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水岭》 温庭筠(共5篇)由网友“sohuwqre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过分水岭》 温庭筠,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过分水岭》温庭筠
作者: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②便是分头③处,惜别④潺湲⑤一夜声。
【注释】
①分水岭:一般指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这里是指陕西省略阳县的嶓冢山,它是汉水和嘉陵江的分水岭。
②岭头:山头。
③分头:分别;分手。
④惜剐(guǎ):舍不得离别。
⑤潺湲(chán yuán):河水缓援流动的样子。这里是指河水流动的声音。
【白话译文】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山水诗是温庭筠在旅途之中所作。据记载,分水岭在汉中府略阳县东南八十里,岭下水分东西流,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诗题“过分水岭”,却并没有特意写翻越分水岭,而是写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一路相伴的溪水与自己的一段友情,并抒发由此引生的诗意感受。
【赏析】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
此诗语言朴素而似散文,然而却颇富情趣。不仅把一条山间溪流拟人化了,而且拟的还是个痴情的小女生,她不辞辛苦的送行三日,离别前夜终于忍不住呜咽起来,给人感觉既可爱,又有情,甚至惹人想温言而又轻柔的替飞卿去抚慰她。可以想象,此条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温婉的,而且和飞卿一路相处愉快,否则飞卿大概也不会有这般佳兴。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读者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拓展阅读:温庭筠经典语录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唐·温庭筠《题望苑驿》。弱柳:指初春细嫩柔弱的柳条。这两句大意是:千条嫩柳婆娑,一枝红杏横斜,杏花上带着点点春雨,柳条像一根根下垂的碧丝。这两句绘形绘色地摹画出初春时节绿柳红杏互相映衬的动人姿色,可用来描写春景。《题望苑驿》
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
唐·温庭筠《题柳》。羌管:笛。相传笛产于羌,故称“羌管”、“羌笛”。这两句大意是:何处传来一声悠扬悦耳的羌笛曲呢?原来是流莺在最高的枝头上千啼百啭地歌唱。以“羌管”的悠扬悦耳之声比喻流莺的百啭千啼,贴切生动。可用来描写流莺悦耳的鸣声。《题柳》
团圆莫作波中月,洁白莫为枝上雪。
唐·温庭筠《三洲词》。这两句大意是:夫妇团圆应当持久,不能像水中圆圆的月影,随着波动,月影就会破碎;也不要作枝头的落雪,尽管它洁白如梅,却无梅的芳香,也无梅的高洁。这是写一位年轻商妇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切莫白白辜负了自己的青春。诗句表现出女子青春意识的觉醒和对爱情生活的渴望。这两句还可借用来说明凡事要讲求实际,不要徒务虚名。《三洲词》
河源怒触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
唐·温庭筠《塞寒行》。河源:指黄河的发源处。怒触:愤怒地触及(河岸),这里指黄河奔腾呼啸。剪断朔云:比喻狂风吹散积云。朔(shuò硕):北方。这两句大意是:黄河上游大水奔腾咆哮,狂风就像利刀,它把云层剪断,苍天显得更高。诗句笔力劲健,境界高远,描写生动,把狂风比作能剪断积云的利刀,也很形象。可用来描写激流和狂风。《塞寒行》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唐·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这两句大意是:山月不知道我思念丈夫的心事,无情的水风又白白地摇落了眼前的春花。游子浪迹天涯,深闺久盼不归,于是女子把满腔离怨别恨都发泄到山月水风等自然景物上。怨月恨风虽然毫无来由,却把女子的柔意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用于写相思之情。《梦江南》
象床宝帐无言语,儿此谯周是老臣。
唐·温庭筠《经五丈原》。象床宝帐:祠庙中种龛里的陈设,这里指供在庙中的诸葛亮神象。谯周:蜀汉的大臣,在他怂恿下,蜀后主降魏。这两句大意是:供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已无话可说,从此卑劣的谯周成为后主宠信的老臣了。这是诗人路过五丈原时因怀念诸葛亮而作的。诗人认为,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可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计可施,无言可说了。“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称誉:“两朝开济老臣心”(见《蜀相》),是对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刨蜀汉,辅佐后主巩固政权的概括,而谯周是十卑劣小人,在他怂恿下,后主降魏。诗人暗将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对比,尤其是在谯周名字前面冠以称誉诸葛亮的“老臣”二字,收刊了比痛骂更强烈的艺术敢果。无怪沈德潜说此句“诮之比于痛骂”(《唐诗别裁》)。这种运用反语的写作手法可资借鉴。《经五丈原》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唐·温庭筠《经五丈原》。五丈原: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请葛亮率军伐魏屯兵于此,不幸壮志未酬,病逝军中。下国:指偏处西南的蜀国。卧龙:指诸葛亮。寤:使人醒寤。主:指后主刘禅。中原得鹿:指司马氏统一中国。《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后世就以“得鹿”比喻取得政权。这两句大意是:号称卧龙的一代名相诸葛亮虽然竭智尽忠,也无甚使昏庸的后主刘掸醒悟,天下政权不由人愿地旁落在司马氏手中,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已无计可施了。《经五丈原》是凭吊诸葛亮祠庙时写的一首咏史诗。诗句充满对昏君的讽刺和对时势不造就英雄的叹惋。《经五丈原》
篇2:温庭筠《过分水岭》
作者: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②便是分头③处,惜别④潺湲⑤一夜声。
注释
①分水岭:一般指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这里是指陕西省略阳县的嶓冢山,它是汉水和嘉陵江的分水岭。
②岭头:山头。
③分头:分别;分手。
④惜剐(guǎ):舍不得离别。
⑤潺湲(chán yuán):河水缓援流动的样子。这里是指河水流动的声音。
白话译文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山水诗是温庭筠在旅途之中所作。据记载,分水岭在汉中府略阳县东南八十里,岭下水分东西流,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诗题“过分水岭”,却并没有特意写翻越分水岭,而是写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一路相伴的溪水与自己的一段友情,并抒发由此引生的诗意感受。
赏析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
此诗语言朴素而似散文,然而却颇富情趣。不仅把一条山间溪流拟人化了,而且拟的还是个痴情的小女生,她不辞辛苦的送行三日,离别前夜终于忍不住呜咽起来,给人感觉既可爱,又有情,甚至惹人想温言而又轻柔的替飞卿去抚慰她。可以想象,此条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温婉的,而且和飞卿一路相处愉快,否则飞卿大概也不会有这般佳兴。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读者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篇3:温庭筠 《过分水岭》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⑵,惜别潺湲一夜声⑶。
【注释】
⑴分水岭:一般指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这里是指今陕西省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它是汉水和嘉陵江的分水岭。
⑵岭头:山头。分头:分别;分手。《文苑英华》作“分流”。
⑶潺湲(chán yuán):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白话译文】
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登山岭头就是我俩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创作背景】
此诗是温庭筠由秦(陕西)入蜀(四川)途中经汉中府略阳县(今属陕西)东南八十里的分水岭时所作,时间为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秋冬之际。
【赏析】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温庭筠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具有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的效果。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得同行”的“得”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可以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拓展阅读:《题卢处士山居》温庭筠
【原文】
题卢处士山居⑴
西溪问樵客⑵,遥识楚人家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⑷。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⑸。
日暮飞鸦集⑹,满山荞麦花⑺。
【注释】
⑴卢处士:卢岵(hù)。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山居:山中的住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贫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寻几味野蔬,少少酬答厚意一番。”
⑵樵客:出门采薪的人。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书》:“或蹲林卧石,籍卉班荆,不过田畯野老、渔父樵客。”
⑶遥识:一作“遥指”。楚人家:一作“主人家”。
⑷急:湍急。露沙:露出沙石。
⑸径:小路。
⑹飞鸦集:一作“鸟飞散”。
⑺满山:一作“满庭”。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赤质柔。叶互生,呈心脏形,有长柄。花色白或淡红。果瘦三角形,有棱。子实磨成粉可制面食。通常亦称其子实为荞麦。
【白话译文】
在西溪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向卢岵山居走去。沿途看到古树的老根缠连着石头,仿佛是天生的,湍急清澈的泉水冲走水面上的浮土、树叶,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显得水明沙净。山里峰峦座座,由于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只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的小路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时间已到傍晚,还不见卢处士,晚鸦也已飞往自己巢里栖息,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在夕阳下更显得一片洁白。
【创作背景】
在某一年春天,温庭筠乘兴访求卢岵处士,等到日暮还没有见到卢处士,因而在卢处士居所题写此诗。其具体作年不详。
篇4:《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⑵,惜别潺湲一夜声⑶。
【注释】
⑴分水岭:一般指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这里是指今陕西省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它是汉水和嘉陵江的分水岭。
⑵岭头:山头。分头:分别;分手。《文苑英华》作“分流”。
⑶潺湲(chán yuán):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白话译文】
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登山岭头就是我俩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创作背景】
此诗是温庭筠由秦(陕西)入蜀(四川)途中经汉中府略阳县(今属陕西)东南八十里的分水岭时所作,时间为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秋冬之际。
【赏析】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温庭筠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具有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的效果。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得同行”的“得”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可以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拓展阅读:温庭筠名诗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菩萨蛮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南歌子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
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女冠子
霞帔云发,钿镜仙容似雪。
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帷。
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
早晚乘鸾去,莫相遗。
温庭筠经典名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定西番》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清平乐》
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清平乐》
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女冠子》
楚山无限鸟飞迟,兰棹空伤别离。《河渎神》
篇5:温庭筠《过分水岭》习题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2.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有情”二宇是金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 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在哪?起什么作用?(4分)
4.“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2分)
答案
1.不能。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说它有情是一种主观感觉,用“似”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
2.本诗写溪水与诗人“同行”“惜别”都为了写溪水的“有情”,可见“有情”是全诗的关键。
3.“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 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
只答引出下文给1分
4.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
(手法1分,效果1分)
★ 过分水岭古诗
★ 诗人温庭筠简介
【《过分水岭》 温庭筠(共5篇)】相关文章:
《乐府诗集》的简介2022-04-30
《过碛》唐诗鉴赏2023-03-14
关于爱情的诗句2023-05-21
形容桥的诗句2022-10-08
关于桥的诗句——《五云桥》2023-05-14
爱情轻的诗句2023-10-31
桥的诗句和俗语2022-05-06
温庭筠的故事2022-11-07
温庭筠唐诗阅读2023-06-15
晓思,晓思王建,晓思的意思,晓思赏析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