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推荐7篇)由网友“小马甲里的回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马负利
历史教学一向不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重视,绝大部分学生对这类小学科不感兴趣,再加上中考开卷考试,这种轻视趋势越发严重,造成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课下不理睬,中考成绩不理想的现象出现,这给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历史教学其实是体现教师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教得好就是问得好”,因此课堂提问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灵魂,抓住了课堂提问也就牵住了课堂教学的“牛鼻子”有效的课堂提问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功能认识不足,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提出的问题不是不着边际,就是零零碎碎,提问有很多是流于形式,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没有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大大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那么,如何提高史地政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在我这五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见解:
1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者模棱两可。尽量避免反问,因为反问的问题,往往要求学生直接说出结果来。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重新表述,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随后又重新表述时,学生的思路被打断,有时重新表述的问题与最初的问题不同,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不会提问后为帮助学生理解而重新措辞加以说明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够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提问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引起部分打瞌睡的同学的注意力和兴趣。此外还可以用语言提醒学生注意即将提出的问题,如:“我提出一个问题请你思考”、“为提出一个问题,看谁答得好”,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活动中区,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2把握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可以分为新授前的复习提问、过渡提问,讲授中的突出重点的提问、化解难点提问,小结中的知识总结提问,还有为激发兴趣而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提问、应用性提问等。这些提问应用的及时,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3注意提问的方式
教师发问时,应当先向全体学生发问,(因为历史是开卷考试)等全体学生思考查找答案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还能更好地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教师发问时,不要依照学生的座次发问,因为依照座次发问,虽然可以使发问的机会平均分配于全体学生,但因为学生知道这个问题应该轮到哪位学生解答,其余的学生,可能不认真思考了。也不要只对成绩好的和自愿举手发言的学生提问。经过我们实践,发现在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基本上都在积极翻阅课本资料,找寻答案,很多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了,而且兴趣也很浓厚,相互竞争,看谁举手快,有的还因为没有叫到他而撅起了嘴,课堂气氛活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提问也有了普遍性。
4掌控提问的频率
教师一堂课不能总是在提问,而且提问后几乎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整堂课似乎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课了。所以要把握好提问的频率,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找学生回答,需要停顿,有等待的时间,等待的时间与问题的难度相匹配。但是也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因为时间过长,一些学生的思维可能要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从而把握提问的频率。
5讲究因人施问
对不同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问题。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法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真正发挥有效的课堂提问效果必然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所以二次备课后授课的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很多学生在语文老师布置的周记当中都常常描述自己在历史课上获得的知识,从言辞中可以看出他们兴趣浓厚。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但也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教师的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设计要科学精当。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我们作为历史这个小学科的教师面临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利现象,必须根据学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由浅入深、精妙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初中历史的有效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2: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网友来稿)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网友来稿)
海南省海南中学 李纪镜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韦志成先生指出:“从阅读教学的外部功能来说,它统帅语文教学,制约和影响着写作教学、说话教学和听知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j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嘛,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中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期内直接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上的教益是不切实际的。调查表明,教师教学之前,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时,思想上往往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从认识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而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径奔知能关要,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如某教师在教学《祝福》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①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不幸总是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是什么季节?
②失去丈夫是否不幸?k
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起不到启发的作用。鲁迅先生“将祥林嫂的不幸设置在一个什么季节”不是一看便知吗?这个问题几乎用不着思考便可回答。至于对一个正常人提出“失去丈夫是否不幸”这样的问题并要求作答,简直有点捉弄人的味道!难道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正儿八经地向高中生提出?显而易见,类似的提问答问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这样的提问是课堂组织中要尽力避免的。
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如教学《失街亭》时有人设计了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这就未免过于简单,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换一种方式如向学生提出“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对蜀军有怎样的重要性?何以知之?”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又如教学《虎丘记》时,教者意欲引导学生对“月夜斗歌”的文字进行赏析,若抛出“虎丘中秋月夜斗歌是怎样的情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这样的问题就显得有些宽泛,不怎么好把握,思考起来有些困难。如果换成“斗歌从开始到夜深之时,无论是唱歌的人,还是唱歌的场景、情态与效果都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哪里?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感受。”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较好地为学生领悟文章描写技巧、体味那特有的意境起到了引领作用,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地完成对该文段的赏析,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教者若泛泛地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好,但若就此诗句设问:“这两句话矛盾吗?从字面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进而引发对看来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了对诗的印象,还在于可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同样,教学《荷花淀》时如问“水生嫂的性格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认为哪些环境描写特别精彩?”,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若问“别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别有趣?他的‘怪’表现在哪些地方?”,这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又如教学《篱笆那边》这首小诗时,如果在学生自读全诗后提出问题:“爬围墙弄赃围裙,可能吗?弄赃了围裙上帝骂,可能吗?”启发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到“弄赃围裙上帝骂是不可能的”,然后提出:“由此可见,上帝骂‘我’不是实写,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这‘不实’的写法?”这就把极为广阔的思考天地展示给了学生,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极为有益。白素云老师为《警察与赞美诗》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看苏比用故意犯罪的手段争取到监狱里过冬而不愿意接受慈善机关的施舍的作法?你是怎样看苏比的‘灵魂高傲’与‘好逸恶劳’的,这二者同时出现在苏比身上,矛盾吗?”l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
第四,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如有人教学《祝福》时问:“迎春祝福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在她捐了门槛之后,四婶一句‘你放着罢,我来拿’将她永远钉在十字架上,她的最终结局就只能在一片热闹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热闹的祝福,更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遭遇,那么,祥林嫂究竟是如何死去的?”这一问题着眼于问祥林嫂死的方式,从课文看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倘若因学生的答案各异而就此展开讨论,那不过是将注意力分散到无意义的事情上罢了,因为就《祝福》而言,鲁迅先生要揭示的并非祥林嫂死的方式而是她死的原因,祥林嫂是封建主义余孽的受害者,不管怎样死,并不改变这一性质,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去谈她的死,实在是难免有与教学目的脱节的嫌疑,这样的提问是不足取的。
(发表于《语文学习》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20第6期全文)
作者邮箱: jijing8@126.com
篇3: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自已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问很重要,但也有艺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篇4:浅议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细节
浅议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细节
在课堂上,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请同学们回答,要么没有人回答,要么就是经常回答的那几个同学在回答,,仿佛课堂与剩下的那一些同学没有关系,他们或者在思考一些与课堂毫无关系的东西,或者几个人在挤眉弄眼开小会,或者干脆呆坐着……
为什么这一部分同学会成为课堂的“局外人”呢?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教师提问的原因:一是可能检测学生对于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二是可能检测学生对于概念和课程进度的理解程度;三是可能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所问问题的难易度也不同,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简单的分为低水平的问题和高水平问题。
所谓“低水平的问题”,一类诸如“油比水重吗”、“法国的首都是巴黎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写的吗”这类仅仅是为了寻求和期望获得“是”或“否”的答案。二是目标的导向性很明确,如“谁是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云南省的简称是什么”、“2+9等于多少”诸如此类,这类问题的答案很简短,有时甚至是一个词。这类问题往往不能或者很少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或来理解,相反它们要求死记硬背,依赖教师对答案进行确认,也期望借此取悦教师并得到教师表扬,因而将之列为低水平的问题。
而高水平问题,如“叶子为什么会变色”、“你是如何得到正确答案的”、“你如何看待郭美美事件”,可以导致更高层次的思考,他要求学生用某种方式去查找、分析、联系和解释有关的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语言的形式反馈给老师。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高水平问题。
面对低水平的问题,班上总有几个声音最大、反映最快而又争强好胜的同学最先喊出问题的答案,而比较安静和不够自信的学生不能迅速找出答案,几次之后,这些同学在班级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对回答问题不再感兴趣,或者干脆在课堂上什么也不做,不关心课堂上的事情,甚至挑逗或干扰其他人。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在老师讲完这个问题之后,他们连答案是什么都没弄清楚。由于胆子小或者没兴趣,他们也不会去询问答案究竟是什么,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成了学困生,发展下去就会带来行为方面的问题。有的教师会意识到只有少数同学回答问题,但却又害怕叫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怕他们一无所知,影响教学进度,或认为再讲十遍他们也不懂,无可救药,就让他们不懂下去好了。还有的教师可能会过分关注那几个学生,会因为他们回答出了正确的答案而感到高兴,以致于忽视了大多数同学没能参与到课堂中来的问题。诸如此类,课堂问题就出现了,部分同学的成绩问题也随之出现。
对于高水平问题,能回答时课堂情况和回答低水平问题时差不多,若是同学们不知道或觉得比较难,课堂冷场的情况也就出现了。
如何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呢?
你可能会说“让同学举手,然后叫一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不错,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举手同样也会出现问题,几乎总是哪些喊得快、急切且当仁不让的学生先举手,有的甚至会大喊说:“我来,我来!”于是,老师们又会响应那些先举手的同学,结果呢,课堂又回到从前,原先的问题在这里再次出现。也许还有些教师会等待更多的学生举手,但从长远来看,那些自信心不足或反应不够快的同学,看到别人很快举手与以前有人大声回答问题一样令他们感到不安。经验丰富的老师在长期实践也可能有办法既让举手快的同学在不消减兴致的情况下很快平静下来,又让没有举手的同学平等的参与进来。如果你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却又叫没举手的同学回答,即使你的目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学生也会困惑你为什么当初提出要他们举手作答。
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更好、更积极、更有秩序的参与课堂呢?我有以下的几点建议供参考:
在提问之前告诉学生你要准备好一张草稿纸,在你还没有点到某位同学的名字时,学生可以在纸上写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或在头脑中将问题思考清楚。这样你可以将时间掌控在你自己的`手里,你就可以允许那些需要有更长时间思考的学生来得及处理这些问题并作出回答,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不会感到自己反应慢、能力不足或不如别人,它们还能迫使反应快的学生发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同时,还可以防止有一些争强好胜、反应敏捷的同学在一出示问题时就迫不及待的喊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每个人都是赢家。
在提问时叫出学生的名字。这一点和课堂的有效性有什么关系呢?太有关系了。试想:如果你在一个大的场合,主持人说“这位同志,请你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同志,请你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两种方式你喜欢哪一种?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第二种。为什么?因为主持人叫出了你的名字。他在向你传达这些讯息:你在这里很重要,这里有这么多人,我叫出你的名字说明我很在乎你,你在这里得到重视,并非可有可无,请你积极参与到里面来。对于构建一个积极地课堂环境而言,教师能叫出学生的名字也很重要,他会感到你认识他,重视他,他意识到自己是班级重要的一员,自己与教师及其他同学的关系很密切,不是可有可无或被隐姓埋名的,老师和同学很在意我,愿意与我互动。你与每一个学生有目光的接触,能用他们的姓名与他们进行多次的交流互动,他们就会认为他们已经得到了你的认可和重视,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提高,你提问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提高。否则,学生会认为:他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说明他还不认识我,不重视我,不关心我,那么我回答问题的好坏也不重要了。久而久之就,他就有可能成为课堂的观众、听众……再发展下去,你可想而知。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要能引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同时注意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能是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自然思维积极,回答问题也踊跃,课堂的有效性就提高了。这些不用细说,做教师的都很明白这一点。
其实,关于课堂提问,可以交流讨论的很多。它作为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在细节问题上下功夫可以让你的课堂有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唤醒他们的迷离的心志,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创设出积极地课堂气氛,无形中也就提高了成绩,也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
老朱
篇5: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 策略 技法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沟通教材、教师、学生的主渠道。
一、提出的问题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课堂提问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应尽量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口提问。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如:在讲工程问题时,经常将工程总量看成一个整体“1”,根据”总工程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列式计算,这就是教材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使学生透彻理解,就要根据练习题中的变换、转化设计问题。例:碳厂存有石炭90吨,用甲拖拉机单独运需20小时运完,用乙拖拉机单独运需30小时运完,问两拖拉机同时运,需多少小时运完?同学看完这道题后就会很快列出:这时老师可以继续设问:这样解对吗?为什么?正确的.解法究竟怎样列?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就可以加深同学对工程单位“1”的认识,同时也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二、熟悉学生的认知结构,调节提问的范围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接受能力,要注意生动形象,要注意提问不能太难或太易;要把握教材的内容,举出学生较为熟悉的实例,便于学生较为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了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三、提问也要紧扣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紧密,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旧知识为学好新知识起着桥梁作用。因此,以知识的联系设计好一些问题,能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请学生画一个长方形,所画长方形有几个角?每个角是多少度?再请同学在长方形内画一条线段,能使长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这时两个三角形的总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么每个三角型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再用正方形换长方形做一次。学生通过旧知识边回忆边思维边动手操作,再通过比较,能直观地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样做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牢固掌握,一旦忘记可回忆当初的操作过程,从而自主推出定理。
篇6:优化课堂提问策略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
优化课堂提问策略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
优化课堂提问策略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文/考传超 胡素侠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能否恰如其分地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和一堂教学课的成功与否。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堂成功的生物课堂教学课,可由设疑、引导、定位、反馈、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设疑是诸个环节中的第一环,成功的创设疑问和悬念,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一、问题应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设计
教师在提问时务必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来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先向“最近发展区”再向“已知区”转化。自始至终都应围绕教学中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漫无目的'频繁提问不仅淡化了教学的重难点,而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
比如,新课标人教版“DNA分子的结构”的课堂提问案例:
师: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这种共识是在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之前还是之后才有的?
生:脱氧核苷酸,它是由一个脱氧核糖、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组成。这样的共识在1950年前后就有了。
师: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几种呢?DNA的每一条链是,如何组成的?
生:……
师:DNA分子是这样的脱氧核苷酸链连接在一起就可以了吗?
生:不可以。科学家研究发现DNA分子是由两条链构成的,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师:那么这两条链式是如何构成的呢?
生:……
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系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会环顾全班,认真观察学生的一些非语言的暗示: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面带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听到问题后低头不语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对这一问题没有把握。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会积极寻找这些表现。选择提问的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所提的问题要有层递性
在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有些知识学生甚感抽象,很难理解。教师应善于创设条理清晰、合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层递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如,我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教学时就提出了一系列“层递式”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细胞内的DNA主要分布在哪里?蛋白质的合成主要在哪里?
(使学生回答后发现两者不在细胞内的同一个部位)
2.在DNA和蛋白质之间,谁充当了传递遗传信息的媒介?(引出RNA)
3.RNA为什么适合做信使?(学习RNA的结构,找出依据)
4.DNA又是如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的?(学习转录过程)
通过以上问题串,将问题步步深入,营造出一种探究、推理和发现的科学研究氛围,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拓展了思维。
四、提问要给学生展现思维过程的机会和及时给予评价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教师提问后切忌马上让学生起来回答,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例如,对于“基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马上回答的,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可以短点,而“基因是如何表达的?”这样复杂点的问题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也要多点,学生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回答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相应的总结,要善于运用提示与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参考文献:
[1]金传宝。美国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02):54-57.
[2]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05.
[3]韩建恒。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原则[J]。新视角,(07)。
(作者单位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四中学)
篇7: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论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善于提问的教师,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经过耐心引导启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过多、过散、过易、过难的提问,则适得其反。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学看作发展学生主动性的积极过程,为促进学生思考而提问,为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提问。这要求教师的提问要讲究策略,要精心设计问题,在互动中把教学引向深入。
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增强问题的目的性
所提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从问题中明确反映出来;提问用语必须明确、具体,表达清楚,不可含糊其词,使学生不知所措,不提一些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课堂问题的每五个问题中,有三个只需要简单地回忆事实性内容,一个是关于课堂管理的,只有一个是要求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没能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没能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而是在课堂上即兴提问。这样的问题往往偏离教学内容的关键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者仅仅限于较低水平而流于形式,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周期函数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就很不明确,学生不知道应回答y=sinx,还是回答周期函数的定义。
因此,教师整体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并设计较高水平的问题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前提之一。数学教师应在全面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入手,设计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的高水平的提问。例如,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学习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应从整体上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已经学会在转化的思想下运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如何运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种较高水平的提问既能突出重点、难点,更能从方法与过程的角度整体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增强问题的适应性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他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如果某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不能问答时,他就会把提问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反之,所提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不作思考就会答出,那就失去了挑战性,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魅力。 因此,教师要善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问题的难度,以符合学生不同的水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问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问题,针对发展情况逐渐提高难度;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问一些需要运用高水平思维活动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调节其回答范围的大小,根据问题的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把问题分为宽问题和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调节问题的范围,使之适合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
三、以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适度的紧张,即具有“愤”和“悱”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这样向学生提出问题:“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把教学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问题的情境状态中。
此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倾注教师的企盼、热情、诚恳等情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从而认真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同时要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避免使某些学生产生被歧视感;在学生的回答错误时,要耐心听取,谆谆诱导,切忌不理不睬或训斥体罚。
总之,有效提问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深刻,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学习有关知识。愿教师真正让课堂中每一次提问都化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发动机,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工具。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推荐7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2023-11-03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读后感2022-10-11
初中地理交通运输教学论文2023-09-15
谈乡土地理与地理教学结合论文2022-11-26
如何通过实验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2023-08-11
小学汉语拼教学中愉快教学法的运用2022-05-08
教学措施2023-03-24
建立“服务教学??反哺课堂”有效教研初探2022-12-15
我国初中英语问题式教学探究论文2024-01-06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