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时间:2022-05-14 18:03:49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精选11篇)由网友“支棱起来英专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篇1:《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9题。(17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似 与 游 者 相 乐 ②今 天 下 三 分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②心乐之(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7.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山不加增

B.以其境过清 以塞忠谏之路也

C.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真无马邪

D.乃记之而去 宋之地方千里

8.翻译句子。(6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9.两段多次出现“乐”,联系文段分析比较,柳宗元的“乐”与欧阳修的“乐”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

参考答案:

① 似/与游者相乐②今/天下三分

6.(3分,各1分)①向西、往西②认为……快乐(对……感到快乐)③大约

7.(3分)A

8.(6分)(1)(3分)(那小溪)像北斗那样曲折,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或时隐时现)。(2)(3分)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

9.(3分)相同:都借山水之乐来排遣遭贬后心中的郁抑。(1分)不同:甲文是看到小石潭后的'惊喜,是个人短暂的快乐,(以“乐”写忧,其情感主调是凄苦的)(1分);乙文作者表达的是与民同乐(在他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和乐,他也以此为乐)。(1分)

篇2:《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山水园林作品中的名篇。下面就将其两篇进行比较阅读。

一、景物描写:一实一虚

刘大批《真州东园记》:“柳州记山水从实处写景,欧公记园亭从虚处生情。柳州山水以幽冷奇峭胜,欧公园林以敷娱都雅胜。”正好说出了二位作家不同的散文风格。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是柳宗元记山水的特点。他刻画山水美,能够显出各种事物的本色和个性特征。在《小石潭记》篇,他写石潭、树木、潭水、游鱼、潭身、潭岸等,无不形象生动,各具特色。他写潭水游鱼,整段文字没有一处写水,却又处处写水,通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样一幅画面,以潭鱼的生动活泼,反衬出潭水清澈透明至极,做到了“一语胜人千百”的效果。他写游鱼,先写静态,说鱼儿“佁然不动”,后写动态,言鱼儿“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潭上景物,用“斗折”状溪身,拿“蛇行”喻溪水,以“犬牙差互”写两岸形状,真是曲尽其妙,其精工达到了穷态极妍的地步。抓住景物的个性特征,精心描绘,细致入微,形神兼备,富有活泼的生机,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欧阳修写景物,疏笔淡墨,高度概括,极是简练。如写琅琊山四季景色变化,只用四句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寥寥数语,四季分明。写游人活动,同样勾画了了,不枝不蔓。如写太守酣宴后的情形,仅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九个字,其醉状便跃然纸上,其乐态也挤出字缝而达到极致。虽然简约,却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抒情方式:一融一蓄

柳宗元从实处写景,把自身的遭际跟永州山水紧密联系起来,缘情写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托物寄兴。比如,第三段写潭水来源,用“不可知其源”说明溪水源远流长,也给人一种惆怅茫然的感觉。第四段写小潭四周景色:“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文章借凄怆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到沉重打击后,凄凉寂寞的心情;即便写潭鱼欢游,“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也把自己的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有意构成一种幽静的境界。这也正应了他自己所说的“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屈原式的愤慨。

欧阳修从虚处生情,一唱三叹,千回百转。“乐”字作为《醉翁亭记》抒情主线,前后出现十次,富于情韵。作者遭贬而壮志难酬,纵然纵情山水,到底心意难平,但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这些,而是把要表达的情意寄托在景物和人物上,情在篇外,含蓄不尽。欧公即使“气尽语极,急言竭论”,仍旧从容不迫,能够写得“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苏洵的这些话,正好说明欧阳修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

三、语言风格:一秀一平

柳宗元描写入微,句式较为严谨,遣词造句多用形象化的手段,精确、洗练如水冲去浮面的杂物,形成“清莹秀丽,锵鸣金石”,音节响亮的语言风格。《小石潭记》许多短语的使用,就显示出他的语言精美,如:二字短语“为坻,为屿,为堪,为岩”;三字短语“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四字短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这些短语嵌入句中,严整中有变化,姿态横生。

欧阳修措词平易,“文从字顺”而自成风格,流畅圆融,富于情致,却能保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光彩。另外,精心选择和使用虚词,也加强了表达效果。《醉翁亭记》篇,“也”字出现过21次,全篇都用“也”字断句,避免了平庸的叙述。本文句式骈散相间,舒卷自如,长短错落有致,音调抑扬顿挫,形成摇曳多姿之势,既热烈酣畅,又从容不迫。本篇还多用单句对、双句对、三句对,形式优美,加强了委婉抒情的气势,音调谐美,如诗如赋。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鉴赏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 “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篇3: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上文选自《 》,作者 ,著名的文学家,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8篇,合称为《 》。(3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水尤清冽 皆若空游无所依

斗折蛇行 佁然不动

3、第二段主要写潭中游鱼的静态和动态,其目的是什么?(1分)

答: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

5、作者在游小石潭时,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4分)

答:

答案:

1、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 永州八记

2、寒冷 依托 像北斗星那样 愣住的样子

3、目的:衬托水的清冽,说明环境幽清

4、(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2)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

5、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的,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刺激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

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因而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篇4:《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圩-,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4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注释】。渴(he)地名,指袁家渴.。箭小竹。3麻(xiu),竹荫.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

(3)北堕小谭( ) (4)卷石底以出(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泉幽幽然 然胡不已乎

B其侧皆诡石怪木 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搭桥,架桥 越过,经过 落入弯曲,翻卷

小题1:C

小题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小题1: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都是课内重点词语。

(1)名词做动词,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入,流入。(4)弯曲,翻卷

小题2:C、介词,到。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转折连词,然而。B、代词,指代“渴”/助词,表祈使。D、介词,从/连词,如果。

小题3:(1)可:大约。许:上下。(各一分)

(2)其巅:指树木、花草、翠竹的枝梢。韵:措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小题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甲文乙文中水的特点答对,各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篇5:《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3.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⑴水尤清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⑶佁然不动

⑷往来翕忽

⑸犬牙差互

⑹悄怆幽邃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6.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柳宗元 子厚 唐 韩愈

2.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3.⑴特别 ⑵可:大约。⑶静止的样子。⑷动作轻快敏捷的样子。

⑸参差不齐。⑹使心神感到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4.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进,隐隐约约可以看见。

②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5.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篇6:《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以其境过清 ( )

②不可名状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因为 ②说出(意思对即可。)

2.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意思对即可。

3.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意思对即可。)

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篇7:《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鱼可百许头 可: (2)蒙络摇缀 络:

(3)佁然不动 怡然: (4)悄怆幽邃 悄怆: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9.《小石潭记》中写景,主要突出写了小石潭的水清澈这一特点,作者既用了正面描写,如 ,又用了侧面描写,如 。(3分)

20.柳宗元在《江雪》中所描写的环境特征,在《小石潭记》中也有表现,主要体现在 ;诗与文所写的时代背景相同,都是作者 , 所以表达出的情感也有相同之处,这就是 ,当然,在《江雪》中,更表达了作者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这主要体现在 这个词语上。(4分)

参考答案:

17.(1)大约 (2)缠绕 (3)呆呆的样子 (4)忧伤的样子

18.略

19.水尤清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0.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被贬官期间 内心悲凄、孤寂之情 独钓

篇8:《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4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游居柿录》

作品注释

[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3]流行:远行。坎止:静止。

6、【甲】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文学家_____(人名)。(2分)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明灭可见( )

③任之而已( ) ④辄复不遂( )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9、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___________;

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________________。 (2分)

10、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答案:唐朝 柳宗元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7.答案:①大约 ②显现,看得见 ③它 ④就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8.答案:①它的岸势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②我当时想乘船到湖北沙市去,竟然被下大雪所阻挡。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9.答案:潭水的清澈透明 夜的寂静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0.答案:甲文表现的是孤寂、忧伤,乙文表现的是达观、超脱。评分: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篇9:《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互相通达。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

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甲乙两文都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

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②段侧重于叙述。

参考答案

10.B 11.D 12.C

篇10:《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阅读《小石潭记》,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悄怆幽邃 邃:深

B.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

C.斗折蛇行 蛇:蜿蜒曲折

D.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而 潭西南而望 人不知而不愠

B.以 以其境过清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之 心乐之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D.乃 乃记之而去 乃重修岳阳楼

(3)下列对课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了游览小石潭的全过程。

B.本文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属游记,都借山水之景表达了作者悲伤厌世之情。

C.一切景语皆情语,第④段所表现出来的凄神寒骨源于作者内心的悲伤、凄凉。

D.本文是作者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而作。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案:

8.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寂静的使人感到忧伤,也幽深极了。邃:深。解释正确。

B.句意:形成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坻:水中高地。解释正确。

C.句意: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弯曲。蛇:像蛇那样。解释不正确。

D.句意: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清:凄清。解释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第一个“而”,表示修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来。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第一个“之”,代词;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两个“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判断正误即可。ACD.

分析正确。

B.错误;《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故选:B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④句中重点词:可,大约;许,表示约数;皆,都;空,在空中。句意为: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②句中重点词: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互相交错;知,知道。句意为:溪流两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错,也不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答案:

(1)C(2)D(3)B

(4)④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②溪流两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错,也不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篇11:《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右溪①记(节选) 元结

道州②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www.营溪③。两岸悉皆怪石,敧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⑦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⑧,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⑨。

【注释】 ①右溪: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②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③合营溪:汇入营溪。 ④敧:倾斜。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⑦俾(bì):以便,准备。⑧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⑨彰示:宣扬,告示。来者:后来的游者。

2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 ① 潭西南而望 ②而置州以不可知其源。

B. ① 以其境过清 ② 以中有足乐者

C. ①乃记之而去。 ② 静者之林亭

D.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

27.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斗折蛇行( ) (2)以其境过清( )

(3)两岸悉皆怪石( ) (4)不可名状( )

28.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2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30.下列对短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为排解内心的忧郁而寄情山水的心境。

B.甲文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乙文中“乃疏凿芜秽……以裨形胜”写了整治右溪的经过。

C.甲文第二段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乙文“清流触石,洄悬激注”写出了水流的湍急,两处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www.

D. 甲乙两文所介绍的“小石潭”和“右溪”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地处荒僻,少有人来;都是以石为底、为岸;景色都很美等。

31.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甲文借写小石潭的优美凄寒,表达了作者 的心境 ;乙文借描写右溪美好的景色却无人欣赏,表达作者 的悲伤。(2分)

《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小石谭记阅读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脑筋急转弯

《岳阳楼记》中考阅读理解与答案

期末复习:学好文言文不要当“哑巴”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

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题目

初中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搜集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精选11篇)】相关文章:

《陋室铭》中考语文必考内容2023-08-28

文言文《岳阳楼记》阅读训练2023-10-21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024-01-31

高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2022-11-15

巧记中考古诗文荟萃2022-05-08

古诗文阅读习题2022-12-26

新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提纲2023-12-24

黄冈小状元答案2023-08-15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附答案2022-05-04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2024-04-14