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的故事

时间:2022-11-07 08:46:5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温庭筠的故事(共7篇)由网友“AzGGf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温庭筠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温庭筠的故事

篇1:温庭筠的故事

温庭筠的故事

【诗人简介】

温庭筠(约812 —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 《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诗人故事】

累身岂止干皇帝

在封建时代,一个读书人即便有最好的文才,若接连不断地得罪了上级,那他青云直上的希冀恐怕就会被无声无息地取消了。这可真是令人深感悲哀的事情。

晚唐时期的著名诗词作家温庭筠,①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他少年时期便已天才雄赡,词气英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数万字的文章,却丝毫不觉得费力。他只要把手交叉着调弄了八次,一首声情并茂的七律诗便出来了。但只是很可惜,他在考场里的出色表现只能当“枪手”而代人捉刀——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里常说的代考者的“发轫”吧,而他自己却始终是那么不如意。只是他的文名委实太大了,以至于连爱好写诗的宣宗皇帝,因想不出拿什么来对“金步摇”时,遂想要让这个还考不取进士的温庭筠来对;温当即就对以“玉条脱”,②宣宗也不得不佩服他这敏捷的才思了。针对“白头翁”,温庭筠就来个“苍耳子”;这对仗也极工稳,所以自然又引来了人们的一片赞叹之声。

而温却是一个性格放荡不羁的人,为此,他给自己后来的生活添了许多麻烦。在一个冬日里,天色比较阴暗,爱好微服出行的宣宗跟温庭筠在一个旅馆里凑巧遇上了,但他俩当时互不认识;温比较傲慢,而且还带有戏谑的口吻问宣宗:“您不就是当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在得到否认后,温又继续问询:“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县尉、主簿之类的人吧?”对温所涉的一众小官,宣宗只得说道:“皆非也!”回宫后,宣宗心里实在觉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温贬谪到了方城当县尉去。为此,给他送行的一群诗友都为之深深叹息;在大家为这次送行所做的诗里,诗人纪唐夫的七律诗是写得最好的,其诗云: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醹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③

事实上,温庭筠在冒犯皇帝被贬谪到远方任小官之前,他还得罪过时任宰相的令狐绹,致使他受到疏远,导致他的仕途尤其蹭蹬不堪。

当时,宣宗爱好听那些漂亮的宫女歌唱《菩萨蛮》词,但文墨有限的名宦之子、宰相令狐绹便把这事儿交给了温办理。温把词写好并让令狐呈献给皇帝后,当即就得到了赞赏。令狐原本吩咐过温不要把这代作词的实情“捅”出去,结果温还是给捅了出去。这样一来,觉得自己的老脸无处可搁的令狐绹不觉大怒,从而就疏远了温;使温在考进士时受尽磨折。但温毕竟是很有才华的,后来令狐仍向他咨询一些事情。谁知温又慢条斯理地拿令狐开玩笑,说大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南华经》里便可找到;要知道,它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嘛,所以相公在治理国家大事之余,也不妨多看看些书。这话更是惹恼了令狐绹,从而他就不再理会温了。所以温在诗里就写有“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的句子,④用来表明他自己的深沉慨叹,但于事却已无补了。

到了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仕途上略微有些起色的温庭筠,出任选拔秀才的主考官。由于自身深受进士考试的一再打击,所以他对那些贫寒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很能照顾,极力予以荐拔。但他的官也就仅仅做到国子助教而已,后来他却又不幸流落而死。⑤这可真要令人为之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了!

按:① 此据《旧唐书》等,而《新唐书》作“温廷筠”;至于《北梦琐言》则又作“温庭云”。② 此据《北梦琐言》卷四,而《唐才子传》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则以为温跟令狐绹之间事,恐非是。③ 醹,《唐诗纪事》作“醽”,可从。路,汲古阁本作“远”,可从。而“沾”一作“沾”,实同。又,累,去声。④ 胡震亨《唐音癸签》则以为此诗句属温哭其亡友之作,原作“终知此恨难消遣,辜负《南华》第二篇。”俟再详考之。⑤互参本书《登第凭谁怜下第》。

才高累身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考场救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近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李永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绹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45岁。在襄阳,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后,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49岁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博饮狎昵。当时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51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篇2:温庭筠的故事

温庭筠活着的时候与李商隐齐名,当时号称“温李”,从排名上似乎还在李商隐的前面。既然与李商隐齐名,自然是诗歌造诣相当深厚,当时温庭筠自己引以自豪的是诗歌,后来那些重要的典籍如《新唐书》本传、《北梦琐言》、《郡斋读书志》对他赞不绝口的也是诗歌,说他“尤长于诗赋”、“才思艳丽,工于小赋”、“诗赋清理”等。今天看来,温庭筠的诗赋虽然写得好,但与李商隐相比显然差距还是比较大。不过,温庭筠依然可以在李商隐面前昂起他那高傲的头颅。他的诗赋现在不讨人喜欢了,但他无心插柳而成的词作却得到了一致的推崇。清人说他是花间派的鼻祖,今人说他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开宗立派者总会比发扬光大者得到更多敬佩的目光。

温庭筠的成功,引无数读者竟折腰,也让许多聪颖之士眼红不已。对此,《花草蒙拾》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温、李齐名,然温实不及李,李不作词,而温为《花间》鼻祖,岂亦同能不如独胜之意耶。古人学书不胜,去而学画;学画不胜,去而学塑,其善于用长如此。”这本书告诉我们,温庭筠的事迹说明,大家都擅长的技能你学会了也没有太大用处,最有用的是学会大家所不擅长的技能,最关键的则是找到自己的长处,书法学不好就去学绘画,绘画没有天份就去学雕塑,最终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从温庭筠的生平性格来看,写词确实是最适合他的职业。他具有音乐细胞,善鼓琴吹笛,“能逐弦吹之音”(《旧唐书》本传),同时性格散漫,不修边幅,对上司没有敬畏之心,喜欢自由自在的香艳生活,经常出入楚官酒楼。历来有“诗庄词媚”的说法,正襟危坐,写庙堂文字想必对温庭筠也是一种折磨。虽然“词为艳科”的传统是温庭筠确立起来的,但只有这种香艳的基调与色彩才真正发挥了他的特长。可惜,温庭筠自己似乎没有明白这一点,他一生都在仕途为奋斗,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诗赋取得成功,结果碰得头破血流。有才如此,困顿如斯,有唐一代,确乎不多见。

温庭筠,或名廷云,廷筠、庭云,有多种说法,唯一肯定的是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他虽然出生在山西太原,幼时却已随家迁居江淮,时间久了,对江南的感情越来越浓厚,就俨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故乡,经常在诗中自称为“江南客”,“却笑江南客,梅落不归家”(《敕敕歌塞北》),“羡君东去见残梅,惟有王孙独未归”(《送卢处士游吴越》)。这里诗中所说的“归家”,不是回山西老家,而是回江南新家。当然,温庭筠也有记起自己是太原人的片刻,那往往是在讲述家史的时候。在《开成五年秋书怀一百韵》中,他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大唐宰相温彦博的后裔,还得意地炫耀温家曾经在并州、汾阳一带有封地。但这点荣耀实在太遥远了,它的光环早已褪去,连温庭筠自己都经常忘记祖先这档事。

或许是因为祖籍没有带给温庭筠一丁点实际的好处,或许温庭筠本身就是一个感性的人,喜新忘旧,后来他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结果又自称为“杜陵游客”,把杜陵当作了家乡,在《商山早行》中说“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样一个感性的诗人,没有想到终有一天会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也就没有白居易那种自觉性,用诗歌来认真地记录下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结果等到他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时,大家赫然发现诗人已经长到二十三岁了。至于他出生的时间,包括青少年的事迹,几乎是一片空白。

《旧唐书》介绍说,温庭筠相貌比较引人注目,当时有“温钟馗”的雅号,有人因此想象他可能是大耳,肉鼻,阔嘴。盛唐时期的那些才子,个个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望之如仙人。李商隐有诗云:“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读者说这里所写的就是晚唐的衰飒。晚唐布满阴霾,荷叶枯萎,连才子的相貌也今非昔比,想想真让人叹息。相貌不堪入目的才子,往往命运坎坷,温庭筠也没有例外。《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更重要的是,温庭筠的“八叉”总是在考试时出现,而不是在游戏休闲的时候。他押的是“官韵”,也就是说,温庭筠具有考试的天赋,这是其他才子所无法比拟的。许多才华横溢的大文人,私下里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可一到考场就双腿发软,甚至连基本的八句诗都凑不出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温庭筠都应该在考场上顺风顺水,可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温庭筠的轶事,大多是描述他在考场上的失利。二十八岁时,他赴京应试,铩羽而归;三十六岁时,又名落孙山;四十四岁,被撵出考场。为什么温庭筠在考场上一再受挫呢?

篇3:温庭筠的故事

既然《菩萨蛮》是温庭筠的代表作,把它转让给令狐相国确实是强人所难,更何况温庭筠对令狐相国的傲慢由来已久。有次宣宗皇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下句一时对不出来,差人找进士们帮忙,大家抓耳挠腮,温庭筠脱口而出“玉条脱”。宣宗皇帝很高兴,赏赐给他许多好东西。令狐綯很羡慕,也很谦虚好学,就向温庭筠打听“玉条脱”的出处,想弄明白这对联的巧妙之处。温庭筠眼皮一抬,很不屑地说,这个典故出自《南华经》,也就是《庄子》。说完之后,温庭筠意犹未尽,还语重心长地告诫令狐相国说,《庄子》是最常见的读物,你居然都不知道。相国你在日理万机之余,也应该抽空多读点书,即“燮理之暇,时宜览古”(《唐诗纪事》),不要让别人觉得你不学无术。温庭筠不仅当面教训令狐相国,还在背后嘲笑他是“中书堂内坐将军”,意思是一莽夫坐在了宰相的位置,有失大唐颜面。令狐綯权倾天下,远近的族人都来奉承他,令狐綯也不遗余力地帮衬他们,结果有姓“胡”的人也来冒充“令狐”之姓,温庭筠于是又写下“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的诗句进行嘲讽。宰相肚里虽然能撑船,但令狐相国也不会容忍这种丢人现眼的事情一再发生,所以后来令狐相国恼怒成羞,在审查温庭筠进士资格的时候,说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温庭筠因为自己的那份傲慢,而使一个地位高、权势大的亲密朋友,成为了自己的敌人,这显然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的选择。

令狐相国指责温庭筠有才无行,也引起了很多的争鸣。喜欢词的读者认为温庭筠不仅有才,而且品行也端正。温庭筠的才华,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连圣上也认可了这一点。温庭筠扰乱考场秩序,弄得满城风雨,大中十三年(859),被贬为随州隋县尉。裴坦代替皇帝写下了这样的制词:“敕乡贡进士温庭筠,早随计吏,夙著雄名,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可随州随县尉。”

至于温庭筠的品行,新、旧《唐书》与各种野史都有所叱责。批评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喜欢饮酒赌博;经常出入狭邪场所;作靡靡之音、侧艳之词。有人辩解说,这些都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对大节出处没有影响。还有人说,温庭筠之所以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乃是“有托而逃”,即以愤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他在《杏花》一诗中不是交待自己“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思吾乡酒一樽”吗?

温庭筠选择这种放纵的生活方式,是“有托而逃”,还是喜欢醇酒美人,似乎很难判断。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有太多的傲气而缺乏必要的媚骨,这或许是他仕途蹭蹬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沉醉温柔之乡的一种解脱,更是世人眼中“有才无行”的具体表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拾萍萍有根,采莲莲有子。不作浮萍生,宁为藕花死”(《江南曲》),“三秋庭绿尽迎霜,唯有荷花守红死”(《懊恼曲》)。得罪了权势滔天的令狐相国,诗人也毫无懊恼之意,反而继续写诗嘲讽:“因之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圣上曾经对温庭筠也有良好的印象,野史上说,温庭筠却以自己的傲慢葬送了他的大好前程。《北梦琐言》记载,宣宗皇帝喜欢微服私访,听说了温才子的大名,就在旅舍去见识一番。温庭筠从来没有见过天颜,便拿捏出名人的架势,以傲岸的.口气问宣宗皇帝:你是司马、长史一类的角色?皇帝很不高兴,觉得看人太低,但也不好发脾气,只是淡淡地说“非也”。温庭筠撇撇嘴,不屑地说,那也充其量不过是主簿、县尉之类的跑腿者而已。

篇4:温庭筠的故事

一种说法是这与温庭筠的艺术家气质有关,他所作的“侧艳之词”严重影响了他的声誉。《玉泉子》记载说,年纪轻轻的温庭筠已经名扬天下,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他到扬州参加乡一级选举考试,扬州留后姚朂——当地地方长官,一说是他的表舅,赠给了温庭筠许多钱财。当时温庭筠太年轻了,拿着钱就径直跑到青楼酒馆过起了花花太岁的生活。姚朂听说后,气得火冒三丈,派人到烟花场所将温庭筠揪出来,痛殴一顿,然后将他撵走了。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温庭筠“狭邪”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结果不仅影响了此次考试,后来很长时间考官们都对他不感冒。温庭筠的一位姐姐嫁给了赵顼,每次听到温庭筠落第的消息,就在院子里咬牙切齿地痛骂姚朂,认为是他毁掉了自己弟弟的前程。有天,听说家里来了客人,不经意一问,居然是姚朂。温家的这位大姐立刻冲到客厅,死命抓住姚朂的袖子,边哭边骂,眼泪鼻涕都将姚朂的袖子染湿了。姚朂摸不着头脑,连连辩解说自己严格要求温庭筠,也是为了让他走上正道,为什么还要把责任推在我的肩上呢?温家大姐勃然大怒,说年青人喝点花酒,不是人之常情吗,有几人少年之时不是胡天胡地?你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痛殴他?现在我弟弟一无所成,不就是你造成的吗?姚朂挣扎了半天,才得以逃脱。《玉泉子》还说,姚朂回家后,越想越气,又无处讲理,结果郁郁而终。

姚朂之死,确实有些可惜,因为即使他没有痛欧温庭筠,温庭筠也会展现出他不修边幅、嘲弄风月的丰采。《旧唐书》说,大中(847-860)初年,“苦心经营于笔砚之间,尤其擅长诗赋”的温庭筠参加进士考试。初到京师时,京师人士都很看好他。然而他在品行方面杂染尘俗,不很检点,能按管弦之音,填写艳丽的歌词,公卿之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缟之徒,和他一起赌博饮酒,终日酣醉,因此多年考试却不能中第。

一般认为,《旧唐书》提到的这次考试是在大中元年,这样算起来,当时温庭筠至少十六岁了。三十六岁的人,已经成年了,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此时温庭筠并非不知道大家都对他寄以厚望,无数只眼睛都盯着他,也并非不知道赌博喝酒、唱歌填词、出入楚馆楼台会对自己的前程产生巨大影响,可他乐此不疲,无所顾忌,看来要么是他沉湎于其间难以自拔,要么是根本没有把考试或仕途等放在眼中。估摸起来,后者的可能行很大,因为很多野史都记载温庭筠的考试态度极不端正,在考场上胡作非为。

温庭筠文思敏捷,每次拿到试题总是三下五除二就答好了自己的试卷,抬头一望,发现周围的同学还在苦思冥想,半个字也没有写出来。温庭筠同情心泛滥,也觉得自己的才气不使用也是浪费,于是主动帮忙把邻座的试题也给做完。由于每次考试他都能帮助一大群同学,所以得到了一个“救数人”的绰号。温庭筠的名声太响亮了,连主考官都有所耳闻,后来考试时总是重点关照,可即使这样,温庭筠还是有机会帮助其他考生同学。大中九年(855年),沈询主持春闱,早早摸清了温庭筠的底细,所以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个单独的座位,让他坐在自己眼皮底下答卷。即使这样,交卷后主考官调查,温庭筠还是口授了八个考生的文章。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温庭筠的落第与其有才无行没有什么关联,因为风流倜傥乃是文人的本性。温庭筠之所以受冷落,是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开成二年(837),三十六岁的温庭筠同庄恪太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庄恪太子是唐文宗的长子,一般情形下,这是一个飞黄腾达的契机。谁料想因为杨贤妃的谗言,文宗皇帝一心要废掉这位太子,虽然朝中大臣苦苦进谏,但太子身边的亲信或被铲除,或被驱逐。次年九月,温庭筠见势头不对,连忙从东宫逃离,一个月后,庄恪太子就不明不白地死掉了。有学者说,温庭筠的抒情长诗《开成五年秋书怀一百韵》中那些莫名其妙的典故,如“赋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诬”、“积毁方销骨,微暇惧掩瑜”、“事迫离幽墅,贫牵犯畏途”,暗指的就是庄恪太子一事。

但这种解释似乎过于牵强,虽然温庭筠写过一些关怀时事的诗作,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不象一个政治投机商,即使是嗅觉不怎么灵敏的那种失败者。《唐才子传》记载,有段时间,温庭筠同令狐綯相国的交往很密切,经常出入他的府中。当时宣宗皇帝喜欢唱《菩萨蛮》,为讨皇帝的欢心,令狐相国请温庭筠填写《菩萨蛮》词,然后以自己的名义进献给皇上,并反复叮嘱温庭筠不要把这件事泄漏出去。如果温庭筠稍有政治头脑,他应该会抓住这良好的机遇,与令狐相国建立更为牢固的友谊,但偏偏温庭筠四处招摇,把自己代令狐相国填词的事情宣扬出去,使令狐相国分外尴尬。这组《菩萨蛮》中,有我们所熟知的一首: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中所写的是一位独处闺中的女子生活细节。初升的阳光映照在画屏上,画屏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光芒闪烁。太阳升得老高了,小女子犹未起床,一抹乌云般黑亮的秀发,覆盖在雪白重艳的腮上。小女子显然没有什么好心情,在床上赖了半天,最后不得不懒洋洋地起来,慢腾腾地梳洗,妆扮,描画蛾眉。经过一番整理,双鬓簪上鲜花,容颜顿时靓丽起来,她对着妆台上的座镜从正面照,又拿着带柄的手镜从背后照,颇有些顾影自怜的味道,既端详簪花是否妥恰,亦在顾盼自己的美艳。前后两镜交相辉映,花光与人面亦相互映衬。妆扮完毕后,她刚要着衣时入眼的是衣上的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看着成双成对的金鹧鸪,她不禁痴了。

历来读者都把这首词视为温庭筠的代表作,因为它体现出温庭筠词的主要特色:藻饰浓艳绮丽,结构工整细密,情感含蓄深邈。颇具权威的《白雨斋词话》还说这首词“无限伤心,溢于言表”。可能是陈廷焯别具只眼,或许是他与温庭筠有着相通的文化背景,今天我们再读温庭筠的这些词,似乎体验不到他(她)的“无限伤心”,看到的只是一幅精丽清幽的图画以及无数堆砌在一起的香艳的意象,图画中往往是对女子的体态、衣饰及外在举止的描述,至于内在的情感或许是太含蓄了,很难察觉出来。或许这也正是温词的特色,因为历来词评家都是从这个角度来肯定其长处的,如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说“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则载张惠言语说:“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不过,今天的读者可能缺乏细细探研的耐心,也没有那样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喜欢的还是那些词语言浅显而情思幽长词作,如《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类首词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语言清新自然,结构疏朗连贯。又如《更漏子》下半阕: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室外,雨声点点滴滴,落在梧桐上,也打在室内人的心上,从而让绵绵不绝的凄寒之意渗入室内,注入人的心头,使为离情所苦的人彻夜难眠,是历代咏愁的绝唱。

篇5:温庭筠

温庭筠(yún)(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目录人物综述人物简介生平事迹文学成就收缩展开人物综述

温庭筠(约8-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之子令狐橛押茫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人物简介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早年苦心学文,年轻时即以词赋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生平事迹

才华横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于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习,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孙光宪《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在中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极为罕见,实在令人惊叹之至!

考场救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近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李永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的才学。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无学。令狐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45岁。在襄阳,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后,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49岁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诚、令狐榈炔┮狎昵。当时令狐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令狐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51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才高累身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X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文学成就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己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又载张惠言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确是非常重要的。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为《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现存诗310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以及清曾益等人的《温飞卿诗集笺注》;现存词有王国维所辑的《金荃词》收70首,林大春汇集《唐五代词》录70首。 温庭筠词惟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代表词作有《望江南》二首、《菩萨蛮》十四首、《更漏子》六首、《酒泉子》四首、《杨柳枝》、《南歌子》、《河渎神》、《诉衷情》等。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几乎全部亡佚,仅《乾巽子》部分文句在《太平广记》里尚有所引录,现如今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中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如今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篇6: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目录人物生平人物生平

清代钱彩等著的历史小说《说岳全传》中提到:五代十国有一个温庭筠,为晋国丞相桓文之门客。《说岳全传》第十一回末尾说:“这温庭筠是晋国丞相桓文的故事。晋王宣桓文进御花园赏南花,那南花就是铁梗海棠也。当时晋王命桓文作《南花赋》,桓文奏道:‘容臣明日早朝献上。’晋王准奏。辞朝回来,那里作得出?却央家中代笔先生温庭筠代作了一篇。桓文看了,大吃一惊,暗想:‘若是晋王知道他有此才华,必然重用,岂不夺了我权柄?’即将温庭筠药死,将《南花赋》钞写献上。” 这里说温庭筠代写《南花赋》,反映的是妒贤嫉能的故事。据考证,历史上五代十国中成为晋国的只有石敬瑭所建立的后晋。但史书上未见后晋丞相叫桓文的,后晋时期也没有温庭筠的史料记载。《说岳全传》提到的“温庭筠”,很可能就是误把唐代温庭筠当成五代十国人了,因为唐代文学家温庭筠也有为相国令狐代笔并获罪的故事。史载: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大为不满。而且,《说岳全传》中在这段“温庭筠”故事的前面提到商鞅和苏秦的故事,也违背了历史记载。因此说,五代十国的这个“温庭筠”,并非历史人物。

篇7:温庭筠怎么读

温庭筠怎么读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中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温庭筠 [wēn tíng yún]

【生词本基本释义】

(~-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曾任方城尉,官止国子助教。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所作词大多收入《花间集》。有诗歌《商山早行》、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名篇。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人物简介】

温庭筠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人物生平】

才华横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于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习,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孙光宪《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在中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极为罕见,实在令人惊叹之至!

才高累身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综述】

温庭筠(yún)(约812年-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文学成就】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己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又载张惠言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确是非常重要的。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几乎全部亡佚,仅《乾巽子》部分文句在《太平广记》里尚有所引录,现如今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温庭筠的诗

温庭筠诗歌的艺术手法

温庭筠七绝《赠少年》

诗人温庭筠简介

温庭筠《赠少年》

望江南 温庭筠朗读

《利州南渡》翻译赏析

教学读音

温庭筠《利州南渡》赏析

望江南教学反思

温庭筠的故事
《温庭筠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温庭筠的故事(共7篇)】相关文章:

菩萨蛮温庭筠教学反思2023-08-16

望江南,望江南殷恕,望江南的意思,望江南赏析2023-08-16

《送人东游》唐代诗人温庭筠古诗鉴赏2022-06-16

诗歌的特点2022-05-04

《菩萨蛮》 教学案例(高二选修)2023-08-09

温庭筠诗歌的“三美”2023-04-28

温庭筠《苏武庙》教学设计2023-04-22

晓思,晓思王建,晓思的意思,晓思赏析2022-06-01

温庭钧生平简介2022-05-06

论儒家思想的风格2022-12-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