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得道成仙的故事

时间:2023-02-03 07:52:5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何仙姑得道成仙的故事(合集10篇)由网友“最后的吻”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何仙姑得道成仙的故事,供大家阅读。

何仙姑得道成仙的故事

篇1:何仙姑得道成仙的故事

何仙姑得道成仙的故事

传说青岛唠山河东村住着姓何的父女俩,家里很穷。父亲靠打短工糊口,女儿靠上山刻野菜度日。

有一天,何家闺女上山刻野菜,荆着荆着,忽然从天上落下来一只红顶白身的仙鹤。仙鹤腿上被人射了一箭,伤口往外淌着血。何家闺女觉得可怜,忙把它抱在怀里,把箭拔下来,从褂子大襟上撕下一块干净布,把伤口包了包,放进了菜篮子里,准备把它带回家去养着。

正在这时,忽然听到一声吼叫:“快把我的猎物放下!你没见它是中了箭了吗?”何家闺女抬头一看,是一个富人家的公子,手里拿着弓,身上佩着箭,凶神恶煞地向她吼叫。何家闺女不慌不忙地对他说:“仙鹤是天鸟,它在天上飞,你在地上走,井水不犯河水,你伤害它干啥?”公子说:“我打的是野物,练的是箭法,与你何干?快快把仙鹤还我!”说着就过来抢她的篮子。何家闺女说:“你干缺德的事我就不给你。”说着撒腿就跑。这位射箭的.公子紧跟在后面追。

两人虽然只差几步远的距离,公子却抓不住她。追着追着,一拐弯,公子脚下被石头拌了一下,靴子掉了。他也顾不上拾,赤着脚继续追。时间久了,靴子化成了石头,所以这里就叫靴子石。姑娘跑过山口,公子又追到山口。忽然一阵疾风,把公子的帽子吹掉了,落在山崖上,公子也顾不上捡。帽子在山崖。上待久了,化成了石头,所以这里就叫相公帽。

公子追着姑娘,一直追到蔚竹庵那儿,眼看一把要抓住姑娘了。就在这时,姑娘篮子里的仙鹤忽地站起来,展开翅膀一忽扇,姑娘被带了起来,离地向前飞去。公子一见,惊得呆若木鸡,站在那里不动了。时间久了,人化作了石头,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相公石。

何家闺女把仙鹤带回自己家里,精心给它调治伤口,细心照料它的吃喝。三五天后,仙鹤的腿伤好了,走路不玻了。一天晚上,何家闺女做了个梦,梦见仙鹤变成了一个头戴红顶帽、身穿素色服的书童。书童对姑娘说:“我是昆仑山上王母娘娘的书童,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寿诞之日,王母娘娘要设蟠桃会宴请各路神仙,派我去蓬莱仙岛送请帖,回来路过唠山,见这里山青水秀,景色迷人,只顾观景,忘记留神,被恶人射了一箭。幸亏你这好心肠的人救了我,才脱离险境。现在我的伤已经养好了,归期也到了,明天我就要启程西行。为了感谢你的救命之恩,特将王母娘娘赠给我的寿桃送给你。你吃了寿桃,会清心净魂,延年益寿。”说罢,把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桃子放在她的枕边。

何家闺女一听,着急了,忙说:“常听人说,王母娘娘专门为人排难解愁,添福增寿,净做好事,我也很想见见她,你也把我带去吧。”

书童说:“你是个凡人,我怎么好带你去呢?要想见王母娘娘,必先修练成仙,这个桃子就是引果。”说完,一转身,书童不见了。她忙起来找仙鹤,仙鹤也不见了。再看枕边,果真放着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桃子,她便拿起来吃了。

自吃了桃子,她觉得身子轻了许多,走起路来也飘悠悠的。这天她上山刻野菜,攀崖过沟一点也不费劲。再陡的崖,只要抓住一棵草或一根藤,就能轻轻爬上去;再宽的沟,只要使劲一跳,就会象燕子似地飞过去。她在山上翻梁转峰,过沟攀崖,走了许多路。她无心再刻野菜了,一心想找个僻静的去处出家修练。后来她在太和观的对面山上发现了一个岩洞,洞口草木丛生,巨石为门,不宜被人发现,她便走了进去。

她在这个洞里修练了一十八年,有时也出来走走,一但都是到无人去过的地方。有一次,有人看见她坐在华楼山上那个似楼的峰顶上梳头,便告诉了她父亲。她父亲到那里一看,山峰壁立千纫,无法攀登,就站在下边喊。喊了半天,嗓子都喊哑了,也无人应声。原来何家闺女这时已修练成仙体,去无踪,来无影,飘忽不定。有人见她坐在山峰上,转身的时间就已经从空中飘走了。那险峻的山峰不过是她临时落脚之地。

十八年后的三月三,何家闺女到聚仙台游玩,正值张果老、铁拐李、吕洞宾等七位仙人在这里聚会,准备去昆仑山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何家闺女要跟他们前去,众仙人见她已修练成正果,就答应了,于是便一起架起祥云向昆仑山而去。从那,她也就成了八仙中的何仙姑了。

后来,唠山的人们发现了太和观附近的那个岩洞,在洞里还发现了一只篮子,这个篮子有人认出来就是何家闺女平日上山剑野菜用过的篮子,所以人们便把这个岩洞叫仙姑洞;华楼山上那个似楼的山峰就叫做梳洗楼。

篇2:何仙姑得道成仙的历史典故

何仙姑得道成仙的历史典故

何仙姑得道成仙的历史典故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就一定对“八仙”的说法不会陌生,所谓“八仙”是指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他们都是凡人出身,苦修积善才修炼成仙。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她在八仙中好似万绿丛中仅有的一点红,因而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生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头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何仙姑得道成仙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它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宫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做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的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地说,就是用心感悟,做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很感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光彩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出没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褛,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居然也能够像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以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炼,身法愈来愈熟练,也飞得越来越远。她利用这种功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什么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车马,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为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凤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篇3:何仙姑得道成仙的历史典故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就一定对“八仙”的说法不会陌生,所谓“八仙”是指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他们都是凡人出身,苦修积善才修炼成仙。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她在八仙中好似万绿丛中仅有的一点红,因而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生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头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篇4:何仙姑得道成仙的历史典故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它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宫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做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的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地说,就是用心感悟,做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很感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光彩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出没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褛,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居然也能够像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以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炼,身法愈来愈熟练,也飞得越来越远。她利用这种功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什么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车马,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为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凤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篇5:经典传说故事:何仙姑

何仙姑传说故事

在 “八仙过海”、“八仙献寿”等图景中,人们可以看到有一个神采俊雅,手持一朵荷花,飘逸脱俗的妙龄女郎,她便是八仙中唯的女仙――何仙姑。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历代神仙通鉴》等书中说,何仙姑是唐代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何泰之女,住云母溪。何仙姑出生的时侯,紫云绕室,头顶生有六毫。

十三岁的时候,她跟女伴入山采茶,走失了伴侣,迷失了道路。独自在山间寻道行走,忽见东峰下站了一个道士,鹤顶龟背,凤目束眉,修髯飘拂,神态飘逸。何仙姑急忙上前参拜,道士拿出一枚仙桃给她,很慈祥地告诉她:“这是仙桃,吃了它后,日后就能升天成仙。”

何仙姑吃了仙桃后,道士指给她归路,并说以后可来此相会。

自此以后,她便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何仙姑十四五岁时,一天晚上梦见神人教她食云母粉,后便可往来于山顶之间,身体轻捷,其行如飞。她常早晨上山,傍晚便采许多种草药回来,时常还采许多山果给父母吃。

何仙姑生性贞静,极有孝行,容貌清丽,庄重典雅,且天资聪颖,通晓世事,琴棋诗书,一学便通,真正才貌双全,许多富贵人家慕名求亲,但她喜清净道行,发誓不嫁。

她父亲何泰是开药材铺的,她很擅长医药,替人治病,且常利用替人看病之机,劝人行善止恶,告诉病人诸病乃由诸不善所生,欲要延寿养生,先要戒杀含生,不食众生之肉,当行慈惠,以及虫蚁,要多行放生,孝敬父母,惠恤贫苦,广济群众,当知善恶报应,丝毫不爽。

不少病人听从她的教导,修桥补路,行善广积阴德,同时服用她开的草药,果然诸病痊愈。当地的人,都以她为神人,尊敬地称她为何仙姑。

何仙姑十三岁时遇到的道士,即吕洞宾。吕洞宾见她有仙缘,便前来点化她。后来吕洞宾还传给她修身之道,又送给她金丹服用,还拜见钟离权,带她去蓬莱仙境参拜东王公、西王母。

何仙姑经过吕洞宾的点化,更加静心修炼。后来,武则天曾召她入京,但她走到半路上,察见黄门有好色之心,便脱身而去,不知所踪。

传说至天宝年间,有五色云起于麻姑坛,众人于白日间见有一位女仙子从五色祥云中缥缈而出,有个叫蔡天一的道士,认识那位女仙子,便是“何仙姑”。

[经典传说故事:何仙姑]

篇6:何仙姑景区

何仙姑景区

简介 何仙姑景区:按照史书记载,何仙姑是广东省增城市小楼仙桂村人,在全国各地以祭祀何家姑为主的祠堂有上百个,而家庙就只有这一间。历史由来 道教 八仙之一。其身世有多种说法。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皆有本地之何仙姑。然多传说为何氏女,途遇仙人,赐仙桃或仙枣食之,成仙,不知饥饿。能预知祸福,善轻身飞行。一说乃吕洞宾弟子。《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

目录简介历史由来景区介绍何仙姑井仙桃何仙姑家庙何仙姑像简介

何仙姑景区:按照史书记载, 何仙姑 是 广东省 增城 市小楼仙桂村人,在全国各地以祭祀何家姑为主的 祠堂 有上百个,而家庙就只有这一间。

历史由来

道教 八仙 之一。其身世有多种说法。 浙江 , 安徽 , 福建 等地皆有本地之 何仙姑 。然多传说为何氏女,途遇仙人,赐仙 桃 或仙 枣 食之,成仙,不知饥饿。能预知祸福,善轻身飞行。一说乃 吕洞宾 弟子。 《仙佛奇踪》 说:何仙姑为 广州 增城 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 云母 ,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 母亲 吃。后逐渐不吃 五谷 , 武则天 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 唐 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 行 《独醒杂志》 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 战争 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 狄青 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景区介绍

按照史书记载,何仙姑是增城小楼仙桂村人,在全国各地以祭祀 何家姑 为主的 祠堂 有上百个,而家庙就只有这一间。始建于明朝,最后一次重建是清 咸丰 八年(1858年)。既是家庙,规模不大,有些乡野的味道。整个建筑是砖石台梁式结构,三进式,一进和三进是封火山墙,第二进的四柱一间五架亭为硬山顶,正脊与垂脊均有反翘装饰。内进,可以看到何仙姑井。井台用花岗岩石凿成八角形状,上面铭刻 “仙源涓涓,饮者万年” 八个字。古井深达数丈,据说家庙周围方圆几里的井水都略有咸味,唯独这里的井水清澈甘洌。瓦背屋脊上有棵 桃树 ,已有一百多年时间,人称“ 仙桃 ”。传说为麻姑献寿的仙桃。何仙姑家庙规模不大,但在增城却非常有名气,家庙有两大节庆,每逢农历三月初七仙姑诞;农历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成仙日,庙内的香火盛极一时。

何仙姑井

天花井 又名 何仙姑井 ,是何仙姑投井成仙的地方。井边的石鞋模型就是当年何仙姑投井遗留的 绣花鞋 。那么另外一只鞋去那里呢?一说在风光秀丽的 百花山庄度假村 ;二是在 荔枝 生态主题公园―― 盈园 。井台用 花岗岩 石凿成八角形状,上面铭刻“仙源涓涓,饮者万年”八个字。古井深达数丈,并不为奇,奇的是家庙周围方圆几里的井水都略有咸味,唯独这里的井水清澈甘例。用井水沏茶,特别香醇清润,常饮此水能强身健体。

仙桃

三忠殿 供奉 张世杰 、文天祥 、陆秀夫 等三位南宋搞抗元名将塑像。三位忠烈抗敌护国,其事迹可歌可泣,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在此立庙一是缅怀三位忠烈功绩;二是激励后人继承先烈遗志。东边阁楼上有何仙姑父亲、母亲吉氏的塑像以及麻姑的神像,东边阁楼留有 日本 鬼子放火烧家庙的痕迹。当年, 日本鬼子 曾在小楼墟一带肆行无忌。有一天放火烧村,当火烧到家庙东西两堵墙时,火嘎然熄灭了。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甚至出动飞机轰炸,投下的炸弹在家庙附近都炸响了,唯独落入庙中的炸弹安然无恙。仙姑显灵,日本鬼子也只有老鼠拉龟。一位日本友人被何仙姑圣灵所震撼,在事隔五十多年后,慕名前来参拜何仙姑,了结心愿,并捐资二百万元,在 观音山 上修建了十一层高的何仙姑纪念塔。

何仙姑家庙

它距离何仙姑家庙大约有300米。传说何仙姑成仙后返回家乡,在家庙旁的树林里乘凉。师傅 吕洞宾 听闻,欣然赴会。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羞羞然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撒手掉拐杖,驾起祥云向何仙姑道歉。于是何仙姑的绿丝带化作大家眼前的盘龙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日久生精,变为几棵支撑 古藤 的大树。何仙姑家庙位于增城市小楼镇。建于唐朝的何仙姑家庙,何仙姑五彩祥云千年仙藤、无土庙顶 仙桃树 、仙槐古树 、仙荔 、仙姑宝塔 、钟楼 、会上楼 的仙榕树(上烟囱20余米高的仙榕,当地称之飞榕)妙趣横生。家庙砖石 台梁式结构 ,共三进,其正脊和垂脊均有反翘装饰。庙正面山石门镌刻的隶书口额:“何仙姑家庙”,为 咸丰 八年戊午嘉平黄培芳所书,山门镌刻的行书对联“千年履舄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出自当年吏官王映门手笔。上联中“履”、“舄”二字均指绣花鞋、意思是一千年前何仙姑投井成仙,她的绣花鞋留在井边的故事,下联反映了何仙姑家庙悠久历史和人们对何仙姑的崇敬。

何仙姑庙宽12米,进深30米,建筑高度3米左右。庙内共3进3间,中有天井,后进每间供 佛像 ,分别是 观音 、洪圣大王 、何仙姑。现为一名武当道士主持,庙祝共19人,每年度有武术比赛,3月3和9月9有大法会(全真教武当派)。旱河何仙姑庙始建于道光元年,后几次修毁,1984年经港澳同胞和各地人士捐资重修。据传是增城何仙姑在旱河卧虎盘山下驻足停留修道之所。

何仙姑像

何仙姑像用 樟木 雕塑 而成,高约70厘米、原为唐朝村姑装束。现何仙姑身上披的 绣花袍 由泰国善男信女赠送,头上的珍珠头饰为香港善男信女赠送。堂上高挂着林林总总的锦旗,是 马来西亚 、泰国 、日本 、新加坡 等地善男信女答谢何...

篇7:何仙姑的传说

何仙姑的传说 -资料

八仙故事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并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仙话,他们经常云游人间,扶贫济危,除暴安良,奖善惩恶,施药治病,济世度人。在古典文学、戏曲、绘画、雕塑作品中,不少都是以八仙为题材。在 “八仙过海”、“八仙献寿”等图景中,人们可以看到有一个神采俊雅,手持一朵荷花,飘逸脱俗的妙龄女郎,她便是八仙中唯的女仙——何仙姑。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历代神仙通鉴》等书中说,何仙姑是唐代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何泰之女,住云母溪。何仙姑出生的时侯,紫云绕室,头顶生有六毫。十三岁的时候,她跟女伴入山采茶,走失了伴侣,迷失了道路。独自在山间寻道行走,忽见东峰下站了一个道士,鹤顶龟背,凤目束眉,修髯飘拂,神态飘逸。何仙姑急忙上前参拜,道士拿出一枚仙桃给她,很慈祥地告诉她:“这是仙桃,吃了它后,日后就能升天成仙。”何仙姑吃了仙桃后,道士指给她归路,并说以后可来此相会。自此以后,她便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何仙姑十四五岁时,一天晚上梦见神人教她食云母粉,后便可往来于山顶之间,身体轻捷,其行如飞。她常早晨上山,傍晚便采许多种草药回来,时常还采许多山果给父母吃。何仙姑生性贞静,极有孝行,容貌清丽,庄重典雅,且天资聪颖,通晓世事,琴棋诗书,一学便通,真正才貌双全,许多富贵人家慕名求亲,但她喜清净道行,发誓不嫁。她父亲何泰是开药材铺的,她很擅长医药,替人治病,且常利用替人看病之机,劝人行善止恶,告诉病人诸病乃由诸不善所生,欲要延寿养生,先要戒杀含生,不食众生之肉,当行慈惠,以及虫蚁,要多行放生,孝敬父母,惠恤贫苦,广济群众,当知善恶报应,丝毫不爽,

资料

不少病人听从她的教导,修桥补路,行善广积阴德,同时服用她开的草药,果然诸病痊愈。当地的人,都以她为神人,尊敬地称她为何仙姑。

何仙姑十三岁时遇到的道士,即吕洞宾。吕洞宾见她有仙缘,便前来点化她。后来吕洞宾还传给她修身之道,又送给她金丹服用,还拜见钟离权,带她去蓬莱仙境参拜东王公、西王母。何仙姑经过吕洞宾的点化,更加静心修炼。后来,武则天曾召她入京,但她走到半路上,察见黄门有好色之心,便脱身而去,不知所踪。传说至天宝年间,有五色云起于麻姑坛,众人于白日间见有一位女仙子从五色祥云中缥缈而出,有个叫蔡天一的道士,认识那位女仙子,便是何仙姑。

民间还流传着药农向何仙姑请教草药知识的故事。传说一个天台山麓的药农,在山中采了几十年的草药,但是,满山遍野的草药中,他只认识十分之一二。听说何仙姑是有名的药仙,住在山上桃源洞里,药农便翻山越岭,攀藤援岩爬上离地四五十丈高、在峭壁上的`一个山洞里,果然看见何仙姑在和一个道人下棋。他耐心等到日落西山,两位仙人下完棋,回首看见他,何仙姑才问他到此何事,药农说是来请教仙姑药草之事的。何仙姑带药农出洞,药农看见不少奇花异草,都是名贵的草药,仙姑教他一一认识后,将草药结成马,用草马送药农返家。后来药农就将从仙姑处学来的药草知识,传授其后人,所以至今天,天台山才有千百种叫得出名字的草药。

篇8:洞藏酒,如何得道成仙?

二年前,在洞藏类白酒市场刚起步的时候,笔者曾就白酒市场的发展及当时业界呼声正高的纯粮概念现象发表了《洞藏:是纯粮的替代还是升级?》一文,得到了洞藏类酒生产企业和业界的关注,二年来,随着洞藏酒队伍的不断壮大,品牌的市场概念已经成为一类个性化的有价值产品,从而带动了更多的洞藏酒品牌的产生,使得洞藏概念被同质化演绎。那么,洞藏酒到底是一种表象行为还是一种市场必然呢?洞藏酒在传说中的得道成仙又和洞藏本身有着什么样的内在关联呢?

一、洞藏酒的市场存在分析

1、洞藏本身是一种价值文化。

洞藏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在于,首先文化的概念本质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的特定人群对某种现象、观点及行为的普遍接受;其次,中国自古就有神仙在洞中、洞中有宝藏的民俗文化传说,加之影视作品、文化故事的渲染,至今仍有一些地方的传统民俗文化节中在保持着求神拜洞习俗传统及现代生活中不断演绎的探洞寻宝的各种版本。正因为此,才有了郎酒对应其天宝洞和地宝洞的“神仙在天上,郎酒在洞中”广告诉求。

2、白酒市场竞争的创新需求

这几年中国酒业以白酒为代表的竞争态势成为了酒业市场的缩影,还不包括应对国外酒的竞争压力。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寻找所谓的差异化市场空间的“蓝海”市场。

众所周知,中国白酒业的市场销售热点经历了卖历史、卖荣誉、卖文化、卖包装、卖人物、卖古迹、卖产地、卖窖池、卖年份,卖纯粮等营销概念的不断创新,而每一次创新都给创新的企业和酒类产业带来了很大的促进,因此,在产品品质概念相对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如何从营销概念上创新也成为了众多酒企的营销重心,

但是,这也并不是说以往成功的方法都成为过去不管用了,只是需要企业恰当的营销策略如何加以整合利用,要看企业的营销功底,因为不论如何,企业最基础的东西是一定要做好的,那就是品质和市场诚信的基本功。

3、洞藏是一种资源

从郎酒古法天成的天宝洞、地宝洞系列洞藏酒,贵州地区独特的洞藏洞酿文化、广德太极洞中感受音乐熏陶的古井淡雅美酒,湘西奇梁洞中神秘的酒鬼洞藏文化酒……此外还有桂林洞藏三花酒、沙湖洞藏源浆酒、东北宝清龙湖洞藏、安徽将相和洞藏酒、青州云门酒业的洞藏陈酿、陕西的太白洞藏酒等等,诸多的洞藏酒,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洞藏只是酒类生产过程中储藏的一种方式,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有幸拥有一个冬暖夏凉的独特储藏空间。有的洞藏是利用先天大自然所赐,有的则是后天开发所致。

虽然,有的企业的洞藏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以前没有对洞藏的市场价值概念给予关注和挖掘利用,仅仅被当作了一个普通的仓库在使用,而由于没有赋予产品洞藏的独特文化价值,产品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市场回报。也就有了今天的一呼百应的洞藏酒百家齐放的局面。

4、好酒已成为一种需求旺盛的稀缺资源

好酒,从古自今都是一种社会资源被高端人群所独占。而中国白酒特有的酿造方法决定了白酒不能够机械化量化同质生产,而是需要时间和环境的酝酿。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为了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就是要找到市场公认的好酒的概念机会。洞藏酒的出现,由于其符合酒类产品的消费认知,无疑为其进入好酒的市场范畴打下了良好基础。

而从洞藏的冬暖夏凉的特点对于好酒的作用,我们也可以说,好酒是有生命,良好的产品储藏环境是对品质生命的呵护。如此说来,好酒岂不是更值钱?

篇9:八仙传奇之何仙姑

八仙传奇之何仙姑

何仙姑身世有多种说法。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皆有本地之何仙姑。然多传说为何氏女,途遇仙人,赐仙桃或仙枣食之,成仙,不知饥饿。能预知祸福,善轻身飞行。一说乃吕洞宾弟子。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於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

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何仙姑经常手持荷花。

篇10:何仙姑民间历史传说

一、何仙姑基本介绍

何仙姑——八仙之一,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巧降及时雨。歙南 覆船山,十道石门内,有座何仙姑庙,传承千年,坐落在倒挂荷花的龙穴里面,因为她在这个荷花形里面羽化登仙的,隐喻二层意思:一,倒挂,迎合 覆船 山的妙意(也称佛全山,山上全是佛),是佛光覆盖,普照的意思,二,荷花,佛的莲花座,佛生于莲,佛的空性,佛的根性。所以她的形象是手持荷花,是故雅称:“荷仙姑”。

二、何仙姑概述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者,就一定对关于“八仙”得故事与传说不会陌生,“八仙”是: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他们都是,勤修“正善明德”,成就神仙职位者。

何仙姑是治世渡生得八仙之一,在华夏中国世界广有信众。西安建有八仙宫,在泰山王母池等处亦有香火。自唐宋以来,有关何仙姑与吕洞宾得事迹,载世颇多。

何仙姑在“八仙”中,是富于人情得女仙。因此,庙会活动——“何仙姑诞”,各地庆者甚重,广州得增城庆祝诞期,是太阴历:三月初七,西安八仙宫得庆祝诞期则以四月初九为准——因地点不同而庆祝日期略有差异。

何仙姑得家乡与驻世来历,也有多地之说,有广东增城说,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不一,大概是因为一直以来,各地庆祝何仙姑诞辰者甚多,人们出于敬礼之情,因此常常将何仙姑当作本地家乡,灵应一方得长者仙师。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安庆府志》《祁阳县志》《福建通志》《浙江通志》及《歙县志》等方志记载,在安徽桐城、祁门,福建武平,浙江昌化等地,都有“何仙姑”在当地治世渡生得灵迹仙踪。

《浙江通志》与《歙县志》中记载何仙姑,曾经于北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驻世教化一方。

《岫岩县志》记载,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韭菜沟千年圣地碧云山云霞古洞,也是上洞八仙何仙姑道场之一,当年何仙姑东游路过,仰慕美景,并在此采药炼丹修行济世渡人,取名云霞洞。

三、何仙姑历史传说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 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舜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 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 ,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菱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 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官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 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地说,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 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 。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楼,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 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想居然也能够象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练,身法愈来愈熟练,也越来越能飞得远。她利用这种功 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銮舆,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 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起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据说何仙姑在宫中与武后大谈长生不老之术,她劝说武后,要长寿首先要做到寡欲,摒绝声色,看破名利;其次则要多行善事,须扼制酷刑,严禁诬枉,施行仁政,修德积福。同时她还论及治国安邦之道,务必要亲贤臣远小人,万万不可以以异姓人为皇嗣。她所言及的内容 ,竟是对武后十分有针对性的。

武后是个聪明人,何仙姑一番入情入理的话,她听在心里后,也渐渐地付诸行动,不久,来俊臣等一班酷吏受法一遭诛;接着重用贤臣狄仁杰:至于皇嗣一事,武后本想立侄几武承嗣为太子,在狄仁杰的忠谏下,她遵循了问仙姑的告诫放弃了立异姓的初衷。至于清心寡欲、摒绝场色、看破名利等项,已经沉溺于情欲和权欲之中的武则天却始终无法做到,所谓到了迷途难返的地步。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凤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何仙姑还题了一首“凤凰台”的诗:

凤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

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这首诗表面是写凤凰台,实际上诗里晴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谛服食云母的方法。人们从何仙姑服食修炼的特点,说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据她讲道说法的思想内容,把她归于佛教弟子,实际上,何仙姑可以说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间的佛道岂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灵感顿至,写下了一道“题麻姑峰”的诗: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

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吹箫。

这首充满仙韵的诗似乎暗含着某种预兆。果然,唐中宗景龙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岁的何仙姑坐在凤凰台上,仰望着苍远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见铁拐李站在远处的云端、舞动着他的铁拐,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觉中,何仙姑的身体象彩凤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随着铁拐李而去。她脚上的一只珠鞋这时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坠落的地方忽然出现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阵阵异香扑鼻,四周井栏,形状恰似一只弓鞋的模样,当地的人们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庙,日日香火鼎盛,因为那水井里的水,不但清凉解渴,而且能治愈各种滴疾,因而为远近人们津津乐道。

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何仙姑成仙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过后,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们都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悠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云母溪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

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

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

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

广东增城盈园导游词

广东增城高尔夫休闲游导游词

广东增城正果寺导游词

殷郊民间历史传说

游仙都作文

蓬莱阁八仙过海的导游词

广东景区导游词

韩湘子的故事

短篇中国民间故事

蓝采和的民间故事

何仙姑得道成仙的故事
《何仙姑得道成仙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何仙姑得道成仙的故事(合集10篇)】相关文章:

江西三清山导游词优秀文章2023-10-09

河北天桂山导游词2023-04-16

八公山森林公园作文2024-01-30

烂柯山作文2022-05-08

游烂柯山作文2023-03-15

写景散文:仙洞山一游2023-11-23

蓬莱阁导游词2022-06-03

书名的谜语2022-04-30

洞冲水库游记散文2023-07-04

花香白茶加工机理研究2022-09-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