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猴子与香蕉看培训

时间:2022-05-04 03:13:2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从猴子与香蕉看培训((精选9篇))由网友“狗呕”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从猴子与香蕉看培训,方便大家学习。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从猴子与香蕉看培训,供大家参考。

从猴子与香蕉看培训

篇1:从猴子与香蕉看培训

曾经看过一个有趣的故事:笼子里养着五只猴子,然后在笼子中间挂一个香蕉,猴子因为喜欢吃香蕉,所以就争着去够,但是笼子上安装的淋水器立即喷向所有猴子,如果有哪只猴子试图去够香蕉,则所有的猴子都要遭受被淋湿的痛苦。后来,一旦有猴子蠢蠢欲动想够香蕉,其他猴子便暴打它一顿,到最后几乎所有的猴子都被打过,大家一致认为够香蕉就会带来淋湿的后果。不能试图去碰香蕉成为这个群体中的行为准则,当饲养员用一只新猴子换了一只老猴子之后,新猴子兴趣地去够香蕉的举动被所有的猴子惩罚了,它莫名其妙地看着这个群体,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当它有够香蕉的举动时就被暴打惩罚。饲养员逐一换掉了原来所有的猴子,但是新的猴群中每个猴子都因为试图够香蕉而被暴打过,从此,不能试图去够香蕉成为这个群体中的潜规?

启示:

目前在许多企业中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养成的秉性如果没有人刻意去改变它,会逐渐形成一种规矩,一种阻碍生产阻碍发展的现实现象,

当其根深蒂固时企业将陷入困境。企业只有抓住不断的培训,让其从思想到现实中不断的进步,来改变自己,充实自己。培训要落到实处,而不像以往的那样走走过程、做做样子,要有实质性的突破,从管理者开始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积极参与,达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效果。要长期不间断的培训,使企业整体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把外面的优秀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通过培训这个窗口,让员工去了解它、吸收它、消化它、运用它。从而使企业得到长远发展,使企业文化得到深远的促进和完善。

篇2:从培训角度看安全生产

从培训角度看安全生产

摘要:从安全教育培训的角度来讲,造成员工安全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的'较大原因是安全培训工作没有管到位.怎样的安全培训更能深入人心,达到长久的效果?怎样才能让安全理念触及心灵,深植脑中呢?本文就如何将安全培训的过程抓实、抓严,即理念教育、学习认真、考试严格、内容丰富、技术过硬、文化约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作 者:吕爱华    刘锐  作者单位:山东电力一公司,山东,济南,250100 期 刊:中国电力教育   Journal: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z1) 分类号:X9 关键词:培训    安全    保障   

篇3:从文学看时与赎

从文学看时与赎

威廉.哈兹利特说:“某个时候我们不存在,对此,我们并不在意。那么,为何停止存在的时刻即将来临时便使我们忧愁呢?我不希望活在一百年以前,或者活在安娜女王的治下,那么为何得知我不能生存在百年之后,或者生存在一个不知何许人统治时期,却要感到如此遗憾呢?”[1]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承认世俗时间中的个体在“时”中的一次性,这就正如里尔克诗云:

……这短暂的东西,奇异地

与我们相关。我们,最短暂者。每一样东西

都是一次,只有一次。一次便不再重复。而我们

也是一次。永无轮回。但这

哪怕仅只一次,也是一次曾在:

因为在尘世曾在,似乎是不可收回的。[2]

(注:《里尔克全集》第2卷,第717页。)

“一次性”也就是时间意义上的限定性,它意味着宇宙万物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一次”的,不可重复。同样,人也是“一次”的,而且与其他的存在者相比,人则是“最短暂者”。就时间而言,它指的是人所处的世俗时间,“一次”总是以“不可收回”的方式在尘世展开,是每一在世个体都必须承担的。“永无轮回”使每一个体看到身后的虚空,它对于“曾在”具有否定的功能。个体在世生存时间的不可逆性使“时”与“死”紧密相连,也使在世个体担忧在进入“永无轮回”那一刻起的世界。

但是,并非每一个体都有对这种时间临近的恐惧,伊壁鸠鲁就主张人要站在时间的.洪流之外。他认为人不应从那些具体的目标的实现中寻找幸福与快乐,人主要是是要过一种被称为“恬静”的生活。他教导人重要的是在在心灵的生活上,使自己学会观快乐而不要观赏痛苦。至于痛苦,人是可以“靠着心灵的训练以及不顾痛苦而只想念幸福事物的那种习惯来加以忍受。”所以,伊壁鸠鲁的快乐只是一种心灵体验,快乐并不是在时间的联结中产生的,人置身于这种恬静的快乐中,就站在了时间之外,过去、现在。将来的区别也就消失了,时间因此也被废除了。

但是,在世个体并不能都象伊壁鸠鲁这们恬静地生活,他们面对生命在时间洪流中的耗损,都会发出象美国当代诗人鲁滨逊一样的感叹:“如果今后没有什么来世,/如果我们不过是尘泥,/而这是从所周知的―活着有何意义?”(《顶于立地的人们》)时间对人生命的无情耗损使哲学、宗教与文学都共同地关注人是如何应对消逝的时间而使自身免于被时间吞噬的。

基督宗教的“救赎”(ATONEMENT)从字义上看是“使事物合一”。这个“合一”从时间性上来讲就是要使过去、现在、将来达到永恒的合一,从而回到那“昔在、今在、今后永在的全能者”,所以,要达到救赎的目的首先就是要使世俗时间归于上帝的永恒之中。对于个体,关键的则在于自觉地将自己的一次性融入神性的怀抱中。从B.布莱希特和汉斯.昆的两首诗,我们就可看出“时间”对于不信者和信者的不同意义:

一是B.布莱希特的《抵抗诱惑》:

你们不要被诱惑!

返回的路已不存在。

日子伫立在门前,

你们已能感到夜里的风:

清晨却不会再来。

你们不要被欺骗!

生命残薄。

尽快地啜饮生命吧!

你们不会感到满足,

当你们不得不离开生命时。

你们不要接受骗人的安慰!

你们没有太多的时间!

让腐烂成为拯救者!

生命最伟大:

拥有的已无多。

你们不要被诱惑,

去干苦役让自己精疲力竭!

还有什么能使你们畏惧?

你们会与所有的动物同死,

此后什么也不会再来。

二是汉斯.昆的《拥有的远不止这些》:

你们不要被诱惑!

返回的路尚存在。

日子伫立在门前,

你们已能感到夜里的风:

清晨却会再来。

你们不要被欺骗!

生命残薄。

不要过快啜饮生命吧!

你们不会感到满足,

当你们不得不离开生命时。

你们不要接受骗人的安慰!

你们没有太多的时间!

腐烂能捕住得救

[1] [2] [3] [4] [5]

篇4:从站姿看性格与心理

背脊挺直、胸部挺起、双目平视的站立:说明有充分的自信,给人以“气宇轩昂”、“心情乐观愉快”的印象,属开放型,

弯腰曲背、略现佝偻状的站立:属封闭型,表现出自我防卫、闭锁、消沉的倾向,同时,也表明精神上处于劣势,有惶惑不安或自我抑制的心情。

两手插腰而立:是具有自信心和精神上优势的表 现,属于开放型动作,

对面临的事物没有充分心理准备时决不会采用这个动作的。

别腿交叉而立:表示一种保留态度或轻微拒绝的意思,也是感到拘束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示。

双手插入口袋而立:具有不坦露心思、暗中策划、盘算的倾向;若同时配合有弯腰曲背的姿势,则是心情沮丧或苦恼的反映。

靠墙壁而站立:有这种习惯者多是失意者,通常比较坦白,容易接纳别人。

背手站立者:多半是自信力很强的人,喜欢把握局势,控制一切。一个人若采用这种姿势处于人面前,说明他怀有居高临下的心理。

篇5:从企业管理看人治与法治

在以往的华人社会,家族企业通常是“任人唯亲”,家长式管治,目标是将家族事业代代相传;综观国家政治方面,亦自古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圣贤明君身上,由此可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治”观念根深柢固。

随着世界经济大同,东方传统与西方理念正面交锋,中国人希望藉提高道德修养带来廉洁善政,管治以人为本,法中有情;西方社会则对人性比较悲观,首先假设人是自私及损人利己的,故以法制衡,违法必究。孰优孰劣?各执一词。

但观乎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腾飞,道德观念却每况愈下,道德重整又谈何容易,相信法治精神将越来越受重视。曾经盛极一时的“科龙”企业1993年已在香港上市,其创业老总潘宁谈及香港与内地经营环境差别时说:“在香港不需要结识官员,百分之百时间可用于市场和业务,回到内地,你非应酬不可”,一言道破中国“人治”状况对经济发展的掣肘,同时更证明香港健全法制之可贵,

“法治”在辞渊中解释为:“以法律为治国依据,如立宪制度称法治,对人治言。”中国近代史上虽多次立宪,但法治观念仍未深入人心,值得中国人反省深思。

在企业管治中,习惯“人治”的中国企业常常碍于人情,难以赏罚分明,发生过失亦不愿承担,不敢面对现实,甚至拖延隐瞒,导致恶化。反观西方企业作风现实,一旦发现对公司不利,大刀阔斧解决,看似毫无人情味,实乃企业生存之道,正如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物竞天择”、“汰弱留强”,看似残忍,实质上却有效推动了社会进步。

近代社会发展惊人,各行各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家族公司若想跟上时代潮流,必须在体制上确立 “法治”而非“人治”,才能吸引优秀人才为公司效力,以现代化管理模式,确保公司屹立不倒。李嘉诚先生能成为华人首富绝非侥幸,端赖其高瞻远瞩,以高薪广聘专才,知人善任,集中外管理模式之优点,建立优秀的人才团队,使家族公司成功迈向国际知名大企业。

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营商中的人脉关系固然重要,但终将会被专业知识所取代,希望法治能在中国早日实现。

篇6:从《坛经》看“福德”与“功德”

从《坛经》看“福德”与“功德”

《坛经》是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略称,为禅宗六祖慧能于韶州大梵寺坛上所说之法,法嗣法海撰记其师说法之要,是佛家禅宗之重要法宝。这也是我国撰述佛典中之唯一称“经”者。“经” 本意是记叙佛陀所说之法,佛教圣典可总括为经、律、论三藏,经藏乃其中之一。

同时,原始佛教经典的基本型态中,“经”也为九部经、十二部经之一。通常来说,释尊所说之一切教法均称“经”,经所阐扬、诠释之教,称经法、经教,记载经教之书籍,称经典。《坛经》并非佛陀所说之法,而为慧能所说教,亦称“经”,这主要是后人尊敬慧能所说之法,故称之为“经”,非六祖之本意,并不与佛教经义相背。

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教旨,心性论哲学思想鲜明。《坛经》亦重在倡导心性论,是研究禅宗思想之最主要依据,主要强调的“顿悟”、“见性”、“无相无念”等观念,这是佛家禅宗区别于其它宗派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佛教史与思想史上扭转乾坤、独立格局的关键,充分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思想脉络,特别是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性、民族心理的重大影响。这在“福德”与“功德”的理解上有很好的体现。

暂不究二词之含义,且看《坛经?疑问品第三》慧能大师关于福德与功德的答疑。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这说的是一天韦刺史为慧能大师设斋戒法会,法会完毕后,刺史请慧能大师上座说法,韦刺史一行士庶朋友礼拜大师后说,大师所说之法,有疑惑之处,(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佛法深妙难于理解)还请大师慈悲为怀,解开我们的困惑。慧能大师说,有疑便问,我一定尽力释疑。韦刺史说,大师所说之法是不是与菩提达摩祖师宗旨相同,慧能说是。韦刺史又说:我听过达摩化梁武帝的故事,武帝问达摩说,我此生遍造寺宇,广度众僧,又布施设斋戒法会,我有怎样的功德呢?达摩却说,实际上这没有功德。我对达摩的这种说法不能理解,请大师释疑。这是《坛经》中记载的韦刺史问大师关于“功德”的问题,意思是说梁武帝所作的一切并没有功德,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算功德呢?这是佛教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影响与地位,如果这样的行为都不能为自己积累功德,那么我们信奉佛教、践行佛理又有何用呢?对此,慧能没有直接否定梁武帝的行为非功德,而是做了详细解答。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

慧能大师说:这确实没有“功德”,不要怀疑达摩禅师的法语。为什么呢?梁武帝之用心与佛法相乖,佛法所言“功德”是纯粹的、无功利性的,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只是求福,只能说具有“福德”,并无功德,不能将“福德”与“功德”混为一谈。

那么功德到底是什么?与福德又有何异同之处呢?慧能说:“功德”在“法身”中,而不是在修福中所获得的。“法身”为何?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意即谓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也是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又称为佛身。人人本来具有真性、佛性,但由于无明(愚痴)障碍使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使我们执著于世间虚幻的万象,执著于自我,使得佛性难显,认识不到真如佛性。但这并不否认佛性的自性清静,因为佛是已经证得正果了,世界就是不真实的,真如也就是真的象么么一样,这是说世间万象本不是真实的,只是佛性真如之体现。

慧能又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性为何?性乃自性、真如佛性、空也,佛家谓人人皆具佛性,见性也就是要认识到人身本来即具佛性,关键是如何能使佛性彰显出来。平等是德,佛家认为佛所说为法,既是佛所说之法,那么诸法应是平等而无差别的,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都体现的是宇宙本质。无论修行何种法门,都是为了见证佛性,而不是自己的贪念意欲达到之目的,或修行成佛的捷径。所以梁武帝所行之善功是能得到入世间的“福德”,但因其贪念不能取得出世间“功德”。因为在“功德”在“法身”,靠修行证得,不是因功利性物质行为所能巧取的。

所以慧能强调“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也就是强调人要去除欲念,诚心向佛修行,达到断除无明,以致事事无碍,事理圆融,证见自性清静之佛身。不能臆想修行佛法之妙用,意即证见了清静佛性才能称之为“功德”,而不是做多少善功,得多少福报。因而慧能接着说:

“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慧能说: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也就是说它是功德,主要是因为内心随顺佛法,离妄念,达虚空法界,证真如佛性;同时又能兼济世间,普渡众生,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称为功德。梁武帝只是做到了世间之善功,也只能得到福德,他并没有见证佛性,也就不能有功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自性也就是佛性,万法只是真如佛性的体现而已,人也不例外。既然万法是真如佛性的体现,那么人也是虚幻的,即“无我”;但人们并不知晓这一点,所以要建立功德,就必须破除“法我二执”,心体离念,不执著于万象,认识到世界的空性,证得如来真如法身。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随顺佛法,见证真如佛性是功;染,意思是染污、不净之意,指烦恼、执著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等。无染就是超越一切之烦恼、执著,而保持清净之心性。功德意指见证佛性、超脱世俗妄念与执著。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这是说如果修功德能够作做到以上所说的,即修证佛性、断除妄念便是真功德。修功德的人不会轻视他人,尊重众生;如果轻视他人,看不到众生的平等法性,不能断灭我执,就不会有功。认识不到自己的真如法性、空性,也就无德。这样就没有功德,是因为执著的我看不到众生皆是真如佛性的体现,自命不凡,陷入无明海。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善知识的意思是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佛法)之人,在这里是指功德之人。念念是指世间万象的迁流变化,无间是指要认识到世间万象的迁流变化的.非真实性、空性,即真如之性,念念无间也就是要断除因世间万象而起的烦恼与妄念。心行是因万象而起的变化不居内心(心理)活动,心行平直也就是教导人要认识到世间万象的真如之性是一致的。这样才能算是有功德之人。所以依照佛法修行而能觉悟的人有功,这是出世间的;同时,修身于礼法,教人行佛法、立善功的人有德,此为入世间的。这些也是指上述的善知识者。因而善知识者,功德者乃于自身中见证真如佛性为根本要务,而非布施供养所能够达到的,布施供养只能达到世间所说的福德,而不能达到出世间或佛法所说的功德,这就是福德与功德的区别。梁武帝没有认识到佛法真谛所在而自见真如佛性,而只是布施供养,所以只有福德,并没有功德,这是他不懂得二者区别,而误以为已之行为为功德之举,达摩祖师之言并无过错。

从以上几点的分析来看,福德是世间的,而功德是入世间又出世间的,其比福更高一层面。福德只是于世间行合于礼法,而功德不仅于此,最主要是能见证宇宙世界真如佛性、空性。梁武帝之布施供养只能求得福德而不能立功德,就是因为其是以获得功德为目的而进行的,具有功利性,并且他并未识得宇宙之真如本性、空性,执著于世间万象,以此作为修行的出发点,这与佛法相左,因而也就不能称之为有功德。

篇7:从营销视角看如何做好培训工作

由于从事过营销和培训两方面的工作,所以不免时常将两项看似相互独立的工作联系起来思考,如同“世界咖啡”一般,品出了不太寻常的味道。

营销的定义有很多种,科特勒的定义很简单:“发现消费者的需要,提供产品或服务,满足甚至超越消费者的需要”。再看看培训,从培训需求调研、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实施到最终的培训评估,思维上的逻辑如此的相似。

这仅仅是我们探讨营销和培训相互关系的一个起点。现代企业,都知道人才的重要作用,都知道培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是,理念并不等于现实。培训从业者本身,只有树立营销的观念,才能在企业中更好的推进培训。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企业内部的资源永远是相对稀缺的,包括人、财、物都是如此。抓住企业决策者的眼球,才能在企业内部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支持。

“眼球经济”,在企业内部同样适用。但是,这还不同于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我们知道,企业的工作,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这样四类。通常情况下,培训被认为是重要不紧急的。因此,培训让位于很多不重要但紧急工作的情况便时有发生。对于企业长远来说,这样显然是无益,至少是低效的。因此,培训工作者要通过营销般的努力,或者是从战略人才储备的角度,或者是从现存干部空编隐患的角度,让公司全体员工、公司决策者意识到到培训是“重要且紧急”的工作,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

第二,用营销的手段,将培训包装成“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产品,才能促进培训工作的顺利落地。

在绝大多数企业,员工特别是干部,对于企业内部培训,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耽误正常工作、培训针对性差、培训效果不佳等都是可能的原因。换个角度,如果公司提供的是名校的MBA甚至EMBA的机会,为什么员工就变得趋之若鹜呢?难道MBA或EMBA就不存在耽误正常工作、培训针对性差、培训效果不佳这些问题吗?这背后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条,培训课程质量是硬道理,好课程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这个是培训的坚实基础。第二条,为培训赋予“意义”,是培训顺利推进的“润滑剂”。MBA带给学员的,包括学历、包括名校背景、包括人脉,都是MBA培训的“衍生产品”,也可以说是“促销手段”。企业内部的培训,没有这么多的天然优势,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创造出很多这样的“卖点”。

首先,是课程的卖点。热门时尚的话题、对日常工作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能让学员至少有了解的兴趣。其次,是讲师的卖点。名师大家是一类,集团高管是一类,专家能手是一类,讲师是课程的“魂”,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讲师讲出的味道大不一样,“买账”的学员人群也不一样。再次,是培训形式的卖点。传统的课程授课,已经渐渐步入“同质化的红海”。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不能再以这种形式作为培训的“噱头”和“卖点”。沙盘课程、行动学习、体验式学习、拓展活动、红色游学、企业座谈,甚至竞技活动都可以作为培训形式的补充纳入进来。激发起多数学员尝试的兴趣,培训至少已经成功了一半。最后,是培训本身的卖点。

战争题材的电视剧里面,经常可以看到黄埔军校毕业生们都以自己是黄埔毕业而自豪,

如果培训本身能赋予学员们这样的自豪感,那么将会是怎样一番情境呢?人力资源体系中,提到人才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曝光”。如果有机会让学员在同级面前曝光,在集团高层领导面前曝光,我想这样的培训就有了更高的“深意”。几天培训的曝光还不够,训前、训后持续的曝光,才能将这项工作推到极致,才能把曝光带来的培训价值提升发挥到最大。如同营销中的“口碑效应”一样,树立若干个标杆式培训,学员自身的口口相传,再加上培训组织者精心策划的“病毒式传播”,培训本身也能像产品一样打造自己的品牌。

第三,培训不是一锤子买卖,培训要做好“售后服务”。

我们都知道,商业中有一条,吸引新顾客的成本,是维持老顾客成本的7倍。同样道理,我们在做培训的时候,也要有这个意识,注意对老学员的维护,不贪多图快,要“步步为营”。这里,有两项工作尤为重要。首先,是回访,争取“变一次性购买为多次购买”。几天的培训结束后,要定期对学员的需求进行跟踪。与职业发展路径图相对应的,是学员的“学习路径图”。学员在不同的职业阶段,甚至是同一阶段的不同时点,培训需求都会产生和变化。

通过回访,我们可以了解到已经实施的培训是否已经对学员的发展起到作用,并且获得可能的培训需求信息。其次,而且尤为重要的是,系统的培训课程层级设计,为学员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就像从小学到大学一样,员工从基层到晋升为公司高管,培训工作者要能提供系统的培训体系。不同层级间,有自然的过渡,同时又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既有对现职干部的方案,又要未雨绸缪,让后备高潜人员提前做好准备。如同保险公司的口号,“从摇篮到坟墓的全套方案”,培训工作者们,我们做好这样的准备了吗?

第四,培训要通过“期望值管理”,明确培训在公司中地位和作用。

营销管理中有个重要概念,叫“期望值管理”,说的是客户的满意度取决于客户的期望和客户实际感受之间的差异。实际感受高于或等于期望,则客户满意;反之,则不满意。有的公司对于培训寄予了过高的期望,误认为培训可以解决公司经营中的一切问题。有的公司则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把培训仅仅作为一项简单的员工福利。作为培训工作者本身,我们要明白自己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明确“可为”和“不可为”的边界。目前大家都比较认同“混合式培养”的理念,员工的学习成长,培训其实只起到10%的作用,另外20%来自学员对于同事和领导的观察,还有70%则来自员工“干中学”。

培训是“药引子”,它本身有一定药效,但更重要的是由此带动学员在工作中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药效”。同时,培训要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很多问题,不是培训能够解决的,可能需要其他领域的积极努力才能解决。比如,有的部门士气不高。这可能是公司文化宣贯不力,可能是部门领导自身的管理风格问题,也可能是激励政策的问题。培训工作者如果能发挥“内部咨询师”的作用,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相信对于提升培训在组织中的作用将有莫大的帮助。

篇8:牙齿看相:从牙齿看富贵与健康

嘴是人的门户,牙齿是门户的护卫,一个人的富贵荣辱,健康好坏,与嘴的关系很大,和牙齿的关系更大。在相学中,牙齿代表身体,也能反应出你的一生贫贱。

牙齿自然是口腔的门户。可以说是越严密,越整齐越好,它起着保养五脏六腑作用,因而以紧密、又长又直、又多又白的为好。

1、牙齿坚固紧密的人,长寿,健康,性格温和,一生运气较顺,主富贵之像。

2、牙齿逆反横生,主狡诈横蛮。牙齿暴露很多,主性情不稳,易烦易怒。

3、牙齿疏松有漏的人,财源流失。牙齿短缺低下的人愚钝,反应较慢。牙齿焦黑枯黄,身弱多病。

4、说话不露牙的人富贵。

5、青壮年牙齿自然脱落而掉牙的身弱命苦。

6、牙齿越多越整齐越富贵。有三十八个牙齿的人有王侯的命运,三十六个牙齿的人能做卿、相这样的官,三十四个牙齿的能在朝廷做官而且会成为巨富,三十二个方齿的中年有福,三十个牙齿在是一般的人,二十八个牙齿的是贫下之人。

7、牙齿很黄,色黑,常遭不顺利。牙齿象石榴子的,有福。牙齿象剑锋的人长寿。牙齿象梗米一样白的人高寿。牙齿象果椹的人寿命短。

8、君子的牙齿密又方,小人的牙齿又稀又长。牙齿白得象玉就会少年出名,早年及第。牙齿洁白嘴唇鲜红的人善写好文章。

9、牙齿细小短疏、色黄色黑,不利学业,早年挑灯苦读也难出人头地,只是枉费心神。

篇9:从静谧与光明看路易斯康

从静谧与光明看路易斯康

关于《静谧与光明》的读书报告

前段时间,读了路易斯.康的《静谧与光明》这本书。

一次是大概的翻翻,一次是仔细的研读了一下。第二次读

完这本,心里对康这位大师很是崇敬,关于他的对于建筑

的理解,他的哲学理论,他对于道(order)的理解,他的

可度量(measurable)与不可度量(unmeasurable)的交汇的

阴影宝库。当然仅仅一次略读一次细读,仅仅对这本书的

阅读,是不可能对康,对他的建筑理论与哲学思想有太过

深入的了解,因此这本文章是我个人关于这本书与康这位

大师的一些较为肤浅的见解。

路易斯.康,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出生,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进入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罗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并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之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康是一个犹太家

庭的姓,路易斯.康的父亲是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他的母亲伯莎

则出身于名望甚高的门德尔松家族,曾是一名才能出众的竖琴

手,同时,还是著名文学家歌德和席勒的崇拜者,路易斯.康自幼

起就出于他双亲的文化熏陶之下。自然,宗教,音乐以及歌德,

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自小即成为路易斯.康的精神食粮。因此,

18世纪以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主流――浪漫主义以及新

柏拉图主义演变成存在主义,对路易斯.康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康在结束中等教育之前,已得到费城艺术学院的艺术奖学金以进

而专业绘画艺术。青年时代的他显露出了不同凡响的才艺,这些

先天和后天的禀赋,是他终于成为一代名建筑师的条件。 (耶鲁大学美术馆) 在《静谧与光明》中,路易斯.康将建筑视为人类在世界地位的写照,包括由此产生的经济,美学,精神等方面,人类有自觉以来,对自己在社会里的定位感到不安,而人类试图改善的结果,便产生了文化,更具体的把一种精神上的觉醒带进人类的文化里。建筑不是支离破碎的制式美学的操纵,更不是行为决定操纵的一种手段,如若不是,则所产生的建筑,所建造出来的东西,必然缺乏人性意识。由此产生了意识(consciousness)与实存(existence)的`区别,需要将我们脑海中的想法通过一定的手法变成实存。康又将这种意识与实存的区别上升到更加抽象的部分,即可度量的(measurable)与不可度量(unmeasurable)二者,简言之――静谧(silence)与光明(light)。建筑是可度量的的物质而不具有精神内涵,但身为一个建筑师,从设计开始就要赋予其精神内涵,从静谧与光明的交汇处――阴影的宝库(treasure of the shadow)找到一个内在的存在。我们要允许二者的结合,是对建筑成为对不可度量的赞美,成为一个精神的归宿。诚如我们去做一个设计,从最开端出去构筑一个建筑,将脑海的想法,意识,或灵感逐渐的变为一个实际的存在,一个可以度量的物质;而后,当人们看到这个实存时,能够感受到你赋予的那些精神内涵,回归到对不可度量的领悟中去,这样的一个建筑才是优秀的建筑或者说好的建筑所具有的一个品质。

书中还将存在于路易斯.康之前的美国建筑大师赖特(1869-1959)进行了比较。赖特曾经说过,“每个伟大的建筑师都必须一个伟大的是人,他必须做那个时代的伟大原始诠释者”。赖特本人毫无疑问的做到了这一点。赖特从小就生长在威斯康星峡谷的大自然环境中,在农场中他过起了日出而居,日落而歇的生活。至于他的思想更多的收到杰斐逊的民主思想,美

国诗人、作家,如梭罗,惠特曼等这些人的影响,崇尚自然。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天然气

息和艺术魅力,泛神论的自然观决定了他对材料天然特性的尊重。由此产生了著名的“有机建筑”。然而,路易斯.康(1901-1974)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精神迷失,对一切都不确定的时代,一个毫无个人特征,充满陈腐官僚政治的时代。对于他而言,建筑诠释这样一个时代毫无意义。他必须要超越任何时间的永恒去追寻道(order)。因此他喜欢第零册(volume zero),甚至有机会他想看看负一册。因为历史并非始于书上提及的地方,更早以前就发生。

康认为,喜悦(joy)是一种驱动力,一种创造的本质的力量,他说,“我想感受到你和我并没有忘记的那股必须感受打喜悦之流”。我把它肤浅的理解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你喜欢去喜欢一个事物,才能打心里面去愿意做。设计之初的想法是带着快乐去思考的,设计中也满怀这心喜,设计完自己回头看看更是由衷的感到满意与开心,这岂不是人生一大趣事?喜悦是我们工作的关键,一定要感受到它。生活总是有些悲伤的时刻,但喜悦终究会战胜它。与这种喜悦相关联的另一种情绪是惊奇(wonder),并由此带来直觉(intution)和领悟(realiazation)。惊奇是什么?是一种不要条件,不要以任何名义,不讲理的美好感觉,从直觉而来的最亲密的接触。直觉呢?则是一种最精确的感受,是最有个人味,最可靠的。从而独一性(singualarity)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你的独一性在于你如何被塑造成精神的守护者。静谧是不可度量的,存在之欲,表现之欲的居所。而独一性是将一中意识从静谧移向光明而进一步表达的工具。人类之美正在于此――以各种方式呈现美丽,构成一部完整人类创造过程的史诗。而创造(making things)第一文库网则是去改变规则,但是自然律确实不能改变的,不然就没有所谓的道(order)可言。规则可以改,因为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且需要环境的证明,最重要的是你所拥有的规则正在接受考验。而当规则提升至更高一层而导致另一项规则时,这称之为改变一项规则的伟大时刻。发现一项新规则就是发现一条新的表达途径,这也就是为什么处理美学,艺术的规则是很不可靠的。由此又回归到独一性上去。

康对于形式(form)与设计(design)也着重做了阐述。他说“你努力是因为那个实存促使你想要表达的,在试图表达中区隔了实存与形象,当你要赋予某件事物形象是,你必须参与自然,这就是设计的开始”。形就是对一物之本人的领悟,由不可分割的实体组成。形是“本”,设计是“手段”。那么这里他所想要表述的“形”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形有区别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形值得是设计的意图,目的。之所以意图在此,因为目的就在于此。而这种意图属于某个时代,某个社会的观念,属于自然规律,属于道。设计则是赋予各个元素形状,从心灵中将实存带到可触摸的形象来。设计是一种因地制宜的选择,在建筑上赋予空间和谐的特性,以适合特定的活动。空间(space)的和谐有来自于什么?康认为空间也有它的音调,要想象着自己正将空间谱成高耸的有穹窿的存在。赋予其因为的特性,交错着空间的调子。

路易斯把光的散发成为一对兄弟,不是两兄弟。一是欲望体现的存在与表达,是无所不在的光;一是为存在而存在的,不涉及光。光对建筑极其重要,光使建筑显现,建筑是量体在阳光下精巧,正确与壮丽的游戏。光是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当这

个世界还处于混沌状态时,没有任何形状与方向,混沌便充满了表

现之欲,是喜悦美妙的凝结,欲望是它的外壳。欲望是尚未创造的

事物,生存意愿的根源。人类最基本的三个欲望就是学习,与人接

触(存在和表现的意愿),以及追求健康。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机

构(insistuitions),但是这种生存的鼓舞在今天只能微弱的表现。环

境的瞬息万变更是扭曲了当初对其本质的鼓舞。康认为艺术是一种

神谕,一种通过艺术家实现的光韵。建筑的出现则是为了人性的表

达,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表达。当尘埃落定,金字塔回想着静谧,我

们自己的影子献给太阳。 (金贝尔美术馆)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康开始涉入现代建筑领域,但他从没安于其中,除了理性主义,

追求更深入的秩序。甚至于赖特的那种对个人成就的强调,用形表示存在之意愿的想法,他也毫不犹豫的拒绝,并称之为乌托邦式的,是虚无主义式的。在建筑思想上,他挣扎多年,起初他以为自己是在为他的建筑寻找比较多的固定组织原则,但这条路他到最后自己被自己限制了,被困于自己所铸就的空间内。最后,他在追寻一种普遍的原则,一种用于所有实存上的原则。其实,康挑战现代建筑,完全可以采取拒绝的态度,反抗理性主义和技能主义,然而他并不这样做。他的挑战是完全走到里头,然后从另一头走出来。他把理性主义推到了极限,当他的所需已超过理性主义所能给予,他便进一步探索,走向了所谓的――道。由此他上升到了道(order)这一步。道又是什么?什么是道?康说,你一定要就此打住,因为太奇妙了,它就存在。道存在,它把原则、自然、理性放在一起,并使之相互依存。是一种存在意志的表现,一种事物在超越时间之外起源所具有的特质。康触及道用了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询问:“砖,你喜欢什么?”;一种是审视自己的内在,直接探寻自己的起源,揭开了从喜悦到静谧和光明的根源。根源与创造不仅过去发生,现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就康而言,建筑意味着和此刻的真实世界相关联,以当时的情况,也就是某特定用途和材料,借此回朔至永恒,把新的领悟带到现实的存在,因此丰富了整个世界。

每个文化的建筑是这个文化世界的模型,不是外形,而是内在的形,所能体现的精神内涵与本质。古埃及人的人生观是不断走向一条狭窄而预先注定的路,直至死亡,似乎除了这条路,其他的都不存在;中国式依道家的原则流动,让空间像微风一样流过山、石、水、林、房、花之间;希腊人体验了个人和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区别。那么一个建筑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康认为,他是传达空间之美的人,空间之美是建筑的真正意义所在,要思及有意义的空间然后创造环境。个人的最伟大价值存在于你无法拥有的领域里,在于你所做的事中,不属于你拥有的部分最可贵,那是你可以给予的,那是你较好的部分。你觉得你真正想奉献的是在下一个作品中,已经完成的总是不够完整,人比作品伟大。至于那些未完成的作品,其实并没有失落,一些价值被确立了,它想站到台面上的要求是无可拒绝的,不过在等待恰当的时机罢了。我想,虽然每个人不一定能成为大师,但脚踏实地,认真的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全身心的完成每一个设计则是一个建筑师所必须配备的精神品质。

最后我想以康的一句话来结束――对那些低能的建筑师来说,建筑不过是挣钱的来源,而不像它所应该的那样――创造美感和艺术,对于我来说建筑不是事务,而是我的宗教,我的信仰,我为人类幸福享乐而为之献身的事业。

猴子喜欢香蕉的原因

描写猴子的作文400字

小猴子弟弟作文

小猴子作文

小猴子比利布作文

描写猴子的三年级作文

体会六个故事,成为营销管理高手

围绕六个聚焦说体会

观猴有感

六个步骤讲好你的销售故事(下)

从猴子与香蕉看培训
《从猴子与香蕉看培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从猴子与香蕉看培训(精选9篇)】相关文章:

企业员工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022-09-05

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2022-09-23

假山观猴作文2022-05-22

行动管理心得体会2022-07-01

写猴子的童话故事作文2022-05-02

猴子贪杯 寓言故事2022-08-06

低年级计算教学心得2024-04-30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022-07-30

四年级小小动物园优秀单元作文2022-05-06

IBM的项目经理面试试题2023-09-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