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

时间:2022-05-02 22:09:12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ylviaaa”为你分享19篇“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

篇1: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

摘 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文章从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优势、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三方面,对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核心素养;教学质量

问题意识是人们产生疑问和困惑时,努力寻求答案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人们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历史学科的过去性要求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历史学习中,历史问题意识作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是学生能够在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探究。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提升核心素养,同时,又在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进而推进学生素养和思维的双向进步。本文从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优势、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三方面,对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教师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1)教学观念落后。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历史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授历史知识以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主,很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罐子”。这种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不用说让学生探索新事物、了解历史事件的深刻含义了。学生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能质疑,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被抑制,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难以提升历史教学成绩和学生历史素养。

(2)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历史学习中,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教师在黑板上大量的板书。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把教师的板书抄到笔记本上,在临近考试的时候进行突击背诵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能记住教师所讲的内容,但也只是照搬,缺乏分辨是非和探索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教育方式的约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教师及家长都比较重视升学率。他们认为学生考进一个好的大学就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因而忽略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忽略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往往视历史为副科,认为可学可不学。这样的定位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优势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在思考探索中获得新知,产生新的灵感。教师要制定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方案,在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这样,能让学生学会更好地总结学习所得,更好地分析史料,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较差,问题意识薄弱,而且历史学科是通过大量文字进行讲述的,在很大程度上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历史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问题中了解历史,从问题中学习历史。

(1)以问题意识为教学核心。教师要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就会善于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的教学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我,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探究问题意识培养途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参与教师所提出问题的`讨论,在参与中发现、探究、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有专家研究过学生所具有的想象力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数据证明在教学中使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更易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水平,以便于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影响下,思维会更加活跃,探究欲望会更强。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问题意识”释放了学生的天性,学生不再是教师讲课的倾听者,而是课堂的主宰,会表现得更有生机和活力。

四、结束语

历史问题意识的养成,是养成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是体现历史教学核心价值的精髓,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喻照安,周娇.构建质疑课堂,实施对话教学--推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变革的新基点[J].湖北教育,(08).

[2]傅瑜.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和实施[J].中学教学参考,(12).

篇2: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育论有一个命题:“一个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初听顿觉很新鲜:“学生听课一点就通,没有问题还不好吗?”其实不然,问题才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走进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教者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若干问题向学生发问,而不是想办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淡薄了,课堂上也就难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新,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就逐渐的缩小。在教学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尝试:

一、转变教学模式,提问角色换位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则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以便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就在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变教师提出问题为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比如数学的应用题是许多学生的难题,尤其是寻找等量关系,如果我们尝试由学生自己编题自己做,我想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培养能力,教给技巧,让学生学会提问。

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技巧,于是他们就不敢问、也不知

怎样问;有的学生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而有的学生是怕提不出“好问题”会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还有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催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有的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教学结果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当然,有的教师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作用,每节课是围绕着问题如何解决进行的,下课了问题也就解决完了,学生是没有提问的空间和时间的,学生天天在这样的教学影响下,逐渐失去了提问的兴趣,对问题的敏锐也逐渐麻木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批判与自我批判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从信息学的角度看,大量的信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没有得到培养呢?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第一,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师授―生受,学生接受信息缺乏主动性和选择性。第二,教师提供信息的方式上有失偏颇,信息多以陈述式语句出现,或者是简单的一问一答,缺乏启发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就应该围绕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怎样看情境图,并能收集、处理信息。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支撑是其独立思考的

能力。问题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达。其中,独立思考是关键。没有独立思考是无法提出数学问题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多么重要和紧迫。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一是教师从唱主角改为当配角,适当增加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师有机会对那些不能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二是加强教学民主。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营造一个人人都愿提出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⑴合理选取一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⑵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⑶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要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⑷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学会了如何提问题时,一节课中就会提出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难免与教学内容发生游离,可以采取如下做法:一方面注意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感到确实有问题可问;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要仔细分析,慎重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取与舍、详与略、课内与课外等),把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放到问题口袋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克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质

疑问难。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得到保护和尊重。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呵护学生问题的天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扼杀学生的宝贵的问题意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有些教师经常斥责学生的“奇谈怪论”,有些教师经常不自觉地嘲笑学生的“无知”,就在最近也听到

这么一件事情:一位学生向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老师用了十分钟的训斥+两分钟的解答。殊不知,这样做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但没能得到丝毫保护,相反,严重打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深深挫伤了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总之教师要防止从言行上伤害学生的自尊,挫伤其提问题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应善待学生的“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允许出现各种不同观点的交锋;作为教师也应学会欣赏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从欣赏的角度去帮助或指导他解决问题,欣赏是一种心理品质,有欣赏才会有鼓励与保护。

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由于已有知识观念的影响,人们会形成某种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的惯性会对人的思想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不良思维定势的存在,会使人头脑不够灵活,不愿思考问题,总是用老思想、老方法解决新问题,这会削弱人的问题意识,使人无法产生疑问,从而阻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克服思维定势,就要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一是要善于从他人不同的经验、思想中获取新知识;二是要学会逆向思维、换位思考,以求知识的突破。提出问题,改变传统思维就得学会怀疑。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标新立异、突破陈规,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鼓励学生对教材、复习资料及教师的授课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训练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增强问题意识。比如说数学函数这块内容,第一节课是函数的概念,说实话许多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概念是十分突然地,这时应该欢迎学生质疑提问,在发问和回答的过程中知识就得到了解决。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教师要多加指导,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畅开言路,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让我们从每一个45分钟做起吧!

篇3:高中问题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问题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1.教师和教学方面的不足

高中历史教师习惯采取的是灌输的授课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很难在这种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而仅停留在理解和领会历史知识的水平上,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还有一些高中教师观念存在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己总结历史规律,不利于学生质疑思维的培养。

2.学生的惰性与无奈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主动性很差,很多学生都形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而且,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学生听从高考指挥棒的调遣,难以主动安排学习进程,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紧张的学习让学生误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背历史,认为学习历史的捷径就是背答案,即使提问讨论半天也无法解决,结果还是要听教师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形成问题意识。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使之想问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多给学生一些主动寻找问题、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和讨论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历史教师在转变自身观念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一方面,从思想观念上让学生克服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消除学生过度依赖别人帮助的心理;另一方面,使学生破除对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明白创新要从质疑开始,但是首先需要有问题意识。

2.强化基础学习,使之能问

问题是知识结构自身矛盾运动的基础,问题意识贫乏就会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一个人知识越丰富,才越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强化基础知识学习是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同时在质疑的环境下要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方能提升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效果。

3.营造和谐氛围,使之敢问

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放松自己的心情,只有在心理充满安全感时,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该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理充满安全感,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自由,努力营造一种融洽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自由,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篇4:高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论文

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分析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通常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对于这道题还有没有疑问?”但是学生的回答往往都是没有或是一片沉默,这种情况绝不能代表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完全掌握,更不能代表学生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例题这样的题型。这样的应付式回答或是沉默往往代表的就是学生对新知识学习后的茫然,他们在被动的接受着知识的灌输,不知道对于这个知识点还有哪些问题。因此现代社会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中有所调整,有目的性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意识,把课堂更多的权利还给学生,创设愉快的教学课堂。

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想要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敢于在课堂上的质疑能力,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例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课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椭圆形的?神九上天的轨道是怎样的?如何类比圆给椭圆下一个定义?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不断的问题生成和质疑中,学生对问题的记忆会更加深刻,逐渐的培养探究问题意识,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篇5:高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论文

3.1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学生对于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是对知识的二次学习、加工、生成的过程,要想让数学课堂高效,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提高,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是必经之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关系,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提出质疑、主动提问的能力,让学生在积极动脑的过程中,充分将自身知识储备运用到解决问题当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推广本土化的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炼教学创新的经验与模式,课堂上让学生自主的体验参与课堂教学,将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

3.2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激情参与

在教学中,为学生的激情参与设计适合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广度。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重点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深入思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在问题情境设计时需要有梯度的进行,层层递进的提出问题的难度与宽度,由浅入深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不会影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态度。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章节时,数学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这样的问题:某火车站在春运期间为了更好地了解旅客的出行购票情况,先对某一天旅客从在售票窗口排队到购买到车票所耗费的时间T,随机对200名旅客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后所统计出的`频率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解答如下问题:其一,这样的春运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是多少?其二,在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数据是什么?其三,春运期间,旅客购票用时的平均数值可能会在哪一个组中?其四,若铁路部门想要节省旅客的购票平均用时,使得每个人的购票时间不超过10min,那么建议铁路部门应该增设几个窗口?从这个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抽样调查内容来学习本章节的知识,就会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不费力的情况下,就能够很容易将问题的答案解答出来,对于第四题这样联系实际生活更加紧密的问题,就是为了给学生留有更加充足的数学思维发散的空间,通过假设的方法,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将自身所积累的数学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3.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敢于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的思考问题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创设更多的学习环境氛围,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的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要培养学生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转换成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解决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成员的合作研究去解决问题,在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就是对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的提升过程。

3.4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应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不再为了单纯的课堂教学任务或应试考试的分数而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手参与实践、个体间自主研究、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同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反思,成为课堂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设置“空白,”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后或者讲完一个观点、一个原理后,要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更多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相对的少一点灌输,少一点启发,少一点教师的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更正确、更充分,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

3.5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升提问能力

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提问能力,要培养学生在善于发现问题的同时,也会精准的将所发现的问题表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传授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的思考问题,在日常学习的点滴积累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质疑能力、提问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数学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对数学问题敢于自主探究尝试,通过日常的学习,让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才能够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整合数学知识资源,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

作者:苏丹丹 单位:武夷山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谢洪涛.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3(11):27-29.

[2]临渊泉.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读书文摘,2016,(02):90-94.

篇6: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山东省昌邑市都昌小学 王春梅 山东省昌邑市都昌街办王耨小学 郝文花

【摘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决不因学生问题的幼稚无理而取笑学生,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上安排师生间相互提问,也安排学生间相互提问,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学生提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提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告诉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也要做提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题”。 在小组协作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积极从事阅读实践,养成质疑问难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问题意识 多向交流 点拨诱导 敢于提问 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才能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正如教育界学者所说的,不能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生不仅要“会答”,更重要的要“会问”。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不敢提“问题”,主要受师道尊严等传统思想的束缚,传统教育习惯于教会学生“听话”、“谦虚”,学生不敢提问,否则会遭斥责,被扣上“扰乱课堂”、“多嘴多舌”的帽子。因此,当学生有新的发现、新的想法也不敢提出来,于是乎不少学生常常你讲我听,唯唯诺诺,唯书是从,为师命是从。久而久之,“唯书”“唯师”的思想痼疾犹如一块巨大的顽石把学生的创造欲望扼杀在摇篮中。

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为此,在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关系。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尊重、理解、支持、赏识学生,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焦虑情绪,让他们充分表露灵性,展现个性。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决不因学生问题的幼稚无理而取笑学生,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要让每一个学生敢于提问而无后顾之忧。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一次。我在教学“钓”这个生字时,把“钓”写成了“钩”,(教学论文 )一个平时不太爱举手的学生举起了手,指出错误,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这个学生自信的风帆高高扬起,从此提问的热情也更高了。

二、变单向提问为双向或多向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打破老师单向提问的常规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课堂上有教师的提问,也有学生的质疑,师生相互提问,共同研讨。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导读前引导学生质疑,在讲授中加进学生的提问,在授课结束前再让学生质疑,以得到真实的教学反馈。通过双向交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安排师生间相互提问,也安排学生间相互提问,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向交流。

三、教师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来。”但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方法。学生提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提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告诉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也要做提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题”。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学《三顾茅庐》时,一个学生提出“谒见”用在下级见上级或见地位较高的人,刘备当时是皇叔,手中握有一定的兵权,而诸葛亮当时还是住在茅屋里的一个农夫,这儿用这个词是否恰当?这个问题就提得好,说明这个学生动了脑筋。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这儿用“谒见”一词反映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四、在小组协作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最初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我都让小组成员讨论后一起说,锻炼他们的胆量,创造合作的机会。同时,我对每组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进行鼓励,对每组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性的行为给予支持,努力营造出民主的氛围。随着时机的成熟,逐步将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说所提出的问题,过渡为由各小组的“发言人”来说,能获得伙伴们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努力做好,不负众望。渐渐地,各组的“发言人”也不断变换,每人轮流做“发言人”。在这样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思辩能力提高了,问题意识也逐渐养成。

总之,只要教师给予学生问的权力,创设问的氛围,指点问的路子,就能打破“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出现学生积极从事阅读实践,养成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

篇7: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大门镇小  蔡胜忠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一次,我在教学“钓”这个生字,把“钓”写成“钩”,一个平时默默无语的学生举起了手,指出错误,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这个学生自信的风帆高高扬起,从此提问的.热情也更高了。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压式”的教学,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如一位教师教《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两个句子:A、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B、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质疑:课文中说是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很多树在一起才能称为“树林”,而“鸟

[1] [2] [3]

篇8: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东莞市东城花园小学    梁绍权

在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还是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要想让学生能开“金口”,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环境,让学生敢问。

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能批评,要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想,让同学树立自信心。如:我上《威尼斯的小艇》的第一课时时,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后,就引导学生提问题:“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呢?”这时,我有意识地提问了一个不敢举手发言的差生回答,这个差生回答:“什么是威尼斯的小艇?”这个问题虽然提得不太理想,但我仍在班上表扬了这个同学,说他比以前有进步了。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再不用老师点名回答,而是主动举手提问题。因此,只要解决了学生的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他们在上课时就自然会积极举手,发言踊跃。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爱问。

要使学生爱问,就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如:我在教《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一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呢?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1、课文里哪些句子讲了“一碧千里”的意思?哪些句子讲了“并不茫茫”的意思?2、面对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景色,你想说些什么?3、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作者在描写草原景色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式?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了。

经过前一阶段的训练,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敢问,爱问,但现在又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有个别同学在提问题时,不用 思索地乱问,为提问而提问,造成问的质量不高,不能紧扣课文的内容来问。因此,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善问,而且“问”要有所创新。

(一)、从爱问到善问,适时点拨。

1、做好问的示范。

学生在学校,什么都想模仿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老师倾向于问能提高思考能力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老师为榜样。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如我在教《鲸》一文的第四段时,我先提了两个问题做示范:1、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2、假如你是一位渔民,你怎样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接着,我就让学生模仿我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力求使学生能提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接着就提出:“鲸睡觉时为什么要几头聚在一起,而且要头朝里,尾朝外,这与什么有关?”学生提的这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假如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在老师的熏陶下,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抓住“问”的时机。

问的时机很多,有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有

[1] [2]

篇9: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 王铎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50周年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 历史学家内文斯(Allan Nevins,1890―1971)曾经说过:“人类经过了世界大战的洗劫,现在正好像一条经 历了暴风雨的大船又再度驶向一个未知的大海。水手们需要观察星座,校正航向,而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正是悬 在天上的星座。”50年过去了,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禁要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是否成了“悬在天上的 星座”,起到了校正航向的导航作用?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是否充分注意到并发挥了历史教育的功能? 本文不可能全面地讨论这一问题,仅就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意识,是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主要指观念中对现实的再现能力,同时也指这种再现在它的不 同水平上的特殊形态。在心理学上,则指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历史意识,即是人 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这种再现,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中进行的,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 结的。学习历史,接受历史教育,应置身于人类历史长河中体验,考察演进的社会,并不断与现实对话,不断 从现实中寻求历史规律的延伸轨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现实社会的变革。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意 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1〕

历史教育中历史意识的培养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各国的历史教育目标中,均注意到历史意识的培养 问题。由国家教委颁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 自豪感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并规定要“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各有关部分将这一总的指导思想 列入思想教育或能力培养的要求。如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教学提出“要引导学生向前看,使他们认识到坚 持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以及“能运用所学的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正确观 察和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世界历史教学中,提出“要树立奋发向上、积极改革、追赶先进的 精神”、“要树立放眼世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精神”以及“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 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等要求。在美国历史教育目标的构成中,也提出“帮助学生形成 正确的历史思考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是研究连续性和变化性的.,对 当前和将来的每个问题,也只能以那些在历史上已发生过的事件和人们的看法为依据,加以理解和认识。这些 看法,决定了人们对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方式”。〔2〕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使中学 生“认识各时代对于今日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使之从其所处时代与本地区的关系上去理解现在所继承的 文化遗产,养成爱护和尊重文化遗产的态度”。90年代日本公布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其高中历史课的目标为“ 加深对我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和生活、文化领域中的特色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具有对国际社会 能主动适应的民主和平的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需的自觉性和素质”。〔3〕可见,各国历史教育目标均十分重 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这是因为,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对过去一无所知, 或知之不确,就不可能有历史意识,或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另外,意识与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渗透着思想教育 的要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等等,都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 意识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1] [2] [3]

篇10: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初中历史是初中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问题意识培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问题的发现、分析及解决,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使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现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已经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得到了重视,并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更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通过引导与发现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好奇心

首先,教师要在备课时归纳出常考的初中历史问题,然后将问题设计到教案中。其次,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先将历史教学内容以大提纲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将提前准备好的问题引入提纲中,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好奇心。第三,待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后,教师要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秋收起义”时,教师可以先列出“秋收起义原因、秋收起义目的和秋收起义结果”三大提纲,然后在提纲的后面设置“秋收起义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基本原因有哪些,秋收起义的最终结果如何,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等问题,此时学生就会好奇“秋收起义”到底是什么样的起义,为什么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等。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索教师给出的历史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通过指导与强调来提升学生的问题质量

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问题质量提高是当下初中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积极调整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值,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因为不同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知识认知能力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不同,所以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历史基本水平,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其次,教师要深刻了解到问题的刁钻程度并不是衡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效果的标准,因为刁钻程度过高的问题反而会打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信心,也有可能把学生引入文字游戏的歧途,让学生忘记历史问题的本质,不利于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问题刁钻程度过低,激不起学生的问题探索好奇心,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样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历史问题偏向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等因素,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历史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通过关心与倾听的方式来实现学生提问频率的上升

首先,教师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提出历史问题的学生,并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出现重成绩好而轻成绩差的现象,那样会打击成绩差和成绩中等学生的提问积极J吐,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整体培养。其次,教师要通过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层次问题,进行历史教学内容确定,因为不同层次问题能够反映出不同学生的.不同历史学习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意识培养。第三,要注意学生问题提问的频率,因为频率越高表不学生的历史学习信心越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适当调整问题设置的难度,最大可能地的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洋务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常的问题提问难度,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同难度的问题,如洋务运动的领导人物有哪些,时代背景是什么,洋务运动目的是什么,洋务运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难度中等,以此给学生定下问题思考的范畴。然后再增加问题的难度,如洋务运动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历史问题发现及解决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通过训练与完善来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提出不同层次问题的决定因素,独立思考能力越强,提出的问题层次就越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低。因此,要通过训练与完善来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具体训练及完善措施如下:第一,通过提问训练来激发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帮助学生向多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二,完善学生历史学习内容,教师不但要进行基本知识的教授,还要进行相关实践教学,如历史文物观察、历史资料查询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应用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不同历史问题的探索欲望,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但能够提高教师的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及效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问题发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的初中历史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促进学生整体中考成绩的提高。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学生的在心理情况、历史学习水平、历史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性,制i丁出针对性和合理性的问题意识培养方案,以理性和温和的态度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初中历史学习水平。

篇11:小学计算机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靖安县中心小学  涂久凤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的提问,不仅可以给课堂增添几分活力,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教育家这样评议:鸦雀无声,无人发问的课是一堂失败的课。可是,怎么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得出问题,多提出问题呢?笔者认为:除了平时对学生好奇、好问的表现加以鼓励外,更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意识的情境和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你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发挥出创新的想象力,提出更多的问题。笔者从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看法。

篇12:小学计算机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驱使孩子们去“寻求新异”,去“打破沙窝问到底”。对于电脑这个新鲜而又神奇的东西,初学的小学生更是充满了幻想,问题肯定不少。当电脑课上,孩子们把他们的问题提出来的时候,作为教师,不应该去责骂孩子们“异想天开”、“不切课题”等等,这样,就会压制学生的创新,束缚学生的思维,措伤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敢发言提问;相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学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产生更多的疑问,发挥想象。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电脑画图”。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师问:“美术课我们学了画图,现在如果要大家画个红苹果,大家肯定能画得出来吧?”生答:“我们都会画。”师又问:“今天电脑老师要教同学们不用颜料、纸和笔等画图工具来画这个红苹果,好吗?”这一下激起了许多学生的兴趣,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问。甲问:“电脑画图不要用颜料和画笔吗?”乙问:“电脑画图不用纸,那画在什么地方呢?”丙问:“画好的图可以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吗?”……面对孩子们的好奇和他们提出的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对电脑绘画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想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大家就和老师一起来学画一画,不就知道了吗?”。于是,同学们学着老师,拖动着的鼠标,用椭圆工具画圆,用填充工具填上红色,用橡皮擦修正……一步步,不久,一个个红苹果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了。同学们看着自己第一次用电脑画出的图。心里乐滋滋的,在学电脑画图的过程中,课前的疑问也随之一步步解开了。又如五年级电脑课学internet中的“网上购物”,老师就给学生设置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师问:“同学们日常生活中都去商店买过东西吗?”学生们对答如流,把购物的过程说得清清楚楚。然后老师又问:“如果要在网上买一本书,是不是也一样呢?”接着,学生中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网上到哪里去买书呢?要办什么手续呢?”,“网上书店有新华书店的书多吗?”,“怎么付钱呢?”,“网上的书能打开看吗?”,“会不会上当受骗呢?”……然后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了网上书店,登录上了网上购书的网站,和孩子们一起“逛书店”。孩子们就象平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街购物一样,乐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如何在网上购物了。在轻松学知识的同时,心里的疑问解决了,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了。

二、创造问题教学条件,满足学生的好动心

创新是从问题开始,有了问题,然后再动手去尝试,去探究。也就是现在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的双边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爱迪生小时候看见母鸡孵蛋,孵出了小鸡。于是他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人能不能也用自己的体温孵出小鸡呢?有了这种想法,于是他就学着母鸡也开始孵蛋了。哪个孩子不好动?如果片面地认为这种“好动”是孩子不守纪的表现而加以制止,那么,许多创新发明的火花将会被扑灭,孩子将失去灵感,失去童心。“因疑而动”、 “因疑而学”。当学生对某个东西产生了疑问时,也总想动手尝试一下,这时,老师应该为他们创造尝试的'机会和条件。三年级学生学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后,学生看到网上许多漂亮的贺卡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word具有图文混排的功能,贺卡也是由图文组成的,能不能用word来给老师和同学做一个贺卡呢?”这时老师就鼓励他们说:“动手试试看吧!”结果他们的尝试成功了,一张张生日贺卡、新年贺卡、圣诞贺卡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了,他们高兴之余,美中不足的是:这些自己亲手为爸爸妈妈、朋友、同学做的贺卡,少数人能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给收卡人,但许多人却没有上网,更没有电子邮箱,这时,教师为了让他们能如愿以偿地把这些贺卡送到收卡人的手中,就帮他们用打印机打印出来。还有象五年级学生学了做网页,学生总想自己设计一个自己的个人网页,做好了,都想在网上发布,让他们的父母、老黄牛师和同学都来欣赏自己的作品。这时,老师可以教他们在因特网上申请免费空间来发布他们的作品。许多电脑知识,既有知识性,又有娱乐性,对孩子具有很大吸引力,他们都想动手试试,如:许多电脑作品需要配音,老师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配音,再导入作品中,孩子们特别喜欢欣赏自己的配音在作品的效果,这样,他们的问题得到尝试,他们心愿也得到满足了,这样的电脑课,何愁学生不感兴趣呢?

三、设置创新问题竞赛,满足学生的好胜心

“争强好胜”是一个孩子追求上进的表现。教师正确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每个作品的成功诞生,都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提出创新的问题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在学习中,学生一个好的问题或建议的提出,往往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意义。学生们往往也会因自己提出的某个问题或建议被采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因自己的作品的创新与众不同获奖而感到十分的荣耀。如:每年一届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竞赛。主要看谁的作品能以一种巧妙的创意反映社会问题,谁的作品就能获奖。我校刘航同学制作的电脑动画《横行霸道》,周雅韵和张浦制作的电脑动画《小山雀进城》能在省里获奖,他们能从动物身上反映社会问题。首先,他们从动画片里看到老虎凭着自己是兽中之王而欺负其它小动物,又看到新闻里说美国老是欺负小国,就产生这样的问题联想:把老虎比作强大的美国,把小兔等小动物比作弱小的小国。于是就产生了《横行霸道》这个作品。《小山雀进城》也是从小山雀通过山村和城市环境对比,联想到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这两个作品都用小朋友喜爱的动物(老虎和小鸟)来做比喻,分别反映出作品“反对霸权和保护环境”的两个主题。作品反映了他们创新问题的设想,所以获奖了,作品的获奖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更会促进他们进一步探索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因此,他们平时更注意观察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敢于设想创新。每年都做作品参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举行一些电脑知识的小竞赛来满足学生这种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求异创新。如(创意图的设计、网页创意设计、网络信息查找等竞赛),老师把获奖作品或者获奖作者用广播教学的方式展现给大家看,打印出来,或者在网上发布。让同学们都学习他们那种敢于想象,敢于提问,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样,那些获奖的学生会觉得自己胜出别人而感到光荣,这种好胜心会促使他们朝更高的目标不断的奋进。

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创造条件、举行竞赛等方法来满足学生好奇、好动和好胜的心理,逐步培养学生好问好学的习惯和求异创新的能力。让我们的课堂由“严肃”变得“活泼”,让我们的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让学生在自由想象的空间里放飞出不羁的思维,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在不断提问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篇13: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略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略

.教学理论与实践.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 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 教学的主旋律。

一、历史学科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为了做到有目的地培养思维能力,首先需明确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

1.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

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它所反映 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例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为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所提出的下述问题: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又怎样推翻了秦的统治?它在历史上有 何重要意义?讲三国鼎立时,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在赤壁之战中,拥有20多万人马的曹操为什么败于不 到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 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类型。例如 有的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国史中常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 抗元斗争的精神?既然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伟大,为何又肯定清军进驻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作用?为什 么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而不是形而 上学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

2、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 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创造性思 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如要解决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 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 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如前所述师生在讲授和学习历史过程中,所提出和解决的那些问题 ,均是再生性思维的表现。

但是,中学生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这里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不是指学生 对史学领域提出新观点、新结论等,而是指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是相对而言的。几年前,上海市有些中学生在短小精悍、题材广泛的学史 小

[1] [2] [3] [4] [5]

篇14: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在走进新课程的今天,尝试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更新教学模式,创建学生的探究性场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维、建构知识,逐步养成大胆质疑、追求创新的品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尝试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思起于源,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与前奏,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创造型人材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遇事爱问个为什么。好奇心是思考的动力,而思考能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师怎样营造学生经常参与质疑的氛围,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好问、好表现的天性,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就是要把这种天性解放出来,其次要善于激励学生,在质疑讨论中,学生有一个由不敢到敢于发言的过程,有一个善于到善于提问、善于发言的过程。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相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的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学的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丝绸之路”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丝绸之路的线路图,所经过的地名。然后出现一只可爱的小兔绕花坛跑一圈,并把小兔跑的路径用亮色显示出来,同时闪烁这一路径,使学生能悟出小兔路过的路径就是丝绸之路的路径。通过这样动态显示,使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三、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

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一个“导”字上,教师用知识把学生导入探索深思、巧思,通过创新性讲授,把学生引向自觉思考深入探索以解决各种问题,教师用知识把学生引入深刻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师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求知的强烈欲望。所以,教师应当转变观念,使之从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管理者、施教者变为指导者、服务者、激发者。

四、演历史剧,推出新意

如果是干巴巴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就难免使学生昏昏欲睡的感觉提不起精神来,学习效果也肯定会非常差。于是我就让学生排历史剧,根据课本的知识,再进行适当的加工。首先让学生写成历史剧本,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一剧本进行排练。这样做的结果即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观赏和欢乐中,就涉及到文学知识,而且是集思广益,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另外,在演练过程中,又涉及到表演技能、音乐、美术等综合艺术,这对培养学生的美育知识也是一个很大的地促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为了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历史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更新观念,提高能力,做合格的历史教师。

篇15: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小学生问题意识和反问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始。教师要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去发现“新”问题。如何使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 一、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产生问的欲望。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的话,就会表现出一种厌倦的情绪,那么就不会有质疑问难的欲望。 在六年级总复习时,我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我让学生围绕“甲数是5,乙数是4。”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就饶有兴趣地想法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多少?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等。这时有学生问可不可以出判断题呢?我说可以呀。他说:“比如,已知甲数是5,甲数是乙数的1  ,乙数等于4,对吗?”他的想法很有创造性。其他同学的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跳出了原来的框框。“已知甲数是5,且甲数比乙数多  ,请算出乙数等于多少。”“已知甲数是5,乙数是4,求甲乙两数的和比两数的差多百分之几?甲数与甲乙总数的比是5:9,乙数占总数的百分之几?”等。接着我让学生把上面的问题改变成应用题。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这些数量关系的基本结构,还大大提高了解答各类应用题的能力,更可贵的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一个个好奇的想法,强烈的质疑表现,所以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想问。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中大胆质疑。 有不少科学家因为自己对某些现象产生好奇,而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最终获得科学的发现。比如,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疑窦,常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 有这样一个“彩票问题”:无锡市体育场今年春天发行体育彩票,彩票面额每张2元,中奖后奖金情况如下: 中奖等级 奖金额 中奖数(个) 特等奖 20万元 20 一等奖 10万元 20 二等奖 1万元 50 三等奖 5000元 100 四等奖 1000元 500 五等奖 100元  六等奖 10元 20000 七等奖 2元 250000 (1)小华在第一天摸了10张彩票,你猜猜他可能化了多少钱买的彩票?说说你的理由。 (2)若本次奖金总额是发行额的.42%,则至少卖出多少张彩票方能兑现这张表中的奖金? (3)从这张表格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刺激下,集中注意力,努力去揭示题中的奥妙,去寻求“疑”的答案。当一个学生对第一个问题报出答案20元后,其他学生则会提出不同意见,而第三个问题更是让学生爆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让学生在深入讨论中产生新问题。 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宽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新华书店到我校卖图书,其中不少推出不少优惠措施吸引学生去购买,优惠措施有: (1)买的书总本数若为偶数,则可以九折优惠; (2)买的书总本数若为奇数,则可以九五折优惠; (3)一人买总本数超过九本,可再享受九折优惠。 现有a、b、c、d、e、f六位同学准备购买下列图书: 学生 图书 价格(元) 学生 图书 价格(元) a 童话大王 5.20 d 小科学家 4.50 作文大全 14.80 十万个为什么 25.50 b 我们爱科学 5.00 e 海底世界 4.90 快乐天使 25.00 神奇的纳米 15.10 c 集邮世界 4.70 f 盐的奇妙用途 5.00 动脑筋 5.30 - - 你认为他们一共付给售货员多少钱?为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认为可以有几种方案。有的学生给出第一种方案:每人单独买再累计;马上有人提出质疑,说他们还有更好的方案:六个人合起来让一个人买后再分摊。马上又有小组表示有不同意见,说让学生f先买,其余5人合起来买这种方案才是最好的。其实第三种方案才是最好的。不过学生想出了其它几种方案,都可行。其实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讨论中学会选择最好的方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还发现了完成这道题,实际是复习了奇偶数、折扣、百分数等运算和应用题的练习。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变换思维方法寻求问题答案。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这样设计,既具有探索性与启发性,又锻炼了学生探究过程中再生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探究心理,启发和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篇16:浅谈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陈小虎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学则生疑,疑则学进。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求解,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学生特有的财富,是发现的基础。善于提出问题是其具有问题意识的重要表现和先导。

关键词:数学问题;意识;发散思维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初中数学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方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关心、想知道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问题不断追问的习惯。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一文时,我先提了两个问题做示范:(1)列了一些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问:这些函数为什么叫一次函数?它有哪些特点?(2)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有哪些异同?接着,就让学生模仿我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深入思考,力求使学生能提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一次函数中,当b=0时,就成了正比例函数,那么二次函数中b,c等于0,还是二次函数吗?当a=0,b不等于0,是否又变成了一次函数?”学生提的这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假如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在老师的熏陶下,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肤浅。

二、注重逆向思考与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逆向思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在做综合题或者几何题的时候,逆向思考,即从结论入手思考,往往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中,并能快速找到这个题的关键所在。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已知条件,发散思考。比如,综合题中或几何题中,当学生读一句已知条件,就思考,出题者给出这个已知条件有什么目的?和什么知识有联系?这个已知条件能得到什么结论,除了这些还能想到什么。再读一句已知条件,又思考,这个条件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又想到了什么。

三、恰当给予评价,培养学生问题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不少学生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更多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宽容的态度,提得有深度、有新意的,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让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提得简单、偏激的,切不可否定和嘲笑,而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并就其提问的闪光点给予赞赏。这样才能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才能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

综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弱到强的过程。教师只有持之以恒,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自觉地质疑,最后走向解疑,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张爱红。浅谈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新校园学习:中旬刊,(10)。

篇17:加强语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加强语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孙春霞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初级中学)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去问问题,懂得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最关键的第一步。

一、学生问题意识现状

到了初中,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中,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

1.不想问

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思维惰性,认为书本和老师都是对的,问题老师上课会讲清楚,不用自己费心思,因而一味接受,从不发问。

2.不敢问

尽管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惑,但由于心理胆怯或自卑,害怕受到嘲弄和漠视,不敢向教师或同学提出。这主要是心理问题,基础差、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要严重一些。

3.不善问

因为知识、经验、语言等障碍或限于思维发展水平,不知从何处疑,找不到问题点,或提问不得要领,浮于表面,缺乏深度。

二、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原因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

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甚至课文中哪些是要识记的生字生词也是由老师规定。学生养成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学生不能或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能被动地接受。

2.教师牢牢把握着课堂教学的“提问权”

教师在备课时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什么是重点?什么会考?而没有认真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不会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想知道什么?”因此,学生不会思考自己到底会什么,想要探索什么,久而久之,失去了对知识的求知欲。

3.提问模式趋于固定化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尽方法设计“连环套”,一环套一环,硬是把学生的思路套入了预想的教案中,对超出预想的问题不予理会或不正面回答。这样的提问模式使得问题成了引学生入“洞”的“圈套”,不仅淡化了学生提问的意义,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弱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语文课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预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预习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会预习,不知道预习要完成哪些任务,预习时提不出富有价值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没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1.明确预习的任务

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学习内容,包括课题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如果是在以往知识基础上加深,应注意新旧知识对比,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弄清知识的生长点;如果是新知识,应注意概念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指导学生掌握在预习中发现问题的方法

(1)做好标记: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一些疑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等符号做好标记。

(2)记下问题: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记在自己的问题记录本上,交给教师。

(3)提炼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提出普遍不理解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3.巧用激励措施

教师可以对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扬,树立榜样,动员学生向他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加分、分阶段性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在每学期末,教师可以统计每位学生在一学期中的问题数量,适当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通过示范和指导,加强课前预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8: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莲塘小学 陈碧英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动力,它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主线。现代思维科学也认为:问题是思维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着名教育家顾明远也曾说过“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一个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不会提问的人也就无创新可言。而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勇于探索、不畏权威,有敢于怀疑科学精神,会思考,勇于创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任何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里状态、它在学生思维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

1.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每次需要分组讨论时,我总是作为小组成员加入讨论的行列。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心里障碍,师生平等对话,从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2.创设激活思维情境,让学生主动提问。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在教学《元、角、分》这课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已认识了元、角、分,我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观察他们自己搜集的人民币,然后让学生围绕人民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提出的问题。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讨论是热烈的:有的学生问“人民币为什么有纸币和硬币?”有的问“硬币为什么有金色的、有银白色的?”“为什么五角的硬币比壹角的还小?”、“人民币的图案代表什么?”还有关于纪念币、币上文字等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让学生讨论,解决了一些教材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有些问题要求学生带回家可以查阅资料找答案,也可以问家人或银行工作人员,也可以自己去猜测,看谁解答的问题多。

3.尊重学生的劳动,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

二、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目前数学教学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答由教师或他人提出的问题,而很少有机会自己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教育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导致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评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因此应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在平时教学中,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观察的场地和思考余地,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如:在课堂上教师有时可以故意留点疑问,露点破绽,在讲解过程中设置误区,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思考,利用认识冲突一起讨论,甚至争论,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听讲,大胆发现,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先用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当我把得数写在黑板时,有几个学生在下面说“老师,你做错了。”“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是吗?能不能说说错在哪?你有什么问题?”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还动起笔来,有的学生问“老师,我用我们学过的把每个数的倍数列出来,再找出它们最小公倍数为什么会和您的答案不一样?”“老师,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商要互为互质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商是否也为互质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商的是三个数互为互质数还是其中两个数为互质数”学生对我做的题目提出了疑问,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检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理解,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创设“安全、宽松”的学习环境,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与“灵感”,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才,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19: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小学生问题意识和反问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始。教师要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去发现“新”问题。如何使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

一、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产生问的欲望。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的话,就会表现出一种厌倦的`情绪,那么就不会有质疑问难的欲望。

在六年级总复习时,我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我让学生围绕“甲数是5,乙数是4。”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就饶有兴趣地想法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多少?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等。这时有学生问可不可以出判断题呢?我说可以呀。他说:“比如,已知甲数是5,甲数是乙数的1

,乙数等于4,对吗?”他的想法很有创造性。其他同学的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跳出了原来的框框。“已知甲数是5,且甲数比乙数多

,请算出乙数等于多少。”“已知甲数是5,乙数是4,求甲乙两数的和比两数的差多百分之几?甲数与甲乙总数的比是5:9,乙数占总数的百分之几?”等。接着我让学生把上面的问题改变成应用题。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这些数量关系的基本结构,还大大提高了解答各类应用题的能力,更可贵的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一个个好奇的想法,强烈的质疑表现,所以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想问。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中大胆质疑。

有不少科学家因为自己对某些现象产生好奇,而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最终获得科学的发现。比如,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疑窦,常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

有这样一个“彩票问题”:无锡市体育场今年春天发行体育彩票,彩票面额每张2元,中奖后奖金情况如下:

中奖等级 奖金额 中奖数(个)

特等奖 20万元 20

一等奖 10万元 20

二等奖 1万元 50

三等奖 5000元 100

四等奖 1000元 500

五等奖 100元 2000

六等奖 10元 20000

七等奖 2元 250000

(1)小华在第一天摸了10张彩票,你猜猜他可能化了多少钱买的彩票?说说你的理由。

(2)若本次奖金总额是发行额的42%,则至少卖出多少张彩票方能兑现这张表中的奖金?

(3)从这张表格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刺激下,集中注意力,努力去揭示题中的奥妙,去寻求“疑”的答案。当一个学生对第一个问题报出答案20元后,其他学生则会提出不同意见,而第三个问题更是让学生爆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让学生在深入讨论中产生新问题。

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宽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新华书店到我校卖图书,其中不少推出不少优惠措施吸引学生去购买,优惠措施有:

(1)买的书总本数若为偶数,则可以九折优惠;

(2)买的书总本数若为奇数,则可以九五折优惠;

(3)一人买总本数超过九本,可再享受九折优惠。

现有a、b、c、d、e、f六位同学准备购买下列图书:

学生 图书 价格(元) 学生 图书 价格(元)

[1] [2]

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

大学新生自我管理实践的探索教育论文

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浅谈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标准要求

学科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教育创新的经济学分析论文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集锦19篇)】相关文章:

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2023-02-07

新课标下物理试题的编写论文2022-05-08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022-07-23

师德建设的认知思索研究论文2023-06-13

小学六年级教师教科研工作总结参考2023-07-29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2022-05-06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2022-10-11

试论独立学院团组织对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2022-10-11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2023-12-16

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