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的结婚婚俗礼仪

时间:2023-01-25 08:05:5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西宁的结婚婚俗礼仪(精选12篇)由网友“purrrr”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西宁的结婚婚俗礼仪,欢迎参阅。

西宁的结婚婚俗礼仪

篇1:西宁的结婚婚俗礼仪

风俗

一:订婚,西宁地区的人结婚也都是要先订婚的,订婚那天,男方要带上送给女方的首饰以及礼金和四样礼物在12点之前到女方家定聘,下午4点前要离开。

二:确定婚期,男方确定良辰吉日就要在12点前到女方家通知女方,邀请女方的家长在吉日到男方家拜访,下午4点之前要离开。女方到男方家的时候也一定要在12点前,和男方一起商定好订婚的日期,婚庆日期、首饰、聘金、酒宴等等事宜,下午4点之前离开。

三:婚礼,西宁人娶媳妇很是特别,都是在半夜里进行的,不能够见太阳。一般都是凌晨三点左右的时候男方就开始出发,赶在天亮之前将新娘子娶回家。这个婚礼习俗可以说是与古代的婚俗有极大的关系,因为青海地区的古羌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娶妻很困难,所以都是看到年轻的姑娘就抢来做妻子,因为担心自己的妻子被抢去,故而会在夜里面娶亲。

结婚风俗

西宁人娶媳妇都是在半夜里进行,不能见太阳。一般都是凌晨三点左右出发,赶天亮前把新娘娶回家里。对于这个现象,有研究婚俗的专家认为,这与古代抢婚的习俗有关,很久以前生活在青海这块土地上的古羌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娶妻很困难。故此,只要看到年轻的女性,必定要抢过来做妻子。倒不是说抢婚一定要在夜里进行,而是娶亲的人提心吊胆,唯恐自己如花似玉的媳妇半路上被别人抢去。为安全起见,只好半夜里偷偷摸摸地把媳妇娶进门。

现在早已没有抢亲这一说了,恐怕你前脚抢媳妇,后脚警察就会抢你,但这个奇怪的习俗却顽强地保留下来了,社会发展到今天,西宁人娶亲依然是在半夜里进行。

在女方家,新娘的亲戚们围着新娘说长道短的时候,男方家已经做好了迎娶的准备。新房里挂着宫灯、喜幛,桌上供着红鸾喜神的牌位,左右贴着“东王公赐福、西王母降祥”的喜联,在大红蜡烛的照映下闪闪发亮。

新郎倌已穿戴一新,以前是长袍马褂,现在是西装革履,准备跟着娶亲的人去迎接新娘。娶亲人主要有媒人、娶亲奶奶(娶亲奶奶是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儿女,且能说会道的“全可人”)。还有负责抬东西的,负责敲门的,现在还加上了负责摄影录像的。这些人捧着两只大红的喜盒,一只喜盒里装着新娘上轿时穿的衣服,戴的红盖头,还有化妆品、梳子、镜子、头绳绢花等。另一只喜盒里装着送给娘家人的“离娘肉”,包括羊肉方子、酒、茶叶、红枣、核桃等,这些东西都是双数。在以前,还有吹鼓手,三四个人拿着喇叭、唢呐、竹笛、云锣等,一路上吹吹打打地往新娘家走来。

到了新娘家门口,只见大门紧闭,悄无声息。这时候,娶亲队伍中的吹鼓手就走上前去,对着大门起劲地吹打乐器,敲门的人也上前敲打大门,并高声喊叫。关于喊门的对答,据说也有约定俗成的内容,比如,外面喊:“开门来,我们移花儿来了!”里面问:“你们移的啥花儿?要移到什么地方去?”外面答:“我们移的牡丹花,要移到……”里面又说:“那门锁着,钥匙寻不见呗。”外面的人会意,赶忙掏出红包从门缝里塞进去:“钥匙在这儿哩,麻烦打开个!”里面突然变得鸦雀无声。于是,吹喜乐的重新呜哩哇啦地吹奏起来,敲门的人又开始下一轮的对话。按照西宁人的规矩,这个过程要重复三遍。

三遍过后,门突然打开,只见新娘家冲出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把娶亲人挡在门外,同时搬出一张方桌,上面摆着拴了红线的酒壶和酒盅。这些人斟满酒盅,开始给娶亲人敬酒,从媒人敬起,喝一个放进去一个,不喝的人不让进。一时人声鼎沸,笑语喧哗,热闹的婚礼就此拉开了帷幕。实在不会喝酒的人,也要接过酒盅浅抿一下,否则很难通过这一关,这个过程叫“拦门酒”。

拦门酒:“拦门酒”,据说也是抢婚习俗的遗存,是说以前那些强盗们抢媳妇时遭到了娘家人激烈的反抗。

喝过拦门酒,进入新娘家,媒人和娶亲奶奶就把喜盒里的东西掏出来放在堂屋面柜上,掏一样给娘家人交代一样。东西摆完,站在后面的吹鼓手们又把乐器放在嘴上,开始新一轮的吹吹打打。乐声中,来娶亲的人们表情严肃,开始焚香、点蜡,并跪拜神位,叫做“敬神祝福”。现在这一仪式早已消失,因为现在的人们已经不敬畏鬼神了。

拜过神位后,即由娘家人请到早已准备好的酒席桌前,款待前来娶亲的人,这顿饭叫“上马席”,条件好的人家准备“八盘”,条件不允许的人家准备“六大碗”。顺便说一下,“八盘”和“六大碗”有很大的区别,一是数量上有差别,八盘是八个菜,六碗当然只有六个菜。二是质量上有差别,八盘装在盘子里,菜的内容一目了然,而六碗是装在碗里,看着碗挺大,其实底下装的都是洋芋豆腐青菜,只在碗的上面摆几片肉装样子。酒席中间,娘家人还要给每个来娶亲的人都要赠送一个红包。

结婚送礼禁忌

一、送的礼物不讨喜 在送礼前,要了解新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才受欢迎。如一个新人,他多次说过自己喜欢国货,但你却送他一款国外产的相机,这就会让人怀疑你的心意了。

二、礼物没有品位 说贵的不一定有品位,但有品位的一定不便宜。因此不要送那些看似堂皇、实际上质量粗糙的廉价礼品,这会让人怀疑你的诚意。

三、送的礼物与人不符 选择结婚礼物,可以以新人的性格、气质等做参考。如对方是个斯斯文文的读书人,可以送一套他喜欢的书;但如果你送的是一块运动手表,这就会让人怀疑你是不是随便买来充数的。

四、送的礼物没有婚庆特点或缺乏特别寓意 毕竟是结婚的礼物,肯定要和婚姻美满、长长久久、早生贵子这些挂上点联系。随便送一件和这些没有任何联系的礼品,会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你参加某个活动拿回来的纪念品。

五、宗教信仰问题 比如有的少数民族结婚,虽然婚礼的形式一样。但是别人也有宗教信仰,有忌讳的东西,如果送礼送错了,可不是闹笑话那么简单了。

六、送几年前的旧款 除非你选的是知名大品牌特别经典的、到现在都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款式,不然最好是选送当下出的新款,要不然很有可能会被人怀疑你是把箱底里的东西翻了出来送人。

七、送礼浮于表面 如一个女篮球运动员,人们会以为她喜欢的东西都和运动有关,但其实私底下她可能喜欢做做十字绣什么的,完全小女人一个。如果她结婚时送她一双球鞋,肯定会让她哭笑不得,喜欢运动可能只是她的表相。

八、礼品数字成单 中国人都讲究好事成双,结婚时更是要讨个好彩头。如果你送礼时数字是单数,会被认为不吉利,易造成尴尬。

篇2:重庆的结婚婚俗礼仪

习俗

1、媒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媒人都在婚姻中扮演着这重要的角色,许多新人的结识都是需要依靠媒人来相互介绍而认识的。不同的是,现在的媒人不再是用手拿一块手绢那样子的了。

2、中式传统婚礼:中式婚礼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变简单了许多,繁但是重要的环节还是必不可以少的,像拜堂就是其中之一,只有拜过堂,才算真正的夫妻;拜堂还是根据传统的拜天、拜地和拜父母,拜堂一般是等新郎发轿到停在堂屋门前,所有司仪和物品准备好后,新人按引赞和通赞的进行拜堂。

3、闹洞房:闹洞房一直是中式婚礼的重要风俗。“闹洞房”象征着喜气喝祝福,所以要越热闹才好。在重庆婚礼习俗中,闹洞房新人及亲朋好友都要被抬箩兜、坐肩舆和化花脸等戏耍,知道主人发烟或发红包才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闹洞房几乎都是年轻人相互闹着玩就好了

结婚风俗

城区

新娘是江苏南通的,新郎是重庆大渡口区的,两地的习俗有很大的不同。在新娘家,结婚前需要一个比较隆重的婚礼策划,亲戚朋友都要到场,男方要出8-10万左右的彩礼、至少4件金银首饰。女方家长、各位亲戚都要出见面礼给男孩子。订婚1-2年之后,才会正式结婚。而重庆只有4金,没有彩礼一说,一般男方会给1-2万给女方,少的几千,不给也可以的,之后也不需要订婚,直接就结婚了。另外结婚的新房是双方出钱买的,如果男方没有钱,女方多出一点也是无所谓。

农村

结婚要结两天,第一天是杂酒,第二天是正酒(农村方言)。第一天就是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都来吃晚饭,吃完晚饭后就聊聊家常什么的,其实也就是相互的聚一下。第二天一早男方的亲戚朋友就抬着彩礼来女方,这也叫娶亲了。彩礼就看各家的经济条件,到中午12点后女方就被男方娶走了,女方的所有亲戚朋友也就跟着新娘随亲到男方去。新娘娶到家后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就在一起吃晚饭,吃完晚饭后女方的亲戚就回家,男方的亲戚就在晚上帮闹新房。

重庆的结婚流程

1、提亲

提亲是每一个地区都有的结婚习俗,重庆也不例外。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重庆人提亲不需要带很贵重的聘礼,比如数百万的彩礼钱什么的。男方带上一些小礼品前往女方家,礼品一般是烟酒等日常用品,数量为双数。

(1) 提亲时间。提亲的时间应该是男女双方商量的结果,而不是一方自己决定。最好是双方感情比较稳定,有结婚意向之后。在提亲之前,双方应该征求家长的同意。

(2) 提亲准备。男方前往女方家提亲,需要跟着长辈一起去。穿着一定要整齐,在家长面前要懂礼貌,展现出自己好男人的一面。只有获得了对方家长的同意,你们才能够探讨结婚事宜。

(3) 提亲日期。提亲不能随随便说选一个日子就去了,最好是挑选一个良辰吉日。不要以为只有结婚才需要挑选吉日,其实提亲也需要看黄道吉日。

2、订婚

(1)聘礼。有些地方的人在订婚仪式上面,会商量男女双方结婚的相关事宜,比如聘礼。但是重庆这边订婚是不用讨论这个问题的,因为大多数人结婚不需要彩礼钱。

(2)礼物。虽然女方并不要求男方给彩礼,但是其他的结婚物品还是需要的。首先就是结婚戒指,肯定不能太便宜,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去挑选合适的戒指。其次还有四金,这是重庆大部分地方的结婚习俗。

(3)红包。订婚当天双方家长一定需要出席,以表达对这段婚姻的重视。在订婚仪式上,男方家长会给女方红包,女方家长也会给男方红包。红包的金额不用太大,只要是吉利数字就好。

3、结婚

(1)接亲。新郎早上需要先去新娘家接亲,带着新娘一起前往婚礼现场。接亲的人数、车队等都需要是双数,接亲、送亲的人员都有一定的讲究。

(2)仪式。根据婚礼主题的不同,结婚有不同的仪式。中式婚礼的仪式流程比较多,而西式婚礼的仪式流程相对简单。

(3)婚宴。婚礼仪式结束之后,新人需要在婚宴上面向宾客敬酒。这个时候新人一定要准备好“婚宴用酒”,不然一番敬酒肯定承受不住。

(4)洞房。现在闹洞房的习俗在重庆婚嫁习俗中并不算重要,大多数时候都是几个玩得好的朋友做一些小游戏。

4、回门

(1)服装。回门这一天新人不能穿婚纱,但是服装也不能太随意。可以穿一些喜庆的小礼服,参加回门宴。

(2)礼物。回门不能空手,一定要带一些礼物。

(3)时间。回门时间一般是结婚后的第三天,具体的时间也可以有所变动。

重庆的结婚婚俗礼仪

篇3:土家族婚俗礼仪

土家族婚俗礼仪

提亲

男女青年相爱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带上挂面,条肉或酒(称为“手礼”)到女方家去向其父母征询意见,这叫“提亲”。如女方家父母断然拒绝,就会退回“手礼”。

红书开亲又称“下书子”

经过提亲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后,男方家择吉日请媒人带上面条、猪肉衣料或衣服,用红纸折成的信封状的红书,内页折成六折或八折,不写字,称为“空书”送到女家,男青年随同前往,也有先相亲再下书子的。至此两家初步结成亲戚,双方开始来往。特别是女方父母过生,男方必须带礼物去祝寿。土家族忌讳农历的六月和腊月行媒,称为“六腊不行媒”。

烧香、讨年庚

通过下了两封书子后,婚姻基础基本稳固。男方家则要择吉日请媒人带上条方(条形肉)、面条、火腿、衣料、鞋子等礼物及内页写上书单的一封红书和写上男方生辰的庚帖、香纸烛等到女方家“开书单”,也叫“烧准香”。并征询女方的生辰,这叫“讨年庚”。标志着两家正式结成姻亲,此后,男方可以称女方父母为“亲爷”、“亲娘”。

过礼

通过讨得的年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婚期。在女方家举办花园酒的头一天(木黄一带提前到3个月或半年),男方家请媒人和先生(能说会道机灵的人)带上猪肉面条、盐茶米面、衣服鞋袜、首饰礼物及香纸烛包封书子、火炮等送到女方家,这次礼物特别丰厚,女方家主要亲戚每家一块肉、一把面条。这些礼物放在女方家堂屋上方的方桌上,由女方家执事先生焚香燃烧,祭祀祖宗。女方家回赠男方新鞋一双。这叫过礼,又叫行“雁奠礼”。

花园酒

在婚期前一天,女方家宴请亲朋好友。称为办花园酒,被请的亲朋好友带上粮食、钱币及送给出嫁女的礼物到女方家赴宴。女方家盛情款待。

开脸又叫拆头

在婚期前一天,出嫁的姑娘要由有“双福”(双老健在,有儿有女)的老妇人给姑娘用细线绞去脸上的苦发,修整眉毛,抹粉,梳妆打扮,挽发髻于脑后,戴上银针簪子头花等头饰,穿上服装,这叫“行冠笄礼”,是姑娘从“黄毛丫头”步入新的一个转折点。

哭嫁

女方在出嫁前三天晚上,在闺房内由众姐妹陪同哭嫁。先由母亲开头哭“开声”,再由姑娘哭和众姐妹陪哭,哭的内容广泛,有哭祖宗,哭父母,哭哥嫂兄妹,哭堂公伯叔,哭亲戚朋友,哭匠人师傅,哭媒人,哭帮忙打杂人员,总之见人就哭。被哭的人要送红包给姑娘。会哭的姑娘被认为很“在行”、有出息,所以有的姑娘从五六岁起就学哭。哭词大多数在《哭书》中格式化的内容,也有“自编自哭”的内容。哭时拖声带气,凄厉委婉,如泣如诉。

篇4:阿拉伯国家婚俗礼仪

结婚习俗

结婚在阿拉伯人眼中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大事。在阿拉伯人的结婚仪式,大体上说,阿拉伯人的婚姻要经过问亲(求婚)、定亲和举行婚礼三步骤。接受礼物表示同意求婚阿拉伯人问亲也就是求婚,通常由男方家长或委托人向女方的父亲提亲。

在不同的阿拉伯国家,求婚的具体方式不同。约旦的方法别具一格,男方家往往请当地有名望的长者前去女方家求婚。长者到女方家后对姑娘的父亲说:“我们想喝你们家的咖啡。”如果对方不接话茬,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说明求婚无望。若对方回答:“好啊,我们一起喝吧。”表示求婚成功。在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的柏柏尔人居住地,有“新娘市场”。每年9月,那里都要举行“穆塞姆节”,即圣徒纪念日,也是求偶盛会。期间,女方家长或亲戚领着准备出嫁的女子来到市场,小伙子们睁大眼睛悉心挑选自己的意中人。女子的打扮各不相同,待字闺中的少女穿着鲜亮,戴面纱,披圆形头饰;准备再嫁的寡妇则身着肃穆,戴面纱,但披的头饰是尖顶的。求偶的男子可以主动与女子搭讪,如果女子对他中意,就允许他握住自己的手。随后,由负责人在帐篷里为彼此中意的男女填写结婚申请表,由摩洛哥政府授权的代表签字后,婚姻正式生效。

定亲前念一段《古兰经》不同的阿拉伯国家,定亲方式也有差别。在约旦,订婚时通常要有伊斯兰教的教长在场,女方的父亲把手按在未来女婿的手上,并用手帕盖起来,然后说:“你的妻子是我的女儿。”教长闻言便问女孩是否愿意离开父亲成为这个小伙子的妻子,女孩说愿意,就算完成了订婚仪式。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地,订婚前,姑娘要一个人躲在房子里虔诚地念上一段《古兰经》,以求安拉宽恕她离开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即将扑入爱人的怀抱,并求安拉保佑自己日后诸事顺利,大吉大利。订婚一般在女方家举行。订婚的主要内容是商定彩礼的数额、首饰的多少,定下结婚的具体日期等。

订婚分简繁两种,简单的只有双方男家长参加,繁杂的则由双方的全体家庭成员参加,并邀请教长、名人或邻居作为证婚人出席。讲究的订婚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其热闹程度不亚于随后的正式结婚仪式。订婚后,结婚仪式便进入倒计时。女方赶制嫁妆,男方准备彩礼和结婚用品。在毛里塔尼亚农村,人们盛行以胖为美。女子订婚后,开始想方设法将自己养胖,大量吃糖、奶酪、黄油等高热量的食品,甚至一段时期内不活动,争取在形体上令心上人满意。

新郎独守空房到凌晨多数阿拉伯人认为,登记还不是真正结婚,只有举行仪式,热热闹闹的,才算正式结婚。巴勒斯坦人根据传统,新娘要更衣7次,衣服的颜色分别是:白、红、绿、黄、蓝、青和黑。埃及锡瓦绿洲地区,新娘要梳10多个发辫,嫁妆是100件袍裙。阿曼、阿联酋和科威特等国的新娘还要请专业美容师,用一种叫“哈纳”的植物叶子将手指、脚面和脚趾甲涂成各种颜色,通常以咖啡色和红色居多。同时,她们还用椰子油、芝麻油润滑肌肤,有的还要文身,比如在脚上或手掌上绘上彩纹等。阿拉伯人的结婚仪式一般先在女方家举行,然后移到新郎家继续进行。婚礼上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歌舞不断。仪式持续的时间根据财力而定,但没有少于3天的。

有哪些结婚习俗

1、独特的嫁妆:埃及锡瓦绿洲地区,新娘要梳10多个发辫,嫁妆是100件袍裙,据说这个地方家闺女是要“倒贴钱的”,新郎只需要拿出嫁妆的三分之二作为聘礼回过去即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埃及小伙伴快来告诉我这个疑问吧!

2、欢快的“噜噜”声:相信不管在哪参加过婚礼的小伙伴都对这个独特的声音感到惊奇过吧!总之这声音不练习真的发不出来,妇女们发出表示欢快的“噜噜”声,新郎新娘伴着音乐和“噜噜”声步入舞场,开始翩翩起舞。

3、不会跳舞的人很尴尬:在这如果你呆若木鸡的站着那么你一定是另类,因为所有的阿拉伯人都要跳舞,有的夸张地晃动着脖子,模仿骆驼行走的动作,并不时地走到新郎新娘面前嬉戏打闹。有的人还跳“达布卡”舞,随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人们扭动臀部,围着新郎新娘转圈,表示对新人的祝福。

婚俗

过去,阿拉伯人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自由恋爱者越来越多。不过,在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曼、也门等一些比较保守的阿拉伯国家里,由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而在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一些相对开放的阿拉伯国家里,自主婚姻的男女青年较多。

阿拉伯各国挑选对象的习俗有所不同。例如在埃及,城市男女青年多由自己挑选意中人,他(她)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方的身材相貌、学历、收入等。在叙利亚,传统的方式则多由小伙子的母亲代成年的儿子物色对象。当她看中某位妙龄少女时,便选择吉日邀请这位少女及其母亲共赴浴室,在共浴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少女的身体、举止等。若满意,便请少女母女到饭店进餐,然后再到女方家正式提亲。在利比亚,也是由小伙子的母亲或姑嫂出面,为儿子或兄弟挑选媳妇。若遇到合适的姑娘,小伙子的母亲就会带媒婆去女方家“探家”,一是提亲,二是品尝这位姑娘做的饭菜,考察姑娘的品行。双方若无异议,便可结亲。不论以哪种方式选择对象,双方谈妥后一般均要举行订婚仪式。在订婚仪式上,男女双方及其亲属、代表和宗教人士聚在一起,商定婚事的条件及彩礼的数额等。男方要向女方赠送礼品、衣物和首饰等。各国阿拉伯人赠送的礼品有所不同,例如,索马里阿拉伯人赠送的是母骆驼,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拉伯人赠送的是钻石……但多数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人以赠送衣物和金戒指为主。

男女双方定亲后即筹备婚礼。一切准备好后,首先在清真寺举行传统的宗教婚礼,由双方家庭的男性代表参加。仪式包括由教长诵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和宣读婚约等。在双方签订的婚约中,写明彩礼的具体数字以及丈夫不得自行娶二房等内容。宗教仪式结束后,便分别在女方和男方家大摆宴席,招待宾客。阿拉伯各国举办婚礼的时间长短不一,最短的时间是两天(如沙特阿拉伯),最长的时间为两周(如卡塔尔)。但多数阿拉伯国家为三天(如阿联酋、科威特等国)或七天(如苏丹、约旦、利比亚、突尼斯等国)。

阿拉伯人多选择节假日举行婚礼,如开斋节等节日或星期四(阿拉伯人的周末)。举行婚礼前,新娘要沐浴,染红手、脚趾甲和化妆打扮;新郎也要沐浴更衣,换上崭新的礼服(民族服装或西服)。在新婚之夜的前二天或一周,新郎和新娘家均开始张灯结彩,宴请宾客,唱歌跳舞,新娘还要向女宾展示金银首饰、衣服、香料等嫁妆。在最热闹的新婚之夜,新郎家要派迎亲队伍去新娘家迎娶新娘。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现在时兴用十几辆甚至几十辆小轿车组成的车队迎接新娘。最引人注目的是前后相接的新郎车和新娘车。这两辆喜车车前披挂五色彩带,车顶四周装饰彩灯,新娘车前还摆放着一个大洋娃娃。新娘身穿白色婚礼服,左右两侧坐着两位伴娘。一路上,迎亲车队欢歌笑语,喇叭声声。突尼斯人习惯用骆驼轿迎接新娘。

阿拉伯人有的在新郎家举行世俗婚礼,有的在俱乐部举行婚礼,而埃及、伊拉克等国的阿拉伯富人一般在豪华的大饭店里举行婚礼。在婚礼上,新郎、新娘互为对方戴上戒指,并接受大家的祝福。新人还要手把手切开一块大蛋糕,并请大家尽情吃喝。而新郎、新娘共舞以及贺喜的宾客唱歌跳舞,将婚礼的气氛推向高潮。摄像师将欢喜的场面摄入镜头,以作留念。

在阿拉伯国家,一些阿拉伯青年选择在婚后进行蜜月旅行。不过,由于阿拉伯人结婚所需要的费用,如彩礼、婚礼费,建房费等较高,使不少经济条件差的小青年望而却步,甚至打一辈子光棍。

篇5:中国传统婚俗礼仪

传统婚俗礼仪

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父母即命媒说亲。一经中意,双方登门相亲、看厝。其间,相亲者吃下对方煮的鸡蛋、线面,就算婚事说成了。接着,双方商量聘金、嫁妆、彩礼等条件。

断八字

男女双方经媒婆说中撮合后,由媒婆从中传递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的生辰贴,请算命先生决断吉凶。

定聘

在双方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择吉日,备办金戒指、首饰、部分聘金等礼物及糖果、香烟等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并将礼品分赠亲友、邻居,表示女儿已经许配人家。

择日

男方把择定的婚期写在红纸帖上送到女方家,男女双方开始择吉裁衣。

送嫁

姑娘出嫁时,亲友为其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表示祝贺,俗称“送嫁”。姑娘接受礼物后,则应将夫家定亲时所送之“石榴”面包、白糕、红(米团)、猪肉等分赠亲友,以表谢意。

催嫁

俗称“起轿脚”,即在婚期前两天,男方应按商定的礼品项目和数量,全数送至女方家,礼盘多至八个。

迎亲

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绱头”、沐浴斋戒。新娘的绱头是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只剪发、剃脸、戴礼帽,并在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迎亲的早上,男方用红轿或花轿、彩旗,请十音八乐队迎亲。

拜堂

新娘轿到新郎家门首时,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员都要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柴火,寓意“新娘入门无火气,亲人不犯轿头冲”,以后全家就会和睦相处。新娘下轿后,由媒婆和两个小孩引至厅堂拜堂。

出厅

拜堂后,新娘由新郎、“花女”(即女傧相)和媒婆引进洞房。新郎在媒婆的导演下用扇子把新娘的“幔罩”向上搅三下,新娘才卸下幔罩,并脱去外衣罩。接着梳妆,涂脂搽粉,围上珠屏,插上金银首饰和红花。然后在媒婆的陪同下慢步出厅堂,行“出厅礼”。礼毕,新郎、新娘由媒婆引去拜见翁姑和前来贺喜的长辈亲友。受拜的人都要回敬红土封,俗称“压拜”。压拜后,新娘回洞房,至次日方能出房。

闹洞房

花烛之夜,新郎新娘的亲友一起来做游戏,捉弄新娘和新郎,最初是为了辟邪,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恶搞。

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盘”,由小舅子送到男方家,看望才出嫁的亲人。

回车

俗称“转马”。有名气的人家,在结婚的第三天中午,新郎伴新娘由八乐彩旗鼓队陪送,坐绿轿回娘家。至傍晚时,新婚夫妇需返回家中。

传统婚俗议婚流程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这一程序相当了“六礼”中的“问名”。

提 亲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晋中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合 八 字

合八字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现在山西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像”是也。

古代传统风俗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是订婚用的书,用于“纳吉”。

礼书是“纳征”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 欲与女方结亲的男家遣媒妁提亲,送礼求婚。

问名:由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年庚及“八字”,通过占卜、算命来看男女双方是否相冲相克,问名”也称为“过小帖”或“合八字”。

纳吉: 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纳徵:纳徵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亲迎:亲迎又称迎亲。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

篇6:潮阳婚俗礼仪

潮阳婚俗礼仪

吊猪月劳

夫家前来迎娶的花轿,轿前必须吊挂一块肥猪肉。当地叫猪月劳。传说此习俗始于明代。当时任江西提学的县城人李陵告假在家,一日见到邻居抬着花轿要去娶新娘,李陵说食日乃“罗猴”,民间传说中凶煞的一种动物,寻食日不吉利。但花轿已出门,邻居请教李陵有何解救办法。李陵便建议在轿前吊一块猪月劳。如遇“罗猴”,猪月劳可为食物,新娘便可保平安。邻人照办。此后其他人家要娶新娘,也依法在轿前吊猪月劳,以避煞驱邪,逐渐形成习俗沿传至今。现在虽然没有花轿,但还有人把一块猪月劳吊在载新娘的单车把上。

泼水上轿

新娘艳妆浓抹款款移步,跨上迎娶花轿。这时,新娘母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着“ 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的顺口溜。这是取潮州话轿与样合辙押韵,而又寄寓着母家亲人对过门出嫁的新娘的祝愿。现在有的坐单车出嫁的姑娘,她的家里人仍然要向单车泼水和念那句祝福语。

吃甜饭

新娘过门后隔天一清早就要起床下厨,自己动手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逐一请他们各尝一点。新娘做的这碗甜饭,糖要从母家带来,据说还必须用一口自己的唾液渗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据说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会融洽相处,生活和睦互敬互爱。

篇7:西宁节日习俗礼仪

西宁民间节日

1、跳欠(正月十四)酥油花展(正月十五);

2、跳欠(四月十四)晒佛、跳欠(四月十五);

3、晒佛、跳欠(六月初六)转金佛(六月初八);

4、全天晒佛(九月二十二)跳欠(九月二十三)。

四大法会上最有特色的活动,是塔尔寺灯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届时全县组织大法会,并展出酥油花。展出集油塑艺术之大成,规模宏大,展品多姿多彩。入夜以后,灯光和月光交相辉映,每年都吸引大批游人赴会观赏。

花儿会、青稞酒节

时间:农历6月6日、6月13日

地点:互助土族自治县 --

同仁“六月会”

时间:农历6月17日至6月25日

地点:黄南州同仁县附近

内容:转经、祈天、祭山

玉树赛马会

时间:农历7月25日至7月30日

地点:玉树州

内容:赛马、摔跤、射击、歌舞、宗教祭祀等

节日习俗

大年初一:一过除夕的子夜,就是新年。一般所有的家中都在庭院中点燃用松木垒成井字 型的“松蓬”,点放爆竹,意在“驱鬼接神”。所有家庭成员在长辈的带领下,点香焚表,叩拜天地、百神、祖宗。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压岁钱,俗称“散年钱儿”。

初三:上坟给祖先拜年,大约在下午三、四点再次燃放“松蓬”、爆竹,这叫“送神”。从正月初四起,开始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主要有唱秧歌、耍社火等等,接着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此就不赘述了,相信大家比较熟悉了。

正二十:给小女孩扎耳朵眼。过去都是先将耳垂揉麻木,以绣花针扎眼,穿以红丝线,涂以清油,现在就比较简单了。过去只有女孩左右双穿,也有给小男孩扎的,但一般只穿左耳,现在女孩穿的就多了,不仅仅是两个了。

二月二:民谚有“二月二,咬虫儿”的说法,一般食炒熟的蚕豆,闺中玩弹豆游戏。

三月三:民谚有“三月三,脱掉袄儿换布衫”、“三月三,放半天”之说,前一句话是指此时天气转暖,后一句表现小学生想出去游玩的焦急心情。在这时候,常有巫师跳神活动,如大家应该听说或看到过的“跳扁扁(biang)”。

天社:民俗以春风为天社,届时,携带馒头、清酒、奶茶、猪肉祭祀、果品、菜肴等上坟祭祖。一般都有“滚馒头”的习俗。

四月八:此日在民间称做佛的生日,为浴佛节,常常在这天晒经、晒佛。西宁城北门原有菩萨楼,有巫师持羯鼓舞之,也叫“跳扁扁(biang)”。小学生也哄闹:“四月八,放了吧!不放也罢,书包夹上了浪走吧”。

端午节:插杨柳,绌香包儿等不多说了。

六月六:旧时称“天贶节”。这时,东有互助威远、西有湟源、南有湟中南朔山、北有大通老爷山等都有盛大的庙会、佛事、朝山会、花儿会等。故有民谚:喝烧酒,走威远;吃羊肉,走丹噶(今湟源):睡热炕,走北川。

七月七:杜甫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出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这晚,妇女们端来一盆清水,揪几片艾叶投入水面,用灯烛照,观其投影的形状,指说为乐。另一活动就是妇女和小孩子“包海蒳”。还有“做糟子”。

七月二十:“七月二十,羊肉糊茄”。民间称这天为赵公元帅(财神)的诞辰。

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坟祭祖。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九:重阳节,登高、放鹿马。

十月一:上坟祭祖,给先人送“寒衣”,一般吃“扁食(一种水饺)”。

冬至:“交九”之日,吃炒酒、油饼等。

腊八: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食“腊八粥(常叫麦仁)”,树“腊八冰”于田间肥料堆上,以祝来年丰收。

旅游文化

石峡清风

石峡清风位于西宁东15千米处。石峡,俗称小峡,在历史上是以险关危隘著称的。世治时,它是连通东西交通的要道;世乱时,它又是隔断两地的重门。宋代时修筑绥远关以控制要害地段,后于清代修筑了武定关和德安关。小峡也为人们留下了动人的传说:昔日此地重山环复、河道不通,有仙人投石击山,丘峦崩摧,湟水中通,形成了奇峻雄伟的小峡。而今的小峡,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飞架南北,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车辆川流不息,险关变通途。

金蛾晓日

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娘娘山,又名金蛾山。山顶有一座天池,娘娘山上有一制高点,早晨在山上观日出,太阳从万山中喷薄而出,景象壮观,据说可与泰山观日出媲美。娘娘山以其幽深秀丽、气象万千而闻名遐迩。

文峰耸翠

提及这一景点,必然提及西宁南山的一个美丽传说。据说,人们曾经在南山修建一座阁楼,便有凤凰落到这儿,当地人视为祥瑞之兆。后来,也是为了企盼当地文风繁盛,人们就在山上修建了魁星阁。

凤台留云

西宁南山又叫凤凰山,山上有亭,名叫凤凰亭。南凉时期,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云”,成为西宁一胜景。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八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如今山上的景点均为解放以后新建。由于南山的海拔比较高,所以凤台上经常云雾缭绕,自成景致。

篇8:土家族婚俗礼仪知识

婚俗礼仪

提亲

男女青年相爱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带上挂面,条肉或酒(称为“手礼”)到女方家去向其父母征询意见,这叫“提亲”。如女方家父母断然拒绝,就会退回“手礼”。

红书开亲又称“下书子”

经过提亲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后,男方家择吉日请媒人带上面条、猪肉衣料或衣服,用红纸折成的信封状的红书,内页折成六折或八折,不写字,称为“空书”送到女家,男青年随同前往,也有先相亲再下书子的。至此两家初步结成亲戚,双方开始来往。特别是女方父母过生,男方必须带礼物去祝寿。土家族忌讳农历的六月和腊月行媒,称为“六腊不行媒”。

烧香、讨年庚

通过下了两封书子后,婚姻基础基本稳固。男方家则要择吉日请媒人带上条方(条形肉)、面条、火腿、衣料、鞋子等礼物及内页写上书单的一封红书和写上男方生辰的庚帖、香纸烛等到女方家“开书单”,也叫“烧准香”。并征询女方的生辰,这叫“讨年庚”。标志着两家正式结成姻亲,此后,男方可以称女方父母为“亲爷”、“亲娘”。

过礼

通过讨得的年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婚期。在女方家举办花园酒的头一天(木黄一带提前到3个月或半年),男方家请媒人和先生(能说会道机灵的人)带上猪肉面条、盐茶米面、衣服鞋袜、首饰礼物及香纸烛包封书子、火炮等送到女方家,这次礼物特别丰厚,女方家主要亲戚每家一块肉、一把面条。这些礼物放在女方家堂屋上方的方桌上,由女方家执事先生焚香燃烧,祭祀祖宗。女方家回赠男方新鞋一双。这叫过礼,又叫行“雁奠礼”。

花园酒

在婚期前一天,女方家宴请亲朋好友。称为办花园酒,被请的亲朋好友带上粮食、钱币及送给出嫁女的礼物到女方家赴宴。女方家盛情款待。

媒人求婚

土家族男青年看中某家姑娘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求婚媒人除了要带礼物外,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都要自备一把伞,表示媒人愿意成人之美。如果女家收下礼物,亲事便有八成希望。之后,媒人要往返三次,女家才能允诺婚事,以示对这门亲事的慎重态度。如果女家不收礼物,便表示拒绝求婚,再勤快的媒人也没用。女方同意男方求亲,双方议定财礼之后,即选择吉日定亲。定亲时,男方要准备酒肉、衣服、耳朵粑粑等作为礼物送到女家。女家设酒席款待男方来客和媒人,并把女儿的“八字”送给男方,表示两家正式联姻。

传递婚期

对于湖南土家族来说,那结为良缘的猪腿,是巧递婚期的暗号。土家青年男女定婚期间,姑娘一般会仔细查看情郎带来的背笼,看里面猪腿传递的信息。这里面很有讲究。猪腿若光光荡荡,表明他们的婚期男方尚未择定;若靠蹄处有一吹气的窟窿(土家杀年猪,在肥猪的后脚上用尖刀割一小口,吹气鼓胀,用以褪毛),则暗示男方来催(吹)亲来了,要女方做好出嫁的准备;若猪腿上带有猪尾巴,则表明家里的农事忙得差不多了,丰收后这门婚事就要了结收尾了;若女方家来不及办理出嫁的事或一时舍不得女儿离开,就把那条生猪腿上的尾巴砍下来,放在回送的礼物中,男方看到后便会明白。重庆酉阳、秀山一带的土家族举行婚礼时,要在迎亲队伍中选一位比新郎年龄小的小伙子代表新郎当“摸米”。偷听新娘哭嫁的内容和给女青年们分发礼物。在夜晚哭嫁休息时,女方的一些年轻姑娘便三三两两地找“摸米”要哭嫁粑粑,并借口哭嫁粑粑给少了,纷纷往“摸米”脸上抹锅烟子。“摸米”怕被抹黑脸,只好设法躲藏。姑娘们也不轻易地放过他,到处寻找,凡见到男方前来迎亲的小伙子,便都将锅烟往他脸上抹。到天亮时,迎亲队伍中好多不是“摸米”的小伙子,脸上都有了黑。据说,被摸黑的男青年越多,被女方姑娘爱上的青年就越多,新郎新娘就会更加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篇9:吉林民族婚俗礼仪

婚俗特色

结婚前一天晚上新郎的新房(睡觉的屋)里不能让人乱进特别是床上不让别人坐,要找一个没结过婚的男孩压床,结婚的早晨去祖坟去上坟是告诉祖先一声你要结婚了。在出发前准备带的有红腰带硬币(最好是新的)邻娘肉(要腰排)红包(多备一些钱小的用的地方多)男方压娇的男孩(没结婚的)多带几个小伙子安排他们偷(筷子、勺、盘子、杯子那双斧就没那么多了)出发。

先看好老丈人家几道门(每道门都有拽们的拿红包吧,小伙子能用上了,别太猛了调节一下气氛)进屋先改口(收红包)然后老丈人会给你准备吃的别不好意思这是你的早餐一定要吃,(盘子地下有红包拿走)女方藏鞋(拿红包就出来了)你再出来之前(把你准备好的硬币倒在床上让你老婆抓一大把,就一把不行回手)抱或背着你老婆出门(脚不行带娘家土)往回走(最好不走重路)让新娘准备的红手绢有用了,看到结婚的车队就扔个手绢。到家后你先下车,老婆婆接新娘子手里的盆(改口、带花)进屋上床多坐一会叫座福,老婆婆给媳妇端盆水(放大葱、明子、硬币)意思一下就行不用真洗脸。女方家的妹妹给摆化妆品(给红包)嫂子给翻被。(男方在之前要放红包嫂子拿走一半)去酒店准备典礼用膳。

吉林结婚聘礼

聘礼1:首饰“三金”

“三金”即首饰“三样”,是个比较传统的说法,以前一般送金饰,条件差一点的人家也有送银的,主要根据男方家的家庭境况定。现在吉林结婚聘礼的“三金”除了金、银外还可以选钻石、宝石,在“项链、耳环、手镯、戒指”中选三样就可以了,新娘自己选的更好。

聘礼2:家电家具

吉林现代结婚聘礼也有送家具家电的习俗,但送法上很有自己的特色。一般要分两次送出,订婚时送一部分,剩下的结婚时再送。主要家电家具则包括: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床、衣柜、沙发等。

聘礼3:结婚礼金

下聘,送聘金是中国的一大古传统了,吉林一直沿袭此俗,吉林男女结婚下聘一般要备聘金。只是这边送聘金不称“送聘金”而叫“过钱”。至于这个钱的具体数目,多是女方家同方家事先商量好的,一般在4万到5万的样子。订婚时,送出一部分,结婚时再补送剩余的部分。

敬酒

(一)新人换装后,从新亲长辈卓开始敬酒,顺序是:新亲长辈桌、新娘单位领导桌、新郎家族长辈桌、新郎单位领导桌、新亲亲朋桌、新郎亲朋桌----新人敬酒的方法是:新人站在来宾的左侧,新郎敬酒、新娘敬烟。新郎新娘只喝托盘中的两个小酒杯中的水,伴郎续水并拿着用于敬酒的白酒和啤酒。伴娘手举托盘陪同。娘家的来宾由新娘介绍、新郎敬酒。婆家的来宾由新郎介绍、新娘敬酒。除了父母、长辈、领导以外原则上都可以一桌一桌的一起祝福敬酒。这样既快又能照顾跟多的来宾。新人还减少劳动强度。何乐而不为呢!敬酒 是以卫生安全为好,千万不要两个杯子大家喝!

(二)新娘点烟时,应尽可能用专用火柴一个人一根,划火柴的技巧是从外向里划(往里搂钱)。点烟时,一定要

注意安全。现在,许多酒店都“禁止吸烟”,一定要遵守公序良俗。作文明的来宾。

(三)酒席期间一定要把新亲陪好(并不是灌倒),适量最好。让他们吃得舒心喝得开心、玩得顺心。乐队、歌手、乐器演艺人员当台献艺提高品位。

(四)新亲吃罢宴席后与新人合影,集合后安排车辆送回娘家,拍摄送亲环节。

(五)如果司仪是婚礼全程服务,敬酒时以恰当、得体、幽默、动听的语言与来宾互动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不过不是每个司仪都会的)。

(六)喜宴结束,账目结算清楚。检查自己的物品(衣物、提包、手机等)。

(七)婚礼全程注意安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

篇10:滁州婚俗文化礼仪

安徽滁州传统结婚流程

在安徽滁洲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

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

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

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新郎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后进行的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仪,则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结婚礼仪

1.先有介绍人介绍,男女初会(如自谈的,也要走这个场)。会面时,可有双方家长、姐妹陪同,初会地点由双方事先商定。初会如感觉良好,男方须象征性的给女方一些见面礼,并请双方代表聚餐一顿。这一程序叫做“小看”。

“小看”后,男方再请介绍人去女方家商定“大看”的日期、女方所要礼物、大看时的具体人员、人数。男方根据女方的要求,安排好对应的人员,做好接待工作。“大看”时要隆重,男方要安排专车接送女方人员。到双方家门口,都要放礼炮。吃喝完毕,女方要回去时,要给每人准备一些礼物(毛巾、衣料、糖果、香烟)有小孩的,要给每个孩子一个红包。另外,在大看中,女孩要在介绍人的带领下逐一喊男方接待人员中的至亲。被喊的至亲要给女孩红包。

2.将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推出最吉利的日子。通常是指为「注册」及「接新娘」等仪式择吉日举行。如果这些仪式不在同日进行,多以接新娘、过门当日为准。

3.在婚礼之前,要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鸳鸯枕及百子帐等床上用品等铺在床上,撒上各式喜果吉祥之物。如相思豆(红豆及绿豆) 、大吉一双、红枣、新鲜及干之百合及莲子、桂圆、荔枝。

结婚前一当晚,可让童男在床上食喜果,睡上一觉,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如果需要增添热闹气氛,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结婚风俗注意事项

1、婚前一天舅来贺,新娘走在红布袋。

2、结婚出嫁的姑娘,要在婚期前10天“扣饭”(减饭量)。临嫁前几天,女家将陪嫁妆送往男方家,以便布置新房。婚前一天,舅舅来贺喜,要升号放炮(鞭炮)。以前,迎娶之日,男方家备花轿,雇乐队,带礼品,由全福小孩压轿,到女方家接新娘。其赠礼中必有满坛酒和连条肉,酒为“丢娘酒”、肉为“离娘肉”。

3、新娘出门时脚不能履地。接新娘妇人用捎袋(即红布袋或麻袋)两条在地下轮流翻转铺地作毯,新娘由伴娘牵引着走于红布袋上,传袋人边轮传边诵贺喜词,如“捎袋传口袋,一袋传百代……”,谓之可以传宗接代(袋、代谐音)。洞房内的被单、箱子、抽屉里摆有花生、红枣、桂圆,意为早生贵子。

婚俗文化礼仪

篇11:潮阳民间婚俗礼仪

潮阳民间婚俗礼仪

潮阳婚俗:在广东潮阳,女子出嫁时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风俗,如:吊猪月劳! 夫家前来迎娶的花轿,轿前必须吊挂一块肥猪肉。当地叫猪月劳。传说此习俗始于明代。当时任江西提学的县城人李陵告假在家,一日见到邻居抬着花轿要去娶新娘,李陵说食日乃“罗猴”,民间传说中凶煞的一种动物,寻食日不吉利。但花轿已出门,邻居请教李陵有何解救办法。李陵便建议在轿前吊一块猪月劳。如遇“罗猴”,猪月劳可为食物,新娘便可保平安。邻人照办。此后其他人家要娶新娘,也依法在轿前吊猪月劳,以避煞驱邪,逐渐形成习俗沿传至今。现在虽然没有花轿,但还有人把一块猪月劳吊在载新娘的单车把上。

泼水上轿! 新娘艳妆浓抹款款移步,跨上迎娶花轿。这时,新娘母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着“ 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的顺口溜。这是取潮州话轿与样合辙押韵,而又寄寓着母家亲人对过门出嫁的新娘的祝愿。现在有的坐单车出嫁的姑娘,她的家里人仍然要向单车泼水和念那句祝福语。

吃甜饭! 新娘过门后隔天一清早就要起床下厨,自己动手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逐一请他们各尝一点。新娘做的.这碗甜饭,糖要从母家带来,据说还必须用一口自己的唾液渗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据说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会融洽相处,生活和睦互敬互爱。

篇12: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参考

关于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参考

婚礼,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但对其的认识古今大不一。古人以为,结婚是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义务,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 送妆 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 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戒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 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酒筵 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 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山西结婚礼仪知识

景区七夕情人节活动策划方案

滁州婚俗文化礼仪

苗族婚礼文化礼仪

景区国庆活动方案

文明办酒倡新风活动倡议书

景区情人节活动方案

关于越南结婚礼仪

景区人气活动方案

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倡议书

西宁的结婚婚俗礼仪
《西宁的结婚婚俗礼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西宁的结婚婚俗礼仪(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09-24

婚礼习俗介绍2022-04-30

大连婚庆的礼仪2022-05-02

白族的风俗习惯作文2023-06-22

深圳婚礼礼仪知识2022-08-16

恩施婚礼文化礼仪2023-01-27

斗门风俗文化礼仪2022-07-22

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2023-12-12

从《诗经》看古代婚姻风俗2022-08-05

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工作总结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