同样不能使它自己发挥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把它提高一个层次来说的话,就尤如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只讲人治,或只讲法治,都是片面的!当然我们也应当知道孟子的思想还是以人治、德治为主要内容的。
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是一种方法,而目的则是行“王道”,他之张王道,反对“霸道”及以力服人的暴力行为,提醒统治者要“以德服人”,以及得民心的重要性,失民心的`危害,并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警言,对统治者的残暴,不管民众的死活行为,提出严重警告。他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提醒说,桀纣那样的下场,是深值引为教训的。由此使统治者不得不重视人民的力量和民心的向背,这些也正是孟子形成“仁政”思想的客观基础,促使统治者向劳动者做出让步,并施以恩惠,提醒统治者应考虑民众的生活,民众才容易接受。即“是故明君制民办公助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也就是说,劳动者有了维持生存的物质条件,才能有稳定的,利于统治的思想观念,即“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认为只有关心劳动者,才能使统治得以稳固。
从某种意义上说,孟子心目中的人伦道德,并不完全是一种愚民的工具,而是一种信仰!他提出“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意思是说,舜明了万物的情形,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仁义的道理去做,而不是将仁义之道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他的这个看法与道、法家不同。道家认为,人伦道德是骗人,即所谓:“盗钩者诛,盗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法家则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伦理道德也都是骗人的。
那么,孟子所说的“仁政”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他本人也进行了归纳:“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意思是对知识分子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对于商人要减轻他们的负担,对负贩者不要征税,对耕田者要恢复井田制,也不收另外的赋税,对城镇居民免除他们住宅的税。其中的尊贤使能是与当时的封建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致的,其它四点则在于减轻人民的重负,如此以来,对内可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对外又可争取外来人口,增加劳动者数量,这些都可以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关心劳动生产的积极的一面。但这些只是为了加强封建君主的地位的,并不是为民众争取政治权力的。例如他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虽以孔子的直接继承人自居,但一些观点思想与孔子又有了很大不同,孔子维护的是旧的社秩序即周朝的礼制,而孟子时期,群雄争霸,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为社会主流的现实,奴隶制已不复存在了。孟子倡导的是“王道”,只要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不管当权者是谁,他都会支持,他已不再把垂死的周天子放在眼里了,虽然他所提的词句与政治主张与孔子有相似之处,但立场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尽管如此,仍然没有与旧传统体制彻底决裂,并常在复古的词句中透露出革新的内容。
篇3:孟子与仁政
孟子与仁政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人只有在犹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任何政治思想的基础是它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的人性观必然导致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政策主张.孟子的性善论为仁政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孔子的仁主要是伦理学范畴,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仁是怎么来的”这一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孟子主张人先天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要求努力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天生都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为“四端”,此“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而它们正是仁-义-理-智“四德”的基础.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
与人性理论相联系,孟子提出了独特的内向修养理论.既然人人都有善良的天性,那么就没有必要向外用功,只要守住本心,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但为什么现实社会中又有那么多的不道德的事呢?孟子认为现实的不道德并非原本没有道德,而是人自己丢掉了善良的本心.因此他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放弃或失掉的“本心”...正因为有了这一基础,上至君王下至庶民才有“仁”的可能性,仁政也才可能真正实施.
对统治者来说,正因为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只要他们把自己的恻隐之心扩而充之推行到实际的统治中,与人民同其忧乐,办每一件事情,都想着人民的疾苦,统治也变得举重若轻了.统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所以说?“亲亲而仁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万物”,他认为为政须行仁政,否则就只能自取灭亡.正是由于人性善良,特别是那些统治者的善性,仁政的实现才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仁政”是由孟子首先提出来的.从纵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横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从他的人性理论发展而来,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实行于政治方面,就是不忍人之政,即仁政,有时也称“王道”“王政”等.
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孟子强调保护小农经济,以此来维持和改善老百姓的生计,从而奠定政权稳定的基础.其具体措施包括“正经界”即实行“井田制”-“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等政策,以及“不违农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战国时期井田制已遭到彻底破坏,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他把土地问题看作是仁政的首要问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就是地块之间的边界,即土地.其次,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要不违农时.不违农时与薄税敛是封建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仁政的重要内容.孟子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违农时,毂不可食矣.”他要求“薄税敛”,怒斥奢侈挥霍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率兽之辈:“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者也.”针对当时刑罚严苛的局面,孟子还提出省刑罚的主张.特别强调,他还反对株连,提出“罪人不孥”,这一主张贯彻了儒家的仁爱思想,这种进步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哦!!而仁政的核心是政治方面的重民!---孟子有古代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反对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赞成“汤放桀”“武王代纣”的正义行动,“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肯定解民于倒悬的正义战争,但他反对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战争,指斥“春秋无义战”,对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频繁地发动战争,他痛恨至极的怒骂:“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帅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在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当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于国家政权的安稳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他特别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这一对统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教训.民心代表天意.孟子承袭孔子的天命观又加进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以民心而察天意.在哲学上他提出了“万物皆有备于我”的著名观点和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模式,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心性哲学的源流...
孟子将伦理秩序视作政治的理想状态和追求目标.鲜明体现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特点.孟子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并以此为准衡量统治的优劣,他认为减轻人民负担,按自然规律办事,人民才能够丰衣足食.只有达到这个水平,才可以说是仁政.
篇4:孟子的仁政具体内容
孟子的仁政具体内容
惜晴柔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儒学社会政治层面功能的形成和加强,同时也就减弱了儒学作为一般伦理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层面的作用。在原始儒学那里,它是通过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去启发出人们遵守道德规范、追求理想社会的自觉。所以,儒学对于士大夫们的修身养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是,当儒学的一些主要内容被政治制度化以后,它就成了不管你自觉与否,自愿与否,都必须遵守的外在规范,因而它的修养意义和作用就大大地被减弱了。这样,儒学制度化方面的成功,却成了它在道德修养功能方面走向衰危的契机。
到了汉末,政治制度化了的儒学礼教(名教),一方面成为束缚和压制人的自然感情的东西,一方面又成了那些伪君子沽名钓誉的工具,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玄学乘此流弊而起,调和名教与自然(性情)的矛盾,而其中又都强调以“自然”为本。并且在理论学说上,玄学也明确地提出了“道明其本,儒言其用”(《后汉纪》卷十二“袁宏曰”)。所以,自从玄学诞生以后,儒学尽管在政治制度层面仍然保持着它的统治地位,而在思想修养层面的功能,却已为玄学或道家(以及道教)所取代。东晋南北朝以后,以至于隋唐时期,佛教思想的影响又超过了玄学,在士大夫的思想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末的约七百年间,儒学只有那些体现为政治制度化方面的东西,在统治阶层的维护下继续起着作用。
尽管这一时期儒学文献方面的研究也并没有中断,但像唐孔颖达编纂的“五经正义”之类的著作,除延续汉儒和玄学家的观点外,并没有多少新意。所以,儒学在人们的思想修养方面,也发挥不出多大的作用。后人在评论儒释道三教的社会功能时,常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赵�Y语,转引自刘谧著《三教平心论》卷上)这种说法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佛道的学说在人们的修身养性方面所起的作用远比儒学为大。
两汉时期儒学性格的重大变化,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儒学的两个层面的社会功能的消长等,是很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三、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
佛道学说对广大士大夫修养身心方面的巨大影响,引起了一部分儒者的不满与不安。他们认为,以佛道理论修身养性将使人们不守儒学礼法,从而危及社会的统治秩序。于是,他们以佛教提倡出家有违忠孝之道,僧侣不仅不从事生产,而且其佛事活动、庙宇建筑等又劳民费财等为由,大肆进行辟佛。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辟佛言论,大致就出于这样的背景。但是,也有另一部分儒者则注意到了佛教理论并不是完全与儒学相冲突的,只要利用得好,可以与儒学互补,起同样的效果。如韩愈的好友、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就指出韩愈对佛教的批评是肤浅的,是“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即指责韩愈不懂得佛教理论中所包含着的精华。他认为,“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然,不与孔子异道。”(《柳宗元集》卷二十五“送僧浩初序”)这是说,佛教中有些道理是与儒学的《易》、《论语》中所说道理相合的,如果认真地研究和实践,它对人们性情修养所发生的作用,与孔子儒家所说的道理没有两样。而再有一些儒者则更为高瞻远瞩,他们借鉴佛道心性形上学理论,主动地去到儒学内部,发掘可与佛道相抗衡的理论与经典根据,并据此建立起儒学的心性修养的形上学理论体系来。
篇5:试析孟子的仁政说
试析孟子的仁政说
“仁政论”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仁政思想的极好概括.“仁政论”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是孔子的“仁”学,“仁政论”是对孔子的“仁”学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仁政思想中包含了极浓的民本主义色彩.本文从它的`心理依据、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教育基础等方面对孟子的仁政思想进行剖析.孟子仁政思想的评价以及它的现实意义.
作 者:代训锋 DAI Xun-fong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62 刊 名:宿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 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3) 分类号:B222.5 关键词:仁政 理论渊源 民本思想 评价 现实意义篇6:行仁政:孟子读书笔记之二
行仁政:孟子读书笔记之二
读论语
��一、仁盏囊谰�
1. 政权的价值在于慈爱民众,而君主先天具有的善性使奉行仁政,慈爱民众成为可能。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梁惠王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2. 孟子将天设定为至上的义理,其本相为仁,要完成慈爱民众的使命,统治者只能依照这一本相,奉行仁政。奉行仁政必将得到天下的归服,相反,背离仁政的统治者,放弃了为民父母,慈爱民众的使命,就不能保有国家,甚至被奉行仁政者诛杀而国破身亡。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离娄上》)
“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滕文公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梁惠王上》)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梁惠王上》)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离娄上》)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3.奉行仁政便会得到民众、商旅、士人的内心拥戴,终将得到整个天下的归附。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离娄上》)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逵谕酢F淙羰牵�孰能御之?” (《梁惠王上》)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公孙丑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公孙丑下》)
4.孟子认识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对等性,所以,他在肯定统治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宰地位的同时,将家庭伦理关系推广到政治生活,主张统治者要以父母对待子女的情感、态度来治理民众,与百姓同忧同乐,施恩于民众,保证民众的利益。奉行仁政使君主得到了民心这一最大的利益,比之于这个最大利益,统治者们所热衷的,诸如从民众中获取财富,富国强兵这些利益不过是小利,而且是获得民心这一最大利益的自然结果。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尽心下》)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报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梁惠王上》)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下》)
“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梁惠王下》)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滕文公上》)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尽心下》)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
“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唯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朱熹《四书集注》引程颐语)
二、仁政的措施
1.仁政的基本内容是确保民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再施以教化。
孟子提出的仁政具体措施的基础是保证民众拥有固定的.土地和其他生活资产,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化,使民众在家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并将这种伦理关系推广到政治生活,在政治生活中忠诚统治者,安于被治者的地位。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滕文公上》)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详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梁惠王上》)
“王如能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梁惠王上》)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上》)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滕文公上》)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2.奉行仁政的必要条件是君主尊重贤人,接受贤人教诲。
孟子事实上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不平等的,所以,虽然人的本性都有善端,虽然人人都可以通过修养而达到圣人的境界,但是,一定要得到那些已经认知了仁的先觉者的教诲,才可以,君主也是如此,只有得到道德先觉者的教诲才能够发展内在的善性,奉行仁政。轻视贤人,或者表面上尊重贤人,实际上却并不听从其教诲,是君主不能奉行仁政的原因,孟子对他们持批评态度。所以,孟子十分突出贤人在政治生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万章上》)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公孙丑下》)
“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离娄上》)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 (《公孙丑下》)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尽心上》)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天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公孙丑上》)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公孙丑下》)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梁惠王下》)
3.选拔人才、任用官吏。
在孟子看来,官吏的使命是协助君主奉行仁政,一方面,官吏要帮助君主修养仁德,一方面,要在自己管辖的领域内实现仁政。做官吏的人一定要具有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操守,贤人是最理想的官吏。君主任用官吏的目的是让他们协助自己奉行仁政;贤人入朝作官的目的是行仁于天下,因此,规范君主和官吏之间关系的准绳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孟子认为,君主与官吏之间的关系同样是对等性的,君主只有善待官吏,官吏才能忠诚君主。君主首先要崇尚人才,选拔人才,让贤者身居高位,并采纳、实行贤人的主张。不任用道德低下的人。赏罚有度。贤人如果要做官,就跟随追求仁德的君主,辅佐暴虐民众的君主,就违背了为官的目的。官吏要以仁道事君,忠于职守,不可辜负官吏的使命和地位。
君臣关系:
“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离娄上》)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
为君之道: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滕文公上》)
“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j之人至矣。与谗谄而谀人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告子下》)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滕文公下》)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离娄上》)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为臣之道: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告子下》)
“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告子下》)
“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公孙丑下》)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尽心上》)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下》)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公孙丑下》)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公孙丑下》)
4850字
10月9日
篇7: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
盂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为攻以德”思想,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仁政”学说.本文从“仁政”的含义、盂子实行“仁政”的具体主张、“仁政”学说的理论意义三个方面对孟子的“仁政”学说进行探讨.
作 者:李奥烈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 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32(6) 分类号:B222.5 关键词:孟子 仁政学说 儒家思想篇8:谈《孟子》的仁政思想
谈《孟子》的仁政思想
本文论述了《孟子》中涉及的仁政.其主张:第一,提倡以王道统一国家,以仁政治国反对战争;第二,主张人民应该具有维持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第三,主张薄赋轻税,减轻人民负担;第四,主张统治者遵守农时,给民众以生产时间;第五,主张兴教化,兴孝悌,老有所养;第六,反对统治者奢侈浪费.
作 者:邓易难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114005 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5(4) 分类号:B222.5 关键词:仁政 省刑罚 薄赋敛篇9:孟子论述仁政的名言
孟子论述仁政的名言
1.(孟子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译文] (孟子说:)“国土不必再扩大了,人民不必再增加了。只要认真施行仁德政治、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的了。
2.(孟子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
[译文] (孟子说:)分些财产给人家这叫小恩小惠,教育别人要善良这个叫忠诚,帮助天下人民找到治世人才的,这个才叫仁德。
3.(孟子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所以只有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适合处在帝王地位;不仁爱的人处在帝王地位,这将会把他的丑恶传播给大家了。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孟子曰:)“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孔子说:‘仁的威力是不可以人数多少计算的.。一个国家君主爱好仁,那就会天下无敌的。’现在有些人既想做到天下无敌,可自己又不肯实行仁政,这好比是害怕炎热却又不肯去洗澡一样。”
5.(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好比水能胜过火。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却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扑不灭,他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仁丧失掉的。”
6.(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五谷是粮食作物中品种最优秀的;但如果种了不能成熟,反而不如秭米和稗子了。仁德的价值也在于它成熟罢了。”
7.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人民,仁爱人民因而爱惜万物。
8.(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我对于书上的《武成》篇,也只采用二、三段文字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以周武王这样极仁爱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不仁爱的人,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以至漂走木槌的惨景呢?”
9.(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不行仁德而能获得一个国家,这种事是有的;不行仁德而能获得整个天下,这种事是决不会有的。”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0.(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把仁与人合起来讲,就是道了。”
【孟子的仁政的理解、参政方式(集锦9篇)】相关文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2023-03-2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2024-01-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2023-09-23
过秦论教案2022-11-12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2024-01-27
齐桓晋文之事2022-09-14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2023-05-19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句子翻译2022-04-30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2023-03-18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02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